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3236B -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53236B
CN113053236B CN202110231994.8A CN202110231994A CN113053236B CN 113053236 B CN113053236 B CN 113053236B CN 202110231994 A CN202110231994 A CN 202110231994A CN 113053236 B CN113053236 B CN 1130532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display module
thickness
flexion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19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53236A (zh
Inventor
崔志佳
郭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3199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323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532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32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53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532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该盖板包括一体连接的主体部和弯曲部,弯曲部朝向盖板的内侧弯曲,盖板还包括与弯曲部连接的外增厚部,外增厚部位于盖板的外侧,在从弯曲部往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外增厚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本申请提供的盖板通过在其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不仅有利于改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盖板的可靠性,还有利于降低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的曲率,进而在盖板应用于显示模组时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以手机这类电子设备为例,电子设备已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平板式显示屏,而是更多地聚焦于曲面式显示屏(例如双曲面屏、四曲面屏),以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大的显示视野及更佳的外观美感、握持手感。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盖板,其中,该盖板包括一体连接的主体部和弯曲部,弯曲部朝向盖板的内侧弯曲,盖板还包括与弯曲部连接的外增厚部,外增厚部位于盖板的外侧,在从弯曲部与往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外增厚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其中,该显示模组包括面板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盖板,面板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显示区的黑边区,面板贴设在盖板的内侧,并使得显示区部分位于弯曲部,面板从显示区发出的光线在外增厚部背离弯曲部的外界面发生折射之后能够朝向靠近主体部的方向出射。
本申请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与壳体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通过在其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不仅有利于改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盖板的可靠性,还有利于降低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的曲率,进而在盖板应用于显示模组时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方式沿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观察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显示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户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观看图3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显示模组的一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显示模组的另一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盖板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盖板另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盖板又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盖板再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8中盖板再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光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一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层叠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1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其中,图1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电子设备的宽度方向,图1中箭头Y所示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图1中箭头Z所示的方向可以简单地视作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一般地,电子设备在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依次减小。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便携装置。其中,本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为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结合图1,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显示模组11、中框12和后盖13。其中,显示模组11和后盖13可以分别设置在中框12的相对两侧,并可以通过卡接、胶接、焊接、螺纹连接等组装方式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与中框12组装连接,以形成显示模组11与后盖13一同夹持中框12的基本结构。基于此,本申请所述的壳体可以包括中框12和后盖13,两者可以为一体连接的结构件;该壳体可以与显示模组11连接。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后盖13之间还可以形成一具有一定容积的腔体(图1中未示出),该腔体可以用于设置摄像头模组14、主板15、电池16等结构件,以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其中,显示模组11、摄像头模组14等结构件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分别与主板15、电池16等电性连接,以使得它们能够得到电池16的电能供应,并能够在主板15的控制下执行相应的指令。
本申请中,显示模组11可以是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这类显示屏,也可以是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这类显示屏,还可以是Mini-LED、Micro-LED这类显示屏。其中,本实施例以显示模组11为OLED这类显示屏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一般地,结合图2,显示模组11可以包括盖板111、面板112和夹设在盖板111与面板112之间的光学膜片113。其中,光学膜片113与面板112可以先借助光学胶(OpticallyClear Adhesive,OCA)、压敏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等胶接在一起,再作为一个整体并可以借助光学胶、压敏胶等胶体114与盖板111胶接。基于此,对于盖板111而言,盖板111靠近面板112的一侧可以定义为内侧,与之相背的另一侧则为外侧。换言之,面板112(及光学膜片113)可以借助胶体114贴设在盖板111的内侧,并相较于盖板111更靠近壳体(具体可以为后盖13)。如此设置,盖板111可以主要是用于保护面板112,并作为电子设备10的外表面,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按压、滑动等触控操作。因此,盖板111可以为强化玻璃等刚性基体,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膜、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Polyimide,CPI)膜、超薄柔性玻璃(Ultra Thin Glass,UTG)等柔性基体。其中,本申请以盖板111为强化玻璃等刚性基体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进一步地,面板112可以主要是用于显示画面,并作为用户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交互界面,以引导用户进行前述触控操作。其中,光学膜片113可以包括偏光片及1/4波长相位膜(图2中均未示出),也即是光学膜片113可以为圆偏光片,主要是用于消除环境光照射到面板112之后的反射光,从而增加显示模组11的对比度。
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的边缘一般会设置油墨层115,例如油墨层115丝印在面板112的边缘,以避免显示模组11的边缘漏光。基于此,面板112可以具有显示区(View Area,VA)和黑边(Black Matrix,BM)区,黑边区设置呈环绕显示区。换言之,面板112上油墨层115所在的区域即可简单地视作黑边区,其他区域则可以简单地视作显示区。相应地,显示模组11也随之具有一显示区和一环绕该显示区的黑边区。
共同参阅图3及图4,图3是图1中显示模组一实施方式沿电子设备的长度方向观察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显示模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3和图4主要是示意出了盖板和面板,显示模组的其他膜层均未示出。
一般地,沿厚度方向观察,电子设备10在整体外形上可以设置呈圆角矩形。相应地,显示模组11可以具有四个侧边缘,后盖13也可以具有四个侧边缘;上述每一结构件的两两侧边缘之间一般采用圆弧过渡,以增加电子设备10的外观美感及握持手感。进一步地,显示模组11与后盖13中的至少一者与中框12连接的至少一个侧边缘为朝向中框12弯曲的结构。其中,结合图3及图4,本申请主要是考察显示模组11的至少一个侧边缘设置呈弯曲状。此时,不仅盖板111设置呈弯曲状,面板112(及光学膜片113、胶体114等)也因为贴设在盖板111的内侧而随之呈弯曲状。其中,显示区可以部分位于盖板111弯曲的部分(也即是后文中提及的弯曲部),以使得黑边区能够完全位于弯曲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侧边缘是一种简单的说法,并没有考虑侧边缘的宽度,也没有考虑显示模组11和后盖13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地,本申请所述的侧边缘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线条。进一步地,盖板111呈弯曲状可以借助热弯工艺形成,例如按照预定的工艺参数在温度条件下对平板式的玻璃坯料进行弯曲。其中,由于玻璃坯料的厚度可以是均匀一致的,例如0.55mm,使得盖板111可以为等厚的弯曲状(简称:“等厚玻璃”)。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采用较厚的平板式的玻璃坯料经CNC加工形成弯曲结构,热弯工艺更加简单,加工成本更低,良品率更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显示模组11的两个相对侧边缘可以设置呈弯曲状,例如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边缘,进而形成双面曲屏。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显示模组11的四个侧边缘均可以设置呈弯曲状,进而形成四曲面屏。其中,显示模组11的四个圆角也可以设置成弯曲状,也可以至少部分切掉。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显示模组11显示的画面能够以类似于“瀑布”的形态从显示模组11的正面延伸至其侧面。不仅如此,黑边区也因为显示模组11呈弯曲状而能够完全位于其弯曲部,也即是黑边区由显示模组11的正面转移至其侧面。此时,当用户沿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观察显示模组11时,黑边区在视觉上能够得以减小甚至是隐藏。因此,相较于图2所示的(直板式)显示屏,图3或者图4所示的曲面屏在视觉上能够减小甚至是隐藏黑边区,以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并能够营造一种环绕显示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得电子设备10能够为用户带来别样的视觉体验,进而增加电子设备10的竞争力。
下面,主要以显示模组11设置呈如图3所示的双曲面屏为例进行相关的示例性描述。
参阅图5,图5是用户沿电子设备的厚度方向观看图3中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一般地,当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如图2所示的(直板式)显示模组11时,用户的眼睛100可以主要是接收显示模组11发出的沿厚度方向传播的光线。其中,用户的眼睛到显示模组11的距离可以为20-30cm。此时,显示区的视觉大小几乎为显示区的实际大小。
进一步地,结合图5,当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如图3所示的(曲面式)显示模组11时,用户的眼睛除了接收到显示模组11的中间平板区域发出的沿厚度方向传播的光线,还可以接收到显示模组11的边缘弯曲区域发出的并经盖板111与介质(例如空气)之间的界面折射之后的折射光线。基于此,在显示模组1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一定,用户观看电子设备10的距离也一定的情况下,前述折射光线(例如图5中虚线所示)与厚度方向形成的夹角θ越大,意味着显示区的视觉大小越大,也意味着黑边区的视觉大小越小。换言之,在显示模组1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一定,用户观看电子设备10的距离也一定的情况下,以前述夹角θ(某一定值)朝向显示模组11的边缘弯曲区域射入一束光线,该光线经前述界面折射之后能够落在显示区,其落点距离黑边区越远,意味着用户还能够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也意味着黑边区可以在视觉上更小。基于此,前述夹角θ可以简单地视作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显示模组11时的观看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小光线在显示模组11内部传播时的反射损耗,以增加显示模组11对光线的透过率,可以基于菲涅尔方程,选择盖板111、面板112、光学膜片113、胶体114等膜层的折射率尽可能相近。
共同参阅图6及图7,图6是图5中显示模组的一原理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显示模组的另一原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6和图7主要是示意出了盖板和面板,显示模组的其他膜层均未示出。其中,盖板和面板之间还留有一定的间隙,也主要是为了避免线条之间的干扰。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并结合图6,在盖板111的内表面一定的情况下,面板112的弯曲结构也随之一定。此时,如果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的曲率越小,例如前述外表面由实线变成虚线,以上述夹角θ(某一定值)朝向显示模组11的边缘弯曲区域射入的光线能够以越小的入射角在上述界面处发生折射,进而使得相应的折射光线也能够越容易地落在显示区,其落点距离黑边区也能够更远。因此,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有利于降低该外表面的曲率,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结合图7,在盖板111的外表面一定的情况下,面板112因为贴设在盖板111的内侧,其弯曲结构也随盖板111的内表面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如果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的曲率越小,例如前述内表面由实线变成虚线,那么面板112也越趋于平坦,以上述夹角θ(某一定值)朝向显示模组11的边缘弯曲区域射入的光线在上述界面处发生折射之后也能够越容易地落在显示区,其落点距离黑边区也能够更远。因此,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做减薄处理,有利于降低该内表面的曲率,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进一步地,结合图6及图7,在盖板111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折射率越大,例如大于盖板111的中间平板区域的折射率,那么以上述夹角θ(某一定值)朝向显示模组11的边缘弯曲区域射入的光线在上述界面处发生折射时也能够以更小的折射角进入盖板111,进而使得相应的折射光线也能够越容易地落在显示区,其落点距离黑边区也能够更远。因此,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做掺杂处理,有利于增加该边缘弯曲区域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共同参阅图8及图9,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盖板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8,盖板111包括一体连接的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其中,弯曲部1112可以朝向盖板111的内侧弯曲,也即是弯曲部1112可以朝向面板112所在一侧弯曲。此时,弯曲部1112与主体部1111之间可以形成一分界线1113。
进一步地,结合图9,在垂直于分界线1113的参考平面上,主体部1111的厚度T1可以为一定值,例如0.55mm;而在从弯曲部1112往主体部1111的延伸方向(例如图9中虚线箭头)上,弯曲部1112的厚度T2先增大后减小。换言之,对于盖板111而言,中间的主体部1111可以设置成等厚结构,边缘的弯曲部1112可以设置成不等厚的结构。如此设置,相较于图3所示的等厚结构,弯曲部1112背离面板112的外表面的曲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小,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此时,弯曲部1112还能够产生类似于透镜的放大效果。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延伸方向上,弯曲部1112的厚度T2也可以增大,或者先增大后保持不变,同样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需要说明的是:弯曲部1112与主体部1111在分界线1113处可以设置成平滑过渡的结构,以改善盖板111的外观品质、握持手感。进一步地,结合图9,本申请所述的厚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定义:在盖板111的内表面一定的情况下,过内表面上任意一起点的法线与盖板111的外表面相交形成一终点,该终点与该起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为盖板111在该起点的厚度;类似地,在盖板111的外表面一定的情况下,过外表面上任意一起点的法线与盖板111的内表面相交形成一终点,该终点与该起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即为盖板111在该起点的厚度。除此之外,本申请所述的“增加”或者“减小”也可以设置成渐变结构,以使得盖板111的表面尽可能地平滑过渡,进而改善盖板111的外观品质、握持手感。
作为示例性地,盖板111同样可以借助热弯工艺形成弯曲结构;但不同于图3所示的等厚结构,图9所示的不等厚结构进行热弯工艺之前即可存在,也即是玻璃坯料的厚度即可根据盖板111的不等厚结构预先进行差异化处理。
对于这种不等厚结构,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及相应的角落的结构强度均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而增加盖板111的抗冲击、抗跌落等性能。进一步地,面板112(及光学膜片113、胶体114等)的厚度也可以进行相应地调整,使之能够更好地贴设在盖板111的内侧,并合理地控制黑边区的大小。
参阅图10,图10是图8中盖板另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0,盖板111还可以包括与弯曲部1112连接的外增厚部1114。其中,外增厚部1114位于盖板111的外侧,也即是盖板111背离面板112的一侧。进一步地,在垂直于分界线1113的参考截面上,并在上述延伸方向(例如图10中虚线箭头)上,外增厚部1114的厚度T3先增大后减小。如此设置,相当于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有利于降低该外表面的曲率,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延伸方向上,外增厚部1114的厚度T3也可以增大,或者先增大后保持不变,同样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作为示例性地,主体部1111可以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主体表面1001和外主体表面1002;相应地,弯曲部1112可以具有相背设置的内弯曲表面2001和外弯曲表面2002。其中,内弯曲表面2001与内主体表面1001可以平滑连接,外弯曲表面2002与内主体表面11112也可以平滑连接。进一步地,外增厚部1114与外弯曲表面2002接触,以形成在弯曲部1112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盖板111而言,外增厚部1114与主体部1111在分界线1113处可以设置成平滑过渡的结构,以改善盖板111的外观品质、握持手感。然而,对于盖板111的内外表面而言,内弯曲表面2001与内主体表面1001之间可以形成第一分界线,外弯曲表面2002与内主体表面11112之间可以形成第二分界线,第一、第二分界线可以彼此平行;且沿厚度方向观察,第一、第二分界线还可以不重合,但本申请为了便于描述,并没有加以区分。基于此,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均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设置成等厚结构或者不等厚结构,在此不作限制。
作为示例性地,外增厚部1114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其中,结合图3,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热弯工艺预先形成等厚结构或者厚度差异较小的不等厚结构。进一步地,外增厚部1114可以为透明高分子材料,并可以借助注塑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进一步地,外增厚部1114和弯曲部1112的光学性能还可以尽可能的一致,以使得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在视觉上“浑然一体”,进而避免出现明显的分层。为此,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和玻璃的折射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与玻璃的折射率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2,也即是玻璃的折射率a与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b可以满足关系式:|a-b|/a≤0.2;优选地,该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1。透明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也可以大于或者等于80%,优选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90%。作为示例性地,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等。基于此,在实际的产品中,外弯曲表面2002可以并不真实存在;相应地,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方式或者其他相关实施方式用虚线表示外弯曲表面2002。类似地,其他相关实施方式用虚线表示内弯曲表面2001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作为示例性地,外增厚部1114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其中,结合图3,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热弯工艺预先形成等厚结构或者厚度差异较小的不等厚结构。进一步地,外增厚部1114也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钎焊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弯曲部1112可以设置成等厚结构,也即是在上述延伸方向上,弯曲部1112的厚度可以不变。其中,外增厚部1114的最大厚度(也即是外增厚部1114的厚度的最大值)与弯曲部1112的厚度之间的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4;优选地,该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0.6。如此设置,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的曲率,还可以改善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及外增厚部1114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盖板111的可靠性。
结合图10及图8,沿垂直于主体部1111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例如电子设备10的厚度方向)观察,主体部1111可以设置呈矩形。其中,主体部1111的相对两端可以分别连接有弯曲部1112,进而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形成双曲面屏。此时,每一弯曲部1112均可以通过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或其组合而形成外增厚部1114,进而使得盖板111的两个边缘弯曲区域得以加厚。进一步地,结合图4,弯曲部1112也可以沿盖板111的周向环绕主体部1111,也即是弯曲部1112可以环绕连接在主体部1111的外周,进而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形成四曲面屏。类似地,每一弯曲部1112均可以通过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或其组合而形成外增厚部1114,进而使得盖板111的两个边缘弯曲区域得以加厚。
参阅图11,图11是图8中盖板又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1,对于弯曲部1112而言,在上述延伸方向(例如图11中虚线箭头)上,内弯曲表面2001与外弯曲表面2002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减小后增大。其中,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外弯曲表面2002可以保持一定,内弯曲表面2001可以在前述延伸方向上先靠近外弯曲表面2002后背离外弯曲表面2002。如此设置,相当于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做减薄处理,有利于降低该内表面的曲率,进而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延伸方向上,内弯曲表面2001也可以靠近外弯曲表面2002,或者先靠近后保持不变,同样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不仅如此,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做减薄处理,以降低该内表面的曲率,也有利于后续工序将面板112(及光学膜片113、胶体114等)贴设在盖板111的内侧。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相当于既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又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做减薄处理,且两者均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进而能够极大地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做减薄处理,而不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同样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3,玻璃坯料可以为等厚结构,以使得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可以借助热弯工艺预先形成。基于此,一方面可以在外弯曲表面2002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外增厚部1114,以实现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加厚;另一方面可以在内弯曲表面2001进行CNC加工,以实现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减薄。
作为示例性地,不同于图3所示的等厚结构,在进行热弯工艺之前,即可根据所需的弯曲部1112,预先对玻璃坯料的边缘进行差异化处理,例如玻璃坯料的一侧做减薄处理。如此,以在玻璃坯料进行热弯工艺之后,弯曲部1112即可具有相应的已减薄的内弯曲表面2001。基于此,可以在外弯曲表面2002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外增厚部1114,以实现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加厚。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9,还可以对图9所示的盖板的内表面进行CNC加工,同样可以实现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减薄。
进一步地,弯曲部1112的最小厚度与弯曲部1112的最大厚度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8,也即是弯曲部1112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8;优选地,该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6。如此设置,不仅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内表面的曲率,还可以改善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加盖板111的可靠性。
参阅图12,图12是图8中盖板再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2,盖板111还可以包括与弯曲部1112连接的内增厚部1115。其中,内增厚部1115位于盖板111的内侧,也即是盖板111靠近面板112的一侧。进一步地,在上述延伸方向(例如图12中虚线箭头)上,内增厚部1115的厚度T4先增大后减小。如此设置,可以在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实现补强的效果,进而增加盖板111的可靠性。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延伸方向上,内增厚部1115的厚度T4也可以增大,或者先增大后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图11所示的盖板的边缘弯曲区域出现结构强度不足的概率较大,但在进行热弯工艺之前,预先对玻璃坯料的边缘进行减薄处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的热弯工序的难度。基于此,本实施方式可以先对玻璃坯料的边缘进行减薄处理,以降低热弯工序的难度,再进行相应的增厚处理,以确保盖板的边缘弯曲区域的结构强度。
作为示例性地,内增厚部1115也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其中,结合图11,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热弯工艺预先形成不等厚结构;外增厚部1114可以为透明高分子材料,并可以借助注塑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进一步地,内增厚部1115也可以为透明高分子材料,并可以借助注塑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进行补强。此时,内增厚部1115与外增厚部1114位于弯曲部1112的相背两侧。类似地,内增厚部1115和弯曲部1112的光学性能还可以尽可能的一致,以使得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在视觉上“浑然一体”,进而避免出现明显的分层。为此,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和玻璃的折射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与玻璃的折射率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2,也即是玻璃的折射率a与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b可以满足关系式:|a-b|/a≤0.2;优选地,该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0.1。透明高分子材料的透光率也可以大于或者等于80%,优选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90%。作为示例性地,透明高分子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等。
作为示例性地,内增厚部1115也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其中,结合图11,主体部1111和弯曲部1112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热弯工艺预先形成不等厚结构;外增厚部1114也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钎焊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进一步地,内增厚部1115也可以为玻璃,并可以借助钎焊工艺形成在弯曲部1112上,进而对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进行补强。
参阅图13,图13是图8中盖板再一实施方式沿VIII-V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3,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还可以做掺杂处理,以增大该区域的折射率,同样有利于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使得黑边区在视觉上更小。其中,掺杂处理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上述外表面增厚和/或上述内表面减薄同时进行。不仅如此,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折射率增大,还有利于改善甚至是消除该边缘弯曲区域的色偏(尤其是绿色)问题。
一般地,材料的折射率随原子半径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地,基于克劳修斯-莫索堤方程,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越多,或者结构越紧凑,折射率也越大。基于此,当盖板111为玻璃时,具体可以为钠钙玻璃、铝硅酸盐玻璃等含碱玻璃,也可以为硬质硼酸盐玻璃(含B2O3)等无碱玻璃,掺杂的原子可以为钾、锆、铅等原子中的一种或其组合。进一步地,在上述延伸方向上,掺杂的浓度也可以逐渐增大,也即是渐变掺杂,以使得盖板111的折射率越靠近边缘越大。
作为示例性,结合图13,在盖板111设置成如图3所示的等厚、弯曲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将盖板111倾斜设置,以使得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不同位置与离子注入喷口200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同。此时,对前述边缘弯曲区域进行垂直注入,由于前述垂直距离的差异,使得离子注入喷口200对不同位置的实际注入量随之逐渐变化,进而实现上述渐变掺杂。进一步地,盖板111在掺杂处理之后,还可以进行退火处理,以形成新的化合物,并释放或者消除内应力。
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模组一实施例的光路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14主要是示意出了盖板和面板,显示模组的其他膜层均未示出。其中,盖板和面板之间还留有一定的间隙,也主要是为了避免线条之间的干扰。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面板112(及光学膜片113等)可以借助胶体114贴设在图8至图12任一或其组合所示的盖板111的内侧,以便于组装形成显示模组11。其中,本实施例以面板112贴设在图10所示的盖板111的内侧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结合图14,面板112从显示区发出的光线在外增厚部1114背离弯曲部1112的外界面发生折射之后能够朝向靠近主体部1111的方向出射。基于此,当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显示模组11时,用户既能够接收到面板112发出的主要经主体部1111传播的光线,还可以接收到面板112发出的主要经弯曲部1112和外增厚部1114传播并经前述外界面折射之后的折射光线,以使得显示模组11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大的显示视野。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14,外增厚部1114的折射率与弯曲部1112的折射率可以相同并记作n1;外增厚部1114背离弯曲部1112一侧的介质(例如空气)的折射率可以记作n2。进一步地,面板112在显示区与黑边区的分界线处发出的且沿垂直于主体部1111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例如厚度方向)传播的入射光线(Incident Ray,IR)在外界面发生折射并形成折射光线(Refraction Ray,RR)。其中,图14中虚线可以简单地视作入射光线的法线(Normal Line,NL),入射光线的入射角可以记作α,折射光线的折射角可以记作β,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记作m,并满足如下关系式:
Sinα/Sinβ=n2/n1; (1)
m-α=180°-β; (2)
其中,90°<m<180°。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如果上述折射光线在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显示模组11时也能够被用户接收到,那么还满足如下关系式:
m+θ=180°。 (3)
此时,将关系式(3)带入关系式(2)可以换算得到如下另一关系式:
β-α=θ。 (4)
结合关系式(4)及关系式(1),当盖板111的组成及其材质,厚度、曲率半径等结构参数确定之后,用户沿厚度方向观看显示模组11时的观看夹角θ也是相对确定的。其中,如果想要增加前述观看夹角θ,那么可以增加盖板111在边缘弯曲区域(具体可以为弯曲部1112及其上的外增厚部1114)的折射率n1;也可以减小入射光线的入射角α,也即是相应地减小上述外界面在入射光线与其形成的交点处的曲率。显然,这些均与上文中图6及图7的相关分析不谋而合;而上文中图8至图12的相关描述又主要是基于减小前述外界面在入射光线与其形成的交点处的曲率展开的。因此,下面就如何设计/确定前述外界面在入射光线与其形成的交点处的曲率进行简单地示例性说明。
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盖板一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图15主要是示意出了盖板和面板,显示模组的其他膜层均未示出。其中,盖板和面板之间还留有一定的间隙,也主要是为了避免线条之间的干扰。
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相较于图3所示的等厚结构,图8至12所示的不等厚结构可以简单地视作在盖板111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做加厚处理。因此,结合图15,本实施例主要是基于图3所示的等厚结构提供一种不等厚结构的设计思路,其涉及的主要步骤如下:
1)面板112在显示区与黑边区的分界线处发出的且沿厚度方向传播的入射光线IR1在盖板111与介质(例如空气)之间的界面发生折射并形成折射光线RR1;
2)选取折射光线RR1上任意点,该点的选取原则是:在厚度方向在,不超过盖板111的中间平板区域的外表面所在平面;
3)将上述选取的点与上述分界线连接以得到一线段,前述线段可以简单地视作新的入射光线;并可以得到前述线段与上述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m1;
4)基于盖板111(主要是边缘弯曲区域)的折射率n1,介质(例如空气)的折射率n2,并结合关系式(5)-(6)计算得到过上述选取的点的入射角α1和折射角β1;
Sinα1/Sinβ1=n2/n1; (5)
m1-α1=180°-β1; (6)
5)基于入射角α1和折射角β1,确定新的法线NL1,进而确定过上述选取点的切线TL1,以确定上述选取点的曲率;
6)基于步骤4)-5)所确定的诸多参数,可以直接通过曲线拟合的方式形成一条边界线,前述边界线可以作为外增厚部1114与介质(例如空气)之间的界面。当然,还可以通过改变上述入射光线及相应折射光线上选取的点,以得到多条切线,进而增加曲线拟合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包括一体连接的主体部和弯曲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弯曲部为玻璃,所述弯曲部朝向所述盖板的内侧弯曲,所述盖板还包括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外增厚部,所述外增厚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并位于所述盖板的外侧,在从所述主体部往所述弯曲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外增厚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进而降低所述盖板的边缘弯曲区域的外表面的曲率,以在所述盖板应用于显示模组时用户看到更大的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增厚部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弯曲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的折射率a与所述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b满足关系式:|a-b|/a≤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设置成等厚结构,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弯曲部的厚度不变,所述外增厚部的最大厚度与所述弯曲部的厚度之间的比值大于或者等于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具有相背设置的内弯曲表面和外弯曲表面,所述外增厚部与所述外弯曲表面接触,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内弯曲表面与所述外弯曲表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的厚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0.8。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包括与所述弯曲部连接的内增厚部,所述内增厚部位于所述盖板的内侧,在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内增厚部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增厚部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在所述弯曲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增厚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所述玻璃的折射率a与所述透明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b满足关系式:|a-b|/a≤0.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环绕连接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
或者,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主体部设置呈矩形,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弯曲部。
1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面板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盖板,所述面板具有显示区和环绕所述显示区的黑边区,所述面板贴设在所述盖板的内侧,并使得所述显示区部分位于所述弯曲部,所述面板从所述显示区发出的光线在所述外增厚部背离所述弯曲部的外界面发生折射之后能够朝向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出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增厚部的折射率与所述弯曲部的折射率相同并记作n1,所述外增厚部背离所述弯曲部一侧的介质的折射率记作n2,所述面板在所述显示区与所述黑边区的分界线处发出的且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传播的入射光线在所述外界面发生折射并形成折射光线,所述入射光线的入射角记作α,所述折射光线的折射角记作β,所述入射光线与所述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记作m,并满足如下关系式:
Sinα/Sinβ=n2/n1;
m-α=180°-β;
其中,90°<m<180°。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1-1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壳体连接。
CN202110231994.8A 2021-03-02 2021-03-02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Active CN1130532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994.8A CN113053236B (zh) 2021-03-02 2021-03-02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31994.8A CN113053236B (zh) 2021-03-02 2021-03-02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3236A CN113053236A (zh) 2021-06-29
CN113053236B true CN113053236B (zh) 2022-11-29

Family

ID=76509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1994.8A Active CN113053236B (zh) 2021-03-02 2021-03-02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532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19641B (zh) * 2021-11-29 2023-03-24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N115100954B (zh) * 2022-06-15 2023-12-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盖板及制作方法、显示模组
CN115132090B (zh) * 2022-07-19 2023-06-0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5273686B (zh) * 2022-08-19 2023-1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及其制备方法、曲面屏
CN115331561B (zh) * 2022-08-31 2024-0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008A (zh) * 2015-10-14 2015-12-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盖板和显示屏
US10288973B1 (en) * 2016-07-21 2019-05-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Borderless display with thin profile
CN109979342A (zh) * 2019-05-08 2019-07-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352494A (zh) * 2019-05-27 2019-10-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755A (zh) * 2020-05-27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667771A (zh) * 2020-07-16 2020-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结构、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768707A (zh) * 2020-06-30 2020-10-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5490B1 (ko) * 2013-02-18 2019-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US9477334B2 (en) * 2014-10-31 2016-10-25 Buwon Precision Sciences Co., Ltd. Curved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10303218B2 (en) * 2017-02-01 2019-05-28 Apple Inc. Foldable cover and displa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9455906B (zh) * 2017-09-06 2022-12-13 Agc株式会社 3d罩盖玻璃及其成形用模具、及3d罩盖玻璃的制造方法
CN108455829A (zh) * 2018-02-06 2018-08-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曲面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屏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1008A (zh) * 2015-10-14 2015-12-1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玻璃盖板和显示屏
US10288973B1 (en) * 2016-07-21 2019-05-14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Borderless display with thin profile
CN109979342A (zh) * 2019-05-08 2019-07-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盖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352494A (zh) * 2019-05-27 2019-10-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584755A (zh) * 2020-05-27 2020-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768707A (zh) * 2020-06-30 2020-10-1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667771A (zh) * 2020-07-16 2020-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盖板结构、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53236A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53236B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盖板
US1179685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8989508B (zh) 一种显示屏组装方法、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US6570707B1 (en) Touch panel with high operability in low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KR20030085590A (ko) 전면발광 터치 패널
CN111258104B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
US20230316956A1 (en) Foldable display modul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CN113888978B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2164331B (zh) 多曲面显示装置
US20210026046A1 (en) Window member,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window member
US20020154250A1 (en) Touch panel with light guid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12160209U (zh) 镜头系统、检测模组、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EP3989684A1 (en) Shel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94923B (zh) 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
CN105182603B (zh) 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CN211654169U (zh) 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模组
CN212752310U (zh) 电子设备、显示模组及其盖板组件
TWM606633U (zh) 電子裝置
US2020022931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388711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3219663A (zh) 一种使用半透半反电致变色组件的增强现实显示设备
CN113035061B (zh) 盖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338053A (zh) 镜头系统
CN217443648U (zh)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显示装置以及穿戴式智能设备
CN111385444A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其所在的显示模组和终端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