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7911B - 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7911B
CN113017911B CN201911361295.4A CN201911361295A CN113017911B CN 113017911 B CN113017911 B CN 113017911B CN 201911361295 A CN201911361295 A CN 201911361295A CN 113017911 B CN113017911 B CN 1130179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implant
core tube
inner core
elastic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12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7911A (zh
Inventor
唐辉强
王书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12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79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7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7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7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7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1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送系统,包括植入物以及与所述植入物配合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鞘管、内芯管以及外芯管,所述外芯管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鞘管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外芯管外;所述植入物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腔,所述植入物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内芯管上设置有可径向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与所述外芯管之间形成限位卡槽,将所述植入物限位在所述限位卡槽内,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内芯管可从所述植入物的内腔中撤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输送装置直接将植入物输送至目标位置,输送过程中不会对植入物产生牵拉作用,有利于植入物的定位。

Description

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高,有资料统计,不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为20%-30%,每年新增病例约占人口的0.2%。我国以13.5亿人口计算,每年约有270万新增患者。腔静脉滤器(以下简称滤器)在临床上被证实为可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目前,现有的滤器输送装置由鞘管、鞘芯、推送器(如输送钢缆)、装载器(其上连接有止血阀)等组成,该滤器输送装置的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植入时,首先使鞘管和鞘芯沿导丝方向输送至目标位置,到达目标位置后,撤出导丝和鞘芯;然后,将滤器与推送器连接,使展开状态的滤器收入至装载器内(滤器在装载器内呈压缩状态),再将装载器连接至鞘管的近端,在推送器的推动下,使滤器从装载器移动至鞘管内,并利用推送器将滤器输送至目标位置;最后,解除滤器与推送器的连接,撤出推送器与鞘管。由于植入时推送器与滤器连接,推送器本身会对滤器产生牵拉作用,导致滤器在植入时发生移位,不利于滤器的定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输送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植入物以及与所述植入物配合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鞘管、内芯管以及外芯管,所述外芯管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鞘管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外芯管外;所述植入物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腔,所述植入物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内芯管上设置有可径向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与所述外芯管之间形成限位卡槽,将所述植入物限位在所述限位卡槽内,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内芯管可从所述植入物的内腔中撤出。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外壁与所述鞘管的内壁相抵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内芯管的远端连接有端头,所述端头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端头光滑连接,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管上。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为球囊结构,所述内芯管内设置有与所述球囊结构的内腔相连通的充盈通道;所述球囊结构的充盈状态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球囊结构的收缩状态为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包括相连的支撑部与连接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弯折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外力作用可轴向移动,所述连接部移动时带动所述活动端轴向移动;
当所述活动端朝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弯折部朝远离所述内芯管的一侧拱起,使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活动端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弯折部朝靠近所述内芯管的一侧贴合,使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朝向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汇聚、与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活动端的方向汇聚、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鞘管组件的近端延伸。
在本发明所述的输送系统中,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为弹性体结构,当径向挤压所述弹性体结构时,所述弹性体结构发生挤压变形;所述弹性体结构的自然状态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弹性体结构的挤压状态为所述第二状态。
综上所述,实施本发明的输送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输送装置直接将植入物输送至目标位置,输送过程中不会对植入物产生牵拉作用,有利于植入物的定位。并且,本申请的内芯管上设置有可径向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该弹性变形结构具有最大径向尺寸不同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当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弹性变形结构与外芯管之间形成限位卡槽,将植入物限位在限位卡槽内,该限位卡槽对植入物起到定位作用,避免植入物随意移动,当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内芯管可从植入物的内腔中撤出。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的植入物为滤器,滤器在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滤器在压缩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的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的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的内芯管的截面图;
图7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的弹性变形结构与端头连接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输送系统沿着导丝输送至目标位置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输送系统的滤器释放后,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输送系统的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输送系统的内芯管从滤器的内腔中撤出后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输送系统的导丝从滤器的内腔中撤出后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输送系统整体撤出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二提供的输送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输送装置的弹性变形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所示弹性变形结构的支撑件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4所示输送装置的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三提供的输送系统的鞘管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介入医疗领域,通常定义输送器械距操作者近的一端为近端,距操作者远的一端为远端。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一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300,其包括植入物以及与该植入物配合的输送装置200。
其中,植入物可以以压缩状态收容于输送装置200的鞘管内,且从鞘管中释放后能自动回复到展开状态。该植入物为中空的管腔结构,其可以为管腔支架、瓣膜、封堵器、滤器等产品。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的植入物为滤器100,滤器100植入至人体血管内腔中以捕获血栓,其由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制成,如镍钛合金等。当滤器100从输送装置200中释放后,其可由压缩状态(如图3所示)恢复形变至展开状态(如图2所示)。
滤器100为中空的管腔结构,其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腔,滤器100包括相连的过滤主体10与回收构件20。过滤主体10包括过滤部11与端部12,过滤部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杆111,多个支撑杆111的一端分别朝向端部12的方向汇聚、并与端部12固定连接。端部12为中空管状结构,回收构件20设置在端部12上。
在本实施例中,滤器100为两端封闭的框架式滤器,其包括两个端部12,分别为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多个支撑杆111的一端分别朝向第一端部的方向汇聚、与第一端部固定连接,多个支撑杆111的另一端分别朝向第二端部的方向汇聚、与第二端部固定连接。回收构件20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上,或者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上均设置有回收构件20。
虽然本实施例的植入物为两端封闭的框架式滤器,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实施例的滤器100仅用作举例,在其它实施例中,植入物还可以为单伞开放式滤器,或者为管腔支架、瓣膜、封堵器等其它产品,只要该植入物具有中空的管腔结构,且可由压缩状态恢复形变至展开状态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1,输送装置200包括端头21、鞘管组件22以及手柄组件23。其中,端头21连接在鞘管组件22的远端,端头21为中空结构,其内腔与鞘管组件22的管腔相连通,一起作为导丝通道。手柄组件23连接在鞘管组件22的近端,用于控制鞘管组件22的各部件的轴向移动。
端头21由柔性性能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其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可随着导丝通过复杂弯曲的血管。端头21大致为圆台结构,其远端端面的直径小于近端端面的直径,以方便医生在临床过程中进行血管穿刺。其中,端头21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滤器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即滤器100的端部12的内径),以使端头21能够从滤器100的内腔中通过。
请参阅图4,鞘管组件22包括鞘管221、内芯管222、外芯管223以及弹性变形结构224。
其中,内芯管222的远端与端头21固定连接,内芯管222的管腔与端头21的内腔相连通,一起作为导丝通道。滤器100可轴向移动的套设在内芯管222外。
外芯管223套在内芯管222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22轴向移动,外芯管223的远端端面可与滤器100相抵接。
弹性变形结构224为可沿径向变形的结构,其设置在内芯管222上。弹性变形结构224具有最大径向尺寸不同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图4为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5为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示意图。
请参阅图4和图5,当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一状态时,弹性变形结构224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滤器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即滤器100的端部12的内径),此时弹性变形结构224与外芯管223之间形成限位卡槽,滤器100收容于该限位卡槽内,该限位卡槽可对滤器100起到定位作用,避免滤器100随意移动。当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变形结构224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滤器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此时限位卡槽的远端限位面消失,内芯管222可从滤器100的内腔中撤回。
鞘管221套在外芯管223外且可相对外芯管223轴向移动,当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一状态时,弹性变形结构224的最大外径尺寸与鞘管221的内径尺寸相配合。此时,当鞘管221套在弹性变形结构224外时,弹性变形结构224的外壁与鞘管221的内壁相贴合,可避免鞘管221与弹性变形结构224之间出现间隙,从而避免临床操作过程中出现经皮穿刺不顺畅的现象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结构224为球囊结构。其中,球囊结构的充盈状态即为弹性变形结构224的第一状态,球囊结构的收缩状态即为弹性变形结构224的第二状态。请参阅图6,内芯管222内设置有供导丝通过的导丝通道2221,以及与球囊结构的内腔相连通的充盈通道2222。优选的,球囊结构为硅胶球囊,当球囊结构处于收缩状态时,该硅胶球囊可完全贴合在内芯管222的外侧壁上。
请参阅图7,球囊结构的一端固定在端头21上,另一端固定在内芯管222上。球囊结构与端头21光滑连接,以避免出现经皮穿刺不顺畅的现象发生。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制球囊结构具体的安装位置,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球囊结构的两端还可以均固定在内芯管222上。
组装时,首先使球囊结构处于收缩状态,将滤器100从端头21的一端套在内芯管222外;然后,使球囊结构处于充盈状态,将滤器100限位在球囊结构与外芯管223之间的限位卡槽内;最后,将滤器100压缩在鞘管221与限位卡槽之间,并使鞘管221套在球囊结构外。
图8~图1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输送系统300的具体操作过程。
图8为将输送系统300沿着导丝400输送至目标位置的示意图,此时滤器100收容在输送装置200内。图9为输送装置200的鞘管回撤后的示意图,此时滤器100处于展开状态,并抵接至血管内壁,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一状态(即球囊结构处于充盈状态),滤器100整体被限位在弹性变形结构224与外芯管223之间的限位卡槽内。图10为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二状态(即球囊结构处于收缩状态)的示意图,此时限位卡槽的远端限位面消失,内芯管222可从滤器100的内腔中撤回。图11为内芯管222回撤后的示意图,此时滤器100的端部与外芯管223的远端端面相抵,防止滤器100移位,避免滤器100移位时损伤血管壁。图12为导丝400回撤后的示意图,此时滤器100的端部仍然抵接至外芯管223的远端端面。图13为外芯管223回撤后的示意图,此时可将输送装置200整体撤出。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的输送装置200直接将滤器100输送至目标位置,输送过程中不会对滤器100产生牵拉作用,有利于滤器100的定位。并且,本申请的输送装置200在回撤时,外芯管223的远端端面始终与滤器100相抵接,可防止滤器100移位,避免滤器100移位时损伤血管壁,也有利于滤器100的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的外芯管223套在内芯管222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22轴向移动,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外芯管223还可以套在内芯管222外且与内芯管222固定连接,回撤时,一并将内芯管222与外芯管223撤出体外即可。
请参阅图14,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二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输送装置200的弹性变形结构224的具体结构不同。
输送装置200包括端头21、鞘管组件22以及手柄组件(未示出)。其中,端头21连接在鞘管组件22的远端,端头21为中空结构,其内腔与鞘管组件22的管腔相连通,一起作为导丝通道。手柄组件连接在鞘管组件22的近端,用于控制鞘管组件22的各部件的轴向移动。
鞘管组件22包括鞘管221、内芯管222、外芯管223以及弹性变形结构224。
内芯管222的远端与端头21固定连接,外芯管223套在内芯管222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22轴向移动,鞘管221套在外芯管223外且可相对外芯管223轴向移动。弹性变形结构224为可沿径向变形的结构,其设置在内芯管222上。弹性变形结构224具有最大径向尺寸不同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请参阅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结构224为可沿径向变形的弹片结构,其包括相连的支撑部2241与连接部2242,支撑部2241上设置有弯折部2243。
支撑部2241的一端为固定端2245,其固定在内芯管222或端头21上,另一端为活动端2246,活动端2246可移动的连接在内芯管222上。连接部2242与该活动端2246固定连接,并朝鞘管组件22的近端延伸、与手柄组件连接。手柄组件控制连接部2242的轴向移动,连接部2242移动时,活动端2246跟随连接部2242一起轴向移动。
当活动端2246朝向靠近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弯折部2243朝远离内芯管222的一侧拱起,使支撑部224的最大外径尺寸增大。当支撑部224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滤器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即滤器100的端部12的内径),此时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一状态,弹性变形结构224与外芯管223之间形成限位卡槽,滤器100收容于该限位卡槽内。
当活动端2246朝向远离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弯折部2243朝靠近内芯管222的一侧贴合,使支撑部2241的最大外径尺寸减小。当弹性变形结构224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滤器100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即滤器100的端部12的内径),此时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二状态,限位卡槽的远端限位面消失,内芯管222可从滤器100的内腔中撤回。图17为本实施例的弹性变形结构224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此时弹性变形结构224整体贴合至与内芯管222的外壁。
支撑部224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件2247,多个支撑件2247的一端朝向固定端2245的方向汇聚、并与固定端2245固定连接,多个支撑件2247的另一端朝向活动端2246的方向汇聚、并与活动端2246固定连接。支撑件2247上设置有两个弯折部2243,当活动端2246朝向靠近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两个弯折部2243分别朝远离内芯管222的一侧拱起。
连接部224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杆2248,外芯管223上设置有沿轴向分布、供该连接杆2248穿过的穿孔。连接杆2248的一端固定在活动端2246上,另一端可活动的从该穿孔中穿过、与手柄组件连接。
为了使连接杆2248的移动更顺畅,同时减小输送装置200的整体径向尺寸,内芯管222上设置有与该连接杆2248配合的限位槽(未示出),连接杆2248可轴向移动的位于该限位槽内。
请参阅图18,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三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鞘管组件22的弹性变形结构224的具体结构不同。
鞘管组件22包括鞘管221、内芯管222、外芯管223以及弹性变形结构224。
内芯管222的远端与端头固定连接,外芯管223套在内芯管222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22轴向移动,鞘管221套在外芯管223外且可相对外芯管223轴向移动。弹性变形结构224为可沿径向变形的结构,其设置在内芯管222上。弹性变形结构224具有最大径向尺寸不同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变形结构224为可沿径向变形的弹性体结构,其可由高分子复合材料或高分子发泡材料制成。当沿径向挤压弹性体结构时,该弹性体结构会发生挤压变形。
其中,弹性体结构的自然状态即为弹性变形结构224的第一状态,弹性体结构的挤压状态即为弹性变形结构224的第二状态。
当后撤内芯管222时,滤器100的端部12会径向挤压该弹性体结构,使弹性体结构由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从而将内芯管222从滤器100的内腔中撤回。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输送系统,包括植入物以及与所述植入物配合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鞘管、内芯管以及外芯管,所述外芯管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鞘管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外芯管外;其特征在于,所述植入物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内腔,所述植入物可轴向移动的套在所述内芯管外,所述内芯管上设置有可径向变形的弹性变形结构,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与所述外芯管之间形成限位卡槽,将所述植入物限位在所述限位卡槽内,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近端端面构成所述限位卡槽的远端限位面,所述外芯管的远端端面与所述植入物相抵接,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内芯管可从所述植入物的内腔中撤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外壁与所述鞘管的内壁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管的远端连接有端头,所述端头的最大外径尺寸小于所述植入物在展开状态下的内腔的最小内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端头光滑连接,所述弹性变形结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芯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为球囊结构,所述内芯管内设置有与所述球囊结构的内腔相连通的充盈通道;所述球囊结构的充盈状态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球囊结构的收缩状态为所述第二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包括相连的支撑部与连接部,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弯折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为固定端,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外力作用可轴向移动,所述连接部移动时带动所述活动端轴向移动;
当所述活动端朝向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弯折部朝远离所述内芯管的一侧拱起,使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活动端朝向远离所述固定端的一侧移动时,所述弯折部朝靠近所述内芯管的一侧贴合,使所述弹性变形结构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朝向所述固定端的方向汇聚、与所述固定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活动端的方向汇聚、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活动端固定连接、并朝向所述鞘管组件的近端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为弹性体结构,当径向挤压所述弹性体结构时,所述弹性体结构发生挤压变形;所述弹性体结构的自然状态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弹性体结构的挤压状态为所述第二状态。
CN201911361295.4A 2019-12-25 2019-12-25 输送系统 Active CN1130179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1295.4A CN113017911B (zh) 2019-12-25 2019-12-25 输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1295.4A CN113017911B (zh) 2019-12-25 2019-12-25 输送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7911A CN113017911A (zh) 2021-06-25
CN113017911B true CN113017911B (zh) 2023-04-18

Family

ID=76458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1295.4A Active CN113017911B (zh) 2019-12-25 2019-12-25 输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791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304546A1 (en) * 2003-11-10 2005-06-08 Umc Utrecht Holding B.V. Expandable implant for treating fractured and/or collapsed bone
US20070239254A1 (en) * 2006-04-07 2007-10-11 Chris Chia System for percutaneous delivery and removal of a prosthetic valve
WO2016022673A1 (en) * 2014-08-05 2016-02-11 Dwyer Amy C Anti-migration stent deployment deli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DE102016111323A1 (de) * 2016-06-21 2017-12-21 Biotronik Ag Einführkatheter und Katheteranordnung
CN108186176B (zh) * 2016-12-08 2020-06-30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植入物的输送系统
CN109248012B (zh) * 2017-07-14 2020-12-25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植入物的输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7911A (zh) 2021-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40706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embolism
CN107847332B (zh) 用于偏转递送导管的系统和方法
EP3003175B1 (en) Thrombus removal and intravascular distal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US11839725B2 (en) Clot retrieval device with outer sheath and inner catheter
EP2560579B1 (en) Transcatheter prosthetic heart valve delivery system with expandable stability tube
JP2020078583A (ja) 心臓弁ドッキング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EP1863402B1 (en) Exchangeable delivery system with distal protection
US10413410B2 (en) Profile altering tip for a delivery system
EP2967810B1 (en)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JP5887639B2 (ja) ステントグラフト送達システム
US9427221B2 (en) Hemostasis-enhanc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its use
US20140249568A1 (en) Embolic protection pass through tube
KR20080027842A (ko) 풍선 카테터
EP1439798A1 (en) Distal protection and retrieval device
AU2002347928A1 (en) Distal protection and retrieval device
CN104042378A (zh) 用于自扩展支架的远侧捕集装置
KR20220138393A (ko) 인터록 확장기가 있는 팽창 가능한 시쓰
US20140074147A1 (en) Clot capture device
CN113017911B (zh) 输送系统
US20100191273A1 (en)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with no delivery catheter or retrieval catheter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20230346536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lacing embolic filters in an aortic arch
CN108210112B (zh) 下腔静脉临时过滤器
CN117695072A (zh) 一种外周血管支架输送装置
CN111887924A (zh) 一种血栓阻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