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31077A -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1077A
CN113031077A CN202110364561.XA CN202110364561A CN113031077A CN 113031077 A CN113031077 A CN 113031077A CN 202110364561 A CN202110364561 A CN 202110364561A CN 113031077 A CN113031077 A CN 1130310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measuring
power supply
landfill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45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31077B (zh
Inventor
刘春明
刘嵘
王金海
周炜鉴
郭荣文
陈儒军
曹创华
王贵财
唐冬春
程云涛
汪衡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3645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310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31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1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31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10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3/00Electric or magne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Measuring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e.g. declination, devi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07Leak detector calibration, standard lea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3/00Manufacturing, calibrating, cleaning, or repairing instruments or devices covered by groups G01V1/00 – G01V11/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本方法采用在垃圾填埋场外部布置供电电极A1、B1和一个无穷远测量电极P以及在内部布置测量电极M,通过测量无穷远测量电极P和填埋场内部测量电极M之间的总电场;再在填埋场内部布置供电电极A2、B2,再次测量无穷远测量电极P和填埋场内部测量电极M上的总电场;用相应算法计算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并根据判断渗漏点的法则进行分析,判断填埋场是否存在渗漏,若存在渗漏,获取渗漏点的坐标位置。该方法能提高对填埋场是否存在渗漏及渗漏的位置的高精度快速判断。该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精度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属于勘查地球物理领域。该方法能提高垃圾填埋场的渗漏判断精度,并降低勘探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产生的污染物逐步上升,并形成大量的垃圾填埋场,几乎所有的垃圾填埋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渗滤液渗漏问题。渗滤液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降水,是渗滤液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地表径流,主要为场地表面上坡方向的径流;然后是地下水;最后是污染物含水,污染物含水不仅包括污染物自身含水,而且还包括污染物中的有机组分在填埋场中经过分解后产生水分,这部分水的产生量与污染物所含成分、PH、所处的温度以及菌种都有关系。对于垃圾填埋场,我国相关规范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必须安装防渗设施,防止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填埋场底部防渗膜施工阶段,由于人为的不规范操作导致衬层破损,并且在防渗膜间接缝处也容易留下孔隙;在正常运营阶段,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化学腐蚀等原因也会引起防渗膜的渗漏。防渗膜发生渗漏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渗滤液中含有大量剧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地下环境后,污染土壤,并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此外,渗滤液还会污染地下水体,使水体中硬度、氯化物、砷、铬等含量大大提高,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加强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监测是必要的。目前的检测手段基本采用钻探方式,这种方法操作复杂,需要多人参与且对样品保存有较高要求,对样品的化学分析耗时长,因此该方法费用开销大、耗时长。另外,由于化学采样中的采样点有限,如何布置采样点成为影响场地调查结果的关键因素,如果采样点设置合理,能以较小的采样点数获取场地污染状况,提高污染探测效率。然而,要正确布置采样点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如场地水文地质状况、污染源分布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资料并不完善,无法实现采样点布置的最优化,采样结果可能不足以反映场地特征,这会造成同一场地的多次采样,这将严重加大采样成本。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作为新兴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具有经济、快速、准确及检测范围广等优点,对污染场地的检测具很强的可行性和推广价值。电阻率法探测需要较少的人工费用,能够快速高效的实现污染场地的探测,探测结果能够有效的反映出污染场地的污染分布信息,因此电阻率法探测技术能够完善污染场地调查体系,快速实现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的初步判断,有助于为进一步的钻孔采样提供理论依据,避免重复采样,节省化探成本。
电阻率法是以岩土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借助专门的仪器,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地质、水文等有关资料,进行适当的地球化学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和研究人工稳定电流场的异常变化规律,推断解释污染区的分布特征,以达到检测的目的。土的电阻率取决于土的孔隙率、孔隙形状、孔隙液电阻率、饱和度、固体颗粒成分、形状、定向性、胶结状态。污染土是指由于外来致污物质侵入改变了原生性状的土。土体被渗滤液污染后,水相污染物进入土壤与孔隙水混合导致孔液电阻率改变,出现异常现象。国内外学者对电阻率法在探测污染物的应用上做了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垃圾填埋场的渗漏问题采用的主要地球物理方法有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瞬变电磁法、地温法等,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其较快速、精度较高等原因,使用范围较广,但相对而言,高密度电阻率的勘探效率还有待提高,成本有待降低,并实现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监测功能。
由于垃圾填埋场本身具有的特点,其污染物填埋深度属于已知,未知的主要是渗漏点的平面位置,故对于垃圾填埋场的渗漏问题来说,主要是寻找渗漏点的平面位置;且由于垃圾填埋场内的物质均一性本身会发生变化,浅部电阻率异常体会对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电阻率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该方法对渗漏点的判断精度;故值得针对现有技术问题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一方面降低勘探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勘探精度,第三方面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电法监测技术。
发明内容:
基于目前垃圾填埋场的电法勘探中的现存的易干扰、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一些问题,为提高垃圾填埋场的电法勘探的效果、效率、精度等,故值得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本发明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a)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一条或多条直线作为电法勘探测线,如果是多条测线,则所有测线不相交;虽然测线相交,不会影响工作的开展,但野外布置工作量会增加,另给数据解译带来一定的复杂度,故从减少勘探成本、提高异常判断精度的角度,限定所有测线不相交。
b)在垃圾填埋场外部布置供电电极A1和B1及供电系统,并供电;供电电极A1和B1之间的距离不少于填埋场最深的深度3倍,且分别位于垃圾填埋场相对的外部,即供电电极A1和B1的连线通过垃圾填埋场且供电电极A1和B1均不在垃圾填埋场内部。供电电极A1和B1的距离要求主要是从需要获取渗漏点的异常信息而来,距离过近,会导致由于渗漏点的信息不足,从而难以或无法获取到渗漏点的异常信息,从而导致误判。供电电极A1和B1布置在垃圾填埋场的两侧,且不位于垃圾填埋场内部,主要是提高可能存在的渗漏点对电场信号的影响度。另供电电极A1和B1的连线要横跨垃圾填埋场,对于规则的填埋场,可以选择连线通过填埋场的中心;对于不规则的填埋场,则尽量使连线通过填埋场的中间部位;从而可以获取到整个填埋场内的整体渗漏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不同测线的勘探数据对比度,从而最终实现提高对渗漏点的判断精度。
c)在垃圾填埋场内部的测线上布置测量电极M和在垃圾填埋场外部布置无穷远测量电极P及测量系统,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1B1。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供电电流值。所有测量电极M之间的距离不少于0.1米,理论上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无限小,但从垃圾填埋场实际电法勘探而言,过小的距离将失去其实际勘探意义。相同供电电极供电时,所有开展总电场测量的测量电极M的中心均不重叠;做如此限定,主要是避免在同一个测点上有多个数据,从而给数据判断带来复杂度,而多个数据对渗漏判断没有多少改善,且增加成本。
d)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供电电流值。
e)直至垃圾填埋场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测点的记录点以测量总电场时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为测点记录点,并以该记录点的平面坐标作为测点的平面坐标;供电电极A1和B1上不再供电;当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则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工作结束,供电电极包括供电系统可以收回或挪到f)步骤中供电工作所需要的位置。
f)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供电电极A2和B2及供电系统,并供电;供电电极A2和B2之间的距离少于供电电极A1和B1之间的距离,A1、A2、B2、B1四个供电电极在一条直线上,且供电电极A2和B2位于供电电极A1和B1连线之间;供电电极A2和B2均布置在垃圾填埋场内部,且供电电极A2与B2之间的距离小于垃圾填埋场在供电电极A1和B1连线上的长度。供电电极A2和B2均不布置在所有测量电极M位置上。对供电电极A2与B2的技术限定,主要是提高获取垃圾填埋场内部物质的电阻率分布特征,从而为后续校正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供电电极A2与B2可以选择尽量布置在垃圾填埋场的边部,但又位于填埋场内。
g)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测量电极M及测量系统,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2B2;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供电电流值;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c)-e)步骤中测量电极M的位置相同;该技术限定是指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开展总电场测量的所有测点与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开展总电场测量的所有测点完全相同,从而能实现对所有测点的数据进行校正处理。
h)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供电电流值;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c)-e)步骤中测量电极M的位置相同。
i)直至垃圾填埋场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所有测点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所有测点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均相同;即同一个测点在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测量一次总电场,在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再测量一次总电场。
j)按照公式(1),求取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LEAKM
Figure BDA0003006886840000071
VM-A1B1为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的总电场;IA1B1-M为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1和B1通过的供电电流值;K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测量电极M的装置系数;V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的总电场;IA2B2-M为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2和B2通过的供电电流值。公式(1)中的IA1B1-M、VM-A1B1、KM-A2B2、VM-A2B2、IA2B2-M中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均相同;从而获得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即有多少个测点就有多少个总场判漏参数的结果,不同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以测点的编号或坐标进行标识和识别。
k)对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根据测点平面坐标进行总场判漏参数图形绘制;若只有一条测线,则绘制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形;若有多条测线,则绘制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测点平面坐标可以是大地坐标,也可以是相对坐标,即只要能保证所有测点之间的相对坐标关系就可。
l)对k)步骤的总场判漏参数图形按照判断渗漏点的法则进行分析,判断垃圾填埋场是否存在渗漏,若存在渗漏,获取渗漏点的平面坐标位置。判断渗漏点的法则分为如下2种情况:
i.对于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为:
分析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是否存在极大值点,若存在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漏,且极大值点对应的平面坐标为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
若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无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不存在渗漏;
ii.对于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为:
第一步,按照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判断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中的每条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并确定是否存在渗漏;如存在渗漏,确定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
第二步,如果有渗漏并确定了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对所有渗漏点按照不同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渗漏点连通性综合判断;
不同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原则是:若某个渗漏点与某个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另一个渗漏点的连线通过无渗漏点的测点或通过其他的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则判断某个渗漏点与另一个渗漏点属于不连通渗漏点;若某个渗漏点与某个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另一个渗漏点的连线不通过无渗漏点的测点或不通过另一条单曲线,则判断某个渗漏点与另一个渗漏点属于连通渗漏点;如果垃圾填埋场内存在连通渗漏点,则通过对比连通渗漏点中每个渗漏点处的总场判漏参数极大值大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主渗漏点;极大值最大的渗漏点划分为主渗漏点,其他的渗漏点划分为次渗漏点;若极大值大小相等,则划分为平等渗漏点。
在实测工作中,若总场判漏参数曲线由于干扰等原因导致曲线不光滑而跳变,可先对曲线数据进行拟合后,再针对拟合曲线进行渗漏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的使用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垃圾填埋场供电电极A1/B1与测量电极的工作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垃圾填埋场供电电极A2/B2与测量电极的工作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存在渗漏点地电模型的工作布置纵切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无渗漏点地电模型的工作布置纵切面图;
图6为本发明的存在渗漏点地电模型数值模拟的单曲线对比图;
图7为本发明的无渗漏点地电模型数值模拟的单曲线对比图。
图2、图3、图4、图5中的1表示电法勘探发射系统;2表示电法勘探测量系统;3表示垃圾填埋场;4表示垃圾填埋场底部布置的渗漏膜;5表示垃圾填埋场内的高阻异常体;6表示垃圾填埋场内的低阻异常体;7表示垃圾填埋场底部渗漏膜上的渗漏点;A1、B1、A2、B2表示本发明的供电电极;M表示本发明的测量电极,P为无穷远测量电极。
图6和图7中的V总-A1B1M曲线表示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在不同M测点上测量总电场的曲线;图6和图7中的LEAK-M曲线表示不同测点上的总场判漏参数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a)按照图1所示的方法流程图,先在如图2所示的垃圾填埋场3布置一条直线作为电法勘探测线;
b)在如图2所示的垃圾填埋场3外部布置供电电极A1和B1及供电系统1,如图4所示,供电电极A1和B1分别布置在0和175号测点位,并供电。
c)如图2所示,在垃圾填埋场3内部的测线上布置测量电极M和在垃圾填埋场3外部布置无穷远测量电极P及测量系统2,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1B1,如图6和图7所示,测量电极M对应的测点范围为35~145号。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电流值。
d)如图4所示,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电流值。
e)直至垃圾填埋场3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测点的记录点以测量总电场时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为测点记录点,并以该记录点的平面坐标作为测点的平面坐标;供电电极A1和B1上不再供电;当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则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工作结束,供电电极包括供电系统挪到f)步骤中供电工作所需要的位置。所有总电场测量结果如图6和图7中的V总-A1B1M曲线所示,
f)如图2和图4所示,在垃圾填埋场3内部的30和150号测点处分别布置供电电极A2和B2及供电系统1,并供电。
g)在垃圾填埋场3内部布置测量电极M和在垃圾填埋场3外部布置无穷远测量电极及测量系统2,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2B2;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电流值;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c)-e)步骤中测量电极M的位置相同;如图6和图7所示,测量电极M的测点范围为35~145号。
h)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电流值;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c)-e)步骤中测量电极M的位置相同,如图6和图7所示,测量电极M的测点范围为35~145号。
i)直至垃圾填埋场3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
j)按照公式(1),求取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LEAKM
Figure BDA0003006886840000121
VM-A1B1为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的总电场;IA1B1-M为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1和B1通过的供电电流值;K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测量电极M的装置系数;V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的总电场;IA2B2-M为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2和B2通过的供电电流值。公式(1)中的IA1B1-M、VM-A1B1、KM-A2B2、VM-A2B2、IA2B2-M中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均相同;从而获得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即有多少个测点就有多少个总场判漏参数的结果,不同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以测点的编号或坐标进行标识和识别。如图6和图7中的LEAK-M曲线所示,总计有23个测点和23个总场判漏参数。
k)对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根据测点平面坐标进行总场判漏参数图形绘制;本实施方式只有一条测线,则绘制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形(如图6和图7中的LEAK-M曲线所示);测点平面坐标采用相对坐标,即保证所有测点之间的相对坐标关系就可。
l)对k)步骤的总场判漏参数图形按照判断渗漏点的法则进行分析,判断垃圾填埋场3是否存在渗漏,若存在渗漏,获取渗漏点的平面坐标位置。由于本实施方式只有一条测线,故判断渗漏点的法则只选择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进行渗漏点的判断:
分析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是否存在极大值点(如图6中的LEAK-M曲线所示,在80号测点呈现明显的极大值点;如图7中的LEAK-M曲线所示,未呈现极大值点),若存在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漏,(如图6中的LEAK-M曲线所示,80号测点存在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3存在渗漏(故判断图6中的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漏),且极大值点对应的平面坐标为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故判断图6中的渗漏点位于80号测点对应的渗漏膜4的渗漏部位7);
若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无极大值点(如图7中的LEAK-M曲线所示,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无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3不存在渗漏(故判断图7中的垃圾填埋场3不存在渗漏)。
从图6和图7中的V总-A1B1M和LEAK-M两条曲线对比结果看,V总-A1B1M曲线基本无异常,而图6中的垃圾填埋场3存在明显的渗漏点7,而图6中的LEAK-M曲线在渗漏点7的平面投影位置呈现明显的极大值现象,而在图7中(无渗漏点)LEAK-M曲线未出现极大值现象,故通过本方法能对垃圾填埋场内的渗漏现象和渗漏点的水平投影位置进行比较准确的判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a)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法勘探测线,如果是多条电法勘探测线,则所有电法勘探测线不相交;
b)在垃圾填埋场外部布置供电电极A1和B1及供电系统,并供电;
c)在垃圾填埋场内部的电法勘探测线上布置测量电极M和在垃圾填埋场外部布置无穷远测量电极P及测量系统,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1B1;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供电电流值;
d)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1和B1上的供电电流值;
e)直至垃圾填埋场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以测量总电场时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为测点记录点,并以该记录点的平面坐标作为测点的平面坐标;供电电极A1和B1上不再供电;
f)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供电电极A2和B2及供电系统,并供电;
g)在垃圾填埋场内部布置测量电极M及测量系统,并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VM-A2B2;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供电电流值;
h)改变测量电极M的位置,再次观测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之间的总电场;同时记录通过供电电极A2和B2上的供电电流值;
i)直至垃圾填埋场内设计的所有测点上的总电场测量完毕;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所有测点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与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所有测点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均相同;即同一个测点在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测量一次总电场,在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再测量一次总电场;
j)按照公式(1),求取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LEAKM
Figure FDA0003006886830000021
公式(1)中的VM-A1B1为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时,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的总电场;IA1B1-M为供电电极A1和B1供电,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1和B1通过的供电电流值;K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测量电极M的装置系数;VM-A2B2为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时,测量电极M上的总电场;IA2B2-M为供电电极A2和B2供电,测量电极M和无穷远测量电极P上测量总电场时,供电电极A2和B2通过的供电电流值;公式(1)中的IA1B1-M、VM-A1B1、KM-A2B2、VM-A2B2、IA2B2-M中的测量电极M的位置均相同;
k)对所有测点的总场判漏参数根据测点平面坐标进行总场判漏参数图形绘制;若只有一条电法勘探测线,则绘制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形;若有多条电法勘探测线,则绘制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
l)对k)步骤的总场判漏参数图形按照判断渗漏点的法则进行分析,判断垃圾填埋场是否存在渗漏,若存在渗漏,获取渗漏点的平面坐标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A1和B1之间的距离不少于填埋场最深的深度3倍,且供电电极A1和B1分别位于垃圾填埋场相对的外部,即供电电极A1和B1的连线通过垃圾填埋场且供电电极A1和B1均不在垃圾填埋场内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测量电极M之间的距离不少于0.1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A2和B2之间的距离少于供电电极A1和B1之间的距离,A1、A2、B2、B1四个供电电极在一条直线上,且供电电极A2和B2位于供电电极A1和B1连线之间;供电电极A2和B2均布置在垃圾填埋场内部,且供电电极A2与B2之间的距离小于垃圾填埋场在供电电极A1和B1连线上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电电极A2和B2均不布置在所有测量电极M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其特征在于:l)步骤中判断渗漏点的法则分为如下2种情况:
i.对于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为:
分析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是否存在极大值点,若存在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存在渗漏,且极大值点对应的平面坐标为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
若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无极大值点,则判断垃圾填埋场不存在渗漏;
ii.对于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为:
第一步,按照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图的判断渗漏点的法则判断总场判漏参数平面剖面图中的每条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并确定是否存在渗漏;如存在渗漏,确定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
第二步,如果有渗漏并确定了渗漏点在垃圾填埋场的水平投影位置,对所有渗漏点按照不同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渗漏点连通性综合判断;
不同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原则是:若某个渗漏点与某个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另一个渗漏点的连线通过无渗漏点的测点或通过其他的总场判漏参数单曲线,则判断某个渗漏点与另一个渗漏点属于不连通渗漏点;若某个渗漏点与某个方向的距离最近的另一个渗漏点的连线不通过无渗漏点的测点或不通过另一条单曲线,则判断某个渗漏点与另一个渗漏点属于连通渗漏点;如果垃圾填埋场内存在连通渗漏点,则通过对比连通渗漏点中每个渗漏点处的总场判漏参数极大值大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主渗漏点;极大值最大的渗漏点划分为主渗漏点,其他的渗漏点划分为次渗漏点;若极大值大小相等,则划分为平等渗漏点。
CN202110364561.XA 2021-04-06 2021-04-06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310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4561.XA CN113031077B (zh) 2021-04-06 2021-04-06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4561.XA CN113031077B (zh) 2021-04-06 2021-04-06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1077A true CN113031077A (zh) 2021-06-25
CN113031077B CN113031077B (zh) 2022-03-18

Family

ID=76453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456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031077B (zh) 2021-04-06 2021-04-06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3107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32652A1 (en) * 1986-11-25 1989-09-20 Southwest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LEAKS IN A MULTI-LAYERED GEOPHYSICAL MEMBRANE.
WO1996012177A1 (en) * 1994-10-17 1996-04-25 Henderson Michael 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system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 resistivity in three dimensions
US20130197891A1 (en) * 2012-01-31 2013-08-01 Michael L. Jessop Subsurface hydrogeologic system modeling
CN110702587A (zh) * 2019-11-11 2020-01-1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一种基于温纳联合反演的土石坝渗漏诊断方法
CN112327375A (zh) * 2020-11-06 2021-02-05 河海大学 一种堰塞坝渗漏通道抗干扰空-地无人机电磁勘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32652A1 (en) * 1986-11-25 1989-09-20 Southwest Res Ins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LEAKS IN A MULTI-LAYERED GEOPHYSICAL MEMBRANE.
WO1996012177A1 (en) * 1994-10-17 1996-04-25 Henderson Michael 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system for monitoring changes in resistivity in three dimensions
US20130197891A1 (en) * 2012-01-31 2013-08-01 Michael L. Jessop Subsurface hydrogeologic system modeling
CN110702587A (zh) * 2019-11-11 2020-01-17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一种基于温纳联合反演的土石坝渗漏诊断方法
CN112327375A (zh) * 2020-11-06 2021-02-05 河海大学 一种堰塞坝渗漏通道抗干扰空-地无人机电磁勘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1077B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o et al. Resistivity and self-potential tomography applied to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and contaminant plumes: Sandbox and field experiments
CN107632048A (zh) 一种LNAPLs地下三维运移过程的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11398360B (zh) 基于ERT和IP圈定包气带中LNAPLs的污染源区探测方法及系统
CN105203599A (zh) 一种场地污染土的快速诊断方法
CN105181758A (zh) 一种基于电阻率物探技术的污染土快速诊断方法
CN111781651A (zh) 联合三种物探方法和两种地质方法的岩溶探测方法
CN112697849B (zh) 动态污染源定位方法
CN110068867A (zh) 一种预埋测量电极的激发极化法监测重金属污水泄漏方法
CN114659734B (zh) 一种高密度电法与综合示踪法联合探测堤坝渗漏的方法
CN104793249A (zh) 一种系统检测海水入侵的方法
CN113093291B (zh) 一种用于污染物渗漏检测的差分电法勘探方法
CN113031077B (zh) 一种用于垃圾填埋场渗漏检测的总场校正电法勘探方法
CN103529087A (zh) 一种地下水曝气修复二维模型试验成像方法
CN1136636A (zh) 激发极化和自然电位组合测井仪及解释方法
CN113031078B (zh) 一种用于渗漏检测的频分电法校正方法
CN115420778B (zh) 一种浅层土壤污染快速调查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15933003A (zh) 一种平原地形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状况获取方法
CN102944904B (zh) 一种地下水水平渗透流速的反稀释测量方法
CN109813500A (zh)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原理定位hdpe膜渗漏位置的方法
Kusuyam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resistivity monitoring for unsaturated water flow in landfill sites
CN115563746A (zh) 一种非均质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的动态构建方法
Jia et al. Three-dimensional (3D) dynamic monitoring for an underground contamination process induced by landfill leakage
Lai et al. Research on Location Method of Vertical HDPE Membrane Leak Point
Vasconcelos et al. Self-potential signals from pumping tests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Shanshal et al. Detection of Soil Contamination Using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and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s by Tank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3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