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53037A -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53037A
CN112953037A CN202110185378.3A CN202110185378A CN112953037A CN 112953037 A CN112953037 A CN 112953037A CN 202110185378 A CN202110185378 A CN 202110185378A CN 112953037 A CN112953037 A CN 112953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il
electronic device
state
display surface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853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53037B (zh
Inventor
黎宏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8537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530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53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3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53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53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和电池,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显示面,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显示面,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转动连接;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且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面与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且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样式和搭载的技术越来越多样化,无线充电作为一种十分便捷的充电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所采用,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中,通常在电子设备中设置一个无线充电线圈,在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配合的情况下,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与无线充电器内的无线供电线圈响应,为电子设备充电,但是,受限于电子设备中无线充电线圈的数量相对较少,导致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的充电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以解决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和电池,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显示面,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显示面,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转动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二主体,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均与所述电池连通;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池连通,且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池断开;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面和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面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电子设备,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对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或者,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的第二主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面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电子设备中设置有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且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一并为电池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分别位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使得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保证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各自的散热效率较高。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显示面与第一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也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仍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同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从而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之间处于因不平行的状态,和/或第二充电线圈与前述供电线圈之间的间距较大,导致第二充电线圈和供电线圈的对位状态较差,造成第二充电线圈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保证第二充电线圈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第一主体、120-第二主体、130-铰链、
210-第一充电线圈、220-第二充电线圈、230-第一磁性件、
310-驱动电机、320-第一传动绳、330-第二传动绳、340-第一绕线部、350-第二绕线部、
400-显示模组、
500-无线充电器、510-第一供电线圈、520-磁吸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110、第二主体120、第一充电线圈210、第二充电线圈220和电池。当然,电子设备中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如摄像头、麦克风、受话器和各式传感器等,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其中,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为电子设备的两个主要组成结构,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转动连接,从而通过使电子设备具备折叠和展开的能力,也即,上述电子设备具体可以为折叠式电子设备。具体地,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的结构和尺寸可以相同,亦可以不同,本文对此不作限定。电子设备中通常均设置有显示模组400,以为电子设备提供显示作用,第一主体110包括第一显示面,第二主体120包括第二显示面,具体地,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可以分别为两个独立的显示模组400各自的显示面,也即,第一主体110上安装有一显示模组400,第二主体120上安装有另一显示模组400。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仅设置一显示模组400,该显示模组400为柔性结构件,且同时安装于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以提升电子设备的一体性,且可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显示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均为显示模组400的显示面的一部分。
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均为无线充电线圈,在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与充电器配合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均可以为电池充电,使电子设备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结构和尺寸可以不同,也可以使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结构和尺寸对应相同,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备件和组装难度。
如上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且可以使电子设备保持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具体地,电子设备中可以设置有铰链130,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通过铰链130转动连接;并且,电子设备中可以设置有角度传感器或霍尔传感器等检测器件,以通过前述检测器件对电子设备的所处状态进行检测,以根据电子设备的所处状态,对应控制第二充电线圈220与电池之间的通断关系。
基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可以认为,第一状态为电子设备的展开状态,通过使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可以保证电子设备的显示效果更好,提升用户体验。并且,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充电线圈210位于第一主体110,第二充电线圈220位于第二主体120,且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为电子设备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并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210位于第一主体110,第二充电线圈220位于第二主体120,使得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各自工作产生的热量均可以较好地传递至电子设备之外,二者工作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影响叠加的情况,一方面保证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始终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通过使电子设备保持相对较低的温度,可以提升电子设备中各功能器件的使用寿命,且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通常来说,电子设备的充电过程会产生一定的热量,热量产生的多少与充电功率和充电方式,以及充电器与电子设备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因素相关。而在无线充电过程中,为了保证高充电效率和低发热量,通常需要使电子设备稳定地平放在无线充电器500上,从而使无线充电器500的供电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充电线圈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的状态。
基于上述原因,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内,也就是说,第二状态为电子设备的非展开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只要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产生相对转动,使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不同面,即可认为电子设备进入第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保持第一充电线圈210与电池连通的状态,且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与电池断开。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220与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之间存在夹角导致第二充电线圈220的充电效率下降的同时,还会造成充电产热量大幅增加,结合多方面因素经综合考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与电池断开,虽然丧失了些许充电效率,但是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子设备的充电产热量,保证电子设备中各功能器件均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而如果用户需要为电子设备快速充电,仅需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即可,且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下进行充电工作所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散热效率也相对较高。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电子设备中设置有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在电子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主体110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120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210位于第一主体110,第二充电线圈220位于第二主体120,且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一并为电池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分别位于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上,使得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保证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各自的散热效率较高。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显示面与第一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也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210与电池连通,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仍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线圈210进行充电;同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与电池断开,从而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220与无线充电器500的供电线圈之间处于因不平行的状态,和/或第二充电线圈220与前述供电线圈之间的间距较大,导致第二充电线圈220和供电线圈的对位状态较差,造成第二充电线圈220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保证第二充电线圈22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第二充电线圈220连接,在驱动机构工作的情况下,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移动,从而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与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驱动机构具体可以为直线驱动电机310、液压缸或气缸等,通过使第二充电线圈220安装在驱动机构上,使得驱动机构可以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移动。
进一步地,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均位于第一主体110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升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可靠性,并且,可以使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至少部分叠置,进而在电子设备发生跌落等情况时,可以使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互相缓冲,以同时提升二者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可以使第二充电线圈220和第一充电线圈210层叠设置,更具体地,可以使第二充电线圈220和第一充电线圈210的结构和尺寸对应相同,且使第二充电线圈220和第一充电线圈210正对设置,这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可靠性和抗震性能,进而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驱动机构需要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在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之间移动,进而驱动机构可以为旋转电机,驱动机构可以通过传动绳或传动链等柔性传动件与第二充电线圈220连接。具体地,驱动机构的驱动头上可以安装有链轮,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相背两端分别与传动链的相背两端对应连接,且使传动链传动连接在前述链轮上,在驱动机构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的情况下,可以保证第二充电线圈220可以自第一主体110移动至第二主体120,以及保证第二充电线圈220可以自第二主体120移动至第一主体110内。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310、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的一端均与驱动电机310连接,第一传动绳320的另一端与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传动绳330的另一端与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第二端连接。也就是说,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分别与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相背两端对应连接,且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均与驱动电极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310可以通过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沿两个相反的方向分别移动。展开来说,在驱动电机310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驱动电机310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自第一主体110向第二主体120移动,最终可以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位于第二主体120内,对应地,在驱动电机310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驱动电机310则可以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自第二主体120向第一主体110移动,且最终可以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位于第一主体110内。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的情况下,传动结构件的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安装,另外,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在电子设备内所占用的安装空间也相对较小,从而在电子设备的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电子设备内所安装的摄像头等其他器件的尺寸更大,或者可以增加电子设备内所安装的器件的种类和/或数量,以提升电子设备的整体性能。
具体地,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均可以采用强度较大,且基本不具备弹性能力的材料制成,以保证驱动电机310可以通过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稳定地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驱动电机310可以安装在第一主体110或第二主体120上,可选地,可以使驱动电机310安装在第一主体110中远离第二主体120的一端,或者可以使驱动电机310安装在第二主体120远离第一主体110的一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中的一者可以直接与驱动电机310连接,另一者则可以借助且绕设于转向结构上,且与驱动电机310连接,保证驱动电机310可以通过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驱动第二充电线圈220分别沿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驱动电机310设置在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之间,驱动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一绕线部340和第二绕线部350,沿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移动方向,第一绕线部340设置在驱动电机310的一侧,第二绕线部350设置在驱动电机310的另一者,第一传动绳320绕设于第一绕线部340,第二传动绳330绕设于第二绕线部350。也就是说,驱动电机310位于第二充电线圈220的移动路径上,且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均通过转向结构与驱动电机310连接,这使得驱动电机310通过第一传动绳320和第二传动绳330分别向第二充电线圈220所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基本相同,提升第二充电线圈220的运动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易用性,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磁性件230,第一磁性件230固定设置在第一主体110上,在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500配合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230可以与无线充电器500的磁吸件520磁吸配合,使得第一主体110与无线充电器500可以形成稳定的相对固定状态,并且,在第一磁性件230与磁吸件520磁吸配合的情况下,第一充电线圈210和无线充电器500的第一供电线圈510对应设置,保证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一供电线圈510之间的对位关系较好,进而保证第一充电线圈210的充电效率相对较高,且可以保证第一充电线圈210工作时的产热量相对较少,提升第一充电线圈210的整体性能。
具体地,第一磁性件230可以为电磁体或永磁体。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第一主体110可以通过第一磁性件230与无线充电器500形成磁吸配合关系,需要配合使用对应的无线充电器500,也即,无线充电器500内设置有磁吸件520,磁吸件520可以为金属铁等材料形成的结构,可选地,磁吸件520为磁铁,具体可以为永磁体或电磁体。
且可以根据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一供电线圈510的位置等实际情况,对应设置磁吸件520和第一磁性件230的相对位置关系,保证在第一磁性件230和磁吸件520相互吸合的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210可以与第一供电线圈510之间形成较好的对位关系。当然,上述实施例中对无线充电器500的描述并不是对无线充电器500的限定,也并非限定未设置有磁吸件520的无线充电器500即不能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配合,反之,只要可以提供无线充电功能的无线充电器500均可以通过与第一充电线圈210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一主体110内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磁性件230,对应地,可以使无线充电器500设有对应数量的磁吸件520,通过使多个第一磁性件230和多个磁吸件520一一对应配合,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500之间的配合精度,进而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进行充电工作而产生的热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固定在第二主体120上,在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500配合的情况下,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能够分别与无线充电器500的两个磁性件对应地磁吸配合,使得电子设备中的第一主体110和第二主体120均能够与无线充电器500形成较好的对位关系,且使第一充电线圈210与无线充电器500的第一供电线圈510对应设置,使第二充电线圈220与无线充电器500的第二供电线圈对应设置,从而在处于第一状态的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500配合时,保证第一充电线圈210和第二充电线圈220的充电效率均相对较高,且二者进行充电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
具体地,第二磁性件可以为电磁体或永磁体,对应地,可以使无线充电器500配设有至少两个磁吸件520,从而保证第一磁性件230和第二磁性件均能与一个磁吸件520磁吸配合,为电子设备提供定位作用。当然,第二磁性件的数量亦可以为多个,借助多个第二磁性件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500配合时的定位精度,进而提升充电效率,降低产热量。
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该充电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至步骤S2所示的内容。
在步骤S1中,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步骤S2中,响应于第一输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或者,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
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的第二主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面与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也就是,第一输入可以是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也即展开状态时的输入,也可以是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也即非展开状态时的输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只要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产生相对转动,使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不同面,即可认为电子设备进入第二状态,也即非展开状态。
具体地,第一输入是在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时,响应于第一输入,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利用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同时为电池充电;第一输入是在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时,响应于第一输入,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利用第一充电线圈为电池充电,同时将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以减少热量的产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接收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该第一输入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然后响应于该第一输入,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且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一并为电池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分别位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使得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保证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各自的散热效率较高。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显示面与第一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也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仍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同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从而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之间处于因不平行的状态,和/或第二充电线圈与前述供电线圈之间的间距较大,导致第二充电线圈和供电线圈的对位状态较差,造成第二充电线圈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保证第二充电线圈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位于第一主体内,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之后,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第一输入,控制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移动。
也就是,第一输入不仅可以控制电子设备的状态,还可以控制第二充电线圈的移动,也即,在电子设处于展开状态时,接收到第一输入,响应于该第一输入,电子设备折叠,将第二充电线圈从第二主体移动到第一主体上;
在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时,接收到第一输入,响应于该第一输入,电子设备展开,将第二充电线圈从第一主体移动到第二主体上。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的可靠性。
可选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控制模块。
具体地,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该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一输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或者,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
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面与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接收模块接收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该第一输入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然后控制模块响应于该第一输入,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且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一并为电池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分别位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使得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保证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各自的散热效率较高。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显示面与第一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也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仍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同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从而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之间处于因不平行的状态,和/或第二充电线圈与前述供电线圈之间的间距较大,导致第二充电线圈和供电线圈的对位状态较差,造成第二充电线圈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保证第二充电线圈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电子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位于第一主体上。该控制模块还可以用于: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存储在存储器6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上述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7为实现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01、网络模块102、音频输出单元103、输入单元104、传感器105、显示单元106、用户输入单元107、接口单元108、存储器109以及处理器111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7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器111,可以用于: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响应于第一输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或者,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其中,在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的第二主体,在第二状态下,第一显示面与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接收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该第一输入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然后响应于该第一输入,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若是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则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电子设备处于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位于第一主体,第二充电线圈位于第二主体,且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从而可以同时通过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一并为电池充电,这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效率,且由于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分别位于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使得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基本不会出现相互叠加的情况,保证第一充电线圈和第二充电线圈各自的散热效率较高。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显示面与第一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也即,电子设备处于非展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下,仍可以通过第一充电线圈进行充电;同时,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从而防止因第二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器的供电线圈之间处于因不平行的状态,和/或第二充电线圈与前述供电线圈之间的间距较大,导致第二充电线圈和供电线圈的对位状态较差,造成第二充电线圈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保证第二充电线圈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可选地,处理器111,还可以用于: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第一输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且控制第二充电线圈移动。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041和麦克风1042,图形处理器1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06可包括显示面板1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61。用户输入单元107包括触控面板1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72。触控面板1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1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111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人体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1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充电控制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或可穿戴设备。当然,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充电线圈、第二充电线圈和电池,所述第一主体包括第一显示面,所述第二主体包括第二显示面,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转动连接;
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内,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二主体内,且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均与所述电池连通;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池连通,且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与所述电池断开;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面和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显示面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移动;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均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层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第一传动绳和第二传动绳,所述第一传动绳和所述第二传动绳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传动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沿第一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充电线圈自所述第一主体向所述第二主体移动,在所述驱动电机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二充电线圈自所述第二主体向所述第一主体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沿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一绕线部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一侧,所述第二绕线部设置于所述驱动电机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传动绳绕设于所述第一绕线部,所述第二传动绳绕设于所述第二绕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在所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磁吸件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第一供电线圈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在所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磁性件和所述第二磁性件分别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两个磁吸件对应地磁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第一供电线圈对应设置,且使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与所述无线充电器的第二供电线圈对应设置。
8.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对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或者,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内,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的第二主体内,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面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充电线圈均位于所述第一主体内,
所述接收对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之后,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控制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移动。
10.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电子设备的第一输入,所述第一输入用于所述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控制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输入,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第二充电线圈均与电池连通;
或者,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充电线圈与电池连通,并控制第二充电线圈与电池断开;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一主体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主体的第二显示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充电线圈位于所述的第二主体,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显示面与所述第二显示面位于不同的平面。
CN202110185378.3A 2021-02-10 2021-02-10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9530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378.3A CN1129530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85378.3A CN1129530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3037A true CN112953037A (zh) 2021-06-11
CN112953037B CN112953037B (zh) 2023-01-17

Family

ID=7624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85378.3A Active CN112953037B (zh) 2021-02-10 2021-02-10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53037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2209A (zh) * 2021-09-26 2021-12-2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WO2022262664A1 (zh) * 2021-06-16 2022-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7895614A (zh) * 2024-01-19 2024-04-16 深圳市易湘瑞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可充可放移动电源及其充电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442537U (zh) * 2017-09-22 2018-06-01 王习力 一种可移动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8923509A (zh) * 2018-07-06 2018-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方法
CN110474438A (zh) * 2019-08-30 2019-1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26103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可折叠设备、供电方法和装置
CN111614812A (zh) * 2020-05-15 2020-09-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US20200303955A1 (en) * 2019-03-20 2020-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1864914A (zh) * 2020-07-03 2020-10-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组件及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442537U (zh) * 2017-09-22 2018-06-01 王习力 一种可移动的无线充电装置
CN108923509A (zh) * 2018-07-06 2018-11-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方法
CN11126103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可折叠设备、供电方法和装置
US20200303955A1 (en) * 2019-03-20 2020-09-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0474438A (zh) * 2019-08-30 2019-11-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614812A (zh) * 2020-05-15 2020-09-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CN111864914A (zh) * 2020-07-03 2020-10-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组件及充电控制方法、电子设备的充电控制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2664A1 (zh) * 2021-06-16 2022-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852209A (zh) * 2021-09-26 2021-12-28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CN113852209B (zh) * 2021-09-26 2024-06-11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
CN117895614A (zh) * 2024-01-19 2024-04-16 深圳市易湘瑞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可充可放移动电源及其充电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53037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3037B (zh) 电子设备和充电控制方法
EP3731059B1 (en) Terminal with flexible screen
JP7516564B2 (ja) 撮影装置、電子機器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CN203102070U (zh) 附属设备
CN106020358B (zh) 透明电子设备
US8432129B2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US9888599B2 (en) Protecting cov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5718134A (zh) 移动终端
CN103827946A (zh) 显示设备
JP6102946B2 (ja) 携帯端末及びその非接触充電方法
CN103220406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79692A (zh) 显示设备副屏结构、双面显示手机及电子纸屏制作方法
KR20130000246A (ko) 휴대 단말기용 무선충전 장치
CN105429199A (zh) 反向充电移动终端和方法
KR20210013800A (ko) 이벤트에 따라 형태가 전환되는 접이식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접이식 전자 장치의 형태를 전환하는 방법
CN102999093B (zh) 信息处理设备
CN106060381A (zh) 一种相机与其扩展坞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218920063U (zh) 一种电子设备、手写笔的无线充电耦合结构及供电器件
WO2023202606A1 (zh) 一种多屏交互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891691B (zh) 一种动力电池无线充电控制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216927593U (zh) 智能终端机
KR102138513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동 단말기
CN209472638U (zh) 移动终端
CN1147981C (zh) 具有发电器的鼠标
CN211702085U (zh) 一种模块化手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