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723A -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4723A
CN112804723A CN202110011024.7A CN202110011024A CN112804723A CN 112804723 A CN112804723 A CN 112804723A CN 202110011024 A CN202110011024 A CN 202110011024A CN 112804723 A CN112804723 A CN 112804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relay
signal
users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110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恳
王奕
谭路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21100110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047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04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4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从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中选择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
Figure DDA0002885048400000011
S2选择所有中继器中到主用户信道条件最好的中继器作为中继:
Figure DDA0002885048400000012
S3主用户和中继选取之后,可以得到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表示为:
Figure DDA0002885048400000013
S4从用户集合CR中选出瞬时速率最大的用户为次用户:
Figure DDA0002885048400000014
S5循环进行上述步骤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本发明提供了多用户多中继场景下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协作传输策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中断性能,并且相比于传统的中继网络,本发明在传输性能上也取得了较大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 算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是在多用户多中继场景下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数百万人口和数十亿设备提供高速传输的万物互联系统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基本应用场景之一[1]。预计在未来的十年内,全球范围内手机、平板、可穿戴设备、无线耳机等移动设备的数量将超过1250亿[2],[3]。与此同时用于承载移动通信业务的无线频谱资源变得十分紧张,如何解决频谱资源匮乏成为当今关于移动通信研究的一大热点。传统的正交多址方案,例如时分多址,码分多址和正交频分多址,在支持大量移动设备时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项潜在接入技术,因其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频谱效率,提高传输速率和提高基站服务用户的数量,可以适用于海量高速连接的场景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4][5]。 NOMA系统不仅在频谱效率和用户数量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同时也已经被证明能够与多种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并显著提高系统性能。例如在使用更高频段的B5G系统和使用太赫兹频段的6G系统中,基站的覆盖范围由于受发射信号天然属性的影响严重缩小,协作传输技术成为了解决基站覆盖范围问题的有效方案。迄今为止有关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和协作传输技术的研究成果表明将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在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显著提高小区中心基站的覆盖范围,同时也极大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信号质量,迎合了现阶段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方案只考虑了多用户场景或多中继场景下的用户配对问题和中继选择问题,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下的多用户多中继场景。本发明基于多用户多中继场景下的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实际场景下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致力于解决实际多中继多用户场景下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问题,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中断性能,使整个协作中继系统的频谱效率和遍历速率都得到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从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中选择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
S2:选择所有中继器中与主用户之间信道条件最好的中继器作为选定中继
S3:主用户和中继选取之后,可以得到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S4:从用户集合CR中选出瞬时速率最大的用户为次用户;
S5:循环进行上述步骤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进一步,由于基站与用户之间距离很远或有障碍物存在,使得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链路,所有的中继器和用户在接受到基站或中继器发送的信号后,利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对接收信号进行解码。
进一步,步骤S1中,基站向其服务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广播信息: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1
其中S1和S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需要接收的信号,α1和α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α12=1且a1>a2,PB为基站传输信号的传输功率。
进一步,步骤S1中,经过中继器的转发,所有用户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2
其中hi,j是用户接到中继器转发信号的信道增益,β1和β2分别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β12=1且β12,PR表示中继器的发射功率。
进一步,步骤S1中,基站处理接收到的导频信息,计算出每个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例如距离,角度),选取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3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4
为基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步骤S1中,存在主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主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5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6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7
为中继处主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28
主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1为主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进一步,步骤S2中,所有可以连接主用户的中继器计算中继器与主用户间的信道增益,并选取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器为选定中继,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2
为中继器到主用户的信道增益。
进一步,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由于非正交技术采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SIC),选定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在解码自身信号时需先解码主用户的信号,将解码出的主用户信号消除后再解码自身信号,所以此时所用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接收到的主用户信号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3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4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5
是选定中继的传输信噪比,σ1,j是高斯信道衰落系数。
进一步,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选取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6
其中τ1为主用户的目标速率。
进一步,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在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时,存在 |CR|=0和|CR|≠0两种状态。其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外所有用户均不可解码主用户信号,则不能进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此时系统中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的其他用户可以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但不可解码自身信号,具体而言,一是中继器无法解码次用户的信号,不能进行信号的解码转发;二是在次用户处由于接受信噪比不满足目标信噪比,所以使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消除主用户信号后无法解码自身信号,此时系统中断。
进一步,步骤S4中,集合CR中所有用户均可解码主用户的信息,由于采用了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在解码自身信号时先从原始信号中去除主用户的信号再解码自身信号,此时解码自身信号的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7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38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进一步,步骤S4中,存在次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次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41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42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43
为中继处次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44
为次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j为次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进一步,步骤S4中,根据S2中选取的集合中选取用户速率最大的用户作为次用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45
进一步,步骤S5中,由于本发明考虑的是多中继多用户场景,所以需循环步骤S1-S4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已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给出了完成的中断概率表达式,并分析了大传输信噪比时的中断概率;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协作中继正交多址接入系统,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本发明提升了整个网络的中断性能,并且相较于传统正交多址接入系统,本发明极大提升了系统遍历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协作中继正交接入系统与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中断概率对比图。
图3为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在不同中继数量下的中断概率。
图4为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在不同功率分配因子下的中断概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包含由一个中心基站,至少1个解码转发中继器和至少两个用户组成的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下行链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如下:
S1:从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中选择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
S2:选择所有中继器中与主用户之间信道条件最好的中继器作为选定中继
S3:主用户和中继选取之后,可以得到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S4:从用户集合CR中选出瞬时速率最大的用户为次用户;
S5:循环进行上述步骤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由于基站与用户之间距离很远或有障碍物存在,使得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链路,所有的中继器和用户在接受到基站或中继器发送的信号后,利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对接收信号进行解码。
步骤S1中,基站向其服务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广播信息: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51
其中S1和S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需要接收的信号,α1和α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α12=1且a1>a2,PB为基站传输信号的传输功率。
步骤S1中,经过中继器的转发,所有用户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52
其中hi,j是用户接到中继器转发信号的信道增益,β1和β2分别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β12=1且β12,PR表示中继器的发射功率。
步骤S1中,基站处理接收到的导频信息,计算出每个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例如距离,角度),选取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1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2
为基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步骤S1中,存在主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主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3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4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5
为中继处主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6
主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1为主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步骤S2中,所有可以连接主用户的中继器计算中继器与主用户间的信道增益,并选取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器为选定中继,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7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8
为中继器到主用户的信道增益。
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由于非正交技术采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SIC),选定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在解码自身信号时需先解码主用户的信号,将解码出的主用户信号消除后再解码自身信号,所以此时所用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接收到的主用户信号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9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10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11
是选定中继的传输信噪比,σ1,j是高斯信道衰落系数。
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选取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612
其中τ1为主用户的目标速率。
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在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时,存在|CR|=0和 |CR|≠0两种状态。其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外所有用户均不可解码主用户信号,则不能进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此时系统中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的其他用户可以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但不可解码自身信号,具体而言,一是中继器无法解码次用户的信号,不能进行信号的解码转发;二是在次用户处由于接受信噪比不满足目标信噪比,所以使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消除主用户信号后无法解码自身信号,此时系统中断。
步骤S4中,集合CR中所有用户均可解码主用户的信息,由于采用了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在解码自身信号时先从原始信号中去除主用户的信号再解码自身信号,此时解码自身信号的信噪比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2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步骤S4中,存在次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次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3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4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5
为中继处次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6
为次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j为次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步骤S4中,根据S2中选取的集合中选取用户速率最大的用户作为次用户,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7
步骤S5中,由于本发明考虑的是多中继多用户场景,所以需循环步骤S1-S4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已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实施例
本发明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系统包含一个基站,M个中继器,N个用户,分别表示为BS、{Ri,i∈[1,M]},{Uj,j∈[1,N]}。所有节点均配备单天线并以半双工的模式工作,由于基站与用户之间距离很远或有障碍物存在,使得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链路。
所述步骤S1中,有可能发生主用户D1无法利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解码自身信号的情况。具体情况有两种:一是中继器无法解码出信号S1,所以不能进行信号的解码转发;二是在D1处由于接受信噪比不满足目标信噪比,无法利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解码出自身信号。将这种情况的中断概率记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8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79
所述步骤S3中,有可能发生主用户D1可以解码出自身的信号S1,但|CR|=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系统中除主用户D1外的所有用户Dj均不可解码信号S1,即在用户Dj处S1的信息信噪比小于目标信噪比ε1,用户Dj无法进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此时系统会中断,中断概率记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1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2
所述步骤S3中,有可能发生主用户D1可以解码出自身的信号S1,但|CR|≠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除主用户的其他用户Dj可以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S1,但不可解码自身信号Sj。具体而言,一是中继器无法解码出信号Sj,所以不能进行信号的解码转发;二是在Dj处由于接受信噪比不满足目标信噪比,所以进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解码出S1后无法解码自身信号Sj。将这种情况的中断概率记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3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4
所以系统的总中断概率为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5
其中
Figure BDA0002885048380000086
图2为协作中继正交接入系统与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中断概率对比图。可以看出,与采用传统OMA技术的中继系统相比,使用NOMA技术可以获得更优的可靠性。与此同时,C-NOMA系统可以同时为两个或多个用户提供服务,而C-OMA系统则需要更多的资源(例如带宽或时隙)来提供服务。
图3为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在不同中继数量下的中断概率。可以看出,随着中继器数量的增加,C-NOMA系统的中断概率不断降低,系统的分集增益更大,中断概率曲线的斜率也随之变大。可以通过增加中继器的数量的方式有效地改善系统的中断性能,
图4为协作中继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在不同功率分配因子下的中断概率。可以看出,当α1的值较大时中断概率较大,这是因为当α1的值较大时,α2的值相应就会较小,导致用户2在解析自己的信号时因为所分配的传输功率太小而导致系统中断,此时用户2的目标速率就成了中断概率的限制因素。当α1变小,α2变大时,用户2在解码自身信号时可以获得更大的传输信噪比,进而改善系统中断概率。因此,在实际多用户多中继C-NOMA通信系统中,合理地设置功率分配因子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中断概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最优的系统中断性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4)

1.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从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中选择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
S2:选择所有中继器中与主用户之间信道条件最好的中继器作为选定中继
S3:主用户和中继选取之后,可以得到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S4:从用户集合CR中选出瞬时速率最大的用户为次用户;
S5:循环进行上述步骤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由于基站与用户之间距离很远或有障碍物存在,使得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链路,所有的中继器和用户在接受到基站或中继器发送的信号后,利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对接收信号进行解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基站向其服务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广播信息: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11
其中S1和S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需要接收的信号,α1和α2分别表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α12=1且a1>a2,PB为基站传输信号的传输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经过中继器的转发,所有用户接收到的信号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12
其中hi,j是用户接到中继器转发信号的信道增益,β1和β2分别为主用户和次用户的功率分配系数,需满足β12=1且β12,PR表示中继器的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基站处理接收到的导频信息,计算出每个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例如距离,角度),选取距离基站最远的用户为主用户,表示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13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14
为基站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存在主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主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1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3
为中继处主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4
主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1为主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有可以连接主用户的中继器计算中继器与主用户间的信道增益,并选取信道增益最大的中继器为选定中继,表示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5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6
为中继器到主用户的信道增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由于非正交技术采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SIC),选定中继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在解码自身信号时需先解码主用户的信号,将解码出的主用户信号消除后再解码自身信号,所以此时所用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接收到的主用户信号信噪比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7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8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9
是选定中继的传输信噪比,σ1,j是高斯信道衰落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选取满足主用户目标速率的用户集合CR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210
其中τ1为主用户的目标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选定中继在遍历其服务范围内所有除主用户外的用户时,存在|CR|=0和|CR|≠0两种状态。其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外所有用户均不可解码主用户信号,则不能进行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此时系统中断。|CR|≠0表示选定中继范围内除主用户的其他用户可以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但不可解码自身信号,具体而言,一是中继器无法解码次用户的信号,不能进行信号的解码转发;二是在次用户处由于接受信噪比不满足目标信噪比,所以使用串行干扰消除技术消除主用户信号后无法解码自身信号,此时系统中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集合CR中所有用户均可解码主用户的信息,由于采用了串行干扰消除技术,在解码自身信号时先从原始信号中去除主用户的信号再解码自身信号,此时解码自身信号的信噪比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2
是选定中继到其服务范围内非主用户的所有用户的信道增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存在次用户的信息速率小于其目标速率,此时中继器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主用户的信号或主用户的接收信号不能解码出自身信号,所以次用户成功解码自身信号需满足: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3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4
其中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5
为中继处次用户信号的接收信噪比,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6
为次用户处自身信号的接收信噪比,εj为次用户的目标接收信噪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根据S2中选取的集合中选取用户速率最大的用户作为次用户,表示为:
Figure FDA0002885048370000037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联合算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由于本发明考虑的是多中继多用户场景,所以需循环步骤S1-S4直至基站覆盖范围内所有用户均已完成用户配对和中继选择。
CN202110011024.7A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Pending CN1128047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11024.7A CN112804723A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11024.7A CN112804723A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4723A true CN112804723A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08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11024.7A Pending CN112804723A (zh) 2021-01-06 2021-01-06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0472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877A (zh) * 2022-01-10 2022-04-12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全双工中继的cr-noma通信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CN115334544A (zh) * 2022-07-31 2022-11-11 西安邮电大学 多用户公平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7877A (zh) * 2022-01-10 2022-04-12 重庆邮电大学 基于全双工中继的cr-noma通信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CN115334544A (zh) * 2022-07-31 2022-11-11 西安邮电大学 多用户公平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CN115334544B (zh) * 2022-07-31 2023-05-02 西安邮电大学 多用户公平协作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信息传输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08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multi-user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a wireless relay system
Chen et al. Multiuser two-way relaying: detection an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strategies
CN110212967B (zh) 基于noma的全双工中继协作通信系统性能优化方法
JP2008530946A (ja) 協調中継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0908132B1 (ko) 지상 보조 장치를 갖는 위성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방법
CN101997647B (zh) 一种网络编码传输方法
WO2009021434A1 (fr) Systèm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réseau pour couvrir une pluralité de zones d'une cellule
KR101936019B1 (ko) 협력적 비직교 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동시 무선 정보 전송 및 전력 공급을 위한 협력적 직접 전송 및 중계 전송 방법
CN112804723A (zh) 一种基于协作非正交多址系统的用户配对与中继选择联合算法
CN101888595B (zh) 组播广播单频网中的多小区信号的选择与软合并方法
CN109787828B (zh) 认知swipt最佳节点选择与波束成型联合设计方法
KR101938113B1 (ko) 협력적 비직교다중접속 상향링크에서 조직적 직접 및 중계전송 연계기술
CN112261662B (zh) 一种提升noma协作通信系统能量效率的传输方法
EP1935116A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service performance of a trunk broadcasting servi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181607B (zh) 一种基于选择软消息转发的物理层编码优化天线选择方法
CN110049452B (zh) 基于noma的新型两阶段合作多播方案
CN109982407B (zh) Noma系统中基于中继选择的安全传输系统及其方法
KR101608786B1 (ko)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 다중 데이터 스트림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11371476A (zh) 一种基于多址接入无线能量采集协作系统
CN113473388B (zh) 基于人工噪声的noma全双工用户协作保密传输方法
US8571499B1 (en) Wireless terrestrial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ing a line-of-sight frequency for inbound data and a non-line-of-sight frequency for outbound data
CN101931436A (zh) 下行多小区多用户联合传输的方法与装置
Vinh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OMA beamforming multiple users relay systems
LIU et al. Recent advances of 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in cellular networks
Ligwa et al. Cooperative Power Domain Noma Transmission Using Relay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