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99363A -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99363A
CN112799363A CN202011644142.3A CN202011644142A CN112799363A CN 112799363 A CN112799363 A CN 112799363A CN 202011644142 A CN202011644142 A CN 202011644142A CN 112799363 A CN112799363 A CN 112799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ayer
area
equipment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4414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99363B (zh
Inventor
赵逸众
徐丰
李算
李建军
黄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Development Aotou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Taiping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Energy Station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Development Aotou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Taiping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Energy Station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Development Aotou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Taiping Energy Station Co ltd, Guangzhou Development Energy Station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Development Aotou Energy St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4414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993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99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3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993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993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5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 G05B19/4186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by protocol, e.g. MAP, TOP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05B19/41865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characterised by job scheduling, process planning, material flow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包括站控层、间隔层、就地层以及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站控层连接所述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连接所述就地层,所述就地层连接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连接所述站控层;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实现通过分层分区的方式将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进行连通并进行有序管理。

Description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传统和使用习惯的影响,目前电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是人为的割裂为DCS(机组分散控制系统)和发电厂升压站网络控制系统(NCS)与厂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FECS)三个部分。DCS部分主要负责机组(汽机、锅炉及其辅助系统)的自动化控制,NCS与FECS分别负责升压站及厂用电部分的控制及设备的管理,三者间通过硬接线或OPC/Modbus等方式进行少量信息交换,基本上是无信息交互,各系统独立运行和控制,导致厂站主站很难总体管控到底层自动化设备,使得设备运行与全局管理完全割裂开来,不便于设备的有序管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解决现有厂站主站很难总体管控到底层自动化设备,使得设备运行与全局管理完全割裂开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包括站控层、间隔层、就地层以及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站控层连接所述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连接所述就地层,所述就地层连接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连接所述站控层。
进一步地,所述间隔层中区域自控信息与站控层中全局控制信息定时对接,间隔层和就地层形成多个自治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所述多个自治控制区包括自治区域1、自治区域2以及自治区域3。
进一步地,所述自治区域1包括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智能终端、互感器以及开关刀闸,所述自治区域2包括防火墙、变压器IED、SF6监测装置、GIS监测以及开关监测装置,所述自治区域3包括集中器、断路器、智能电表、采集器以及单相智能电表。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自治区内分别设置有多个监控设备,所述多个监控设备用于采集所述多个自治区内的数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包括站控层、间隔层、就地层以及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站控层连接所述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连接所述就地层,所述就地层连接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连接所述站控层;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可以实现通过分层分区的方式将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进行连通并进行有序管理,可以总体管控到底层自动化设备,便于设备的有序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2是一实施例提供的优先级的全局-区域协同控制框架示意图;
图3是一实施例提供的遗传算法模型图示意图;
图4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层协同控制管理系统通信示意图;
图5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分层分区控制管理信息数据流向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传统和使用习惯的影响,目前电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是人为的割裂为DCS(机组分散控制系统)和发电厂升压站网络控制系统(NCS)与厂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FECS)三个部分。DCS部分主要负责机组(汽机、锅炉及其辅助系统)的自动化控制,NCS与FECS分别负责升压站及厂用电部分的控制及设备的管理,三者间通过硬接线或OPC/Modbus等方式进行少量信息交换,基本上是无信息交互,各系统独立运行和控制,导致厂站主站很难总体管控到底层自动化设备,使得设备运行与全局管理完全割裂开来,不便于设备的有序管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包括站控层、间隔层、就地层以及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站控层连接所述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连接所述就地层,所述就地层连接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连接所述站控层。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中区域自控信息与站控层中全局控制信息定时对接,间隔层和就地层形成多个自治区域。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多个自治控制区包括自治区域1、自治区域2以及自治区域3。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自治区域1包括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智能终端、互感器以及开关刀闸,所述自治区域2包括防火墙、变压器IED、SF6监测装置、GIS监测以及开关监测装置,所述自治区域3包括集中器、断路器、智能电表、采集器以及单相智能电表。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自治区内分别设置有多个监控设备,所述多个监控设备用于采集所述多个自治区内的数据。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将传统应用中的能源站升压站网络控制系统(NCS)与站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统一分层分区规划,配置一套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全站电气设备的控制及管理功能均可在ECMS系统中实现。ECMS系统中包含升压站、配电网出线系统及发电量计量等不同电力功能的子系统,每个系统中又包含了各种开关、监控、保护、测量等电气设备,底层设备由调度、PMS、计量等主站系统分别管理,完全点对点式的全集中式控制会造成信息通道的堵塞,降低控制效率,而分层分区管理框架形成的集中+分布式协同管理模式,在纵向层面,依据IEC61850标准分层通信结构,将监控网络划分为设备层、就地层、间隔层和站控层;就地化管控设备形成自治区域管理圈,一方面局部控制设备就地化安装,具有局部自动调整能力,减少信息交互带来的较长时延;另一方面局部控制对象范围缩小,管控颗粒度减小,能提升对设备监管的测量精度和判断准确度。ECMS系统管控网络根据管控设备的连接距离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每台设备都配备有标准的通信接口,简化通信网络复杂度,灵活将每层每区的控制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快速的互联互通。间隔层中区域自控信息与站控层中全局控制信息定时对接,间隔层和就地层形成分布式自治区;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形成集中管控模式,全局控制设备会按照业务优先级顺序协同处理各区域上报信息情况,并利用性能与需求匹配的遗传递归算法,实现全局优化精准管控决策。
在横向层面,依据监控业务功能集成划分,划分为运行监视区、操作与控制区、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区、运行管理区、辅助应用区等虚拟逻辑区;根据实际被监测设备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安全控制区,在大安全区里还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业务安全区。每个区执行功能描述如下:
(1)在安全Ⅰ区中,监控主机采集升压站设备运行和工况等实时数据,经过分析和处理后进行统一展示,并将数据存入数据服务器。安全Ⅰ区的设备包括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ECMS)监控主机、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数据服务器、操作员站、工程师工作站、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等;
(2)在安全Ⅱ区中,综合应用服务器与电气一次设备状态监测和辅助设备进行通信,采集电源、计量、消防、安防、环境监测等信息,经过分析和处理后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将数据存入数据服务器。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通过防火墙从数据服务器获取Ⅱ区数据和模型等信息,与调度(调控)中心进行信息交互,提供信息查询和远程浏览服务;安全Ⅱ区的设备包括综合应用服务器、计划管理终端、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防、消防等;
(3)全Ⅰ区设备与安全Ⅱ区设备之间通信应采用防火墙隔离;
(4)综合应用服务器通过正反向隔离装置向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发布信息,并由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传输给其他主站系统;
(5)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通过直采直送的方式实现与电网调度中心的实时数据传输,并提供运行数据浏览服务;ECMS与电网调度中心进行数据通信设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
在安全区以上构建多个具有较独立的功能自治管控区,每个自治管控区内都设置有一套区域管控设备,一方面与本区域内设备实施调控;另一方面与其他自治区及上级控制设备融会贯通,实现重要信息交互。在ECMS分层分区设计理念中,分层的目的主要完成从下至上控制数据的传输路径的部署,考虑每层级设备对通信网络性能需求不一致,选择不同的通信技术体制实现数据流向和可靠性等要求,即节约了通信网络建设成本,也提升了传输效率。分区的目的是以监控功能为主线,将不同监测实体和功能虚拟网联合组成的自治区,如升压站内的开关、互感器等被测设备,及保护、稳控等控制设备,设置区域控制设备,汇聚所有设备的控制信息,并按照功能划分,以数据监测功能为基础划分为设备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等逻辑区。在自治区内可完成升压站的能源负荷增减量调整,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平稳运行状态和动态调整状态的灵活切换。在分层分区的体系架构下,建立全站电气设备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全站电气设备信息统一存储,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访问服务。
在基于IEC61850标准框架下,ECMS系统形成设备层-就地层、就地层-间隔层、间隔层-站控层形成了三层通信通道,根据各层通道需求特色选择通信技术体制,ECMS系统内设备全连接形成完全融通的通信结构,为数据信息实现共享能力提供通道支撑。
在设备层-就地层中,主要是被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控制信息的接入,由于需接入的设备数量较多,且设备距离很近,一般选择Modbus、载波通信或短距离无线等通信方式将设备连接起来,汇聚单元类似通信交换机功能,具有数据转发处理功能,尤其对无线通信方式可以形成自组织微网,当网络中某个节点失效时,并不影响其他节点间的连接,可快速恢复正常通信。汇聚设备上一般会设置多个通信接口,并行连接多个设备。例如变压器和发电机间的监控与管理可以通过Modbus现场总线相连,集中器和智能电表的连接可以通过载波和微功率无线连接。
在就地层-间隔层中,根据设备执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自治区,例如升压站就定义为能量转换功能自治区,计量中心就定义为能量计量功能自治区,可根据自治区划分模式将本层设计为小型WLAN系统,每个自治区内可选择不同通信技术,一方面能很好的匹配区域内控制业务传输;另一方面每个自治区根据控制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逻辑功能区,WLAN拓扑结构保持了不同功能控制业务间的相互隔离,避免出现业务传输拥塞。
在间隔层-站控层中,鉴于传输距离较远,一般选择大带宽光纤工业以太网或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将区域控制设备与站控层设备互联互通,满足上行并发大连接及时延通信需求。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般采用双网络冗余热备方式,当某条线路失效,可自动平滑切换到备份链路。
在分层通信架构基础上,控制数据的流向从纵向上划分为内部数据流向和外部数据流向,内部数据主要是针对电网体系内的主站系统,例如调度中心、计量中心、PMU等,外部数据主要是指综合能源交易平台、直接消纳用户管理平台等。为了保证安全防护的合理性,针对内外两种出口数据源,在区域控制设备上行处设置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级别设备,系统内部主站直接通过标准数据总线与接口进行信息交互,并将处理结果写入数据服务器。通过数据通信网关机、防火墙等设备与集控中心及其他外部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控制设备与被监测设备间为数据双向传输机制,易于直接调整与优化;不同优先级的区域控制设备间,按照优先级别单向式串行传输,并全部由标准的数据总线连接,形成一对多的主机局域网模式,数据逻辑清晰,流转效率高。传输的数据类型以控制数据功能划分为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辅助应用五类应用数据,具体功能描述如下:
(1)运行监视: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对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及辅助应用信息等的运行监视和对主要一次设备(变压器、GIS、开关柜等)、二次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可视化展示,为运行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操作和事故判断提供技术支持。
(2)操作与控制:实现全站电气设备就地和远方的操作控制。包括顺序控制、AGC/AVC控制、正常或紧急状态下的开关/刀闸操作、防误闭锁操作等。系统应具有操作监护功能,监护人员应在不同的操作员工作站上实施监护,避免误操作;当一台工作站发生故障时,操作人员和监护人员可在另一台工作站上进行操作和监护。
(3)运行管理:通过人工录入或系统交互等手段,建立完备的设备基础信息,实现一、二次设备运行、操作、检修、维护工作的规范化。
(4)辅助应用:实现对辅助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包括电源、环境、安防、辅助控制等,支持对辅助设备的操作与控制,辅助设备的信息模型及通信接口遵循DL/T860标准。
(5)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具备信号分类分页、筛选、屏蔽、快速定位、历史查询功能外,还应通过设立专家知识库和智能推理机,实现单事件推理、关联多事件推理、故障智能推理等信号智能分析决策功能。在建立升压站全景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在电网事故、保护动作、装置故障、异常报警等情况下,通过整合分析站内状态数据,将事故分析的结果以简单明了的可视化界面综合展示,同时可将信息上传至主站端。
每个功能与虚拟逻辑自治区相对应,可以同时联动并行处理同类型功能的控制业务。
站控层对所辖设备的管控主要基于优先级协同接入顺序,下放一定管控权利在各自治区管理设备上,并设定规则,未超过间隔层管控能力的数据一律不上传到主站,直接启用本地化调控策略,完成自调整过程;仅将超过管控能力的数据按照业务综合紧迫程度来划分优先级别,这样大大减少了站控层数据处理负担,也能保障本地化设备预警抢修的及时性。
优先级协同管理模型分为2个层级,第一层为间隔层内控制信息优先级排序,第二层为全局优先级排序。并设置业务类型安全等级、业务传输质量要求、业务传输时延和业务最差环境下的运行时间四个优先级评估参量,通过对自治区中各监控设备上传数据的优先级进行评估,实现对m个自治区的业务数据优先级排序,完成调度策略。
控制设备能对电气设备精准管理,是能够对区域内或全局范围内设备的本体运行状态的准确判断,ECMS系统中各监控主机采集不同自治区中设备的运行工况,设备运行状态除了设备本体因素外,还会受到周边设备或同一线路上设备的影响,并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设备运行性能会发生原值型变异。总体分析,管控设备要评估所辖范围内设备运行状态及制定调整策略,应结合本体变异和交叉影响程度两个数值,完成设备个体运行性能最优评估策略,遗传算法在功能实现上是完全匹配此应用需求。遗传算法通过电气设备本体运行过程适应度和适应率来推导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叉率及变异率,全局管控设备兼顾了这两个重要参量,即掌握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也能对状态下一时刻变异程度进行预警,一旦发现变异率超过安全阈值,则说明设备运行状态处于危险边缘,可提前采取补救措施,从而达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期限;对某些依赖性较强的电气设备,采用这种联动性管控手段,能够提升系统局部运行的功效。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将传统应用中的能源站升压站网络控制系统(NCS)与站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统一分层分区规划,配置一套基于IEC 61850标准的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正常运行时,全站电气设备的控制及管理功能均可在ECMS系统中实现。分层分区结构如图1所示:纵向层面,依据IEC61850标准分层通信结构,将监控网络划分为设备层、就地层、间隔层和站控层;横向层面,依据监控业务功能集成划分,划分为运行监视区、操作与控制区、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区、运行管理区、辅助应用区等虚拟逻辑区;根据实际被监测设备安全等级,划分为生产控制区和信息管理区,在大安全区里还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业务安全区。安全区为实体设备区与虚拟功能区映射形成多个具有较独立的自治管控区,每个自治管控区内都设置有一套区域管控设备,一方面与本区域内设备实施调控;另一方面与其他自治区及上级控制设备融会贯通,实现重要信息交互。在ECMS分层分区设计理念中,分层的目的主要完成从下至上控制数据的传输路径的部署,考虑每层级设备对通信网络性能需求不一致,选择不同的通信技术体制实现数据流向和可靠性等要求,即节约了通信网络建设成本,也提升了传输效率。分区的目的是以监控功能为主线,将不同监测实体和功能虚拟网联合组成的自治区,如升压站内的开关、互感器等被测设备,及保护、稳控等控制设备,设置区域控制设备,汇聚所有设备的控制信息,并按照功能划分,以数据监测功能为基础划分为设备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等逻辑区。在自治区内可完成升压站的能源负荷增减量调整,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平稳运行状态和动态调整状态的灵活切换。在分层分区的体系架构下,建立全站电气设备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全站电气设备信息统一存储,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访问服务。
所述的优先级协同管理模型分为2个层级,如图2所示,第一层为间隔层内控制信息优先级排序,第二层为全局优先级排序。假设间隔层有m个自治控制区,每个自治区划分为N数量集合的逻辑功能区,定义,为每个区域数据传输优先级设定评估参量组合定义为{S1,S2,S3,S4},分别表示业务类型安全等级、业务传输质量要求、业务传输时延和业务最差环境下的运行时间,通过优先级判断四元组对自治区中各监控设备上传数据的优先级进行评估,优先级评比过程如下:
wi=δi×Si 1≤i≤4 (1)
Figure BDA0002876681980000091
其中,表示影响权重系数,定义占比为40%、30%、20%、10%,再利用遍历式冒泡排序法对优先级权系数进行排列:
步骤1: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步骤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步骤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步骤4: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权值排列结果即为优先级排列:,每个自治区管理设备就按照此序列进行信息调取。
每个自治区内部会根据监控功能历史运行数据提前设定可控范围门限值,当超过间隔层自治区的管理范围时,才将信息上报到全局管理设备;未超过的情况,区域管理设备直接对范围内的设备进行自适应调整。
对于全局信息优先级管理方法与区域信息管理方式一致,实现对m个自治区的业务数据优先级排序,完成调度策略。
所述的遗传算法主要目的解决全局最优的问题,算法架构如图3所示,此方法是对具体监控业务对设备运行状态性能评估准确性结论计算的过程。ECMS系统中各监控主机采集不同自治区中设备的运行工况,设备运行状态除了设备本体因素外,还会受到周边设备或同一线路上设备的影响,并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设备运行性能会发生原值型变异。总体分析,管控设备要评估所辖范围内设备运行状态及制定调整策略,应结合本体变异和交叉影响程度两个数值,完成设备个体运行性能最优评估策略,遗传算法在功能实现上是完全匹配此应用需求。遗传算法过程如下:
设个体适应度、个体适应率、交叉影响概率及变异率分别为为Pf、、Pc、Pm,其中Pf和成正比,当个体适应度取值最大时,取值为1,Pf值的变化也不因交叉率和变异率为零而停滞变化,因此,可见个体适应度可以独立决定个体性能变化趋势。本发明选择双曲正切函数进行变异率及交叉影响率的计算:
Figure BDA0002876681980000101
Figure BDA0002876681980000102
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交叉率和变异率与个体适应度和适应率有着直接的关系,适应度越强,变异率和交叉率就会越低,反之越小,就会受到交叉干扰的程度越高,从而产生性能变异。交互影响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876681980000111
Figure BDA0002876681980000112
在事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发展性能会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当个体适应度增大到与种群中最大个体适应度接近或者相等时,个体适应率取得最大,此时对应的则是最小交叉概率;反之,当个体适应度几乎没有发展,则会产生新生体的变异,交叉概率及变异率则达到最大值。可见图形是一个似高斯函数的曲线值,为了防止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在最小值而失效,在进行遗传算法计算之前,会将个体适应度Pf=1的值提取出,在非线性变化的过程中计算Pm和Pc的全局最优值。本发明的遗传算法计算过程简单,通过优化初始种群法提升算法的收敛性。
所述的分层协同控制管理通信结构设计,通信拓扑图如图4所示,基于IEC61850标准框架,形成设备层-就地层(①)、就地层-间隔层(②)、间隔层-站控层(③)形成了三层通信通道,根据各层通道需求特色选择通信技术体制,ECMS系统内设备全连接形成完全融通的通信结构,为数据信息实现共享能力提供通道支撑。
在①层中,主要是被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及控制信息的接入,由于需接入的设备数量较多,且设备距离很近,一般选择Modbus、载波通信或短距离无线等通信方式将设备连接起来,汇聚单元类似通信交换机功能,具有数据转发处理功能,尤其对无线通信方式可以形成自组织微网,当网络中某个节点失效时,并不影响其他节点间的连接,可快速恢复正常通信。汇聚设备上一般会设置多个通信接口,并行连接多个设备。例如变压器和发电机间的监控与管理可以通过Modbus现场总线相连,集中器和智能电表的连接可以通过载波和微功率无线连接。
在②层中,根据设备执行功能划分为不同的自治区,例如升压站就定义为能量转换功能自治区,计量中心就定义为能量计量功能自治区,可根据自治区划分模式将本层设计为小型WLAN系统,每个自治区内可选择不同通信技术,一方面能很好的匹配区域内控制业务传输;另一方面每个自治区根据控制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逻辑功能区,WLAN拓扑结构保持了不同功能控制业务间的相互隔离,避免出现业务传输拥塞。
在③层中,鉴于传输距离较远,一般选择大带宽光纤工业以太网或远距离无线通信方式,将区域控制设备与站控层设备互联互通,满足上行并发大连接及时延通信需求。为了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一般采用双网络冗余热备方式,当某条线路失效,可自动平滑切换到备份链路。
所述的控制功能数据流转规则如图5所示,在ECMS系统中数据的流向从纵向上划分为内部数据流向和外部数据流向,内部数据主要是针对电网体系内的主站系统,例如调度中心、计量中心、PMU等,外部数据主要是指综合能源交易平台、直接消纳用户管理平台等。为了保证安全防护的合理性,针对内外两种出口数据源,在区域控制设备上行处设置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级别设备,系统内部主站直接通过标准数据总线与接口进行信息交互,并将处理结果写入数据服务器。通过数据通信网关机、防火墙等设备与集控中心及其他外部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控制设备与被监测设备间为数据双向传输机制,易于直接调整与优化;不同优先级的区域控制设备间,按照优先级别单向式串行传输,并全部由标准的数据总线连接,形成一对多的主机局域网模式,数据逻辑清晰,流转效率高。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

Claims (5)

1.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站控层、间隔层、就地层以及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站控层连接所述间隔层,所述间隔层连接所述就地层,所述就地层连接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所述控制区域的可控设备连接所述站控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中区域自控信息与站控层中全局控制信息定时对接,间隔层和就地层形成多个自治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多个自治控制区包括自治区域1、自治区域2以及自治区域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治区域1包括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智能终端、互感器以及开关刀闸,所述自治区域2包括防火墙、变压器IED、SF6监测装置、GIS监测以及开关监测装置,所述自治区域3包括集中器、断路器、智能电表、采集器以及单相智能电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自治区内分别设置有多个监控设备,所述多个监控设备用于采集所述多个自治区内的数据。
CN202011644142.3A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Active CN1127993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44142.3A CN11279936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44142.3A CN11279936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363A true CN112799363A (zh) 2021-05-14
CN112799363B CN112799363B (zh) 2022-04-22

Family

ID=75809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44142.3A Active CN112799363B (zh) 2020-12-30 2020-12-30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9936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7867A (zh) * 2022-03-18 2022-04-26 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工控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3505A1 (en) * 2007-09-26 2009-03-26 Giles Chris M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Protected Region Within Computer System
CN101630160A (zh) * 2009-08-12 2010-01-20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冗余高速通信网的电厂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WO2013067745A1 (zh) * 2011-11-09 2013-05-1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驾驶舱技术
CN103543721A (zh) * 2013-10-18 2014-01-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符合iec61850规范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
CN205070601U (zh) * 2015-07-29 2016-03-02 四川艾德瑞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ec61850系统智能牵引变电所整体框架系统
CN106709580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云平台
WO2018049584A1 (zh) * 2016-09-14 2018-03-2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电站内通信网络中避免数据报文碰撞的方法
CN108736521A (zh) * 2018-05-31 2018-11-02 南京天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网接入控制功能的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
CN110957810A (zh) * 2019-11-29 2020-04-03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于采用就地模块的变电站“两层一网”自动化系统架构
CN211428996U (zh) * 2019-11-19 2020-09-04 武汉西高电器有限公司 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电力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83505A1 (en) * 2007-09-26 2009-03-26 Giles Chris M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Protected Region Within Computer System
CN101630160A (zh) * 2009-08-12 2010-01-20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全冗余高速通信网的电厂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WO2013067745A1 (zh) * 2011-11-09 2013-05-16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驾驶舱技术
CN103543721A (zh) * 2013-10-18 2014-01-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符合iec61850规范的微电网分层控制系统的建模方法
CN205070601U (zh) * 2015-07-29 2016-03-02 四川艾德瑞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ec61850系统智能牵引变电所整体框架系统
WO2018049584A1 (zh) * 2016-09-14 2018-03-2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电站内通信网络中避免数据报文碰撞的方法
CN106709580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变电站二次系统运维云平台
CN108736521A (zh) * 2018-05-31 2018-11-02 南京天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电网接入控制功能的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
CN211428996U (zh) * 2019-11-19 2020-09-04 武汉西高电器有限公司 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电力控制系统
CN110957810A (zh) * 2019-11-29 2020-04-03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于采用就地模块的变电站“两层一网”自动化系统架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7867A (zh) * 2022-03-18 2022-04-26 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工控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397867B (zh) * 2022-03-18 2022-06-10 山西正合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工控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99363B (zh) 2022-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ou et al. Distributed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networked microgrids
Zhou et al. Multi-microgri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Architecture, communication, and scheduling strategies
CN102938588B (zh) 电网智能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系统
EP2171822B1 (en) Controlling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CN103441572B (zh) 变电站设备监控方法
CN108879706A (zh) 一种自动电压控制系统
CN110363447B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级电力调度系统
CN102938587A (zh) 电网智能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方法
CN103166241B (zh) 一种孤网稳定控制系统
CN104992009B (zh) 基于多代理系统的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压控制方法
CN103166219A (zh) 基于超实时仿真的电网在线稳定决策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812131A (zh) 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电网孤岛黑启动系统及方法
CN105372534A (zh) 一种多传感器多参量信息智能融合系统
CN102290798A (zh) 一种基于配电网接线方式的快速供电恢复规则
CN111368407A (zh) 一种考虑多层耦合的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4283222A (zh) 一种地区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系统
CN110114766A (zh) 对分配电能的现有电网进行构造的方法
Pan et al. Edge-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challenges in 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 demand response
CN102118061A (zh) 一种区域电网集中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769240A (zh) 一种发电厂电气设备统一系统
CN112799363B (zh) 一种分层分区能源站智能电气监控管理系统
CN113036756B (zh) 一种微电网去中心化的组网系统及方法
CN117526432B (zh) 一种面向源荷互动的配网调控系统及方法
CN113344280A (zh) 考虑负荷转供的停电计划优化模型约束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0544985A (zh) 一种网源协调数据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