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9000B -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59000B
CN112859000B CN202011637064.4A CN202011637064A CN112859000B CN 112859000 B CN112859000 B CN 112859000B CN 202011637064 A CN202011637064 A CN 202011637064A CN 112859000 B CN112859000 B CN 112859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source
angle
microphone array
radar
vo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70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59000A (zh
Inventor
应冬文
况丹妮
贺亚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70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590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59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900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2081 priority patent/WO2022142853A1/zh
Priority to US18/215,48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33205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59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9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02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radio waves
    • G01S5/0257Hybrid positioning
    • G01S5/0263Hybrid positioning by combining or switching between positions derived from two or more separate positioning systems
    • G01S5/0264Hybrid positioning by combining or switching between positions derived from two or more separate positioning systems at least one of the systems being a non-radio wave positioning syste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18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01S5/22Position of source determined by co-ordinating a plurality of position lines defined by path-difference measur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5/00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 G01S5/18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rection or position line determinations; Position-fixing by co-ordinating two or more distance determinations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1/00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 G01S11/14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not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01S13/06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3/42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distance and other co-ordinat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6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with non-radar systems, e.g. sonar, direction finder
    • G01S13/862Combination of radar systems with sonar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3/0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 G01S3/8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G01S3/86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with means for eliminating undesired waves, e.g. disturbing nois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15/00Speech recognition
    • G10L15/02Feature extraction for speech recognition; Selection of recognition unit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10L21/0208Noise filtering
    • G10L21/0216Noise filte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used for estimating noise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10L21/0272Voice signal separating
    • G10L21/028Voice signal separating using properties of sound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3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4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 H04R1/406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only by combining a number of identical transducers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05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combining the signals of two or more microphon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10L21/0208Noise filtering
    • G10L2021/02082Noise filtering the noise being echo, reverberation of the speech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10L21/0208Noise filtering
    • G10L21/0216Noise filte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used for estimating noise
    • G10L2021/02161Number of inputs available containing the signal or the noise to be suppressed
    • G10L2021/02166Microphone arrays; Beamforming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LSPEECH ANALYSIS TECHNIQUES OR SPEECH SYNTHESIS; SPEECH RECOGNITION; SPEECH OR VOICE PROCESSING TECHNIQUES; SPEECH OR AUDIO CODING OR DECODING
    • G10L21/00Speech or voice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another audible or non-audible signal, e.g. visual or tactile, in order to modify its quality or its intelligibility
    • G10L21/02Speech enhancement, e.g. noise reduction or echo cancellation
    • G10L21/0208Noise filt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5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in visual displaying devices, e.g. televisions, computer displays,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asurement Of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Acoustic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 Circuit For Audible Band Transduc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用于结合麦克风阵列和雷达对声源进行准确地定位。该方法包括: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融合,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用于表示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

Description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语音交互广泛应用于智能会议和家居产品,其首要问题在于嘈杂环境下的语音信号拾音,防止环境噪音和室内混响对目标语音信号的干扰。基于麦克风阵列的波束形成能够准确拾取语音信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语音交互产品,它能够有效抑制环境噪音,压制室内混响,而不明显损伤语音。波束形成有赖于语音源方位的准确估计,尤其是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对声源方位及其敏感,几度的位置偏差容易导致拾音性能的大幅下降,因此,如何实现对声源的准确定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用于结合麦克风阵列和雷达对声源进行准确地定位。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方法,包括: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用于表示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雷达检测到的对象的位置和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入射角,得到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位置,从而通过该位置控制用于分离声源的语音的波束的开启,从而准确地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并且,无论发声对象处于静止或者运动状态,都可以准确地确定出声源的位置,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融合第一角度和入射角,可以包括: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所述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对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融合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在对第一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时,可以考虑对象的移动速度来确定权重,从而可以使用多种对象运动的情况,提高融合角度的准确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
因此,在声源定位之后,即可基于准确的声源的位置,从而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准确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包括: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所述声源的所述语音数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波束分离网络来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即通过波束形成的方式,提取到与声源对应的方向上的语音数据,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声源内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包括语音分离模型,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用于分离输入数据中的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的移动速度;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声源的运动速度,适应性地更新语音分离模型,使语音分离模型与声源的运动情况匹配,能够适应声源快速移动的场景,以便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包括:根据所述移动速度确定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其中,所述参数集和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的变化速率相关,所述移动速度和所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参数慢变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减少模型的抖动;快变则有利于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目标运动速度来选择模型参数变化的速率,从而影响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语音分离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还包括解混响模型,所述解混响模型用于滤除输入的数据中的混响信号;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解混响模型来接触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的混响,从而使语音分离模型分离出的声源的语音数据更准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包括: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中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所述延迟参数表示所述混响信号滞后于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所述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所述延迟参数和所述预测阶数都与所述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通常,声源和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显著影响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的混响。当距离较大时,声源发出的语音信号传播距离较远,衰减较大,而室内混响保持不变,混响对于语音信号的干扰较大,混响持续时间较长;而距离越近时,声源发出的语音信号传播距离较近,衰减较小,混响的影响减弱。因此,解混响模型的参数可以基于声源和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来进行调整。当距离较远时,加大解混响的程度;当距离较近时,减少解混响的程度,防止过度解混响而干扰语音信号。甚至在距离非常小的情况下,如小于预设最小值,则可以停止解混响,以提高得到的语音数据的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去除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当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如声源不是活体,或者声源的位置改变等,则去除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避免采集到无意义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从所述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所述声源的声学特征;根据所述声学特征识别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根据所述雷达的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对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所述融合结果用于表示所述声源是否为活体。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检测声源是否为活体,从而可以是用户清楚地获知当前发声的对象的类型是否为活体,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包括: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得到多个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多个第二角度处于同一坐标系中,则从所述多个第二角度中选取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所述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所述入射角。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多个角度,此时可以结合雷达采集到角度,选择出与声源最接近的角度作为入射角,提高得到入射角的准确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基于所述麦克风阵列再次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多个第三角度,则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选取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当通过麦克风阵列得到多个角度之后,可以基于对象的移动速度从该多个角度中选择新的入射角,从而可以适应声源的位置不断改变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角度中选取第三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包括: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所述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当对象的移动速度过大时,则可以从较远的位置选择新的角度作为入射角,当速度较慢时,则可以从较近的位置选择新的角度作为入射角,适应对象的位置不断变化的情况,泛化能力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不包括所述第一角度,则将所述入射角作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若对象未移动,通过雷达可能不能检测到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角度,此时可以直接将通过麦克风阵列得到的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角度,即使对象未移动,也可以准确检测到声源,提高声源的位置检测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若通过所述回波数据确定对象处于运动状态,且所述对象未发声,则调整所述麦克风阵列针对所述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所述声源检测阈值的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若检测到对象在移动而未发声时,则可以降低声源检测阈值,相当于关注该声源是否发声,提高对该声源的关注度,进而可以快速检测到该声源是否发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还包括对象和所述雷达的第一相对距离,所述方法还包括:还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到对象和所述麦克风阵列的第二相对距离,对所述第一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所述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融合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对象和麦克风之间的距离,则可以对该距离和雷达采集到的距离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或者雷达的距离,以便进行后续操作,如更新波束分离网络,提高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的准确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装置,包括:
雷达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
麦阵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声源定位模块,用于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用于标识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所述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对所述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融合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语音分离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语音分离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所述声源的所述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包括语音分离模型,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用于分离输入数据中的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的移动速度;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移动速度确定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其中,所述参数集和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的变化速率相关,所述移动速度和所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还包括解混响模型,所述解混响模型用于滤除输入的数据中的混响信号;
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中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所述延迟参数表示所述混响信号滞后于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所述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所述延迟参数和所述预测阶数都与所述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语音分离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去除针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所述声源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活体检测单元,用于:从所述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所述声源的声学特征;根据所述声学特征识别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根据所述雷达的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对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所述融合结果用于表示所述声源是否为活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得到多个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多个第二角度处于同一坐标系中,则从所述多个第二角度中选取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所述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所述入射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后,若基于所述麦克风阵列再次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多个第三角度,则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选取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所述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不包括所述第一角度,则将所述入射角作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前,若通过所述回波数据确定对象处于运动状态,即对象在移动,且所述对象未发声,则调整所述麦克风阵列针对所述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所述声源检测阈值的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还包括对象和所述雷达的第一相对距离,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若还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到对象和所述麦克风阵列的第二相对距离,对所述第一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所述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融合距离。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声源定位装置,该声源定位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声源定位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声源定位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处理器和存储器通过线路互联,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所示的声源定位方法中与处理相关的功能。可选地,该声源定位装置可以是芯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声源定位装置,该声源定位装置也可以称为数字处理芯片或者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接口,处理单元通过通信接口获取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被处理单元执行,处理单元用于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选实施方式中与处理相关的功能。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中包括雷达和处理器,该雷达和处理器之间连接,该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的方法,该雷达用于采集回波数据。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拾音装置,该拾音装置包括雷达、麦克风阵列和处理器,该雷达可以是前述第一方面所提及的雷达,该麦克风阵列可以是前述第一方面提及的麦克风阵列,该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可选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拾音装置可以包括八爪鱼会议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智能机器人等设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提供一种雷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1C是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D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E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角度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角度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角度示意图;
图7A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B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另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方法可以由拾音设备执行,应用于各种需要进行拾音的场景,例如,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多人会议、录音或者录视频等场景。
首先介绍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装置,该声源定位装置可以包括多种可以进行拾音的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智能移动电话、电视、平板电脑、手环、头戴显示设备(HeadMount Display,HMD)、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设备、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平板型电脑、车载电子设备、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监控设备、机器人、车载终端、穿戴设备或者自动驾驶车辆等。当然,在以下实施例中,对该终端的具体形式不作任何限制。
示例性地,声源定位装置(或者也可以称为拾音装置)的结构可以如图1A所示,该声源定位装置10可以包括雷达101、麦克风阵列102和处理器103。
该雷达101可以包括激光雷达或者24GHz以上电磁波的毫米波雷达等,其天线可以是多发多收天线,当然也可以是单天线。在本申请的以下实施方式中,以毫米波雷达进行示例性说明,本申请以下所提及的毫米波雷达也可以替换为激光雷达。例如,该雷达可以是工作频率为60GHz的毫米波雷达,如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或单频连续波雷达等。
麦克风阵列102可以包括多个麦克风组成的阵列,用于采集语音信号。该多个麦克风组成的结构可以包括集中式阵列结构,也可以包括分布式阵列结构。例如,当用户发出的语音声压超过音源检测阈值,则通过麦克风阵列来采集语音信号,每个麦克风可以形成一路语音信号,多路语音信号融合后形成当前环境下采集到的数据。集中式阵列结构例如,如图1B所示,多个麦克风按照一定距离排列成一定几何形状的结构,如每个麦克风的距离为10cm,组成圆形阵列。分布式阵列结构例如,如图1B所示,可以在会议桌上的多个不同的位置设置麦克风。
处理器103可以用于对雷达回波数据或者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取出声源对应的语音数据。可以理解为,可以通过该处理器103执行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方法的步骤。
可选地,该声源定位装置可以包括八爪鱼会议设备、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或智能机器人等设备。
示例性地,雷达101的结构可以如图1C所示,该雷达具体可以包括发射机1014、接收机1015、功率放大器1013、功分耦合器1012、混频器1016、波形发生器1011、模数转换器(analogue-to-digital conversion,AD)1017及信号处理器1018等模块。
其中,波形发生器1011产生所需要的频率调制信号。该频率调制信号经功分耦合器1012后分为两路信号,一路信号经功率放大器1013放大后,经发射机1014产生发射信号,并通过发射天线进行辐射。另一路信号部分作为本振,与接收机1015通过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于混频器1016中产生中频信号。然后经AD转换器1017转换为数字信号,信号处理器1018的主要目标为于中频信号中提取频率信息,并通过进一步处理得到距离、速度等目标基本信息,用于后续声源定位。
具体地,雷达的发射机可以不断发射调制信号,调制信号遇到目标物后反射被雷达接收机接收,在进行手势这段时间,雷达信号携带手势的距离、角度(方位角或俯仰角等)、多普勒信息、微多普勒信息等被捕获,形成当前手势的数据再进行后续处理。
例如,毫米波雷达采用FMCW雷达,该雷达具有多种优点,如硬件处理相对简单,容易实现、结构相对简单、尺寸小、重量轻以及成本低,适合数据采集并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上不存在FMCW雷达所存在的测距盲区,并且发射信号的平均功率等于峰值功率,因此只需要小功率的器件,从而降低了被截获和干扰的概率。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装置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性说明。
例如,如图1D所示,可以在会议桌设置声源定位装置10,用户可以使用该声源定位装置10进行视频会议,可以通过声源定位装置10来对讲话的用户进行跟踪,从而提取出讲话的用户的语音,以便接收端可以准确地区分出讲话的对象。
还例如,如图1E所示,在智能电视场景中,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在智慧屏上的声源定位装置10来实现对显示屏的控制或者实现对其他智能设备的控制,通过声源定位装置可以实现对声源的准确跟踪,从而准确地提取到用户的语音数据。
通常,基于麦克风阵列的波束形成能够准确拾取到语音信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语音交互的场景中,能够有效抑制环境噪声,压制室内混响,且不明显损伤语音。波束形成依赖于声源的位置的准确估计,尤其针对自适应波束形成,对声源及其定位机器敏感,几度的位置偏差就会导致拾音性能的大幅下降。并且,麦克风阵列能够解决单声源定位,但不能有效定位多个时间上交叠的声源,尤其在多声源移动的场景下,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然而,日常声学环境中声源交叠与移动频繁发生,麦克风阵列不能有效拾音,若以限制交互应用范围和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采取“唤醒词”的方式简化为单目标源场景。但在某些诸如智能会议场景下,多个与会成员对会议系统发起会话的时候,很难将其简化为单源场景,系统不能并行拾取多人说话的声音。
雷达可以做到准确的定位和跟踪运动/微动的多个目标源,本申请将雷达的定位能力引入到拾音中,和麦克风阵列定位技术形成强互补关系,提高多声源场景的定位与追踪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提升麦克风阵列的拾音能力。
在一种情况中,若采用毫米波雷达定位人体目标方位,然后采用波束形成技术驱动波束指向人体方位,麦克风阵列不参与声源检测与定位。雷达检测到人体目标,波束开启;一对象对应一波束,麦克风阵列拾取语音信号。此情况下,完全依赖雷达检测声源的位置,但是雷达不能确定静止人体的位置,会遗漏静止发声声源,在人体密集场景下,雷达检测到的目标过多,易形成过多波束,导致声源定位装置计算过载。
并且实际上,发声声源才是设备感兴趣的目标;活体语音的检测即区分扬声器语音和发音器官直接产生的语音对于语音交互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活体语音检测技术依赖于单模态语音,只能满足近距离(如1米内)的检测需求,难以鉴别嘈杂环境下的远距离语音源。容易将扬声器产生的语音作为活体发出的语音,引起误判。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结合了雷达和麦克风阵列,对声源进行准确定位,进而针对声源进行精准的波束控制,提取到声源对应的语音数据,且进一步可以提取到由活体发出的语音,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参阅图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下所述。
201、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第一位置信息。
其中,该第一位置信息可以包括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距离、角度或者速度等信息。
具体地,雷达可以向辐射范围发射调制波,该调制波经对象反射后被雷达接收,形成回波信号,从而得到回波数据。该回波数据包括了检测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对象在雷达的检测范围内进行运动时产生的信息,如用户在辐射范围内进行移动时产生的轨迹的信息。
更具体地,该回波数据中可以包括声源在雷达的辐射范围内时,相对于雷达的速度、相对于雷达的距离、角度、声源运动幅度、声源运动的周期、雷达的回波相对于发射信号的频移、雷达的回波相对于发射信号相位或声源运动的加速度等中的一项或者多项。该角度可以包括俯仰角或方位角。
例如,雷达定位信息中可以包括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距离或角度,距离信息蕴含于各回波脉冲的频率中,可通过对单个脉冲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获得对象于当前脉冲时间内的距离信息,对各脉冲距离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到对象的整体距离变化信息。该角度可以包括方位角和俯仰角,角度的获取基于雷达的多接收天线,通过测量各接收回波的相位差实现。回波信号与接收天线之间可能因反射对象的位置而存在一定角度,可以通过计算的计算出该角度,从而可以获知到反射对象的具体位置,进而获知对象的位置变化情况。计算角度的方式可以包括多种,如以雷达为中心建立坐标系,基于回波数据计算对象在该坐标系内的位置,从而得到俯仰角或方位角。
例如,当声源在辐射范围内移动时,即可基于雷达接收到的一段时长内的回波信号,得到声源在辐射范围内移动的速度、相对于雷达的距离、运动幅度或者相对于雷达的角度等信息。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可以建立三维坐标系,(x,y)对应H-plane平面,(y,z)对应E-plane平面。在H-plane平面中,以雷达所在的位置为原点,以x轴为极轴,在该平面中对象的坐标可以表示为(r1,α),α表示方位角。在E-plane平面中,可以以雷达所在的位置为原点,z轴为极轴,对象的坐标可以表示为(r2,β),β表示俯仰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先通过回波数据确定雷达的检测范围内运动的对象的位置信息,即通过雷达检测到对象在运动,且对象未发声,即未检测出该声源的入射角,则调整麦克风阵列针对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如减少该声源检测阈值,以提高麦克风阵列采集语音信号的灵敏度,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声源检测阈值的信号。
通常,麦克风阵列通常可以采集声压超过一定阈值的语音信号,如语音的声压超过阈值,以下将该阈值统称为音源检测阈值,未超过阈值的语音信号通常丢弃。当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辐射范围内存在运动的对象时,可以通过控制麦克风阵列的音源检测阈值,来提高针对运动的对象的拾音灵敏度。通常,音源检测阈值越高,拾音灵敏度越低,声源检测阈值越低,拾音灵敏度越高。例如,可以将雷达检测到的具有移动的对象的位置区域作为候选位置,麦克风阵列在对候选位置进行拾音时,所设置的音源检测阈值更低,从而使麦克风阵列可以对移动的对象进行准确拾音。具体例如,在雷达未检测到移动对象的区域,声源检测阈值设置为μ1,当通过雷达回波数据检测到某一方向存在运动对象时,则将对该方向上进行拾音所使用的声源检测阈值设置为μ2,且μ2<μ1,从而提高麦克风阵列对该方向上进行拾音时的灵敏度,减少声源漏检的情况。
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雷达为麦阵指示声源的候选位置,从而降低声源检测阈值,从而提高提高麦阵对候选区域的检测灵敏度,防止声源漏检,还可以提高候选区域外的检测阈值,降低检测灵敏度,防止声源误检。
202、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
其中,麦克风阵列中包括了多个麦克风,用于将声波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可以利用麦阵获得的信号进行声源检测以及声源定位,获得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入射角。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以下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入射角和雷达检测到的角度,通常可以是同一坐标系下的角度。例如,如图4所示,麦克风阵列401可以是多个麦克风排列而成的阵列,雷达402的中心点可以与麦克风阵列的中心点重合。
此外,若麦克风检测到的角度和雷达检测到的角度不在同一坐标系中,则可以对麦克风检测到的角度和雷达检测到的角度进行对齐,使麦克风检测到的角度和雷达检测到的角度在同一坐标系中。
例如,若麦克风阵列为分布式阵列,则可以将麦克风阵列中的其中一个麦克风作为参考麦克风,在得到每个麦克风的入射角之后,对每个麦克风的入射角进对齐融合,将每个麦克风得到的入射角转换为参考麦克风的角度。然后将参考麦克风上的入射角和雷达检测到的就角度进行对齐,使之处于相同的坐标系中。
具体地,入射方向可以通过方位角或者仰角来表示。
示例性地,以集中式麦克风阵列的平面阵列为例,如图5所示,以阵列的中心作为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三维坐标系,声源发出的声音信号的传播方向可以如图5中所示的γ,α表示方位角,β表示俯仰角。
为便于理解,下面示例性地,结合前述图5,对本申请中获取入射角的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每个时刻,将每个麦克收到的连续语音信号按照预设时长切割为多帧,相邻帧之间可能存在交叠。例如,可以将麦克收到的语音信号切割为32ms的帧,前后帧之间交叠的长度为50%,从而保持帧信号的连续。对帧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输出傅里叶变换的复系数,然后判断哪些方向存在声源。
具体可以通过假设测试,来确定哪些方向存在声源。例如,可以采取格点搜索的方式来实施假设测试,将所有可能的入射方向均匀划分为多个离散的方向,如方位角[0°,360°]区间按照间隔1度划分为360个方向,仰角区间[0,90]可按照3度划分为30个区间,用30*360来表示空间内的所有方向。
在每个格点上,根据假设方向来判断声波到达各个麦克的传播距离的差值,各个麦克的距离是已知的,选取任意麦克风阵列中的任意一个麦克作为参考麦克,然后逐个选择其余麦克作为考察对象。
该考察麦克到参考麦克之间的向量记为平面内的空间单位矢量:gm=[gm,1,gm,2,0]T,将格点对应的方向标记为γ=[cosαcosβ,sinαcosβ,sinβ]T,则声波传播在考察麦克和参考麦克之间的时间差为如图6所示。在每个频率分量ω上获得对应的延迟因子/>并乘上该声源信号的频率分量,则将该考察麦克上的信号与参考麦克对齐时间,从而消除了时间差的影响。通常,若得到的格点和真实入射方向接近或者吻合,则在消除了时间差之后,各个麦克之间的信号的相似性置信度最高。
通常,可以引入相干系数来衡量信号之间的相似性,在得到所有考察麦克与参考麦克之间的相干性系数之后,汇聚所有考察麦克和参考麦克之间的相干系数,得到阵列总体的信号相似度。例如,考察麦克和参考麦克之间的整体相似度度量可以表示为: wm表示第m个麦克信号所占权重,sm表示该麦克接收到的信号,M表示麦克的总数。
随后,可以选取相干系数最大的几个极点作为声源入射的候选方向。通常,当每个候选方向对应的极值超过预设值时,即可将该候选方向作为声源的入射方向。
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用于衡量信号之间的相似度的相干系数,来选取声源的候选方向,并基于极值来选择与声源更匹配的方向,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出声源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通过麦克风阵列可能检测出多个角度,且该多个角度对应一个声源,此时需要对该多个角度进行筛选,滤除无效的角度。此处将筛选之前的角度称为候选角,筛选之后的角度称为入射角。
具体筛选入射角的方式可以包括: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检测到运动的对象,得到的位置信息中包括该对象相对于雷达的第一角度。此时,可以对多个入射角分别与第一角度进行对比,选择出与第一角度的差值最小或者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入射角。
此外,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了多个移动的对象,得到了多个角度,且通过麦克风阵列获取到入射角,则可以比较该多个角度和入射角,将与入射角的差值最小的角度作为第一角度,并对该第一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声源的角度。或者,若通过麦克风阵列确定了多个入射角,但仅有一个对象发声,且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了移动的对象的位置,则可以将该多个入射角和对象的角度最近的角度作为入射角。
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可能通过麦克风阵列获取到多个角度,即多个第三角度,则可以基于对象的移动速度从该多个第三角度中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为入射角。
具体地,若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第一预设值,则从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第三角度作为新的入射角;若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第一预设值,则从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第三角度作为新的入射角,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第二预设范围。
例如,第二预设范围可以是大于第一阈值的范围,第二范围可以是大于第二阈值的范围,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因此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第二预设范围。在某一个时刻检测到用户的方位角或者俯仰角为第一角度,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用户处于运动状态,用户的发声位置改变,通过麦克风采集到多个入射角。若用户的移动速度较快,在此过程中用户的发声位置可能改变较快,此时可以选择与第一角度之间的角度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入射角。若用户移动速度较慢或者接近静止,在此过程中用户的发声位置可能较慢改变,通过麦克风阵列可能检测到用户在多个位置产生的语音信号,对应多个不同的入射角,此时可以选择与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入射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麦克风阵列采用分布式阵列,则除了可以得到语音信号的入射角之外,还可以得到发出语音信号的对象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例如,已知麦克风阵列中各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语音信号到达各个麦克风的时刻,结合各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计算出对象和每个麦克风之间的距离,然后将对象和参考麦克风之间的距离作为对象和麦克风阵列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步骤201和步骤202的执行顺序不作限定,可以先执行步骤201,也可以先执行步骤202,还可以同时执行步骤201和202,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203、判断第一位置信息中是否包括第一角度,若是,则执行步骤205,若否,则执行步骤204。
在得到第一位置信息之后,可以判断该第一位置信息中是否包括声源相对于雷达的角度。若该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该角度,则可以基于该第一位置信息和入射角进行融合,得到声源的第二位置信息,即执行步骤205。若该第一位置信息中不包括声源相对于雷达的角度,则可以直接将通过麦克风阵列中检测到的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或者雷达的角度,即执行步骤204。
通常,可以通过雷达来检测与雷达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对象的位置,当通过雷达回波数据不能检测到对象的角度,表示声源与雷达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此时不能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发声的对象,可以仅参考入射角来确定声源的位置。
此外,本步骤针对雷达为毫米波雷达的情况,通常,毫米波雷达根据人体运动产生的多普勒效应确定人体所在的空间位置,既表达了人体相对于雷达的方向,也表达了人体距离毫米波雷达的距离,但不能检测静止目标。因此,在使用毫米波雷达进行定位时,若辐射范围内并不存在运动对象,则通过回波数据可能并不能得到静止对象的角度、速度等位置信息。而当本申请所提及的雷达替换为激光雷达时,则可以对辐射范围内的对象直接进行定位,而无需判断定位得到的位置信息中是否包括角度,即无需执行步骤203。因此,是否执行步骤203可以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判断,此处仅以执行步骤203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并不作为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若采用毫米波雷达进行定位,即声源定位装置通过两个模态定位来实现声源定位,即通过雷达定位和麦阵定位来实现声源定位,毫米波雷达对动态对象进行定位,麦阵定位语音信号的入射方向,由于两个模态定位的原理不同,优缺点差异显著,存在强互补关系,融合能够产生“1+1>2”效果,从而实现稳定而准确的声源方位估计。
204、将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其中,当雷达检测到的信息中不包括声源的入射角,即通过雷达回波数据不能确定哪个对象作为声源,则可以直接将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或者雷达的角度,从而得到声源的位置。
例如,当雷达辐射范围内有用户在讲话而并未移动,则可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声源的入射角,而雷达回波数据中无法判断出移动的对象,即通过雷达回波数据仅能检测出辐射范围内的对象与雷达之间的距离,而不能确定是哪个位置的对象在发声,此时可以直接将麦克风阵列的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或者雷达的角度,从而确定出发声源的位置。
此外,若还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检测到对象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则可以直接将该距离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以用于后续进行波束分离。
205、对第一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
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检测到声源相对于雷达的第一角度,则可以对该第一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从而得到声源的位置信息,即第二位置信息。该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该融合角度。
具体地,可以分别确定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第一权重和对象相对于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二权重和对象相对于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根据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对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融合角度。通常,运动对象的移动速度超过预设移动速度值时,可以提高第一角度的权重,降低入射角的权重,运动对象的速度不超过预设移动速度值时,则可以降低第一角度的权重,提高入射角的权重,从而可以适用不同状态下的声源,提高声源定位的准确性。可以理解为,通常,若声源移动速度较快,此时语音信号入射至麦克风阵列的变化也就越快,入射角的变化也就越快,可能不能确定出哪一个角度是与声源匹配的角度,而雷达可以准确地对移动的对象进行定位。因此,对象的移动速度越快,则可以给予雷达检测到的角度越高的权重,可以使得到的融合角度更准确。因此,结合雷达定位和麦克风阵列定位,可以准确地定位出声源的位置。
例如,第一角度可以表示θr,对应权重值为c1,入射角可以表示为θm,对应权重值为c2,融合后的角度表示为:θfusion=c1θr+c2θm
该第二位置信息中除了可以包括融合角度之外,还可以包括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克风阵列的距离、声源的运动速度、声源的加速度等。若该第二位置信息还包括距离、声源的运动速度、声源的加速度等信息,则该距离、声源的运动速度、声源的加速度等信息可以是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得到。
此外,还可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检测到对象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对通过麦克风采集到的距离和雷达采集到的距离进行融合,得到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波束分离。例如,对第一相对距离和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该融合距离,该第一相对距离是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距离,第二相对距离是对象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距离。
例如,用户在发声的同时也在进行移动,此时可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检测到移动的用户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中包括了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角度,如方位角或者俯仰角等,则可以对该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从而得到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克风阵列的角度,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距离,在可以对该距离和雷达采集到的距离进行融合,从而得到声源相对于麦克风的位置。
通常,麦克风阵列的定位只能获取声源发出声源的入射角度,且声源定位的准确度要低于雷达定位,因此雷达用于跟踪声源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雷达对静止目标不敏感,会忽视静止发声声源,此时需要依靠麦克风进行声源检测和声源定位,确定发声目标的入射角。融合麦克风阵列和雷达定位信息,可以得到更准确地声源的位置,实现目标的持续跟踪拾音。尤其在对象运动速度较低或者静止的情况,可以给予入射角度更高的权重,从而使融合角度更准确。
更具体地,声源发声的情况分为多种,声源发声前运动;声源发声后运动;声源发声的同时运动,下面结合具体场景进行示例性说明。
当声源在发声前即运动时,如图7A中所示用户从位置S1运动至位置Sr,可以是雷达先捕获到运动的对象的位置信息,将声源的初始位置设置为雷达检测到的对象的位置,表示为雷达源Srr)。例如,对象可以在雷达的辐射范围内运动,但未发声,则可以将通过雷达检测到的位置作为声源的初始位置,并对对象进行持续跟踪,跟踪对象的位置变化,以便后续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该对象是否发声。此外,在此场景下,还可以降低针对该对象所在其余的音源检测阈值,从而提高对该对象发出的语音的关注度。
当声源先发声后运动或者不运动时,如图7B所示,可能是麦克风阵列先获取到声源发出的声音的入射角,将声源的初始设置为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对象的位置,表示为发声源CSmm)。例如,对象可以先发声,但未在雷达的辐射范围内运动,则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并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对象在发声,此时将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位置作为声源的初始位置,以便在后续对象运动时,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得到对象更准确的位置。
当声源在发声的同时开始运动,则可以将雷达源Srr)作为声源的初始位置,也可以将发声源CSmm)作为声源的初始位置,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确定。
在融合对象的位置时,若对象处于运动状态,则可以给予从雷达回波数据中得到的角度更高的权重,而若对象处于静止状态时,则可以给予通过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入射角更高的权重。可以理解为,若对象处于运动状态,则可以通过雷达更准确地检测到对象的位置,此时提高第一角度的权重,使最终得到的声源的角度更准确。而在对象处于静止状态时,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可能不能准确地识别出发声对象,此时可以提高入射角的权重,使最终得到的声源的角度更准确。
206、基于第二位置信息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得到第二位置信息之后,即可获知声源的具体位置,从而可以根据该第二位置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到该声源的语音数据。
例如,在获知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方向之后,即可开启该方向上的波束,从而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波束分离网络来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例如,可以将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该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该背景数据即输入数据中除了声源的语音数据外的其他数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雷达检测到的对象的位置和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入射角,得到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位置,从而通过该位置控制用于分离声源的语音的波束的开启,从而准确地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并且,无论发声对象处于静止或者运动状态,都可以准确地确定出声源的位置,可以更准确地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
前述对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下面结合更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方法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参阅图8,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声源定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下所述。
801、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
802、通过雷达接收到的回波数据确定第一位置信息。
803、判断第一位置信息中是否包括第一角度,若否,则执行步骤804,若是,则执行步骤805。
804、将入射角作为声源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805、对第一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
其中,步骤801-805可以参阅前述步骤201-205中的相关描述,对于类似之处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仅对存在区别的步骤或者更详细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场景一、首次检测到声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声源的初始位置为雷达源Srr)的场景下时,接下来可能发生多种情况,示例性地,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得到的声源位置信息中包括方位角为例,对一些场景进行介绍,以下所提及的方位角在不同的场景中也可以替换为俯仰角。
1、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辐射范围内存在运动的对象(表示为雷达源Srr)),但该对象未发声,此时通过麦克风阵列不能检测到准确的该对象的入射角。但接下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该对象持续未发声。
此时,该对象的位置仅能由雷达跟踪得到,若此场景下出现多个发声源,则为降低设备的负载,此时可以忽略该对象。例如,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辐射范围内存在多个对象运动并发声,发声的对象的数量超过预设数量,此时可以忽略持续运动但未发声的对象,从而降低设备的负载,降低设备功耗。
(2)、该对象发声。
此时,可以理解为通过雷达检测到的发声的方向与通过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发声的方向接近,可以将麦克风检测到的角度作为声源的入射角。例如,若在Srr)±θthd0的范围内检测到入射角度,则可以将该角度作为与发声对象匹配的入射角,若在Srr)±θthd0的范围内检测到多个角度,则可以选择与方位角最接近的角度作为声源的入射角。
如图9所示,对象相对于声源定位装置的方向为a方向,检测到两个候选角b和c,其中,a和b之间的角度差为θ1,c和a之间的角度差为θ2,且θ21,则可以将候选声源b对应的角度作为入射角,丢弃候选声源c或者将声源c对应角度作为新声源的入射角等。
2、对象可能先发声,因此由麦克风阵列先检测到语音信号的入射角,在此场景下,示例性地,接下来可能出现以下多种情况。
(1)、对象静止
此时,通过雷达不能检测到发声对象的位置,可以直接将通过麦克风阵列检测到的候选声源CSmm)作为实际声源Sm(θ)。
(2)、对象运动。
此时,可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检测到对象运动的方向、角度或者距离等,得到雷达源Srr),然后关联该雷达源Srr)和声源Smm),得到实际声源,实际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克风阵列的角度可以表示为:θfusion=c1θr+c2θm,c1、c2为权重值,θr为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得到的第一角度,可以包括方位角或者俯仰角,θm为语音信号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入射角,可以包括方位角或者俯仰角。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入射角和雷达采集到的数据,在各种场景下都可以对声源进行准确定位,泛化能力强,提高后续得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准确性。
场景二、持续检测到声源
在对声源的发声进行持续跟踪的过程中,声源可能处于运动状态,因声源的位置变化可能导致麦克风阵列检测到多个信号入射角度,此时需要从多个入射角度中筛选出与声源匹配的角度作为入射角,或者筛选出新声源的入射角。
1、从多个入射角度中筛选出与声源匹配的角度作为入射角,可以包括:若该多个入射角度中存在与方位角之间差值在Srr)±θthd0的范围内,则可以选择与方位角最接近的入射角度作为声源的入射角。
2、筛选出新声源的入射角的方式可以包括:基于对象的运动速度对该多个入射角度进行筛选,选择出新声源的入射角。例如,因对象在运动的过程中发声,通过麦克风阵列可能得到多个候选位置,如表示为:(CSm1m1),CSm2m2),…,CSmkmk)),且都不在Srr)±θthd0的范围内,则根据雷达源Srr)的方位角,对候选角进行筛选,筛选出新的入射角。
筛选候选角的方式可以包括:
当对象的速度小于预设速度时,筛选出在雷达源Srr)的±θthd1范围外(即第二预设范围)的候选角作为新的入射角。
例如,如图10A所示,t1时刻至tn时刻对象处于运动中,速度为v1,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与雷达源Sr(θ)的±θthd1范围外的候选角作为新的入射角,丢弃雷达源Srr)的±θthd2范围内的候选角。
当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小于预设速度时,筛选出在雷达源Srr)±θthd2范围外(即第三预设范围)的候选角作为新的入射角。
例如,如图10B所示,t1时刻至tn时刻对象处于运动中,速度为v2,v2>v1,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选择与雷达源Srr)的±θthd2范围外的候选角作为新的入射角,θthd2thd1,丢弃雷达源Srr)±θthd2范围内的候选角。
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11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性介绍。
声源定位装置包括雷达1101和麦阵1102(即麦克风阵列)。
通过雷达1101接收到的回波数据定位到对象的位置Srr)1103,或称为雷达源,θr即对象相对于雷达的方位角或者俯仰角等角度。
通过麦阵1102定位到候选声源CSmm)1104,或者称为发声源,θm即语音信号相对于麦克风阵列的角度,具体也可以包括方位角或者俯仰角。
然后执行步骤1105,判断θr和θm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θthd0。即判断θr和θm是否接近。
若θr和θm之间的差值小于θthd0,则表示存在与θr接近的入射角,则执行步骤1106,融合对象θr和θm,即得到融合角度θfusion=c1θr+c2θm,c1、c2为权重值。
若θr和θm之间的差值不小于θthd0,则表示不存在与θr接近的入射角,然后可以执行步骤1107,判断对象的运动速度是否大于预设速度。具体地,根据雷达回波数据可以得到对象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即可估计出对象的运动速度,例如,对象在T时间段内的轨迹位置为([x1,y1],[x2,y2],…,[xt,yt]),则然后判断v是否大于vthd
若对象的运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即v>vthd,则执行步骤1108,即判断θr和θm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θthd1,θthd1thd0。若θr和θm的差值小于θthd1,则屏蔽CSmm)(即步骤1110),若θr和θm的差值不小于θthd1,则将结合CSmm)和Srr)得到新声源(即步骤1111)。
若对象的运动速度不大于预设速度v≤vthd,则执行步骤1108,即判断θr和θm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θthd1,θthd2thd1。若θr和θm的差值小于θthd2,则屏蔽CSmm)(即步骤1110),若θr和θm的差值不小于θthd2,则将结合CSmm)和Srr)得到新声源(即步骤1111)。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当声源在移动时,可以根据声源的移动速度,确定与声源匹配的入射角或者新的入射角,从而可以适应声源不同移动状态,泛化能力强。
在对声源进行定位之后,即可更新波束分离网络,从而可以将麦克风阵列采集到数据中作为更新后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具体地,波束分离网络可以包括语音分离模型和解混响模型,语音分离模型用于提取声源的语音数据,解混响模型用于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解混响,从而对部分背景数据进行过滤。在使用波束分离网络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之前,还可以对波束分离网络进行更新,从而使波束分离模型可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分离出与声源匹配的语音数据,下面对更新波束分离网络的具体步骤进行示例性说明。
806、根据移动速度更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语音分离模型。
其中,该语音分离模型通常用于分离声源的语音数据和环境噪声。
该移动速度可以是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克风阵列的移动速度,具体可以是通过雷达回波数据得到,当雷达未检测到运动的对象时,该移动速度可以默认设置为0。
通常,语音和环境噪声的分离依赖于语音分离模型,其分离语音的方式依赖于语音的入射方向或声源的位置等,尤其在声源运动的情况下,模型中对方向一来的参数需要适应性地不断变化的位置,从而输出与声源的位置匹配的语音数据。
具体地,可以根据声源的移动速度来更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该移动速度和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该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变化速率与参数集相关,从而得到更新后的语音分离模型。
通常,参数慢变可以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减少模型的抖动;快变则有利于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可以根据目标运动速度来选择模型参数变化的速率,从而影响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语音分离模型。
例如,假设xt为声源在t时刻的位置,F为根据当前位置和局部观察值生成的模型特征参数。局部参数数量过少,生成的模型不够稳定,同时上下时刻位置差异较小,因而参数集在时间上存在相关性。此处可以采用一阶回归的形式描述参数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回归平滑后的参数集具体表述为:πt=Kt×πt-1+(1-Kt)×F(xt),Kt为忘记因子,Kt影响模型更新速度,且接近1但小于1),Kt通常由声源的运动速度决定,即当前速度较大时,忘记因子较小,模型更新加快,反之当前速度较小时,忘记因子较大,模型更新变慢。
具体地,可以预先将忘记因子和速度划分为多个对应的档位,在确定了速度所在的档位的范围之后,即可确定忘记因子的值,从而从速度的维度更新语音分离模型。通常,速度越低,忘记因子越接近1,模型更新缓慢,增加了模型的稳定性。速度越快,则忘记因子越小,模型的更新速度也就越快,能够适应声源快速移动的场景,以便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语音分离模型可以用于分离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数据中声源的语音和环境噪声,该语音分离模型可以包括通过广义旁瓣抵消波束分离方式或者多通道维纳滤波方式进行语音分离的模型。具体例如,语音分离模型导出目标源的权重系数wf,t,使得分离后的目标在t时刻和第f个频率上的复信号表示为:其中,yf,t=[yf,t,1,yf,t,2,……,yf,t,M],yf,t,m为第m个麦克接收信号的频域复信号,/>表示复矩阵的共轭转置。以最小方差无畸变响应(MVDR)分离算法为例,权重系数向量可以表达为:权重系数向量即可以理解为语音分离模型。
其中,麦克接收信号的协方差矩阵,可采用如下连续递归的方式求取:
其中,Kt为忘记因子,决定参数随着时间更新快慢;rf,t为声源的导向矢量, 这里随着声源位置变化的参数集πt={Rf,t|f=1,2…,F},F为最大频率分量的索引。
在声源运动的情况下,速度越低,忘记因子Kt越接近1,模型更新缓慢,增加了模型的稳定性。速度越快,则忘记因子Kt越小,模型的更新速度也就越快,能够适应声源快速移动的场景,以便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声源的运动速度,适应性地更新语音分离模型,使语音分离模型与声源的运动情况匹配,提高语音分离模型的输出准确性。
807、根据对象和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解混响模型。
其中,解混响模型可以用于接触语音信号中的混响,结合语音分离模型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准确地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通常,声源和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显著影响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的混响。当距离较大时,声源发出的语音信号传播距离较远,衰减较大,而室内混响保持不变,混响对于语音信号的干扰较大,混响持续时间较长;而距离越近时,声源发出的语音信号传播距离较近,衰减较小,混响的影响减弱。因此,解混响模型的参数可以基于声源和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来进行调整。当距离较远时,加大解混响的程度;当距离较近时,减少解混响的程度,防止过度解混响而干扰语音信号。甚至在距离非常小的情况下,如小于预设最小值,则可以停止解混响,以提高得到的语音数据的质量。
具体地,可以根据声源和麦克风阵列或者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解混响模型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从而得到更新后的解混响模型。其中,延迟参数表示混响信号滞后于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都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确定了距离之后,即可基于该距离确定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的值,得到新的解混响模型。
解混响模型具体可以包括基于盲系统辨识和均衡的语音去混响算法的模型,基于源模型的语音去混响算法的模型或者基于房间混响模型和谱增强的语音去混响算法的模型等。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解混响模型可以采用多通道线性预测模型,如表示为:
其中,yt,f,m为第m个麦克在t时刻的f个频率分量上的可观察信号,为跨越多个通道且针对第m个通道的线性预测系数;这里Δ表示晚期混响迟滞于直达信号的时间;K表示线性预测模型的阶数,也表示晚期混响持续时长,线性预测系数g可通过自回归建模得到。但模型的阶数K选择至关重要,K值过大导致过度解混响,K值过小导致解混响不足。预测阶数K为根据声源的位置确定,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与距离为正相关关系,从而在得到距离之后,即可确定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从而得到与声源匹配的解混响模型。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通过对象到麦克的距离来决定K的取值。距离较大时,混响相对直达信号较强,因此需要选择较大的K值进行足够的解混响;距离较近时,较小的K值进行轻度解混响即可。如d表示声源和麦克风阵列之间的距离,δ0、δ1、δ2的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调整,此处不作限定。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声源和雷达或者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来更新解混响模型,使解混响模型和声源当前所处的环境适配,从而结合语音分离模型,更准确地输出声源的语音信号。
808、将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
因波束分离网络包括了语音分离模型和解混响模型,在更新了语音分离模型和解混响模型之后,即可将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
其中,背景数据即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除声源的数据之外的数据。例如,在用户讲话的场景中,可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数据,并通过波束分离网络从该数据中分离出用户的语音数据和用户所处环境中产生的背景数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从速度的维度更新了语音分离模型,从距离的维度更新了解混响模型,无论声源运动或者静止,都可以通过调整波束分离网络的参数来适应声源的状态,从而分离出与声源更适配的语音数据。
809、判断语音数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是,则继续执行步骤801,若否,则执行步骤810。
在基于波束分离网络从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之后,还可以判断该语音数据是否符合预设条件。若该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可以关闭针对该声源进行处理的波束,即执行步骤810,若该语音数据符合预设条件,则可以持续对该声源的语音数据进行跟踪,即继续执行步骤801-809。
该预设条件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调整,如该预设条件可以包括通过波束拾取的语音数据小于预设值、或者拾取到的语音数据为非语音类别的信号、或者拾取到的语音数据为设备产生的语音、或者由用户指定屏蔽特定方向或者特定类型的声源等。例如,该预设条件可以包括声压小于43dB,或者拾取到的语音数据为环境声或噪声等,或者拾取到的语音数据为电视机、音响、PC等的扬声器产生的语音等,或者由用户指定屏蔽某个方向或者某种类型的声源等,如屏蔽狗的声音、屏蔽儿童的声音或者拼比用户对面的声音等。
通常,一个声源对应一个波束分离模型,若存在多个声源,则可以基于每个声源的信息更新得到多个波束分离模型,用户对每个声源的语音数据进行提取。该波束分离模型可以理解为,使用波束对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的某个方向的数据进行提取,从而有指向性地从麦克风阵列中采集到某个方向上的声源发出的语音。
此外,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还可以通过声源的语音数据检测声源的类型,并在显示界面中展示声源的类型。具体地,可以通过特征提取网络从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声源的声学特征,然后根据该声学特征识别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还根据雷达回波数据确定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然后对该第一概率和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该声源是否为活体的融合结果。具体的融合方式可以包括加权求和、乘积、或者取对数求和的方式等进行融合,当融合后的概率值大于预设概率值,即可确定声源为活体。例如,若融合后的概率值大于80%,即可确定声源为活体。例如,如图12所示,在进行多人会议时,识别出当前发出语音的对象为扬声器之后,若不屏蔽该对象的语音,则可以在显示界面中显示当前发声对象的类型为扬声器,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例如,麦阵通过声源定位得到多个入射方向,采用波束分离模型增强每一路声信号,采用语音活动性检测器排除非语音源,保留语音源信号。设定上述语音源方向为(α12,…,αn),对于每一路增强语音信号,提取声学特征,送入活体语音检测器(如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输出每一路声信号为活体语音的后验概率(pa1),pa2),…,pan))。通过雷达跟踪上述多个方向上的活体运动轨迹信息,假设α方向上存在运动信息(轨迹),则倾向于认定α方向上的语音为活体语音,设定该方向上活体语音先验概率pr(α)>0.5;反之,设定先验概率为小于0.5的值。非活体语音的先验概率为1-pr(α);采用乘积方式,计算α方向为活体语音的概率,ptrue(α)=pa(α)×pr(α),为非活体语音的概率pfalse)α)=(1-pa(α))×(1-pr(α))。如果ptrue(α)>pfalse(α),则认为α方向上的发声源为活体语音。
例如,特征提取网络和特征识别网络可以选取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C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S)等等。本申请提及的神经网络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network,D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或残差网络其他神经网络等。通过特征提取网络从语音数据中提取出声源的声学特征,然后通过识别网络输出该声学特征对应的声源是活体的概率,得到第一概率值,如声源是活体的概率为80%。其次,还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声源的运动幅度、运动速度、运动周期等信息,判断声源为活体的概率,即判断声源的是否运动,得到第二概率,如声源是否为活体的概率是75%,则可以对80%和75%进行加权融合,如分别确定权重为0.6和0.4,则融合概率为85%*0.6+75%*0.4=81%,即声源为活体的概率为81%。
通常,在一些场景中,当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声源为活体的概率为0时,即使通过识别网络识别出声源为活体的概率很高,如高于95%,此时也判定声源为非活体。
在另一些场景中,若通过雷达回波数据确定当前场景中存在活体,但通过语音数据未识别出声源具有活体的特征,则此时可能是活体未发声的情况,可以判定声源为非活体。可以理解为,当第一概率的值低于第三阈值时,在进行加权融合时,为该第一概率设置的权重值远高于为第二概率设置的权重值,从而使融合结果更倾向于第一概率值所表示的结果。相应地,当第二概率的值低于第四阈值时,在进行加权融合时,为该第二概率设置的权重值远高于为第一概率设置的权重值,从而使融合结果更倾向于第二概率值所表示的结果。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有效结果声学特征和雷达检测到的运动情况,来判断声源是否为活体,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进一步地,前述的活体可以替换为人体,可以通过特征提取网络从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然后识别该语音特征识别发出该语音的声源为人体的第一概率,并根据雷达检测声源是否运动,得到声源为人体的第二概率,然后对第一概率和第二概率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声源是否为人体的概率值,从而根据该概率值判断声源确定声源是否为人体。因此,可以结合雷达以及声源特征识别出发生对象是否为人体,得到非常准确的识别结果。
因此,对于现有方案难以识别的扬声器发声与活体发声的问题,本申请通过结合雷达和声学特征准确识别出当前发声的声源是否为活体。其次,当无声的人与发声的扬声器同时存在时,传统的雷达的运动检测模式容易产生误判;而声学特征可以将二者鉴别,且扬声器处于长时静止状态,长时运动特征也可将其排除为活体语音。
810、关闭波束。
其中,为便于理解,波束可以理解为从麦克风阵列中提取某一个方向的语音数据的算法或者向量,关闭波束即不通过该波束提取该方向上的语音数据,如关闭前述的波束分离网络。
例如,当通过波束拾取的语音信号逐渐消失,如声压低于43dB,即关闭针对声源的波束。又例如,当确定语音数据为扬声器产生的数据,则关闭针对该扬声器的波束。还例如,可以由用户指定关闭某个方向的波束。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可以结合麦克风阵列和雷达,准确地确定出声源所在的位置。无论发声对象静止或者运动,都可以检测出声源的具体位置,实现对声源的跟踪,可以适应更多的场景,泛化能力强。并且,还可以通过识别声源的类型来进行波束管理,从而避免拾取无效的语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负载。
为进一步便于理解,参阅图13,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声源定位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示例性介绍。
首先,通过雷达1301得到雷达定位信息,通过麦阵1302,即麦克风阵列得到语音信号入射至麦阵的入射角。
其中,雷达定位信息可以包括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在雷达的辐射范围内的运动情况,如对象在辐射范围内的运动轨迹、加速度、与雷达的相对速度或者与雷达的相对距离等信息。例如,雷达可以在辐射范围内发射调制波,该调制波经对象反射后被雷达接收,形成回波信号。该回波数据包括了检测到的一个或者多个对象在雷达的检测范围内进行运动时产生的信息,如用户的手部在辐射范围内进行移动时产生的变化轨迹的信息。雷达的具体结构可以参阅前述图1D,此处不再赘述。
例如,雷达可以采用毫米波雷达,如工作频率在60GHz、77GHz频段,可用带宽大于4GHz,距离分辨率达厘米级的雷达。该毫米波雷达可以具有多收多发的天线阵列,可以实现移动对象的水平方位角和垂直方位角的估计。雷达定位信息中可以包括对象相对于雷达的距离或角度,距离信息蕴含于各回波脉冲的频率中,可通过在快时间对单个脉冲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获得对象于当前脉冲时间内的距离信息,对各脉冲距离信息进行整合,即可得到对象的整体距离变化信息。该角度可以包括方位角和俯仰角,角度的获取基于雷达的多接收天线,通过测量各接收回波的相位差实现。回波信号与接收天线之间可能因反射对象的位置而存在一定角度,可以通过计算的计算出该角度,从而可以获知到反射对象的具体位置,进而获知对象的位置变化情况。计算角度的方式可以包括多种,如以雷达为中心建立坐标系,基于回波数据计算对象在该坐标系内的位置,从而得到俯仰角或方位角。具体例如,可以采用多信号分类算法(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来计算角度,包括俯仰角或者方位角等,利用雷达的四接收天线阵列,对对象的角度变化进行测量。
然后基于雷达定位信息和入射角进行声源定位1303,定位出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阵的实际位置。
具体地,可以对雷达定位信息中包括的角度和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声源相对于麦阵或者雷达的融合角度,从而确定出声源相对于雷达或者麦阵的实际位置。
在确定融合角度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选择,若麦阵定位出多个候选角度,则可以选择与雷达检测到的角度最接近的角度作为入射角。或者,当对象处于较快速度运动时,麦阵在一段时间内检测到多个候选角,可以选择与雷达检测到的角度较远的角度作为新的入射角。具体可以参阅前述步骤805中的相关介绍。
随后,基于声源的运动速度更新语音分离模型1304,以及基于声源和雷达之间的相对距离更新解混响模型1305。
更新后的语音分离模型和更新后的解混响模型组成波束分离网络,对麦阵1302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号分离1306,分离出声源的语音数据。
其中,语音分离模型和解混响模型包括于波束分离网络,可以理解为通过波束分离网络,形成针对声源的波束,从而实现对麦阵采集到的数据的分离,提取出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对象产生的语音数据。
然后对声源的语音数据进行语音检测1307,识别出声源是否为活体。
可以理解为,通过对语音数据的声学特征进行识别,确定语音数据是否是活体发出的声音。此外,除了可以通过声源的声学特征来识别声源是否为活体,还可以结合雷达检测到的运动特征(如对象讲话时走动产生的运动或者其他周期运动产生的特征等),来进一步判定声源是否为活体,从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声源是否为活体。
例如,提取声源A的声学特征进行检测,识别出A为活体语音的概率。根据雷达检测对象是否运动,得到场景中存在活体的概率。然后可以采用乘积的形式对两个模态检测结果进行融合,根据融合后的概率判断活体的存在性。通常,当雷达判断存在活体的概率为零时,即便声学模态给出的存在概率很高,但融合概率接近于零,判断场景中不存在活体语音。当场景中的目标活体没有发声,即便雷达模态判断活体存在概率很高,但声学模态会给出较低的语音存在概率,仍然判断不存在活体。双模态活体语音检测有效克服传统方法难以克服的两个难题。首先,高保真扬声器发声与活体语音的鉴别困难,两者之间的频谱特性几乎完全相同,但雷达的运动检测很容易将二者鉴别。其次,无声的人与发声的扬声器同时存在,传统的雷达运动检测模式容易产生误判;而声学特征可以将二者鉴别,且扬声器处于长时静止状态,通过雷达回波检测到的长时的运动特征也可将其排除为活体语音。
然后基于检测结果进行波束管理1308,确定是否保留针对声源的波束。
其中,在进行声源检测之后,可以根据声源检测的结果确定是否关闭针对声源的波束。通常,在家居场景下存在一些基本规则:如(1)通常只有人体运动,雷达检测到的动体很可能是人体,即便人体当前时刻没有发声,但在未来有很高的发声概率;(2)扬声器发声装置,如电视、音响等,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当然,在一些场景下也可能运动,但其具有一定的运动规律;(3)人有时在静止状态下说话,有时边走动边说话;(4)活体通常是会运动的;(5)语音信号时强时弱,声源定位装置即便漏掉个别弱音节,也可能不会产生语义误解。因此,结合这些规则,即可准确识别出声源是否活体,并基于识别结果确定是否关闭针对声源进行语音提取的波束。因此,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结合了雷达和麦阵对声源进行定位,从而基于定位确定针对声源的语音进行提取的波束,准确提取到声源的语音数据。
前述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的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下面结合前述的方法流程,对本申请提供的装置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本申请提供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用于执行前述图2-13的方法的步骤,该声源定位装置可以包括:
雷达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位置信息;
麦阵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声源定位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则基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入射角进行融合,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包括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语音分离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语音分离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所述声源的所述语音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包括语音分离模型,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用于分离输入数据中的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在所述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之前,根据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的移动速度;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移动速度确定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其中,所述参数集和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的变化速率相关,所述移动速度和所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波束分离网络还包括解混响模型,所述解混响模型用于滤除输入的数据中的混响信号;
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之前,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中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所述延迟参数表示所述混响信号滞后于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所述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所述延迟参数和所述预测阶数都与所述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语音分离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去除针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所述声源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活体检测单元,用于:从所述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所述声源的声学特征;根据所述声学特征识别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根据所述雷达的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对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所述融合结果用于表示所述声源是否为活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处于同一坐标系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所述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对所述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融合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得到多个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多个第二角度处于同一坐标系中,则从所述多个第二角度中选取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所述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所述入射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后,若基于所述麦克风阵列再次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多个第三角度,则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选取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所述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不包括所述第一角度,则将所述入射角作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前,若通过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雷达的检测范围内运动的对象的位置信息,且所述对象未发声,则调整所述麦克风阵列针对所述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所述声源检测阈值的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还包括对象和所述雷达的第一相对距离,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若还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到对象和所述麦克风阵列的第二相对距离,对所述第一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所述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融合距离。
请参阅图15,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声源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下所述。
该声源定位装置可以包括处理器1501和存储器1502。该处理器1501和存储器1502通过线路互联。其中,存储器1502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和数据。
存储器1502中存储了前述图2-图13中的步骤对应的程序指令以及数据。
处理器1501用于执行前述图2-图13中任一实施例所示的声源定位装置执行的方法步骤。
可选地,该声源定位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1503,用于接收或者发送数据。
可选地,该声源定位装置还可以包括雷达和/或麦克风阵列(图15中未示出),或者与雷达和/或麦克风阵列建立了连接(图15中未示出),该雷达和/或麦克风阵列可以参阅前述图2-图13中所提及的雷达和/或麦克风阵列,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用于生成车辆行驶速度的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行驶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2-图1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可选地,前述的图15中所示的声源定位装置为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声源定位装置,该声源定位装置也可以称为数字处理芯片或者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接口,处理单元通过通信接口获取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被处理单元执行,处理单元用于执行前述图2-图13中任一实施例所示的声源定位装置执行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字处理芯片。该数字处理芯片中集成了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1501,或者处理器1501的功能的电路和一个或者多个接口。当该数字处理芯片中集成了存储器时,该数字处理芯片可以完成前述实施例中的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步骤。当该数字处理芯片中未集成存储器时,可以通过通信接口与外置的存储器连接。该数字处理芯片根据外置的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实施例中声源定位装置执行的动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包括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行驶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前述图2-图1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声源定位装置所执行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声源定位装置可以为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所述处理单元例如可以是处理器,所述通信单元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可执行存储单元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芯片执行上述图2-图13所示实施例描述的行驶决策选择方法。可选地,所述存储单元为所述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所述存储单元还可以是所述无线接入设备端内的位于所述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具体地,前述的处理单元或者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芯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所述芯片可以表现为神经网络处理器NPU 160,NPU 160作为协处理器挂载到主CPU(Host CPU)上,由Host CPU分配任务。NPU的核心部分为运算电路1603,通过控制器1604控制运算电路1603提取存储器中的矩阵数据并进行乘法运算。
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1603内部包括多个处理单元(process engine,PE)。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1603是二维脉动阵列。运算电路1603还可以是一维脉动阵列或者能够执行例如乘法和加法这样的数学运算的其它电子线路。在一些实现中,运算电路1603是通用的矩阵处理器。
举例来说,假设有输入矩阵A,权重矩阵B,输出矩阵C。运算电路从权重存储器1602中取矩阵B相应的数据,并缓存在运算电路中每一个PE上。运算电路从输入存储器1601中取矩阵A数据与矩阵B进行矩阵运算,得到的矩阵的部分结果或最终结果,保存在累加器(accumulator)1608中。
统一存储器1606用于存放输入数据以及输出数据。权重数据直接通过存储单元访问控制器(direct memory access controller,DMAC)1605,DMAC被搬运到权重存储器1602中。输入数据也通过DMAC被搬运到统一存储器1606中。
总线接口单元(bus interface unit,BIU)1610,用于AXI总线与DMAC和取指存储器(instruction fetch buffer,IFB)1609的交互。
总线接口单元1610(bus interface unit,BIU),用于取指存储器1609从外部存储器获取指令,还用于存储单元访问控制器1605从外部存储器获取输入矩阵A或者权重矩阵B的原数据。
DMAC主要用于将外部存储器DDR中的输入数据搬运到统一存储器1606或将权重数据搬运到权重存储器1602中或将输入数据数据搬运到输入存储器1601中。
向量计算单元1607包括多个运算处理单元,在需要的情况下,对运算电路的输出做进一步处理,如向量乘,向量加,指数运算,对数运算,大小比较等等。主要用于神经网络中非卷积/全连接层网络计算,如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像素级求和,对特征平面进行上采样等。
在一些实现中,向量计算单元1607能将经处理的输出的向量存储到统一存储器1606。例如,向量计算单元1607可以将线性函数和/或非线性函数应用到运算电路1603的输出,例如对卷积层提取的特征平面进行线性插值,再例如累加值的向量,用以生成激活值。在一些实现中,向量计算单元1607生成归一化的值、像素级求和的值,或二者均有。在一些实现中,处理过的输出的向量能够用作到运算电路1603的激活输入,例如用于在神经网络中的后续层中的使用。
控制器1604连接的取指存储器(instruction fetch buffer)1609,用于存储控制器1604使用的指令;
统一存储器1606,输入存储器1601,权重存储器1602以及取指存储器1609均为On-Chip存储器。外部存储器私有于该NPU硬件架构。
其中,循环神经网络中各层的运算可以由运算电路1603或向量计算单元1607执行。
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图2-图13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Claims (34)

1.一种声源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
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所述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用于表示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所述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对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融合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包括:
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所述声源的所述语音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分离网络包括语音分离模型,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用于分离输入数据中的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的移动速度;
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速度确定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其中,所述参数集和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的变化速率相关,所述移动速度和所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分离网络还包括解混响模型,所述解混响模型用于滤除输入的数据中的混响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中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所述延迟参数表示所述混响信号滞后于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所述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所述延迟参数和所述预测阶数都与所述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去除针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所述声源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
10.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所述声源的声学特征;
根据所述声学特征识别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
根据所述雷达的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
对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所述融合结果用于表示所述声源是否为活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包括:
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得到多个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多个第二角度处于同一坐标系中,则从所述多个第二角度中选取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所述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所述入射角。
1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基于所述麦克风阵列再次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多个第三角度,则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选取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角度中选取第三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包括:
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所述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通过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对象处于运动状态,且所述对象未发声,则调整所述麦克风阵列针对所述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所述声源检测阈值的语音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的第一相对距离,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到所述对象和所述麦克风阵列的第二相对距离;
对所述第一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所述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融合距离。
16.一种声源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雷达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雷达回波数据获取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包括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第一角度;
麦阵定位模块,用于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所述入射角为语音信号入射至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角度;
声源定位模块,用于融合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入射角,以得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用于表示产生所述语音信号的声源的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声源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角度对应的第一权重和所述入射角对应第二权重,其中,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正相关关系,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对象相对于所述雷达的移动速度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对所述角度和所述入射角进行加权融合,得到融合角度,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融合角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语音分离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从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中提取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语音分离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作为预设的波束分离网络的输入,输出所述声源的所述语音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分离网络包括语音分离模型,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用于分离输入数据中的声源的语音数据和背景数据,所述装置还包括:
更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的移动速度;根据所述移动速度更新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移动速度确定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集,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语音分离模型,其中,所述参数集和所述语音分离模型的参数的变化速率相关,所述移动速度和所述变化速率呈正相关关系。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波束分离网络还包括解混响模型,所述解混响模型用于滤除输入的数据中的混响信号;
所述更新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更新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和所述雷达之间的距离,更新所述解混响模型中的延迟参数和预测阶数,得到更新后的所述解混响模型,所述延迟参数表示所述混响信号滞后于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的时长,所述预测阶数表示混响的持续时长,所述延迟参数和所述预测阶数都与所述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24.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语音分离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声源的语音数据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去除针对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数据中所述声源对应的数据进行处理所使用的波束。
25.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活体检测单元,用于:
从所述语音数据中提取特征,得到所述声源的声学特征;
根据所述声学特征识别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一概率;
根据所述雷达的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声源为活体的第二概率;
对所述第一概率和所述第二概率进行融合,得到融合结果,所述融合结果用于表示所述声源是否为活体。
26.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若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得到多个第二角度,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多个第二角度处于同一坐标系中,则从所述多个第二角度中选取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最小或者所述差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所述入射角。
27.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后,若基于所述麦克风阵列再次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多个第三角度,则基于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选取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麦阵定位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大于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
若所述对象的移动速度不大于所述预设速度,则从所述多个第三角度中筛选出,与所述第一角度之间的差值在第三预设范围内的角度作为新的所述入射角,所述第三预设范围覆盖且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
29.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在所述通过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入射角之前,若通过所述回波数据确定所述对象处于运动状态,且所述对象未发声,则调整所述麦克风阵列针对所述对象的声源检测阈值,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压高于所述声源检测阈值的信号。
30.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信息中还包括对象和所述雷达的第一相对距离,
所述声源定位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麦克风阵列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获取到所述对象和所述麦克风阵列的第二相对距离,对所述第一相对距离和所述第二相对距离进行融合,得到融合距离,所述融合距离表示所述声源相对于所述麦克风阵列的距离,所述第二位置信息中还包括所述融合距离。
31.一种声源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存储有程序,当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当其被处理单元所执行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3.一种声源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单元通过所述通信接口获取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单元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4.一种拾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雷达、麦克风阵列和处理器,所述雷达、所述麦克风阵列和所述处理器之间连接;
所述雷达用于发射调制波并接收回波数据;
所述麦克风阵列包括至少一个麦克风,所述麦克风阵列用于采集声源发出的语音信号;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637064.4A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Active CN1128590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7064.4A CN112859000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PCT/CN2021/132081 WO2022142853A1 (zh) 2020-12-31 2021-11-22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US18/215,486 US20230333205A1 (en) 2020-12-31 2023-06-28 Sound sourc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7064.4A CN112859000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9000A CN112859000A (zh) 2021-05-28
CN112859000B true CN112859000B (zh) 2023-09-12

Family

ID=76000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7064.4A Active CN112859000B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33205A1 (zh)
CN (1) CN112859000B (zh)
WO (1) WO20221428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9000B (zh) * 2020-12-31 2023-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CN114173273B (zh) * 2021-12-27 2024-02-13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麦克风阵列检测方法、相关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6568A (zh) * 2018-12-29 2019-03-22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声源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085258A (zh) * 2019-04-02 2019-08-02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远场语音识别率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23686A (zh) * 2019-05-31 2019-09-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语音识别方法、语音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16180A (zh) * 2019-10-17 2020-01-21 北京华捷艾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检测的音频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970049A (zh) * 2019-12-06 2020-04-07 广州国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人声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45920A (zh) * 2020-03-19 2020-07-24 西安声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声源的语音信号实时分离方法、装置和拾音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9805B2 (en) * 2018-01-04 2021-04-13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icrophone array auto-directive adaptive wideband beamforming using orientation information from MEMS sensors
CN112859000B (zh) * 2020-12-31 2023-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声源定位方法以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6568A (zh) * 2018-12-29 2019-03-22 苏州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的声源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085258A (zh) * 2019-04-02 2019-08-02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远场语音识别率的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23686A (zh) * 2019-05-31 2019-09-1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语音识别方法、语音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716180A (zh) * 2019-10-17 2020-01-21 北京华捷艾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检测的音频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0970049A (zh) * 2019-12-06 2020-04-07 广州国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多人声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45920A (zh) * 2020-03-19 2020-07-24 西安声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声源的语音信号实时分离方法、装置和拾音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33205A1 (en) 2023-10-19
CN112859000A (zh) 2021-05-28
WO2022142853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77449B (zh) 唤醒语音的拾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694710B2 (en) Multi-stream target-speech detection and channel fusion
CN106653041B (zh) 音频信号处理设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491403B (zh) 音频信号的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和音频交互设备
US1143542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acoustic angle of arrival detection
US20230333205A1 (en) Sound sourc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WI711035B (zh) 方位角估計的方法、設備、語音交互系統及儲存介質
US10535361B2 (en) Speech enhancement using clustering of cues
US11264017B2 (en) Robust speaker localization in presence of strong noise interference systems and methods
KR20170129697A (ko) 마이크로폰 어레이 스피치 강화 기법
WO2019169616A1 (zh) 语音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220201421A1 (en) Spatial audio array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0517702B (zh) 信号生成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3506582A (zh) 声音信号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7169812A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波束形成的声源定位方法
Novoa et al. Weighted delay-and-sum beamforming guided by visual tracking for human-robot interaction
CN114464184B (zh) 语音识别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20046355A1 (en) Audio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coustic angle of arrival detection using audio signals of a virtual rotating microphone
CN113223552B (zh) 语音增强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
CN110415718B (zh) 信号生成的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6868265A (zh) 用于动态声学环境中的数据增强和语音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JP2023545981A (ja) 動的分類器を使用したユーザ音声アクティビティ検出
Sledevič et al. An evaluation of hardware-software design for sound source localization based on SoC
Taj et al. Audio-assisted trajectory estimation in non-overlapping multi-camera networks
JP2005227511A (ja) 対象音検出方法、音信号処理装置、音声認識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