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6846B -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6846B
CN113066846B CN202110320087.0A CN202110320087A CN113066846B CN 113066846 B CN113066846 B CN 113066846B CN 202110320087 A CN202110320087 A CN 202110320087A CN 113066846 B CN113066846 B CN 1130668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c functional
layer
display area
functional layer
transparent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2008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6846A (zh
Inventor
彭兆基
楼均辉
甘帅燕
吴勇
葛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2008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6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6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6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及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的透明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包括光透过率不同的第一有机功能层和第二有机功能层,第一有机功能层位于主显示区,第二有机功能层位于透明显示区,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低于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的差异透光,一方面,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较大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透明显示区的损耗较小,保证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主显示区的光透过率较小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主显示区的损耗较大,降低环境光照对主显示区下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显示面板的屏占比要求的提高,全面屏技术成为业界研发的焦点,将摄像头置于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下方成为一种可能的全面屏解决方案。在摄像头处于工作状态时,透明显示区充当透明玻璃的角色,在摄像头处于非工作状态时,透明显示区也可以和主显示区一样进行显示。因而在采用该解决方案实现全面屏时,需要透明显示区具有较高的透光性,因此如何提高透明显示区的透光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背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明显示区、围绕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主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包括光透过率不同的第一有机功能层和第二有机功能层,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分布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分布于所述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低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设置光透过率不同的有机功能层,实现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的差异透光,一方面,提高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透明显示区的损耗较小,保证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降低主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主显示区的损耗较大,降低环境光照对主显示区下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可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在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递增;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线性递增;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非线性递增。
上述设置使得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从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递增,可以使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逐渐向主显示区的光透过率过渡,如此,可以改善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因光透过率明显差异导致息屏状态下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边界明显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处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预设光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在所述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包括第一光透过率的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包括在厚度方向叠置的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及第二光透过率的第二有机膜层,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光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光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内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
第一有机功能层包含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可以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变低,减小光照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对薄膜晶体管阈值电压的影响,确保显示面板能正常显示,防止因光照产生的光生载流子过大而引起的显示质量下降,缩短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也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大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
优选的,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包括分布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三光透过率;
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包括分布于位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的光透过率均大于所述第三光透过率。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
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
其中,所述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包括黑色的一氧化钛粒子。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材料在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中的含量和光学材料掺杂位置与所述透明显示区中心之间的距离正相关。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例中,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
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由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逐渐向靠近主显示区的方向增大,使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逐渐向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过渡,如此可以改善透明显示区在显示时具有颗粒感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同颜色子像素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大于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所述同颜色子像素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增大。
透明显示区中的同颜色子像素的像素开口面积由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增大,使同颜色子像素在透明显示区中的像素开口面积逐渐向主显示区中的像素开口面积过渡,如此可以改善透明显示区和主显示区在显示时因显示亮度差异大在透明显示区和主显示区的交界位置出现明显边界的问题,使用户不易察觉,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形状与屏下摄像头的镜头形状相同,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形状包括圆形、矩形及水滴形。
如此可以尽量减小透明显示区的尺寸以满足美观需求,同时满足透明显示区的透光性需求。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及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下方的摄像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通过在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设置光透过率不同的有机功能层,实现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的差异透光,一方面,提高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透明显示区的损耗较小,保证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降低主显示区的光透过率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主显示区的损耗较大,降低环境光照对主显示区下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面板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7-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有机功能层的具体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不同特征之间可以相互结合。
为了解决前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发明人创新性地设计了以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设置光透过率不同的有机功能层,实现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的差异透光。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现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更好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先结合图1及图2对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进行介绍。
请参照图1和图2,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阵列基板层101及发光器件层102。阵列基板层101可以包括基板1011、缓冲层1012及驱动层。
基板1011可以为玻璃基板,缓冲层1012位于基板1011的一侧,驱动层位于缓冲层1012远离基板10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012可由无机材料,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制备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012可以是依次形成于基板1011上的氮化硅(SiNx)层和氧化硅(SiOx)层的双层结构。
驱动层可以包括有源层10131、栅极绝缘层10132、栅极10133、源极10134、漏极10135、第一绝缘层10136、第二绝缘层10137,以及用于形成电容的第一电极10138及第二电极10139。
有源层10131形成于缓冲层1012上并有机功能层覆盖缓冲层1012,有源层10131可以由无机半导体(如,非晶体硅或多晶硅)、有机半导体或氧化物半导体形成,有源层10131可以包括源区(S)、漏区(D)和沟道区(p-si)。
栅极绝缘层10132形成于有源层10131和未被有源层10131覆盖的缓冲层1012上,以便将有源层10131和栅极10133绝缘隔离。栅极绝缘层10132可以采用氧化硅或氮化硅等材料制成,但不限于此。
栅极10133形成于有源层10131对应位置处的栅极绝缘层10132的一侧,栅极10133可以使用金属Al、Mo、Cu、Ti或其他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同时,在栅极绝缘层10132上还形成有电容的第一电极10138。该第一电极10138形成于栅极绝缘层10132上并有机功能层覆盖栅极绝缘层10132,第一电极10138与栅极10133的材料可以相同,可以在栅极绝缘层10132上制作第一金属层M1,以达到同时在栅极绝缘层10132上制作栅极10133和第一电极10138。
第一绝缘层10136形成于栅极绝缘层10132上并覆盖栅极10133和第一电极10138,第二电极10139位于第一电极10138所对应的第一绝缘层10136远离基板1011的一侧。第一绝缘层10136用于将栅极10133与源极10134和漏极10135绝缘隔离,以及将第一电极10138与第二电极10139绝缘隔离。第一绝缘层10136使栅极10133分别与源极10134和漏极10135之间电绝缘,并使第一电极10138与第二电极10139形成电容。第一绝缘层10136同样可以由无机材料,如:氮化硅和氧化硅形成。第二电极10139位于第一绝缘层10136上方制作的第二金属层M2中。
第二绝缘层10137形成于第一绝缘层10136上并覆盖第二电极10139,用于隔离源极10134、漏极10135与第二电极10139,使得源极10134、漏极10135与第二电极10139相互绝缘。第二绝缘层10137同样可以由无机材料(如:氮化硅和氧化硅)形成。第二绝缘层10137的结构可以为氮化硅和氧化硅形成的双层或三层以上的结构。
源极10134和漏极10135形成于第二绝缘层10137上,源极10134通过通孔与有源层10131中的源区(S)电连接,漏极10135通过通孔与有源层10131中的漏区(D)电连接。栅极10133、源极10134、漏极10135、第一电极10138、第二电极10139的电极材料可同为金属Al、Mo、Cu、Ti或其他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源极10134和漏极10135位于第二绝缘层10137上制作的第三金属层M3中。
在驱动层远离基板101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平坦化层1014及发光器件层102。驱动元件包括由栅极10133、源极10134、漏极10135以及有源层10131等形成的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
发光器件层102可以包括阳极膜层1021、像素限定层1022、发光层1023及阴极膜层1024。阳极膜层1021位于阵列基板101上,像素限定层1022位于阵列基板101上,像素限定层1022在阳极膜层1021上形成像素开口1025,发光层1023位于像素开口1025远离阵列基板101的一侧,阴极膜层1024位于发光层1023远离阵列基板101的一侧。
具体地,阳极膜层1021位于平坦化层1014远离基板1011的一侧,阳极膜层1021通过平坦化层过孔与驱动元件的漏极10135电连接。像素限定层1022位于平坦化层1014及阳极膜层1021远离基板1011的一侧。
下面结合上述膜层结构,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主显示区110围绕在透明显示区的四周,透明显示区120可以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有机功能层20,请参照图4,图4示出了显示面板10中有机功能层20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有机功能层20可以包括光透过率不同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第二有机功能层22,第一有机功能层21分布于主显示区110,第二有机功能层22分布于透明显示区120,其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光透过率低于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设置光透过率不同的有机功能层20,实现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的差异透光,一方面,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透明显示区120的损耗较小,保证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主显示区110的损耗较大,降低环境光照对主显示区110下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提升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改善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因光透过率明显差异导致息屏状态下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边界明显的问题。在与第二有机功能层22平行的第一平面内,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从透明显示区120的边缘到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递增。如此,可以使环境光主要通过第二有机功能层22靠近几何中心的区域透过透明显示区120,以保证位于透明显示区120下的摄像头具有良好的拍摄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二有机功能层22平行的第一平面内,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从透明显示区120的边缘到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线性递增。具体地,可以采用公式y=k*x表示透明显示区120中不同目标位置处的光透过率,其中,y为目标位置的光透过率,x为目标位置与透明显示区120边缘的距离和透明显示区120边缘与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之间距离的比值,k为光透过率系数,k的取值可以为0.6~0.9,比如,在目标位置位于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时,光透过率y=k。在采用上述光透过率递增的方式时,与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在第一平面内距离相等的所处位置的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相等。如此设置,可以使设置于透明显示区120下的摄像头在距离摄像头几何中心相同距离位置处接收的环境光的光强相同,确保摄像头具有良好的拍摄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从透明显示区120的边缘到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非线性递增。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非线性递增的方式包括指数级递增或以梯度方式递增等,以采用梯度方式递增为例,可以将透明显示区120由几何中心向边缘方向划分为多个环形区及一个中心区,假设透明显示区120为圆形,得到的多个环形区为以几何中心为圆心的圆环形及一个圆形中心区,在同一个圆环形的不同位置处的光透过率相同,不同的圆环形的光透过率由透明显示区120的边缘到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方向依次增大,比如,圆环形为2个,边缘处的圆环形的光透过率为40%,圆形中心区的光透过率为80%,位于两者之间的圆环形的光透过率为6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于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处的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预设光透过率,其中,预设光透过率可以是60%、65%、70%、75%、80%、85%及90%等,优选的,处于透明显示区120的几何中心处的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80%。
请参照图5,图5示出了显示面板10中有机功能层20的另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透明显示区120,第二有机功能层22可以包括第一光透过率的第一有机膜层1001;在主显示区110,第一有机功能层21可以包括在厚度方向叠置的第一有机膜层1001及第二光透过率的第二有机膜层1002,第一有机膜层1001在透明显示区120的厚度大于第一有机膜层1001在主显示区120的厚度,其中,第一光透过率大于第二光透过率。
如此设置,可以使透明显示区120的光透过率高于主显示区110的光透过率,确保透明显示区120与主显示区110能差异透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同光透过率的材质制作第一有机功能层21及第二有机功能层22,以实现第一有机功能层21及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不同光透过率。也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或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浓度,改变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或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内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以降低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光透过率。如此可以减小光照产生的光生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对主显示区110中的薄膜晶体管阈值电压的影响,确保显示面板10能正常显示,防止因光照产生的光生载流子过大而引起的显示质量下降,缩短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请参照图6,进一步地,第二有机功能层120也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在第二有机功能层120包含有光学材料时,第二有机功能层120的光学材料含量可以由透明显示区110的中心区域向透明显示区110与主显示区120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第一有机功能层110的光学材料含量大于第二有机功能层120的光学材料含量。例如,如图5所示透明显示区120可以被划分为中心区域1201、与主显示区110交界的边界区域1203以及位于中心区域1201与边界区域1203之间的中间区域1202,其中,中心区域1201的光学材料含量小于中间区域1202的光学材料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光学材料含量小于边界区域1203的光学材料含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透明显示区120的分区仅仅只是一种举例,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透明显示区120的分区数量可以更多。为了便于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后续以透明显示区120被划分为中心区域1201、中间区域1202及边界区域1203进行介绍。
上述设置使得透明显示区120的光透过率从透明显示区120的中心区域逐渐向靠近主显示区110的方向增大,使透明显示区120的光透过率逐渐向主显示区110的光透过率过渡,如此,可以改善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因光透过率明显差异导致息屏状态下主显示区110和透明显示区120边界明显的问题,减弱用户在息屏状态对透明显示区120的感知。
请参照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功能层110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机功能层110可以包括图2所示的平坦化层1014及像素限定层1022。
第一有机功能层21可以包括分布于主显示区110的平坦化层1014及像素限定层1022,第二有机功能层22可以包括分布于透明显示区110的平坦化层1014及像素限定层1022。
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或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三光透过率,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均大于第三光透过率,其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光透过率为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与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之积,第二有机功能层22的光透过率为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与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之积。
请参照图8,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括光敏聚酰亚胺层或聚硅氧烷树脂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括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采用光敏聚酰亚胺或聚硅氧烷树脂制成,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括掺杂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在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同时制成;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通过不同的步骤分别制作,也可以先同时制作像素限定层1022再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浓度光学材料的掺杂以控制像素限定层1022中的光学材料含量。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为0%,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的一氧化钛粒子,可以通过改变掺杂一氧化钛粒子浓度改变像素限定层1022不同区域的光透过率,含量越高的区域对应的光透过率越低,比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
请参照图9,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括光敏聚酰亚胺层或聚硅氧烷树脂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括光敏聚酰亚胺层或聚硅氧烷树脂层。在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通过不同的步骤分别制作,也可以先同时制作平坦化层1014再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浓度光学材料的掺杂以控制平坦化层1014中的光学材料含量。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为0%。第一有机功能层21和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同时制成,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的一氧化钛粒子,可以通过改变掺杂一氧化钛粒子浓度改变像素限定层1022不同区域的光透过率,含量越高的区域对应的光透过率越低,比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
请参照图10-图12,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或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及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或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为0%。改变膜层光透过率光学材料可以包括黑色的一氧化钛粒子,比如,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3,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的光透过率为0%,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平坦化层1014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请参照图14,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的光透过率为0%,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像素限定层1022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
请参照图15及图16,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还可以包括光敏聚酰亚胺层,并且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还可以在划定的区域中交替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在此种情况下,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可以为0~10%,优选的,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光透过率为0%,第一有机功能层21的含量>边界区域1203的含量>中间区域1202的含量>中心区域1201的含量。
请参照图17及图18,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与前面五种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或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为复合膜层。比如,图16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包括第一平坦化层10141及第二平坦化层10142,其中,第一平坦化层10141的光透过率低于第二平坦化层10142的光透过率,第一平坦化层10141可以为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平坦化层10142可以为未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图17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包括第一像素限定层10221及第二像素限定层10222,其中,第一像素限定层10221的光透过率低于第二像素限定层10222的光透过率,第一像素限定层10221可以为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第二像素限定层10222可以为未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的膜层数可以不止两层,还可以是更多层,光透过率较低的膜层可以是复合膜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在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和像素限定层1022不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时,如图16所示,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平坦化层1014可以和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第二平坦化层10142同时制作,如图18所示,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的像素限定层1022可以和第一有机功能层21中的第二像素限定层10222同时制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在第二有机功能层22中不同位置处的含量可以和对应位置处与所述透明显示区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正相关,如此可以使透明显示区120的光透过率向主显示区110的光透过率的过渡更加平缓,更不易用户察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显示区110的像素密度大于透明显示区120的像素密度,透明显示区120的像素密度由透明显示区120的中心区域向透明显示区120与主显示区110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
透明显示区120的像素密度由透明显示区120的中心区1201,向靠近主显示区110的方向递增,使透明显示区110的像素密度逐渐向主显示区110的像素密度过渡,如此可以改善透明显示区120在显示时颗粒感明显的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颜色子像素在主显示区110的像素开口面积大于在透明显示区120的像素开口面积,同颜色子像素在透明显示区120的像素开口面积由透明显示区120的中心区域向透明显示区120与主显示区110交界的边界区域增大。
透明显示区120中的同颜色子像素的像素开口面积由透明显示区120的中心区域向透明显示区120与主显示区110交界的边界区域增大,使同颜色子像素在透明显示区120中的像素开口面积逐渐向主显示区110中的像素开口面积过渡,如此可以改善透明显示区120和主显示区110在显示时因显示亮度差异大在透明显示区120和主显示区110的交界位置出现明显边界的问题,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9,主显示区110围合在透明显示区120的四周,透明显示区120的形状与屏下摄像头的镜头形状适配,透明显示区120的形状包括圆形、矩形及水滴形。
如此可以尽量减小透明显示区的尺寸以满足美观需求,同时满足透明显示区120的透光性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面所描述的显示面板及分别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下的摄像头。采用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具有良好的拍摄效果及显示效果,如此可以增大电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及用于设置屏下摄像头的透明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包括光透过率不同的第一有机功能层和第二有机功能层,第一有机功能层位于主显示区,第二有机功能层位于透明显示区,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低于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主显示区和透明显示区的差异透光,一方面,透明显示区的光透过率较大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透明显示区的损耗较小,保证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一方面,主显示区的光透过率较小可以使环境光透射过主显示区的损耗较大,降低环境光照对主显示区下像素驱动电路的影响,提升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透明显示区、围绕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主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包括光透过率不同的第一有机功能层和第二有机功能层,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分布于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分布于所述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低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
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平行的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递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线性递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边缘到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非线性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处的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预设光透过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透明显示区,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包括第一光透过率的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主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包括在厚度方向叠置的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及第二光透过率的第二有机膜层,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有机膜层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光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光透过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内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大于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光学材料含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包括分布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其中,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的光透过率小于第三光透过率;
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包括分布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的平坦化层和像素限定层的光透过率均大于所述第三光透过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
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中的平坦化层和/或像素限定层包含有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的光敏聚酰亚胺层;
其中,所述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包括黑色的一氧化钛粒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改变膜层光透过率的光学材料在所述第二有机功能层中不同位置处的含量和对应位置处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几何中心之间的距离正相关。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和/或,
同颜色子像素在所述主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大于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所述同颜色子像素在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像素开口面积由所述透明显示区的中心区域向所述透明显示区与主显示区交界的边界区域递增。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形状与屏下摄像头的镜头形状适配,所述透明显示区的形状包括圆形、矩形及水滴形。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及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透明显示区下方的摄像头。
CN202110320087.0A 2021-03-25 2021-03-2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0668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0087.0A CN113066846B (zh) 2021-03-25 2021-03-2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20087.0A CN113066846B (zh) 2021-03-25 2021-03-2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6846A CN113066846A (zh) 2021-07-02
CN113066846B true CN113066846B (zh) 2022-10-28

Family

ID=76563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20087.0A Active CN113066846B (zh) 2021-03-25 2021-03-25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68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6437B (zh) * 2021-12-21 2023-07-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2796A (zh) * 2020-04-02 2020-06-1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3818A (zh) * 2020-05-07 2020-08-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2796A (zh) * 2020-04-02 2020-06-19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3818A (zh) * 2020-05-07 2020-08-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6846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1489B2 (en) Display device
JP6963124B2 (ja) 表示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及び表示端末
KR102627695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20149123A1 (en) Display panel having one display region surrounding another displayer region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954011B2 (en) Display device
JP7058507B2 (ja) 表示装置、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20087799A1 (zh) 显示屏及显示终端
TWI776787B (zh) 半導體裝置
TW201723746A (zh) 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CN112074894B (zh) 显示装置、显示模块及电子设备
US8994763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837652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66846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3066831A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2153146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3199153A1 (ja) 半導体装置
KR102671922B1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모듈, 및 전자 기기
CN111857429B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016185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0767705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