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5761B -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5761B
CN113075761B CN202110318076.9A CN202110318076A CN113075761B CN 113075761 B CN113075761 B CN 113075761B CN 202110318076 A CN202110318076 A CN 202110318076A CN 113075761 B CN113075761 B CN 1130757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waveguide
sub
light guid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180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75761A (zh
Inventor
范泽华
崔志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180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757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75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5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75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5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导光元件包括:基材;以及微型光波导单元,设置于所述基材上,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另一侧的感光模组的子像素;或,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的另一侧。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使光线在微型光波导单元内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定向传输至指定区域,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

Description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追求具有更多、更强、更具个性化的功能服务。如,现有的电子设备由于显示功能结构的外侧设置有偏光片、盖板等部件,导致在发射或接收光线时光线会在偏光片、盖板处发生偏折,光线的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能够使光线在微型光波导单元内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定向传输至指定区域,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导光元件,包括:基材;以及微型光波导单元,设置于所述基材上,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另一侧的感光模组的子像素;或,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的另一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功能结构,用于发出显示光线;以及上述的导光元件。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包括:上述的导光元件。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显示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元件的制备方法,包括: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微型光波导单元,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另一侧的感光模组的子像素;或,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的另一侧。
本申请的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能够使光线在微型光波导单元内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定向传输至指定区域,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具体地,如,可将微型光波导单元背离感光模组一侧的第一光线定向传输至感光模组,从而提升感光模组的检测精度,又如,可将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至微型光波导单元背离所述显示功能结构的一侧,从而降低甚至避免位于显示功能结构外侧的部件对第二光线的折射效应,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因第二光线的折射造成用户左右眼查看到的物体不一致的情况,降低疲劳反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导光元件的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导光元件的结构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显示功能结构的使用效果图;
图4是采用图1所示的导光元件时的第一种使用效果图;具体地,对应于微型光波导单元与子像素对应时的使用效果图;
图5是采用图2所示的导光元件时的使用效果图;具体地,对应于微型光波导单元与子像素对应时的使用效果图;
图6是采用图1所示的导光元件时的第二种使用效果图;具体地,对应于微型光波导单元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时的使用效果图;
图7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图;具体地,对应于微型光波导单元与子像素对应时的结构图;
图8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显示组件的结构图;具体地,对应于微型光波导单元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追求具有更多、更强、更具个性化的功能服务。如,现有的电子设备由于显示功能结构的外侧设置有偏光片、盖板等部件,导致在发射或接收光线时光线会在偏光片、盖板处发生偏折,光线的利用率较低。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对光线进行定向传输的导光元件100,能够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2,导光元件100可以包括基材110和设置于基材110上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
结合图4和图5,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另一侧。现有技术中,如图3,由于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外侧还设置有偏光片、盖板等其它部件,因此通透感较差且会导致用户左右眼在观看同一物体时的位置不一致,造成同一像素点310’在盖板表面的成像位置不一致,最终人眼合成的图像就会处于不同位置,由于人眼的视觉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视线会有漂移,因此会加剧大脑因为图像不稳定性做出重复画图动作,造成视觉疲劳。而选用本申请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进行定向传输,能够降低甚至避免位于显示功能结构300外侧的部件对第二光线的折射效应,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因第二光线的折射造成用户左右眼查看到的物体不一致的情况,降低疲劳反应。
其中,显示功能结构300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310。如,像素单元可以为RGB(Red、Green、Blue-红、绿、蓝)三色子像素结构或RGBW(Red、Green、Blue、White-红、绿、蓝、白)四色子像素结构等。每个子像素310均可以包括用于将供电端的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发光二极管。
结合图6,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另一侧的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其中,感光模组200可以为任意的用于接收光线的器件;如,感光模组2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通过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定向传输光线,能够提升感光模组200的检测精度。
其中,感光模组200的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所述图像传感器可以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图像采集单元,每个图像采集单元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210。如,每个图像采集单元可以包括呈2*2阵列排列的四个子像素,其中,四个子像素可分别用于接收红色、绿色、绿色、蓝色的光线,且用于接收绿色光线的两个子像素可以在2*2阵列中呈对角设置。每个子像素210均可以包括用于将接受到的光线对应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光电二极管。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材110上可以设置有通孔,以使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能够设置于通孔内。当然,由于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一般为微米级,尺寸较小,因此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基材110的缝隙内。具体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成型于基材110的缝隙内。更进一步地,为使光线在经过整个基材110时,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均能够起到定向传输效果,使光线利用率最佳,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贯穿基材110。
参见图1和图2,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1和环设于第一部分121外周的第二部分122,且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部分121的折射率。上述通过将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设置成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且位于外周的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部分121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由内侧的第一部分121射向外侧的第二部分122时,能够在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的分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将光波限制在微米级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使其达到较高的腔内密度且仅能在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部传输,光线利用率更高。
更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22可以仅具有一种折射率;参见图2,第二部分122也可以具有从内至外逐渐增大的多种折射率,即,第二部分122可以由多个依次环设的子部分1221组成,且从内至外,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光线在经过相邻两个子部分1221的分界面时也能够发生全反射,确保光线在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部传输。
可以理解地,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可以为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以任意形式增大,如,可以为线性增大、指数增大等。其中,各个部分的折射率不同可通过使各个部分的制备材料不同来实现。优选地,为使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的材料来源丰富、易得且成本低,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5。具体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选用常用的稀土离子,由于掺杂稀土离子的光学晶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光波导的制备,工艺成熟,可实现量化生产。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当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进行定向传输时,结合图4和图5,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用于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一个子像素310对应,从而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传输对应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上述通过直接将一个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与一个子像素310对应,能够提升各个子像素310显示光线的定向传输效果。优选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与显示功能结构300内子像素310的数量相等,以使每个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均能够通过对应的一个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定向传输,进而提升导光元件100的光线定向传输性能。可以理解地,在上述方案中,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第一部分121可以对应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设置。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当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将第一光线定向传输至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时,参见图6,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与感光模组200的一个子像素210对应,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对应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其中,所述感光模组200的各个子像素210在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两个相邻子像素310之间的间隔区域a,以避免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遮挡第一光线传输至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
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时,参见图7,可选择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其中,位于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可以包括偏光片500、抗反射膜600、补偿膜700等。即,在此情况下,可选择在原有的盖板4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抗反射膜6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补偿膜7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等。优选地,参见图7,可同时在原有的盖板400、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功能结构300的显示光线能够无损的悬浮显示在盖板400的表面,减少因显示功能结构300外侧的部件的折射造成双目视差问题,提升用户观看显示屏的舒适度。
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定向传输第一光线时,参见图8,可选择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其中,位于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可以包括偏光片500、抗反射膜600、补偿膜700等。即,在此情况下,可选择在原有的盖板4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抗反射膜6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补偿膜7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等。优选地,参见图8,可同时在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向感光模组200定向传输外部光线的效果最佳。
如上说明,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在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时,微型光波导单元120是对应于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两个相邻子像素310的间隔区域a,由于间隔区域a无需起到显示光线的效果,因此,显示功能结构300对应该间隔区域a也可以挖孔,以将微型光波导单元120注入孔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属于微米级,因此,即使在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后,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的原有性能依旧保持。如,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以形成导光元件100后,该导光元件100依旧具有使特定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的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了一种显示面板10。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用于发出显示光线的显示功能结构300和上述任意的导光元件100。此时,导光元件100的基材110可以设置于盖板400与显示功能结构300之间,即基材110可以直接使用盖板400与显示功能结构300之间任意的一个或多个原有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可以为贴设有偏光片500的显示面板10,也可以为未贴设偏光片500的显示面板10。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包括上述的导光元件100,通过将导光元件100设置成包括基材110和设置于基材110上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能够使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或通过全反射的方式传输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组件1。显示组件1包括上述的导光元件100。
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组件1包括上述的导光元件100,通过将导光元件100设置成包括基材110和设置于基材110上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能够使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或通过全反射的方式传输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
优选地,显示组件1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导光元件100,如,参见图7,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时,可同时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能够无损的悬浮显示在盖板400的表面,减少因显示功能结构300外侧的部件的折射造成双目视差问题,提升用户观看显示屏的舒适度。
参见图8,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时,可同时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定向传输光线的效果最佳。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的显示组件1,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组件1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具有导光元件100的显示组件1,通过将导光元件100设置成包括基材110和设置于基材110上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能够使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或通过全反射的方式传输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且避免杂散光的影响。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元件100的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在基材110上形成微型光波导单元120,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另一侧的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或,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另一侧。
具体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使摄像头模组、指纹模组等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接收到定向传输过来的光线,从而提升感光模组200的检测精度;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可降低甚至避免位于显示功能结构300外侧的部件对第二光线的折射效应,进而降低甚至避免因第二光线的折射造成用户左右眼查看到的物体不一致的情况,降低疲劳反应。
具体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成型于基材110的缝隙内。更进一步地,为使光线在经过整个基材110时,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均能够起到定向传输效果,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贯穿基材110。
参见图1和图2,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21和环设于第一部分121外周的第二部分122,且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部分121的折射率。上述通过将微型光波导单元120设置成包括折射率不同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且位于外周的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大于第一部分121的折射率,使得光线在由内侧的第一部分121射向外侧的第二部分122时,能够在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的分界面处发生全反射,将光波限制在微米级的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使其达到较高的腔内密度且仅能在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部传输,光线利用率更高。
更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22可以仅具有一种折射率;参见图2,第二部分122也可以具有从内至外逐渐增大的多种折射率,即,第二部分122可以由多个依次环设的子部分1221组成,且从内至外,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通过上述设置,使得光线在经过相邻两个子部分1221的分界面时也能够发生全反射,确保光线能够在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内部传输。
可以理解地,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逐渐增大可以为多个子部分1221的折射率以任意形式增大,如,可以为线性增大、指数增大等。其中,各个部分的折射率不同可通过使各个部分的制备材料不同来实现。优选地,为使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的材料来源丰富、易得且成本低,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的折射率可以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1.5。具体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以选用常用的稀土离子,由于掺杂稀土离子的光学晶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光波导的制备,工艺成熟,可实现量化生产。
在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当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时,结合图4和图5,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可用于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一个子像素310对应,从而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传输对应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上述通过直接将一个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与一个子像素310对应,能够提升各个子像素310显示光线的定向传输效果。优选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与显示功能结构300内子像素310的数量相等,以使每个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均能够通过对应的一个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定向传输,进而提升导光元件100的光线定向传输性能。可以理解地,在上述方案中,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第一部分121可以对应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设置。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案中,当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将第一光线定向传输至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时,参见图6,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120用于与感光模组200的一个子像素对应,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对应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其中,所述感光模组200的各个子像素210在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两个相邻子像素310之间的间隔区域a。
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将显示功能结构300的子像素310显示的第二光线定向传输时,参见图7,可选择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其中,位于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可以包括偏光片500、抗反射膜600、补偿膜700等。即,在此情况下,可选择在原有的盖板4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抗反射膜6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补偿膜7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等。优选地,参见图7,可同时在原有的盖板400、显示功能结构3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功能结构300的显示光线能够无损的悬浮显示在盖板400的表面,减少因显示功能结构300外侧的部件的折射造成双目视差问题,提升用户观看显示屏的舒适度。
针对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实现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定向传输第一光线时,参见图8,可选择在电子设备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任意一个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其中,位于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可以包括偏光片500、抗反射膜600、补偿膜700等。即,在此情况下,可选择在原有的盖板4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抗反射膜6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或在原有的补偿膜7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形成导光元件100等。优选地,参见图8,可同时在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所有部件上均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以使电子设备向感光模组200定向传输外部光线的效果最佳。
如上说明,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在向感光模组200的子像素210传输第一光线时,微型光波导单元120是对应于显示功能结构300的两个相邻子像素310的间隔区域a,由于间隔区域a无需起到显示光线的效果,因此,显示功能结构300对应该间隔区域a也可以挖孔,以将微型光波导单元120注入孔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属于微米级,因此,即使在原有的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上设置微型光波导单元120后,盖板400、感光模组200与盖板400之间的部件的原有性能依旧保持。如,在原有的偏光片500上设置微型光波导以形成导光元件100后,该导光元件100依旧具有使特定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的性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以及
微米级的微型光波导单元,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材上且贯穿所述基材,
其中,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用于与感光模组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多个微型光波导单元,各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另一侧的所述感光模组的对应子像素上;其中,所述感光模组的各个子像素在显示功能结构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的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间隔区域;
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一一对应的多个微型光波导单元,各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所述显示功能结构的对应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的另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包括:
第一部分,用于对应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设置或对应感光模组的子像素设置;以及
第二部分,环设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周,所述第二部分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折射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依次环设的多个子部分,且由内至外,多个所述子部分的折射率逐渐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用于设置于盖板与显示功能结构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用于设置于显示功能结构与感光模组之间,且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用于与所述感光模组的子像素对应,以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向所述感光模组的子像素传输第一光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用于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外侧。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功能结构,用于发出显示光线;以及
权利要求1-4项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元件。
8.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项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其中,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结构的外侧设置有所述导光元件;所述显示组件的显示功能结构与感光模组之间设置有所述导光元件,且所述导光元件的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与所述感光模组的子像素对应。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显示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组件连接。
11.一种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光元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微米级的微型光波导单元,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第一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另一侧的感光模组的子像素;或,用于通过全反射的方式将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一侧的显示功能结构的子像素显示的第二光线传输至所述微型光波导单元的另一侧。
CN202110318076.9A 2021-03-25 2021-03-25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0757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8076.9A CN113075761B (zh) 2021-03-25 2021-03-25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8076.9A CN113075761B (zh) 2021-03-25 2021-03-25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5761A CN113075761A (zh) 2021-07-06
CN113075761B true CN113075761B (zh) 2022-07-12

Family

ID=76610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8076.9A Active CN113075761B (zh) 2021-03-25 2021-03-25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7576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8680A (zh) * 2010-11-24 2012-05-30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彩色滤光片的显示装置及其准直装置
CN105678255A (zh) * 2016-01-04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式指纹识别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8803146A (zh) * 2018-07-03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9815783A (zh) * 2017-11-22 2019-05-28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感测设备
CN112420797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8680A (zh) * 2010-11-24 2012-05-30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无彩色滤光片的显示装置及其准直装置
CN105678255A (zh) * 2016-01-04 2016-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式指纹识别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09815783A (zh) * 2017-11-22 2019-05-28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感测设备
CN108803146A (zh) * 2018-07-03 2018-1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420797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5761A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8598A1 (zh) 电子设备
CN100356243C (zh) 显示器件
CN102279469B (zh) 视差系统、面板、装置、显示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1666915B (zh) 一种自由立体显示装置
CN110308554A (zh) 用于具有薄饼透镜的高效头戴式显示器的技术
US11249340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383488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3D display device
EP3893040A1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EP2759864A1 (en) Glasses-free reflective 3D color display
CN113176669B (zh) 显示系统、显示眼镜和显示系统控制方法
CN212623313U (zh) 镜头、投影光机以及近眼显示系统
CN113253458A (zh) 近眼显示装置
CN11787707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1866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241473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JP4946645B2 (ja)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2415805B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75761B (zh) 导光元件及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组件、电子设备
CN111983811B (zh) 一种近眼显示装置
CN107290865B (zh) 3d眼镜及3d显示系统
CN113287212B (zh) 电子设备、显示装置及像素结构
US2022015561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aked-eye 3d device, and naked-eye 3d device
KR20030022581A (ko) 2d/3d 겸용 디스플레이
CN115327778A (zh) 近眼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可穿戴设备
US9392266B2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