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3544B -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3544B
CN113053544B CN202110147551.0A CN202110147551A CN113053544B CN 113053544 B CN113053544 B CN 113053544B CN 202110147551 A CN202110147551 A CN 202110147551A CN 113053544 B CN113053544 B CN 1130535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il pump
fusion reactor
water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75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3544A (zh
Inventor
向魁
梁展鹏
林燕
谭灿燊
施海云
王晓东
朱光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475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35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3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3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35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35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1/00Modifications of boiler construction, or of tube systems, dependent on installation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of dispositions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2B31/04Heat supply by install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apparatus, e.g. of separate combustion apparatus for the boiler and the superheater respectively
    • F22B31/06Installation of emergency heat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0034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using liquid heat storage material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BFUSION REACTORS
    • G21B1/00Thermonuclear fusion reactors
    • G21B1/05Thermonuclear fusion reactors with magnetic or electric plasma confinement
    • G21B1/057Tokamak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DNUCLEAR POWER PLANT
    • G21D1/00Details of nuclear power pl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0/00Heat storage plant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8D17/00 or F28D19/00
    • F28D2020/0065Details, e.g. particular heat storage tank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tanks
    • F28D2020/0078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所述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介质出口的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出水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二回路连接;储能回路包括与所述聚变堆的介质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同时与所述储热换热器连接的热储油罐和冷储油罐。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运行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高,使得聚变堆具有持续稳定输出能力,确保二回路蒸汽参数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汽轮发电机持续稳定输出,提高发电品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能技术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聚变堆,即核聚变反应堆,在高温、高压和高密度的条件下,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反应的同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新型核反应堆型。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核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主要是指氘/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高压、高密度——三重积条件),只有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才能让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让两个原子核能够互相吸引而碰撞到一起,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如氦),在这个碰撞过程中逃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释放出大量电子和中子,与此同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
可控核聚变,指的是在一定约束区域内,有控制地产生并进行轻核聚变。核聚变均由能量密度大、清洁、燃料丰富、安全性高等突出优点,其中可控核聚变,俗称“人造小太阳”,将是人类未来开发利用的终极能源。现有技术中主要受控核聚变方式有: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激光约束(惯性约束)核聚变、超声波核聚变等,目前可行性较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装置就是托卡马克装置。
托卡马克(Tokamak),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线圈(kotushka),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明的。托卡马克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在通电的时候托卡马克的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约束并加热腔体中的等离子体,当满足三重积条件(温度、压力、密度)时,即发生可控聚变反应。
在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需要对核聚变产生的热量不断的冷却;具体设置为聚变堆包层,指核聚变堆中包围在反应堆外层的保护冷却层,作用是对聚变堆进行不断冷却,并将反应堆热量带出。其中,按冷却剂形式,可有多种包层冷却介质,其中应用发电领域的主要考虑水冷包层与氦冷包层,即分别采用水、氦气作为冷却介质。
聚变堆发电,指利用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热量转换为电力的技术,即聚变堆包层循环冷却介质输送出核聚变的反应热,通过换热器加热水并使之转换为较高参数的蒸汽,蒸汽进而驱动汽轮机发电的技术。
导热油,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常见的储能传热导热油,多为合成油型,即多种油品混合而成,例如联苯-联苯醚型、氢化三联苯型、二苄基甲苯型、烷基苯型等,一般最高工作温度范围在300~400℃,凝固点在-10℃以下。
目前聚变反应有多种形式,包括氘-氘(D-D)反应,氘-氚(D-T)反应,氘-氦3(D-He3)反应等,而目前聚变界普遍认为(D-T)反应是最容易实现的聚变反应,因为它要求的三重积最低,也就是说要求的反应条件最容易达到,是当前主流科研应用方向,例如可控聚变堆的试验研究以及工程应用。
核聚变的工程应用面非常广阔,正在探索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其中聚变堆发电是重点关注领域。由于聚变堆控制技术尚不成熟,仍处于研究阶段,且聚变堆的反应要求及其苛刻,聚变堆可控性或者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也给聚变堆发电应用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核聚变的包层设计主要考虑水冷包层与氦冷包层,即采用水或者氦气介质作为核聚变的冷却介质,带出核聚变所产生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可通过换热器,可以将水转换为水蒸汽,并将水蒸气送入到蒸汽轮机中进行做功,从而产生电能。聚变堆采用水作为包层冷却介质,则介质温度范围为290~325℃;若采用氦气作为包层冷却介质,则介质温度为290~600℃。
采用托克马克的聚变堆耦合发电技术中聚变堆的能量输出特性难以与常规发电机组运行要求相匹配,也无法满足电网稳定性要求。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聚变堆(托克马克)的脉冲式输出特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且具有以下缺点:聚变堆具有能量输出间断性特性,该特性使得汽轮发电机无法保障持续稳定输出,发电品质较差;聚变堆间断性输出,使得二回路蒸汽参数波动较大,常规汽轮发电机组难以适用,需要进行特殊设计或改造,造成设备成本较高。且这种长期运行状态,对汽轮发电机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对发电设备形成巨大冲击,缩减设备寿命,也会造成后期设备运维管理费用;聚变堆周期性输出,发电机组发电负荷也随之周期性变化,这对电网也形成巨大震荡冲击,可能引起电网的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
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
所述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介质出口的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出水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
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二回路连接;
所述储能回路包括与所述聚变堆的介质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同时与所述储热换热器连接的热储油罐和冷储油罐;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所述聚变堆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冷储油罐内的冷油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与所述高温介质换热之后进入所述热储油罐内储能;高温水的流量分配通过储热换热器出口的调节阀进行控制;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蒸汽发生器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热储油罐内的热油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与所述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第一水阀、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均开启,所述第三水阀关闭;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关闭,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三水阀开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和与冷油泵并联的冷油旁路,所述冷油旁路上设有第一旁路阀,所述冷油泵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
所述热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和与热油泵并联的热油旁路,所述热油旁路上设有第二旁路阀,所述热油泵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二旁路阀开启,冷油由冷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一旁路阀、所述热油泵前阀和所述热油泵后阀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热储油罐内;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一旁路阀开启,热油由热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二旁路阀、所述冷油泵前阀和所述冷油泵后阀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冷储油罐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冷水出口和所述第四水阀均通过主泵与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高温介质为高温水。
一种上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
S1,在第一时段,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内注入冷水与高温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S2,在第一时段,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内,同时冷储油罐内的冷油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高温介质换热,换热之后形成的热油进入所述热储油罐内储能;
S3,在第二时段,聚变堆间歇停止时蒸汽发生器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储热换热器内,热储油罐内的热油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第一水阀、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均开启,所述第三水阀关闭;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关闭,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三水阀开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冷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和与冷油泵并联的冷油旁路,所述冷油旁路上设有第一旁路阀,所述冷油泵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
所述热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和与热油泵并联的热油旁路,所述热油旁路上设有第二旁路阀,所述热油泵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二旁路阀开启,冷油由冷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一旁路阀、所述热油泵前阀和所述热油泵后阀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热储油罐内;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一旁路阀开启,热油由热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二旁路阀、所述冷油泵前阀和所述冷油泵后阀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冷储油罐内。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介质出口的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的出水口与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二回路连接;储能回路包括与聚变堆的介质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同时与储热换热器连接的热储油罐和冷储油罐。具体的,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聚变堆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内,冷储油罐内的冷油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高温介质换热之后进入热储油罐内储能,这样在聚变堆工作的时候,能够同时达到了发电和储能的目的;在聚变堆间歇停止时蒸汽发生器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储热换热器内,热储油罐内的热油同时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这样实现了在聚变堆间歇停止工作时也能够发电的目的。
本发明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水冷包层聚变堆间断输出特性的储能系统,形成一种与一回路耦合的、具有运行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的储能发电技术方案,使得水冷包层聚变堆应用于发电领域成为现实。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与聚变堆能量输出特性以及一回路参数相适应的储能系统,使得聚变堆具有持续稳定输出能力,确保二回路蒸汽参数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汽轮发电机持续稳定输出,提高发电品质;汽轮发电机可以采用常规机组设备,无需进行特殊设计或改造,在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以及运维费用,避免缩减设备寿命,也会造成后期设备运维管理费用;且储能系统能将平滑聚变堆周期性输出特性,使得发电机组发电负荷能够维持稳定,可以规避机组对电网造成的震荡冲击,增强电网接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储能与释能的切换示意图。
图中:1、聚变堆;11、第一水阀;12、第二水阀;13、第三水阀;14、第四水阀;2、蒸汽发生器;3、储热换热器;4、冷储油罐;5、热储油罐;51、热油泵;52、热油旁路;53、第二旁路阀;54、热油泵前阀;55、热油泵后阀;6、冷油泵;7、冷油旁路;8、第一旁路阀;9、冷油泵前阀;10、冷油泵后阀;101、主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为达到采用聚变堆的进行维持稳定发电的目的,需要考虑储能方案以及介质的选择:
(1)储能系统运行方案的设计
在聚变堆发电系统中的一回路侧增设储能系统,即考虑在聚变堆输出热功率期间时,将一部分部分能量储存到储能系统中,另外一部分直接进入蒸汽发生器与二回路进行换热;在聚变堆间歇停止时,即将原来储存在储能系统中的能量输送出来,并通过蒸汽发生器转换到二回路侧。这种储能方式需要与一回路耦合运行,即简称为储能耦合系统。
(2)储能介质选择
由于本申请的储能系统是针对水冷包层设计的,即需要考虑储能系统的储能介质必须满足一回路介质(水)的参数变化范围,即储能介质需要与一回路进行换热,则必须适应一回路介质(水)温度变化范围。水冷包层聚变堆一回路介质(水)的工作温度范围为290~325℃,而合成导热油的最高工作范围可以达到300~400℃,即可以适应一回路介质的温度变化范围。本方案采用合成导热油,相关方案描述中无特殊说明,均简称“油”。
由上,本发明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一回路包括聚变堆1和连接在聚变堆1的介质出口的蒸汽发生器2,蒸汽发生器2的出水口与聚变堆1的入水口连接;蒸汽发生器2的蒸汽出口与二回路连接;储能回路包括与聚变堆1的介质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3、同时与储热换热器3连接的热储油罐5和冷储油罐4。具体的,聚变堆1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2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聚变堆1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冷储油罐4内的冷油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与高温介质换热之后进入热储油罐5内储能,这样在聚变堆1工作的时候,能够同时达到了发电和储能的目的;在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蒸汽发生器2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热储油罐5内的热油同时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2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这样实现了在聚变堆1间歇停止工作时也能够发电的目的。
其中,高温水的流量分配通过储热换热器出口的调节阀进行控制。
其中,聚变堆1的出水口与蒸汽发生器2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11,聚变堆1的出水口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12,储热换热器3与蒸汽发生器2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13,储热换热器3的冷水出口与聚变堆1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14;管路具体为水管。具体在聚变堆1工作时,第一水阀11、第二水阀12和第四水阀14均开启,第三水阀13关闭,聚变堆正常工作时,第四水阀14开启使得储能换热后的一回路回水至聚变堆。聚变堆1产生的高温介质分别通过管路进入到蒸汽发生器2和储热换热器3内。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第一水阀11和第四水阀14关闭,第二水阀12和第三水阀13开启,储热换热器3内的被储热介质加热后的高温水可以进入到蒸汽发生器2内用于与冷水换热产生蒸汽。在聚变堆间歇停止时,一回路水需绕过第一水阀11(关闭状态),并通过第二水阀12与储能换热器3换热后,经过第三水阀13进入蒸汽发生器2。此时,第四水阀14必须关闭,避免换热后的高温水未进入蒸汽发生器2直接回水至堆芯。
进一步的,冷储油罐4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6和与冷油泵6并联的冷油旁路7,冷油旁路7上设有第一旁路阀8,冷油泵6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9,冷油泵6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10;热储油罐5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51和与热油泵51并联的热油旁路52,热油旁路52上设有第二旁路阀53,热油泵51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54,热油泵51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55;其中,具体的管路为油管,热油旁路52以及冷油旁路7均设置为油管。
具体的,聚变堆1工作时,冷油泵前阀9、冷油泵后阀10和第二旁路阀53开启,冷油由冷油泵6驱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与高温介质换热形成热油,第一旁路阀8、热油泵前阀9和热油泵后阀10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3流动至热储油罐5内实现储能;在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热油泵前阀54、热油泵后阀55和第一旁路阀8开启,热储油罐5内的热油由热油泵51驱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实现释能,使热油降温再次变成冷油,同时第二旁路阀53、冷油泵前阀9和冷油泵后阀10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3流动至冷储油罐4内。
其中,蒸汽发生器2的冷水出口和第四水阀14均通过主泵101与聚变堆1的入水口连接。主泵101用于将冷水传输至聚变堆内用于再次使用。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高温介质为高温水。
其中,高温介质为高温水。
本发明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是一种适用于水冷包层聚变堆间断输出特性的储能系统,形成一种与一回路耦合的、具有运行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的储能发电技术方案,使得水冷包层聚变堆应用于发电领域成为现实。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采用与聚变堆能量输出特性以及一回路参数相适应的储能系统,使得聚变堆具有持续稳定输出能力,确保二回路蒸汽参数的稳定性,进一步保障汽轮发电机持续稳定输出,提高发电品质;汽轮发电机可以采用常规机组设备,无需进行特殊设计或改造,在保障设备的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以及运维费用;且储能系统能将平滑聚变堆周期性输出特性,使得发电机组发电负荷能够维持稳定,可以规避机组对电网造成的震荡冲击,增强电网接入稳定性。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的实施例,包括步骤:
S1,在第一时段,聚变堆1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2,蒸汽发生器2内注入冷水与高温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S2,在第一时段,聚变堆1工作时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同时冷储油罐4内的冷油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与高温介质换热,换热之后形成的热油进入所述热储油罐5内储能;
S3,在第二时段,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蒸汽发生器2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热储油罐5内的热油进入储热换热器3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2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其中,聚变堆1的出水口与蒸汽发生器2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11,聚变堆1的出水口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12,储热换热器3与蒸汽发生2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13,储热换热器3的冷水出口与聚变堆1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14;
聚变堆1工作时,第一水阀11、第二水阀12和第四水阀14开启,第三水阀13关闭;
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第一水阀11和所述第四水阀14关闭,第二水阀12和第三水阀13开启。
其中,冷储油罐4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6和与冷油泵6并联的冷油旁路7,冷油旁路7上设有第一旁路阀8,冷油泵6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9,冷油泵6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10。
热储油罐5与储热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51和与热油泵51并联的热油旁路52,热油旁路52上设有第二旁路阀53,热油泵51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54,热油泵51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55;
聚变堆1工作时,冷油泵前阀9、冷油泵后阀10和第二旁路阀53开启,冷油由冷油泵6驱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第一旁路阀8、热油泵前阀54和热油泵后阀55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3流动至热储油罐5内;
聚变堆1间歇停止时,热油泵前阀54、热油泵后阀55和第一旁路阀8开启,热油由热油泵51驱动至储热换热器3内,第二旁路阀53、冷油泵前阀9和冷油泵后阀10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3流动至冷储油罐4内。
本申请采用导热油进行储能的储热温度范围能达到-60~400℃,主泵采用卧式泵;热储油罐和冷储油罐为防止具有一定温度的导热油和空气接触发生氧化,设有氮封系统;并设有净化系统,以将导热油运行中产生的高沸物和低沸物脱除并将导热油回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回路、储能回路以及二回路;
所述一回路包括聚变堆和连接在聚变堆的介质出口的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出水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
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二回路连接;
所述储能回路包括与所述聚变堆的介质出口连接的储热换热器、同时与所述储热换热器连接的热储油罐和冷储油罐;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所述聚变堆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冷储油罐内的冷油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与所述高温介质换热之后进入所述热储油罐内储能,高温水的流量分配通过储热换热器出口的调节阀进行控制;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蒸汽发生器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热储油罐内的热油进入所述储热换热器内与所述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
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第一水阀、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均开启,所述第三水阀关闭;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关闭,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三水阀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和与冷油泵并联的冷油旁路,所述冷油旁路上设有第一旁路阀,所述冷油泵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
所述热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和与热油泵并联的热油旁路,所述热油旁路上设有第二旁路阀,所述热油泵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二旁路阀开启,冷油由冷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一旁路阀、所述热油泵前阀和所述热油泵后阀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热储油罐内;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一旁路阀开启,热油由热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二旁路阀、所述冷油泵前阀和所述冷油泵后阀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冷储油罐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冷水出口和所述第四水阀均通过主泵与聚变堆的入水口连接。
4.一种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
S1,在第一时段,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内注入冷水与高温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S2,在第一时段,聚变堆工作时产生的另外一部分高温介质流动至储热换热器内,同时冷储油罐内的冷油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高温介质换热,换热之后形成的热油进入所述热储油罐内储能;
S3,在第二时段,聚变堆间歇停止时蒸汽发生器产生的低温介质进入储热换热器内,热储油罐内的热油进入储热换热器内与低温介质换热后形成高温介质,该高温介质流动至蒸汽发生器后与二回路的水介质换热产生蒸汽,蒸汽传送至二回路以驱动汽轮机发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水阀,所述聚变堆的出水口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二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热水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三水阀,所述储热换热器的冷水出口与所述聚变堆的入水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四水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第一水阀、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均开启,所述第三水阀关闭;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第一水阀和所述第四水阀关闭,所述第二水阀和所述第三水阀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的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冷油泵和与冷油泵并联的冷油旁路,所述冷油旁路上设有第一旁路阀,所述冷油泵的入口处设有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的出口处设有冷油泵后阀;
所述热储油罐与所述储热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热油泵和与热油泵并联的热油旁路,所述热油旁路上设有第二旁路阀,所述热油泵的入口处设有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的出口处设有热油泵后阀;
所述聚变堆工作时,所述冷油泵前阀、所述冷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二旁路阀开启,冷油由冷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一旁路阀、所述热油泵前阀和所述热油泵后阀关闭,热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热储油罐内;
所述聚变堆间歇停止时,所述热油泵前阀、所述热油泵后阀和所述第一旁路阀开启,热油由热油泵驱动至储热换热器内,所述第二旁路阀、所述冷油泵前阀和所述冷油泵后阀关闭,冷油由储热换热器流动至冷储油罐内。
CN202110147551.0A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Active CN1130535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7551.0A CN113053544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7551.0A CN113053544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3544A CN113053544A (zh) 2021-06-29
CN113053544B true CN113053544B (zh) 2022-11-22

Family

ID=76508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7551.0A Active CN113053544B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35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3955B (zh) * 2021-11-16 2024-04-23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火电厂燃煤机组调峰储热的尿素水解制氨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0927B2 (ja) * 1993-03-19 2004-04-19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発電装置
WO2008091381A2 (en) * 2006-08-01 2008-07-31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oring energy in a nuclear power plant
CN106438237A (zh) * 2015-08-10 2017-02-22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熔融盐及导热油双重储热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CN111075529B (zh) * 2018-10-19 2022-02-18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脉冲型聚变堆的布雷登循环发电系统
CN113906523A (zh) * 2019-04-12 2022-01-07 泰拉能源公司 带负荷跟踪功率产生的核供热厂
CN110206602B (zh) * 2019-05-23 2022-01-11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核电站的热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67323B (zh) * 2019-10-14 2021-06-25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核聚变装置的中间换热系统
CN111677640A (zh) * 2020-07-11 2020-09-18 双良龙腾光热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解耦集热储热与放热发电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1963267B (zh) * 2020-08-21 2022-09-27 安徽大学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功率循环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3544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iattaglia et al. The European DEMO fusion reactor: Design status and challenges from balance of plant point of view
Moscato et al. Tokamak cooling systems and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options
CN111963267B (zh)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功率循环系统及方法
Kikuchi Prospects of a stationary tokamak reactor
CN102224547A (zh) 磁约束装置
CN111075529B (zh) 一种适用于脉冲型聚变堆的布雷登循环发电系统
CN113053544B (zh)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N112967827B (zh)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耦合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N113012837A (zh)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熔盐储能解耦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Romanelli Fusion energy
Hancox et al. The reversed field pinch reactor
CN112967826A (zh) 一种用于聚变堆的油储能解耦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Schumacher Status and problems of fusion reactor development
CN111081388B (zh) 一种适用于脉冲功率反应堆的高效的蒸汽发生系统
Chen Alternate concepts in magnetic fusion
Krall Alternate Fusion Concepts as Reactors
Steinhauer et al. Advances in laser solenoid fusion reactor design
Wu et al. Fusion Reactor Hydrogen Production
Насибян FUSION REACTOR
Keen et al. Present state of nuclear fusion research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Rebut Perspectives on nuclear fusion
Seighalani et al. Nanomaterials Driven Magnetic Nuclear Fusion Confinement Approaches (A Technical Memorandum)
Warmer et al. Stellarator fusion power plants
CN116313166A (zh) 一种用于紧凑型聚变堆的包层系统
Peas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