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1764B -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11764B
CN113011764B CN202110338970.2A CN202110338970A CN113011764B CN 113011764 B CN113011764 B CN 113011764B CN 202110338970 A CN202110338970 A CN 202110338970A CN 113011764 B CN113011764 B CN 1130117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fossil energy
smoke
emiss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897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11764A (zh
Inventor
梁俊宇
袁兴宇
杨洋
罗恩博
杨家全
李浩涛
李秋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Yunnan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3897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117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11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1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117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117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包括:计算电能替代实施前后两个周期的用电增加量;分别统计两个周期采用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发电的发电量;计算火电发电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和排放量;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中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及其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计算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及煤开采过程中的扬尘量;根据用电增加量和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计算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本申请可以较精确的计算电能替代前后两个周期对烟、粉、尘的减排效果,量化了电能替代对环境的作用,可以较全面的评估地区或国家电能替代后的烟、粉、尘减排量,数据更准确,参考意义更大。

Description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能替代减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人口集中度高,人口超千万城市就有14个,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近百个,能源使用和环保排放压力巨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剧烈,调整经济结构,深入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两个基本国策,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动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和地方政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清洁能源的主要表现形式。
实施电能替代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同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项目和工程本身通过技术结构调整或者升级减少了污染排放,同时电能替代通过线路传输代替现有的道路传输也会有效减少扬尘,有利于环境清洁。但是电能替代对大气污染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参数众多,很难计算出较为准确的烟、粉、尘减排值,不能为实施电能替代的方案提供实质性的数据参考。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电能替代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不能准确评估电能替代对大气污染中烟、粉、尘排放量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计算电能替代实施前后两个周期的用电增加量;
分别统计两个周期采用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发电的发电量;
计算火电发电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和排放量;
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中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及其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其中,所述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油、气;
计算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及煤开采过程中的扬尘量;
根据所述用电增加量和所述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计算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其中,所述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主要包括用电增加量导致的输配电损失和化石能源减少量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以及所述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烟、粉、尘污染排放的现行标准和实际测量值,通过估算的方法计算不确定排放值,通过精确计算给出实际测量排放值,结合发电、输电、用电以及化石能源直接和间接利用的参数,综合计算出电能替代前后或者不同周期的烟、粉、尘污染物减排量,为统计分析和决策出力提供依据。
在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a=Dc+Do+Dg+Dt+Db+Dm+Dtp+Dp
其中,Da表示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c表示煤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o表示油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g表示气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t表示化石能源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Db表示煤堆放产生的扬尘量,Dp表示输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Dm表示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量,Dtp表示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引起的扬尘量。
在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ΔQi=Qibe-Qiaf-Qibe×ηibe÷ηiaf
其中,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ΔQi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Qibe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Q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ηi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η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在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a,是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其中,若实际测量数据能够获得,则采用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
在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中,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此时,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公式中具体参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Dc+Do+Dg=Dh+Df
Dh=1000×∑ik(Vik×ΔQik×Bik)-1000×α×Vp×kp÷ηp÷Tp×∑ik(ΔQik×Tik×ηik),
Df=1000×∑in(Vin×ΔQin×Bin)-1000×α×Vp×kp÷ηp÷Tp÷ηpt×∑in(ΔQin×Tin×ηin),
Dt=∑ik(Vti×ΔQik)+∑in(Vti×ΔQin),
Dp=Vpbe×Ppbe-Vpaf×Ppaf
Db=Vb×ΔQc
Dm=Vcm×(Cbe-Caf),
Dtp=∑im(Vim×Sim),
其中,Dh表示热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Df表示动力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k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热的不同种类,V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烟、粉、尘排放量,ΔQ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使用减少量,B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单位排烟量,T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热值,η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燃烧效率,α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占比,η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发电效率,T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的平均热值,k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单位排烟量,V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n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动力的不同种类,V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动力利用排放的粉尘量,ΔQ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使用减少量,B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单位排烟量,T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热值,η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转化动力效率,ηpt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电力转化为动力的平均效率,Vti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运输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V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P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V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P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Vb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堆放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ΔQc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的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量,Vcm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煤开采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C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C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Vim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运输中的扬尘排放量,Sim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替换为电动汽车后的行驶路程。
本申请的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考虑了电能替代燃煤、燃气、燃油及物流运输量减少后其排放引起的道路和设备粉尘扬尘减少量、煤矿开采中由于堆积、运输导致的扬尘减少量和输配电损失的等量排放计算,同时对不同燃料的不同使用情况和不同等级进行细分再整合计算,计算涉及到烟粉尘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测量值、国标值和估值,还涉及本地区的不同种类发电的比率、同时考虑用热、用动力和用原料不同情况下烟粉尘污染物的排放减少量,在公式中加入不同影响因素的耦合计算模型,可以较精确的计算电能替代前后两个周期对烟、粉、尘的减排效果,量化了电能替代对环境的作用,可以较全面的评估地区或国家电能替代后的烟、粉、尘减排量,数据更准确,参考意义更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考虑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燃烧排放的分类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
为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特别是考虑到在人口集中城市的减排环境治理措施,并缩减我国的用能和产能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国家制定电能替代目标并推进实施。为了更好的了解电能替代措施实施效果,需要计算电能替代的数据量和减排量,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并为后续的进一步推进和改进提供参考。
下面结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不同周期的多个多变参数进行耦合计算,可以更准确的计算出电能替代实施的烟(粉)尘的减排量。
参见图1,为本申请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01,计算电能替代实施前后两个周期的用电增加量;
S102,分别统计两个周期采用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发电的发电量;
S103,计算火电发电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和排放量;
S104,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中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及其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其中,所述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油、气;
S105,计算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及煤开采过程中的扬尘量;
S106,根据所述用电增加量和所述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计算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其中,所述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主要包括用电增加量导致的输配电损失和化石能源减少量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以及所述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烟、粉、尘污染排放的现行标准和实际测量值,通过估算的方法计算不确定排放值,通过精确计算给出实际测量排放值,结合发电、输电、用电以及化石能源直接和间接利用的参数,综合计算出电能替代前后或者不同周期的烟、粉、尘污染物减排量,为统计分析和决策出力提供依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a=Dc+Do+Dg+Dt+Db+Dm+Dtp+Dp
其中,Da表示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c表示煤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o表示油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g表示气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t表示化石能源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即包括化石能源装卸和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Db表示煤堆放产生的扬尘量,Dp表示输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Dm表示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量,Dtp表示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引起的扬尘量,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各个因素的单位均为mg。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ΔQi=Qibe-Qiaf-Qibe×ηibe÷ηiaf
其中,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ΔQi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Qibe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Q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ηi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η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a,是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其中,若实际测量数据能够获得,则采用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
进一步地,在有实际测量数据的排放点,例如电厂,可以直接使用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在没有实际测量数据的排放点,例如车辆,则通过其余参数间接计算。
在本实施例中,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此时,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公式中具体参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Dc+Do+Dg=Dh+Df
Dh=1000×∑ik(Vik×ΔQik×Bik)-1000×α×Vp×kp÷ηp÷Tp×∑ik(ΔQik×Tik×ηik),
Df=1000×∑in(Vin×ΔQin×Bin)-1000×α×Vp×kp÷ηp÷Tp÷ηpt×∑in(ΔQin×Tin×ηin),
Dt=∑ik(Vti×ΔQik)+∑in(Vti×ΔQin),
Dp=Vpbe×Ppbe-Vpaf×Ppaf
Db=Vb×ΔQc
Dm=Vcm×(Cbe-Caf),
Dtp=∑im(Vim×Sim),
其中,Dh表示热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单位为mg,Df表示动力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单位为mg,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k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热的不同种类,V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烟、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m3,ΔQ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使用减少量,单位为吨,B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单位排烟量,单位为m3/kg,T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热值,单位为kJ/kg,η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燃烧效率,α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占比,η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发电效率,T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的平均热值,k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单位排烟量,单位为m3/kg,V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m3,n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动力的不同种类,V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动力利用排放的粉尘量,单位为mg/m3,ΔQ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使用减少量,单位为吨,B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单位排烟量,单位为m3/kg,T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热值,单位为kJ/kg,η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转化动力效率,ηpt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电力转化为动力的平均效率,Vti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运输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t,V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kW.h,P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单位为kW.h,V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kW.h,P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单位为kW.h,Vb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堆放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t,ΔQc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的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量,单位为t,Vcm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煤开采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单位为mg/t,C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单位为t,C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单位为t,Vim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运输中的扬尘排放量,单位为mg/km,Sim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替换为电动汽车后的行驶路程,单位为km。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Vti指的是煤场转运、燃料装卸和道路行驶等引起的扬尘量,而非燃烧和动力驱动排放;Vpbe、Vpaf分别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电厂单位发电量的粉尘排放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原理是将烟粉尘排放的源头分为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化石能源运输排放(包括煤场堆放和运输扬尘)、输配电损失的等量排放、煤矿开采扬尘排放、以及电驱动车辆无尾气排放因而无尾气带动扬尘,即电驱动车辆尾气扬尘排放5个大部分,并分别对5个部分采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如图3所示,对燃烧排放根据我国国情分解为燃煤烟粉尘排放、燃油烟粉尘排放、燃气烟粉尘排放3类,然后根据使用侧统计为输出热的燃烧排放和输出动力的燃烧排放两种方式进行计算,同时计算中考虑了不同煤种不同油类和不同燃气的热值和烟粉尘排放的不同。
进一步地,划定计算减排量的对比周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周期可以是电能替代政策实施的前后也可以政策推广后的两个相同的年或者月等周期。
然后统计对比周期的各自的用能、用煤、用油、用气量。因为技术的提高可能会使得用能效率提高和单位排放的减少,因此在计算中需要修正此因素的影响,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具体计算方式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电能替代后用油、用气、用煤减少会使得运输量减少,从而使得运输过程中和煤场堆放转运的扬尘减少,同时煤矿开采量的减少也会使得扬尘减少,因此,也需要在计算中修正此因素影响,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具体计算方式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间的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以上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只是本申请总的构思下的几个示例,并不构成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依据本申请方案所扩展出的任何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计算电能替代实施前后两个周期的用电增加量;
分别统计两个周期采用不同发电方式进行发电的发电量;
计算火电发电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
计算不同发电方式中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及其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其中,所述化石能源包括煤、油、气;
计算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及煤开采过程中的扬尘量;
根据所述用电增加量和所述化石能源燃烧的减少量,计算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其中,所述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包括用电增加量导致的输配电损失和化石能源减少量对应的烟、粉、尘排放量以及所述道路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
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a=Dc+Do+Dg+Dt+Db+Dm+Dtp+Dp
其中,Da表示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c表示煤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o表示油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g表示气发电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减少量,Dt表示化石能源运输中产生的扬尘量,Db表示煤堆放产生的扬尘量,Dp表示输配电过程中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排放量,Dm表示煤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扬尘量,Dtp表示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引起的扬尘量;
所述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ΔQi=Qibe-Qiaf-Qibe×ηibe÷ηiaf
其中,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ΔQi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量,Qibe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Q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量,ηi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ηi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
所述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Da,是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其中,若实际测量数据能够获得,则采用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
若实际测量数据不能获得,则采用国标排放限值进行计算,将用能划分为热利用和动力利用,再将热利用中的煤利用项目、油利用项目、气利用项目按照化石能源类型或者热值和建设时间进行划分,此时,化石能源被电能替代后产生的烟、粉、尘污染总排放减少量公式中具体参数的计算方式如下:
Dc+Do+Dg=Dh+Df
Dh=1000×∑ik(Vik×ΔQik×Bik)-1000×α×Vp×kp÷ηp÷Tp×∑ik(ΔQik×Tik×ηik),
Df=1000×∑in(Vin×ΔQin×Bin)-1000×α×Vp×kp÷ηp÷Tp÷ηpt×∑in(ΔQin×Tin×ηin),
Dt=∑ik(Vti×ΔQik)+∑in(Vti×ΔQin),
Dp=Vpbe×Ppbe-Vpaf×Ppaf
Db=Vb×ΔQc
Dm=Vcm×(Cbe-Caf),
Dtp=∑im(Vim×Sim),
其中,Dh表示热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Df表示动力利用中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排放减少量,i表示化石能源的类型,包括煤、油、气,k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热的不同种类,V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烟、粉、尘排放量,ΔQik表示i型化石能源输出热的k类使用减少量,B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单位排烟量,T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k类热值,ηik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燃烧效率,α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占比,η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发电效率,T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的平均热值,k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单位排烟量,Vp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化石能源发电方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n表示相同化石能源类型输出动力的不同种类,V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动力利用排放的粉尘量,ΔQ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使用减少量,B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单位排烟量,T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热值,ηin表示i型化石能源第n种情况的转化动力效率,ηpt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电力转化为动力的平均效率,Vti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运输量的平均粉尘排放量,V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Pp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V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单位用电量的输配电损失的平均粉尘排放量,Pp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的用电量,Vb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堆放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ΔQc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的化石能源使用减少量,Vcm表示前后两个周期煤开采产生的平均粉尘排放量,Cbe表示前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Caf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煤开采量,Vim表示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运输中的扬尘排放量,Sim表示电能替代后一个周期内i型化石能源的m号车辆替换为电动汽车后的行驶路程。
CN202110338970.2A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Active CN1130117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8970.2A CN113011764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8970.2A CN113011764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1764A CN113011764A (zh) 2021-06-22
CN113011764B true CN113011764B (zh) 2023-11-10

Family

ID=76409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8970.2A Active CN113011764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1176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99102A2 (en) * 2005-03-04 2006-09-06 Shink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using fuel cells
CN108009748A (zh) * 2017-12-22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CN111507551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考虑空气质量改善的电能替代环境保护政策目标测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99102A2 (en) * 2005-03-04 2006-09-06 Shinko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using fuel cells
CN108009748A (zh) * 2017-12-22 2018-05-08 东南大学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CN111507551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考虑空气质量改善的电能替代环境保护政策目标测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合肥市PM2.5源解析的电能替代效果评估;尤佳;《综合智慧能源》;1-7 *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煤改电"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侯斌;《电工电气》;7-13 *
基于费用流的电能替代多主体经济分析模型;周辛南;孙志杰;谢枫;段丽荣;傅军;焦哲;;电力需求侧管理(第05期);42-44 *
福建电能替代技术潜力分析;郑鹏;罗义钊;;计算机产品与流通(第01期);7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11764A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aranjo et al.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conventional, electric and hybrid passenger vehicles in Spain
Wu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is for end-of-life power batteries from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
Hu et al. Life cycle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ssessment of soybean-based biodiesel as an alternative automotive fuel in China
Zheng et al. The impacts of provinc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China
Li et al. Regional comparison of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s in China
CN108009748B (zh) 一种电能替代项目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
McManus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e use of batteries in low carbon systems: The impact of battery production
WO2019218671A1 (zh) 一种海岛微电网综合优化配置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carbon footprint: A systematic accounting for typical coal-fuelled power industrial parks
Haugen et al. A fork in the road: Which energy pathway offers the greatest energy efficiency and CO2 reduction potential for low-carbon vehicles?
Gabriel et al. A comparative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electric,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nd diesel buses in Thailand
CN114707342A (zh) 一种精密铸件的生命周期碳足迹估算方法
CN113011764B (zh) 一种电能替代的烟、粉、尘污染减排量计算方法
CN113505493B (zh) 一种智能调度电动车的大气污染物减排量核算方法
CN105023059A (zh) 一种基于净收益投资比值法的电能替代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CN116071210A (zh) 一种电能量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3743988B (zh) 电力市场交易中发电企业电价折算值获取方法及其应用
Pimm et al.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potential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using energy storage
Nęcka 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electric vehicles
Noga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of a light-duty electric vehicle
CN106651094A (zh) 一种基于等效节能量的企业能效评价方法
CN112529468A (zh) 一种岸电储能系统的运行模式的方法及其经济评估方法
CN105787651A (zh) 一种区域电网电源侧污染物与碳排放水平评价方法
Zhang et al. Method for evaluating user-side flexible device access to power grid
CN117372220A (zh) 一种基于生命周期的汽车碳排放分析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