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电力设备发送功率优化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电力设备发送功率优化方法,所述全双工D2D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蜂窝用户U、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其中电力设备D 1和D 2间采用全双工D2D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其通信频段与蜂窝用户通信频段相同;所述电力设备D 1和D 2发送功率优化过程为:
获取用户U到电力设备D 1和D 2、基站BS到电力设备D 1和D 2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
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以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差最小化为目标,求解目标获得电力设备D 1和D 2最优的发送功率,实现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双向通信时延对称。
可选地,所述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包括: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2和用户U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2与
D 1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1间的信道参数,
电力设备
D 2的发送信号,
为用户U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1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B为系统带宽;
根据公式(1),电力设备D 1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1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1与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1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4),电力设备D 2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2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因此, 根据公式(3)和公式(6)知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速率为:
则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时延为: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1到
D 2、电力设备
D 2到
D 1文件传输的数据包大小。
可选地,所述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以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差最小化为目标,包括:
电力设备
D 1到
D 2和电力设备
D 2到
D 1的传输时延设置限制条件
,
为: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E{}代表均值,即统计特性;公式(13)、(14)是经过公式(9)-(12)推导得到的;
由于D2D通信频段与蜂窝通信频段相同,基站BS接收信号
的表达式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2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代表基站BS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15),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为了不影响蜂窝通信质量,限定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应不小于阈值
,即限制条件
为:
即: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最大功率限制,
为电力设备
D 2的最大功率限制;
基于上述考虑,构造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功率优化问题如下:
其中,
和
代表电力设备
D 1和
D 2的最优发送功率,目标函数表达式的含义为将
和
作为参数进行优化,最小化时延
与
的差值。
可选地,所述求解目标获得电力设备D 1和D 2最优的发送功率,包括:
对两个子优化函数,分别采用一维搜索获取初始可行解;
根据初始可行解利用CVX工具包进行迭代,对两个子问题独立求解;
比较两个子优化函数迭代后的目标函数最优值,并取其中较小者为整体最优解,此目标函数最优值对应的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功率为最优的发送功率。
可选地,所述两个子优化问题分别为:
鉴于目标函数是典型的双凸优化问题,将使用一阶泰勒展开公式将非凸问题转为凸问题;具体地,将T 2表达式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
为优化函数的一个可行解;可将优化问题转化为最小化
的上界,即求解下述优化问题:
以上两个优化函数即为两个子优化问题。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电力设备发送功率优化装置,所述全双工D2D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蜂窝用户U、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其中电力设备D 1和D 2间采用全双工D2D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其通信频段与蜂窝用户通信频段相同;所述电力设备D 1和D 2发送功率优化装置包括:
通信时延计算模块,用于获取用户U到电力设备D 1和D 2、基站到电力设备D 1和D 2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
发送功率优化模块,用于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以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差最小化为目标,求解目标获得电力设备D 1和D 2最优的发送功率,实现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双向通信时延对称。
此装置中各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案与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处理过程相同,此处不再重复描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基于全双工D2D传输和上行链路同时同频传输产生同频干扰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电力设备的发送信号功率,显著减小了全双工D2D传输数据时延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例的系统模型中,全双工D2D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aseStation, BS)、蜂窝用户U、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其中电力设备D 1和D 2均配备有两根独立的天线,一根用于发射信号,一根用于接收信号。电力设备D 1和D 2间采用全双工D2D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其通信频段与蜂窝用户通信频段相同。图中f为通信所用频段。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电力设备发送功率优化方法,如图2所示,该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获取用户U到基站BS、获取用户U到电力设备D 1和D 2、基站BS到电力设备D 1和D 2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
对于电力设备间的全双工D2D信息交互链路以及蜂窝用户与电力设备间的信息干扰链路,本发明考虑由路径损耗和小尺度衰落作为信道参数的信道模型,即两个设备间的信道参数通用表达式为
;其中,
i,
j代表的设备有基站、蜂窝用户、电力设备
D 1、电力设备
D 2,且
。
为
i 到
j 的信道参数,
为
i 到
j 的路径损耗,
为路径损耗系数,
为小尺度衰落。
例如,
i为电力设备
D 2,
j为电力设备
D 1时,
为电力设备
D 2与
D 1间的信道参数,以下类推。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2和用户U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2与
D 1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1间的信道参数,
电力设备
D 2的发送信号,
为用户U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1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B为系统带宽;
根据公式(1),电力设备D 1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1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存在自干扰系数的干扰项变为0,在D2D通信时就可以忽略对端干扰,使得D2D通信双方可以采用同一频段收发信息,有利于节约频谱资源。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1与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1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4),电力设备D 2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2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因此, 根据公式(3)和公式(6)知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速率为:
则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时延为: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1到
D 2、电力设备
D 2到
D 1文件传输的数据包大小。
步骤B: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建立面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对称的功率优化问题;
考虑到智能电网业务对信息传输时延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对电力设备
D 1到
D 2和电力设备
D 2到
D 1的传输时延设置限制条件
,
为: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E{}代表均值,即统计特性;公式(13)(14)是经过公式(9)(10)(11)(12)推导得到的;
由于D2D通信频段与蜂窝通信频段相同,基站BS接收信号
的表达式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2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代表基站BS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15),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为了不影响蜂窝通信质量,限定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应不小于阈值
,即限制条件
为:
即: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最大功率限制,
为电力设备
D 2的最大功率限制;
基于上述考虑,构造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功率优化问题如下:
其中,
和
代表电力设备
D 1和
D 2的最优发送功率,目标函数表达式的含义为将
和
作为参数进行优化,最小化时延
与
的差值。
步骤C:设计一种优化算法,通过优化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送功率,最小化电力设备间进行全双工D2D通信的时延差,实现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双向通信时延对称。对称就是两个时延尽可能地相同,子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最小化两个时延的差即体现出此要求。
可得:
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将优化问题改写为两个子优化问题。这两个子问题代表在两种不同的限制条件(
)和(
)下去求解同一个优化问题,最终只需要取这两个子问题里面的一个作为最终解即可。
两个子优化问题分别为:
下面以第一个子优化问题为例(即
)设计优化算法,第二个子优化问题类似。鉴于目标函数是典型的双凸优化(D.C.)问题,将使用一阶泰勒展开公式将非凸问题转为凸问题。具体地,将
T 2表达式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
为优化函数的一个可行解;可将优化问题转化为最小化
的上界,即求解下述优化问题:
以上两个优化函数即为两个子优化问题。对于此问题,设计一种迭代优化算法并利用CVX软件包对凸问题(两个子问题)进行求解,求解得到最优时延差。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施例通过MATLAB仿真实现,在仿真中设定无线信道相互独立,信道服从瑞利衰落。设置D2D通信的设备间距离为[100,300]米,设备任务量大小
和
的取值为512比特,带宽
B为1MHz。电力设备的发送功率为[0,10]瓦,热噪声功率谱密度为-174dBm/Hz。通信时延限制
与
为10毫秒,蜂窝网络用户的上行链路最小信噪比限制
为20dB。蜂窝网络用户设备的发送功率
为2瓦。图3为全双工D2D信息交互D
1到D
2间的距离与信息交互时延差的关系对比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经过功率优化后的电力设备D2D信息交互时延差要远远小于传统D2D方案下的时延差。
本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如图2所示:
1)获取各设备间的信道增益,基于系统模型建立D2D通信设备时延差的优化函数;
2)考虑到优化函数的复杂性,将优化函数分解为两个子优化函数,并分别采用一维搜索(遍历整个可行域,找到一个可行解即停止遍历)获取初始可行解;
3)根据初始可行解利用CVX工具包进行迭代,两个子问题独立求解;
4)若满足收敛准则,则迭代结束。否则使用求得的
作为新的初始可行解
,继续执行步骤3);
5)比较两个子优化函数迭代后的目标函数最优值,并取其中较小者为整体最优解,此目标函数最优值对应的电力设备的功率为最优发送功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电力设备的发送功率进行优化,显著提升了电力设备间进行D2D信息交互的时延对称性。
实施例2
基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的一种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电力设备发送功率优化装置,所述全双工D2D通信系统包括基站BS、蜂窝用户U、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其中电力设备D 1和D 2间采用全双工D2D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交互,其通信频段与蜂窝用户通信频段相同;所述电力设备D 1和D 2发送功率优化装置包括:
通信时延计算模块,用于获取用户U到电力设备D 1和D 2、基站到电力设备D 1和D 2以及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信道状态信息,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
发送功率优化模块,用于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以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差最小化为目标,求解目标获得电力设备D 1和D 2最优的发送功率,实现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双向通信时延对称。
可选的,所述通信时延计算模块中,所述计算电力设备D 1至D 2间的通信时延和电力设备D 2至D 1间的通信时延,包括: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2和用户U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2与
D 1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1间的信道参数,
电力设备
D 2的发送信号,
为用户U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1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单边噪声功率谱密度,
B为系统带宽;
根据公式(1),电力设备D 1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1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信号发送功率,
为电力设备
D 1与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电力设备
D 2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1的发送信号,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信号,
代表电力设备
D 2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4),电力设备D 2的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2的自干扰系数,电力设备
D 2采用自干扰消除技术后,可得信干噪比SINR为:
因此, 根据公式(3)和公式(6)知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速率为:
则电力设备D 1到D 2和电力设备D 2到D 1的传输时延为:
其中,
、
分别为电力设备
D 1到
D 2、电力设备
D 2到
D 1文件传输的数据包大小。
可选的,所述发送功率优化模块中,所述考虑电力设备D 1和D 2间的低通信时延要求、D2D通信对蜂窝用户通信的干扰限制、及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发射功率限制,以电力设备D 1和D 2间双向通信时延差最小化为目标,包括:
电力设备
D 1到
D 2和电力设备
D 2到
D 1的传输时延设置限制条件
,
为: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E{}代表均值,即统计特性;公式(13)(14)是经过公式(9)(10)(11)(12)推导得到的;
由于D2D通信频段与蜂窝通信频段相同,基站BS接收信号
的表达式为: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电力设备
D 2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为用户U与基站BS间的信道参数,
代表基站BS的加性高斯白噪声,
;
根据公式(15),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SINR可表示为:
为了不影响蜂窝通信质量,限定基站BS处的接收信干噪比应不小于阈值
,即限制条件
为:
即:
基于信道小尺度衰落的随机性,考虑将信道的统计特性作为约束:
其中,
为电力设备
D 1的最大功率限制,
为电力设备
D 2的最大功率限制;
基于上述考虑,构造面向全双工D2D通信时延对称的功率优化问题如下:
其中,
和
代表电力设备
D 1和
D 2的最优发送功率,目标函数表达式的含义为将
和
作为参数进行优化,最小化时延
与
的差值。
可选地,所述发送功率优化模块中,所述求解目标获得电力设备D 1和D 2最优的发送功率,包括:
对两个子优化函数,分别采用一维搜索获取初始可行解;
根据初始可行解利用CVX工具包进行迭代,对两个子问题独立求解;
比较两个子优化函数迭代后的目标函数最优值,并取其中较小者为整体最优解,此目标函数最优值对应的电力设备D 1和D 2的功率为最优的发送功率。
所述两个子优化问题分别为:
鉴于目标函数是典型的双凸优化问题,将使用一阶泰勒展开公式将非凸问题转为凸问题;具体地,将T 2表达式进行一阶泰勒展开得到:
其中,
为优化函数的一个可行解;可将优化问题转化为最小化
的上界,即求解下述优化问题:
以上两个优化函数即为两个子优化问题。
本发明装置的各模块实现方案参见上述实施例1方法的各步骤处理过程。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