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7964B -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7964B
CN112887964B CN202110130704.0A CN202110130704A CN112887964B CN 112887964 B CN112887964 B CN 112887964B CN 202110130704 A CN202110130704 A CN 202110130704A CN 112887964 B CN112887964 B CN 1128879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ard
card
timing
interval corresponding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307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7964A (zh
Inventor
王彦芳
孙强
陈卫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Semiconductor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307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79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7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7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7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7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根据定时偏移量,调整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将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作为基准,根据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对第一用户卡和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信息进行维护,并且根据定时偏移量,将第二用户卡的间隔和第一用户卡的间隔对齐,从而可以在保证数据正常传输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了系统资源。

Description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领域的不断发展,目前的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双卡,比如说在终端设备中可以同时安装有主卡和副卡。
其中,如果主卡和副卡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商,或者主卡和副卡可以驻留在同一个运营商的不同小区,那么主卡和副卡就可以分别和各自的服务小区进行同步,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主卡和副卡是分别维护各自的定时的。
然而,在终端设备中主卡和副卡分别进行定时的维护,就需要两套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从而会导致维护定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以克服维护定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包括: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包括: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取余,得到取余结果;
若所述取余结果大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或者,
若所述取余结果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定时信息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更新后的第一定时信息以及所述定时偏移量,更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接收硬件定时单元发送的子帧中断信息;
根据所述子帧中断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当前时刻的第一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卡或者所述第二用户卡满足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交换,所述第二用户卡执行收数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发生重叠,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未发生重叠,则在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装置,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取余,得到取余结果;
若所述取余结果大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或者,
若所述取余结果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定时信息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更新模块;
所述更新模块用于:
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更新后的第一定时信息以及所述定时偏移量,更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接收硬件定时单元发送的子帧中断信息;
根据所述子帧中断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当前时刻的第一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用户卡或者所述第二用户卡满足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交换,所述第二用户卡执行收数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模块,用于: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发生重叠,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未发生重叠,则在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根据定时偏移量,调整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将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作为基准,根据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对第一用户卡和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信息进行维护,并且根据定时偏移量,将第二用户卡的间隔和第一用户卡的间隔对齐,从而可以在保证数据正常传输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了系统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管理方法的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的实现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的实现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IB的实现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向右对齐的实现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向左对齐的实现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首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背景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目前,终端设备可以支持同时插入两张用户身份识别卡(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其中,SIM卡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的移动用户所持有的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Circuit,IC)卡,可以称为用户识别卡。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双卡均驻留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aluation,LTE)网络的终端设备越来越普遍。
出于成本的考虑,双卡双待的终端设备,两张SIM卡一般复用同一套射频装置,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张卡片进行数据的传输,那么就需要确定两张SIM卡的定时信息,以根据两张SIM卡各自的定时信息进行排帧,以保证数据的正常收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两张卡片各自对应的GAP(间隔)资源进行排帧,此处对GAP进行简单说明,因为终端设备只有一套射频装置,因此在同一时刻只可能在一个频点上接收信号,比如说当终端设备在某一频点进行业务时,就不能在其他的频点上进行业务,如果终端设备需要进行异频或者异系统的业务,可以引入一个小的GAP,在这个GAP中,终端设备可以切换到目标小区进行数据的处理。
那么终端设备在进行业务处理时,针对主卡和副卡的业务,就需要确定主卡和副卡的GAP是否发生冲突,从而对主卡和副卡的任务进行排帧,以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张卡片进行数据的传输。
因为LTE网络并非全网同步,如果两张SIM卡分属不同运营商(如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或者两张SIM卡驻留在同一运营商的不同小区,则两张SIM卡会对应不同的小区,例如可以参见图1进行理解,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1所示,假设当前存在网络设备101和网络设备102,其中,网络设备101对应的小区为服务小区110,网络设备102对应的小区为服务小区120,其中,服务小区110和服务小区120例如可以为不同运营商的小区,或者还可以为同一运营商的不同小区。
假设终端设备中包括主卡和副卡,其中,主卡和副卡分别对应不同的小区,比如说主卡对应服务小区110,副卡对应服务小区120。
在进行同步时,两张SIM卡分别与自己的服务小区同步,例如结合图1进行理解,主卡和服务小区110进行同步,副卡和服务小区120进行同步,因为服务小区110和服务小区120之间的不一定是同步的,因此两张SIM卡之间的定时并不同步,而是会存在偏移(offset),那么定时维护就变得很重要。
如果定时维护不好,没有在正确的位置收系统消息、收寻呼,则会导致驻留问题、切换问题、漏寻呼问题等等,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做法是维护两套定时系统,每张SIM卡对应一套定时系统,即主卡和副卡可以在各自的状态机模块中收到子帧中断,维护各自的系统帧号(systemframe number,SFN)/子帧号(SubFrame,SF)。
如果主副SIM卡分别维护自己的定时,则需要两套硬件定时资源,软件也需要在相应的硬件中断触发时,更新系统帧号/子帧号,维护自己的定时,然而这样就需要两套硬件定时模块,导致成本和系统功耗增加;以及,在软件上,主副卡都需要维护频繁的定时中断,尤其当两张卡都处于唤醒状态,需要考虑两张卡任务之间的优先级及保护,从而导致软件管理复杂。
同时,对于双卡双待单通终端,射频资源需分时复用,即使主卡和副卡间隔(GAP)独立管理,最终还是需要将GAP资源转化为基于某个基准的相对时间,以此判断GAP是否冲突,是否可用,并且因为主卡和副卡的所有可执行任务线性排帧,两张卡片单独维护同样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的实现方案中,终端设备中主卡和副卡分别进行定时的维护,就需要两套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从而会导致维护定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如下技术构思:主卡和副卡在硬件上共用一套定时系统,在软件上,以主卡为基准进行定时的维护,通过确定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偏移量,从而可以保证只需要主卡维护定时,基于偏移量也可以实现副卡的定时维护,同时,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将副卡的间隔调整为和主卡对齐,从而可以使得GAP的管理较为清晰,以有效节省系统资源。
在上述介绍内容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进行介绍,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本申请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其中,其中,终端设备可以是无线终端,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与至少一个核心网进行通信。
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带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音和/或数据。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用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Access Point)、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或用户代理(User Agent),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中可以包括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其中,第一用户卡例如可以为主卡,第二用户卡例如可以为副卡,或者在实际实现过程中,还可以将第一用户卡确定为副卡,将第二用户卡确定为主卡,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结合图2对本实施例的详细步骤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根据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用户卡对应有第一定时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定时信息例如可以包括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第一定时卡还可以包括第一用户卡对应的子帧号。
以及,第二用户卡对应有第二定时信息,类似的,第二定时信息例如可以包括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第二用户卡还可以包括第二用户卡对应的子帧号。
可以理解的是,定时信息是用于实现各个用户卡和各自对应的小区的同步的,比如说终端设备根据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就可以实现正确的数据收发,在实际实现过程中,定时信息除了上述介绍的实现方式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小区的同步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制。
基于上述介绍可以确定的是,第一用户卡的定时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比如说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卡的系统帧号和第二用户卡的系统帧号之间的差值,从而确定定时偏移量;或者,还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卡的子帧号和第二用户卡的子帧号之间的差值,从而确定定时偏移量。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介绍了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分别对应不同的服务小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接入的是同一小区时,仍然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量,此时定时偏移量例如可以为0,或者还可能不为0。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无论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是否接入不同的小区,均可以执行本实施例中的方案,以实现对系统资源的节省。
S202、根据定时偏移量,调整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其中,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可以对应各自的间隔(GAP)资源,例如第一用户卡可以对应第一间隔,第二用户卡可以对应第二间隔,当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存在偏移时,若直接根据两者的GAP进行处理,则无法保证GAP在时间上是否会发生冲突。
因此可以根据定时偏移量,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进行调整,从而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可以以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信息为基准,进行定时的维护,因此本实施例中调整后的第二用户对应的相对间隔,例如可以是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是对齐的。
通过对齐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从而可以保证在两张卡片的GAP是基于同一时间基准的,以便于后续排帧的正确性。
S203、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在确定第二用户卡的相对间隔之后,例如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对第一用户卡对应的任务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任务进行排帧,以实现在对第一用户卡对应的任务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任务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正确的进行数据的传输。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为基准,通过确定第一用户卡的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量,可以有效实现基于一套定时系统,就实现对两张卡片的定时维护,并且基于定时偏移量,将第二用户卡的间隔调整为和第一用户卡的间隔对齐,得到第二用户卡的相对间隔,以保证基于主卡维护的定时信息,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正常收发,从而有效节省了系统资源。
本申请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包括:根据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根据定时偏移量,调整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通过将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作为基准,根据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对第一用户卡和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信息进行维护,并且根据定时偏移量,将第二用户卡的间隔和第一用户卡的间隔对齐,从而可以在保证数据正常传输的基础上,有效节省了系统资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在介绍本实施例的方案之前,首先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中的系统构造进行介绍,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管理方法的系统示意图。
假设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分别对应主卡和副卡。如图4所示,在硬件层面,可以包括硬件定时单元和时偏估计单元,其中,硬件定时单元用于和主卡对应的服务小区同步,并且触发定时中断,从而实现对定时的维护。时偏估计单元用于在接收完数据以后,确定时偏估计,从而指导软件对定时进行调整。
在软件层面,可以包括主卡状态机和副卡状态机,主卡状态机可以用于确定主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以及还可以维护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的更新,并且跟踪副卡的时偏调整量,不断的维护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同时,主卡状态机还可以管理两张卡的所有GAP,包括将副卡的任务转化为以主卡为基准时间的相对GAP。
以及,副卡状态机可以实现副卡的相应控制和操作,比如说副卡状态机可以在为副卡分配的GAP时间内,进行搜网、接收系统消息、接收寻呼等操作,以及在初始搜网或者发生重选/切换阶段,可以输出副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同时,在驻留阶段,也可以周期性的接收寻呼消息,其中数据可以用于进行时偏估计。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本申请中仅配置有一套硬件定时单元,通过在硬件上设置主副卡共用一套定时系统,以及在软件上,定时管理以主卡定时为基准,主卡负责维护双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将副卡的GAP完全转化为主卡上相应时间,简化了GAP管理和排帧,从而游侠节省了系统资源。
下面结合图4至图9对具体的实现进行详细说明,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图二,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的实现示意图一,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的实现示意图二,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IB的实现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向右对齐的实现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向左对齐的实现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S401、通过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确定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其中,第一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在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例如可以通过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比如说是上述介绍的主卡状态机,确定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例如可以在第一用户卡的搜网阶段,进行PSS/SSS同步,得到10ms/5ms帧边界,其中,PSS的全称是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即主同步信号,SSS的全称是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即辅同步信号。
此处对PSS和SSS进行简要说明,在LTE里,物理层是通过物理小区ID(PhysicalCell Identities,PCI)来区分不同的小区的。物理小区ID总共有504个,它们被分成168个不同的组(记为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23
范围是0-167),每个组又包括3个不同的组内标识(记为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24
范围是0-2)。因此,物理小区ID(记为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21
)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一计算得到: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22
其中,从物理层来看,PCI是由主同步信号(PSS)与辅同步信号(SSS)组成,可以通过简单运算获得。如下公式二:
PCI=PSS+3×SSS  公式二
其中PSS取值为0~2(实为3种不同PSS序列),SSS取值为0~167(实为168种不同SSS序列),利用上述公式可得PCI的范围是从0~503,因此在物理层存在504个PCI。
因此,PSS是用于传输组内ID,即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1
的值的,SSS是用于传输组ID,即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2
的值的。
具体的,传输过程中是将传输组内ID,即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3
的值按照一定的方式编码成一个序列,然后映射到PSS对应的资源要素(Resource Element,RE)中;以及,将组ID,即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4
的值按照一定的方式编码成序列,然后映射到SSS对应的RE中。
在实际实现过程中,PSS和SSS映射在时域上的特定为主中,以及在频域上,PSS和SSS映射到整个带宽中间的6个RB中,因为PSS和SSS都是62个点的序列,所以这两种同步信号都被映射到整个带宽(不论带宽是1.4M还是20M)中间的62个子载波(或62个RE)中,即序列的每个点与RE一一对应。在62个子载波的两边各有5个子载波,不再映射其他数据。
因为PSS占用中心频点的6RB,因此可直接检测并接收到。据此可得到小区组内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5
同时确定5ms的时隙边界,并可通过检查这个信号就可以知道循环前缀的长度以及采用的是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还是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ing,TDD)。
以及,在5ms时隙同步之后,在PSS基础上向前搜索辅助同步信号SSS,SSS有两个随机序列组成,前后半帧的映射正好相反,故只要接收到两个SSS,就可确定10ms的帧边界,同时获取小区组ID,跟PSS结合就可以获取
Figure BDA0002925111550000136
下面再对10ms/5ms帧边界进行简单介绍:
LTE在空中接口上支持两种帧结构:Type1和Type2,其中Type1用于FDD模式;Type2用于TDD模式,两种无线帧长度均为10ms。
在FDD模式下,如图5所示,10ms的无线帧分为10个长度为1ms的子帧(Subframe),每个子帧由两个长度为0.5ms的时隙(slot)组成。
在TDD模式下,如图6所示,10ms的无线帧包含两个长度为5ms的半帧(HalfFrame),每个半帧由5个长度为1ms的子帧组成,其中有4个普通子帧和1个特殊子帧。普通子帧包含两个0.5ms的常规时隙,特殊子帧由3个特殊时隙组成。
其中,5ms帧边界也就指的是上述介绍的子帧0或者子帧5,10ms帧边界也就指的是上述介绍的子帧0或者子帧9,因为PSS和SSS都位于特定的位置上,因此基于PSS和SSS可以有效确定10ms/5ms帧边界。
在确定帧边界之后,还要获取小区的系统信息,才能知道小区是如何配置的,以便在小区内正确的工作。其中,系统信息可以分为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和多个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在每个信息块中都包括与某个功能相关的一系列参数集合,具体的实现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实现,此处对此不进行赘述。
根据协议,MIB是通过物理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在每个系统帧的子帧0上传输,每40ms重复4次,且每一次都可以独自解码,在MIB解码成功之后,即得到了主卡完整的系统帧号/子帧号,并以此作为基准定时。
例如可以结合图7进行理解,经过小区搜索过程后,终端设备已经确定了知道了10ms帧边界,也即知道了子帧0所在的位置。
如图7所示,MIB通过PBCH在每个系统帧的子帧0上进行传输,其中,PBCH在40ms周期内重复4次,每一次发送的PBCH都携带相同的编码位(coded bit),也就是说,每一次都是可以独自解码的。因此,在信道质量足够好的情况下,UE可能只接收这40ms内的其中一个,就能够成功解码出PBCH的内容;如果不行,就与下一个10ms发送的PBCH的内容进行软合并,再进行解码,直到成功解码出PBCH。
在实现过程中,通过MIB,终端设备只能获取到SFN的高8位,最低2位是通过盲检PBCH得到的,基于获取到的高8位和盲检测得到的低2位,就可以确定主卡完整的系统帧号/子帧号。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介绍的是在主卡搜网的过程中,确定系统帧号/子帧号的实现,在实际实现过程中,若主卡发生重选或者切换,则系统帧号/子帧号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则基准定时也会随之改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或者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发生交换时,可以更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或者,第一用户卡还例如可以根据硬件发送的中断信息,更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
例如,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可以接收硬件定时单元发送的子帧中断信息,其中,子帧中断信息用于指示软件进行系统帧号/子帧号的获取,则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状态机,根据子帧中断信息,确定第一用户卡在当前时刻的系统帧号/子帧号,以实现对系统帧号/子帧号的更新,在更新之后,基准定时也随之发生变化,之后基于更新后的系统帧号/子帧号进行定时的维护。
S402、通过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确定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其中,第二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可以通过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比如说是上述介绍的副卡状态机,确定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第二用户卡的搜网阶段,同样需要先做PSS/SSS同步,得到10ms/5ms帧边界,其中,副卡确定帧边界的实现方式与上述主卡的实现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基于第一用户卡的10ms/5ms帧边界和第二用户卡的10ms/5ms帧边界,可以初步的得到主副卡之间10ms内的时长偏移(delta_timing),因为副卡也需要确定系统帧号/子帧号,因此副卡也需要解系统消息。
在解系统消息时,副卡申请解MIB的任务,主卡可以根据delta_timing,将判断主卡和副卡的GAP是否有冲突,没有冲突则可安排相应位置排帧,有冲突则在下个周期位置继续申请。
副卡在安排的相应位置进行MIB解码,在MIB解码完成后,可以得到副卡完整的系统帧号/子帧号,其中,副卡解MIB确定系统帧号/子帧号的实现方式与上述介绍的主卡的实现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介绍的副卡确定帧边界,以及确定系统帧号/子帧号的实现,是在副卡的搜索阶段完成的,该过程并不依赖于硬件,上述介绍的硬件定时单元实际上是用于定时维护的,也就是说其具体的作用是通过子帧中断信号,触发软件更新系统帧号/子帧号,因此本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硬件定时单元,可以有效实现同时对主卡和副卡进行定时维护。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定时信息同样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以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为基准进行维护,例如在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发生更新时,定时的基准就发生了改变,因此可以根据更新后的第一定时信息以及定时偏移量,就可以实现对第二定时信息的更新。
以及,在定时偏移量发生更新时,同样可以根据第一定时信息以及更新后的定时偏移量,实现对第二定时信息的更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以第一用户卡的定时为基准,同时实现对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维护,因此只需要一套硬件定时系统即可,从而可以有效节省系统资源。
S403、根据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定时信息的差值,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定时信息和第二定时信息之后,就可以基于两者的差值,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确定了主副卡之间10ms内的时长偏移(delta_timing),进一步的,在得到副卡完整的系统帧号/子帧号之后,可以根据主卡的系统帧号/子帧号和副卡的系统帧号/子帧号,得到主卡和副卡之间系统帧级别的系统帧号偏移(delta_sfn),之后基于时长偏移和系统帧号偏移,可以得到主副卡之间完整的定时偏移量:
offset=delta_sfn+delta_timing。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时长偏移和系统帧号偏移,共同确定主副卡之间完成的定时偏移量,从而可以得到主副卡之间精确的定时偏移量,以有效保证定时偏移量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副卡定时维护的准确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之后,还需要对定时偏移量进行后续的更新和维护。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第一用户卡或者第二用户卡满足预设条件时,更新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其中,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第二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交换,第二用户卡执行收数操作。
其中,更新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的具体实现方式,例如可以为将上述确定定时偏移量的实现方式重新执行一遍,从而实现对定时偏移量的更新。
S404、判断定时偏移量是否是子帧的整数倍,若是,则执行S405,若否,则执行S406。
在确定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之后,就可以基于定时偏移量对GAP进行管理了。
其中,对于双卡双待单通终端,GAP管理及排帧非常重要,否则很容易发生射频(Radio Frequency,RF)冲突,导致数据及流程异常。
本实施例中,主卡负责管理两张卡的所有GAP,有了主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很容易将副卡GAP转化为主卡相应时间,如果说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也就是说子帧边界对齐时,直接根据定时偏移量进行移动即可,但是如果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也就是说子帧边界不对齐时,需要对子帧进行对齐,以实现GAP管理。
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首先判断定时偏移量是否为子帧的整数倍,以便确定主卡和副卡的子帧边界是否对齐。
S405、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则表明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子帧边界是对齐的,则可以直接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从而可以得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其中,相对间隔和第一间隔是对齐的。
在实现过程中,具体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可以具体取决于定时偏移量的正负,也就是说取决于第一用户卡的GAP和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是怎样的,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S406、根据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取余,得到取余结果。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则表明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子帧边界是不对齐的,则可以首先将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其中,可以根据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进行取余,以便确定具体如何对齐,比如说可以参照如下公式三实现:
delta=delta_timing mod 30720  公式三
其中,delta_timing为上述介绍的时长偏移,30720为子帧长度,delta为取余结果。
因为delta_timing也可以指示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的定时偏移,因此上述公式三介绍的是根据delta_timing进行取余,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定时偏移量offset进行取余是类似的。
S407、判断取余结果是否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若是,则执行S408,若否,则执行S409。
在得到取余结果之后,可以根据取余结果是否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确定具体的对齐方向,因此可以判断区域结果是否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
S408、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取余结果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可以表示为delta>15360TS,其中,15360为子帧长度(30720)的一半,TS为子帧长度的单位。
此时可以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例如可以参照图8进行理解,如图8所示,当前主卡小区空口时间中例如可以包括子帧N、子帧N+1、子帧N+2、子帧N+3等等,在每一个帧开始时,都可以接收到硬件发送的子帧终端信息。
以及,当前副卡小区空口时间中例如可以包括子帧M、子帧M+1、子帧M+2、子帧M+3等等,其中,副卡例如需要在子帧M上收寻呼(paging),其中,M和N均为正整数。
参加图8可以确定是,当前主卡的子帧边界和副卡的子帧边界是不对齐的,因此需要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8,当前取余结果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即delta>15360TS,则可以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下一个子帧边界进行对齐,也就是说副卡的子帧M和主卡的子帧N+1保持对齐。
S409、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取余结果不大于子帧长度的一半,可以表示为delta<=15360TS时,可以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例如可以参照图9进行理解,图9与图8类似,如图9所示,当前主卡的子帧边界和副卡的子帧边界是不对齐的,因此需要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9,当前取余结果小于子帧长度的一半,即delta<15360TS,则可以将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当前子帧边界进行对齐,也就是说副卡的子帧M和主卡的子帧N保持对齐。
S410、判断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是否发生重叠,若是,则执行S411,若否,则执行S412。
在实现第一用户卡的GAP和第二用户卡的GAP对齐之后,就可以基于进行排帧了,具体的,在对任务进行排帧时,可以首先判断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是否发生重叠,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S411、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发生重叠,则可以根据任务的优先级进行排帧,比如说可以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S412、在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未发生重叠,则表明此时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对应的GAP并不冲突,则可以在用户卡各自对应的GAP上进行数据的传输,比如说在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通过根据主卡和副卡各自的帧边界,得到副卡与主卡之间子帧级别的delta_timing,然后在副卡解MIB之后,根据主卡和副卡各自的SFN/SF,得到主卡和副卡之间系统帧级别的delta_sfn,结合delta_timing和delta_sfn,便得到了主副卡之间精确的定时offset,以实现了对副卡定时的精确维护,有效保证定时的准确性。以及本实施例中,因为主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不一定是整数倍的子帧,因此在副卡GAP安排时,将副卡的GAP向左或向右对齐,从而可以清晰的实现主卡和副卡之间的GAP管理,因此基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有效实现主卡和副卡的定时维护,并且在定时维护过程中,仅设置有主卡对应的一个硬件定时单元,以及软件层面以主卡为基准进行定时维护,从而可以有效节省定时维护所耗费的系统资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图10对本申请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进行一个详细的系统说明,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0所示,主卡可以在搜网阶段,进行PSS/SSS同步,以主卡对应的确定5ms/10ms帧边界,以及解MIB,得到SFN/SF。
以及,主卡可以基于硬件的定时终端,对SFN/SF的更新进行维护,以实现对基准定时的维护。
以及,副卡同样可以进行搜网,根据PSS/SSS同步,确定副卡对应的5ms/10ms帧边界,之后主卡基于主卡和副卡各自的5ms/10ms帧边界,可以维护主卡和副卡之间的时长偏移delta_timing,同时,副卡可以申请在子帧0上的任务用于解MIB。
此时主卡可以基于主卡和副卡之间的时长偏移delta_timing,判断副卡申请的GAP是否可用,也就是说是否发生冲突。
若发生冲突,则根据优先级进行排帧,若不冲突,则副卡可以收数解MIB,在成功解码MIB之后,可以得到副卡对应的SFN/SF。
主卡基于主卡和副卡各自的SFN/SF,可以维护主卡和副卡之间的系统帧号偏移delta_sfn,然后基于delta_timing和delta_sfn,可以得到精确的主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offset。
再然后,副卡可以申请任务用于解多个SIB,例如SIB1及SIB,当副卡申请任务的时候,主卡可以对主卡的副卡的GAP进行管理以及排帧,例如可以基于上述介绍的左右对齐机制进行时间的转化,进而判断副卡申请的GAP是否可用。
其中,副卡可以周期性的申请寻呼任务,则主卡可以根据副卡申请的任务进行排帧,以及副卡可以基于寻呼任务进行时偏估计,主卡还可以根据副卡的时偏估计,对主卡和副卡之间的定时偏移值进行进一步的维护。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维护方法,通过以主卡的定时为为基准,进行主卡和副卡的定时维护,可以有效节省系统资源,并且主卡同时管理主卡和副卡的GAP,可以有效避免发生RF冲突,有效保证了数据的有序收发,从而在保证主卡和副卡都正常工作的基础上,节省了维护定时所需的资源。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装置110包括:确定模块1101、调整模块1102、传输模块1103以及更新模块1104。
确定模块1101,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调整模块1102,用于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传输模块11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模块1102具体用于: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调整模块11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取余,得到取余结果;
若所述取余结果大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或者,
若所述取余结果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确定模块1101具体用于:
通过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定时信息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更新模块1104;
所述更新模块1104用于:
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更新后的第一定时信息以及所述定时偏移量,更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更新模块1104具体用于:
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接收硬件定时单元发送的子帧中断信息;
根据所述子帧中断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当前时刻的第一定时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更新模块1104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用户卡或者所述第二用户卡满足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交换,所述第二用户卡执行收数操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传输模块1103,用于: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发生重叠,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未发生重叠,则在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时处理装置例如可以为芯片、或芯片模组等,所述定时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以包括上述介绍的软件模块和/或芯片、芯片模组等硬件模块。
本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时处理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定时处理设备120包括:处理器1201以及存储器1202;其中
存储器12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12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定时处理方法所执行的各个步骤。具体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可选地,存储器12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1201集成在一起。
当存储器1202独立设置时,该定时处理设备还包括总线120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1202和处理器120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定时处理设备所执行的定时处理方法。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上述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定时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包括: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移动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应的时长,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若所述定时偏移量不是子帧的整数倍,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包括:
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对子帧长度取余,得到取余结果;
若所述取余结果大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右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或者,
若所述取余结果小于或等于所述子帧长度的一半,则将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的子帧边界向左移动,和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的子帧边界进行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通过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状态机,确定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定时信息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系统帧号或者子帧号;
根据所述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定时信息的差值,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更新后的第一定时信息以及所述定时偏移量,更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定时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定时信息,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状态机,接收硬件定时单元发送的子帧中断信息;
根据所述子帧中断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当前时刻的第一定时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卡或者所述第二用户卡满足预设条件时,更新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所述预设条件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一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二用户卡切换服务小区,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交换,所述第二用户卡执行收数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包括: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发生重叠,则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任务的优先级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任务的优先级,执行优先级较高的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若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未发生重叠,则在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一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以及在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上执行所述第二任务对应的数据传输。
9.一种定时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中包括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所述装置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的第一定时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卡的第二定时信息,确定所述第一用户卡和所述第二用户卡之间的定时偏移量;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定时偏移量,调整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第二间隔,得到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卡对应的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用户卡对应的相对间隔,进行数据传输。
10.一种定时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110130704.0A 2021-01-29 2021-01-29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8879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0704.0A CN112887964B (zh) 2021-01-29 2021-01-29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30704.0A CN112887964B (zh) 2021-01-29 2021-01-29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7964A CN112887964A (zh) 2021-06-01
CN112887964B true CN112887964B (zh) 2023-04-18

Family

ID=7605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30704.0A Active CN112887964B (zh) 2021-01-29 2021-01-29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796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3437A (zh) * 2019-01-18 2020-06-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8775B (zh) * 2020-06-01 2022-10-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双卡的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63437A (zh) * 2019-01-18 2020-06-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7964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83553B (zh) 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JP7027466B2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913295B (zh) 用于配置侧链路信道资源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EP3595371A1 (en) Method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device
CN111585724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US20190230713A1 (en) System Information Obtaining and Sending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CN112544110A (zh) 链路通信中用于同步的方法和装置
AU201740365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zation signal
CN111867017A (zh) 一种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集合的方法及装置
US20210243758A1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72012A1 (en) Methods, network node and wireless device for handling system information
CN110447274B (zh) 同步信号测量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726493A (zh) 用于信息传输和信息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CN112887964B (zh) 定时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467326B (zh) 一种测量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5334600A (zh) 条件重配方法、设备、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398952A (zh) 一种测量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EP3934360A1 (en) Synchronous broadcast block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EP4266735A1 (en) Measurement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873553B (zh) 用于频率测量和间隙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3766648B (zh) 一种ssb传输方法和装置及设备
CN110830402B (zh) 一种同步广播信息的发送、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4158117A (zh) 定时提前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565643B (zh) 区域识别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RU2803846C1 (ru) Способ и аппарат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есурса временной области, а также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