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7049A -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 Google Patents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7049A
CN113067049A CN201911368466.6A CN201911368466A CN113067049A CN 113067049 A CN113067049 A CN 113067049A CN 201911368466 A CN201911368466 A CN 201911368466A CN 113067049 A CN113067049 A CN 113067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harging
battery pack
charging module
temperatur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84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建平
朱明厚
兰志波
万里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lto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84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704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0039 priority patent/WO202112986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7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7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80Exchanging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e.g. removable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5/00Servic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refitting of vehicles
    • B60S5/06Supplying batteries to, or removing batteries from,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9Fluids undergoing a liquid-gas phase change or transition, e.g. evaporation or conden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包括:若干充电仓,用于对放置于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充电,每个充电仓内均设有充电模组、充电插头及制冷部,充电模组用于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充电插头用于将电池包与充电模组相连通,制冷部用于对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和/或充电模组冷却。本发明通过利用充电插头连通电池包及充电模组,并利用制冷部对充电仓内的充电模组、电池包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冷却,使得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内产生的热量能够被高效地控制,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寿命。

Description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尾气的排放仍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因素,为了治理汽车尾气,人们研制出了天然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和电动汽车以替代燃油型汽车。而其中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是电动汽车。目前的电动汽车主要包括直充式和快换式两种。然而,受制于充电时间的限制,目前很多新能源电动汽车逐步采用快速更换电池的模式进行能源补给。
快换式的电动汽车换下的电池包通常需要在充换电站内进行充电。充换电站一般设有电池仓,换下的电池包放入电池后,充换电站内的充电模组对电池包进行充电。在电池包充电过程中,充电模组及电池包均会产生热量。对于目前的充换电站,通常采用风冷调温系统进行冷却降温,实现对充换电站的温度控制。然而,风冷调温系统调温效率低、能耗大,影响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另外,风冷调温系统还需在充换电站上设计进风窗及排风窗,从而影响充换电站的外观及形象,更严重地,充换电站还有进水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充换电站的风冷调温系统效率低,影响充电设备的充电效率及使用寿命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点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包括:若干充电仓,用于对放置于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充电,每个所述充电仓内均设有充电模组、充电插头及制冷部,所述充电模组用于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所述充电插头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模组相连通,所述制冷部用于对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和/或充电模组冷却。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利用充电插头连通电池包及充电模组,并利用制冷部对充电仓内的充电模组、电池包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冷却,使得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内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寿命,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效率,有利于降低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运营成本。
较佳地,所述制冷部包括电池包制冷部,所述电池包制冷部用于连接电池包冷却系统的冷却源,所述电池包制冷部包括对所述电池包内部输入冷却介质的接口。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冷却源为电池包制冷部提供冷却介质,使得电池包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冷却介质带走,避免了热量在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较佳地,所述制冷部还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设于电池包内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冷却管道设置在电池包的内部,并将冷却介质通入冷却管道,使得冷却介质能够深入电池包的内部,并将电池包的热量带走,避免了热量在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较佳地,所述充电仓还包括电池托盘,所述电池托盘用于放置电池包,所述制冷部还包括托盘制冷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在充电仓内设置包括托盘制冷部的电池托盘,并将电池包设置在电池托盘上,从而有利于托盘制冷部吸收电池包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在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寿命。
较佳地,所述电池托盘还包括托盘本体,所述托盘制冷部设置为与所述托盘本体相连接,所述托盘制冷部包括制冷管和/或自循环散热模块。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托盘制冷部设计为制冷管、自循环散热模块或者同时包括制冷管及自循环散热模块,并将托盘制冷部设置为与托盘本体相连接,从而有利于制冷部吸收电池包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在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寿命。
较佳地,所述制冷管直接设于所述托盘本体上,或所述制冷管通过制冷板设于所述托盘本体上。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制冷管直接设置在托盘本体上,减少了制冷管与托盘本体之间的连接部件,有利于简化电池托盘的结构形式。将制冷管通过制冷板设置在托盘本体上,利用制冷板固定制冷管,有利于防止制冷管被意外损伤,有利于提高制冷部的寿命。
较佳地,所述制冷板设置在所述托盘本体的上侧面;或者托盘本体具有中空框,所述制冷板嵌设在所述中空框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制冷板设置在托盘本体的上侧面,使得制冷板直接与电池包相接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效率。通过将制冷板设计在托盘本体的中空框内,有利于简化电池托盘的结构形式。
较佳地,所述制冷板包括板体及设于所述板体内的管道,所述制冷管设于所述管道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将管道设置在板体内,并将制冷管设置在管道内,有利于避免制冷管意外滑动,有利于提高制冷板的稳固性,有利于降低制冷管意外损伤的概率。
较佳地,所述自循环散热模块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包括加热部、冷却部,所述加热部用于吸收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并形成蒸汽,所述冷却部用于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循环管的加热部吸收电池包的热量并形成蒸汽,并利用冷却部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从而高效地完成电池包的冷却,避免热量在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寿命。
较佳地,所述循环管还包括回流部,所述回流部用于将冷却后的液体返回至加热部。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回流部将液体回流至加热部,使得冷却后的液体能够继续吸收热量而蒸发,从而再次进入冷却部冷却为液体,有利于提高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交换的效率,有利于将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较佳地,所述制冷部还包括充电模组制冷部,所述充电模组制冷部包括充电模组冷却接口,所述充电模组冷却接口用于连接外部冷却循环管路和充电模组上的冷却通道。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制冷部设计为充电模组制冷部,并利用充电模组冷却接口连接外部冷却循环管路和充电模组上的冷却通道,提高了充电模组的散热效果,相较于传统风冷冷却,也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本方案也避免了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表面开设排风窗,进而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整体外观形象,也避免了温度自动控制组件从排风窗处进水的风险。
较佳地,所述充电模组内部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外部冷却循环管路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设置在充电模组内部的冷却通道,使得外部循环管路的冷却介质能够快速地进入充电模组的内部,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的散热效率。
较佳地,所述充电模组外壁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冷却载体,所述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冷却载体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冷却通道设置在充电模组的外壁,并将冷却通道设置在冷却载体内,使得冷却介质不需进入充电模组的内部,有利于降低充电模组的复杂性,也有利于降低冷却介质泄漏对充电模组的影响。
较佳地,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导热载体,所述导热载体用于所述充电模组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却载体。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导热载体将充电模组的热量传递至冷却载体,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
较佳地,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内循环散热系统,所述内循环散热系统包括散热管、冷却液以及位于散热管内壁的多孔结构,所述散热管包括加热端和冷却端,所述散热管的加热端与充电模组的热源接触,所述散热管的冷却端与所述充电模组的外壁接触,所述内循环散热系统用于将热源的热量转移至所述充电模组的外壁。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内循环散热系统将发热源的热量转移至充电模组的外壁,避免热量在充电模组的内部处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较佳地,所述温度控制组件还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用于连接外部冷却源和制冷部,所述冷却源通过制冷部,与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所述充电模组的温度及所述电池包的温度在预设范围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循环管路连通外部冷却源与制冷部,使得外部冷却源的冷却介质能够快速地吸收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热量,进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内部聚集,有利于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寿命,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效率,有利于降低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运营成本。
较佳地,所述充电仓内还设有冷却接头,包括电池包冷却接头、充电模组冷却接头、托盘冷却接头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分别连接外部的循环管路和制冷部;所述充电仓内还包括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冷却接头的接通或关闭。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电池包冷却接头、充电模组冷却接头、托盘冷却接头等,均有利于提高循环管路连通的效率。利用控制冷却接头的控制阀门,有利于及时地调整循环管路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也有利于避免出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冷却对象分别设置独立的冷却接头,利于根据冷却对象的实际温度分别对各个冷却对象进行温度控制,避免集中冷却导致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较佳地,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冷却源、动力泵、循环管路,所述冷却源中的液体在所述动力泵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循环管路流经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形成闭合回路,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电池包循环管路、充电模组管路、托盘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动力泵将冷却源中的冷却介质推送至循环管路,使得冷却介质高效地带走热量,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每个冷却对象设置单独的冷却循环管路,便于对每个冷却对象进行温度控制。
较佳地,所述冷却源的数量为1个,或者冷却源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冷却源包括电池包冷却源、充电模组冷却源、托盘冷却源。
较佳地,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为框架结构,所述充电仓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循环管路布设于所述框架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使用框架结构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代替了集装箱式的充换电站,无需再生产使用集装箱的箱体,克服了因为需要人工制造箱体而导致集装箱式的充换电站的制造周期不稳定以及质量不稳定的缺陷。框架结构的各组成部件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保证制作周期和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将充电仓及循环管路设置在框架内,有利于简化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内部的简洁性,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可扩展性,同时提高循环管路的使用寿命,避免因长期暴露于外部环境导致管路损坏。
较佳地,所述框架包括底座和至少一个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组件,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组件围成所述框架结构,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与所述底座连接,并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单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之间连接有多个沿所述底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形成有多个所述电池仓。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支撑组件及底座组成框架结构,简化了框架结构的设计形式。组成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除了作为框架结构的组成部分,起到支撑充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作用外,也能作为充电架起到支撑电池包及充电模组的作用,使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制造成本,有利于降低制造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成本和周期。
较佳地,所述循环管路的数量为1套,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共用一套所述循环管路。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利用同一套循环管路连通充电模组及电池包,有利于降低循环管路的长度及复杂性,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较佳地,所述循环管路的数量为若干套,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分别连通一套所述循环管路。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分别连通一套循环管路,使得充电模组及电池包分别对应不同的循环管路,有利于简化对充电模组及电池包控制操作,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控调整的效率。
较佳地,所述充电仓内设有电池包传感器和/或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电池包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仓内是否有电池包,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池包和/或充电模组的温度。
较佳地,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包传感器和温度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并向制冷部发送制冷执行指令。
一种换电站,包括如上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利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对换电站进行温度调节,使得换电站的温度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从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换电站内聚集,有利于提高换电站的效率,有利于降低换电站的运营成本。
一种储能站,包括如上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结构,通过利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对储能站进行温度调节,使得储能站的温度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从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储能站内聚集,有利于提高储能站的效率,有利于降低储能站的运营成本。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利用充电插头连通电池包及充电模组,并利用制冷部对充电仓内的充电模组、电池包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冷却,使得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内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及电池包的寿命,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效率,有利于降低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充电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电池包制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托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制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制冷板的另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自循环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制冷部的自循环散热模块的循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充电模组制冷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充电模组制冷部的冷却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电池包循环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充电模组循环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托盘循环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共用一套循环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框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的冷却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 100
充电插头 11
电路插头 111
冷却插头 112
充电仓 12
充电模组 20
热源 201
充电模组制冷部 21
冷却通道 22
冷却载体 23
内循环散热系统 24
导热载体 25
冷却源 30
电池托盘 33
托盘本体 34
制冷管 35
制冷板 36
板体 361
自循环散热模块 37
制冷框 371
循环管 38
加热部 381
冷却部 382
加热体 383
冷却体 384
托盘制冷部 39
循环管路 41
控制阀门 42
电池包循环管路 43
充电模组管路 44
托盘循环管路 45
框架结构 51
底座 52
第一支撑单元 53
第二支撑单元 54
电池包 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包括:若干充电仓12,用于对放置于充电仓12内的电池包91充电,每个充电仓12内均设有充电模组20、充电插头11及制冷部,充电模组20用于对电池包91进行充电;充电插头11用于将电池包91与充电模组20相连通,制冷部用于对充电仓12内的电池包91、充电模组20的一种或多种冷却。本实施例通过利用充电插头11连通电池包91及充电模组20,并利用制冷部对充电仓12内的充电模组20、电池包91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冷却,使得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内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寿命,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效率,有利于降低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运营成本。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制冷部可以包括电池包制冷部,电池包制冷部用于连接电池包冷却系统的冷却源30,电池包制冷部包括对电池包91内部输入冷却介质的接口。本实施例利用冷却源30为电池包制冷部提供冷却介质,使得电池包91的热量能够及时地被冷却介质带走,避免了热量在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为了提高电池包91换热效率,如图4所示,制冷部还可以包括冷却管道,冷却管道设于电池包91内部。本实施例将冷却管道设置在电池包91的内部,并将冷却介质通入冷却管道,使得冷却介质能够深入电池包91的内部,并将电池包91的热量带走,避免了热量在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充电仓12还可以包括电池托盘33,电池托盘33用于放置电池包91,制冷部还包括托盘制冷部39。本实施例通过在充电仓12内设置包括托盘制冷部39的电池托盘33,并将电池包91设置在电池托盘33上,从而有利于托盘制冷部39吸收电池包91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在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寿命。
如图5-图10所示,电池托盘33还包括托盘本体34,托盘制冷部39设置为与托盘本体34相连接,托盘制冷部39可以包括制冷管35及自循环散热模块37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通过将托盘制冷部39设计为制冷管35、自循环散热模块37或者同时包括制冷管35及自循环散热模块37,并将托盘制冷部39设置为与托盘本体34相连接,从而有利于制冷部吸收电池包91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在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寿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制冷管35还可以通过制冷板36设于托盘本体34上。将制冷管35通过制冷板36设置在托盘本体34上,利用制冷板36固定制冷管35,有利于防止制冷管35被意外损伤,有利于提高制冷部的寿命。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管35可以直接设于托盘本体34上。本实施例将制冷管35直接设置在托盘本体34上,减少了制冷管35与托盘本体34之间的连接部件,有利于简化电池托盘33的结构形式。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托盘本体34可以具有中空框,制冷板36嵌设在中空框内。通过将制冷板36设计在托盘本体34的中空框内,有利于简化电池托盘33的结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板36可以设置在托盘本体34的上侧面。本实施例通过将制冷板36设置在托盘本体34的上侧面,使得制冷板36直接与电池包91相接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7及图8所示,制冷板36可以包括板体361及设于板体361内的管道,制冷管35设于管道内。本实施例通过将管道设置在板体361内,并将制冷管35设置在管道内,有利于避免制冷管35意外滑动,有利于提高制冷板36的稳固性,有利于降低制冷管35意外损伤的概率。
如图9及图10所示,自循环散热模块37可以包括循环管38,循环管38包括加热部381、冷却部382,加热部381用于吸收电池包91产生的热量并形成蒸汽,冷却部382用于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本实施例利用循环管38的加热部381吸收电池包91的热量并形成蒸汽,并利用冷却部382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从而高效地完成电池包91的冷却,避免热量在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寿命。
在其他实施例中,循环管38还可以包括回流部,回流部用于将冷却后的液体返回至加热部381。本实施例利用回流部将液体回流至加热部381,使得冷却后的液体能够继续吸收热量而蒸发,从而再次进入冷却部382冷却为液体,有利于提高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交换的效率,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了,回流部可以为设于循环管38内壁的多孔结构。本实施例利用液体在多孔结构中发生毛细现象,进而有利于液体快速地到达加热部381,从而有利于提高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交换的效率,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其他实施例中,回流部也可以为吸液芯或循环管壁面的毛细结构。本实施例利用吸液芯或循环管壁面的毛细结构,从而有利于发生毛细现象,进而有利于液体快速地到达加热部381,从而有利于提高液体蒸发为气体的循环效率,进而有利于提高热量交换的效率,有利于将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为了提高液体的气-液转换效率,该液体可以选乙烷、甲醇、乙醇、丙醇、甲苯等液体的一种,该液体均可在0-100摄氏度的范围内实现气-液的转换。本实施例实现了温度的自动控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不需要外部冷却系统的介入,冷却对象本身可以实现温度的调节。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9及图10所示,自循环散热模块37还可以包括加热体383及冷却体384,加热部381插设于加热体383内,冷却部382插设于冷却体384内。本实施例利用加热体383及冷却体384分别插入加热部381及冷却部382,有利于提高加热部381的吸热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冷却部382的散热效率。为了简化制冷部的安装步骤,制冷部还可以包括制冷框371,制冷框371设有多个容纳框,自循环散热模块37设置在容纳框内。本实施例利用包括多个容纳匡的制冷框371设置自循环散热模块37,有利于提高制冷部的整体性,有利于简化制冷部的安装步骤。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体383内可以设置多个加热部381,相应地,冷却体384内也可以设置多个冷却部382。作为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加热体383可以设计为铜块,铜块内设置盲孔,加热部381插设在盲孔内。冷却体384还可以设计为散热片,多个散热片相对设置,冷却部382插设在散热片的通孔内。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1-图16所示,制冷部还可以包括充电模组制冷部21,充电模组制冷部21包括充电模组冷却接口,充电模组冷却接口用于连接外部冷却循环管路41和充电模组20上的冷却通道22。本实施例将制冷部设计为充电模组制冷部21,并利用充电模组20冷却接口连接外部冷却循环管路41和充电模组20上的冷却通道22,提高了充电模组20的散热效果,相较于传统风冷冷却,也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本方案也避免了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表面开设排风窗,进而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整体外观形象,也避免了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从排风窗处进水的风险。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充电模组20内部可以设有冷却通道22,冷却通道22通过接口与外部冷却循环管路41连通。本实施例利用设置在充电模组20内部的冷却通道22,使得外部循环管路41的冷却介质能够快速地进入充电模组20的内部,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20的散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充电模组20外壁设有冷却通道22,充电模组20还包括冷却载体23,冷却通道22设置在冷却载体23内。本实施例将冷却通道22设置在充电模组20的外壁,并将冷却通道22设置在冷却载体23内,使得冷却介质不需进入充电模组20的内部,有利于降低充电模组20的复杂性,也有利于降低冷却介质泄漏对充电模组20的影响。
如图11所示,充电模组20还可以包括内循环散热系统24,内循环散热系统24包括散热管、冷却液以及位于散热管内壁的多孔结构,散热管包括加热端和冷却端,散热管的加热端与充电模组20的热源201接触,散热管的冷却端与充电模组20的外壁接触,内循环散热系统24用于将热源201的热量转移至充电模组20的外壁。本实施例利用内循环散热系统24将发热源201的热量转移至充电模组20的外壁,避免热量在充电模组20的内部处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20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20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内循环散热系统24也可以与自循环散热模块37相似,内循环散热系统24也可以包括循环管38,相应地,循环管38也可以包括加热部381、冷却部382,加热部381用于吸收热源201产生的热量并形成蒸汽,冷却部382用于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循环管38还可以包括回流部,回流部用于将冷却后的液体返回至加热部381。
如图11及图12所示,充电模组20还可以包括导热载体25,导热载体25用于充电模组2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却载体23。本实施例利用导热载体25将充电模组20的热量传递至冷却载体23,有利于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循环管路41,循环管路41用于连接外部冷却源30和制冷部,冷却源30通过制冷部,与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进行热量交换,以使充电模组20的温度及电池包91的温度在预设范围内。本实施例利用循环管路41连通外部冷却源30与制冷部,使得外部冷却源30的冷却介质能够快速地吸收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热量,进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有利于将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寿命,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效率,有利于降低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运营成本。
为了提高换热效率,充电仓12内还可以设有冷却接头,包括电池包91冷却接头、充电模组冷却接头、托盘冷却接头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分别连接外部的循环管路41和制冷部;充电仓12内还可以包括控制阀门42,用于控制冷却接头的接通或关闭。本实施例利用电池包冷却接头、充电模组冷却接头、托盘冷却接头等,均有利于提高循环管路41连通的效率。利用控制冷却接头的控制阀门42,有利于及时地调整循环管路41内的冷却介质的流动,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也有利于避免出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冷却对象分别设置独立的冷却接头,利于根据冷却对象的实际温度分别对各个冷却对象进行温度控制,避免集中冷却导致不必要的能量浪费。如图18所示,图中显示了一种充电插头11,其中集成了电路插头111及冷却插头1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每个冷却对象可以配置一个冷却接头,本实施例可以根据电池包91和充电模组20的实际温度,相应地选择各个冷却接头的开或闭,例如:在电池包91的温度较高时,相应地选择开启电池包冷却接头或托盘冷却接头中的一个即可,在电池包温度很高时,可以选择同时开启这两个接头。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充电仓内12还可设有电池包传感器器和温度传感器,电池包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充电仓内是否有电池包,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池包91、充电模组20中至少一个的温度。当检测到某个充电仓12内的电池包传感器信号时,可开启该充电仓12对应的冷却接头,而不需要同时开启所有充电仓12的冷却接头。当然,也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电池包91的温度和充电模组12的温度,进而选择性的开启多个冷却接头中的一个或多个。从而实现根据冷却对象的实际温度,相应地选择不同的冷却方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自动化水平,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包传感器和温度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并向制冷部发送制冷执行指令。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控制单元接收到电池包传感器信号后,从而判断出电池包91已经被放置在电池仓12内,进而对制冷部发出制冷执行指令,该制冷执行指令可以是利用冷却接头连接电池包91内的循环管路41,可以是利用冷却接头连接电池托盘33的制冷管35,也可以是连通充电模组制冷部21的冷却通道22,当然,也可以同时连通循环管路41、制冷管35、冷却通道22中多个。控制单元接收到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温度信号后,从而获知电池包91的温度值或者充电模组20的温度值,利用该温度值与相应的预设值相比较,进而得知电池包91的温度值或者充电模组20的温度与预设值的偏长,进而相应的发出制冷执行指令。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电池包91的预设值可以是电池包91的充电效率较高时的温度值,充电模组20的预设值可以是充电模组20的充电功率较高时的温度值。当然,预设值可以是具体的温度值,也可以是一个温度范围。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多个冷却接头分别控制多个冷却对象,也可以实现对多个冷却对象温度的独立自动控制,有利于提高温度控制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还包括冷却源30、动力泵、循环管路41,冷却源30中的液体在动力泵的作用下通过循环管路41流经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形成闭合回路,循环管路41包括电池包循环管路43、充电模组管路44、托盘循环管路45中的至少一个。本实施例利用动力泵将冷却源30中的冷却介质推送至循环管路41,使得冷却介质高效地带走热量,避免了热量在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内部聚集,进而有利于将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每个冷却对象设置单独的冷却循环管路,便于对每个冷却对象进行温度控制。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冷却源30的数量可以为1个。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源30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冷却源30包括电池包冷却源30、充电模组冷却源30、托盘冷却源30。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循环管路4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套,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分别连通一套循环管路41。本实施例将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分别连通一套循环管路41,使得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分别对应不同的循环管路41,有利于简化对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控制操作,有利于提高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的温控调整的效率。如图13-图15所示,图中分别设置了电池包循环管路43、充电模组管路44及托盘循环管路45。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循环管路41的数量为1套,充电模组20及电池包91共用一套循环管路41。本实施例利用同一套循环管路41连通充电模组20、电池托盘33及电池包91,有利于降低循环管路41的长度及复杂性,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可以为框架结构51,充电仓12设于框架内,循环管路41布设于框架内。本实施例通过使用框架结构51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代替了集装箱式的充换电站,无需再生产使用集装箱的箱体,克服了因为需要人工制造箱体而导致的集装箱式的充换电站的制造周期不稳定以及质量不稳定的缺陷。框架结构51的各组成部件更容易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保证制作周期和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将充电仓12及循环管路41设置在框架内,有利于简化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结构形式,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内部的简洁性,有利于提高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可扩展性,同时提高循环管路的使用寿命,避免因长期暴露于外部环境导致管路损坏。
如图17所示,框架包括底座52和至少一个设于底座52上的支撑组件,底座52和支撑组件围成框架结构51,其中,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单元53,多个第一支撑单元53与底座52连接,并沿底座5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支撑单元54,相邻两个第一支撑单元53之间连接有多个沿底座52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单元54,多个第一支撑单元53和多个第二支撑单元54形成有多个电池仓。本实施例利用支撑组件及底座52组成框架结构51,简化了框架结构51的设计形式。组成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单元53和第二支撑单元54,除了作为框架结构51的组成部分,起到支撑充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作用外,也能作为充电架起到支撑电池包91及充电模组的作用,使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减少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制造成本,有利于降低制造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的成本和周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一种换电站,包括如实施例1中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继续使用实施例1中的附图标记。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对换电站进行温度调节,使得换电站的温度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从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换电站内聚集,有利于提高换电站的效率,有利于降低换电站的运营成本。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一种储能站,包括如实施例1中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继续使用实施例1中的附图标记。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温度自动控制组件100对储能站进行温度调节,使得储能站的温度能够被及时、高效地控制,从而有利于避免热量在储能站内聚集,有利于提高储能站的效率,有利于降低储能站的运营成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7)

1.一种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包括:
若干充电仓,用于对放置于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充电,每个所述充电仓内均设有充电模组、充电插头及制冷部,所述充电模组用于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充电;所述充电插头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与所述充电模组相连通,所述制冷部用于对充电仓内的电池包和/或充电模组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包括电池包制冷部,所述电池包制冷部用于连接电池包冷却系统的冷却源,所述电池包制冷部包括对所述电池包内部输入冷却介质的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还包括冷却管道,所述冷却管道设于电池包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还包括电池托盘,所述电池托盘用于放置电池包,所述制冷部还包括托盘制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托盘还包括托盘本体,所述托盘制冷部设置为与所述托盘本体相连接,所述托盘制冷部包括制冷管和/或自循环散热模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管直接设于所述托盘本体上,或所述制冷管通过制冷板设于所述托盘本体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板设置在所述托盘本体的上侧面;或者托盘本体具有中空框,所述制冷板嵌设在所述中空框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板包括板体及设于所述板体内的管道,所述制冷管设于所述管道内。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循环散热模块包括循环管,所述循环管包括加热部、冷却部,所述加热部用于吸收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并形成蒸汽,所述冷却部用于冷却蒸汽并形成液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还包括回流部,所述回流部用于将冷却后的液体返回至加热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部还包括充电模组制冷部,所述充电模组制冷部包括充电模组冷却接口,所述充电模组冷却接口用于连接外部冷却循环管路和充电模组上的冷却通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内部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外部冷却循环管路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外壁设有冷却通道,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冷却载体,所述冷却通道设置在所述冷却载体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导热载体,所述导热载体用于所述充电模组产生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却载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内循环散热系统,所述内循环散热系统包括散热管、冷却液以及位于散热管内壁的多孔结构,所述散热管包括加热端和冷却端,所述散热管的加热端与充电模组的热源接触,所述散热管的冷却端与所述充电模组的外壁接触,所述内循环散热系统用于将热源的热量转移至所述充电模组的外壁。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用于连接外部冷却源和制冷部,所述冷却源通过制冷部,与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进行热量交换,以使所述充电模组的温度及所述电池包的温度在预设范围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内还设有冷却接头,包括电池包冷却接头、充电模组冷却接头、托盘冷却接头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分别连接外部的循环管路和制冷部;所述充电仓内还包括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冷却接头的接通或关闭。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冷却源、动力泵、循环管路,所述冷却源中的液体在所述动力泵的作用下通过所述循环管路流经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形成闭合回路,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电池包循环管路、充电模组管路、托盘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一个。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源的数量为1个,或者冷却源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冷却源包括电池包冷却源、充电模组冷却源、托盘冷却源。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为框架结构,所述充电仓设于所述框架内,所述循环管路布设于所述框架内。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底座和至少一个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撑组件,所述底座和所述支撑组件围成所述框架结构,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与所述底座连接,并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支撑单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之间连接有多个沿所述底座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支撑单元,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形成有多个所述电池仓。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的数量为1套,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共用一套所述循环管路。
2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的数量为若干套,所述充电模组及所述电池包分别连通一套所述循环管路。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仓内设有电池包传感器和/或温度检测传感器,所述电池包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仓内是否有电池包,所述温度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池包和/或充电模组的温度。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自动控制组件还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电池包传感器和温度检测传感器的信号,并向制冷部发送制冷执行指令。
26.一种换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
27.一种储能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自动控制组件。
CN201911368466.6A 2019-12-26 2019-12-26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Pending CN1130670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8466.6A CN113067049A (zh) 2019-12-26 2019-12-26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PCT/CN2020/140039 WO2021129864A1 (zh) 2019-12-26 2020-12-28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8466.6A CN113067049A (zh) 2019-12-26 2019-12-26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7049A true CN113067049A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57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8466.6A Pending CN113067049A (zh) 2019-12-26 2019-12-26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7049A (zh)
WO (1) WO2021129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0530B (zh) * 2021-08-25 2022-03-15 深圳市赛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CN115579553B (zh) * 2022-11-21 2023-04-11 安徽元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光储微电网系统的电能转换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3162B1 (de) * 2010-12-07 2016-03-30 Carbike GmbH System zur Energieversorgung von Elektrofahrzeugen
CN108189703A (zh) * 2018-02-28 2018-06-2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存储架及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CN108216151A (zh) * 2018-02-28 2018-06-29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仓、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及电池存储转运方法
CN108400406A (zh) * 2018-03-26 2018-08-14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充换电站的电池温度控制装置和电动车充换电站
CN209526186U (zh) * 2019-01-11 2019-10-22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池储能站的温度控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电池储能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9864A1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55497A (zh) 相变散热装置与方法
CN113782868B (zh) 一种新型的电动汽车两相浸没式液冷系统与冷启动系统
CN113067049A (zh)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WO2021129865A1 (zh)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及包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CN111403848B (zh) 一种基于极耳液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16058098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4898568U (zh)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CN112582703B (zh) 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耦合的新型电池冷却结构
CN103500864B (zh) 一种密封式动力蓄电池模块
CN116683093A (zh) 浸没式液冷系统及储能系统
CN208111493U (zh) 一种动力电池模块、电池单体及电池单体上盖
CN216684109U (zh) 充电冷却系统及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CN113566628B (zh) 一种采用包围式储液腔的环路热管
CN114784402A (zh) 应用于液冷储能系统的环境控制系统
CN212230578U (zh) 内均温外散热的储能模组
CN111342167B (zh) 一种基于极耳风冷方式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9298304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903112U (zh) 用于新能源电池模组的均温装置及均温系统
CN214898569U (zh)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及包含其的换电站、储能站
CN220774502U (zh) 储能系统
CN210110990U (zh) 一种直流快充液冷电池系统
CN220155608U (zh) 一种热交换装置及电池包
CN200994245Y (zh) 相变散热装置
CN21264833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结构
CN220253336U (zh) 浸没式液冷系统及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