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6491B -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6491B
CN112826491B CN201911166987.3A CN201911166987A CN112826491B CN 112826491 B CN112826491 B CN 112826491B CN 201911166987 A CN201911166987 A CN 201911166987A CN 112826491 B CN112826491 B CN 112826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dient
space
space data
applying
signal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669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26491A (zh
Inventor
翟人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6698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264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826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6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26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6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involving electronic [EMR] or nuclear [NMR] magnetic resonance, e.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4818MR characterised by data acquisition along a specific k-space trajectory or by the temporal order of k-space coverage, e.g. centric or segmented coverage of k-spa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0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3/20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 G01R33/44Arrangements or instruments for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involving magnetic resonanc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 G01R33/48NMR imaging systems
    • G01R33/54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e.g. using pulse sequences ; 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pulse sequences; Operator console
    • G01R33/543Control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R system, e.g. setting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prior to or during MR data acquisition, dynamic shimming, use of one or more scout images for scan plane prescrip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采用本方法能够抑制图像伪影。

Description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计算机断层成像的一种,它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磁共振成像设备通过脉冲序列对处于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射频脉冲和梯度脉冲,使得人体中的氢质子收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从而能够接收到相应的磁共振信号进行图像重建得到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常用的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其中,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在弥散加权成像场景下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弥散加权梯度脉冲的作用下,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的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卡尔-珀赛尔-梅布姆-吉尔)条件通常难以满足,从而出现成像信号丢失以及图像伪影等问题,导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难以与弥散成像很好的结合。
现有常通过结合Propeller(periodically rotated overlapping parallellines with enhanced reconstruction,螺旋桨)的双回波采集来解决此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信号调和的问题,但是由于Propeller方式采集对K空间的覆盖率要求较高,而双回波采集的两次采集轨迹相同,从而没有充分利用到数据,导致数据覆盖不够完整,从而引起图像伪影。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加快成像时间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和系统。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所述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施加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利用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施加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和第二特征信号源,包括:
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所述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的一半;
通过所述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包括:
在所述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零阶矩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包括: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
对所述第一K空间和所述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合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包括: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K空间;
将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完整的K空间;
对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
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
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
将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相对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偏移。
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扫描仪、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控制扫描扫描仪实现:
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
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
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
将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相对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偏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
或者,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方向平行。
上述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通过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射频脉冲产生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两个不同的回波之后,采用两个不同的分离编码梯度分别获取两个回波对应的K空间数据,使得两个回波的轨迹覆盖不同的区域,从而一次采集能够得到两组覆盖不同的数据,大大扩充了K空间的数据覆盖率,能够更好的抑制图像伪影。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磁共振成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预散相梯度施加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K空间叶片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各K空间叶片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6A为一个实施例中分离编码梯度施加的示意图;
图6B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分离编码梯度施加的示意图;
图6C为另一个实施例中K空间叶片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提出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其能够将快速回波序列与弥散成像结合,每次采集得到两组数据,且每组数据能够覆盖不同的区域,大大扩充了K空间的数据覆盖率。该方法包括: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将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且第二叶片相对第一叶片位置偏移。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位于同一K空间中,但两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再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分别位于不同K空间中,且两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还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位于同一K空间中,两叶片方向平行但具有位移。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磁共振设备/扫描仪中。磁共振设备包括:控制模块10、处理模块20、显示模块30以及扫描系统40。其中,扫描系统40包括主磁体模块401、梯度模块402、射频模块403等。
控制模块10用于控制处理模块20、显示模块30以及扫描系统40。处理模块20用于接收不同模块的不同种类的信息。例如,处理模块20接收扫描系统40中射频模块403的磁共振信号,基于该磁共振信号生成一个或多个磁共振图像。扫描系统40中的主磁体模401块由永磁体或超导磁体所构成,用于产生均匀稳定的主磁场,将目标成像物体磁化从而产生宏观磁化矢量。显示模块30可接收输入信息、显示输出信息等。输入和输出信息可包括程序、软件、算法、数据、文本、数字、图像、声音、或类似物等、或其任何组合。例如,用户或操作者可以通过显示模块30输入初始磁共振参数或条件来发起扫描。扫描系统40中的梯度模块402包括:梯度线圈、梯度方法器、数模转换器、梯度控制器以及梯度冷却装置等。梯度线圈用于产生空间线性的梯度磁场,使得目标成像物体在空间不同位置的共振频率不同,从而使空间不同位置的信号可以区分开来。扫描系统40中的射频模块403包括:射频发射线圈、射频放大器以及射频接收线圈等。射频发射线圈用来发射电磁波,使得成像物体被激励,从而发射出磁共振信号。射频接收线圈用来接收成像物体发射出来的磁共振信号。
具体地,通过控制模块10控制射频模块403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或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通过控制模块10控制梯度模块402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通过控制模块10控制梯度模块402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然后,通过处理模块20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磁共振设备中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2,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其中,成像部位是指需要进行磁共振扫描的部位,可以为人体部位。脉冲序列是指包括产生并测量磁共振信号所需的一组周期性重复的射频脉冲的组合方式和定时关系。例如,脉冲序列可以是射频脉冲、成像梯度和信号采集时刻等相关个参数的设置在时序上的排列,射频脉冲相关的参数可以包括带宽(频带范围)、幅度、施加时刻以及持续时间、射频脉冲反转角等。成像梯度的参数可包括成像梯度的施加方向、成像梯度场强、梯度施加时刻以及梯度脉冲的持续时间等。本实施例中施加的射频脉冲序列则是脉冲序列中所的射频脉冲,回波序列则是射频脉冲经由反射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回波信号。
具体地,当进行磁共振成像时,首先获取对应本次成像对应的脉冲序列。脉冲序列包括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类序列、自旋回波(Spin Echo)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序列、梯度回波(gradient-echo sequence,GRE)类序列、杂合序列等等。在本实施例中,获取的脉冲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快速回波序列中的射频脉冲序列为首先施加一个90°的射频脉冲,然后相继施加多个180°的射频脉冲。重复时间是指射频脉冲序列相邻的两次执行的时间间隔。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射频脉冲序列包含多个射频脉冲,且相同箭头的高度表示射频脉冲的翻转角相同,在此实施例中仅采用90°和180°两种射频脉冲,重复时间指两个90°射频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当射频脉冲序列施加至成像部位之后,即可产生对应的回波序列。其中,一个180°的射频脉冲施加之后,可产生一个对应的回波,所有回波组成回波序列。
步骤S204,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其中,预散相梯度用于将信号均匀的散开。第一特征信号源是回波分离之后的主回波,第二特征信号源是回波分离后的刺激回波。刺激回波是由射频脉冲重聚回波形成。当连续施加两个180°射频脉冲之后,就会产生刺激回波。
具体地,由于当连续施加两个180°射频脉冲之后,就会产生刺激回波。即90°射频脉冲激发之后,激发两个180°射频脉冲就会产生刺激回波。因此,当施加射频脉冲序列时,在第二个射频脉冲,即第一个180°射频脉冲施加之后,可以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通过预散相梯度将后续产生的回波进行分离,从而分离得到回波中的主回波和刺激回波,即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另外,由于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M0dis(预散相梯度的面积)等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M0ro(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时,是无法将回波中的刺激回波分离开来。因此,所施加的预散相梯度的面积应当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只要预散相梯度的面积不等于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即可,即预散相梯度与读出梯度的设计应满足:
Figure BDA0002287720620000081
例如,预散相梯度与读出梯度的设计可以是预散相梯度的面积为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等任意值。
如图3所示,提供一种预散相梯度施加的示意图,仅示意出射频脉冲和读出梯度,选层梯度、相位编码梯度以及信号采集部分未示出。参考图3,一个重复时间内的射频脉冲序列为90°、180°、180°、180°、180°。则在第一个射频脉冲90°、第二个射频脉冲180°施加完成之后,即在读出方向上施加预散相梯度3。并且,图3所示的预散相梯度3的面积为读出梯度4和5的四分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在90°射频脉冲与第一个180°射频脉冲之间还施加有弥散梯度,同时在第一个180°射频脉冲与第二个180°射频脉冲之间也施加有弥散梯度,具体可施加在预散相梯度3之前。当然需要指出的时,第一个180°射频脉冲后续施加的射频脉冲翻转角并不一定限制为都为180°,还可设置为其他翻转角度,只要达到信号采集效果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散相梯度还可以在信号采集前施加,信号采集前可以理解为需要采集信号时,即在采集窗前施加预散相梯度。当需要采集产生的回波信号时,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从而将产生的回波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步骤S206,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分离编码梯度是用于获取回波对应的K空间数据。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分别采用不同的相位,通过相位不同的分离编码梯度可以使得两个回波的轨迹覆盖不同的区域,即能采集得到两组不同的K空间数据。
步骤S208,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其中,K空间数据是用于填充K空间的数据,K空间也称为傅里叶空间,是带有空间定位编码信息的磁共振信号原始数字数据填充的空间。每一幅磁共振图像都有其对应的K空间数据点阵。
具体地,当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不同相位的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通过第一分离编码梯度采集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K空间数据,第二分离编码梯度采集得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K空间数据。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第二分离编码梯度采集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K空间数据,第一分离编码梯度采集得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K空间数据。
步骤S210,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具体地,一个重复时间内产生的回波序列对应的K空间数据去填充K空间,能够对应得到这个时间内的完整的K空间。而本申请中一个重复时间内产生的回波序列已经被分离为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且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一部分K空间数据,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一部分K空间数据。因此,当基于得到的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时,需要将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一个K空间叶片。这个K空间叶片中的数据包括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即一个K空间叶片表示这个采集时间内完整的K空间数据。然后将这个完整的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中,得到本次采集对应的K空间。最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对这个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如图4所示,提供一种K空间叶片的示意图。参考图4,401所示为传统方法所采集的K空间数据的覆盖区域。402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利用不同的分离编码梯度采集分离后的回波对应的K空间数据的覆盖区域。很明显,传统方法只能得到一组数据,而本实施例可以得到两组数据,402中的实线条可视为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第一K空间数据,虚线条可视为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第二K空间数据。因此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得到的数据的覆盖率高于传统方法的覆盖率。
应当理解的是,K空间叶片的数量由采集次数决定,而一次成像扫描需要采集几次应当根据实际成像需求设定。例如,需要采集2次,即需要分别在两个重复时间内施加相应的射频脉冲序列,从而得到2个K空间叶片。然后将这个2个K空间叶片填充至K空间之后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的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上述磁共振成像方法,通过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射频脉冲产生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两个不同的回波之后,采用两个不同的分离编码梯度分别获取两个回波对应的K空间数据,使得两个回波的轨迹覆盖不同的区域,从而一次采集能够得到两组覆盖不同的数据,大大扩充了K空间的数据覆盖率,能够更好的抑制图像伪影。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具体包括:将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对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合并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具体地,当得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之后,除了可以将这两个K空间数据合并之后进行空间填充和图像重建得到磁共振图像。还可以分别进行空间填充和图像重建。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一个K空间中,得到第一K空间。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另一个K空间中,得到第二K空间。然后,将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利用傅里叶变换将第一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利用傅里叶变换将第二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二图像。最后,将得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并,所得到的完整的图像即为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参考图5,当得到各重复时间内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510和第二K空间数据520之后,将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510填充至一个K空间中,得到完成第一K空间511。同时,将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二K空间数据520填充至一个K空间中,得到第二K空间521。例如,当本次成像扫描的重复时间为3时,将会得到3个第一K空间数据510和3个第二K空间数据520。因此,将3个第一K空间数据510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511,将3个第二K空间数据520填充得到第二K空间521。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将第一K空间511变换到图像域,得到第一图像。同时,利用傅里叶变换将第二K空间521变换到图像域,得到第二图像。最后,将得到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合并得到磁共振图像。
其中,傅里叶变换是一种分析信号的方法,它可分析信号的成分,也可用这些成分合成信号。具体地,当得到K空间数据之后,将这个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中。然后,对已填充数据的K空间进行傅里叶变换,就能对数据中的空间定位编码信息进行解码,分解出不同频率、相位和幅度的磁共振信号,不同的频率和相位代表不同的空间位置,而幅度代表磁共振信号强度。把不同频率、相位及信号强度的磁共振数字信号分配到相应的像素中,就能得到磁共振图像,即重建出了磁共振图像。总结来讲,就是利用傅里叶变换将已填充数据的K空间变换到图像域,从而得到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应当位于相邻两个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面积相同。极性包括正极性和负极性,当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为正极性时,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应当为负极性。当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为负极性时,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应当为正极性。
如图6A所示,提供一种分离编码梯度施加的示意图。参考图6A,在预散相梯度3施加之后可将信号源Ep分离为第一特征信号源、第二特征信号源,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极性相反、面积相同的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对应第一特征信号源E1,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对应第二特征信号源E2。并且,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位于两个180°射频脉冲之间,且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邻接设置,两分离编码梯度的持续时间较长,在此实施例中设置为读出梯度4的持续时间一半。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可以为任意波形,只要保证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施加于两个射频脉冲之间且总面积为零(总面积为零即极性相反且面积相同)即可。图6A所示的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为矩形且共边只是其中一种示例。
如图6A所示,提供另一种分离编码梯度施加的示意图。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间隔设置,两分离编码梯度的持续时间较长远小于读出梯度4的持续时间,且第一分离编码梯度6a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6b设置的零阶梯度矩相同,但极性相反。图6C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如图6B所示的分离编码梯度得到的K空间叶片的示意图。在一个重复时间内,采集得到第一K空间数据(图中实线)和第二K空间数据(图中虚线),将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将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第二叶片相对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偏移,即: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方向平行,但两叶片有位移。重复上述步骤,得到多对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并填充至同一个K空间中。最后将K空间的数据重建,可得到目标图像。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包括:射频激发模块702、预散相梯度施加模块704、分离编码施加模块706、数据获取模块708和重建模块710,其中:
射频激发模块702,用于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散相梯度施加模块704,用于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分离编码施加模块706,用于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数据获取模块708,用于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重建模块710,用于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相梯度施加模块704还用于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预散相梯度的面积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通过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分离编码施加模块706还用于在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位于相邻两个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面积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重建模块710还用于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对所述第一K空间和所述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合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重建模块71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K空间数据;
将完整的所述K空间数据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完整的K空间;
对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关于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磁共振成像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磁共振成像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磁共振成像系统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和扫描仪80,扫描仪器80所包含的功能模块可参考前述扫描系统40的描述,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8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控制扫描扫描仪80实现: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将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将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第二叶片相对第一叶片位置偏移。例如,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位于同一K空间中,但两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再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分别位于不同K空间中,且两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还例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可位于同一K空间中,两叶片方向平行但具有位移。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预散相梯度的面积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通过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位于相邻两个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面积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对所述第一K空间和所述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合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K空间数据;将完整的所述K空间数据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完整的K空间;对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施加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利用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将各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构成一个K空间叶片,基于各K空间叶片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射频脉冲序列中的第二个射频脉冲施加之后,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预散相梯度的面积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面积的一半;通过预散相梯度将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位于相邻两个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面积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对所述第一K空间和所述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合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K空间数据;将完整的所述K空间数据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完整的K空间;对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所述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所述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的一半;
施加所述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利用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包括:
在所述预散相梯度施加之后,在相位编码方向施加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射频脉冲之间,且极性相反、零阶矩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包括: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分别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第一K空间和第二K空间;
对所述第一K空间和所述第二K空间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得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合并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包括: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数据合并,得到完整的K空间数据;
将完整的所述K空间数据进行K空间填充,得到完整的K空间;
对完整的所述K空间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5.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
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所述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的一半;
施加所述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
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其中,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
将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相对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偏移。
6.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扫描仪、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控制扫描扫描仪实现:
在至少一个重复时间内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回波序列;
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所述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的一半;
施加所述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
施加第二分离编码梯度,以获取与所述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和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
将所述第一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一叶片;
将所述第二K空间数据填充至K空间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相对所述第一叶片位置偏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方向具有偏转角度;
或者,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方向平行。
9.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射频激发模块,用于在多个重复时间内分别对成像部位施加射频脉冲序列,产生与所述射频脉冲序列对应的回波序列;
预散相梯度施加模块,用于信号采集前在读出方向施加预散相梯度;所述预散相梯度的零阶矩大于或小于读出梯度的零阶矩的一半;施加所述预散相梯度将所述回波序列中的回波进行分离,得到第一特征信号源和第二特征信号源;
分离编码施加模块,用于施加第一分离编码梯度和第二分离编码梯度;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一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一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一K空间数据,以及利用所述第二分离编码梯度获取第二特征信号源对应的第二K空间数据;
重建模块,用于基于各所述重复时间内的第一K空间数据和第二K空间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得到所述成像部位对应的磁共振图像。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911166987.3A 2019-11-25 2019-11-25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2826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6987.3A CN112826491B (zh) 2019-11-25 2019-11-25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66987.3A CN112826491B (zh) 2019-11-25 2019-11-25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6491A CN112826491A (zh) 2021-05-25
CN112826491B true CN112826491B (zh) 2023-04-25

Family

ID=75922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66987.3A Active CN112826491B (zh) 2019-11-25 2019-11-25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26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2367B (zh) * 2022-11-02 2023-10-20 佛山瑞加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弥散加权的自旋回波磁共振成像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01908A1 (en) * 1989-06-07 1990-12-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short echo time images
US5237273A (en) * 1991-05-22 1993-08-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terleaved acquisition of multi-slice NMR data
CN104068859A (zh) * 2013-03-25 2014-10-01 西门子公司 用于确定多个磁共振图像的方法和磁共振设备
CN105988098A (zh) * 2015-01-30 2016-10-05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磁共振信号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06646302A (zh) * 2015-10-29 2017-05-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7510458A (zh) * 2017-08-11 2017-12-26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和设备
CN107997763A (zh) * 2017-12-26 2018-05-08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一种水脂分离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9917315A (zh) * 2019-04-30 2019-06-21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82280B2 (en) * 2009-01-23 2013-07-09 Dignity Health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pel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non-parallel bladelets
US8384384B2 (en) * 2010-04-01 2013-02-2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lit-echo split-blade data collection for propel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102017207128B4 (de) * 2017-04-27 2019-06-06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Verfahren zur Aufnahme eines Magnetresonanzdatensatzes, Datenträger sowie Magnetresonanzanlag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01908A1 (en) * 1989-06-07 1990-12-12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agnetic resonance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quiring short echo time images
US5237273A (en) * 1991-05-22 1993-08-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Interleaved acquisition of multi-slice NMR data
CN104068859A (zh) * 2013-03-25 2014-10-01 西门子公司 用于确定多个磁共振图像的方法和磁共振设备
CN105988098A (zh) * 2015-01-30 2016-10-05 Ge医疗系统环球技术有限公司 磁共振信号采集系统及方法
CN106646302A (zh) * 2015-10-29 2017-05-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7510458A (zh) * 2017-08-11 2017-12-26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共振成像方法和设备
CN107997763A (zh) * 2017-12-26 2018-05-08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一种水脂分离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9917315A (zh) * 2019-04-30 2019-06-21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6491A (zh) 202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24943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EP052952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spe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US9739857B2 (en) Metho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for echo planar imaging with data entry into k-space along a zigzag trajectory
CN110215210B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5548928B (zh) 一种基于分段激发时空编码的多层超快速磁共振成像方法
CN109613460B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244246A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313778B (zh) 磁共振图像的重建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880250B2 (en) Metho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pparatus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with multiple virtual coils
US9841481B2 (en) Multislice acquisition with incoherent aliasing
CN115639510A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波谱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Torres et al. B 1‐gradient–based MRI using frequency‐modulated Rabi‐encoded echoes
CN112826491B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及系统
Li et al. Imaging with referenceless distortion correction and flexible regions of interest using single-shot biaxial spatiotemporally encoded MRI
Chen et al. 3D‐EPI blip‐up/down acquisition (BUDA) with CAIPI and joint H ankel structured low‐rank reconstruction for rapid distortion‐free high‐resolution T 2* mapping
US10048334B2 (en) Test of a reordering algorithm of a spin echo magnetic resonance pulse sequence
CN113391251A (zh) 磁共振图像重建方法、装置和设备
US2022038356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iang et al. Accelerating sensitivity encoding using compressed sensing
Galiana et al. Multiecho acquisition of O‐space data
US11231476B2 (en) Accelera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quisition using two-dimensional pulse segments as virtual receivers
US7560925B1 (en) Multiple repetition time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imaging
CN114487962A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578325B (zh) 磁共振成像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601240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recordings with the use of a converted field ma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