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7594B -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7594B
CN113067594B CN202110252521.6A CN202110252521A CN113067594B CN 113067594 B CN113067594 B CN 113067594B CN 202110252521 A CN202110252521 A CN 202110252521A CN 113067594 B CN113067594 B CN 1130675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value
state
loss value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525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7594A (zh
Inventor
李天林
陈芳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5252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75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7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天线设备中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本公开实施例能够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根据获取的预设参数在第一状态下的第一损耗值、在第二状态下的第二损耗值、以及第一预设阈值来确定是否对天线设备的状态进行切换,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本方案能够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并保证电子设备能够正常通话。

Description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中,会设置多根天线,以便上述设备能够从多根天线中选择通信效率(如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最高的天线,并将当前使用的天线切换为该天线来收发信号,实现提高设备通信质量的目的。
实际情况中,在切换天线后,经常出现设备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情况,例如在设备电量较高(例如70%电量以上)的情况下设备中的电量会很快降低至低电量(如30%电量以下),又如在设备电量较低的情况下设备耗电速度过快导致设备很快便自动关机,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设备在切换天线后出现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该方法包括: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根据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第一预设条件下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该切换控制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获取模块,还用于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处理模块,用于根据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切换模块,用于在处理模块获得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第一预设条件下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天线设备、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对天线设备进行切换控制,该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以便根据第一损耗值和第二损耗值确定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后的功耗变化;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后的功耗不变或变小,则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在切换后的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并根据第一信号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能够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功耗和信号强度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手机的射频收发器与多根天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手机使用的天线由第一天线切换为第二天线后射频收发器与第二天线之间的第二线路相较于射频收发器与第一天线之间的第一线路所增加的电能损耗线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设备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功能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中,以手机为例,如图1所示,手机10包括射频收发器101、功率放大模组102、滤波器103、多个天线切换开关104和多根天线105。多个天线切换开关104和多根天线105一一对应。
示例性地,图1所示的多个天线切换开关104包括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和第二天线切换1042,多根天线105包括第一天线1051和第二天线1052。
如图1所示,射频收发器101包括用于发射信号的信号发射器1011、用于接收来自功率放大模组102的信号的主路接收器1012、以及用于接收来自滤波器103的信号的辅路接收器1013。
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包括第一端口10411、第二端口10412和第三端口10413。第一端口10411与功率放大模组102电连接,用于接收来自功率放大模组102的信号或者向功率放大模组102发送信号。第二端口10412与第一天线1051电连接。第三端口10413与后文中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的第五端口10422电连接。
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包括第四端口10421、第五端口10422和第六端口10423。第四端口10412与第二天线1052电连接,第六端口10423与滤波器103电连接,以用于接收来自滤波器103的信号或者向滤波器103发送信号。
默认情况下,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的第一端口10411与第二端口10412电连接,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的第四端口10421与第六端口10423电连接。在此情况下,信号发射器1011通过功率放大模组102和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与第一天线1051电连接,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英文简称TDD)制式下,手机10的工作时隙包括发送信号时隙(后文简称为TX时隙)和接收信号时隙(后文简称为RX时隙)。
参考图1所示,在默认情况下,在TX时隙,信号发射器1011发送的发射信号TX被功率放大模组102接收,功率放大模组102对信号TX依次进行放大处理和滤波处理,并将处理后的信号TX’发送给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信号TX’通过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后被第一天线1051接收并进行辐射。
参考图1所示,在默认情况下,在RX时隙,第一天线1051接收信号,信号依次通过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的第二端口10412和第一端口10411后被功率放大模组102接收,功率放大模组102对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得到主路信号PRX,功率放大模组102将主路信号PRX发送给主路接收器1012。第二天线1052接收信号,该信号依次通过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的第四端口10421和第六端口10423后,被发送至滤波器103,滤波器103对该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得到信号DRX,滤波器103将信号DRX发送给辅路接收器1013。
基于上述描述可知,在TX时隙,信号发射器1011与第一天线1051电连接;在RX时隙,主路接收器1012通过功率放大模组102和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与第一天线1051电连接,辅路接收器1013通过滤波器103和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与第二天线1052电连接。
相关技术中,为了保证手机通信质量,可以检测主路接收器1012接收的信号PRX的信号强度、以及辅路接收器1013接收的信号DRX的信号强度,然后获取信号PRX的信号强度和信号DRX的信号强度的差值,判断该差值是否大于预设的切换阈值,在该差值大于预设的切换阈值的情况下,在TX时隙,将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的第一端口10411与第三端口10413电连接,将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的第四端口10421与第五端口10422电连接,在此情况下,与信号发射器1011连接的天线由第一天线1051切换为第二天线1052。上述切换天线的方式是根据各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来确定的。
如图2所示,在射频收发器101通过功率放大模组102和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与第一天线1051电连接的情况下,射频收发器101与第一天线1051之间的线路为第一线路;在射频收发器101与第二天线1052连接的情况下,将射频收发器101与第二天线1052之间的线路为第二线路。实际情况中,在TX时隙,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的走线和经过的器件是不同的,第二线路相较于第一线路增加了电能损耗线路(如图2中虚线部分所示),因此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上产生的功耗是不同的。在射频收发器101连接的天线由第一天线1051切换为第二天线1052的情况下,上述电能损耗线路产生的功耗会导致设备功耗增加,由此导致该设备在切换天线后出现待机时长突然变短。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301~S304。
步骤S301: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设备40包括:射频收发器101、天线切换开关106、第一天线1051和第二天线1052。天线设备4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状态下射频收发器101通过天线切换开关106与第一天线1051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101通过天线切换开关106与第二天线1052连接。
示例地,天线切换开关106包括如图2所示的第一天线切换开关1041和第二天线切换开关1042。射频收发器101、天线切换开关106、第一天线1051和第二天线1052的连接方式与图2中各器件的连接方式相同,具体可以参见图2及其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天线设备40例如为手机、平板电脑等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
预设参数为与设备电能损耗相关的参数。例如设备的耗电电流或者设备的通路损耗等。通路损耗例如为天线设备40上线路的总损耗。通路损耗是在天线设备40生产制造过程的校准阶段得到的,并配置在天线设备40中的参数。通路损耗可以直接从天线设备40出厂配置的参数中得到。通路损耗越大,天线设备的耗电量越大。
步骤S302: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会减小,在此情况下必然不会发生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情况。因此,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上述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以便于在后续步骤(对应步骤S303)中根据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确定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后接收的信号强度的变化量(即步骤S303中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在第一损耗值小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会增大。在此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40的电源的剩余电量,并判断剩余电量是否大于预设电量阈值;在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天线设备40的剩余电量足以维持第二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运行较长时间,在此情况下可以获取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及后续步骤(对应步骤S303~步骤S304);在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说明天线设备40的电源的剩余电量不足以维持第二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运行较长时间,即将天线设备40此时电量极低,若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会在短时间内快速耗电至自动关机,在此情况下不切换天线设备40的状态,控制天线设备40继续以第一状态运行。
具体实施中,预设电量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303:根据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示例地,获取第二强度值与第一强度值的强度差值作为信号强度变化值。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所列举的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信号强度变化值的获取方式还可以是除上述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例如分别对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乘以第一预设系数和第二预设系数,对应得到第一计算结果和第二计算结果,获取第一计算结果和第二计算结果的差值作为信号强度变化值。第一预设系数和第二预设系数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304: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也就是说,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不能正常通话。
具体地,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的不能正常通话,即天线设备40的通话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在此情况下,将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通过改变接收信号的天线使得天线设备40能够正常通话。
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的天线设备40能够保持正常通话,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损耗值来计算第一状态对于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程度,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根据第一损耗值和第二损耗值来计算第一状态对于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程度的过程可以参见后文实施例中(对应步骤S510、或者步骤S610~S611)的对应描述。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能够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功耗损耗和信号强度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能够保持正常通话,在此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评估第一状态对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值,以便确定天线设备当前更适于在第一状态下运行还是更适于在第二状态下运行。在状态匹配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状态匹配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继续以第一状态运行。第三预设阈值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评估第一状态对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值时,可以根据第一损耗值和第二损耗值计算第一状态对于天线设备的状态匹配值。上述第二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第二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40在第二状态下保持正常通信,也就是说,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不能正常通信。其中,第一预设阈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基于此,在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且小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天线设备40能够正常通话,但不能正常通信。
评估第一状态对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值的维度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一些示例中,对第一状态对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值进行评估的维度可以仅包括天线设备的功耗这一个维度。例如根据第一损耗值和第二损耗值计算第一状态对于天线设备的状态匹配值。在另一些示例中,评估第一状态对天线设备40的状态匹配值的维度可以包括天线设备的功耗、多个电量参数以及信号强度变化值等多个维度。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501~S512。
步骤S501: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预设参数具体为耗电电流。第一损耗值具体为第一耗电电流值,第二损耗参数值具体为第二耗电电流值。
天线设备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301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502:判断第一耗电电流值是否大于第二耗电电流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第一耗电电流值大于第二耗电电流值,说明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的功耗(或者说电能损耗)会减小或不发生变化,不会发生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情况,执行步骤S505。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第一耗电电流值小于或等于第二耗电电流值,说明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的电能损耗会增大,执行步骤S503。
步骤S503:获取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
步骤S504:判断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是否大于预设电量阈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的剩余电量足以维持第二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运行较长时间,则执行步骤S505。其中,预设电量阈值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的剩余电量不足以维持第二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运行较长时间,即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会迅速耗电至关机,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即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结束本次流程。
步骤S505: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步骤S506:根据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步骤S506与步骤S303的执行过程相同,具体可以参见步骤S303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507:判断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
第一预设阈值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507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S512。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话,则执行步骤S508。
步骤S508:判断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第二预设阈值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在步骤S508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话但是不能正常通信,执行步骤S509。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信,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即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结束本次流程。
步骤S509:判断第二耗电电流值是否大于第一耗电电流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第二耗电电流值大于第一耗电电流值,在此情况下,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会增大,执行步骤S510。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第二耗电电流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耗电电流值,在此情况下,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不变或减小,执行步骤S512。
步骤S510:获取第二耗电电流值与第一耗电电流值的耗电电流差值。
耗电电流差值为第二耗电电流值与第一耗电电流值之差,将耗电电流差值作为上述状态匹配值。
步骤S511:判断状态匹配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
步骤S511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耗电电流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较小,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切换,执行步骤S512。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耗电电流差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较大,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即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结束本次流程。
在状态匹配值为耗电电流差值的情况下,第三预设阈值为耗电电流差阈值。耗电电流差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512: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能够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耗电电流和信号强度变化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和通信。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S601~S613。
步骤S601: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电能损耗参数具体为通路损耗(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关于通路损耗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第一损耗值包括第一通路损耗值,第二损耗参数值包括第二通路损耗值。
天线设备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301中的对应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602:判断第一通路损耗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通路损耗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第一通路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通路损耗值,说明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的电能损耗会减小或不发生变化,不会发生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情况,执行步骤S605。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第一通路损耗值小于第二通路损耗值,说明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的电能损耗会增大,执行步骤S603。
步骤S603:获取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
步骤S604:判断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是否大于预设电量阈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执行步骤S605。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预设电量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的剩余电量不足以维持第二状态下的天线设备40运行较长时间,即将天线设备40由当前的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天线设备40会迅速耗电至关机,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结束本次流程。
步骤S605: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步骤S606:根据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步骤S606与步骤S303的执行过程相同,具体可以参见步骤S303中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607:判断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
第一预设阈值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关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607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不能正常通话,通过使得改变接收信号的天线使得执行步骤S613。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话,则执行步骤S608。
步骤S608:判断信号强度变化值是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第二预设阈值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中关于第二预设阈值的对应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步骤S608中,若判断结果为是,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的第二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话但是不能正常通信,此时可以将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执行步骤S609。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能够正常通话和通信,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结束本次流程。
步骤S609:判断第二通路损耗值是否大于第一通路损耗值。
若判断结果为是,即第二通路损耗值大于第一通路损耗值,说明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会增大,在此情况下,继续执行如下步骤S610~S611。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第二通路损耗值小于或等于第一通路损耗值,在此情况下,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不变或减小,执行步骤S613。
步骤S610:获取天线设备的多个电量参数;其中,多个电量参数包括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和满充电量。
步骤S611:根据多个电量参数、信号强度变化值、第一通路损耗值和第二通路损耗值计算状态匹配值。
如图7所示,步骤S611的执行过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701~S702:
步骤S701:根据多个电量参数计算电量归一化分量,根据信号强度变化值、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计算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以及根据第一通路损耗值和第二通路损耗值计算通路损耗值分量。
示例地,获取剩余电量与预设电量阈值的第一差值,以及获取满充电量与预设电量阈值的第二差值,将第一差值与第二差值的比值作为电量归一化分量。预设电量阈值可以有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电量归一化分量:
Po=(Pb-PTH)/(Pmax-PTH);
其中,Po为电量归一化分量,Pb为剩余电量,PTH为预设电量阈值,Pmax为满充电量。满充电量≥剩余电量>预设电量阈值。Po的取值在0~1之间,Po越大,说明剩余电量越大,因此Po越大越趋向于对天线设备40进行状态的切换。
示例地,获取第二通路损耗值与第一通路损耗值的第三差值,并获取第三差值和预设的切换后最大增加损耗值的比值,将1与该比值的差值作为通路损耗值分量。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通路损耗值分量:
Lo=1-(Ls-Ld)/Lmax
其中,Lo为通路损耗值分量,Ld为第一通路损耗值,Ls为第二通路损耗值,Lmax为预设的切换后最大增加损耗值。Lo的取值在0~1之间,Lo越大,说明切换天线设备状态后功耗增大程度越小,因此Lo越大越趋向于对天线设备40进行状态的切换。
示例地,获取信号强度变化值与第二预设阈值的第四差值,以及获取第一预设阈值与第二预设阈值阈值的第五差值,将第四差值和第五差值的比值作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
RSRPo=(ΔRSRP-RSRPTH2)/(RSRPTH1-RSRPTH2);
其中,RSRPo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ΔRSRP为信号强度变化值,RSRPTH1为第一预设阈值,RSRPTH2为第二预设阈值。RSRPo的取值在0~1之间,RSRPo越大,说明第一状态下的通信质量越低,RSRPo越大越趋向于对天线设备40进行状态的切换。
步骤S702:获取电量归一化分量、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和通路损耗值分量的平均值作为归一化均值,将归一化均值的倒数作为状态匹配值。
例如,可以采用如下公式计算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
N=1/M,M=(Po+Lo+RSRPo)/3;其中,M为归一化均值,N为状态匹配值。
N的取值在0~1之间,N越小,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的电能损耗相较于第二状态下的电能损耗越大,越趋向于将天线设备40的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反之,N越大,说明天线设备40在第一状态下的电能损耗相较于第二状态下的电能损耗越小,越趋向于将天线设备40的状态保持在第一状态。
步骤S612:判断状态匹配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
步骤S612,若判断结果为是,即状态匹配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较小,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执行步骤S613。
若判断结果为否,即状态匹配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说明天线设备40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后电能损耗较大,在此情况下不进行切换,结束本次流程。
在状态匹配值为归一化均值的倒数的情况下,第三预设阈值为归一化均值的倒数对应的归一化均值倒数阈值。归一化均值倒数阈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步骤S613: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能够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通路损耗和信号强度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和通信。通路损耗相较于耗电电流可以直接从天线设备的出厂配置的参数,无需再进行实时测量,更加高效便捷。并且,本实施例在确定是否对天线设备状态进行切换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电量参数、信号强度和通路损耗,获取电量归一化分量、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和通路损耗值分量,并将三者进行综合计算获得归一化分量,实现通过多种相关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对天线设备的状态进行切换的目的,切换结果更具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TDD制式的两个天线切换场景为例来说明天线的切换过程,实际情况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同样适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英文简称FDD)制式及两个天线以上的多天线切换的场景。
本申请在仅考虑天线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的基础上,增加引入手机电量和切换功耗增加量作为判断参考量,避免天线切换过程中导致的功耗大幅上升问题。能够同时考虑信号强弱,剩余电量及功耗大小三方面因素,保证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减少功耗,防止待机时长突然变短的情况的发生,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或者该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执行加载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的功能结构框图。
如图8所示,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80包括:
获取模块81,用于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获取模块81,还用于在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处理模块82,用于根据获取模块81获取的第一强度值和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切换模块83,用于在处理模块82获得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其中,第一预设阈值为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第一预设条件为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能够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电能损耗和信号强度变化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图3、以及图5至图7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900,包括天线设备,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在存储器902上并可在处理器9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01执行时实现上述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10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001、网络模块1002、音频输出单元1003、输入单元1004、传感器1005、显示单元1006、用户输入单元1007、接口单元1008、存储器1009、以及处理器100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00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0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10010,用于在天线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的电能损耗参数的第一损耗参数值和在切换后的第二状态下的电能损耗参数的第二损耗参数值;在第一损耗参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损耗参数值的情况下,获取天线设备在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值和在切换后的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值;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号强度值和第二信号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在获得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预设的最大正常通话阈值的情况下,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第二天线连接。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能够在切换天线的过程中,基于天线设备在切换天线前后发生的电能损耗和信号强度变化来确定是否将天线设备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从而有效避免切换天线后待机时长突然变短情况的发生,并保证天线设备能够正常通话。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0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0041和麦克风10042,图形处理器10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006可包括显示面板10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061。用户输入单元1007包括触控面板10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072。触控面板10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0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0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10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100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0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9)

1.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天线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在所述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根据所述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在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天线设备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
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损耗值小于所述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
在所述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大于第二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第一损耗值和所述第二损耗值计算所述第一状态对于所述天线设备的状态匹配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为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为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保持正常通信;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在所述状态匹配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天线设备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参数具体为耗电电流,所述第一损耗值具体为第一耗电电流值,所述第二损耗值具体为第二耗电电流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损耗值和所述第二损耗值计算所述第一状态对于所述天线设备的状态匹配值,具体为:
在所述第一耗电电流值大于所述第二耗电电流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第二耗电电流值与所述第一耗电电流值的耗电电流差值,将所述耗电电流差值作为所述状态匹配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参数具体为通路损耗,所述第一损耗值具体为第一通路损耗值,所述第二损耗值具体为第二通路损耗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损耗值和所述第二损耗值计算所述第一状态对于所述天线设备的状态匹配值,具体为:
在所述第二通路损耗值大于所述第一通路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的多个电量参数;其中,所述多个电量参数包括所述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和满充电量;
根据所述多个电量参数、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所述第一通路损耗值和所述第二通路损耗值计算所述状态匹配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电量参数、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所述第一通路损耗值和所述第二通路损耗值计算所述状态匹配值,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电量参数计算电量归一化分量,根据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和所述第二预设阈值计算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以及根据所述第一通路损耗值和所述第二通路损耗值计算通路损耗值分量;
获取所述电量归一化分量、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分量和所述通路损耗值分量的平均值作为归一化均值,将所述归一化均值的倒数作为所述状态匹配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强度值与所述第一强度值的强度差值作为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
7.一种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所述切换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天线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预设参数的第一损耗值和第二状态下的所述预设参数的第二损耗值;
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损耗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值获得信号强度变化值;
切换模块,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获得的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天线设备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为所述信号强度变化值在增大过程中不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的临界值,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保持正常通话,
其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损耗值小于所述第二损耗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的剩余电量;
在所述剩余电量大于预设电量阈值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天线设备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状态下接收信号的第二强度值。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线设备,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步骤。
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天线设备进行切换控制,所述天线设备包括射频收发器、天线切换开关、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所述天线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第一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一天线连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射频收发器通过所述天线切换开关与所述第二天线连接;
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110252521.6A 2021-03-08 2021-03-08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0675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2521.6A CN113067594B (zh) 2021-03-08 2021-03-08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52521.6A CN113067594B (zh) 2021-03-08 2021-03-08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594A CN113067594A (zh) 2021-07-02
CN113067594B true CN113067594B (zh) 2023-02-24

Family

ID=76559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52521.6A Active CN113067594B (zh) 2021-03-08 2021-03-08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759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97920A (ko) * 2016-02-19 2017-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의 수신 안테나 선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7580123A (zh) * 2017-08-30 2018-01-1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触发控制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13103A (zh) * 2017-08-30 2018-01-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轮询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45313A (zh) * 2017-08-30 2018-01-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63323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切换天线的方法
US10616904B1 (en) * 2018-01-22 2020-04-0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ntelligently-switched, concurrently-operated omnidirectional and directional antenn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04857B (en) * 2001-05-31 2002-10-01 Wistron Neweb Corp Radio wave transmitter with omni-directional radiation fiel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7612581A (zh) * 2017-08-30 2018-01-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触发控制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70097920A (ko) * 2016-02-19 2017-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의 수신 안테나 선택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7580123A (zh) * 2017-08-30 2018-01-12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触发控制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13103A (zh) * 2017-08-30 2018-01-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轮询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645313A (zh) * 2017-08-30 2018-01-30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63323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和切换天线的方法
US10616904B1 (en) * 2018-01-22 2020-04-0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Intelligently-switched, concurrently-operated omnidirectional and directional antenna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594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4462B (zh) 天线功能控制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11064491B (zh) 一种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收发信号的方法
CN112769445B (zh) 射频电路、信号发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654316A (zh)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093259B (zh) 一种蓝牙功率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08282192B (zh) 一种天线切换控制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30165057A1 (en) Rf transmission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aving power thereof
CN112688714B (zh) 射频电路、蓝牙实现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272041A (zh) 射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1988771A (zh) 无线连接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US2015028047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of transmitting electric power, and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12262532B (zh) 增加射频通路改善mimo吞吐方向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2350744B (zh)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信号收发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08832944B (zh) 功率补偿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78922B (zh) 射频电路、射频电路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
CN104540198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wlan的功率调节方法和装置
CN111708056B (zh) 信号处理方法、处理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330564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67594B (zh) 天线设备的切换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769446B (zh) 射频电路、信号收发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2968716B (zh) 去耦电路、射频前端模组、电子设备和隔离度控制方法
CN107483094B (zh)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14279A (zh) 射频电路、电子设备及信号处理方法
CN110995324B (zh) 蓝牙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09257809B (zh) 一种通信通路的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