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64237B -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64237B
CN112964237B CN202110182841.9A CN202110182841A CN112964237B CN 112964237 B CN112964237 B CN 112964237B CN 202110182841 A CN202110182841 A CN 202110182841A CN 112964237 B CN112964237 B CN 1129642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fting
point
coordinate position
target
fiel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284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64237A (zh
Inventor
杨伯钢
张胜良
黄曙亮
焦俊娟
邢晓娟
曹雨傲
岳国辉
董志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Huahai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Socie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Huahai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Socie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Huahai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Societ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Huahai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284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64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64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4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64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64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5/00Surveying instrum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3/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5/00Surveying instrum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3/00
    • G01C15/02Means for marking measuring points
    • G01C15/06Surveyors' staffs; Movable markers
    • G01C15/08Plumbing or registering staffs or markers over ground mark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该系统包括全站仪和对中装置;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对中装置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外的场区控制点处,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其中:对中装置包括对中杆、与全站仪配合使用的全方位反射棱镜,以及设于对中杆顶部的定位器;全方位反射棱镜与对中杆之间相对固定;利用该全站仪可以针对移动到相应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采用本方法能够提高放样精度。

Description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高科技电子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种高科技电子厂房的不断涌现。而,施工测量贯穿着高科技电子厂房施工的各个过程,施工测量过程中涉及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进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了保证能够达到精准的测量精度,传统的放样方法要求施工现场中存在的障碍物少、基准点离待测区域近,以及放样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通视良好。然而,由于施工现场中能够设置的场区控制点的数量有限,面对施工现场存在多区段的情况下,传统的放样方法无法开展,存在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的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全站仪和对中装置;所述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所述测站点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对中装置设置在所述目标施工区域外的场区控制点处,所述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其中:
所述对中装置包括对中杆、与所述全站仪配合使用的全方位反射棱镜,以及设于所述对中杆顶部的定位器;所述全方位反射棱镜与所述对中杆之间相对固定;
所述全站仪,用于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所述定位器,用于在由放样人员将目标对中杆进行移动时,计算并显示相应的移动点与所述放样点之间的间隔距离,得以确定所述目标对中杆是否有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并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中装置还包括呈左右对称的观测墩和设于所述观测墩的顶部中心的基座;所述观测墩和基座之间相对固定,所述观测墩埋设在所述场区控制点处,所述观测墩的顶部高于地平面,所述场区控制点位于所述观测墩的垂直对称轴上;所述对中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中:
设于所述观测墩的顶部中心的基座,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对中杆;
设于任一场区控制点处的观测墩,用于将所述对中杆对中到对应的场区控制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器,还用于基于预设的采样率以及观测时长,对所述场区控制点的坐标位置进行静态观测;所述观测时长大于等于48小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站仪,还用于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除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所述第二坐标位置与所述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
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全站仪,所述方法包括:
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并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所述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BDA000294259395000003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包括:
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除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
获取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所述第二坐标位置与所述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
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应用于上述的全站仪,所述装置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放样模块,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定位模块,用于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并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照准设于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上述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该系统一方面,将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多个测站点处,基于灵活设站的方式,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设置全站仪,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基于测量得到的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计算全站仪所处测站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再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当前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并且基于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的再次校核,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下已施行的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布置示意图;
图3为对中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强制对中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强制对中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传统测量控制系统和本申请测量控制系统的放样对比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对本申请所提供的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先介绍一下传统方案中涉及到的传统测量控制系统,以及基于该传统测量控制系统是如何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
请参考图1,其为现下已施行的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以下简称第一测量系统)布置示意图,该第一测量系统采用分级控制方法,首先,根据设置的高级控制点,建立Ⅰ级场区控制网,进行场区的总体控制。其次,在该Ⅰ级场区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了Ⅱ级建筑物矩形轴线控制网,对场区内的各个单体建筑进行控制。其中,该第一测量系统以轴线控制桩100为基准,基于轴线控制桩100上架设的全站仪101,将全站仪101所处同一条轴线102上的另外一个轴线控制桩103作为后视方向上对应的目标控制桩,通过视准线法放样出目标建筑物的控制轴线。
该第一测量系统虽然能够较好的定位到放样点的位置,但仍然存在以下几处缺陷:
1、在每个单体建筑处布设独立的轴线系统,随着各个单体建筑的开挖,轴线控制桩很难保存;
2、施工场区面积大、作业机械多、且施工现场的条件复杂,无法满足测量通视的要求;
3、在雨季施工时,轴线桩附近形成的积水,容易引起控制桩的变形;
4、该第一测量系统要求施工现场存在的障碍物少、基准点(即轴线控制桩的架设点)离待测区近、且放样点与基准点之间通视良好,但是,由于控制点的数量有限,存在定位时间长、自动化程度低以及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下面将详细对本申请的方案进行说明:请参考图2,其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针对大型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布置示意图,本申请提出的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包括全站仪200和对中装置;全站仪200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201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测站点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对中装置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外的场区控制点202处,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其中:
请参考图3,对中装置包括对中杆300、与全站仪配合使用的全方位反射棱镜301,以及设于对中杆顶部的定位器302;全方位反射棱镜301与对中杆300之间相对固定;
全站仪200,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202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第一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全站仪200,还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定位器302,用于在由放样人员将目标对中杆进行移动时,计算并显示相应的移动点与放样点之间的间隔距离,得以确定目标对中杆是否有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
全站仪200,还用于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对中装置还包括呈左右对称的观测墩400和设于观测墩的顶部中心的基座401;观测墩400和基座401之间相对固定,观测墩400埋设在场区控制点403处,观测墩的顶部高于地平面,场区控制点位于观测墩的垂直对称轴404上。其中,对中装置的周围还设有多个围护墙405,在一个实施例中,各个围护墙与地面之间的间隔距离为700mm,观测墩埋设在地面之下的基底深度可以设置在1000~1500mm之间,待固定好基底之后,再进行素土回填即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基座401上带有用于调整基座水平方位的圆气泡或长水准气泡。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对中杆500通过螺栓固定在基座501的中心;其中:设于观测墩502的顶部中心的基座501,用于支撑并固定对中杆500;设于任一场区控制点处的观测墩502,用于将对中杆500对中到对应的场区控制点。另外,从图5可知,对中杆500的底部固定在基座501上,定位器503设置在对中杆500的顶部,且,全方位反射棱镜504设置在对中杆500的中间且靠近顶部的位置。
请参考图6,传统测量控制系统和本申请测量控制系统的放样对比示意图,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相比与传统测量控制系统,一方面,可以较为灵活的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设置全站仪,通过选择到最佳的通视位置,得以减小对施工现场通视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传统测量控制系统需要在基准点(即场区控制点)架设全站仪,导致全站仪与放样点之间的放样距离过长,且,由于在放样距离过长的情况下,会极大的缩小放样精度;因此,传统测量控制系统仍然存在放样精度低的问题。而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在待测区域随意设置全站仪的位置,进一步避免全站仪与放样点之间的放样距离过长的情况,减少了距离误差对放样点位精度的影响,提高了放样精度。
例如,针对同一个放样点,在将全站仪架设在基准点K2时,当前全站仪与放样点之间的放样距离为288米,而采用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可以将全站仪架设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点A处,此时全站仪与放样点之间的放样距离为28米,根据误差传播定律,在降低放样距离的情况下,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对放样点位的精度将优于传统测量控制系统。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在取消轴线控制桩布设的情况下,减小了雨季施工对轴线桩变形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且,本申请公开的测量控制系统适用于大场区、多区段和多作业组的同步作业,通过在待测区域随意设置全站仪的位置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避免了当施工现场存在的障碍物多、在场区控制点上不方便架设全站仪或通视困难等不利条件下进行轴线点放样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图2中的全站仪,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02,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第一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具体的,全站仪按测量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1、经典型全站仪,它具备全站仪电子测角、电子测距和数据自动记录等基本功能;2、机动性全站仪,它是在经典全站仪的基础上安装轴系步进电机,可自动驱动全站仪照准部和望眼镜的旋转;3、智能型全站仪,它是在自动化全站仪的基础上,安装自动目标识别与照准的新功能,因此在自动化的进程中,全站仪能够进一步克服需要人工照准目标的重大缺陷,实现了全站仪的智能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的尺寸为3.5cm(当前可按照实际需求,选择相应尺寸的棱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当前选定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的反射距离可达600m。在一个实施例中,全站仪中设置有坐标测量键,在使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测量的时候,包括以下步骤:(1)设定全站仪所设测站点的三维坐标;(2)设定后视点的坐标,当设定后视点的坐标时,全站仪会自动计算后视方向的方位角,并设定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为其方位角;(3)设置棱镜常数;(4)将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高输入全站仪;(5)在利用全站仪照准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按下坐标测量键,此时,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利用全站仪进行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的测量,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步骤S704,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具体地,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包括: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第二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除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获取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首先,在利用全站仪照准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按下坐标测量键,此时,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其次,将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与前述计算得到的第二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合格(即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匹配成功)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BDA000294259395000010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当前由于对中偏差e和标定点位误差τ较小,故放样精度主要取决于极距长S与测角精度mβ。其中,当极距长S一定时,放样精度主要取决于测角精度mβ和测距精度ms,而,当测角精度mβ和测距精度ms一定时,则当前的放样精度主要取决于极距长S。基于上述公式(1)可反映出的是:当测角精度mβ和测距精度ms一定时,极距长S越长,则放样精度m越差,反之,在极距长S越短,则放样精度m越好。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待测区域随意设置全站仪的位置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
上述实施例中,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将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与前述计算得到的第二坐标位置进行校核,进一步避免了记录计算的差错,有效的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步骤S706,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具体的,施工作业段轴线放样时,考虑先利用定位器进行粗略定位,使得放样人员能够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与放样点临近的预设区域内,其中,可以基于预设的采样率以及观测时长(例如,采样率可以设置为15秒,观测时长可以设置为48小时),对场区控制点的坐标位置进行静态观测,并进一步解算得到目标对中杆当前对应的坐标数据。待确定目标对中杆的具体方位后,再利用全站仪确定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利用全站仪照准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基于前述步骤S702和步骤S704的执行逻辑,按下坐标测量键,此时,全站仪开始测距并计算显示目标对中杆当前所处的位置,基于已确定的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以及前述计算出的目标对中杆当前所处的位置,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此时,即可利用全站仪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
上述实施例中,在待测区域内设置全站仪,缩短了全站仪与放样点之间的放样距离,减少了距离误差对放样点位精度的影响,提高了放样精度。另外,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再利用全站仪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进行精准移动,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施工效率。
上述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中,一方面,将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多个测站点处,基于灵活设站的方式,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设置全站仪,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基于测量得到的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计算全站仪所处测站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再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当前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并且基于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的再次校核,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7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7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800,包括:测量模块801、放样模块802和定位模块803,其中:
测量模块801,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第一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放样模块802,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定位模块803,用于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并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放样模块802,还用于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BDA000294259395000013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放样模块802,还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第二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除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获取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上述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一方面,将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多个测站点处,基于灵活设站的方式,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设置全站仪,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基于测量得到的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计算全站仪所处测站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再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当前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并且基于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的再次校核,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关于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或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9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第一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BDA000294259395000014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第二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除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获取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上述计算机设备,一方面,将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多个测站点处,基于灵活设站的方式,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设置全站仪,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基于测量得到的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计算全站仪所处测站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再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当前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并且基于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的再次校核,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第一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针对移动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目标移动方位将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且在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BDA000294259395000016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第二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除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获取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上述存储介质,一方面,将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多个测站点处,基于灵活设站的方式,在待测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处设置全站仪,避免了长视距作业,提高了测量精度以及作业速度。另一方面,基于测量得到的各个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计算全站仪所处测站点的坐标位置,以及在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之前,再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进行校核,并在校核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当前实现了测量工作的自动化,并且基于对测站点的坐标位置的再次校核,减少了记录计算的差错,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的效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全站仪和对中装置;所述全站仪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以避免长视距作业,所述测站点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对中装置设置在所述目标施工区域外的场区控制点处,所述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其中:
所述对中装置包括对中杆、与所述全站仪配合使用的全方位反射棱镜,以及设于所述对中杆顶部的定位器;所述全方位反射棱镜与所述对中杆之间相对固定;
所述全站仪,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其中,所述全站仪是为了与所述放样点间保持较短的放样距离,而灵活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的;所述放样距离越长,所述放样点的放样精度越差,所述放样距离越短,所述放样精度越高;
所述定位器,用于在由放样人员将目标对中杆进行移动时,计算并显示相应的移动点与所述放样点之间的间隔距离,得以确定所述目标对中杆是否有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装置还包括呈左右对称的观测墩和设于所述观测墩的顶部中心的基座;所述观测墩和基座之间相对固定,所述观测墩埋设在所述场区控制点处,所述观测墩的顶部高于地平面,所述场区控制点位于所述观测墩的垂直对称轴上;所述对中杆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基座的中心;其中:
设于所述观测墩的顶部中心的基座,用于支撑并固定所述对中杆;
设于任一场区控制点处的观测墩,用于将所述对中杆对中到对应的场区控制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器,还用于基于预设的采样率以及观测时长,对所述场区控制点的坐标位置进行静态观测;所述观测时长大于等于48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站仪,还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除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
所述全站仪,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所述第二坐标位置与所述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
5.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站仪,所述方法包括:
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其中,所述全站仪是为了与所述放样点间保持较短的放样距离,而灵活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的;所述放样距离越长,所述放样点的放样精度越差,所述放样距离越短,所述放样精度越高;
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所述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FDA000331856444000003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包括:
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除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
获取所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所述第二坐标位置与所述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
在确定所述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8.一种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站仪,所述装置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一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一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各个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分别对应的第一坐标位置;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为所述场区控制点中进行任意筛选得到,且所述第一场区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放样模块,用于根据测量所得的各项所述第一坐标位置,计算所述测站点的测量坐标位置,以及,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其中,所述全站仪是为了与所述放样点间保持较短的放样距离,而灵活设置在目标施工区域内任意标记的测站点处的;所述放样距离越长,所述放样点的放样精度越差,所述放样距离越短,所述放样精度越高;
定位模块,用于针对移动到所述坐标方位临近的预设区域内的目标对中杆,在照准与所述目标对中杆相对固定的目标全方位反射棱镜时,确定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对应所需的目标移动方位,并指示放样人员按照所述目标移动方位将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并且在所述目标对中杆移动到所述放样点时,指示放样人员在地面上将放样点进行标定,得以完成放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样模块,还用于通过下述公式计算放样点的放样精度:
Figure FDA0003318564440000041
式(1)中,m为放样精度,e为对中偏差,τ为标定点位误差,S为极距长,mβ为测角精度,ms为测距精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样模块,还用于在照准设于第二场区控制点处的第二全方位反射棱镜时,测量得到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第二坐标位置;第二场区控制点为场区控制点中除第一场区控制点以外的控制点;获取第二场区控制点对应的实际坐标位置,并将第二坐标位置与实际坐标位置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得以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在确定测量坐标位置不存在偏差时,进行放样点位的放样,并确定放样点所处的坐标方位。
11.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0182841.9A 2021-02-10 2021-02-10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Active CN112964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2841.9A CN1129642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2841.9A CN1129642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4237A CN112964237A (zh) 2021-06-15
CN112964237B true CN112964237B (zh) 2021-12-21

Family

ID=76284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2841.9A Active CN1129642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64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4290B (zh) * 2021-11-09 2023-07-04 深圳海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放样机器人系统的放样方法
CN115233996B (zh) * 2022-07-22 2023-08-08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自动放线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99872B2 (en) * 2004-05-18 2007-04-03 Leica Geosystems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nd-based surveying in sites having one or more unstable zone(s)
US9970762B2 (en) * 2015-06-01 2018-05-15 Leica Geosystems Ag Target point detection method
CN105865426B (zh) * 2016-05-12 2018-10-02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自动对中与测量的全站仪
CN206370490U (zh) * 2017-01-18 2017-08-01 深圳市北斗智星勘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支持gnss和反射棱镜同步观测的天线支架
CN110672079B (zh) * 2019-10-12 2021-12-14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精密放样导向测量方法
CN211452335U (zh) * 2020-01-06 2020-09-08 广州市吉华勘测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站仪棱镜对中杆快速移动定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64237A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33592B (zh) 一种异形饰面板的bim放样方法
CN103806478B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变形的测量方法
CN108871266B (zh) 一种基于中间法三角高程方法的自动化沉降监测方法
US719987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ound-based surveying in sites having one or more unstable zone(s)
CN104964673B (zh) 一种可定位定姿的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
CN101067375B (zh) 隧道无线激光放样装置
CN112964237B (zh) 针对施工工程的测量控制系统、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
CN109470222B (zh) 一种超高层建筑工程测量的监理控制方法
CN106526636B (zh) 一种基于北斗定位的高精度变形监测装置和方法
CN101484777A (zh) 在缺少精确gps数据时获得准确测量数据的管理行进系统和方法
JP2016206178A (ja) レーザ計測方法、レーザ計測用標識、及び座標算出プログラム
CN111609833A (zh) 高耸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
CN108225293A (zh) 一种自动激光测垂仪及垂直度测量方法
JP2022018007A (ja) 遣り方設置方法、遣り方設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測量システム
US20230272632A1 (en) Batter board installation method, batter board installation program and surveying system
EP3961151B1 (en) Surveying system, staking assistance method, and staking assistance program
El-Ashmawy Accuracy, time cost and terrain independence comparisons of levelling techniques
Tuno et al. A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Expected Horizontal Accuracy of a Bridge Stakeout
CN108362247B (zh) 基坑围护装置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
Julian et al. Robotic total station and BIM for quality control
CN110567448A (zh) 一种全站仪测量标高坐标的方法
JPH0446366B2 (zh)
Zeiske Surveying made easy
RU2452920C1 (ru) Оптико-электронный центрир
JP7184372B2 (ja) 位置計測方法、杭引き抜き方法、計測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