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206A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2206A
CN112882206A CN202110350236.8A CN202110350236A CN112882206A CN 112882206 A CN112882206 A CN 112882206A CN 202110350236 A CN202110350236 A CN 202110350236A CN 112882206 A CN112882206 A CN 112882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lens
lens element
refractive pow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502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乐宇明
蔡雄宇
兰宾利
赵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OFilm Opt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5023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822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82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220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4Mounting of cameras operative during driv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光学系统,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且光学系统满足关系:19.4deg/mm<FOV/EPD<24.3deg/mm;FOV为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EPD为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上述光学系统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通过大光圈特性所带来的充足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影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数量的大幅增加,道路路况也变得愈加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交通事故的明显增多,因此业界对汽车的行驶安全性能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而目前,随着车载摄像设备的普及,驾驶员对车载摄像设备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大,车载摄像设备能够将车身周围的影像信息传递给驾驶员或驾驶控制系统中,以便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因此业界对车载摄像头的技术要求也十分重视。特别地,随着无人驾驶行业的兴起,无人驾驶汽车中的驾驶控制系统往往需要通过车载摄像设备获取外部路况信息以判断汽车的行驶速度及方向,从而使得车载摄像设备的摄像性能会直接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行驶判断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驾驶安全性。
而目前,传统的车载摄像设备的景深范围、视场范围及成像亮度之间难以实现较好的平衡,导致在驾驶员或者驾驶控制系统难以同时获得较大视场范围、较大深度信息及较为清晰的路况影像,从而容易使驾驶员或驾驶控制系统难以做出及时规避,难以满足业界对驾驶安全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兼顾大景深、大视角及良好清晰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19.4deg/mm<FOV/EPD<24.3deg/mm;
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EPD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
上述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以利于对相较光轴呈较大入射夹角的入射光线实现偏折,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大视角设计。而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均具有正屈折力,一方面能够对第一透镜所产生的较大像差实现良好校正,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各自在光学系统中对会聚光线的负担,使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强度不会过大,从而也有利于防止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为光学系统带来难以校正的像差;同时通过结合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相应面型设计,还能够有效抑制边缘视场的像散,使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进一步地,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条件,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与入瞳直径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使光学系统在拥有较大视角的同时,还能拥有大光圈效果及较大的景深范围,从而使光学系统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通过大光圈特性所带来的充足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光学系统的景深过浅,不利于同时获取远景及近景的细节,且容易导致视场角过小而无法拥有大视角特性,另外也会导致入光量过多而引起像散的增大。高于该关系式的上限时,光学系统将难以满足大光圈特性,从而导致入光量不足而引起成像清晰度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3.5<CT2/|Sags3|<8.5;
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Sags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矢高。满足该关系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弯曲程度与中心厚度之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可抑制光学系统的边缘像差,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第二透镜的加工难度。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将过于弯曲,导致第二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大,进而增加透镜的生产成本;同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过于弯曲也易产生边缘像差,不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超过该关系式的上限时,第二透镜的厚度过大,不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从而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0<f456/f<17.5;
f456为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能够得到合理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压缩入射光线的光束宽度,抑制光学系统的高级像差;另一方面还可校正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所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系统成像解像力的不良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7<f2/f<7.1;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来自物空间的光线经过具有较强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射出后,若不加以调节,边缘视场的光线射入成像面时则易产生较大的场曲。而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该关系时,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有效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超过关系式范围时,则不利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从而降低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9.5<f1/CT1<-2.5;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该关系时,可降低第一透镜中心厚度的公差敏感度,同时降低第一透镜的加工工艺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组装良率,以进一步的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满足该关系式条件,也可避免第一透镜有效焦距过大,避免第一透镜为光学系统带来较难校正的像散而降低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2<f3/f<5.2;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来自物空间的光线经过具有较强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射出后,若不加以调节,边缘视场的光线射入成像面时则易产生较大的场曲,而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该关系时,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有效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另外,满足该关系的第三透镜为光学系统贡献的正屈折力强度较为合理,从而可分担第二透镜的正屈折力负担,使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强度无需过强,从而可利于减轻第二透镜所带来的像差影响。超过关系式范围时,则不利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从而降低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2<(CT4+CT6)/CT5<5.1;
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可通过有效设置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合理的分配整个光学系统的屈折力,因此当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之间拥有合理的屈折力分配,从而可降低后透镜组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系统的生产良率,且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孔径光阑,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TTL/DOS<3;
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D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孔径光阑于光轴上的最短距离。满足该关系时,有利于使光学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低于关系式的下限时,由大角度光线将难以射入光学系统,降低了光学系统的物空间成像范围,不利于实现广角化;超过关系式上限,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80deg≤FOV≤81deg。满足该关系时,光学系统拥有大视角特性。
以及6.55mm≤f≤6.7mm;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摄像模组能够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拥有充足的成像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固定件。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电子设备能够获得较大范围的拍摄视野,且同时能够对远景及近景实现清晰拍摄。
一种汽车,包括安装部及上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于所述安装部。所述汽车能够通过上述电子设备获得较大视野范围、较大深度信息及较为清晰的路况影像,从而使驾驶员或驾驶控制系统能够更及时且准确地获得预警,进而满足业界对驾驶安全性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1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包括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应用有电子设备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上”、“前”、“后”、“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六片透镜结构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可应用但不限于车载摄像设备或其他常见的路面监控设备中以获取大范围、大景深的清晰路况影像。
参考图1,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六片透镜各自的光轴处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即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1。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可装配于镜筒中以形成摄像镜头。
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及像侧面S12。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而该透镜表面于靠近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区域可以拥有与之相同的面型或相反的面型。同时,光学系统10还具有成像面S13,成像面S13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重合,为方便理解,也可将成像面S13视为感光元件的感光面。
上述光学系统10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以利于对相较光轴呈较大入射夹角的入射光线实现偏折,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大视角设计。而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均具有正屈折力,一方面能够对第一透镜L1所产生的较大像差实现良好校正,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各自在光学系统10中对会聚光线的负担,使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屈折力强度不会过大,从而也有利于防止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为光学系统10带来难以校正的像差;同时通过结合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所拥有的上述面型设计,还能够有效抑制边缘视场的像散,使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还满足关系:19.4deg/mm<FOV/EPD<24.3deg/mm;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EPD为光学系统10的入瞳直径。应注意的是,当装配图像传感器后,FOV也可理解为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方向所对应的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条件,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与入瞳直径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使光学系统10在拥有较大视角的同时,还能拥有大光圈效果及较大的景深范围,从而使光学系统10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通过大光圈特性所带来的充足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光学系统10的景深过浅,不利于同时获取远景及近景的细节,且容易导致视场角过小而无法拥有大视角特性,另外也会导致入光量过多而引起像散的增大。高于该关系式的上限时,光学系统10将难以满足大光圈特性,从而导致入光量不足而引起成像清晰度下降。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19.5、19.7、19.95、20.3、21、21.5、22.6、23.4、23.8、24或24.2,数值单位为deg/mm。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至少一条关系,且当满足任一关系时均可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3.5<CT2/|Sags3|<8.5;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厚度,Sags3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矢高。Sags3表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与光轴101的交点至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于平行光轴101方向的距离。满足该关系时,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弯曲程度与中心厚度之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可抑制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第二透镜L2的加工难度。低于该关系式的下限时,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将过于弯曲,导致透镜的加工难度增大,进而增加透镜的生产成本;同时,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过于弯曲也易产生边缘像差,不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品质。超过该关系式的上限时,第二透镜L2的厚度过大,不利于缩短光学系统10的总长,从而阻碍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3.9、4.2、4.5、4.9、5.4、6.3、7.5、7.8、8.0或8.1。
2.0<f456/f<17.5;f456为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能够得到合理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压缩入射光线的光束宽度,抑制光学系统10的高级像差;另一方面还可校正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所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系统成像解像力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2.2、2.5、2.8、3.6、5.2、8.7、9.6、13.0、14.5、16.5、16.9或17.0。
2.7<f2/f<7.1;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来自物空间的光线经过具有较强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后射出,若不加以调节,边缘视场的光线射入成像面时则易产生较大的场曲。而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满足该关系时,则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有效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L1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超过关系式范围时,则不利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差,从而降低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2.9、3.0、3.5、4.7、5.3、5.8、6.2、6.5、6.7或7.0。
-9.5<f1/CT1<-2.5;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该关系时,可降低第一透镜L1中心厚度的公差敏感度,降低第一透镜L1的加工工艺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的组装良率,以进一步的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满足该关系式条件,也可避免第一透镜L1有效焦距过大,避免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带来较难校正的像散而降低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9.0、-8.7、-8.5、-8.0、-7.9、-7.5、-5.6、-4.3、-3.5、-3.2或-2.9。
2.2<f3/f<5.2;f3为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来自物空间的光线经过具有较强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后射出,若不加以调节,边缘视场的光线射入成像面时则易产生较大的场曲,而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满足该关系时,第三透镜L3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有效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另外,满足该关系的第三透镜L3为光学系统10贡献的正屈折力强度较为合理,从而可分担第二透镜L2的正屈折力负担,使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强度无需过强,从而可利于减轻第二透镜L2所带来的像差影响。超过关系式范围时,则不利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差,从而降低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2.3、2.5、2.8、3.2、3.9、4.5、4.8或5.0。
0.2<(CT4+CT6)/CT5<5.1;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第五透镜L5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第六透镜L6于光轴上的厚度。可通过有效设置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合理的分配整个光学系统10的屈折力,因此当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之间拥有合理的屈折力分配,从而可降低后透镜组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系统的生产良率,且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0.27、0.3、0.7、1.2、2.3、3.4、3.8、4.5、4.7或5.0。
2<TTL/DOS<3;光学系统10包括孔径光阑STO,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于光轴上的距离,TTL也称为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DOS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孔径光阑STO于光轴上的距离。孔径光阑STO位于第二透镜L2的像方。满足该关系时,有利于使光学系统10的结构更为紧凑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低于关系式的下限时,由大角度光线将难以射入光学系统10,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物空间成像范围,不利于实现广角化;超过关系式上限,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过长,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关系具体可以为2.2、2.3、2.5、2.7、2.8或2.9。
80deg≤FOV≤81deg。满足该关系时,光学系统10将拥有大视角特性。
应注意的是,以上各关系式条件中的折射率、阿贝数的数值参考波长为587.56nm,有效焦距、组合焦距的数值参考波长为546.07nm,有效焦距及组合焦距至少是指相应透镜或透镜组于近光轴处的数值。且以上各关系式条件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针对的是具有上述透镜设计的六片式光学系统10。在无法确保前述光学系统10的透镜设计(透镜数量、屈折力配置、面型配置等)时,将难以确保光学系统10在满足这些关系依然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摄像性能发生显著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具体地,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应注意的是,附图中的各透镜厚度、表面曲率等尺寸的比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该面可以存在反曲结构,此时该面由中心至边缘的面型将发生改变。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061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该面于光轴处的切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为非球面于光轴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高次项系数。
另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至少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例如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以下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以对本申请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其中,在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中,除了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为非球面外,其他透镜表面均为球面。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另外,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胶合,即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共同构成胶合透镜组。
在上述光学系统10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以利于对相较光轴呈较大入射夹角的入射光线实现偏折,从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大视角设计。而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均具有正屈折力,一方面能够对第一透镜L1所产生的较大像差实现良好校正,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各自在光学系统10中对会聚光线的负担,使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屈折力强度不会过大,从而也有利于防止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产生难以校正的像差。同时,通过结合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所拥有的上述面型设计,还能够有效抑制边缘视场的像散,使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
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以下表1所展现。由光学系统10的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其中光阑表征孔径光阑STO。滤光片110和保护玻璃120可以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也可从光学系统10中去除,但当去除滤光片110及保护玻璃120后,光学系统11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滤光片110可以为红外截止滤光片。表1中Y半径为透镜相应表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表面(透镜物侧面或光阑表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其中光阑的厚度参数表示光阑面至像方相邻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焦距(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均为546.07nm,且Y半径、厚度、焦距(有效焦距)的数值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用于关系式计算的参数数据和透镜面型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透镜参数表格中的数据为准。
表1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071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081
由表1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为6.7mm,光圈数FNO为2.0,最大视场角FOV为81°,光学系统10拥有大视角特性。当装配图像传感器后,FOV也可理解为光学系统10于对应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
以下表2展现了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表2
面序号 S12
K 1.475E+00
A4 1.347E-04
A6 -1.749E-08
A8 8.181E-07
A10 -4.949E-09
A12 5.115E-10
A14 0.000E+00
A16 0.000E+00
A18 0.000E+00
A20 0.000E+00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FOV/EPD=24.177deg/mm;通过满足该关系式条件,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与入瞳直径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使光学系统10在拥有较大视角的同时,还能拥有大光圈效果及较大的景深范围,从而使光学系统10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通过大光圈特性所带来的充足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
CT2/|Sags3|=8.333;满足该关系时,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的弯曲程度与中心厚度之间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一方面可抑制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另一方面也可降低第二透镜L2的加工难度。
f456/f=2.102;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能够得到合理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压缩入射光线的光束宽度,抑制光学系统10的高级像差;另一方面还可校正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所产生的场曲,从而减小对光学系统成像解像力的影响。
f2/f=3.029;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满足该关系,则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L1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
f1/CT1=-2.972;满足该关系时,可降低第一透镜L1中心厚度的公差敏感度,降低第一透镜L1的加工工艺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的组装良率,以进一步的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通过满足该关系式条件,也可避免第一透镜L1有效焦距过大,避免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带来较难校正的像散而降低成像质量。
f3/f=4.667;通过使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满足该关系,则第三透镜L3的屈折力强度能够得到有效调控,以对来自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边缘视场的光线实现合理的偏折,防止光线偏折过大,从而可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另外,满足该关系的第三透镜L3为光学系统10贡献的正屈折力强度较为合理,从而可分担第二透镜L2的正屈折力负担,使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强度无需过强(可参考表1中的焦距关系),从而可利于减轻第二透镜L2所带来的像差影响。
(CT4+CT6)/CT5=5.025;满足该关系时,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之间拥有合理的屈折力分配,从而可降低后透镜组的公差敏感度,提高光学系统的生产良率,且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小型化设计。
TTL/DOS=2.953;满足该关系时有利于使光学系统10的结构更为紧凑以实现小型化设计。
另一方面,图2包括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其中像散图和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纵向球面像差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Aberration)展现了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光学系统10后的汇聚焦点偏离。纵向球面像差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成像面到光线与光轴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面像差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的场曲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S曲线代表546.07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546.07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的场曲较小,最大场曲被控制在0.05mm左右,像面弯曲程度得到有效抑制,且各视场下的弧矢场曲及子午场曲趋于一致,各视场的像散得到较佳的控制,因此可知光学系统10的视场中心至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另外,根据畸变图可知,光学系统10最大视场所对应的畸变被控制在20%以内,畸变程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胶合。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3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091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01
表4
面序号 S3 S12
K -2.147E-01 -3.634E+00
A4 -6.789E-05 4.896E-04
A6 1.389E-06 -2.894E-05
A8 -3.756E-07 1.070E-05
A10 7.379E-09 -1.075E-06
A12 0.000E+00 2.505E-07
A14 0.000E+00 -1.881E-08
A16 0.000E+00 8.527E-10
A18 0.000E+00 -2.135E-11
A20 0.000E+00 2.266E-13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FOV/EPD(deg/mm) 24.224 f1/CT1 -2.780
CT2/|Sags3| 7.514 f3/f 4.696
f456/f 2.109 (CT4+CT6)/CT5 4.900
f2/f 2.986 TTL/DOS 2.884
由图4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大部分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且像散得到合理调节,因此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清晰的成像。
第三实施例
参考图5,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凸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胶合。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5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02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11
表6
面序号 S1 S2 S3 S4 S12
K 2.427E+00 -9.919E-03 -2.910E-01 1.464E+00 -1.595E+01
A4 4.722E-06 -1.659E-05 -1.769E-05 0.000E+00 5.228E-04
A6 7.312E-09 -3.997E-06 1.776E-06 0.000E+00 -8.311E-05
A8 6.697E-10 -1.834E-07 -2.000E-07 0.000E+00 1.308E-05
A10 -2.207E-11 1.757E-07 2.207E-09 0.000E+00 -2.803E-06
A12 2.080E-13 -3.751E-08 1.069E-10 0.000E+00 3.857E-07
A14 -1.160E-14 4.167E-09 -1.490E-11 0.000E+00 -3.357E-08
A16 4.004E-16 -2.630E-10 1.316E-12 0.000E+00 1.778E-09
A18 -7.566E-18 8.792E-12 -6.493E-14 0.000E+00 -5.206E-11
A20 6.330E-20 -1.209E-13 1.406E-15 0.000E+00 6.437E-13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FOV/EPD(deg/mm) 24.266 f1/CT1 -3.107
CT2/|Sags3| 4.968 f3/f 5.182
f456/f 2.118 (CT4+CT6)/CT5 3.916
f2/f 2.897 TTL/DOS 2.129
由图6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视场下的最大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且像散得到合理调节,因此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清晰的成像。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7,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凸面。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7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21
表8
面序号 S1 S2 S3 S4 S7 S11 S12
K -6.326E+00 -2.056E+01 -1.996E+00 -1.324E-01 0.000E+00 2.390E+00 -4.393E+01
A4 2.232E-03 7.693E-04 -8.987E-04 1.234E-04 -2.181E-07 6.365E-03 6.410E-03
A6 -1.229E-04 -1.421E-04 9.192E-06 2.460E-05 1.313E-10 -5.647E-04 -5.589E-04
A8 1.949E-06 2.836E-06 -5.636E-06 -4.860E-06 0.000E+00 5.538E-05 7.660E-05
A10 -2.421E-07 -2.511E-07 1.614E-06 7.646E-07 0.000E+00 -5.810E-06 -1.325E-05
A12 1.839E-09 5.404E-09 -2.211E-07 -7.266E-08 0.000E+00 5.368E-07 1.779E-06
A14 -1.897E-10 0.000E+00 1.868E-08 4.397E-09 0.000E+00 -3.648E-08 -1.574E-07
A16 3.179E-12 0.000E+00 -9.446E-10 -1.626E-10 0.000E+00 1.610E-09 8.529E-09
A18 -3.240E-14 0.000E+00 2.611E-11 3.342E-12 0.000E+00 -4.020E-11 -2.553E-10
A20 1.487E-16 0.000E+00 -3.035E-13 -2.916E-14 0.000E+00 4.253E-13 3.221E-12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22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31
由图8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视场下的最大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且像散得到合理调节,因此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清晰的成像。
第五实施例
参考图9,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9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32
表10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33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41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FOV/EPD(deg/mm) 19.490 f1/CT1 -9.195
CT2/|Sags3| 4.524 f3/f 2.286
f456/f 17.256 (CT4+CT6)/CT5 0.298
f2/f 6.015 TTL/DOS 2.197
由图10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视场下的最大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且像散得到合理调节,因此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清晰的成像。
第六实施例
参考图11,在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面型如下: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为凹面,像侧面S2为凸面。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凸面。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为凹面,像侧面S6为凸面。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凹面。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为凸面,像侧面S10为凸面。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为凹面,像侧面S12为凹面。
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另外,第六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元件名称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表11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42
Figure BDA0003001918840000151
表12
面序号 S1 S2 S3 S4 S11 S12
K -8.200E+00 -9.990E+01 -2.364E+00 -7.758E-01 3.684E+00 -9.989E+01
A4 1.472E-03 3.591E-03 -8.959E-04 1.983E-04 6.421E-03 6.394E-03
A6 -4.664E-05 -1.502E-04 1.169E-05 2.768E-05 -5.937E-04 -5.466E-04
A8 2.646E-07 1.397E-05 -3.309E-06 -5.235E-06 5.952E-05 6.790E-05
A10 4.699E-09 -1.603E-06 8.996E-07 1.733E-07 -6.524E-06 -1.253E-05
A12 -8.190E-10 1.454E-07 -1.056E-07 -6.854E-08 1.708E-07 1.919E-06
A14 1.814E-11 -8.523E-09 7.836E-09 3.851E-09 -5.177E-08 -1.927E-07
A16 -1.053E-13 3.065E-10 -3.606E-10 -1.323E-10 1.615E-09 1.173E-08
A18 -1.534E-15 -2.126E-12 9.315E-12 2.539E-12 -7.540E-11 -3.929E-10
A20 1.787E-17 5.387E-14 -1.035E-13 -2.086E-14 9.378E-13 5.543E-12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
FOV/EPD(deg/mm) 19.555 f1/CT1 -8.450
CT2/|Sags3| 5.170 f3/f 2.444
f456/f 13.362 (CT4+CT6)/CT5 0.309
f2/f 5.267 TTL/DOS 2.192
由图12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视场下的最大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且像散得到合理调节,因此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清晰的成像。
参考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及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图像传感器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3与图像传感器210的感光面重合,感光面上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形状一般为矩形,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方向所对应的最大视场角即为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通过采用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能够在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影像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影像中的较大深度的信息以针对远景及近景均拥有清晰的识别能力,另外还能拥有充足的成像亮度以获得高清晰成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包括设于光学系统10与图像传感器210之间的滤光片110,滤光片110为红外截止滤光片。在一些实施例中,摄像模组20还包括保护玻璃120,保护玻璃120设于滤光片110与图像传感器210之间,保护玻璃120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210。
参考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及上述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电路板、保护壳等部件。电子设备30包括但不限于车载摄像设备、飞行器摄像设备、监控摄像设备等。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能够获得较大范围的拍摄视野,且同时能够对远景及近景实现清晰拍摄。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为车载摄像设备,摄像模组20设置于车载摄像设备的固定件310内。电子设备30还包括安装板320,固定件310与安装板320转动连接,安装板32于固定于汽车的车体上,从而使得安装有摄像模组20的固定件310能够整体相对车体转动,从而调整拍摄范围。电子设备30可配合辅助驾驶系统、自动驾驶系统,以将所获得的影像信息传送至终端以对路况实现判断,进而提醒驾驶员或者自动执行驾驶操作。或者电子设备30也可与驾驶室内的显示屏配合,例如将所获得的影像显示于显示屏以供驾驶员观察。
参考图1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40。汽车40包括安装部410及上述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设置于安装部410。安装部410可以为前进气格栅、车内后视镜、左后视镜、右后视镜、车顶、后尾箱盖板等适合安装摄像设备的车体部位。汽车40上可设置多个电子设备30以获得车身全方位的影像信息,多个电子设备30所获得的影像信息也可在拼接后显示于显示屏上,或者于显示屏上的不同区域分别显示。汽车40能够通过上述应用有光学系统10的电子设备30获得较大视野范围、较大深度信息及较为清晰的路况影像,从而使驾驶员或驾驶控制系统能够更及时且准确地获得预警,进而满足业界对驾驶安全性的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
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19.4deg/mm<FOV/EPD<24.3deg/mm;
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EPD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3.5<CT2/|Sags3|<8.5;
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Sags3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矢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0<f456/f<17.5;
f456为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及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7<f2/f<7.1;
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9.5<f1/CT1<-2.5;
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CT1为所述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2<f3/f<5.2;
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0.2<(CT4+CT6)/CT5<5.1;
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孔径光阑,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关系:
2<TTL/DOS<3;
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DOS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孔径光阑于光轴上的距离。
9.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传感器及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于所述固定件。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部及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设于所述安装部。
CN202110350236.8A 2021-03-31 2021-03-31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Withdrawn CN1128822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0236.8A CN112882206A (zh) 2021-03-31 2021-03-31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50236.8A CN112882206A (zh) 2021-03-31 2021-03-31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2206A true CN112882206A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40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50236.8A Withdrawn CN112882206A (zh) 2021-03-31 2021-03-31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822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8307A (zh) * 2023-10-08 2023-11-07 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8307A (zh) * 2023-10-08 2023-11-07 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008307B (zh) * 2023-10-08 2023-12-12 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74313B2 (en) Wide-angle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3156627A (zh) 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002818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35184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189750A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和汽车
CN112882204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摄像设备及汽车
CN112835183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WO2021217618A1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835201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239967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CN115079380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和终端
CN112882206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985581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
CN113866940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751064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和汽车
CN214278527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211786336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211698381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CN214375526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985576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11367057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2835182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214375520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12835185B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214375523U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