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08959B -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08959B
CN113008959B CN202110217394.6A CN202110217394A CN113008959B CN 113008959 B CN113008959 B CN 113008959B CN 202110217394 A CN202110217394 A CN 202110217394A CN 113008959 B CN113008959 B CN 1130089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ver
test
core
te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73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08959A (zh
Inventor
张海英
徐海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rnley Bio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erm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erm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erm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73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0895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08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9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089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08959B/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28Electrolytic cell components
    • G01N27/30Electrodes, e.g. test electrodes; Half-cel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16Syste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本申请提供的测试电极包括电极盖和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电极芯;所述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和待测液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所述电极芯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所述测试半腔结构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

Description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极法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电极法检测涉及微生物培养、细胞培养及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其中所涉及的检测电极配合特定的电极膜进行检测,可精确检测葡萄糖、乳酸、谷氨酸、赖氨酸、乙醇、甲醇、谷氨酰胺、甘油、半乳糖等物质的比分或含量。目前,微生物培养检测、细胞培养检测、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等领域的电极法检测设备,所使用的检测电极技术主要包括杆状电极技术、块状电极技术、卡片电极技术。
其中,杆状电极多应用于微生物培养检测和细胞培养检测。杆状电极需安装于对应测试池里使用,测试池为定量溢流装置,测试时需提供高精度定量装置加入定量样本进行测试。定量溢流装置的流路复杂,至少需要两个蠕动泵和三根泵管,购买成本高且维护难度大。
块状电极多应用于医疗器械体外诊断领域。块状电极属于块状微流路电极,一般由多个组合而成且电极的微孔对齐再使用。块状电极对于定位精度的要求高,该高要求依赖于电极的外形尺寸,因此块状电极的零部件需采用高精度CNC机床加工成型,制造成本高。在制作时,块状电极需提前加入电极内充液,电极膜的活性生物成分接触到内充液后便开始消耗寿命,导致块状电极储存寿命短,即使在冷藏环境中,其储存寿命最多只可维持一个月。
卡片电极多应用于医疗器械体外诊断领域。卡片电极结构微小,装配难度大,覆盖膜的成功率低,且所有过程不可逆,一旦覆膜失败,则整个电极只能报废,制作成品率低。并且,受限于电极的大小,卡片电极中的电极膜与正负极的接触程度小,抗干扰能力差,经过若干次的检测使用后,卡片电极的检测准确度会大幅降低,为了保证检测精度,卡片检测多用于单次测试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试电极,该测试电极具有结构简单、样品量小、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以及装配过程简单且可逆、良品率高等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试电极,所述电极包括电极盖和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电极芯;
所述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和待测液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
所述电极芯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所述测试半腔结构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盖包括电极上盖和电极下盖,所述电极下盖可拆卸卡并于所述电极上盖,所述电极芯可拆卸卡装于所述电极上盖和所述电极下盖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上盖具有均沿其周向延伸且沿径向间隔开的内侧缘和外侧缘,所述电极下盖具有贯穿其厚度的安装口;
所述电极芯的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内侧缘,所述电极芯的另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安装口,所述电极下盖卡接于所述外侧缘;
所述测试半腔结构位于所述内侧缘的内侧,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的入口端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内侧缘和所述外侧缘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芯包括芯体部和连接于所述芯体部的电路部,以及电极膜;
所述芯体部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芯体,以及封装于所述芯体且由所述芯体表面裸露出的正电极和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电极膜覆盖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的裸露部分,所述电极测试位包括所述正电极、所述负电极和所述电极膜;
所述电路部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正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所述负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
一实施例中,所述正电极呈柱状,所述负电极呈环状,所述正电极间隔位于所述负电极的环形内。
一实施例中,所述测试半腔结构呈碗口状。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上盖和所述电极下盖均为塑料注塑件。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芯还包括智能芯片,所述智能芯片用于存储所述电极芯的出厂信息和使用信息;
所述电路部包括第三触点,所述智能芯片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触点。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测试电极,其中的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和待测液出口流道,以及连接于待测液入口流道和待测液出口流道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而电极芯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测试半腔结构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在配装完成后,电极的结构自带直通式微流路,其结构简单,所需的样品量小,无需定量装置对样品精确定量,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各零件可模具成型,装配过程简单且可逆,所获得的产品良品率高。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极模组,所述的电极模组至少包括电极座,以及如上所述的测试电极,所述测试电极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座。
本申请提供的电极模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申请提供的测试电极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检测系统,所述的检测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测试电极,或如上所述的电极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同于本申请提供的测试电极或电极模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极的纵剖视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图2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芯的正视图;
图6为图5的后视图;
图7为图5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芯和电极盖配合位置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模组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测试电极;200、电极模组;300、检测系统;1011、电极上盖;1012、电极下盖;102、电极芯;103、待测液入口流道;104、待测液出口流道;105、测试半腔结构;106、密封环;107、密封圈;108、智能芯片;1011a、外侧缘;1011b、内侧缘;1011c、防呆开口;1011d、卡装口;1011e、凸柱结构;1011f、环形部;1012a、安装口;1012b、凸起;1012c、第一匹配口;1012d、第二匹配口;12、防呆通孔;1021、芯体部;1022、电路部;1023、电极膜;1021a、芯体;1021b、正电极;1021c、负电极;201、电极座;202、顶针座;203、顶针板;204、信号板;2011、电极安装位;2012、贯穿孔;2013、第一立柱;2014、第二立柱;301、待测液流入管道;302、待测液流出管道;303、蠕动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极100、电极模组200及检测系统300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极100,包括电极盖和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电极芯102;所述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以及连接于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105;所述电极芯102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极100,其中的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以及连接于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105,而电极芯102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在配装完成后,电极的结构自带直通式微流路,其结构简单,所需的样品量小,无需定量装置对样品精确定量,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且各零件可模具成型,装配过程简单且可逆,所获得的产品良品率高。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盖包括电极上盖1011和电极下盖1012,所述电极下盖1012可拆卸卡并于所述电极上盖1011,所述电极芯102可拆卸卡装于所述电极上盖1011和所述电极下盖1012之间。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上盖1011具有均沿其周向延伸且沿径向间隔开的内侧缘1011b和外侧缘1011a,所述电极下盖1012具有贯穿其厚度的安装口1012a;所述电极芯102的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内侧缘1011b,所述电极芯102的另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安装口1012a,所述电极下盖1012卡接于所述外侧缘1011a;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位于所述内侧缘1011b的内侧,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内侧缘1011b和所述外侧缘1011a之间。
如图4所示,其中,电极上盖1011、电极下盖1012和电极芯102,三者的整体均呈长方形结构,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三者的整体可呈其他结构,例如其他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电极上盖1011的外侧缘1011a高于内侧缘1011b,外侧缘1011a上开设有若干个沿其周向依次间隔开的防呆开口1011c,外侧缘1011a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其周向依次间隔的卡装口1011d。对应地,电极下盖1012的周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其周向依次间隔的凸起1012b,若干个凸起1012b和若干个卡装口1011d可一一对应地卡装。
在外侧缘1011a和内侧缘1011b之间的区域,沿电极上盖1011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其中,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均开通于一凸柱结构1011e上,且,两个凸柱结构1011e的外围均间隔设置有一环形部1011f,凸柱结构1011e和环形部1011f之间的间隔内卡装有密封环106。对应地,电极下盖1012的外壁和安装口1012a的口缘之间的区域,沿电极下盖1012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对应连通,两个密封环106密封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其中,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使用在下述的电极模组200中说明。
在外侧缘1011a和内侧缘1011b之间的区域,沿电极上盖1011的对角线方向,相对设置有两个防呆通孔12。对应地,电极下盖1012的外壁和安装口1012a的口缘之间的区域,沿电极下盖1012的对角线方向,相对设置有两个防呆通孔12。电极上盖1011上的两个防呆通孔12和电极下盖1012上的两个防呆通孔12一一对应且同轴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电极上盖1011的内侧缘1011b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测试半腔结构105,且,两个测试半腔结构105沿电极上盖10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连通。
优选地,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呈碗口状(扁圆形状),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进出口设置在沿其径向相对的对称位置,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分别与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进出口连通,且,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与测试半腔结构105呈线切连接状态,如此,可保证进入的液体呈旋转方式填满测试腔,且能够有效地排除液体中的气泡,进而达到防止气泡影响测试结果的目的。
当然,其他实施例中,根据仪器测试项目的需求不同,可根据需求设置一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个测试半腔结构105。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芯102包括芯体1021a部1021和连接于所述芯体1021a部1021的电路部1022,以及电极膜1023;所述芯体1021a部1021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芯体1021a,以及封装于所述芯体1021a且由所述芯体1021a表面裸露出的正电极1021b和负电极1021c,所述正电极1021b和所述负电极1021c相互绝缘,所述电极膜1023覆盖所述正电极1021b和所述负电极1021c的裸露部分,所述电极测试位包括所述正电极1021b、所述负电极1021c和所述电极膜1023;所述电路部1022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正电极1021b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所述负电极1021c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
优选地,所述正电极1021b呈柱状,所述负电极1021c呈环状,所述正电极1021b间隔位于所述负电极1021c的环形内。
参照图5至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正电极1021b采用铂Pt(或者金Au)材质,呈圆柱形,使用胶水密封封装在电极芯102的芯体1021a上。正电极1021b的一端平齐于芯体1021a的端面,并由芯体1021a的端面裸露出,裸露出的正电极1021b的圆形端面的直径大约为0.8mm,另一端与电路部1022的第一触点对应的电性连通。
负电极1021c采用银Ag(或氯化银AgCl)材质,呈环形薄片状,其外直径大约6mm,其内直径大约2.5mm,使用胶水密封封装在电极芯102的芯体1021a上。负电极1021c的一端平齐于芯体1021a的端面,并由芯体1021a的端面裸露出,另一端与电路部1022的第二触点对应电性连通。且,正电极1021b露出的圆形端面被负电极1021c露出的环形端面包围在环形中,且两者不连通。
如图4所示,将电极芯102装入电极上盖1011内,配合密封圈107、密封环106和电极下盖1012形成密封流路。电极芯102上的两个电极测试位处,覆盖有一层很薄的特定电极膜1023,该电极膜1023同时覆盖正电极1021b和负电极1021c。电极芯102在覆膜后,如果发现不成功,用细砂纸把电极芯102表面打磨平滑,并清理干净后,可再次覆膜。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极测试位,是指裸露于流路里面的部分呈一个平面的结构,其上面覆盖有一层很薄的电极膜1023,该电极膜1023覆盖正电极1021b和负电极1021c,待测液体进入测试位后,微量的液体可以渗透电极膜1023到达电极膜1023和正负电极1021c形成的平面之间,等效于有了电极内充液,所以此结构的电极,制作时不用添加内充液。且,由于得益于正负电极的外露面积比较大,电极膜1023与正负电极的接触更可靠。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上盖1011和所述电极下盖1012均为塑料注塑件,可降低电极的制造成本。
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极芯102还包括智能芯片108,所述智能芯片108用于存储所述电极芯102的出厂信息和使用信息;所述电路部1022包括第三触点,所述智能芯片108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触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各零部件的链接方式为卡扣式链接,替代方案可以是螺纹链接。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装配方式为塑料件加密封件形成密封流路,替代方案可以是胶水封装形成密封流路。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无需添加内充液,替代方案可以是使用固态内充液。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中,正电极1021b的材质是铂Pt(或者金Au),替代方案可以是其他惰性金属材质。负电极1021c材质是银Ag(或氯化银AgCl),替代方案可以是其他金属材质或者是碳。两者的尺寸大小包含但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所涉及的电极内部的测试腔为扁圆形,替代方案可以是椭圆形,或者长条形等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芯102内置芯片,实现非预期使用可控,替代方案可以是芯片安防在电极的其他部件上,或者是采用其他单向读写的方法来实现部分非预期使用可控。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极模组200,所述的电极模组200至少包括电极座201,以及如上所述的测试电极100,所述测试电极100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座201。
如图9所示,一实施例中,电极模组200包括电极座201和如上所述的测试电极100,以及顶针座202、顶针板203和连接于顶针板203的信号板204。
其中,电极座201上开设有测试电极100安装位,该安装位中具有一贯穿电极座201的贯穿孔2012,测试电极100安装于该安装位中,且其中的电极芯102的电路部1022的部分触点经该贯穿孔2012裸露出。电极座201上设置有一第一立柱2013,该第一立柱2013可穿过测试电极100的电极盖上的防呆通孔12。电极座201上设置有第二立柱2014,该第二立柱2014的中心开设有待测液流道,两个第二立柱2014的两个待测液流道分别连通于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
其中,顶针板203上设置有多个顶针,顶针座202上开设有多个顶针过孔,多个顶针一一穿过顶针过孔后,电性接触于位于上述贯穿孔2012中的电路部1022的触点。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检测系统300,所述的检测系统300包括如上所述的测试电极100,或如上所述的电极模组200。
如图10所示,一实施例中,检测系统300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极模组200,以及待测液流入管道301、待测液流出管道302和蠕动泵。其中,待测液流入管道301连接于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待测液流出管道302连接于待测液出口流道104,蠕动泵设置于待测液流出管道302上。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试电极100、电极模组200和测试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第一、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的结构巧妙,所有结构零件均设计成壁厚均一的塑料件,这些零件均可通过模具成型,相比于块状电极的所有零件只能机械加工而成,大幅降低了电极的物料成本。
第二、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在配装完成后,自带封闭式直通微流路,对流路的配套要求低,相比杆状电极需配套成本昂贵的高精度定量装置,以及复杂的流路系统,大幅降低了设备的成本。
第三、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其装配过程简单且可逆,相比传统的杆状电极、块状电极、卡片电极,大幅降低了制造难度。
第四、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在覆膜阶段,如出现不良,可以把电极芯102拆出后并进行简单处理后,可再重复覆膜,相比传统的卡片电极装配过程不可逆,一旦出现不良即被报废,大幅提高了电极制作的成品率。
第五、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在生产时不需要添加内充液,电极在储存阶段时,内部的电极膜1023不会接触液体,冷藏环境下储存寿命可长达2年,相比传统的块状电极的储存寿命,大幅提高了电极的储存寿命。
第六、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其结构在实现微流路的前提下,保证了正负电极1021c与电极膜1023的接触面积足够大,使得电极膜1023与电极的接触更可靠、抗干扰力更强,使用寿命可长达一个月;相比传统的块状电极使用寿命只有15天左右,以及卡片电极只能单次使用,大幅提高了电极的使用寿命。
第七、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电极,其中的智能芯片108,实现电极与仪器的双向读写。电极上机后,仪器可从智能芯片108内读取该电极的测试项目类别、寿命剩余天数、仪器的客户代码。并且,在电极上机时,芯片可记录电极的上机时间,并计算使用寿命、锁定仪器的客户代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电极的非预期使用可控,实现生产厂家对电极消耗品的智能管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电极盖和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电极芯(102);
所述电极盖具有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以及连接于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之间的测试半腔结构(105);所述电极盖包括电极上盖(1011)和电极下盖(1012),所述电极下盖(1012)可拆卸卡并于所述电极上盖(1011),所述电极芯(102)可拆卸卡装于所述电极上盖(1011)和所述电极下盖(1012)之间;所述电极上盖(1011)具有均沿其周向延伸且沿径向间隔开的内侧缘(1011b)和外侧缘(1011a),所述电极下盖(1012)具有贯穿其厚度的安装口(1012a);所述电极芯(102)的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内侧缘(1011b),所述电极芯(102)的另一侧端卡接于所述安装口(1012a),所述电极下盖(1012)卡接于所述外侧缘(1011a);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位于所述内侧缘(1011b)的内侧,所述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位于所述内侧缘(1011b)和所述外侧缘(1011a)之间;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所述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均开通于一凸柱结构(1011e)上,两个凸柱结构(1011e)的外围均间隔设置有一环形部(1011f),凸柱结构(1011e)和环形部(1011f)之间的间隔内卡装有密封环(106),电极下盖(1012)的外壁和安装口(1012a)的口缘之间的区域,沿电极下盖(1012)的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中间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待测液入口流道(103)的入口端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的出口端分别与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对应连通,两个密封环(106)密封第一匹配口(1012c)和第二匹配口(1012d);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进出口设置在沿其径向相对的对称位置,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分别与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进出口连通,待测液入口流道(103)和待测液出口流道(104)与测试半腔结构(105)呈线切连接状态;
所述电极芯(102)的电极测试位覆盖并封闭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的腔口,以形成用于测试待测液的测试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芯(102)包括芯体部(1021)和连接于所述芯体(1021a)部的电路部(1022),以及电极膜(1023);
所述芯体部(1021)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盖的芯体(1021a),以及封装于所述芯体(1021a)且由所述芯体(1021a)表面裸露出的正电极(1021b)和负电极(1021c),所述正电极(1021b)和所述负电极(1021c)相互绝缘,所述电极膜(1023)覆盖所述正电极(1021b)和所述负电极(1021c)的裸露部分,所述电极测试位包括所述正电极(1021b)、所述负电极(1021c)和所述电极膜(1023);
所述电路部(1022)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正电极(1021b)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所述负电极(1021c)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极呈柱状,所述负电极(1021c )呈环状,所述正电极(1021b)间隔位于所述负电极(1021c)的环形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半腔结构(105)呈碗口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上盖(1011)和所述电极下盖(1012)均为塑料注塑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电极(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芯(102)还包括智能芯片(108),所述智能芯片(108)用于存储所述电极芯(102)的出厂信息和使用信息;
所述电路部(1022)包括第三触点,所述智能芯片(108)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三触点。
7.一种电极模组(200),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电极座(201),以及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测试电极(100),所述测试电极(100)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电极座(201)。
8.一种检测系统(3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测试电极(100),或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模组(200)。
CN202110217394.6A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1130089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7394.6A CN113008959B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7394.6A CN113008959B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959A CN113008959A (zh) 2021-06-22
CN113008959B true CN113008959B (zh) 2022-07-15

Family

ID=76386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7394.6A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113008959B (zh) 2021-02-26 2021-02-26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0895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878A (zh) * 2003-06-20 2003-12-24 复旦大学 微电极阵列芯片传感器
CN2754095Y (zh) * 2004-12-13 2006-01-25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溶氧电极
CN102177432A (zh) * 2008-07-23 2011-09-07 波凯特有限公司 传感器系统
CN206671248U (zh) * 2017-04-12 2017-11-24 皖西学院 一种电化学测试装置
CN108795753A (zh) * 2017-04-26 2018-11-13 苏州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装平面电极芯片的装置和方法
CN109967138A (zh) * 2018-12-11 2019-07-05 安博特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检测平台
CN111948275A (zh) * 2020-08-27 2020-11-1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溶解氧检测装置
CN111944682A (zh) * 2020-08-14 2020-11-17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核酸检测芯片、制备方法及核酸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45187B2 (ja) * 2006-02-07 2011-12-28 株式会社山武 センサのパッケージ構造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フローセンサ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2878A (zh) * 2003-06-20 2003-12-24 复旦大学 微电极阵列芯片传感器
CN2754095Y (zh) * 2004-12-13 2006-01-25 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溶氧电极
CN102177432A (zh) * 2008-07-23 2011-09-07 波凯特有限公司 传感器系统
CN206671248U (zh) * 2017-04-12 2017-11-24 皖西学院 一种电化学测试装置
CN108795753A (zh) * 2017-04-26 2018-11-13 苏州壹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封装平面电极芯片的装置和方法
CN109967138A (zh) * 2018-12-11 2019-07-05 安博特纳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检测平台
CN111944682A (zh) * 2020-08-14 2020-11-17 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核酸检测芯片、制备方法及核酸检测方法
CN111948275A (zh) * 2020-08-27 2020-11-17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溶解氧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08959A (zh)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73321Y2 (ja) 流通型過酸化水素電極
CN107271525B (zh) 一种用于微全分析系统芯片的集成式安培检测传感器
Arquint et al. Micromachined analyzers on a silicon chip
US4361540A (en) Analysis system
US8778153B2 (en) Ion sensor, ion sensor module, and ion sens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130125627A1 (en) Rheometry apparatus
GB2076969A (en) Through flow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system
CN106525190A (zh) 检测圆柱锂离子电池产气量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US3915829A (en) Electrochemical structure
CN113008959B (zh)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CN215209434U (zh) 一种测试电极、电极模组及检测系统
CN116351490A (zh) 一种多参数生化分子检测用单电极卡微流控芯片
WO2023134167A1 (zh) Act检测芯片
US3998717A (en) Glass electrode for membrane diffusion analysis of gases
CN217688969U (zh) 一种尿检仪试剂盒总成安装结构
CN212083311U (zh) 一种新型安培电解池
CN219923002U (zh) 一种多参数生化分子检测用单电极卡微流控芯片
CN220328685U (zh) 一种多参数生化分子检测用微流控芯片
JPH089638Y2 (ja) 電解質測定装置のフローセル
WO2022165684A1 (zh) 试剂盒、样本检测装置
WO2022165682A1 (zh) 试剂盒、样本检测装置
WO2022165683A1 (zh) 试剂盒、样本检测装置
CN215525839U (zh) 试剂盒、样本检测装置
CN215525841U (zh) 试剂盒、检测杯组件
JPS60100756A (ja) フロ−スル型電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8

Address after: 518000 6 / F, block B, building 10, phase III, Huangtian yangbei Industrial Zone, Huangtian community, Hangche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R & D sit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ORNLEY BIO-MED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plant 101, 201, 301, 401, No.14, phase II, No.9 Furong Road, Tantou community, Songga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XIERMA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