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3900B -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3900B
CN112923900B CN202110158629.9A CN202110158629A CN112923900B CN 112923900 B CN112923900 B CN 112923900B CN 202110158629 A CN202110158629 A CN 202110158629A CN 112923900 B CN112923900 B CN 1129239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tlement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
sedimentation
threshol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586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23900A (zh
Inventor
陈捷
焦创
张笑楠
殷腾箐
宋立松
吴辉
朱雄斌
郑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to CN2021101586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39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3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3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23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39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5/00Measuring height; Measuring distances transverse to line of sight; Levelling between separated points; Surveyors' lev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89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01S13/90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techniques, e.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echniques
    • G01S13/9021SAR image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 G01S13/9023SAR image post-process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interferometric techniqu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包括: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的沉降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判断沉降是否均匀。以解决相关技术难以得到大区域内所有建筑物沉降类型,也无法分解出其中的工程性沉降量、判断沉降是否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程建筑地面沉降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城镇工程建筑由于人类活动引起沉降原因一般分为两大类:1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区域性沉降导致建筑物沉降;2是工程建筑本身由于工程建设和人类其他活动等原因造成的自身沉降。
这两种沉降原因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不相同,前者对于工程建筑基本没有危害,后者是否有危害要分析建筑物工程性沉降的程度、判断是否为均匀沉降。
现有沉降观测方法一般采用在建筑物上固定GPS沉降观测点定点观测,或者利用InSAR技术得到整个区域的沉降观测情况。如果发现沉降,分析沉降原因,需要结合地下水开采,周边地表水准沉降等观测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最后计算建筑物工程性沉降程度、判断沉降是否均匀,最终以建筑物沉降原因、工程性沉降程度、沉降是否均匀为依据得出合理沉降治理解决方案。
上面的两种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建筑物上以固定GPS观测点观测结果计算沉降,需人工布设观测点,目前只有城市少量重要建筑物布设观测点;单纯利用InSAR技术得到的是整个大区域的沉降状况非单个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2传统方法分析沉降原因还需要结合地下水开采、周边地表沉降水准观测成果等多渠道资料,以上资料搜集和分析工作还是以人工比对为主,工作量大,效率不高。
3建筑物上以固定GPS观测点观测结果计算沉降,GPS观测点数量有限,包括数据观测和计算两个分离的过程,以人工为主,以此为数据计算建筑物工程性沉降程度不够精准,判断是否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效率低下。
综上,以上技术都难以做到快速得到大区域内所有建筑物的自身的总沉降量,也无法分解出其中的工程性沉降量并判断是否为不均匀沉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难以做到大区域内所有建筑物的自身的总沉降量,也无法分解出其中的工程性沉降量并判断是否为不均匀沉降。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包括:
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
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
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进一步地,使用Dealauny三角剖分方法构建三角网T。
进一步地,使用等值线追踪算法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
进一步地,所述δ为按照年平均沉降速率设置的沉降阈值。
进一步地,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包括:
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得到叠置比例η;
若η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性沉降,此时,落在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为0;
若η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生成工程构筑物外预定范围的缓冲区,提取空间位置在缓冲区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P′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31
将所述总沉降量Z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32
获得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ΔZ,统计所述工程性沉降量ΔZ大于第二设定阈值的个数u;如果u/U大于等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在区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将ΔZ作为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如果u/U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不存在工程性沉降,即工程性沉降为0,其中U为工程构筑物内PS沉降点的个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构建模块,用于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判断模块,用于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
1利用InSAR的观测结果PS沉降点集与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工程构筑物集合进行GIS综合分析,可以快速定位每个建筑物并计算其沉降量,判断出有哪些建筑物有沉降。
2通过每个工程建筑物范围和其所在独立沉降区域进行叠置分析,自动得出沉降原因结果,判断每个建筑物沉降原因是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区域性沉降或自身的工程性沉降,还是二者都有。较以往将沉降结果人工的对比地下水或水准监测方式效率大大提高,为今后工程建筑物沉降治理提供依据。
3利用每个工程建筑物InSAR的观测结果PS沉降点集与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中的工程构筑物集合,分离和自动计算出每个工程建筑物工程性沉降量,判断沉降是否均匀,比传统的人工GPS观测方式在效率和准确程度上大大提高、成本降低。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PS沉降点、三角网及沉降区域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构筑物50m缓冲区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构筑物内三角网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计算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的流程图。该计算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通过InSAR获取PS(Permanent Scatterer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步骤S102,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步骤S103,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如图2所示,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PS沉降点、三角网及沉降区域示意图,图中S1和S2为独立沉降区域。
步骤S104,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步骤S105,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
步骤S106,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步骤S107,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通过以上方案,通过InSAR沉降点集和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构筑物的集合进行叠置分析,快速定位每个建筑物并计算其沉降量,判断出有哪些建筑物有沉降;自动识别沉降的原因、快速分离其中的工程性沉降量,判断沉降是否均匀,为工程建筑物沉降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较以往传统人工布设GPS监测点、水准点等方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上述步骤S101,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具体包括:
使用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P1,P2,P3…Pn},P{P1,P2,P3…Pn}中点Pi的平面坐标为(xi,yi),PS沉降点集P{P1,P2,P3…Pn}对应的每个PS沉降点的总沉降量(工程性沉降与区域性沉降的和)Z{z1,z2,z3…zn},Z{z1,z2,z3…zn}用于表示年平均沉降速率,单位为毫米/年(mm/y),那么,P{P1,P2,P3…Pn}中点Pi的总沉降量为zi。利用InSAR技术获取PS沉降点集,能快速掌握整个区域的沉降宏观总体情况。
上述步骤S102,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具体包括:
以所述PS沉降点集P{P1,P2,P3…Pn}为输入,使用Dealauny三角剖分方法构建三角网T{T1,T2,T3…Th}。利用稳定的三角网将整个区域的沉降情况以三维的方式进行客观、细致的架构和展现,不会丢失沉降的细节,为后面沉降区域的生成提供数据。
上述步骤S103,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具体包括:
按照年平均沉降速率设置沉降阈值δ,基于三角网T使用等值线追踪算法生成沉降量Z{z1,z2,z3…zn}≥δ的等值面,得到相互独立的沉降区域S{S1,S2,S3…Sf}。如图2所示,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PS沉降点、三角网及沉降区域示意图,图中S1和S2为独立沉降区域。通过设置沉降的阈值,和构造的三角网,自动快速得到有沉降的区域,并且沉降区域之间明显清晰保持独立,为后面分析工程构筑物的沉降提供数据基础。
上述步骤S104,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具体包括:
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B1,B2,B3…Bm}。从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中,按照工程构筑物的分类,快速获取大区域范围内每个工程构筑物的空间位置。
上述步骤S105,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S1051,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得到叠置比例η;具体地,计算工程构筑物Bi与独立沉降区域Sj的交集面积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81
并计算其所占沉降区域面积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82
的比例: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83
步骤S1052,若η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性沉降,此时,落在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为0;具体地,若η≥80%,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性沉降。此时,落在Bi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为0。假设落在Bi内沉降点集P{P1,P2,P3…Pm}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是Z{z1,z2,z3…zm},那么的Z{z1,z2,z3…zm}算术平均值作为Bi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即为工程性沉降量。
步骤S1053,若η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生成工程构筑物外预定范围的缓冲区,提取空间位置在缓冲区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P′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84
将所述总沉降量Z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85
获得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ΔZ,统计所述工程性沉降量ΔZ大于第二设定阈值的个数u;如果u/U大于等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在区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将ΔZ作为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量;如果u/U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不存在工程性沉降,即工程性沉降为0,其中U为工程构筑物内PS沉降点的个数。
具体地,若η<80%,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生成工程构筑物Bi外预定范围50m的缓冲区Ci,如图3所示,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构筑物50m缓冲区示意图,图中Bi为一个发生沉降的工程构筑物,以Bi为中心设定了50m的缓冲区范围,那么形成了Bi范围内、Bi为中心设定了50m的缓冲区范围内、Bi为中心设定了50m的缓冲区范围外三个区域的PS沉降点。提取空间位置在Ci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P′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92
B内PS沉降点的个数为U,其中第t个PS沉降点的总沉降量Zt,将所述总沉降量Zt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93
获得工程构筑物B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Zt,即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94
统计Δzt≥7mm/y的个数u。如果u/U≥30%,则认为工程构筑物Bi在区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Bi内PS沉降点的Δzt算术平均值作为Bi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量。如果u/U<30%,则认为Bi不存在工程性沉降。
步骤S106,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Bi,计算工程构筑物Bi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Tk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gk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构筑物内三角网示意图,图中Bi为一个发生沉降的工程构筑物,同时显示了在Bi范围内的三角形和PS沉降点,具体步骤如下: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Tk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gk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091
其中: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01
式中,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02
为Tk三个顶点的平面坐标,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03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04
为对应顶点的年平均沉降速率。
步骤S107,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具体的,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工程构筑物Bi内的三角形,统计内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gk≥0.001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20%,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Bi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及的相关阈值,可以由技术人员自行确定,不仅限于以上具体数值。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将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进行叠置分析,判断每个工程性构筑物的沉降类型,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如果存在工程性沉降通过和工程性构筑物周边缓冲区内沉降量的比较,进一步分离出工程性沉降、判断沉降均匀与否。分析工程性构筑物的沉降类型并得出其中工程性沉降的大小、判断沉降均匀与否是工程构筑物沉降治理方案的制定的重要依据。
与前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的实施例相对应,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的实施例。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框图。参照图5,该装置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21,用于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构建模块22,用于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生成模块23,用于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
获取模块24,用于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第二计算模块25,用于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
第三计算模块26,用于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判断模块27,用于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计算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上述第二计算模块25,包括以下子模块:
叠置分析子模块251,用于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得到叠置比例η;
第一判断子模块252,用于若η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性沉降,此时,落在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为0;
第二判断子模块253,用于若η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生成工程构筑物外预定范围的缓冲区,提取空间位置在缓冲区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P′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21
将所述总沉降量Z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BDA0002934800420000122
获得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ΔZ,统计所述工程性沉降量ΔZ大于第二设定阈值的个数u;如果u/U大于等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在区域性沉降的基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将ΔZ作为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如果u/U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不存在工程性沉降,即工程性沉降为0。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申请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
相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8)

1.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
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 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 降量;包括: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 得到叠置比例η;若η大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 性沉降,此时,落在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 为0;若η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生 成工程构筑物外预定范围的缓冲区,提取空间位置在缓冲区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P′ 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将所述总沉降量Z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598492DEST_PATH_IMAGE001
, 获得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
Figure 345999DEST_PATH_IMAGE002
,统计所述工程性沉降量
Figure 542626DEST_PATH_IMAGE002
大于第二 设定阈值的个数u;如果u/U大于等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在区域性沉降的基 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将
Figure 890430DEST_PATH_IMAGE002
作为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 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如果u/U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 物不存在工程性沉降,即工程性沉降为0,其中U为工程构筑物内PS沉降点的个数;
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Dealauny三角剖分方法构建三角网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等值线追踪算法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δ为按照年平均沉降速率设置的沉降阈值。
5.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通过InSAR获取PS沉降点集P,计算所述PS沉降点集P中各点的总沉降量Z;
构建模块,用于以所述PS沉降点集P作为输入,构建三角网T;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三角网T,生成所述总沉降量Z大于等于δ的等值面,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独立沉降区域S,其中δ为沉降阈值;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获取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程构筑物的集合B,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 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判断各工程构筑物造成沉降的类型,计算各工 程构筑物的工程性沉降量;包括:叠置分析子模块,用于将所述集合B内各工程构筑物的范 围与其所在的独立沉降区域S进行叠置分析,得到叠置比例η;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若η大 于等于第一设定阈值,则沉降类型为单纯的工程性沉降,不存在区域性沉降,此时,落在工 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即为工程性沉降量,区域性沉降量为0;第二判断子模 块,用于若η小于第一设定阈值,则存在区域性沉降,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工程性沉降, 生成工程构筑物外预定范围的缓冲区,提取空间位置在缓冲区内的地表沉降点集P′,计算 P′内每个PS沉降点总沉降量的算术平均值
Figure 709000DEST_PATH_IMAGE001
;将所述总沉降量Z减去所述算术平均值
Figure 435648DEST_PATH_IMAGE001
, 获得工程构筑物内每个PS沉降点的工程性沉降量
Figure 458968DEST_PATH_IMAGE002
,统计所述工程性沉降量
Figure 779222DEST_PATH_IMAGE002
大于第二 设定阈值的个数u;如果u/U大于等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物在区域性沉降的基 础上同时存在工程性沉降,将
Figure 257607DEST_PATH_IMAGE002
作为工程构筑物的工程性年平均沉降速率,将所述工程性 年平均沉降速率乘以时间,获得工程性沉降;如果u/U小于第三设定阈值,则认为工程构筑 物不存在工程性沉降,即工程性沉降为0,其中U为工程构筑物内PS沉降点的个数;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对存在工程性沉降的工程构筑物,计算该工程构筑物内三角网T中每个三角形的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
判断模块,用于提取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统计年平均沉降速率梯度值大于等于设定阈值的三角形个数n,如果n/N大于等于给定阈值,则认为该工程构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否则为均匀沉降,其中N为三个顶点全部落在该工程构筑物内的三角形的个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δ为按照年平均沉降速率设置的沉降阈值。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其特征在于,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0158629.9A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9239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8629.9A CN112923900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58629.9A CN112923900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3900A CN112923900A (zh) 2021-06-08
CN112923900B true CN112923900B (zh) 2022-09-06

Family

ID=76170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58629.9A Active CN112923900B (zh) 2021-02-04 2021-02-04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39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7521B (zh) * 2021-12-16 2022-11-04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面向黄土填土沉降区的边界识别与提取方法
CN116989742B (zh) * 2023-09-26 2023-12-05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389A (zh) * 2015-12-23 2016-04-06 首都师范大学 分析浅地表空间利用差异模式下地面沉降演变规律的方法
CN107271998A (zh) * 2017-07-01 2017-10-20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D‑InSAR和GIS技术的地下非法采矿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9508353A (zh) * 2018-12-11 2019-03-22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目标InSAR监测风险提示方法及系统
CN109991601A (zh) * 2018-11-29 2019-07-09 北京东方至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S-InSAR技术的房屋风险评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7389A (zh) * 2015-12-23 2016-04-06 首都师范大学 分析浅地表空间利用差异模式下地面沉降演变规律的方法
CN107271998A (zh) * 2017-07-01 2017-10-20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集成D‑InSAR和GIS技术的地下非法采矿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9991601A (zh) * 2018-11-29 2019-07-09 北京东方至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S-InSAR技术的房屋风险评估方法
CN109508353A (zh) * 2018-12-11 2019-03-22 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目标InSAR监测风险提示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邦彦等.《利用InSAR 与地质数据综合分析南京河西地面沉降的演化特征和成因》.《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0, *
段光耀等.《京津城际铁路沿线不均匀地面沉降演化特征》.《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3900A (zh)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23900B (zh) 一种基于rs技术的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判断方法及装置
Qin et al. Evalu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urban expansion: A case study of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Viegas et al. Effects of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on the delineation of traffic analysis zones
CN107220754B (zh) 一种县域尺度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CN111507375B (zh) 一种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3345566B (zh) 基于地质内涵的化探异常识别与评价方法
Li et al.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quantitative attribution of soil water eros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RUSLE-TLSD model
CN111144656A (zh) 一种基于gis的灾害评价分析方法
CN112131731B (zh) 一种基于空间特征向量滤波的城市生长元胞模拟方法
Lakew et al. Evaluation of global water resources reanalysis runoff products for local water resources applications: case study-upper Blue Nile basin of Ethiopia
Sadeghi et a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drograph components and landscapes metrics extract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resolutions
Kanari et al. Evaluating earthquake-induced rockfall hazard near the Dead Sea Transform
Zhu et al. Uncertainty of slope length derived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i-di et al. A sampled method of classification of susceptibility evaluation unit for geological hazards based on GIS
CN112923901B (zh) 一种基于rs和gis技术的工程性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9933921B (zh) 一种滚石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Yu et al. A method for rapidly determin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based on remote-sensing imagery and its application
CN110070234B (zh) 一种地震滑坡人员死亡数量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Glade et al. MultiRISK: an innovative concept to model natural risks
Zhang Urban food simulation by coupling a hydrodynamic model with a hydrological model
CN116108312B (zh) 一种基于单图斑成果数据的土地变化面积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4925923B (zh) 一种提高非监测单元积水深度预报精度的方法
CN116843495B (zh) 一种植被修复工程实施区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3807724B (zh) 一种基于综合风险评价的弃碴场选址方法
Wu et al.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the Surface Flow Dynamics based on the Flow-Path Network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