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97830A -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97830A
CN112997830A CN202110436804.6A CN202110436804A CN112997830A CN 112997830 A CN112997830 A CN 112997830A CN 202110436804 A CN202110436804 A CN 202110436804A CN 112997830 A CN112997830 A CN 1129978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eet potato
seedling
field
seedlings
greenhou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368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美艳
施海萍
余山红
李程巧
陈謇
张仙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Ta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Ta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211043680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978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97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978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55Sugar ca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01G13/0256Ground coverings
    • A01G13/0268Mats or sheets, e.g. nets or fabrics
    • A01G13/0275Fil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Vegetative propagation
    • A01G2/10Vegetative propagation by means of cutt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14Greenhouses
    • A01G9/1407Greenhouses of flexible synthetic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甘薯育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所述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选地,整地做畦,选苗栽植,搭建大棚,越冬管理,育苗管理。本发明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能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育苗的经济效益。同时,本发明省工省力,省去甘薯挖出与种植的人工费用,省去储藏甘薯的场地;避免甘薯采收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甘薯储藏期易造成的冻害、冷害、鼠害、病害等损失,提高甘薯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育苗数量;甘薯留地越冬,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延长了整个供货期,增加了薯苗数量,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薯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甘薯具有稳定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宜边际土地种植,种植面积也非常宽广;另因其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各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加工产品最丰富的原料作物,粮饲皆用。在浙南地区,农户常用的还是传统的种薯育苗方法,将秋季收获的甘薯通过储藏,在翌年春季排种到苗床上培育甘薯薯苗,这种育苗方法,甘薯易在采收过程中造成挖伤、碰伤等机械损伤,从而在储藏期易遭受病害侵染而引起腐烂;另外,甘薯性喜温,抗寒性较弱,储藏期间易受低温冷害与冻害,出现变腐变烂现象并伴随着干腐病、软腐病、黑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采用传统的种薯育苗方法,甘薯易在采收过程中造成挖伤、碰伤等机械损伤,从而在储藏期易遭受病害侵染而引起腐烂;另外,甘薯性喜温,抗寒性较弱,储藏期间易受低温冷害与冻害,出现变腐变烂现象并伴随着干腐病、软腐病、黑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一是农户的传统耕作习惯很难改变;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控制留种田内甘薯的发芽时间,这要求育苗者具备极高的甘薯休眠与催芽控制技术,若过迟发芽,则薯苗供应不上,易错过甘薯栽插旺季,若过早发芽,则供过于需,易造成薯苗大量浪费;三是越冬期间,大棚内的温度不易控制,特别是恶劣天气下大棚的保温增温,譬如寒潮天气,如果棚内温度降到10℃以下,甘薯会发生冷害,若再持续降低到2℃以下,则发生冻害。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本发明在早育苗、育壮苗、多育苗的基础上,为甘薯的丰产提供了保障,一是采用甘薯留田不挖的方式,既避免了采收中甘薯的机械损伤、损失,又解决了秋收和春耕农忙季节经常出现的人力紧缺问题,省工、节本;二是留田的甘薯根系发达,提高了薯苗的质量,提早了上市时间,延长了供货期,进而提升了种植效益,对推动本地区甘薯高产育苗技术的进步、甘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在农业发展中,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思路,才能不断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而利用甘薯留田育苗技术,聚焦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高竞争力发展,为农民增收铺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所述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步骤二,整地做畦:翻耕土地,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平整土地,南北走向做畦,开好畦沟;
步骤三,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
步骤四,搭建大棚: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
步骤五,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
步骤六,育苗管理: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揭膜通风,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
进一步,步骤二中,所述整地做畦,包括:
翻耕土地,深翻15-20cm,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放置20天后,平整土地,每块留种田2条畦,南北走向做畦,畦宽和长可视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设定畦宽1.2-2m,开好畦沟。
进一步,步骤三中,所述选苗栽植,包括:
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下5-10cm深处,株距20-30cm,每亩扦插2200株,做好甘薯生长期的肥水和病虫害管理。
进一步,步骤四中,所述搭建大棚,包括:
在霜降前后或气温低于10℃之前,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大棚宽和长可视畦和育苗数量而定,顶高1.8-2m,肩顶高1m,外覆1层厚0.08-0.10mm的塑料薄膜。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包括:
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注意大棚的通风排湿和保温增温,低温期间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遇寒潮天气时要在薯块上面加覆一层塑料薄膜;晴暖天气,棚内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选择上午9点后在背风面揭膜开棚,下午4点30分前覆膜闭棚。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控制大棚漏风跑热,薄膜结合处要贴紧,与地面接触的封土要实,逢大风和雨雪灾害天气时,及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遇破口及时修复。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包括:
翌年1月中下旬,浇透床土,一周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晴暖天气棚内温度高于35℃后要揭膜通风;剪苗前3-5天,开始白天揭膜炼苗,夜间覆膜保温。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薯苗长到20-25cm时,及时剪苗;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剪苗时保留3-5cm以上的基部,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浇水和追肥。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追肥的数量、方法、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直接撒施或兑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肥料种类以尿素在内的氮肥为主。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可以减少贮藏烂种、育苗烂床情况,可提纯良种加快繁殖,减轻病害,为适时栽植提供薯苗。本发明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了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了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了育苗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省工省力,省去甘薯挖出与种植的人工费用,省去储藏甘薯的场地;避免甘薯采收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甘薯储藏期易造成的冻害、冷害、鼠害、病害等损失,提高甘薯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育苗数量;甘薯留地越冬,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延长了整个供货期,增加了薯苗数量,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S102,整地做畦:翻耕土地,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平整土地,南北走向做畦,开好畦沟;
S103,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
S104,搭建大棚: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
S105,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
S106,育苗管理: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揭膜通风,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针对现有育苗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的育苗方法,该方法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了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了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了育苗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左右、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2、整地做畦:翻耕土地,深翻15-20cm,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放置20天后,平整土地,每块留种田2条畦,南北走向做畦,畦宽和长可视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一般畦宽1.2-2m左右,开好畦沟。
3、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下5-10cm深处,株距20-30cm,每亩扦插2200株,做好甘薯生长期的肥水和病虫害管理。
4、搭建大棚:在霜降前后或气温低于10℃之前,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大棚宽和长可视畦和育苗数量而定,顶高1.8-2m,肩顶高约1m,外覆1层厚0.08-0.10mm的塑料薄膜。
5、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注意大棚的通风排湿和保温增温,低温期间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遇寒潮天气时要在薯块上面加覆一层塑料薄膜;晴暖天气,棚内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选择上午9点后在背风面揭膜开棚,下午4点30分前覆膜闭棚。控制大棚漏风跑热,薄膜结合处要贴紧,与地面接触的封土要实,逢大风和雨雪等灾害天气时,要及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遇破口要及时修复,确保薯块安全越冬。
6、育苗管理:翌年1月中下旬,浇透床土,一周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晴暖天气棚内温度高于35℃后要揭膜通风,剪苗前3-5天,开始白天揭膜炼苗,夜间覆膜保温,薯苗长到20-25cm时,要及时剪苗,3月初左右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剪苗时保留3-5cm以上的基部,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浇水和追肥,追肥的数量、方法、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直接撒施或兑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肥料种类以尿素等氮肥为主。
其它管理方法同常规薯苗培育方法。
实施例2
根据调查,本地农户广泛使用的传统种薯育苗方法,易受气候条件制约,造成推迟育苗而带来扦插季节推迟,出现地等苗的现象,从而延误了农时,影响甘薯早插增产优势的发挥。而甘薯留地育苗方法可克服以上问题,一是甘薯原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在3月初就可提供早插苗,较传统种薯育苗方法可提前1个多月供苗,二是留田期的大棚越冬管理,能在扦插适期提供足够的薯苗,理论亩产苗量可达35万株以上,比传统种薯育苗方法的亩产量多达3倍。因此,本发明可适时提供早插苗,增加繁育的苗量。
实施例3
根据对温岭市箬横镇和石桥头镇两种不同育苗方法的成本、效益调查,甘薯按1.7元/kg的价格计算,传统种薯育苗每亩成本4280元,收入11200元,亩利润6920元;而甘薯留地育苗的每亩成本为4860元,收入45500元,亩利润40640元,虽然甘薯留地育苗的亩成本比传统种薯育苗高580元,但亩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33720元,其增加利润部分主要靠薯苗数量与扦插前期苗价高来实现。因此,本发明可显著提高育苗经济效益。
实施例4:试验
试验甘薯品种为广优,试验时间:2020年2-6月,试验目的:在相邻的试验田块上,比较2种不同育苗方法之间薯苗的抗病性。
试验内容:调查薯苗的茎基部病害发生情况,计算病苗率。结果发现,在4月底至6月初这个甘薯栽插旺季,使用传统种薯育苗方法育出的薯苗有茎基部病害发生,且病苗率随着育苗期的延长而上升,使用甘薯留地育苗方法育出的薯苗则没有茎基部病害发生,显著降低苗床甘薯茎基部病害的发病率(见表1)。
表1 比较甘薯2种育苗方法的薯苗茎基部病害发生情况
Figure BDA000303336729000007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多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步骤二,整地做畦:翻耕土地,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平整土地,南北走向做畦,开好畦沟;
步骤三,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斜插入土层;
步骤四,搭建大棚: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
步骤五,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
步骤六,育苗管理: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揭膜通风,3月初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选地中,耕层深度达30cm;
步骤二中,所述整地做畦,包括:
翻耕土地,深翻15-20cm,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放置20天后,平整土地,每块留种田2条畦,南北走向做畦,畦宽和长可视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设定畦宽1.2-2m,开好畦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
步骤三中,所述选苗栽植,包括:
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下5-10cm深处,株距20-30cm,每亩扦插2200株,做好甘薯生长期的肥水和病虫害管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搭建大棚,包括:
在霜降前后或气温低于10℃之前,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大棚宽和长可视畦和育苗数量而定,顶高1.8-2m,肩顶高1m,外覆1层厚0.08-0.10mm的塑料薄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包括:
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注意大棚的通风排湿和保温增温,低温期间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遇寒潮天气时要在薯块上面加覆一层塑料薄膜;晴暖天气,棚内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选择上午9点后在背风面揭膜开棚,下午4点30分前覆膜闭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控制大棚漏风跑热,薄膜结合处要贴紧,与地面接触的封土要实,逢大风和雨雪灾害天气时,及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遇破口及时修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包括:
翌年1月中下旬,浇透床土,一周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晴暖天气棚内温度高于35℃后要揭膜通风;剪苗前3-5天,开始白天揭膜炼苗,夜间覆膜保温。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薯苗长到20-25cm时,及时剪苗;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剪苗时保留3-5cm以上的基部,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浇水和追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追肥的数量、方法、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直接撒施或兑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肥料种类为尿素。
CN202110436804.6A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Pending CN1129978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6804.6A CN112997830A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36804.6A CN112997830A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7830A true CN112997830A (zh) 2021-06-22

Family

ID=76389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36804.6A Pending CN112997830A (zh) 2021-04-22 2021-04-22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97830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9829A (zh) * 2010-08-10 2012-03-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一种紫甘薯育苗方法
CN103891503A (zh) * 2014-03-17 2014-07-02 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 一种北方棚室叶用型甘薯栽培方法
CN104541873A (zh) * 2014-12-31 2015-04-29 郭春青 甘薯苗圃一次种植多年繁苗采苗的方法
CN104920051A (zh) * 2015-06-30 2015-09-23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一种菜用型甘薯冬季大棚保苗与提前上市的方法
CN105248134A (zh) * 2015-11-17 2016-01-20 贵州省仁怀市致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脱毒甘薯种苗大棚繁育栽培技术
CN106069016A (zh) * 2016-06-16 2016-11-0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春植蔗套种甘薯的栽培方法
CN106900346A (zh) * 2017-04-27 2017-06-30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食用型甘薯轻简化薯根藤育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9829A (zh) * 2010-08-10 2012-03-1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一种紫甘薯育苗方法
CN103891503A (zh) * 2014-03-17 2014-07-02 中国科学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 一种北方棚室叶用型甘薯栽培方法
CN104541873A (zh) * 2014-12-31 2015-04-29 郭春青 甘薯苗圃一次种植多年繁苗采苗的方法
CN104920051A (zh) * 2015-06-30 2015-09-23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一种菜用型甘薯冬季大棚保苗与提前上市的方法
CN105248134A (zh) * 2015-11-17 2016-01-20 贵州省仁怀市致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脱毒甘薯种苗大棚繁育栽培技术
CN106069016A (zh) * 2016-06-16 2016-11-09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一种春植蔗套种甘薯的栽培方法
CN106900346A (zh) * 2017-04-27 2017-06-30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 食用型甘薯轻简化薯根藤育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汤魁元等: "秋甘薯田间越冬作种", 《农业科技通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6560B (zh) 高寒牧区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
CN101416593A (zh) 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方法
CN103733931B (zh) 草土分层构建利用稻作方法
CN105075647A (zh) 烤烟双行凹垄大窝深施蝶形集雨抗旱移栽方法
CN111436336A (zh) 一种百香果和矮柱花草套种的生草栽培方法
CN113557918A (zh) 一种一年三熟鲜食玉米的种植方法
CN101243754A (zh) 核桃良种冬季室内嫁接的方法
CN107821050A (zh) 一种红薯叶的种植方法
CN117243059A (zh) 一种高效的人工混播草地建植方法
CN105900654A (zh) 适合湖南地区种植紫玉淮山的方法
CN110741865A (zh) 一种蓝莓间作柱花草的种植方法
CN104604513A (zh) 一种寒富士苹果培育方法
CN108718974A (zh) 一种甘薯藤蔓压条促早育苗方法
CN112314207B (zh) 一种牡丹种苗秋延后嫁接扩繁的方法
CN111194670B (zh) 芦笋与牡丹的套种方法
CN112005823B (zh) 一种草莓品种资源保存的生态种植方法
CN112997830A (zh)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CN109452104B (zh) 冬储型露地大白菜机械化生产方法
CN109287233B (zh) 一种适用于旱季烟田的水肥一体化滴灌方法
CN105638370A (zh) 一种杏小麦一体化栽培方法
CN111758512A (zh) 一种冬青稞复种箭舌豌豆的种植方法
CN110870448A (zh) 一种山地木薯套种西瓜高产栽培方法
CN115486312B (zh) 一种薄壳山核桃嫁接苗营养钵二段育苗方法
CN114303790B (zh) 一种太行山区杏树间作栽培赤松茸的方法
CN115486349B (zh) 一种用于小麦种植的宽窄行大流量滴灌种植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