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752A -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4752A
CN112804752A CN201911107547.0A CN201911107547A CN112804752A CN 112804752 A CN112804752 A CN 112804752A CN 201911107547 A CN201911107547 A CN 201911107547A CN 112804752 A CN112804752 A CN 1128047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terminal
reques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0754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军涛
杜高鹏
黄雪英
司伟
刘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110754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4752A/zh
Priority to US17/776,128 priority patent/US20220304095A1/en
Priority to JP2022527870A priority patent/JP7383149B2/ja
Priority to EP20888286.0A priority patent/EP4054261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24988 priority patent/WO20210935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4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7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应用于主基站侧,包括:响应于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接收所述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终端,以供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所述主基站、所述目标辅基站的RRC连接重配置。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Description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双连接业务过程中,主基站(Master Node,简称MN)由于空口质量或者其他配置因素触发重建立,当前协议定义需要释放源辅基站(Secondary Node,简称SN),且未明确说明重建立过程双连接配置处理流程;现有的双连接重建立配置过程需花费较长时间,中断时延较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应用于主基站侧,包括:
响应于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接收所述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终端,以供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所述主基站、所述目标辅基站的RRC连接重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在RRC连接重配置指令中被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不需要切换辅基站时,确定所述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时,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向所述目标辅基站发送第一实例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目标辅基站维持终端实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实例维持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时,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向所述目标辅基站发送资源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目标辅基站维持终端资源;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实例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终端维持源辅基站实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维持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向所述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以供所述终端完成与主基站的RRC连接重建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的步骤之后,且在所述向所述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终端需进行主基站的切换,从所述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主基站获取所述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其中,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其中,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通过在终端完成与主基站的RRC连接重建立时,MN向目标SN发送配置信息请求以供目标SN提供相应的第一配置信息,然后将SN所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以及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一起发送至UE,以供UE一次性与MN和SN建立连接,即在重建立过程中一次性配置了双连接,因而可有效减少双连接重建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减小中断时延,保障用户的吞吐量。
另外,当目标SN为UE上一次所连接的源SN时,通过向源SN发送请求以控制SN维持UE实例或原配置资源,可进一步减小业务中断时延,以及提高双连接配置成功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通过参考附图对详细示例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上和其他特征和优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进行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但是所述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实施例。反之,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和“该”也意欲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出。还将理解的是,当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由……制成”时,指定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和/或操作,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和/或操作。
将理解的是,虽然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当受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对象和另一对象。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所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将理解,诸如那些在常用字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其在相关技术以及本公开的背景下的含义一致的含义,且将不解释为具有理想化或过度形式上的含义,除非本文明确如此限定。
在相关技术实现双连接重建立的过程中,SN的添加都是在MN的小区恢复之后,重新按照MN中预设配置的辅基站策略添加相应SN。即,在主基站完成与终端(UE)之间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连接重建立和重配置流程之后,再由MN通过一定辅基站选取策略确定出待连接的目标SN,然后向该目标SN请求相关相配信息,并将该目标SN的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以供UE完成与目标SN的重配置,以实现双连接重建。
其中,“重建立”具体是指:建立UE与基站之间的指令承载(Signalling RadioBearers,简称SRB);“重配置”具体是指:配置UE与基站之间的数据承载。
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上述双连接重建过程花费时间较长,中断时延较大,从而导致用户吞吐量的急剧下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在进行双连接重建时UE所连接的MN,该MN可为UE上一次所连接的源MN,也可能是非源MN;另外,在进行双连接重建时UE所连接的目标SN可能为UE上一次所连接的源SN,也可能是非源MN。具体应用场景将在后续进行详细描述。该该双连接重建方法包括:
步骤S1、响应于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在UE完成与MN的RRC连接重建立之后,UE会向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完成(RRC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Complete)指令,以告知MN其与UE之间完成了RRC连接重建立流程。
与相关技术中不同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MN接收到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时,MN不再立即触发将自身的配置信息发送至UE以进行重配置流程,而是向目标SN发送配置信息请求,以供目标SN提供相应的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执行主体为源MN(MN未发生切换)且目标SN为源SN(SN未发生切换)时,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SN Modification Request,也称为辅基站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执行主体不为源MN(MN发生切换)或目标SN不为源SN(SN发生切换)时,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添加请求(SN Addition Request,也称为辅基站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步骤S2、接收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其中,该第一配置信息包括针对UE与该目标SN之间的接入过程所需要的目标SN的配置参数;例如,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简称SCG)配置、以太网芯片(包括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器MAC和物理接口收发器PHY)配置细节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时,则第一配置信息在辅节点修改响应(SN Modification Response)指令中被发送反馈至MN。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被发送,则第一配置信息在辅节点添加响应(SN Addition Response)指令中被发送反馈至MN。
步骤S3、将第一配置信息和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其中,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包括针对UE与该MN之间的重配置过程所需要的MN的配置参数;例如,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简称MCG)配置、以太网芯片配置细节等。
MN将通过步骤S2所接收到的第一配置信息以及自身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以供UE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完成与目标SN的重配置,以及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MN的重配置,从而完成UE与MN和SN的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根据MN或SN的配置信息完成与MN或SN进行重配置的具体过程,属于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此处不进行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在RRC连接重配置(RRC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指令中被发送。
在本公开中,当MN接收到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时,MN向目标SN发送配置信息请求以供目标SN提供相应的第一配置信息,然后将SN所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以及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一起发送至UE,以供UE一次性与MN和SN建立连接,即在重建立过程中一次性配置了双连接,因而可有效减少双连接重建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减小中断时延,保障用户的吞吐量。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不但包括上述步骤S1~步骤S3,还包括:步骤S1a以及步骤S1b。其中,步骤S1a位于步骤S1之前执行,步骤S1b可以与步骤S1同时执行。
步骤S1a、判断终端是否需要切换辅基站。
在一些场景中,MN触发双连接重建立业务主要可能原因有MN配置不支持,或者MN小区下行空口信号质量差。由于MN和SN站点小区频段覆盖差异性,因此在MN小区信号质量差的情况下,SN小区信号质量未必差。此时,MN触发重建立需要考虑SN的状态处理。另外,由于终端移动因素,MN重建立可能在源MN的源小区,或者在源MN的其他小区重建立,在多数情况下NR和UE之间是维持良好连接的,否则的话UE会上报NR SCG Failure指示给MN。
针对上述场景,MN可基于预定义判断策略来判断UE是否需要切换SN。例如,若源NR小区信号质量较佳,则无需切换SN;若源SN小区信号质量较差(UE上报NR SCG Failure),则需要切换SN。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判断UE是否需要切换SN所采用的判断策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预设设定、调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当步骤S1a判断出UE不需要切换SN时,则确定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辅基站作为目标辅基站,此后同时执行步骤S1b和步骤S1;当步骤S1a判断出UE需要切换SN时,则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辅基站选取策略来确定出目标SN,此后仅执行步骤S1而不执行步骤S1b。
步骤S1b、向目标辅基站发送第一实例维持请求。
步骤S1、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在确定出目标SN为源SN后,可同步执行步骤S1b和步骤S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实例维持请求和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一起被发送。源SN接收到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后,响应于第一实例维持请求,维持UE实例并新配配置,生成第一配置信息,并将第一配置信息通过辅节点修改响应指令反馈至MN。
针对SN不变的场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源SN维持UE实例不变,因而不用进行反传,从而能减小业务中断时延。
在确定出目标SN不为源SN后,仅执行步骤S1而不执行步骤S1b。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此时,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不包括第一实例维持请求。目标SN接收到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后,新建UE实例并新配配置,生成第一配置信息,并将第一配置信息通过辅节点修改响应指令反馈至MN。
步骤S2、接收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S3、将第一配置信息和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不但包括上述步骤S1~步骤S3,还包括:步骤S1a以及步骤S1c。其中,步骤S1a位于步骤S1之前执行,步骤S1c可以与步骤S1同时执行。
步骤S1a、判断终端是否需要切换辅基站。
当步骤S1a判断出UE不需要切换SN时,则确定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辅基站作为目标辅基站,此后同时执行步骤S1c、步骤S1d和步骤S1;当步骤S1a判断出UE需要切换SN时,则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辅基站选取策略来确定出目标SN,此后仅执行步骤S1而不执行步骤S1c和步骤S1d。
步骤S1c、向目标辅基站发送资源维持请求,以供目标辅基站维持终端资源。
步骤S1d、向终端发送第二实例维持请求。
步骤S1、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在确定出目标SN为源SN后,可同步执行步骤S1c、步骤S1d和步骤S1。在一些实施例中,资源维持请求和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一起被发送。源SN接收到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后,响应于资源维持请求,维持UE实例并使用原配置资源,生成第一配置信息,并将第一配置信息通过辅节点修改响应指令反馈至MN。UE响应于MN所发送的第二实例维持请求,维持源SN实例,不释放SCG,以供后续在与源SN进行重配置时减少SN二次接纳过程,提高双连接配置成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例维持请求可通过UE与MN之间所建立的SRB进行发送。
针对SN不变的场景,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源SN维持UE实例不变且使用原配置资源,因而不用进行反传,从而能减少业务中断时延。与此同时,减少SN二次接纳过程,可提高双连接配置成功率。
在确定出目标SN不为源SN后,仅执行步骤S1而不执行步骤S1c和步骤S1d。
步骤S2、接收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S3、将第一配置信息和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不但包括上述步骤S1~步骤S3,还包括:步骤S01和步骤S02。
步骤S01、接收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在UE需要进行双连接重建时,其会向待连接的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请求(RRC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指令,该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可在SRB0上发送。其中,该待连接的MN可能为UE上一次所连接的源MN,也可能是非源MN。
步骤S02、向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以供终端完成与主基站的RRC连接重建立。
MN响应于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验证自身是否可以与UE进行重建立;当验证通过时,向UE反馈RRC连接重建立(RRC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指令。该指令携带有UE可以重建SRB1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更新安全密钥,并且可以在SRB1上恢复指令等相关内容。
UE接收到RRC连接重建立指令后,完成与MN的重建立流程,并向MN反馈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
步骤S1、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步骤S2、接收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S3、将第一配置信息和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不但包括上述步骤S1~步骤S3,还包括:步骤S01、S02a和步骤S02。
步骤S01、接收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待连接的MN为非源MN。即UE向非源MN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步骤S02a、响应于终端需进行主基站的切换,从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主基站获取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该非源MN根据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所记载的相关信息可确定出终端需进行MN的切换,此时非源MN基于X2接口通过基站切换流程从源MN处获取该UE的上下文信息;该上下文信息可以包括UE的网络能力信息、鉴权信息、协商的安全算法、密钥、创建的连接信息、承载信息等。
该非源MN根据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和从源MN处获取到UE的上下文信息,验证自身是否可以与UE进行重建立;当验证通过时,则向UE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
步骤S02、向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以供终端完成与主基站的RRC连接重建立。
步骤S1、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SN可能为UE上一次所连接的源SN,也可能是非源MN。
步骤S2、接收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步骤S3、将第一配置信息和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不同的步骤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技术方案,该组合出的新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下面将对适用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几个场景进行示例性描述,其不会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如图6所示,在该双连接重建场景中,MN未切换且SN未切换;即UE待连接的MN为源MN,目标SN为源SN。具体地可对应如下场景:
1)MN重建立到源MN的源小区,且源SN的信号质量较佳。
2)MN重建立到源MN的其他小区(MN站内小区切换),且源SN的信号质量较佳。
具体流程如下:
A1.UE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A2.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建立指令。
A3.UE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
A4.源MN向源SN发送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包含有第一实例维持请求和配置信息请求。
A5.源SN维持UE实例且新配配置资源。
A6.源SN向源MN发送辅节点修改请求响应指令,辅节点修改请求响应指令中包含有源SN的第一配置信息。
A7.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指令,RRC连接重配置指令中包含有源SN所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和源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A8.UE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源SN和源MN的重配置,并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指令。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如图7所示,图7所适用场景与图6中相同,此处不在赘述。
具体流程如下:
B1.UE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B2.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建立指令。
B3.UE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
B4.源MN向源SN发送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包含有资源维持请求和配置信息请求。
B5.源MN向UE发送第二实例维持请求,以供UE维持源SN实例,不释放SCG。
B6.源SN维持UE实例且使用原配置资源。
B7.源SN向源MN发送辅节点修改请求响应指令,辅节点修改请求响应指令中包含有源SN的第一配置信息。
B8.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指令,RRC连接重配置指令中包含有源SN所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和源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B9.UE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源SN和源MN的重配置,并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指令。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现双连接重建的一种信令图,如图8所示,在该双连接重建场景中,MN切换但SN未切换;即UE待连接的目标MN为非源MN,目标SN为源SN。具体地可对应如下场景:
1)MN重建立到非源MN的小区,且非源MN确定目标SN为源SN(例如UE移动的场景);
具体流程如下:
C1.源MN触发基站切换,向UE发送切换重配指令。
C2.UE向非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C3.非源MN基于X2接口通过基站切换流程从源MN处获取该UE的上下文信息,并进行相应验证流程。
C4.非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建立指令。
C5.UE向非源MN发送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
C6.非源MN向源SN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包含有配置信息请求。
C7.在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未包含第二实例维持请求和资源维持请求的情况下,源SN新建实例并新配配置资源。
C8.源SN向非源MN发送辅节点添加请求响应指令,辅节点添加请求响应指令中包含有源SN的第一配置信息。
C9.源MN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指令,RRC连接重配置指令中包含有源SN所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和非源MN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C10.UE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源SN和非源MN的重配置,并向源MN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指令。
对于本公开技术方案所适用的其他应用场景此处不再一一举例描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其中,当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双连接重建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存储器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前述实施例所提供的双连接重建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本文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虽然采用了具体术语,但它们仅用于并仅应当被解释为一般说明性含义,并且不用于限制的目的。在一些实例中,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可单独使用与特定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素,或可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阐明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12)

1.一种双连接重建方法,应用于主基站侧,包括:
响应于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完成指令,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
接收所述目标辅基站反馈的第一配置信息;
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主基站所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终端,以供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完成与所述主基站、所述目标辅基站的RRC连接重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或者,所述配置信息请求在辅节点添加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在RRC连接重配置指令中被发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终端不需要切换辅基站时,确定所述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时,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向所述目标辅基站发送第一实例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目标辅基站维持终端实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实例维持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源辅基站作为所述目标辅基站时,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的同时,还包括:
向所述目标辅基站发送资源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目标辅基站维持终端资源;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实例维持请求,以供所述终端维持源辅基站实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资源维持请求在辅节点修改请求指令中被发送。
9.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向目标辅基站发送配置信息请求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
向所述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以供所述终端完成与主基站的RRC连接重建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RRC连接重建立请求指令的步骤之后,且在所述向所述终端反馈RRC连接重建立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终端需进行主基站的切换,从所述终端上一次所连接的源主基站获取所述终端的上下文信息。
11.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其中,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12.一种基站,其中,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中的步骤。
CN201911107547.0A 2019-11-13 2019-11-13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Pending CN1128047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7547.0A CN112804752A (zh) 2019-11-13 2019-11-13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US17/776,128 US20220304095A1 (en) 2019-11-13 2020-10-29 Dual 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metho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base station
JP2022527870A JP7383149B2 (ja) 2019-11-13 2020-10-29 デュアル接続再構築方法、読み取り可能な記憶媒体及び基地局
EP20888286.0A EP4054261A4 (en) 2019-11-13 2020-10-29 DUAL CONNECTION RECOVERY PROCESS, READABLE STORAGE MEDIA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20/124988 WO2021093599A1 (zh) 2019-11-13 2020-10-29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07547.0A CN112804752A (zh) 2019-11-13 2019-11-13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752A true CN112804752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03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07547.0A Pending CN112804752A (zh) 2019-11-13 2019-11-13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04095A1 (zh)
EP (1) EP4054261A4 (zh)
JP (1) JP7383149B2 (zh)
CN (1) CN112804752A (zh)
WO (1) WO202109359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36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辅目标的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25764B1 (ko) * 2012-08-23 2018-12-0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다중 스케줄러들을 이용한 동작
EP2922363B1 (en) * 2014-03-21 2020-01-15 Alcatel Lucent Dual Connectivity Network
EP3120654A1 (en) * 2014-03-21 2017-01-2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Dual connectivity re-establishment
CN115278659A (zh) * 2017-01-30 2022-11-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针对用户平面数据的完整性保护的方法
CN110324848B (zh) * 2017-06-16 2020-10-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通信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999519B (zh) * 2017-08-11 2023-10-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对为用户设备配置的多个承载执行承载类型改变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036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辅目标的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54261A1 (en) 2022-09-07
JP7383149B2 (ja) 2023-11-17
EP4054261A4 (en) 2023-01-04
WO2021093599A1 (zh) 2021-05-20
US20220304095A1 (en) 2022-09-22
JP2023501631A (ja) 2023-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7463B2 (en) Cell handover with minimum mobility interruption
CN111602462B (zh) 用户设备、节点以及在其中执行的方法
KR102388500B1 (ko) 듀얼 rrc 시스템에서 이동성을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200916B2 (en) Method of distributing security key context,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and base station
TWI757778B (zh) 減少行動中斷之方法和使用者設備
JP6637617B2 (ja) 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側デバイス、およびユーザ端末
WO2017054538A1 (zh) 建立辅助信令链路的方法及其装置、基站及终端
CN110519807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40138015A1 (en) Terminal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CN111148097B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系统
TWI722851B (zh) 用於行動性增強之雙堆疊方法及其使用者設備
JP2023500137A (ja) モビリティ最適化方法および関連する装置
US20210385905A1 (en) Entity Establishment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866965A (zh) 条件切换方法及对应的用户设备
CN111132244A (zh) 一种切换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2804752A (zh) 双连接重建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基站
JP7459148B2 (ja) Sn rrcメッセージの処理方法、装置、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14424622A (zh) 切换方法、切换处理方法、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22006856A1 (zh) 切换失败的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250913B2 (ja) タイマーに基づく処理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WO2018121189A1 (zh) 一种无线数据单元rdu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CN117098176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