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0364A -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0364A
CN112970364A CN202110148171.9A CN202110148171A CN112970364A CN 112970364 A CN112970364 A CN 112970364A CN 202110148171 A CN202110148171 A CN 202110148171A CN 112970364 A CN112970364 A CN 112970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self
earthworms
parts
lumin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4817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奔
刘俊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14817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703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70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03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8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hemicall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属于土壤治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通过在板结土壤上打孔并注入预软化液,实现对土壤的预软化,然后向孔内投放携带有释料尾球的蚯蚓,利用蚯蚓的避光习性,迫使其向土壤深处迁移,并且在迁移过程中,释料尾球受到挤压后会触发释放自发光微球的工作,同时伴随着气体的产生,一方面气体在土壤内扩散可以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提高透气性,另一方面自发光微球预留在释料尾球迁移的孔道内,发生反应从而释放出荧光,进一步驱使蚯蚓始终向土壤下方迁移,从而实现对土壤的快速疏松,同时伴随着修复液在孔道内的渗透,可以在根本上改善板结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治理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治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
随着世界各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对土壤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面临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下,如何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为重要。土壤板结是土壤退化重要表现之一,特别是亚表层土壤板结,现在植物根系向地下生长,在植物生长中后期如遇到降雨少和蒸发大的情况下土壤板结严重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干旱可能限制植物生长和产量形成。
目前,针对于土壤板结问题,常用的是深耕法,是指在栽种种子的时候,需要深深的挖土,耕地,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以使种子能深卧在土壤力,有更充分的养分,但是深耕的作用较为短暂且能量和时间成本较高,深耕虽然减缓了土壤板结但是也破坏了多年免耕管理发展起来的表层覆盖,也增加了土壤侵蚀和表土板结的风险最新兴起的土壤改良剂和土壤破碎等方法均具有一定的缺陷,土壤改良剂由于板结土壤的特点较难发挥作用,且修复长期较长,而土壤破碎施工难度大,成本高,且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改良不大。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可以通过在板结土壤上打孔并注入预软化液,实现对土壤的预软化,然后向孔内投放携带有释料尾球的蚯蚓,利用蚯蚓的避光习性,迫使其向土壤深处迁移,并且在迁移过程中,释料尾球受到挤压后会触发释放自发光微球的工作,同时伴随着气体的产生,一方面气体在土壤内扩散可以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提高透气性,另一方面自发光微球预留在释料尾球迁移的孔道内,发生反应从而释放出荧光,进一步驱使蚯蚓始终向土壤下方迁移,从而实现对土壤的快速疏松,同时伴随着修复液在孔道内的渗透,可以在根本上改善板结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治理的目的,修复周期短且成本较低。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在土壤表层打孔,每平米开孔数量为20-30个,开孔直径为2-5mm,然后向孔内灌入预软化液;
S2、待预软化液渗透至孔底无明显积液时,选取健康的成年蚯蚓通过自断绳绑扎上释料尾球,然后投放至孔内,在蚯蚓避光的生物习性下向土壤深处迁移;
S3、每天向孔内灌入100-200ml的修复液,修复液沿着蚯蚓的迁移路径进行渗透修复;
S4、修复5-10天,期间每天提取土壤深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检测合格后停止修复液的补充;
S5、向孔内最后一次灌入柠檬酸与去离子水质量比1:5-10的弱酸性解体液,促使蚯蚓上的自断绳解体恢复自由,然后施加磁场对相关材料进行回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预软化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去离子水40-60份、氨基酸5-8份、维生素2-4份、膨润土10-15份和亲水性白炭黑8-12份,不仅可以在板结土壤内进行渗透促使其软化,方便蚯蚓在土壤内迁移,同时可以为后续蚯蚓的迁移过程中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进一步的,所述自断绳包括一对单段绳和解体中球,且一对单段绳对称插设于解体中球上,自断绳的复合结构不仅满足对释料尾球的携带,同时在解体液的作用下会促使解体中球发生解体,从而实现自断绳的自断裂。
进一步的,所述单段绳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所述解体中球采用碳酸钙挤压制成,单段绳具有弹性允许在土壤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解体中球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反应,不仅可以实现单段绳的分离,同时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钙元素均可以作用于土壤。
进一步的,所述释料尾球包括塑料内球、海绵套和膨胀外膜,所述海绵套包覆于塑料内球的外表面,且海绵套设于膨胀外膜内侧,所述膨胀外膜与海绵套之间连接有多根均匀分布的支撑杆,所述膨胀外膜外表面上连接有多个自溶解层,所述自溶解层外侧包裹有与膨胀外膜连接的防护网片,所述自溶解层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自发光微球和吸水纤维网,且自发光微球位于自溶解层的网格内,所述自溶解层的边缘处延伸至靠近海绵套的一侧,所述海绵套上连接有延伸至塑料内球内的毛细吸水管,释料尾球在迁移过程中受到土壤的挤压后,间接通过吸水纤维网接触到海绵套,海绵套中含有从塑料内球内吸收的水分,吸水纤维网将水分输送至自溶解层中,从边缘区域开始溶解,自溶解层发生反应后一方面释放出大量气体,另一方面失去连接作用后,其上的自发光微球恢复自由从防护网片中脱落出去留在土壤内的孔洞中,然后触发自发光微球的发光动作,始终驱使蚯蚓向土壤更深处迁移。
进一步的,所述吸水纤维网采用弹性吸水材料制成,所述自溶解层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吸水纤维网位于自溶解层的外侧部分属于松弛状态可以输送水分,位于自溶解层内部受到挤压难以输送,因此导致自溶解层是从外侧向中心区域逐渐溶解,实现自发光微球逐步释放,泡腾崩解剂在接触到水分后会溶解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光微球包括发光外球和分隔片,且分隔片连接于发光外球内部,所述发光外球内关于分隔片两侧分别填充有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且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内均混合有荧光染料,自发光微球在释放出去的同时受到冲击作用,分隔片会碎裂促使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混合发生反应,从而配合荧光染料释放出荧光。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外球采用弹性透光性材料制成,所述分隔片采用玻璃制成,发光外球具有一定的弹性保护作用,既可以避免分隔片意外碎裂,同时提高冲击时的共振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外球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吸层,所述磁吸层上镶嵌连接有延伸至外侧的定位丝,磁吸层赋予自发光微球磁性可以在后期被磁场回收,避免污染土壤的现象发生,定位丝则方便自发光微球预留在孔洞内进行固定,避免一直下落出现扎堆现象,反而影响发光作用和后续修复液补充。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的修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微生物菌剂8-10份、腐熟有机质30-40份、膨润土20-30份和去离子水60-80份,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质量比1:1:1的乳杆菌菌剂、嗜酸乳杆菌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所述腐熟有机质为草炭、糠灰、猪粪或鸡粪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按任意重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厌氧发酵得到,为土壤带来充足的有机质及其余原料,从而在根本上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可以通过在板结土壤上打孔并注入预软化液,实现对土壤的预软化,然后向孔内投放携带有释料尾球的蚯蚓,利用蚯蚓的避光习性,迫使其向土壤深处迁移,并且在迁移过程中,释料尾球受到挤压后会触发释放自发光微球的工作,同时伴随着气体的产生,一方面气体在土壤内扩散可以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提高透气性,另一方面自发光微球预留在释料尾球迁移的孔道内,发生反应从而释放出荧光,进一步驱使蚯蚓始终向土壤下方迁移,从而实现对土壤的快速疏松,同时伴随着修复液在孔道内的渗透,可以在根本上改善板结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治理的目的,修复周期短且成本较低。
(2)自断绳包括一对单段绳和解体中球,且一对单段绳对称插设于解体中球上,自断绳的复合结构不仅满足对释料尾球的携带,同时在解体液的作用下会促使解体中球发生解体,从而实现自断绳的自断裂。
(3)单段绳采用硅胶材料制成,解体中球采用碳酸钙挤压制成,单段绳具有弹性允许在土壤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解体中球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反应,不仅可以实现单段绳的分离,同时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钙元素均可以作用于土壤。
(4)释料尾球包括塑料内球、海绵套和膨胀外膜,海绵套包覆于塑料内球的外表面,且海绵套设于膨胀外膜内侧,膨胀外膜与海绵套之间连接有多根均匀分布的支撑杆,膨胀外膜外表面上连接有多个自溶解层,自溶解层外侧包裹有与膨胀外膜连接的防护网片,自溶解层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自发光微球和吸水纤维网,且自发光微球位于自溶解层的网格内,自溶解层的边缘处延伸至靠近海绵套的一侧,海绵套上连接有延伸至塑料内球内的毛细吸水管,释料尾球在迁移过程中受到土壤的挤压后,间接通过吸水纤维网接触到海绵套,海绵套中含有从塑料内球内吸收的水分,吸水纤维网将水分输送至自溶解层中,从边缘区域开始溶解,自溶解层发生反应后一方面释放出大量气体,另一方面失去连接作用后,其上的自发光微球恢复自由从防护网片中脱落出去留在土壤内的孔洞中,然后触发自发光微球的发光动作,始终驱使蚯蚓向土壤更深处迁移。
(5)吸水纤维网采用弹性吸水材料制成,自溶解层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吸水纤维网位于自溶解层的外侧部分属于松弛状态可以输送水分,位于自溶解层内部受到挤压难以输送,因此导致自溶解层是从外侧向中心区域逐渐溶解,实现自发光微球逐步释放,泡腾崩解剂在接触到水分后会溶解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6)自发光微球包括发光外球和分隔片,且分隔片连接于发光外球内部,发光外球内关于分隔片两侧分别填充有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且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内均混合有荧光染料,自发光微球在释放出去的同时受到冲击作用,分隔片会碎裂促使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混合发生反应,从而配合荧光染料释放出荧光。
(7)发光外球采用弹性透光性材料制成,分隔片采用玻璃制成,发光外球具有一定的弹性保护作用,既可以避免分隔片意外碎裂,同时提高冲击时的共振作用。
(8)发光外球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吸层,磁吸层上镶嵌连接有延伸至外侧的定位丝,磁吸层赋予自发光微球磁性可以在后期被磁场回收,避免污染土壤的现象发生,定位丝则方便自发光微球预留在孔洞内进行固定,避免一直下落出现扎堆现象,反而影响发光作用和后续修复液补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释料尾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自发光微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蚯蚓迁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自断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自断绳、11单段绳、12解体中球、2释料尾球、21塑料内球、22海绵套、23膨胀外膜、3防护网片、4毛细吸水管、5自发光微球、51发光外球、52分隔片、53磁吸层、54定位丝、6吸水纤维网、7自溶解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在土壤表层打孔,每平米开孔数量为20个,开孔直径为2mm,然后向孔内灌入预软化液;
S2、待预软化液渗透至孔底无明显积液时,选取健康的成年蚯蚓通过自断绳1绑扎上释料尾球2,然后投放至孔内,在蚯蚓避光的生物习性下向土壤深处迁移;
S3、每天向孔内灌入100ml的修复液,修复液沿着蚯蚓的迁移路径进行渗透修复;
S4、修复5天,期间每天提取土壤深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检测合格后停止修复液的补充;
S5、向孔内最后一次灌入柠檬酸与去离子水质量比1:5的弱酸性解体液,促使蚯蚓上的自断绳1解体恢复自由,然后施加磁场对相关材料进行回收。
步骤S1中的预软化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去离子水40份、氨基酸5份、维生素2份、膨润土10份和亲水性白炭黑8份,不仅可以在板结土壤内进行渗透促使其软化,方便蚯蚓在土壤内迁移,同时可以为后续蚯蚓的迁移过程中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请参阅图6,自断绳1包括一对单段绳11和解体中球12,且一对单段绳11对称插设于解体中球12上,自断绳1的复合结构不仅满足对释料尾球2的携带,同时在解体液的作用下会促使解体中球12发生解体,从而实现自断绳1的自断裂。
单段绳1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解体中球12采用碳酸钙挤压制成,单段绳11具有弹性允许在土壤内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解体中球12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反应,不仅可以实现单段绳11的分离,同时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钙元素均可以作用于土壤。
请参阅图2-3,释料尾球2包括塑料内球21、海绵套22和膨胀外膜23,海绵套22包覆于塑料内球21的外表面,且海绵套22设于膨胀外膜23内侧,膨胀外膜23与海绵套22之间连接有多根均匀分布的支撑杆,膨胀外膜23外表面上连接有多个自溶解层7,自溶解层7外侧包裹有与膨胀外膜23连接的防护网片3,自溶解层7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自发光微球5和吸水纤维网6,且自发光微球5位于自溶解层7的网格内,自溶解层7的边缘处延伸至靠近海绵套22的一侧,海绵套22上连接有延伸至塑料内球21内的毛细吸水管4,释料尾球2在迁移过程中受到土壤的挤压后,间接通过吸水纤维网6接触到海绵套22,海绵套22中含有从塑料内球21内吸收的水分,吸水纤维网6将水分输送至自溶解层7中,从边缘区域开始溶解,自溶解层7发生反应后一方面释放出大量气体,另一方面失去连接作用后,其上的自发光微球5恢复自由从防护网片3中脱落出去留在土壤内的孔洞中,然后触发自发光微球5的发光动作,始终驱使蚯蚓向土壤更深处迁移。
吸水纤维网6采用弹性吸水材料制成,自溶解层7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吸水纤维网6位于自溶解层7的外侧部分属于松弛状态可以输送水分,位于自溶解层7内部受到挤压难以输送,因此导致自溶解层7是从外侧向中心区域逐渐溶解,实现自发光微球5逐步释放,泡腾崩解剂在接触到水分后会溶解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请参阅图4,自发光微球5包括发光外球51和分隔片52,且分隔片52连接于发光外球51内部,发光外球51内关于分隔片52两侧分别填充有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且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内均混合有荧光染料,自发光微球5在释放出去的同时受到冲击作用,分隔片52会碎裂促使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混合发生反应,从而配合荧光染料释放出荧光。
发光外球51采用弹性透光性材料制成,分隔片52采用玻璃制成,发光外球51具有一定的弹性保护作用,既可以避免分隔片52意外碎裂,同时提高冲击时的共振作用。
发光外球51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吸层53,磁吸层53上镶嵌连接有延伸至外侧的定位丝54,磁吸层53赋予自发光微球5磁性可以在后期被磁场回收,避免污染土壤的现象发生,定位丝54则方便自发光微球5预留在孔洞内进行固定,避免一直下落出现扎堆现象,反而影响发光作用和后续修复液补充。
步骤S3中的修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微生物菌剂8份、腐熟有机质30份、膨润土20份和去离子水60份,微生物菌剂包括质量比1:1:1的乳杆菌菌剂、嗜酸乳杆菌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腐熟有机质为草炭、糠灰、猪粪或鸡粪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按任意重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厌氧发酵得到,为土壤带来充足的有机质及其余原料,从而在根本上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在土壤表层打孔,每平米开孔数量为25个,开孔直径为3mm,然后向孔内灌入预软化液;
S2、待预软化液渗透至孔底无明显积液时,选取健康的成年蚯蚓通过自断绳1绑扎上释料尾球2,然后投放至孔内,在蚯蚓避光的生物习性下向土壤深处迁移;
S3、每天向孔内灌入150ml的修复液,修复液沿着蚯蚓的迁移路径进行渗透修复;
S4、修复8天,期间每天提取土壤深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检测合格后停止修复液的补充;
S5、向孔内最后一次灌入柠檬酸与去离子水质量比1:8的弱酸性解体液,促使蚯蚓上的自断绳1解体恢复自由,然后施加磁场对相关材料进行回收。
步骤S1中的预软化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去离子水50份、氨基酸6份、维生素3份、膨润土12份和亲水性白炭黑10份,不仅可以在板结土壤内进行渗透促使其软化,方便蚯蚓在土壤内迁移,同时可以为后续蚯蚓的迁移过程中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步骤S3中的修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微生物菌剂9份、腐熟有机质35份、膨润土25份和去离子水70份,微生物菌剂包括质量比1:1:1的乳杆菌菌剂、嗜酸乳杆菌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腐熟有机质为草炭、糠灰、猪粪或鸡粪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按任意重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厌氧发酵得到,为土壤带来充足的有机质及其余原料,从而在根本上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
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在土壤表层打孔,每平米开孔数量为30个,开孔直径为5mm,然后向孔内灌入预软化液;
S2、待预软化液渗透至孔底无明显积液时,选取健康的成年蚯蚓通过自断绳1绑扎上释料尾球2,然后投放至孔内,在蚯蚓避光的生物习性下向土壤深处迁移;
S3、每天向孔内灌入200ml的修复液,修复液沿着蚯蚓的迁移路径进行渗透修复;
S4、修复10天,期间每天提取土壤深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检测合格后停止修复液的补充;
S5、向孔内最后一次灌入柠檬酸与去离子水质量比1:10的弱酸性解体液,促使蚯蚓上的自断绳1解体恢复自由,然后施加磁场对相关材料进行回收。
步骤S1中的预软化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去离子水60份、氨基酸8份、维生素4份、膨润土15份和亲水性白炭黑12份,不仅可以在板结土壤内进行渗透促使其软化,方便蚯蚓在土壤内迁移,同时可以为后续蚯蚓的迁移过程中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步骤S3中的修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微生物菌剂10份、腐熟有机质40份、膨润土30份和去离子水80份,微生物菌剂包括质量比1:1:1的乳杆菌菌剂、嗜酸乳杆菌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腐熟有机质为草炭、糠灰、猪粪或鸡粪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按任意重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厌氧发酵得到,为土壤带来充足的有机质及其余原料,从而在根本上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改善。
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保持一致。
本发明可以通过在板结土壤上打孔并注入预软化液,实现对土壤的预软化,然后向孔内投放携带有释料尾球2的蚯蚓,利用蚯蚓的避光习性,迫使其向土壤深处迁移,并且在迁移过程中,释料尾球2受到挤压后会触发释放自发光微球5的工作,同时伴随着气体的产生,一方面气体在土壤内扩散可以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提高透气性,另一方面自发光微球5预留在释料尾球2迁移的孔道内,发生反应从而释放出荧光,进一步驱使蚯蚓始终向土壤下方迁移,从而实现对土壤的快速疏松,同时伴随着修复液在孔道内的渗透,可以在根本上改善板结土壤的理化性质,达到治理的目的,修复周期短且成本较低。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先在土壤表层打孔,每平米开孔数量为20-30个,开孔直径为2-5mm,然后向孔内灌入预软化液;
S2、待预软化液渗透至孔底无明显积液时,选取健康的成年蚯蚓通过自断绳(1)绑扎上释料尾球(2),然后投放至孔内,在蚯蚓避光的生物习性下向土壤深处迁移;
S3、每天向孔内灌入100-200ml的修复液,修复液沿着蚯蚓的迁移路径进行渗透修复;
S4、修复5-10天,期间每天提取土壤深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检测,检测合格后停止修复液的补充;
S5、向孔内最后一次灌入柠檬酸与去离子水质量比1:5-10的弱酸性解体液,促使蚯蚓上的自断绳(1)解体恢复自由,然后施加磁场对相关材料进行回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预软化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去离子水40-60份、氨基酸5-8份、维生素2-4份、膨润土10-15份和亲水性白炭黑8-1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断绳(1)包括一对单段绳(11)和解体中球(12),且一对单段绳(11)对称插设于解体中球(1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段绳(1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所述解体中球(12)采用碳酸钙挤压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料尾球(2)包括塑料内球(21)、海绵套(22)和膨胀外膜(23),所述海绵套(22)包覆于塑料内球(21)的外表面,且海绵套(22)设于膨胀外膜(23)内侧,所述膨胀外膜(23)与海绵套(22)之间连接有多根均匀分布的支撑杆,所述膨胀外膜(23)外表面上连接有多个自溶解层(7),所述自溶解层(7)外侧包裹有与膨胀外膜(23)连接的防护网片(3),所述自溶解层(7)内镶嵌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自发光微球(5)和吸水纤维网(6),且自发光微球(5)位于自溶解层(7)的网格内,所述自溶解层(7)的边缘处延伸至靠近海绵套(22)的一侧,所述海绵套(22)上连接有延伸至塑料内球(21)内的毛细吸水管(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纤维网(6)采用弹性吸水材料制成,所述自溶解层(7)采用泡腾崩解剂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光微球(5)包括发光外球(51)和分隔片(52),且分隔片(52)连接于发光外球(51)内部,所述发光外球(51)内关于分隔片(52)两侧分别填充有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且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内均混合有荧光染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外球(51)采用弹性透光性材料制成,所述分隔片(52)采用玻璃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外球(51)外端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磁吸层(53),所述磁吸层(53)上镶嵌连接有延伸至外侧的定位丝(5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修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计的原料:微生物菌剂8-10份、腐熟有机质30-40份、膨润土20-30份和去离子水60-80份,所述微生物菌剂包括质量比1:1:1的乳杆菌菌剂、嗜酸乳杆菌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菌剂,所述腐熟有机质为草炭、糠灰、猪粪或鸡粪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按任意重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经过厌氧发酵得到。
CN202110148171.9A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Pending CN1129703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8171.9A CN112970364A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48171.9A CN112970364A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0364A true CN112970364A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46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48171.9A Pending CN112970364A (zh) 2021-02-03 2021-02-03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703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6100A (zh) * 2022-02-23 2022-03-25 杭州瀚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土壤含水量测量装置及预警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21814A1 (de) * 1990-05-23 1991-11-28 Ieg Ind Engineering Gmbh Anordnung zur gasbehandlung von verunreinigtem erdreich
CN203253712U (zh) * 2013-04-15 2013-10-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用于研究蚯蚓—植物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装置
CN107172905A (zh) * 2017-06-29 2017-09-19 安徽省百思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园林种植的土壤改良方法
CN109479426A (zh) * 2018-12-14 2019-03-1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易板结土壤的固水保肥方法
CN111869358A (zh) * 2020-08-05 2020-11-03 四川淼垚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作物试验田土壤板结治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21814A1 (de) * 1990-05-23 1991-11-28 Ieg Ind Engineering Gmbh Anordnung zur gasbehandlung von verunreinigtem erdreich
CN203253712U (zh) * 2013-04-15 2013-10-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用于研究蚯蚓—植物系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验装置
CN107172905A (zh) * 2017-06-29 2017-09-19 安徽省百思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园林种植的土壤改良方法
CN109479426A (zh) * 2018-12-14 2019-03-1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一种易板结土壤的固水保肥方法
CN111869358A (zh) * 2020-08-05 2020-11-03 四川淼垚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作物试验田土壤板结治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振钧: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暨畜禽养殖废气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30 June 2018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6100A (zh) * 2022-02-23 2022-03-25 杭州瀚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土壤含水量测量装置及预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71707B2 (ja) 無土壌法面の緑化方法
CN110089410B (zh) 一种沉水植物种植毯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90364A (zh) 一种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CN111869358A (zh) 一种作物试验田土壤板结治理方法
CN112970364A (zh) 一种基于蚯蚓避光性运动的板结土壤修复方法
CN109328739A (zh) 一种干旱区绿植栽培辅助装置
CN106630186A (zh) 一种用于护坡的农业废弃物混合固定化脱氮菌的生态袋及系统
CN109511422A (zh) 一种经济环保型沉水植物苦草栽培藤毡及栽种方法
CN109987714A (zh) 用于水体黑臭治理及水质提升的悬浮式生态修复水立方
CN204529461U (zh) 一种生态浮床
CN104773837B (zh) 一种功能强化型生态浮床
CN112222183A (zh) 一种生态环保土壤修复方法
CN207684986U (zh) 一种用于水生植物菌根构建的氧气缓释发生装置
CN207878481U (zh) 一种高陡渣体边坡的植被恢复结构
CN112544192B (zh) 一种水溶性增效肥料缓释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6666228U (zh) 景观式集成水生态修复装置
CN203976483U (zh) 一种以epe为制作材料的新型生态浮床
CN110150038A (zh) 一种用于坡岸的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纤维生物毯
CN213523249U (zh) 一种利于保墒的全生物降解地膜
CN212544753U (zh) 一种应用于边坡修复的肥力岛构造结构
CN211394026U (zh) 一种具有多孔载体结构的浮动湿地
CN210237421U (zh) 一种淤泥生物处理覆膜
CN105152498A (zh) 可自由旋转的鱼鳃式携氧净化系统
JP5470539B1 (ja) 岩盤緑化用筒状容器
CN209994943U (zh) 一种土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