CN113079540A -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9540A
CN113079540A CN202010010637.4A CN202010010637A CN113079540A CN 113079540 A CN113079540 A CN 113079540A CN 202010010637 A CN202010010637 A CN 202010010637A CN 113079540 A CN113079540 A CN 1130795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inr value
terminal
data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06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79540B (zh
Inventor
黎溢贤
任强
刘浩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1063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95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95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95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795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95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若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则获取并发送配置信息至终端,终端接收并保存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SINR值,并将SINR值发送至4G基站,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并从下行数据中获取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并发送至4G基站,4G基站发送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从而实现了5G基站实时获取终端在4G网络覆盖下的下行SINR信号强度,以此来判断4G基站能够支撑的分流数据量,从而使得5G基站能够更合理精确地为4G基站分配分流数据,不会造成数据在4G基站侧出现堆积现象的同时,保证最大化利用4G网络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下行数据的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5G(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通信技术)网络建设中,NSA场景(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是网络建设中的主要手段。其中NSA场景指的是使用现有的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通信技术)基础设施,进行5G网络的部署的组网方式。
NSA场景下的option3X是目前的优先网络搭建方式,option3X架构通过EN-DC(E-UTRA-NR DualConnectivity,4G-5G双连接)把业务承载迁移到5G侧。在进行下行数据传输时,5G侧基站将数据分流到4G基站并使用4G的带宽传输,能够使网络资源最大化使用。而现有技术中,实现下行分流主要包括静态分流和周期反馈动态分流两种方式。
静态分流的方式是基于5G基站管理平台上配置固定的分流比例来实现的。由于网络覆盖的环境存在多样变化,设置固定的分流比例会导致网络资源的使用无法实时调整,终端处于4G网络弱侧时,下行信道环境较差,下行的传输能力不足,此时5G配置的分流比例过大会导致下行业务传输时延过长;当终端处于4G网络覆盖强侧时,下行信道环境较优,下行传输能力较好,此时5G配置的分流比例过小,导致无法最大化利用4G网络资源。
周期动态分流方式是通过4G基站周期反馈位于4G侧分离承载请求的缓冲区大小和用户设备的最小缓冲区大小,辅节点根据反馈消息确定数据量分配比例和确定发送的数据量大小的。当终端所在的网络环境不一时,无法根据终端的网络环境实时调整数据量分配比例,从而无法最大化利用4G网络资源。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相应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当所述终端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则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所述5G基站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所述5G基站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5G基站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可选地,所述4G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4G基站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则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所述4G基站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预设信息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的步骤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所述终端获取干扰信号;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所述终端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可选地,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的步骤包括:
所述4G基站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
可选地,所述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的步骤包括:
所述5G基站获取预设关系表;
所述5G基站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所述装置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当接收到预设信息,则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下行信号测量模块,用于当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发送模块,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第二SINR值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所述5G基站包括下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包分配模块,用于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包括第一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第二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删除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可选地,所述预设信息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
可选地,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
可选地,所述下行信号测量模块包括:
测试信号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第一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干扰信号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干扰信号;
第二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SINR值计算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可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获取模块,用于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预设差值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替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超过预设差值时,则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步骤返回模块,用于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第二SINR值发送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SINR值发送子模块,用于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
可选地,所述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预设关系表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关系表;
分流数据量确定子模块,用于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后,获取并发送配置信息至终端,终端接收并保存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SINR值,并将SINR值发送至所述4G基站,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使得5G基站能够实时获取到终端在4G网络覆盖下的下行通信环境,进一步地,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获取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并发送至4G基站,4G基站发送分流数据包至终端,使得5G基站能够根据终端在4G网络覆盖下的下行通信环境,判断4G网络能够支撑的分流数据量,从而实现5G基站更合理精确地为4G基站分配分流数据,保证数据不会在4G基站堆积的同时,最大化地利用4G网络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基于非独立组网的option3X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种次小区组分叉承载实现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种辅节点添加流程实现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步骤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种测量上报实现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种终端4G通信环境分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种辅节点释放流程实现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一种预设关系表示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一种分流数据分配实现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基于NSA的option3X(5G组网部署模式架构的3X选项)架构的EN-DC(E-UTRA-NRDual Connectivity,4G-5G双连接)的实现方案中,通过SN addition(Secondary Nodeaddition,辅节点添加)过程把默认业务承载从4G迁移到5G侧,下行业务从业务服务器通过NG链路发送到5G基站的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收到下行数据后分别经过4G的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和5G的RLC两条链路下发到终端侧。
其中,参照图1,示出了option3X架构的示意图,所述option3X架构保持了EPC(Evolved Packet Core,LTE系统核心网)不变,eNB(EvolvedNodeB,4g基站)和gNB(gNodeB,5g基站)都连接至EPC。eNB通过S1-C接口与S1-U接口与EPC连接,而gNB通过S1-U接口与EPC连接。
另外,参照图2,示出了一种无线协议结构下的SCG split bearers(次小区组分叉承载,Secondary Cell Group split bearer)。下行数据在辅节点分开成两路数据,一路数据通过5G基站的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协议)链路下发到终端侧,另一路数据通过X2接口分流到4G基站,4G基站通过4G基站的RLC链路下发到终端侧。
参照图3,示出了一种辅节点添加流程示意图,所述辅节点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2)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确认;3)主节点向用户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配置;4)用户设备向主节点发送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配置完成;5)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重配置完成;6)用户设备与辅节点实现随机接入过程;7)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状态切换;8)服务网关将数据前送至主节点以及辅节点;9)主节点发送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修改指示至移动管理节点;10)服务网关与移动管理节点实现承载修改;11)服务网关发送结束标记包至主节点与辅节点;12)移动管理节点发送演进的无线接入承载确认至主节点。
而现有下行分流实现方案中,主要采用静态分流与周期反馈动态分流两种。静态分流策略是通过确定PDCP的数据量分流比例,辅节点在收到核心网下发的数据量后按照比例在两个基站分流数据。采用静态分流策略,可能会导致网络资源的使用无法实时调整。另外,周期反馈动态分流策略是通过4G基站周期反馈位于4G侧分离承载请求的缓冲区大小和UE最小缓冲区大小,辅节点根据反馈消息确定数据量分配比例和确定发送的数据量大小。采用周期反馈动态分流策略,当终端所在的网络环境不一时,无法根据终端的网络环境实时调整数据量分配比例,从而无法最大化利用4G网络资源。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本申请实施例的核心构思之一在于:当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时触发下发配置信息至终端,终端接收到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SINR值并上报至4G基站,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并将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发送至4G基站,从而实现根据实时反馈的4G下行信道环境,5G基站更加准确地为4G基站分配分流数据。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说明:
参照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一的步骤流程图,所述方法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当所述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为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上报)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进行SINR值(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值)的测量上报。
步骤102,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具体地,所述基站可以通过下行4G通信链路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终端。
步骤103,当所述终端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配置信息后,将所述配置信息存储与终端本地的预设存储区域中。所述终端通过配置信息的指示,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步骤104,所述终端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终端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目的是确定所述终端的下行4G通信环境,若所述SINR值不能达到预设门限值,意味着所述终端的4G通信环境较差,所述终端将不会对SINR值进行上报。
步骤105,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步骤106,所述5G基站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步骤107,所述5G基站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步骤108,所述5G基站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实时接收4G基站发送的SINR值,然后根据不同的SINR值确定不同的分流数据量,并获取下行数据,从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从而实现根据实时4G通信环境进行动态数据分流。
步骤109,所述5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步骤110,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分流数据包发送至所述4G基站。所述4G基站将5G基站分配的分流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获取配置信息并将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终端接收并保存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SINR值,并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则将SINR值发送至所述4G基站,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获取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并发送至4G基站,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从而实现了5G基站实时获取到终端在4G网络覆盖下的下行SINR信号强度,以此来判断此时4G网络能够支撑的分流数据量,从而实现5G基站能够更合理精确地为4G基站分配分流数据,不会造成数据在4G侧出现堆积现象的同时,保证最大化合理利用4G网络资源。
参照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二的步骤流程图,所述方法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当所述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息可以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可由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并保存于4G基站侧,本申请对此不作进一步地限定。
具体实现时,当4G基站的RLC从X2接口接收到来自5G基站的PDCP预设数据量的数据时,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其中,所述X2接口是基站之间的互连接口,支持数据和信令的直接传输。由于所述预设数据量的数据主要用于触发4G基站对终端下发配置信息,从而实现4G基站的下行分流,为了防止在分流过程的初始阶段,数据在4G基站侧大量堆积,因此可以将预设数据量设定为较小的数据量,比如,将预设数据量设定为1M,那么当4G基站接收到5G基站发送的大小为1M数据时,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并将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步骤202,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当4G基站将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终端后,实时监测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当检测到4G基站不符合预设条件时,4G基站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终端,所述配置删除信息用于指示终端删除保存于终端的配置信息。具体地,步骤102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则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具体应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可以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以由技术人员自行设置,例如,所述预设时间段可以设置为10秒,那么当4G基站在10秒内,没有接收到5G基站发送的数据时,便可以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并下发至终端,以指示终端删除保存于终端本地的配置信息,从而中止4G基站侧的数据分流。
所述4G基站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具体地,如图6所示,业务服务器通过用户面的NG接口将下行数据发送至5G基站,当4G基站接收到来自5G基站通过用户面的X2接口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时,4G基站触发配置信息通过空中接口下发至终端,所述终端接收到配置信息后,对测量得到的SINR值通过空中接口上报至4G基站,4G基站通过控制面的X2接口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当4G基站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来自5G基站的数据时,4G基站通过RRC链路下发配置删除信息至终端。
步骤203,当所述终端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当所述终端接收到并保存配置信息后,终端便可进行测量上报过程。在测量上报之前,终端需要先测量SINR值。
所述步骤203可以包括以下子步骤:
子步骤S11,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子步骤S12,所述终端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子步骤S13,所述终端获取干扰信号;
子步骤S14,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子步骤S15,所述终端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步骤204,所述终端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超过预设门限值,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如图7所示,运营商会根据终端测试的SINR值与RSRP(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将终端的通信环境分为极好点、好点、中点、差点、极差点这5种。极好点的取值范围为RSRP大于-85dBm,以及,SINR值大于25db;好点的取值范围为RSRP大于-95dBm且小于或等于-85dBm,以及,SINR值大于或等于16db且小于或等于25db;中点的取值范围为RSRP大于或等于-105dBm且小于-95dBm,以及,SINR值大于或等于11db且小于或等于15db;差点的取值范围为RSRP大于-115dBm且小于或等于-105dBm,以及,SINR值大于或等于3db且小于或等于10db;极差点的取值范围为RSRP小于-115dBm,以及,SINR值小于3db;
而在EN-DC的场景下,若终端处于差点的环境下,基站侧的主节点会发起SNRelease(Secondary Node Release,辅节点释放)流程,因此,技术人员可将预设门限值设置为3db,那么当终端测量得到的SINR值大于或等于3db时,终端才将SINR值上报至基站。
其中,如图8所示,辅节点释放流程具体如下:1)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信息;2)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辅节点释放请求确认信息;3)主节点向用户设备发送无线控制连接重配置信息;4)用户设备向主节点发送无线控制连接重配置完成信息;5)辅节点向辅节点发送状态切换信息;6)辅节点数据前送至主节点;7)辅节点向主节点发送二级无线接入技术数据量报告信息;8)辅节点,服务网关,移动管理节点间实现路径更新过程;9)主节点向辅节点发送终端上下文释放信息。
另外,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之后,继续实时监控终端所处的通信环境,一旦通信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便向4G基站上报当前的SINR值,以使5G基站分配给4G基站以更符合当前终端通信环境的分流数据,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实时的数据分流效果。而当终端通信环境变化较小时,终端不对SINR值进行上报,减少占用上行带宽,节省上行传输流量。
具体地,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间隔不宜设置过大,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设置得越小,终端向基站反馈当前通信环境的信息越频繁,5G基站能够实现更精确实时的数据分配。当然,频繁的反馈也会长时间占用上行带宽,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合适的第二预设时间间隔,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预设差值也不宜设置过大,过大的预设差值可能会导致5G基站分配的分流数据不够精准,可选地,所述预设差值可以设置为3db。
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若否,则所述终端不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终端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每隔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一次信号测量,若当前测试的SINR值与上一测试的SINR值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便将当前测试的SINR值上报至基站,并将终端保存的上一次测试的SINR值更新为当前测试的SINR值;若当前测试的SINR值与上一测试的SINR值的差值不超过预设差值,那么终端不对当前的SINR值进行上报,也不将终端保存的上一次测试的SINR值更新为当前测试的SINR值。
步骤205,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4G基站可以通过X2接口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所述透传为透明传输,指的是在通讯中不管传输的业务内容如何,只负责将传输的内容由源地址传输到目的地址,而不对业务数据内容做任何改变。
步骤206,所述5G基站获取预设关系表;
具体应用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技术人员可以事先建立关于SINR值与分流数据量的预设关系表。下行数据的吞吐率取决于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调度选择的TBS(Transport Block Set,传输块集),TBS由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数和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阶数查表得到。如图9所示,以20MHz带宽的FDD-LTE(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Long Term Evolution,频分双工长期演进)的下行双流为例,DL:UL(Downlink:Uplink,上下行配比)为1:3,特殊子帧配比为10:2:2时,在5G基站侧配置根据不一样的SINR值对应的下行数据分流值,从而建立预设关系表。
步骤207,所述5G基站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例如,如图9所述,若终端上报的SINR值为22db,那么5G基站可以通过查询预设关系表,确定分流数据量为69M。
步骤208,所述5G基站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其中,所述5G基站通过NG链路从业务服务器中获取下行数据,所述5G基站从下行数据中分配出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并通过X2接口将分流数据包发送至所述4G基站。
步骤209,所述5G基站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
步骤210,所述5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参考图10,示出了一种分流数据分配实现示意图,所述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后,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出分流数据量,然后将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发送至4G基站,例如,若所述5G基站确定的分流数据量为69M,那么5G基站从业务服务器接受到的下行数据中,分配出69M大小的分流数据包发送至4G基站。
步骤211,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所述4G基站通过下行通信链路将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进一步地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4G基站判断所述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则获取配置信息并将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终端接收并保存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SINR值,并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则将SINR值发送至所述4G基站,4G基站将SINR值透传至5G基站,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获取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并发送至4G基站,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从而实现了5G基站实时获取到终端在4G网络覆盖下的下行SINR信号强度,以此来判断此时4G能够支撑的分流数据量,从而5G基站能够更合理精确地为4G基站分配分流数据,不会造成数据在4G侧出现堆积现象的同时,最大化合理利用4G网络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实施例三的结构框图,所述装置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获取模块301,用于当接收到预设信息,则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发送模块302,用于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下行信号测量模块303,用于当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SINR值第一发送模块304,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SINR值第二发送模块305,用于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306,用于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所述5G基站包括下行数据获取模块307,用于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包分配模块308,用于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包括第一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309,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第二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310,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删除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信息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下行信号测量模块包括:
测试信号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第一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干扰信号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干扰信号;
第二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SINR值计算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获取模块,用于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预设差值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替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超过预设差值时,则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步骤返回模块,用于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SINR值发送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SINR值发送子模块,用于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预设关系表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关系表;
分流数据量确定子模块,用于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
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4G基站接收到预设信息,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当所述终端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所述5G基站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所述5G基站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5G基站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4G基站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则所述4G基站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接收到所述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息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的步骤包括:
所述终端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所述终端获取干扰信号;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所述终端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终端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若是,则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4G基站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的步骤包括:
所述4G基站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5G基站根据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的步骤包括:
所述5G基站获取预设关系表;
所述5G基站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9.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涉及4G基站,5G基站及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当接收到预设信息,获取配置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下行信号测量模块,用于当接收并保存所述配置信息后,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测量信号与干扰噪声比值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发送模块,用于判断所述SINR值是否达到预设门限值,若是,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第二SINR值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SINR值至所述5G基站;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SINR值,确定分流数据量;
所述5G基站包括下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5G基站包括分流数据包分配模块,用于从所述下行数据中,分配得到所述分流数据量对应的分流数据包;
所述5G基站包括第一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4G基站;
所述4G基站包括第二分流数据包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分流数据包至所述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判断所述4G基站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获取配置删除信息;
所述4G基站包括配置删除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配置删除信息至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包括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删除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获取配置删除信息后,删除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配置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信息为所述4G基站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预设数据量的数据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4G基站在预设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所述5G基站发送的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信号测量模块包括:
测试信号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4G基站发送的测试信号;
第一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
干扰信号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干扰信号;
第二信号强度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干扰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
SINR值计算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应用信噪比计算算法,计算得到所述SINR值。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SINR值确定为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NR值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第一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获取模块,用于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预设差值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是否超过预设差值;
所述终端包括第二SINR值替换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SINR值与所述第二SINR值的差值超过预设差值时,则发送所述第二SINR值至所述4G基站,并将保存于所述终端的所述第一SINR值替换为所述第二SINR值;
所述终端包括步骤返回模块,用于返回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进行下行信号测量,得到第二SINR值的步骤。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SINR值发送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SINR值发送子模块,用于应用透传的方式将所述SINR值发送至5G基站。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数据量确定模块包括以下子模块:
预设关系表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预设关系表;
分流数据量确定子模块,用于查询所述预设关系表,确定所述SINR值对应的分流数据量。
17.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18.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10637.4A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0795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0637.4A CN113079540B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0637.4A CN113079540B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9540A true CN113079540A (zh) 2021-07-06
CN113079540B CN113079540B (zh) 2022-06-24

Family

ID=76608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0637.4A Active CN113079540B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954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1503A (zh) * 2015-02-13 2016-10-0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366410A (zh) * 2018-01-23 2018-08-0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面向lte小站密集组网的同步方法
CN108365931A (zh) * 2017-01-26 2018-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8616958A (zh) * 2016-12-30 2018-10-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激活异系统SeNB的方法、终端、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9462872A (zh) * 2018-11-23 2019-03-12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的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90238633A1 (en) * 2018-01-26 2019-08-01 Cisco Technology, Inc. Load balancing configuration based on traffic flow telemetry
CN110225553A (zh) * 2019-05-31 2019-09-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及设备、系统
US20190312684A1 (en) * 2016-06-22 2019-10-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group transmissions
WO2019212400A1 (en) * 2018-04-30 2019-11-07 Ericsson Telecomunicações S.A. Adaptive flow control for bearer split in 5g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1503A (zh) * 2015-02-13 2016-10-0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90312684A1 (en) * 2016-06-22 2019-10-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group transmissions
CN108616958A (zh) * 2016-12-30 2018-10-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激活异系统SeNB的方法、终端、基站和通信系统
CN108365931A (zh) * 2017-01-26 2018-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66410A (zh) * 2018-01-23 2018-08-03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面向lte小站密集组网的同步方法
US20190238633A1 (en) * 2018-01-26 2019-08-01 Cisco Technology, Inc. Load balancing configuration based on traffic flow telemetry
WO2019212400A1 (en) * 2018-04-30 2019-11-07 Ericsson Telecomunicações S.A. Adaptive flow control for bearer split in 5g systems
CN109462872A (zh) * 2018-11-23 2019-03-12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的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10072245A (zh) * 2019-03-22 2019-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225553A (zh) * 2019-05-31 2019-09-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及设备、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MCC: "R3-190565 "Report of offline coordination of uses cases for RAN-centric DCU"", 《3GPP TSG-RAN WG3 #103》 *
CMCC: "R4-1804014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scope of CSI-RS based RRM measurement"", 《3GPP TSG-RAN WG4 MEETING #86BI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9540B (zh) 2022-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0752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CN111866973B (zh) 双连接场景下scg侧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US881769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network traffic in the presence of relays
JP6141797B6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の使用可能電力情報を送信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2016033807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Latency Measurement for LTE-WLAN Aggregation
US1002814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network sharing
EP3086589B1 (en) Core network device, access network device, data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ystem
EP2157808A1 (en) Adaptive management method for wireless transfer network containing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relay stations
KR101719683B1 (ko)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캐리어들이 집적된 단말기의 캐리어들에 대한 효율적인 메저먼트 방법
US1192481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US8594581B2 (en) Wireless station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station for initiating resource measurements
WO2012165930A2 (ko) 복수의 plmn들에서 mdt를 효율적으로 제어할 수 있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09014917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reporting in a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KR2014012294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쥴링 요청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93662B1 (ko) 다중 반송파 관리 장치 및 방법
US10085197B1 (en) Controlled handover of UEs to reduce wireless backhaul congestion
CN113079540B (zh) 一种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085617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congestion in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165491B1 (en) Controlling downlink handover-processing threshold based on uplink TTI bundling
CN107155189B (zh) 应用于超级小区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5161498A1 (zh) 一种数据发送的方法和基站
US20140269340A1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determining an integrity of an air interface
US12004036B2 (en) SCG-side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dual connectivity scenario
US9107218B1 (en) Selective allowance of uplink transmission without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US11700554B1 (en) Dynamic air-interface reconfiguration based on predicted movement toward location where dual-connectivity tends to be lo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