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9078A -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9078A
CN112979078A CN202110225085.3A CN202110225085A CN112979078A CN 112979078 A CN112979078 A CN 112979078A CN 202110225085 A CN202110225085 A CN 202110225085A CN 112979078 A CN112979078 A CN 112979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tank
sbr
sbr reaction
water
sew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50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建生
毛鑫昕
姚金兰
方兵
沈自力
罗文�
潘劲波
韦洪堂
邱冲
莫栋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uanglin Environment Co ltd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uanglin Environment Co ltd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uanglin Environment Co ltd,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uanglin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250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790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79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90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9/00Multistage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t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0Devices for separating or removing fatty or oily substances or similar floating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02F3/302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其中,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步骤一、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底物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有机物、氮、磷的生化反应;步骤二、经过处理的污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同时,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之间相互保持着持续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时,第二SBR反应池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该处理工艺不仅可以灵活性地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农村的生活污水的来源除了粪便、厨房污水外,还包括生活垃圾堆积渗滤而产生的污水等,农村生活污水中基本上不含金属物质和有毒物质,但含有较高浓度的氮、磷等污染物。一般生活污水均是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排放,但由于农村的生活污水分布面比较广、较分散,目前大部分农村未建有污水收集管网,不利于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单户居民的污水量一般较少,水质水量波动性较大(和当地居民生活特征有关),污水的排放呈不连续状态,夜间排放量较小,甚至可能会出现断流情况。实际应用中,收集前端往往存在雨污混流,出现雨天进水量较晴天大的情况。目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但往往难于结合分散式农村污水的特点,对可能的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特点难于具有较强的适应,难于根据极端情况(断流或者水质水量波动性大)进行自动调整,从而降低了对农村污水的处理效果。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难于结合分散式农村污水的特点,根据极端情况(断流或者进水量大)时进行自动化调整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它可以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并能够灵活的调整运行情况,提高农村污水处理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将上一阶段回流的硝化液反硝化脱氮、厌氧释磷等反应;
步骤二、经过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在第二SBR反应池内进行前置反硝化、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同时,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经过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污水会持续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第二SBR反应池内处理的污水也会持续回流到第一反应池内,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之间相互保持着持续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时,第二SBR反应池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
在本发明中,通过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氮磷生化反应,完成部分有机物去除、反硝化脱氮和厌氧释磷,然后经过初级处理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污水中剩余的有机物氮磷在第二SBR反应池进行前置反硝化、好氧吸磷、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氮磷,进一步降低了水中有机物、氮含量,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未满足沉淀和排出的条件)之前,含有硝化液的水由第二SBR反应池回流到第一反应池内,再次氮磷进行以脱氮为主反应,然后再从第一反应池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按照第一反应池向第二SBR反应池内进水,第二SBR反应池向第一反应池内回流的循环模式进行持续进水和回流;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满足沉淀和排出的条件)时,第二SBR反应池内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由此,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持续进行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的循环式水力交互反应,形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回流比,避免了容积的无效闲置,强化污水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从稳定运行看,污水中NH3-N、COD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TP、TN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对于进水量少且有机负荷高的情况,解决了可能的断流难题,又提高了处理效果,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进水量大且有机负荷小的情况,通过自动控制的逻辑判断,缩小反应时间,加大沉淀和排水占时比,实现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避免了污泥被淘洗出去,提高了对该极端进水情况的适应性。因此,本申请的处理工艺,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内的微生物与污水中底物发生反应,实现对于污水中底物的吸附、降解。
可选的,在步骤二中,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向第一反应池内和第二SBR反应池内分别进行曝气,并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使第一反应池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第二SBR反应池内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
可选的,还包括步骤三,将第二SBR反应池内排出的污泥排入到污泥储泥干化池进行干化和收集处理。
可选的,在步骤二中,第一反应池向第二SBR反应池的进水量均大于第二SBR反应池向第一反应池的回流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用于实施上述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浮球,所述第一进水管向所述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所述第一浮球具有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所述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一反应池内的液位;第二SBR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之间设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一回流管,所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均设于第一反应池内,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设有第二浮球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排出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水,所述第二浮球具有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所述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液位;污泥储泥干化池,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之间设有污泥排出管,所述污泥排出管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的底部,所述污泥排出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内;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浮球和所述第二浮球连接。
在本发明中,污水通过第一进水管连续进入第一反应池内,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氮磷的生化反应,除去底物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氮,然后经过处理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水通过第二进水管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水中剩余的有机物、氮磷在第二SBR反应池进行前置反硝化、好氧吸磷、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进一步降低了水中有机物、氮磷的含量。硝化混合液通过第一回流管由第二SBR反应池回流到第一反应池内,利用进水的碳源再次进行水解吸附和反硝化脱氮反应,然后再从第一反应池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按照第一反应池向第二SBR反应池内进水,第二SBR反应池向第一反应池内回流的循环模式进行持续进水和回流;由于第一反应池内设有第一浮球,第二SBR反应池内设有第二浮球,所述第一浮球和所述第二浮球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当控制系统同时收到第一浮球的第一下止点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浮球的第二上止点触发信号时,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停止相互之间的进水和回流,此时,第二SBR反应池满足排水和沉淀的条件,第二SBR反应池内的上清液通过排出管排出,底部的污泥沉淀通过污泥排出管排入到污泥储泥干化池内进行干化和收集,当第二浮球的第二下止点触发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时,则第二SBR反应池停止排水。若控制系统没有同时收到第一浮球的第一下止点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浮球的第二上止点触发信号时,则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相互之间会进行持续的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形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回流比,可以有效避免了容积的无效闲置,强化了污水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由此可知,本申请的处理装置,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内的微生物与污水中底物发生反应,实现对于污水中底物的吸附、降解。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反应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应池内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均设有填料。
可选的,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器和气泵,曝气器设于第一反应池或者第二SBR反应池内的底部,所述曝气器通过气管和气泵连接,所述气泵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可选的,所述第一反应器内设有拦截格栅筒,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均设于所述拦截格栅筒内。
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管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内,所述第二回流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内。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持续进行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的循环式水力交互反应,形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回流比,避免了容积的无效闲置,强化了污水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该处理工艺,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内的微生物与污水中底物发生反应,实现对于污水中底物的吸附、降解。
(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向第一反应池内和第二SBR反应池内曝气,并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使第一反应池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便于污水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的同时,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和厌氧释磷,且由于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内对回流硝化液进反硝化反应,强化了脱氮效果,获得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同时,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而第二SBR反应池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氮磷进行前置反硝化,接着在好氧环境下进行好氧吸磷、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然后硝化混合液通过第一回流管回流到第一反应池内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强化了脱氮效果。
(3)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装置,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4)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装置,在第一反应池内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设置填料,可以使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大部分以生物膜形式存在,有少量悬浮污泥,形成双污泥形态,为微生物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生物膜系统有利于提高系统对水质水量变化的耐受性,增强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耐冲击负荷能力。
(5)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装置,设置拦截格栅筒用以拦截较大的颗粒物以及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污染物,防止其用过第二进水管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同时,第一回流管的一端设置在拦截格栅筒内,使得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水进入拦截格栅筒内,由拦截格栅筒内向外排出,可以反冲洗清理掉拦截格栅筒外侧体积较大的污染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有机物、氮、磷的生化反应;
步骤二、经过第一反应池1处理的污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在第二SBR反应池2内进行吸附和有机物、氮、磷的生化反应;同时,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经过第一反应池1处理的污水会持续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第二SBR反应池2内处理的污水也会持续回流到第一反应池1内,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之间相互保持着持续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时,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污水中的底物(有机污染物、氨、氮、磷等污染物)在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氮磷的生化反应,除去底物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氮磷,然后经过处理第一反应池1处理的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污水中剩余的有机物、氮磷在第二SBR反应池2进行前置反硝化、好氧吸磷、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的生化反应,进一步降低了水中有机物、氮磷的含量。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未满足沉淀和排出的条件)之前,硝化混合液由反硝化反应,然后再从第一反应池1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按照第一反应池1向第二SBR反应池2内进水,第二SBR反应池2向第一反应池1内回流的循环模式进行持续进水和回流;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满足沉淀和排出的条件)时,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由此可知,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持续进行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的循环式水力交互反应,形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回流比,避免了容积的无效闲置,强化了污水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使得污水中的污染物NH3-N、COD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TP、TN的去除率达到了90%以上。对于进水量少且有机负荷高的情况,解决了可能的断流难题,又提高了处理效果,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进水量大且有机负荷小的情况,通过自动控制的逻辑判断,缩小反应时间,加大沉淀和排水占时比,实现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避免了污泥被淘洗出去,提高了对该极端进水情况的适应性。因此,本申请的处理工艺,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1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1内的微生物与污水中底物发生反应,实现对于污水中底物的吸附、降解。
实际运用中,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是活性污泥法在时间上的推流,采用间歇式操作方式运行,由进水、反应、沉淀、排水、闲置5个工序依次组成。主要特征是采用集反应与沉淀一体的间歇曝气池,在流态方面呈现完全混合式;但在有机物降解方面,却呈时间上的推流。与连续流活性污泥法CFS相比,SBR工艺简单,运行费用低,SVI值较低,污泥沉降好,不易污泥膨胀;可根据底物去除情况,灵活调节反应时间,耐冲击负荷能力高,对水质水量适应能力强;反应推力大,处理效率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在步骤二中,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向第一反应池1内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分别进行曝气,并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使第一反应池1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第二SBR反应池2内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
向第一反应池1内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曝气,并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使第一反应池1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便于污水在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水解吸附的同时,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和释磷,且由于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1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1内反硝化反应的进行,强化了脱氮效果,获得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同时,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而第二SBR反应池2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便于缺氧环境下进行前置反硝化,接着在好氧环境下进行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且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活性污泥可以过量吸磷,然后硝化混合液通过第一回流管5回流到第一反应池1内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强化了脱氮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还包括步骤三,将第二SBR反应池2内排出的污泥排入到污泥储泥干化池10进行干化和收集处理。该设置有利于污泥的集中处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在步骤二中,第一反应池1向第二SBR反应池2的进水量均大于第二SBR反应池2向第一反应池1的回流量。该设置可以有效确保第一反应池1既能充分利用,又有充分的容积可接纳后面一段时间连续进入的污水。
实施例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用于实施实施例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第一反应池1,第一反应池1内设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一浮球7,所述第一进水管3向所述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所述第一浮球7具有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所述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一反应池内的液位;第二SBR反应池2,所述第一反应池1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之间设有第二进水管4和第一回流管5,所第二进水管4和所述第一回流管5的一端均设于第一反应池1内,所述第二进水管4和所述第一回流管5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内,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内设有第二浮球8和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用于排出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水,所述第二浮球8具有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所述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液位;污泥储泥干化池10,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10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之间设有污泥排出管9,所述污泥排出管9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的底部,所述污泥排出管9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10内;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浮球7和所述第二浮球8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污水通过第一进水管3连续进入第一反应池1内,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氮磷的生化反应,除去底物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氮,然后经过处理第一反应池1处理的水通过第二进水管4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水中剩余的有机物、氮磷在第二SBR反应池2进行前置反硝化、好氧吸磷、有机物去除和硝化反应,进一步降低了水中有机物、氮磷的含量,硝化混合液通过第一回流管5由第二SBR反应池2回流到第一反应池1内,利用进水的碳源再次进行水解吸附和反硝化脱氮反应,然后再从第一反应池1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按照第一反应池1向第二SBR反应池2内进水,第二SBR反应池2向第一反应池1内回流的循环模式进行持续进水和回流;由于第一反应池1内设有第一浮球7,第二SBR反应池2内设有第二浮球8,所述第一浮球7和所述第二浮球8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当控制系统同时收到第一浮球7的第一下止点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浮球8的第二上止点触发信号时,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停止相互之间的进水和回流,此时,第二SBR反应池2满足排水和沉淀的条件,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上清液通过排出管排出,底部的污泥沉淀通过污泥排出管9排入到污泥储泥干化池10内进行干化和收集,当第二浮球8的第二下止点触发信号发送给控制系统时,则第二SBR反应池2停止排水和污泥的排出;若控制系统没有同时收到第一浮球7的第一下止点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浮球8的第二上止点触发信号时,则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相互之间会进行持续的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形成高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回流比,可以有效避免了容积的无效闲置,强化了污水有机物去除和脱氮效果,从稳定运行看,污水中NH3-N、COD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TP、TN去除率能达到90%以上。由此可知,本申请的处理装置,结合了连续流的进水特点和SBR处理污水的优势,不仅可以灵活性的适应断流和水质水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且可以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同时,通过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1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1内的微生物与污水中底物发生反应,实现对于污水中底物的吸附、降解。
实际运用中,第一进水管3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底部。该设置便于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污水沿着水流由下向上流动,便于污水中的底物与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活性泥进行充分的混合和接触,提高活性泥对底物的吸附和水解效果。
实际运用中,还包括滗水单元,所述滗水单元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上方,所述滗水单元与所述排水管6相连通,所述滗水单元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在第二SBR反应池2内已实现两相分离时,通过滗水单元可以保证在不搅动沉淀的情况下,从静止的第二SBR反应池2的池表面将沉淀后的上清液由排水管6排出,从而确保出水水质的质量。实际运用中,排水管6的端部设有消毒模块进行杀菌消毒。
实施例6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相比,所述第一反应池1和所述第二反应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曝气装置可以向第一反应池1内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分别进行曝气,并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曝气装置向第一反应池1内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曝气,使第一反应池1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便于污水在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水解吸附的同时,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且由于向第一反应池1内连续进水,可以不断的补充第一反应池1内的碳源,促进第一反应池1内反硝化反应的进行,强化了脱氮效果,获得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同时,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而第二SBR反应池2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曝气装置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便于含COD、氮磷含量较少的水在缺氧环境下进行前置反硝化,接着在好氧环境下进行硝化反应,且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活性污泥可以大量的吸磷,除去污水中所含有少量的COD、氮、磷、氨,获得硝化混合液,然后硝化混合液通过第一回流管5回流到第一反应池1内在厌氧-缺氧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进一步强化了脱氮效果。
实施例7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相比,所述第一反应池1内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内均设有填料。在第一反应池1内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内设置填料,可以使反应池中的活性污泥大部分以生物膜形式存在,有少量悬浮污泥,形成双污泥形态,为微生物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生物膜系统有利于提高系统对水质水量变化的耐受性,增强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耐冲击负荷能力。
实际运用中,填料可以为缓释碳源填料、铁碳微电解除磷复合填料等。
实施例8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相比,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器11和气泵,曝气器11设于第一反应池1或者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底部,所述曝气器11通过气管和气泵连接,所述气泵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便于控制曝气器11向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进行曝气。实际运用中,所述曝气器11为微孔曝气器11,可以实现均匀的曝气。实际运用中,还包括气体分配器,所述气体分配器的一端与所述气泵相通,所述气体分配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管3、所述第二进水管4、第一回流管5、所述排水管6和所述气管相通。通过设置气体分配器用来控制气体多路输送的单元,使得整个处理装置中只需要提供一台气泵作为动力源,便可实现污水通过所述第一进水管3向第一反应池1内进水、由第一反应池1通过第二进水管4向第二SBR反应池2进水、第二SBR反应池2通过第一回流管5向第一反应池1回流,第二SBR反应池2通过排出管向外排水,曝气器11通过气管提供的气体向第一反应池1或者第二SBR反应池2内曝气。
实施例9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相比,所述第一反应器内设有拦截格栅筒13,所述第二进水管4和所述第一回流管5的一端均设于所述拦截格栅筒13内。设置拦截格栅筒13用以拦截较大的颗粒物以及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污染物,防止其用过第二进水管4进入第二SBR反应池2内,同时,第一回流管5的一端设置在拦截格栅筒13内,使得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水进入拦截格栅筒13内,由拦截格栅筒13内向外排出,可以冲洗掉拦截格栅筒13外侧体积较大的污染物。
实施例10
结合附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与实施例5的技术方案相比,还包括第二回流管12,所述第二回流管12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反应池1内,所述第二回流管12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10内。设置第二回流管12可以使得污泥储泥干化池10内的渗滤液回流到第一反应池1内,进行再次处理,进而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实际运用中,所述第一反应池1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2上还设有超液位报警浮球,超液位报警浮球在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的高度均大于第一浮球7在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浮球8在第二SBR反应池2的高度,所述超液位报警浮球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设置超液位报警浮球是为了避免可能的第一反应池1和第二SBR反应池2内的第一浮球7和第二浮球8失效引起液位超高的情况出现。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污水中的底物在第一反应池内进行水解吸附和有机物、氮、磷的生化反应;
步骤二、经过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污水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在第二SBR反应池内进行吸附和有机物、氮、磷的生化反应;同时,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经过第一反应池处理的污水会持续进入第二SBR反应池内,第二SBR反应池内处理的污水也会持续回流到第一反应池内,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之间相互保持着持续进水和回流的循环模式,直至控制系统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时,第二SBR反应池内的上清液被排出,剩余污泥沉淀被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在控制系统未同时检测到第一反应池和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浮球的触发信号之前,向第一反应池内和第二SBR反应池内分别进行曝气,并通过控制曝气的时间和比例使第一反应池内形成交替的厌氧-缺氧环境,第二SBR反应池内形成交替的缺氧-好氧环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三,将第二SBR反应池内排出的污泥排入到污泥储泥干化池进行干化和收集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第一反应池向第二SBR反应池的进水量均大于第二SBR反应池向第一反应池的回流量。
5.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包括:
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设有第一进水管和第一浮球,所述第一进水管向所述第一反应池内连续进水,所述第一浮球具有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所述第一上止点和第一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一反应池内的液位;
第二SBR反应池,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之间设有第二进水管和第一回流管,所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均设于第一反应池内,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另一端均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设有第二浮球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排出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水,所述第二浮球具有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所述第二上止点和第二下止点均用于表示第二SBR反应池内的液位;
污泥储泥干化池,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之间设有污泥排出管,所述污泥排出管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SBR反应池的底部,所述污泥排出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内;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浮球和所述第二浮球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反应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内和所述第二SBR反应池内均设有填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器和气泵,曝气器设于第一反应池或者第二SBR反应池内的底部,所述曝气器通过气管和气泵连接,所述气泵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器内设有拦截格栅筒,所述第二进水管和所述第一回流管的一端均设于所述拦截格栅筒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续进水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回流管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一反应池内,所述第二回流管的另一端设于所述污泥储泥干化池内。
CN202110225085.3A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29790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5085.3A CN112979078A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5085.3A CN112979078A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9078A true CN112979078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51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5085.3A Pending CN112979078A (zh) 2021-03-01 2021-03-01 一种连续进水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79078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807A (zh) * 2007-05-25 2007-10-3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强化反硝化除磷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KR20120039784A (ko) * 2010-10-18 2012-04-26 주식회사 조은환경 수처리 공법 및 이를 사용한 연속유입식 에스비알 장치
CN103880241A (zh) * 2014-02-18 2014-06-25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8408890A (zh) * 2018-05-15 2018-08-17 北京工业大学 自供能耗的高效厌氧颗粒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KR102124730B1 (ko) * 2019-07-26 2020-06-19 주식회사 대진환경산업 Cip-sbr 공법에 의한 하수처리 시스템
CN111348748A (zh) * 2020-04-13 2020-06-30 浙江双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序批式反应器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807A (zh) * 2007-05-25 2007-10-3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强化反硝化除磷的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工艺
KR20120039784A (ko) * 2010-10-18 2012-04-26 주식회사 조은환경 수처리 공법 및 이를 사용한 연속유입식 에스비알 장치
CN103880241A (zh) * 2014-02-18 2014-06-25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8408890A (zh) * 2018-05-15 2018-08-17 北京工业大学 自供能耗的高效厌氧颗粒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及运行方法
KR102124730B1 (ko) * 2019-07-26 2020-06-19 주식회사 대진환경산업 Cip-sbr 공법에 의한 하수처리 시스템
CN111348748A (zh) * 2020-04-13 2020-06-30 浙江双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级序批式反应器好氧颗粒污泥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9244B (zh) 一体化内循环式脱氮除碳生物膜反应器及其操作方法
CN110255714B (zh) 一种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5481208B (zh) 一种基于电子流定向调控的高效污水处理工艺及装置
CN101525207A (zh) 前置反硝化脱氮生物滤池污水处理集成工艺
CN108585384B (zh) 一种mbbr高标准污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
CN202625927U (zh) 一体化内循环式脱氮除碳生物膜反应器
CN103936229A (zh) 一种城市污水改良a2/o强化脱氮除磷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626460A (zh) 一种处理废水的生物反应器
CN102153239A (zh) 一种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处理工艺及其处理系统
CN110171904B (zh) 基于连续流aao除磷及部分脱氮串联复合式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自养脱氮装置和方法
CN105923771A (zh) 一种自循环生物脱氮反应器
CN111039521A (zh) 一种污水处理再生回用系统及用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
CN2543951Y (zh) 填料式折流生物反应器
CN214400174U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207998522U (zh) 一种填料型农村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09502751A (zh) 一种绿顶分区型多级ao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
CN209906446U (zh) 一种基于圆形罐体的一体化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202046974U (zh) 城市污水高效脱氮除磷的处理系统
CN209835881U (zh) 一种适合农村分散式户用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11592104A (zh) 一种餐厨垃圾消化液的短程高效生物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15102672U (zh) 一种同步实现污泥原位减量和污染物去除的同心圆筒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12794581B (zh) 一种同步实现污泥原位减量和污染物去除的同心圆筒式污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CN110104776B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CN212712932U (zh) 一种餐厨垃圾消化液的短程高效生物处理装置
CN210393887U (zh) 一种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