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06313A -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6313A
CN112906313A CN202110087667.XA CN202110087667A CN112906313A CN 112906313 A CN112906313 A CN 112906313A CN 202110087667 A CN202110087667 A CN 202110087667A CN 112906313 A CN112906313 A CN 112906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ecological
river
ecological flow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876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新宇
杨青颜
伍艳
赵方正
武庆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20211008766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63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6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63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8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luid dynamics, e.g. using Navier-Stokes equations 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08Flui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属于河流生态环境技术领域,通过物理栖息地模拟法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面积关系曲线,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时对应的流量为河流最适宜生态流量,流量‑有效栖息地面积关系曲线第一个明显转折点对应的流量作为河流最小生态流量,并将河流最适宜生态流量、河流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作为河流生态流量阈值的上、下限;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河道外社会经济用水与河流内生态需水之间的关系,计算社会经济用水量与河流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贡献度和系统协调度,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流量。本发明可以协调社会经济用水量和生态流量之间的矛盾。

Description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生态环境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河流生态流量不断被社会生产生活用水挤占,河流原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维持河流基本形态、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关于河流生态流量的研究越来越多。生态流量的研究在内涵上非常丰富,有关生态流量的称谓也未统一,主要有:生态用水、生态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等。各种概念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时常出现相互替代。本发明中的河流生态流量是特指河道内流量,即在某一个特定河流或河段保持现有水生栖息地和鱼群的足够水量。
生态流量的计算方法已超过200种,整体而言,这些方法可分为4类: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综合评价法和生境模拟法:
(1)水文学方法又称快速评价法或标准设定法。通过分析历史水文数据,或由历年均值取百分比,或对特征年份、特征月份流量统计分析,从而对生态流量的进行简单的评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Tennant法、7Q10法、流量历时曲线法等;
(2)水力学方法将流量变化与河道水力参数、几何参数联系起来量化河道内需水,其依赖于河道流速、水深、河宽、湿周等水力参数及断面特征来确定生态流量。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湿周法、R2CROSS法、WSP水力模拟法等;
(3)综合评价法是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河流各项服务功能,从而确定河流生态流量过程的一类方法。其代表方法如南非的建块法(BBM)、澳大利亚的基准测流法(DRIFT);
(4)生境模拟法是以特定水生物种的栖息地模拟为基础,将河道物理结构、河流水文特征及目标物种生境需求信息相结合,进而计算生态流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是建立在水力条件对物理生境影响的基础上的一种新方法,因为生境模拟法可定量化,并且是基于生物原则,所以目前被认为是最可信的评价方法。它目前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组织推荐为生态需水计算服务唯一具备法律可信性的方法。其代表性方法有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法、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有效宽度法等。
综合来看,水文学方法注重对历史水文资料的运用,简单迅速,但是并未考虑到研究河段的生物信息,得出的生态流量缺乏生态学意义。水力学法涉及比较多且具体的河流要素,但往往忽视了水流流速变化,对具体水生生物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缺乏考虑,故适合小型或流量较小,泥沙含量小,水环境污染不明显的河段。综合法综合考虑了专家意见、现场调查、实测天然日流量系列,强调河流是一个生态系统整体,其操作难度比其他的方法难度大得多,也不利于普通学者的研究。而生境模拟法中的河道内流量增加法(IFIM法)以栖息地模型方法为核心,把栖息地指示生物对水深、流速和水质因子的喜好性纳入考虑,之后通过建立流量与栖息地面积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优生态流量,越来越得到生态学者的重视。栖息地模型方法能够从生物角度出发,考虑指示生物对水体流速、水深以及水质因子的要求,体现出生态流量的生物学意义。
但是,生境模拟法只单一考虑了河流生态流量的需求,难以协调水资源短缺地区河流生态流量和社会经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所以,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河流生态流量评价方法,用以确定一个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的最优河流生态流量。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能计算出最优生态流量,协调社会经济用水量和生态流量之间的矛盾。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水深、适宜度指数的获取,在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分布,将流速、水深分别带入指示鱼类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得到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
步骤2,根据不同流量条件Qm下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得到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步骤3,利用不同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对应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以流量条件Qm为横坐标,以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即Qm-WUA关系曲线;
步骤4,根据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结果,计算系统协调度和协同贡献度置换率;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对应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当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处于生态流量阈值区间时,即为最终的河流生态流量。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步骤1之前进行各类指标的获取,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1,确定研究河段和研究时段,收集鱼类种群调查资料,根据鱼类种群资料,选出指示鱼类;
步骤1.2,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是用来定量描述生物对生境的偏好程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以适宜度指数为纵坐标,以流速、水深为横坐标,根据指示鱼类所喜好的流速、水深特性,分别绘制指示鱼类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
步骤1.3,收集研究河段的断面资料、逐日水位资料、逐日流量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构建水动力学模型,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4中,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步骤4.1),将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时对应的流量作为最适宜生态流量,将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的第一个明显转折点作为最小生态流量,将最适宜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上限,将最小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下限;
步骤4.2),利用系统协同理论,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河流生态流量离散化,每一个离散化后的生态流量值都有其对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构建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步骤4.3),将有效栖息地面积作为衡量生态效益的效益指标,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有效栖息地面积,并对应一个生态效益值;
步骤4.4),将区域供水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效益指标,在河流水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供水量等于河流水量总量减去生态流量,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区域供水量,并对应一个社会经济效益值;
步骤4.5),计算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的流量条件Qm选取公式为:
Qm=k×Qp
其中,Qm、Qp分别为初始流量条件、多年平均径流量;k为百分比,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4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的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公式为:
HSI=f(V)·f(D)
其中,HSI为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f(V)、f(D)分别为断面的流速、水深适宜度值,分别由对应的适宜度曲线查得。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42
其中,Ai为研究河段第i个断面控制的水域面积;HSIi为第i个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公式为:
Opt(f1(x),f2(x)…,fP(x))
其中,x为决策变量即可能的生态流量,
f(x)=(f1(x),f2(x),…fP(x))T∈RP为所考虑的P个目标,对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方案x,其向量目标函数f(x)由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Opt表示追求各个目标与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及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43
其中,f(x)为目标函数;Si(x)为协同贡献度函数;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51
为fi(x)容忍限,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52
为fi(x)的理想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可以由协同贡献度函数si(x)转换为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公式为:
Max[s1(x),s2(x),…sP(x)]T
其中,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最优解是I=(1,1,…,1)T;不同子目标对整体目标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子目标的协同贡献度赋予不同的权重wi,以此得到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所以,生态流量控制决策的多目标问题的系统协调度函数定义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53
其中,wi≥0,i=1,2,…,P;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54
1≤g≤+∞;系统协调度函数s(x)满足0≤s(x)≤1,s(x)越接近1,系统协调度越高。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4中的协同贡献度置换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55
其中,ri,j(x)为协同贡献度置换率;Δx为生态流量的增量。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了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通过物理栖息地模拟得到河流适宜生态流量的阈值范围,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计算二者的协同贡献度和系统协调度,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河流生态流量和社会经济用水量,提供了一个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的最优河流生态流量,填补了我国对于栖息地模拟法综合衡量生态流量和社会经济用水量的空白,计算的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可作为水量分配中的建议值,缓解社会经济用水量和生态流量之间的矛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呼兰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棒花鱼的流速适宜度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棒花鱼的水深适宜度曲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MIKE11构建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示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研究河段和研究时段,收集鱼类种群调查资料,根据鱼类种群资料,选出指示鱼类;
步骤2、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是用来定量描述生物对生境的偏好程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以适宜度指数为纵坐标,以流速、水深为横坐标,根据指示鱼类所喜好的流速、水深特性,分别绘制指示鱼类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
步骤3、收集研究河段的断面资料、逐日水位资料、逐日流量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构建水动力学模型,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参数;
步骤4、水深、适宜度指数的获取,在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分布,将流速、水深分别带入指示鱼类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得到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
步骤5、根据不同流量条件Qm下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得到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步骤6、利用不同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对应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以流量条件Qm为横坐标,以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即Qm-WUA关系曲线;
步骤7、将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时对应的流量作为最适宜生态流量,将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的第一个明显转折点作为最小生态流量,将最适宜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上限,将最小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下限;
步骤8、利用系统协同理论,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河流生态流量离散化,每一个离散化后的生态流量值都有其对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构建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步骤9、将有效栖息地面积作为衡量生态效益的效益指标,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有效栖息地面积,并对应一个生态效益值;
步骤10、将区域供水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效益指标,在河流水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供水量等于河流水量总量减去生态流量,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区域供水量,并对应一个社会经济效益值;
步骤11、计算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
步骤12、根据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结果,计算系统协调度和协同贡献度置换率;
步骤13、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对应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当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处于生态流量阈值区间时,即为最终的河流生态流量。
步骤4中的流量条件Qm选取公式为:
Qm=k×Qp
其中,Qm、Qp分别为初始流量条件、多年平均径流量;k为百分比,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71
步骤5中的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公式为:
HSI=f(V)·f(D)
其中,HSI为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f(V)、f(D)分别为断面的流速、水深适宜度值,分别由对应的适宜度曲线查得。
步骤6中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81
其中,Ai为研究河段第i个断面控制的水域面积;HSIi为第i个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步骤8中的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公式为:
Opt(f1(x),f2(x)…,fP(x))
其中,x为决策变量即可能的生态流量,
f(x)=(f1(x),f2(x),…fP(x))T∈RP为所考虑的P个目标,对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方案x,其向量目标函数f(x)由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Opt表示追求各个目标与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及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
步骤10中的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82
其中,f(x)为目标函数;Si(x)为协同贡献度函数;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83
为fi(x)容忍限,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84
为fi(x)的理想值。
步骤12中的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可以由协同贡献度函数si(x)转换为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公式为:
Max[s1(x),s2(x),…sP(x)]T
其中,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最优解是I=(1,1,…,1)T;不同子目标对整体目标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子目标的协同贡献度赋予不同的权重wi,以此得到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所以,生态流量控制决策的多目标问题的系统协调度函数定义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85
其中,wi≥0,i=1,2,…,P;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91
1≤g≤+∞;系统协调度函数s(x)满足0≤s(x)≤1,s(x)越接近1,系统协调度越高。
步骤12中的协同贡献度置换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092
其中,ri,j(x)为协同贡献度置换率;Δx为生态流量的增量。
实施例
本实施例以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呼兰河干流为例对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河流生态流量评价进行阐述。呼兰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呼兰河是松花江左岸一级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铁力市东北部的炉吹山,高程920m,自东向西流,流经松嫩平原东部黑龙江省的13个市县,于哈尔滨呼兰县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全长523km,流域总面积36789km2,约占松花江流域面积的6.56%。本文选取呼兰河干流秦家水文站至呼兰河口水位站217km长的河段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总利用率达50%左右,工农业用水需求大,社会经济用水量大量挤占河流生态流量。同时,呼兰河水污染负荷也非常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呼兰河口湿地水生态系统健康处于差到一般的状态,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亟需生态补水,改善生态环境。研究河段内,河流生态流量和社会经济用水量之间的矛盾突出,急需协调。
本实施例使用的水位、流量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秦家站(测站编码:11003400)、兰西站(测站编码:11003710)、青冈站(测站编码:11005600)和呼兰站2012~2016年每日的水位、流量实时监测数据;本实施例使用的鱼类调查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呼兰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水生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书(2016年)》;本实施例使用的河道断面资料来源于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河道断面实测资料。
请见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流生态流量计算方法,简称“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呼兰河具体研究河段和研究时段,收集该区域鱼类种群调查资料,根据鱼类种群资料,选出指示鱼类;
步骤2、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是用来定量描述生物对生境的偏好程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以适宜度指数为纵坐标,以流速、水深为横坐标,根据指示鱼类所喜好的流速、水深特性,分别绘制指示鱼类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
步骤3、收集呼兰河具体研究河段的断面资料、逐日水位资料、逐日流量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构建水动力学模型,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参数;
步骤4、水深、适宜度指数的获取,在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分布,将流速、水深分别带入指示鱼类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得到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流量条件Qm选取公式为:
Qm=k×Qp
其中,Qm、Qp分别为初始流量条件、多年平均径流量;k为百分比,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01
步骤5、根据不同流量条件Qm下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得到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公式为:
HSI=f(V)·f(D)
其中,HSI为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f(V)、f(D)分别为断面的流速、水深适宜度值,分别由对应的适宜度曲线查得。
步骤6、利用不同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对应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以流量条件Qm为横坐标,以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即Qm-WUA关系曲线;有效栖息地面积WUA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11
其中,Ai为研究河段第i个断面控制的水域面积;HSIi为第i个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步骤7、将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时对应的流量作为最适宜生态流量,将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的第一个明显转折点作为最小生态流量,将最适宜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上限,将最小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下限;
步骤8、利用系统协同理论,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河流生态流量离散化,每一个离散化后的生态流量值都有其对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构建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公式为:
Opt(f1(x),f2(x)…,fP(x))
其中,x为决策变量即可能的生态流量,f(x)=(f1(x),f2(x),…fP(x))T∈RP为所考虑的P个目标,对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方案x,其向量目标函数f(x)由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Opt表示追求各个目标与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及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
步骤9、将有效栖息地面积作为衡量生态效益的效益指标,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有效栖息地面积,并对应一个生态效益值;
步骤10、将区域供水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效益指标,在河流水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供水量等于河流水量总量减去生态流量,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区域供水量,并对应一个社会经济效益值;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12
其中,f(x)为目标函数;Si(x)为协同贡献度函数;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13
为fi(x)容忍限,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14
为fi(x)的理想值。
步骤11、计算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
步骤12、根据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结果,计算系统协调度和协同贡献度置换率;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可以由协同贡献度函数si(x)转换为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公式为:
Max[s1(x),s2(x),…sP(x)]T
其中,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最优解是I=(1,1,…,1)T;不同子目标对整体目标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子目标的协同贡献度赋予不同的权重wi,以此得到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所以,生态流量控制决策的多目标问题的系统协调度函数定义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21
其中,wi≥0,i=1,2,…,P;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22
1≤q≤+∞;系统协调度函数s(x)满足0≤s(x)≤1,s(x)越接近1,系统协调度越高。
协同贡献度置换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23
其中,ri,j(x)为协同贡献度置换率;Δx为生态流量的增量。
步骤13、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对应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当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处于生态流量阈值区间时,即为最终的河流生态流量。
以下通过实验验证本发明的合理性。
(一)黑龙江省呼兰河生态流量计算
1)呼兰河研究河段、时段及指示鱼类的确定
根据研究区地理概况,确定研究河段为:呼兰河干流秦家水文站至呼兰河口水位站河段;根据研究区水文气象概况,确定研究时段为:每年的5-6月,即呼兰河的灌溉临界期;根据《呼兰河流域水利综合规划水生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书(2016年)》备选鱼类共有4目21种,其中棒花鱼作为本地区主要经济鱼类和土著鱼类,在5-6月需要大量产卵繁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选取棒花鱼作为指示鱼类。
2)绘制指示鱼类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
棒花鱼适宜流速在0.3m/s~0.6m/s之间,对应适宜度指数为0~1;适宜水深1m~3m之间,对应适宜度指数为0~1。以适宜度指数为纵坐标,以流速、水深为横坐标,分别绘制棒花鱼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如图3、图4。
3)利用实测资料构建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
收集呼兰河干流秦家水文站至呼兰河口水位站河段的断面资料,共41个断面;所涉及水文站、水位站为秦家站(测站编码:11003400)、兰西站(测站编码:11003710)、青冈站(测站编码:11005600)和呼兰站,根据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水文年鉴获得2012~2016年的逐日水位资料、逐日流量资料;利用这些资料,使用MIKE11构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参数;MIKE11构建的一维水动力学模型河道示意图如图5所示,模型参数设定见表1。
表1 MIKE11水动力学模型参数设定表
参数项 设定值
河床糙率Bed Resistance N=0.029
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s 水位为下游多年平均水位111.53米
4)基于水动力学模型模拟流速、水深适宜度指数分布
在率定好的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不同流量条件见表2。在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分布,将流速、水深分别带入指示鱼类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得到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并根据不同流量条件Qm下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得到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见表3。
表2水动力学模型采用的流量条件表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31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41
表3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表
流量条件(m<sup>3</sup>/s) 7 10 15 20 30 40 45 60
HSI 0.20 0.29 0.36 0.43 0.48 0.52 0.53 0.55
流量条件(m<sup>3</sup>/s)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HSI 0.55 0.55 0.55 0.54 0.53 0.53 0.52 0.50
流量条件(m<sup>3</sup>/s)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220
HSI 0.49 0.47 0.46 0.44 0.43 0.42 0.40 0.39
流量条件(m<sup>3</sup>/s)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HSI 0.38 0.37 0.35 0.34 0.33 0.32 0.31 0.30
5)基于物理栖息地模拟确定生态流量阈值
利用不同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对应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见表4;以流量条件Qm为横坐标,以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即Qm-WUA关系曲线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生境可利用面积(WUA)最大时为3791.16万m2/km,此时对应的适宜生态流量为80m3/s;流量~有效栖息地面积(WUA)关系曲线第一个明显转折点对应的生境可利用面积(WUA)为2756.42万m2/km,即最小生态流量为20m3/s。所以,生态流量阈值即为[20,80],单位:m3/s。
表4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HSI和WUA表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42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51
6)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确定河流生态流量的方法
①利用系统协同理论,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河流生态流量离散化,每一个离散化后的生态流量值都有其对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此,构建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模型:
Opt(f1(x),f2(x))
其中,x为决策变量即可能的生态流量,f(x)=(f1(x),f2(x))T∈R2为所考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个目标,对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方案x,其向量目标函数f(x)由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Opt表示追求各个目标与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及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
②将有效栖息地面积作为衡量生态效益的效益指标,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有效栖息地面积,并对应一个生态效益值;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径流总量为122m3/s,在极限条件下(无生态流量或总径流量全用于生态流量),生态流量可用水量范围为0~122m3/s,将生态流量在可用水量范围内离散化,根据流量和生境可利用面积(WUA)之间的定量关系,计算不同生态流量下对应的生态效益。生态流量最低生态效益、最高生态效益取生态流量阈值[20,80]内的最低生态效益、最高生态效益,将它们分别定义为生态效益的容忍限和理想值。计算的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见表5。
表5生态流量与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的关系表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52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61
将区域供水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效益指标,在河流水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供水量等于河流水量总量减去生态流量,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区域供水量,并对应一个社会经济效益值;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径流总量为6.43亿m3,社会经济需水总量为6.98亿m3,在极限条件下社会经济可用水量范围为0~6.43亿m3。每确定一个生态流量值,都会有一个对应的区域供水量值,同时产生对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区域供水量以基准年地表水供水量为零时作为下限值,并定义为社会经济效益的容忍限;以基准年需水量为上限值,并定义为社会经济效益的理想值。计算的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见表6。
表6生态流量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关系表
生态流量(m<sup>3</sup>/s) 社会经济效益(亿m<sup>3</sup>) 协同贡献度
0 6.43 0.92
10 5.90 0.85
20 5.38 0.77
30 4.85 0.69
40 4.32 0.62
50 3.79 0.54
60 3.27 0.47
70 2.74 0.39
80 2.21 0.32
90 1.69 0.24
100 1.16 0.17
110 0.63 0.09
120 0.11 0.02
122 0 0.00
③根据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结果,计算系统协调度和协同贡献度置换率,见表7,并绘制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图,见图7。
表7系统协调度与协同贡献度置换率结果表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71
从表7中的置换率结果可以看出,当河流生态流量从60m3/s增大到70m3/s时,降低一个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所得到的生态效益从超过一个单位降为小于一个单位,说明当此时再增大生态流量对总效益来说意义不大,即河流最适宜生态流量应小于60m3/s。
从图7中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系统协调度先随生态流量的增加而变大,在生态流量值为50m3/s时,系统协调度达到最大为0.64,此后系统协调度随生态流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生态流量值为50m3/s时,整个系统达到最优,总效益最大化,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最适宜生态流量即为50m3/s。
根据物理栖息地模拟结果可以得知,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适宜生态流量阈值为20m3/s~80m3/s;根据协同评价结果得知,其最适宜生态流量为50m3/s,小于适宜生态流量阈值上限80m3/s,说明剩余的生态流量部分可用于社会经济的用水消耗。即,在河流生态流量为50m3/s时,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情况能够保持最佳,同时能最大限度的供给河道外社会经济用水。证明,呼兰河灌溉临界期适宜生态流量为50m3/s。
(二)本研究方法确定的生态流量与蒙大拿法比较
《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SL/Z 712-2014)》中,通常会采用蒙大拿法(Tennant法)计算河流生态流量。现将本发明中确定的生态流量和蒙大拿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1)蒙大拿法(Tennant法)
蒙大拿法(Tennant法),是依据观测资料建立的流量和河流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的经验关系。用历史流量资料就可以确定年内不同时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使用简单、方便。不同河道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见表8。
从表8中第一列中选取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所期望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状态,第二、三列分别为相应生态环境状态下年内水量较枯和较丰时段(非汛期、汛期)生态环境流量占多年天然流量的百分比。该百分比与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乘积为该时段的生态环境流量,与时长的乘积为该时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
表8不同河道内生态环境状况对应的流量百分比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81
该方法在众多河流运用中证实:10%的平均流量,河槽宽度、水深及流速显著减少,水生生物栖息地退化,河流底质或湿周有近一半暴露;20%的平均流量提供了保护水生栖息地的适当水量;在小河流中,年平均流量30%的流量接近较好栖息地水量要求。
对一般河流而言,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60%至100%,河宽、水深及流速为水生生物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
河流流量占年平均流量的30%-60%,河宽、水深及流速均佳,大部分边槽有水流,河岸能为鱼类提供活动区。
对于大江大河,河流流量5%至10%,仍有一定的河宽、水深及流速,可以满足鱼类洄游、生存和旅游、景观的一般要求,可作为保持绝大多数水生物短时间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流量。
2)蒙大拿法(Tennant法)确定呼兰河灌溉临界期(5~6月)生态流量
Tennant法将一年分为2个计算时段,4~9月为多水期,10月至次年3月为少水期,不同时期流量百分比有所不同。各流域计算时年内时段可按如下方法划分:将天然情况下多年平均月径流量从小到大排序,前6个月为少水期,后6个月为多水期。按照实际情况,Tennant法应用于呼兰河流域时,2个计算时段修正为5~10月(多水期)和11~4月(少水期)。呼兰河呼兰河干流少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16m3/s,多水期多年平均流量为122m3/s,由Tennant法计算的生态流量值如表9所示。
表9呼兰河Tennant法生态流量计算结果表
Figure BDA0002911318620000191
按照《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规范(SL/Z 712-2014)》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中所述,呼兰河属于较大河流且开发利用程度高,其基本生态流量一般取多年平均流量的10%~20%,其目标生态流量一般取多年平均流量的40%~50%。即,蒙大拿法(Tennant法)确定呼兰河基本生态流量为12.2~24.4m3/s,目标生态流量为48.8~61m3/s。
3)生态流量阈值对比
按蒙大拿法(Tennant法)确定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基本生态流量为12.2~24.4m3/s,目标生态流量为48.8~61m3/s。物理栖息地模拟的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生态流量阈值为20~80m3/s,与蒙大拿法目标推荐范围较为一致,从维持呼兰河灌溉临界期正常的生态系统及功能所拥有的水量来看,物理栖息地模拟确定的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生态流量阈值是符合实际的的。
4)本发明方法基于系统协同理论所确定的最适宜生态流量对比
按蒙大拿法(Tennant法)确定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基本生态流量为12.2~24.4m3/s,目标生态流量为48.8~61m3/s。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确定的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最适宜生态流量为50m3/s,与蒙大拿法目标推荐范围较为一致,小于生态流量阈值上限,从维护呼兰河灌溉临界期正常的生态系统及功能所拥有的水量的角度来看是符合实际的,同时从生态流量和社会经济用水的协调度上来看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本发明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确定的呼兰河灌溉临界期的生态流量符合实际需求。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被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力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水动力学模型中输入不同的流量条件Qm,得到研究河段各断面的流速、水深分布,将流速、水深分别带入指示鱼类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得到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
步骤2,根据不同流量条件Qm下各断面的水深、适宜度指数,得到不同的初始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步骤3,利用不同流量条件Qm对应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对应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以流量条件Qm为横坐标,以有效栖息地面积WUA为纵坐标,绘制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即Qm-WUA关系曲线;
步骤4,根据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结果,计算系统协调度和协同贡献度置换率;将系统协调度最大时对应的生态流量作为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当协同最优生态流量处于生态流量阈值区间时,即为最终的河流生态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1之前进行各类指标的获取,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1,确定研究河段和研究时段,收集鱼类种群调查资料,根据鱼类种群资料,选出指示鱼类;
步骤1.2,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是用来定量描述生物对生境的偏好程度与生境因子之间关系的方法;以适宜度指数为纵坐标,以流速、水深为横坐标,根据指示鱼类所喜好的流速、水深特性,分别绘制指示鱼类的流速适宜度曲线、水深适宜度曲线;
步骤1.3,收集研究河段的断面资料、逐日水位资料、逐日流量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构建水动力学模型,并率定水动力学模型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的计算方法如下:
步骤4.1),将有效栖息地面积最大时对应的流量作为最适宜生态流量,将流量-有效栖息地关系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作为最小生态流量,将最适宜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上限,将最小生态流量作为生态流量阈值下限;
步骤4.2),利用系统协同理论,把社会经济用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看作一个复合系统,构建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步骤4.3),将有效栖息地面积作为衡量生态效益的效益指标,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有效栖息地面积,并对应一个生态效益值;
步骤4.4),将区域供水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效益的效益指标,在河流水量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供水量等于河流水量总量减去生态流量,每一个生态流量值对应一个区域供水量,并对应一个社会经济效益值;
步骤4.5),计算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流量条件Qm选取公式为:
Qm=k×Qp
其中,Qm、Qp分别为初始流量条件、多年平均径流量;k为百分比,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计算公式为:
HSI=f(V)·f(D)
其中,HSI为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f(V)、f(D)分别为断面的流速、水深适宜度值,分别由对应的适宜度曲线查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有效栖息地面积WUA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22
其中,Ai为研究河段第i个断面控制的水域面积;HSIi为第i个断面的综合适宜度指数HSI。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系统协同理论的多目标评价方法公式为:
Opt(f1(x),f2(x)…,fP(x))
其中,x为决策变量即可能的生态流量,
f(x)=(f1(x),f2(x),…fP(x))T∈RP为所考虑的P个目标,对于确定的生态流量方案x,其向量目标函数f(x)由一定的计算方式确定;Opt表示追求各个目标与生态流量之间的协同及各个目标之间的协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生态效益协同贡献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贡献度,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31
其中,f(x)为目标函数;Si(x)为协同贡献度函数;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32
为fi(x)容忍限,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33
为fi(x)的理想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系统协调度计算公式可以由协同贡献度函数si(x)转换为多目标协同决策模型,公式为:
Max[s1(x),s2(x),…sP(x)]T
其中,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最优解是I=(1,1,…,1)T;对子目标的协同贡献度赋予不同的权重wi,以此得到整个系统的协同效应目标;生态流量控制决策的多目标问题的系统协调度函数定义为: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34
其中,wi≥0,i=1,2,…,P;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35
1≤q≤+∞;系统协调度函数s(x)满足0≤s(x)≤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的协同贡献度置换率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911318610000041
其中,ri,j(x)为协同贡献度置换率;Δx为生态流量的增量。
CN202110087667.XA 2021-01-22 2021-01-22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Pending CN1129063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667.XA CN112906313A (zh) 2021-01-22 2021-01-22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87667.XA CN112906313A (zh) 2021-01-22 2021-01-22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6313A true CN112906313A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16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87667.XA Pending CN112906313A (zh) 2021-01-22 2021-01-22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631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0945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安徽哈斯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流分区管理的智能化视频监控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9055A (zh) * 2010-03-23 2010-07-28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人为干扰河流生态需水阈值计算方法
CN107464202A (zh) * 2017-08-14 2017-12-12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于鱼类生境需求的多闸坝平原河流生态流量过程推求方法
CN107506909A (zh) * 2017-08-07 2017-12-22 河海大学 鱼类栖息地保护的梯级水库水电站群调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2184070A (zh) * 2020-10-28 2021-01-05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协同生态流量需求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9055A (zh) * 2010-03-23 2010-07-28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人为干扰河流生态需水阈值计算方法
CN107506909A (zh) * 2017-08-07 2017-12-22 河海大学 鱼类栖息地保护的梯级水库水电站群调度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464202A (zh) * 2017-08-14 2017-12-12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于鱼类生境需求的多闸坝平原河流生态流量过程推求方法
CN112184070A (zh) * 2020-10-28 2021-01-05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协同生态流量需求的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N WANG 等: "Multi-Ob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Flow Requirement in the Upper Yangtz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Using PHABSIM", 《WATER》 *
吕巳奇 等: "基于协同的水库汛限水位控制多目标分析", 《人民黄河》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0945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安徽哈斯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流分区管理的智能化视频监控方法
CN116260945B (zh) * 2023-05-15 2023-07-25 安徽哈斯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河流分区管理的智能化视频监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64647B (zh) 一种集成水环境模型的流域精细化管理系统
Wang et al. Modelling 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with the influence of inter-bas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and cascad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lower Hanjiang River
Książek et al. Combined use of the hydraulic and hydrological methods to calculate the environmental flow: Wisloka river, Poland: case study
CN113689099B (zh) 基于水量构成的环状河网水系水质考核断面污染负荷贡献率确定方法
Hua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irrigation water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arim River Basin, China
Yasarer et al. Trends in land use, irrigation, and streamflow alteration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Alluvial Plain
CN108876209A (zh) 一种考虑相对产量的红壤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Chen et al. Load estim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nonpoint sourc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ased o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SLURP model, ECM, and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Jinjiang River, China
Perry The IIMI water balance framework: A model for project level analysis
CN110580327A (zh) 一种河流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Hassan et al. Future water demand modeling using water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Indus Basin in Pakistan
CN115115485B (zh) 一种基于控制单元水质目标分类管理的水环境容量核定方法
Huang et al. Modeling impacts of water transfers on alleviation of phytoplankton aggregation in Lake Taihu
CN108171001A (zh) 一种评估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效果的方法
CN111899126A (zh) 基于水循环模拟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划分方法
W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degree of mineral water based on ecological base flow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 basalt area, northeast China
Shan et al. Study on the river habitat quality in Luanhe based on the eco-hydrodynamic model
CN112906313A (zh) 基于系统协同理论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
CN113177727B (zh) 一种河道分级分期旱限水位或流量的计算方法
Kumar et al. Environmental flows allocation for a tropical reservoir system by integration of water quantity (SWAT) and quality (GEFC, QUAL2K) models
He et al. Three decadal inpu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four major coastal rivers to the summer hypoxic zone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Kuma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Southern Ethiopia: The SWAT model approach
Peng et al. Positive effect of a canal system and reservoir group on the spatial-temporal re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a pinnate drainage pattern
Peng et al. Minimum instream flow requirement for the water-reduction section of diversion-type hydropower st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Zagunao River, China
CN101865687A (zh) 流域生态需水整合分析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