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2691B -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2691B
CN112762691B CN202011636429.1A CN202011636429A CN112762691B CN 112762691 B CN112762691 B CN 112762691B CN 202011636429 A CN202011636429 A CN 202011636429A CN 112762691 B CN112762691 B CN 1127626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chamber
air
drying
circulating air
coal sl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642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62691A (zh
Inventor
宋世果
张立忠
张峰
刘戈
杨惠茹
黄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ongkuang Boneng Energy Sav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ongkuang Boneng Energy Sav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ongkuang Boneng Energy Sav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ongkuang Boneng Energy Sav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642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269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26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26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62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26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02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carrying the material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or elements attached to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propelling the materials over stationary surfaces
    • F26B17/04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carrying the materials;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belts or elements attached to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propelling the materials over stationary surfaces the belts being all horizontal or slightly incli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4/00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roller mills
    • B02C4/02Crushing or disintegrating by roller mills with two or more 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1Drying-air generating units, e.g. movable, independent of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2Circulating air or gases in closed cycles, e.g. wholly within the drying enclo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2Applications of driving mechanisms, not covered by another subcla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4Agitating, stirring, or scrap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设置上下布置的两个干燥腔室,在干燥腔室上开设进料口和出料口,使位于上方的干燥腔室出料口与位于下方的干燥腔室进料口上下相对布置,使煤泥从上到下沿着两个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每个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向干燥腔室的中部通入第一循环空气,第一循环空气取自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干燥腔室的中部,向干燥腔室的下部通入第二循环空气,第二循环空气取自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干燥腔室的下部。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能耗低、成本低,能够实现精准干燥,并且无烟气、粉尘排放。

Description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泥干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对全国各地煤矿洗选厂的调查,对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有的就地排放和堆放,因为煤泥形态极不稳定,自流而不成形,遇水即流失、风干即飞扬,作为废料遗弃,其环保问题比洗煤矸石严重的多,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利用干燥机干化,传统的煤泥干燥工艺主要是热风炉的高温干燥工艺和蒸气加热低温干燥工艺,都存在烟气排放、粉尘排放,环保不易达标,运行成本高,蒸汽低温干燥工艺还受到蒸气热源限制。
煤泥作为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运输、存储、堆放存在环境污染占地等诸多环保问题,直销经济价值极低,现急需清洁、高效的新型煤泥干燥技术,对煤泥产品进行干燥处理,以提高企业的经济、环保效益。
目前,煤矿选煤厂采用的煤泥干燥工艺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高温烟气干燥工艺:采用热风炉、滚筒干燥机(或流化床)对煤泥滤饼进行干燥。压滤机煤泥滤饼经其干燥处理后水分降至13-15%,煤泥成小球状,单独销售或与精煤掺配外销。该技术成熟,产量高,热风炉的选择上,有燃煤热风炉和燃气热风炉,燃煤热风炉供热量均在20蒸吨以下,属于淘汰设备;燃气热风炉存气源供应安全问题,以及氮氧化物排放超标,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2)低温蒸汽干燥工艺:该工艺利用蒸汽的汽化潜热加热并干燥煤泥。蒸汽通过蒸汽回转干燥机(或流化床)与煤泥间接接触,蒸发掉煤泥中的水分。煤泥低温蒸汽回转干燥技术是一种新型环保干燥工艺,但其是“以蒸汽为干燥热源”,热源受限,有污染物排放,有除尘、消白等问题,有设备占地面积大,产能小,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能耗低、成本低,能够实现精准干燥,并且无烟气、粉尘排放。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上下布置的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上方均开设进料口,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下方均开设出料口,使第一干燥腔室的出料口与第二干燥腔室的进料口上下相对布置,
使煤泥从第一干燥腔室向第二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
向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分别通入第一循环空气,分别对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中部,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
向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分别通入第二循环空气,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一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二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下部,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的具体步骤为: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均从上到下依次布置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在每个所述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上开设通气口,在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中,使相邻两个网链输送机的输送煤泥方向相反,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时,使用高压气体对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进行清洗。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过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一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二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先经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后,再经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中,设置表冷器和热回收器,使表冷器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与冷却塔连接,先使第二循环空气依次经表冷器和热回收器除湿,之后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接着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热回收器加热,最后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在使用的时候,使煤泥从第一干燥腔室向第二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向第一干燥腔室内通入第一循环空气和第二循环空气,第一循环空气和第二循环空气均来自于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第一循环空气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中部以对其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下部以对其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由于第二干燥腔室的煤泥干燥方法与第一干燥腔室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赘述。由此可见,本发明能耗低、成本低,能够实现精准干燥,并且无烟气、粉尘排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刮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插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承插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刮板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高压气体喷嘴的主视图;
图8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高压气体喷嘴的主视剖视图(第一导流封堵座处于封堵位置);
图9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高压气体喷嘴的主视剖视图(第一导流封堵座处于导通位置);
图10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一导流封堵座的主视图;
图11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一导流封堵座的俯视图;
图12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一导流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13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清洗喷嘴的主视图;
图14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清洗喷嘴的主视剖视图(第二导流封堵座处于封堵位置);
图15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清洗喷嘴的主视剖视图(第二导流封堵座处于导通位置);
图16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二导流封堵座的主视图;
图17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二导流封堵座的俯视图;
图18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中第二导流支撑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上下布置的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上方均开设进料口,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下方均开设出料口,使第一干燥腔室的出料口与第二干燥腔室的进料口上下相对布置,
使煤泥从第一干燥腔室向第二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
向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分别通入第一循环空气,分别对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中部,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
向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分别通入第二循环空气,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一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二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下部,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的具体步骤为: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均从上到下依次布置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在每个所述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上开设通气口,在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中,使相邻两个网链输送机的输送煤泥方向相反,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时,使用高压气体对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进行清洗。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过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一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二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先经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后,再经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中,设置表冷器和热回收器,使表冷器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与冷却塔连接,先使第二循环空气依次经表冷器和热回收器除湿,之后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接着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热回收器加热,最后再使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均属于现有技术,其均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上述四个部件通过管路连接为一个制冷环路,制冷剂在上述制冷环路中往复循环。制冷剂在流经冷凝器时放热冷凝,在流经蒸发器时吸热蒸发。因此,在第一循环空气在流经第一热泵机组的冷凝器时能够被加热(第一循环空气与第一热泵机组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制冷剂放热,第一循环空气吸热),第二循环空气在流经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时能够被除湿(第二循环空气与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上述制冷剂吸热,第二循环空气放热析出冷凝水),第二循环空气在流经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时能够被加热的原理与上述的第一循环空气流经第一热泵机组的冷凝器被加热的原理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表冷器和冷却塔均属于现有技术,第二循环空气流经表冷器时,与流经表冷器的冷却水发生热交换,第二循环空气放热析出冷凝水(除湿),冷却水吸热,吸热后的冷却水再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流经冷却塔放热,放热后的冷却水再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流经表冷器吸收第二循环空气的热量,如此往复循环。
热回收器属于换热器,其为现有技术,在本发明中,第二循环空气既能经热回收器除湿,又能经热回收器加热,其原理是:将从表冷器出来并进入到热回收器内的空气称为上游空气,上游空气为高温湿空气,将从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出来并进入到热回收器的空气称为下游空气,下游空气为低温干空气,在上游空气和下游空气同时流过热回收器时,上游空气与下游空气发生热交换,即上游空气放热析出冷凝水(除湿),下游空气吸热升温(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在使用的时候,使煤泥从第一干燥腔室向第二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向第一干燥腔室内通入第一循环空气和第二循环空气,第一循环空气和第二循环空气均来自于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第一循环空气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中部以对其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下部以对其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由于第二干燥腔室的煤泥干燥方法与第一干燥腔室相同,在此不再予以赘述。由此可见,本发明能耗低、成本低,能够实现精准干燥,并且无烟气、粉尘排放。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18所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包括两级以上的干燥子系统,每级所述干燥子系统均包括干燥机和供风装置,所述干燥机包括干燥腔室6,所述干燥腔室6的上方设有进料口,所述干燥腔室6的下方设有出料口,所述干燥腔室6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上网链输送机组和下网链输送机组。所述上网链输送机组设有至少一个上网链输送机8,当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设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所述下网链输送机组设有至少一个下网链输送机17,当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设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的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沿上下方向依次布置。所述供风装置包括第一热泵机组49、第二热泵机组52以及分别与干燥腔室6连接的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和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的空气(即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循环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用于干燥上网链输送机组上的煤泥,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的空气(即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循环空气)先经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降温除湿后,再经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用于从下到上依次干燥下网链输送机组和上网链输送机组上的煤泥。两级以上的所述干燥子系统沿上下方向布置,相邻两级所述干燥子系统中的位于上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即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干燥腔室)出料口与位于下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即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干燥腔室)进料口相对布置。
如图1所示,干燥子系统设为两级,两级所述干燥子系统分别为上级干燥子系统和下级干燥子系统。所述上网链输送机组设有一个上网链输送机8,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包括上主动链轮、上从动链轮和上网链输送带,所述上主动链轮和上从动链轮均转动安装于干燥腔室6内,所述上网链输送带套装于上主动链轮和上从动链轮上,所述上网链输送带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上通气口,所述上主动链轮通过上电机驱动。所述下网链输送机组设有一个下网链输送机17,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包括下主动链轮、下从动链轮和下网链输送带,所述下主动链轮和下从动链轮均转动安装于干燥腔室6内,所述下网链输送带套装于下主动链轮和下从动链轮上,所述下网链输送带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下通气口,所述下主动链轮通过下电机驱动。网链输送机属于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就是电机驱动主动链轮,主动链轮通过网链输送带带动从动链轮一起转动,网链输送带能够用于输送物料。所述上网链输送带和下网链输送带的上方分别设有物料翻转装置22,所述物料翻转装置22包括转动设于干燥腔室6上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有多个径向布置的翻转板,所述转动轴通过翻转电机驱动。在物料翻转装置22的作用下,煤泥能够被充分地翻转,以便于干燥。
如图1所示,上网链输送机8和下网链输送机17将干燥腔室6分隔为从上到下的上空气室、中空气室和下空气室,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的四周设有上挡风板7,所述上挡风板7连接于上网链输送机8和干燥腔室6之间,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的四周设有下挡风板9,所述下挡风板9连接于下网链输送机17和干燥腔室6之间,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一端的干燥腔室6上设有所述进料口,所述上网链输送机8另一端的上挡风板7处设有上落料口23,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的一端位于上落料口23的下方,所述下网链输送机17另一端的下挡风板9上设有下落料口10,所述下落料口10下方的干燥腔室6上设有所述出料口,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的一端连接于干燥腔室6的上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的另一端连接于干燥腔室6的中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的一端连接于干燥腔室6的上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的另一端连接于干燥腔室6的下空气室。由此可见,干燥腔室6和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形成闭式空气循环,干燥腔室6和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也形成闭式空气循环。
如图1所示,上落料口23和下落料口10处分别设有挡板11,挡板11的作用在于引导煤泥落下。
如图1所示,干燥腔室6的进料口处设有破桥成型布料机3,所述破桥成型布料机3内从上到下依次布置有破桥装置5和挤压成型布料装置4,需要说明的是,破桥成型布料机3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不再予以赘述。所述上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破桥成型布料机3上方设有进料输送机1,所述进料输送机1包括进料主动轮、进料从动轮和进料输送带,所述进料输送带套装于进料主动轮和进料从动轮上,所述进料主动轮通过进料电机驱动,在进料主动轮转动时,其能够通过进料输送带带动进料从动轮一起转动,而进料输送带能够用于输送物料煤泥。进料输送机1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再予以赘述。所述进料输送机1的两端分别为进料端和落料端,所述落料端位于上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破桥成型布料机3正上方,所述进料输送机1的上方设有除铁器2。所述干燥腔室6的出料口处设有出料筒14,所述出料筒14的上端口位于所述下落料口10的下方,所述上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出料筒14下端口位于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破桥成型布料机3上方,所述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出料筒14下方设有螺旋出料机15,所述螺旋出料机15的进口位于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出料筒14下端口下方,螺旋出料机15的出口用于排出干燥物料煤泥。需要说明的是,破桥成型布料机3、除铁器2和螺旋出料机15均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不予以赘述。
如图1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干燥腔室6的内底部设有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所述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包括刮板16、清灰主动链轮57、清灰从动链轮59和链条58,所述清灰主动链轮57和清灰从动链轮59分别转动设于干燥腔室6内底部的两端,所述链条58套装于清灰主动链轮57和清灰从动链轮59上,所述清灰主动链轮57通过清灰电机驱动,所述刮板16连接于所述链条58上,所述出料筒14上设有与刮板16相对应的出灰口56。当清灰电机驱动清灰主动链轮57转动时,清灰主动链轮57带动链条58和清灰从动链轮59一起转动,由于刮板16连接于链条58上,因此在链条58绕清灰主、从动链轮转动时,链条58能够带动刮板16在清灰主、从动链轮之间来回运动,以进行刮灰操作。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定期启动,将干燥腔室6底部的集灰通过刮板16从远离出灰口56一端刮至出灰口56,同煤泥一起排出干燥腔室6,当然也可以进行单独刮灰操作。
如图3所示,并结合图4-6所示,刮板16包括承插件60和插接件61,所述承插件60为三角桶状结构,所述承插件60的桶壁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底桶壁68和两个第一侧桶壁66,所述第一底桶壁68上开设有沿承插件60长度方向布置的两个滑槽69,所述插接件61为三角柱状结构,所述插接件61的外部形状与承插件60的桶腔形状相匹配,所述插接件61的外周壁为相互连接的外底壁64和两个外侧壁63,所述插接件61的外底壁64上设有两个滑块65,所述插接件61插于所述承插件60的桶腔内,两个所述滑块65分别位于两个滑槽69内,所述插接件61的两个外侧壁63上分别设有多个弹性凸起62,每个所述外侧壁63上的多个弹性凸起62均沿插接件61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承插件60的内桶壁上设有与所述弹性凸起62相匹配的凹槽67,所述链条58的一端连接于承插件60的一个第一侧桶壁66以及插接件61的一个外侧壁63上,所述链条58的另一端连接于承插件60的另一个第一侧桶壁66以及插接件61的另一个外侧壁63上。这样,在链条58转动过程中,其就能够拉动整个刮板16进行运动,刮板16在运动的时候,承插件60的第一底桶壁68和插接件61的外底壁64与干燥腔室6的底部相抵。
如图3所示,并结合图4-6所示,刮板16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调整插接件61插入承插件60的深度,在插接件61插入或抽出承插件60时,插接件61在承插件60的桶腔内滑动,同时,插接件61上的滑块65沿着承插件60上的滑槽69滑动。当调整好刮板16的长度以后,插接件61外侧壁63上的弹性凸起62位于承插件60内筒壁的凹槽67内,两者卡合,起到限位作用,于是刮板16的长度便被固定下来。由于弹性凸起62自身的弹性作用,在调整刮板16的长度时,只要相对于承插件60用力拉动或推动插接件61,即可将弹性凸起62拉出或推出凹槽67,从而解除两者之间的卡合,接着再调整刮板16至合适的长度即可。弹性凸起62可以选用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
如图1所示,上网链输送带和下网链输送带均通过网链自动清洗装置进行清洗,所述网链自动清洗装置包括通过高压气体管路20依次连接的高压气泵18、高压气罐19和高压气体喷嘴,所述高压气体喷嘴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高压气体喷嘴21和第二高压气体喷嘴55,所述第一高压气体喷嘴21设于上网链输送带的上下输送带之间,所述第一高压气体喷嘴21朝向上网链输送带的下输送带布置,所述第二高压气体喷嘴55设于下网链输送带的上下输送带之间,所述第二高压气体喷嘴55朝向下网链输送带的下输送带布置。高压气泵18和高压气罐19作为高压气源,向高压气体喷嘴供给高压气体,高压气体喷嘴通过高压气体清理通气口内堵塞的煤泥。高压气泵18和高压气罐19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不予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高压气泵18和高压气罐19都只设有一个,上级干燥子系统和下级干燥子系统中的高压气体喷嘴通过高压气体管路20与高压气罐19连接。
如图7所示,并结合图8-12所示,第一高压气体喷嘴21和第二高压气体喷嘴55均包括呈筒状的第一壳体70,所述第一壳体70的上下筒口分别为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所述第一壳体70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筒体71和下筒体72,所述下筒体72的内径大于上筒体71的内径,所述第一壳体70的上筒体71内滑动密封设有第一导流封堵座74,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呈桶状,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的桶口朝向第一壳体70的上筒口布置,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包括第二底桶壁81和第二侧桶壁84,所述第二侧桶壁84上开设有第一气流通孔83,所述第二底桶壁81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导向柱79,所述下筒体72内设有第一导流支撑架80,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柱79相对应的第一导向孔77,所述第一导向柱79穿插于第一导向孔77内。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开设有第二气流通孔76,所述第二气流通孔76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80,这样,第二气流通孔76能够导通下筒体72的分别位于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方和下方的筒腔,也就是说,在下筒体72内,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方的高压气体能够沿着第二气流通孔76流到第一导流支撑架80的下方。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与第一导流支撑架80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75,所述上筒体71的内筒壁下端固定设有第一环形卡台82,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滑动密封设于第一环形卡台82内(即上筒体71通过第一环形卡台82实现与第一导流封堵座74之间的滑动密封),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74的桶口外侧固定设有第一径向凸缘73,所述第一导向柱79的下端固定设有第一卡块78,所述第一卡块78位于第一导流支撑架80的下方,所述上筒体71的内筒壁上端设有用于连接高压气体管路20的内螺纹。高压气体管路20的与高压气体喷嘴连接一端设有外螺纹,高压气体管路20与高压气体喷嘴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如图8所示,在高压气体喷嘴未通入高压气体或高压气体的压力不足以压缩第一弹簧75时,高压气体喷嘴处于封堵状态,即第一导流封堵座74处于封堵位置,此时,第一导流封堵座74将高压气体管路20与外界隔开,防止煤灰进入高压气体管路20中,从而能够防止高压气体管路20因煤灰的进入而造成的堵塞。如图9所示,向高压气体喷嘴的气流进口通入高压气体,并且在高压气体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高压气体会通过第一导流封堵座74向下压缩第一弹簧75(高压气体作用于第一导流封堵座74的第二底桶壁81上方),同时第一导流封堵座74沿着第一环形卡台82向下滑动,在滑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二侧桶壁84上的第一气流通孔83进入到下筒体72内,此时,第一导流封堵座74处于导通位置,由于下筒体72的内径大于上筒体71的内径,因此,在第一导流封堵座74处于导通位置时,第二侧桶壁84与下筒体72的内筒壁之间存在间隙,于是位于第一导流封堵座74桶腔内的高压气体经第一气流通孔83进入到上述间隙内,并接着经上述间隙进入到下筒体72的位于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方的筒腔内,之后再经第二气流通孔76进入到下筒体72的位于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下方的筒腔内,最后再从气流出口喷出。在不需要清洗时,高压气体喷嘴断开高压气体,被压缩的第一弹簧75伸长复位,于是第一导流封堵座74沿着第一环形卡台82向上滑动,直至第二侧桶壁84上的第一气流通孔83进入到上筒体71的筒腔内,此时,第一导流封堵座74处于封堵位置,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导流封堵座74与第一环形卡台82之间的滑动密封实现了封堵,结果就是,高压气体喷嘴外的煤灰无法通过第一导流封堵座74进入到高压气体管路20中,从而能够防止高压气体管路20被煤灰堵塞。
如图8所示,并结合图9-12所示,在第一导流封堵座74沿着第一环形卡台82上下滑动时,第一导向柱79也同时沿着第一导流支撑架80上的第一导向孔77上下滑动,第一导向柱79起到导向的作用。在第一导向柱79向上滑动到一定位置时,固定设在第一导向柱79下端的第一卡块78与第一导流支撑架80相抵,阻止第一导向柱79和第一导流封堵座74继续向上滑动,防止第一导流封堵座74与第一环形卡台82分离而造成封堵失效。在第一导流封堵座74沿着第一环形卡台82向下滑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一径向凸缘73与第一环形卡台82相抵,此时,第一导流封堵座74处于最大导通位置,即第一气流通孔83完全进入到下筒体72内。之所以设计第一径向凸缘73与第一环形卡台82相抵,是为了防止高压气体的压力过大而对高压气体喷嘴造成损坏,譬如,高压气体的压力过大时,如果不设置第一环形卡台82,则第一导流封堵座74可能完全进入到下筒体72内,并在高压气流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而卡在下筒体72内,无法恢复封堵状态。
如图1所示,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的一端和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的一端均通过主空气管路25连接于干燥腔室6的上空气室,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上连接有第一风机28,所述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上空气室的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的中空气室,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上连接有第二风机38、表冷器30和热回收器34。所述表冷器30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31与冷却塔32和/或风冷换热器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31上连接有冷却水循环泵33,所述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上空气室的空气依次经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降温除湿后,再依次经热回收器34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的下空气室。
在本实施例中,上级干燥子系统和下级干燥子系统的表冷器30分别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31与冷却塔32和风冷换热器101连接,并且冷却塔32和风冷换热器101都只设有一个。冷却塔32和风冷换热器101的作用相同,均是为了给冷却水循环管路31中的冷却水降温,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冷却塔32和/或风冷换热器101给冷却水降温。
如图1所示,第一风机28驱动空气在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中流动,第二风机38驱动空气在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流动。第一热泵机组49包括压缩机51、冷凝器27、膨胀阀50和蒸发器35,上述四个部件通过管路连接为一个制冷环路,制冷剂在上述制冷环路中往复循环。第二热泵机组52和第一热泵机组49的结构相同,第二热泵机组52也包括压缩机53、冷凝器37、膨胀阀54和蒸发器36。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对其不再予以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泵机组49的蒸发器35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6共用一个壳体。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上空气室的空气在流经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时,与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即空气吸热,制冷剂放热冷凝,吸热后的空气返回到干燥腔室6的中空气室。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上空气室的空气在流经表冷器30时,与冷却水发生热交换,即空气放热并析出冷凝水,冷却水吸热,吸热后的冷却水沿着冷却水循环管路31进入冷却塔32和/或风冷换热器101放热,放热后的冷却水又沿着冷却水循环管路31进入到表冷器30中吸热,如此循环往复。冷却水能够沿着冷却水循环管路31流动,其动力来源于冷却水循环泵33。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在经过表冷器30后,接着进入到热回收器34内,将从表冷器30出来并进入到热回收器34内的空气称为上游空气,上游空气为高温湿空气,将从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出来并进入到热回收器34的空气称为下游空气,下游空气为低温干空气,在上游空气进入热回收器34时,与下游空气发生热交换,即上游空气放热并析出冷凝水,下游空气吸热。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在经过热回收器34放热后,进入到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内,与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中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即空气放热并析出冷凝水,制冷剂吸热蒸发。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从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出来后进入到热回收器34内,此时进入到热回收器34内的空气即为上述的下游空气,下游空气在热回收器34内与上述的上游空气发生热交换,即下游空气吸热,上游空气放热。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在经过热回收器34加热后,进入到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内,与第二热泵机组52的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即空气吸热,制冷剂放热冷凝。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在经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加热后,返回到干燥腔室6的下空气室。
表冷器30、冷却塔32、风冷换热器101和热回收器34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对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不再予以赘述。
如图1所示,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和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均通过换热器自动清洗装置进行清洗,所述换热器自动清洗装置包括沉淀过滤池40,所述沉淀过滤池40内设有清洗循环泵41,所述清洗循环泵41上连接有清洗给水管42,所述清洗给水管42上连接有清洗喷嘴,所述清洗喷嘴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清洗喷嘴43、第二清洗喷嘴45和第三清洗喷嘴47,所述第一清洗喷嘴43用于清洗表冷器30,所述第二清洗喷嘴45用于清洗热回收器34,所述第三清洗喷嘴47用于清洗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所述热回收器34位于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上方,所述表冷器30的底部、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底部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底部分别通过回水管39连接至沉淀过滤池40。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底部的回水管39设置在两个蒸发器35、36的共用壳体底部,并且只用设置一根回水管39即可。回水管39作用有两个:一是清洗喷嘴在清洗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和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时,清洗后的污水能够沿着回水管39流回沉淀过滤池40,经沉淀过滤后能够继续循环使用;二是回收空气在流经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时产生的冷凝水,由于热回收器34位于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上方,因此,热回收器34中的冷凝水能够沿着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流入到第一热泵机组49蒸发器35和第二热泵机组52蒸发器36所共用的壳体内,这样,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空气在流经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时,放热并析出的冷凝水能够沿着回水管39流入到沉淀过滤池40,以便回收利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仅设有一个沉淀过滤池40,上级干燥子系统和下级干燥子系统所产生的污水和冷凝水都流入该沉淀过滤池40中。
如图13所示,并结合图14-18所示,第一清洗喷嘴43、第二清洗喷嘴45和第三清洗喷嘴47均包括呈桶状的第二壳体85,所述第二壳体85的桶口为水流进口,所述第二壳体85的桶底部设有水流出口88,所述第二壳体85包括上下布置的上桶体86和下桶体87,所述下桶体87的内径大于上桶体86的内径,所述第二壳体85的上桶体86内滑动密封设有第二导流封堵座91,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呈桶状,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的桶口朝向第二壳体85的桶口布置,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包括第三底桶壁98和第三侧桶壁89,所述第三侧桶壁89上开设有第一水流通孔90,所述第三底桶壁98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导向柱95,所述下桶体87内设有第二导流支撑架96,所述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导向柱95相对应的第二导向孔93,所述第二导向柱95穿插于第二导向孔93内。所述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开设有第二水流通孔92,所述第二水流通孔92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导流支撑架96,这样,第二水流通孔92能够导通下桶体87的分别位于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方和下方的桶腔,也就是说,在下桶体87内,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方的水流能够沿着第二水流通孔92流到第二导流支撑架96的下方。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与第二导流支撑架96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97,所述上桶体86的内桶壁下端固定设有第二环形卡台99,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滑动密封设于第二环形卡台99内(即上桶体86通过第二环形卡台99实现与第二导流封堵座91之间的滑动密封),所述第二导流封堵座91的桶口外侧固定设有第二径向凸缘100,所述第二导向柱95的下端固定设有第二卡块94,所述第二卡块94位于第二导流支撑架96的下方,所述上桶体86的内筒壁上端设有用于连接清洗给水管42的内螺纹。清洗给水管42的与清洗喷嘴连接一端设有外螺纹,清洗给水管42与清洗喷嘴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如图14所示,在清洗喷嘴未通入水流或水流的压力不足以压缩第二弹簧97时,清洗喷嘴处于封堵状态,即第二导流封堵座91处于封堵位置,此时,第二导流封堵座91将清洗给水管42与外界隔开,防止煤灰进入清洗给水管42中,从而能够防止清洗给水管42因煤灰的进入而造成的堵塞。如图15所示,向清洗喷嘴的水流进口通入水流,并且在水流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流会通过第二导流封堵座91向下压缩第二弹簧97(水流作用于第二导流封堵座91的第三底桶壁98上方),同时第二导流封堵座91沿着第二环形卡台99向下滑动,在滑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三侧桶壁89上的第一水流通孔90进入到下桶体87内,此时,第二导流封堵座91处于导通位置,由于下桶体87的内径大于上桶体86的内径,因此,在第二导流封堵座91处于导通位置时,第三侧桶壁89与下桶体87的内桶壁之间存在间隙,于是位于第二导流封堵座91桶腔内的水流经第一水流通孔90进入到上述间隙内,并接着经上述间隙进入到下桶体87的位于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方的桶腔内,之后再经第二水流通孔92进入到下桶体87的位于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下方的桶腔内,最后再从水流出口88喷出。在不需要清洗时,清洗喷嘴断开水流,被压缩的第二弹簧97伸长复位,于是第二导流封堵座91沿着第二环形卡台99向上滑动,直至第三侧桶壁89上的第一水流通孔90进入到上桶体86的桶腔内,此时,第二导流封堵座91处于封堵位置,也就是说,通过第二导流封堵座91与第二环形卡台99之间的滑动密封实现了封堵,结果就是,清洗喷嘴外的煤灰无法通过第二导流封堵座91进入到清洗给水管42中,从而能够防止清洗给水管42被煤灰堵塞。
如图14、15所示,在第二导流封堵座91沿着第二环形卡台99上下滑动时,第二导向柱95也同时沿着第二导流支撑架96上的第二导向孔93上下滑动,第二导向柱95起到导向的作用。在第二导向柱95向上滑动到一定位置时,固定设在第二导向柱95下端的第二卡块94与第二导流支撑架96相抵,阻止第二导向柱95和第二导流封堵座91继续向上滑动,防止第二导流封堵座91与第二环形卡台99分离而造成封堵失效。在第二导流封堵座91沿着第二环形卡台99向下滑动到一定位置时,第二径向凸缘100与第二环形卡台99相抵,此时,第二导流封堵座91处于最大导通位置,即第一水流通孔90完全进入到下桶体87内。之所以设计第二径向凸缘100与第二环形卡台99相抵,是为了防止水流的压力过大而对清洗喷嘴造成损坏,譬如,水流的压力过大时,如果不设置第二环形卡台99,则第二导流封堵座91可能完全进入到下桶体87内,并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而卡在下桶体87内,无法恢复封堵状态。
如图1所示,清洗给水管42的连接清洗喷嘴一端连接有第一分给水管、第二分给水管和第三分给水管,所述第一分给水管与第一清洗喷嘴43连接,所述第一分给水管上设有第一阀门44,所述第二分给水管与第二清洗喷嘴45连接,所述第二分给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46,所述第三分给水管与第三清洗喷嘴47连接,所述第三分给水管上设有第三阀门48。通过阀门的开闭操作,能够控制清洗喷嘴的工作状态。
如图1所示,主空气管路25上设有双重排气阀24,所述干燥腔室6的下空气室开设有外循环进风口,所述外循环进风口处设有双重进气阀13,所述干燥腔室6内的外循环进风口处设有第三风机12。经智能检测控制系统检测,干燥腔室6外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时,关闭第一风机28和第二风机38,开启双重进气阀13、双重排气阀24和第三风机12(第三风机12选用离心风机),利用外部空气对煤泥进行干燥。
当所述冷却水循环管路31上连接有风冷换热器101时,所述风冷换热器101设于外循环进风口处,所述风冷换热器101的进风口连接所述双重进气阀13,所述风冷换热器101的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三风机12。这样,当干燥腔室6在利用外部空气进行煤泥干燥时,外部空气在流经风冷换热器101时,与冷却水发生热交换,外部空气吸热温度升高,冷却水放热温度降低。外部空气经过冷却水加热后,能够更高效地干燥煤泥。在本实施例中,风冷换热器101设有一个,并且该风冷换热器101设于上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外循环进风口处。
如图1所示,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包括两级以上的沿上下方向串联布置的干燥子系统,所谓“串联布置”指的是相邻两级干燥子系统中的位于上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出料口与位于下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进料口相对布置,即煤泥能够从上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出料口落入下方的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进料口,也就是说,煤泥能够从上到下依次经过两级以上的干燥子系统进行干燥。由于每级干燥子系统均包括干燥机和供风装置,因此,下面只针对某一级的干燥子系统进行说明。干燥机的干燥腔室6内从上到下依次设有上网链输送机组和下网链输送机组,待干燥的煤泥从干燥腔室6上方的进料口进入干燥腔室6,并落在上网链输送机组上,随着上网链输送机8的转动,煤泥被上网链输送机8输送至下网链输送机组上(当上网链输送机组设有两个以上的上网链输送机8时,随着上网链输送机8的转动,煤泥从上一个上网链输送机8向下一个上网链输送机8输送煤泥,直至最下端的上网链输送机8将煤泥输送至下网链输送机组上),之后又随着下网链输送机17的转动,煤泥又被下网链输送机17输送至干燥腔室6下方的出料口(当下网链输送机组设有两个以上的下网链输送机17时,随着下网链输送机17的转动,煤泥从上一个下网链输送机17向下一个下网链输送机17输送煤泥,直至最下端的下网链输送机17将煤泥输送至出料口),并被排出。煤泥在干燥腔室6的输送过程中,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的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用于干燥上网链输送机组上的煤泥,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的来自干燥腔室6的空气依次经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降温除湿后,再经热回收器34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加热后返回干燥腔室6用于从下到上依次干燥下网链输送机组和上网链输送机组上的煤泥。由此可见,从干燥腔室6出来的空气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并经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返回干燥腔室6;另一路进入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并经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返回干燥腔室6。综上所述,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占地面积小、能耗低、运行成本低,能够实现精准干燥,并且无烟气、粉尘排放。
下面介绍一下实现本发明多级煤泥干燥方法的煤泥干燥系统的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物料煤泥(含水量在25%-30%)由进料输送机1通过除铁器2后送入上级干燥子系统的破桥成型布料机3,在上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内,将煤泥挤压成均匀粒状后平铺在上网链输送机8的一端,上网链输送机8转动,将煤泥输送至上网链输送机8的另一端并通过上落料口23掉落在下网链输送机17的一端,下网链输送机17转动,将煤泥输送到下网链输送机17的另一端并通过下落料口10掉落进入出料口的出料筒14中,并通过出料筒14进入下级干燥子系统的破桥成型布料机3,煤泥在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内的输送方式与上级干燥子系统相同,此处不予赘述,经过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后,煤泥从下级干燥子系统的干燥腔室6的出料筒14进入螺旋出料机15,最后通过螺旋出料机15将干燥后的煤泥(含水量在10%-15%)送出。由于上级干燥子系统和下级干燥子系统均包括干燥机和供风装置,因此,下面仅针对一级干燥子系统进行说明。在上网链输送机8和下网链输送机17的上方安装多个物料翻转装置22,翻动煤泥颗粒,使之充分干燥。煤泥平铺在上网链输送机8和下网链输送机17上,上网链输送带上沿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上通气口,下网链输送带上沿长度方向均匀开设有多个下通气口,上网链输送机8和下网链输送机17四周有挡风板,空气从下网链输送带的下通气口和上网链输送带的上通气口通过,同时与煤泥接触换热,带走煤泥中的水分(即干燥煤泥),变成湿空气,从干燥腔室6的上空气室排出,进入供风装置。进入供风装置的湿空气分成两路,一路湿空气进入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经第一热泵机组49的冷凝器27直接加热后,由一台或多台第一风机28(第一风机28选用轴流风机)驱动返回干燥腔室6的中空气室,对上网链输送机8上的煤泥进行干燥;另一路湿空气进入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先经表冷器30、热回收器34以及第一热泵机组49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蒸发器35、36降温除湿,再经过热回收器34和第二热泵机组52的冷凝器37加热后,由一台或多台第二风机38(第二风机38选用离心风机)驱动返回干燥腔室6的下空气室,从下到上依次对下网链输送机17和上网链输送机8上的的煤泥进行干燥;最后汇集从干燥腔室6的上空气室排出到主空气管路25中,之后再分别进入第一空气循环管路26和第二空气循环管路29中,如此循环,实现闭式循环风干燥煤泥。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上下布置的第一干燥腔室和第二干燥腔室,在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上方均开设进料口,在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下方均开设出料口,使所述第一干燥腔室的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进料口上下相对布置,在每个干燥腔室的内底部均设有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所述刮板式自动清灰装置包括刮板、清灰主动链轮、清灰从动链轮和链条,所述清灰主动链轮和清灰从动链轮分别转动设于干燥腔室内底部的两端,所述链条套装于清灰主动链轮和清灰从动链轮上,所述清灰主动链轮通过清灰电机驱动,所述刮板连接于所述链条上,每个干燥腔室的出料口处均设有出料筒,所述出料筒上设有与刮板相对应的出灰口,所述刮板包括承插件和插接件,所述承插件为三角桶状结构,所述承插件的桶壁为相互连接的第一底桶壁和两个第一侧桶壁,所述第一底桶壁上开设有沿承插件长度方向布置的两个滑槽,所述插接件为三角柱状结构,所述插接件的外部形状与承插件的桶腔形状相匹配,所述插接件的外周壁为相互连接的外底壁和两个外侧壁,所述插接件的外底壁上设有两个滑块,所述插接件插于所述承插件的桶腔内,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位于两个滑槽内,所述插接件的两个外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弹性凸起,每个所述外侧壁上的多个弹性凸起均沿插接件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承插件的内桶壁上设有与所述弹性凸起相匹配的凹槽,所述链条的一端连接于承插件的一个第一侧桶壁以及插接件的一个外侧壁上,所述链条的另一端连接于承插件的另一个第一侧桶壁以及插接件的另一个外侧壁上,
使煤泥从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向所述第二干燥腔室输送,并且使煤泥在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
向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分别通入第一循环空气,分别对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所述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中部,通入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一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中部,
向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分别通入第二循环空气,通入所述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一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从下到上对第二干燥腔室下部和上部的煤泥进行干燥,通入所述第一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一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一干燥腔室的下部,通入所述第二干燥腔室的第二循环空气取自第二干燥腔室的上部并经过除湿加热后通入第二干燥腔室的下部,
所述使煤泥在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内都是沿S型路径从进料口输送到出料口的具体步骤为:在所述第一干燥腔室和所述第二干燥腔室内均从上到下依次布置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在每个所述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上开设通气口,在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中,使相邻两个网链输送机的输送煤泥方向相反,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
所述使煤泥从上到下依次经过所述两个以上的网链输送机进行输送时,使用高压气体对网链输送机的网链输送带进行清洗,具体步骤为:通过网链自动清洗装置对网链输送带进行清洗,所述网链自动清洗装置包括通过高压气体管路依次连接的高压气泵、高压气罐和高压气体喷嘴,所述高压气体喷嘴设于网链输送带的上下输送带之间,所述高压气体喷嘴朝向网链输送带的下输送带布置,所述高压气体喷嘴包括呈筒状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下筒口分别为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所述下筒体的内径大于上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筒体内滑动密封设有第一导流封堵座,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呈桶状,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的桶口朝向第一壳体的上筒口布置,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包括第二底桶壁和第二侧桶壁,所述第二侧桶壁上开设有第一气流通孔,所述第二底桶壁的外侧连接有第一导向柱,所述下筒体内设有第一导流支撑架,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导向柱相对应的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柱穿插于第一导向孔内,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上开设有第二气流通孔,所述第二气流通孔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导流支撑架,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与第一导流支撑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下端固定设有第一环形卡台,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滑动密封设于第一环形卡台内,所述第一导流封堵座的桶口外侧固定设有第一径向凸缘,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下端固定设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位于第一导流支撑架的下方,所述上筒体的内筒壁上端设有用于连接高压气体管路的内螺纹,所述高压气体管路的与高压气体喷嘴连接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高压气体管路与高压气体喷嘴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过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一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一循环空气经第一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为:设置第二热泵机组,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先经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后,再经所述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煤泥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除湿加热的具体步骤中,设置表冷器和热回收器,使所述表冷器通过冷却水循环管路与冷却塔连接,先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依次经表冷器和热回收器除湿,之后再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一热泵机组和第二热泵机组的蒸发器除湿,接着再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热回收器加热,最后再使所述第二循环空气经过第二热泵机组的冷凝器加热。
CN202011636429.1A 2020-12-31 2020-12-31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Active CN112762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6429.1A CN112762691B (zh) 2020-12-31 2020-12-31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6429.1A CN112762691B (zh) 2020-12-31 2020-12-31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2691A CN112762691A (zh) 2021-05-07
CN112762691B true CN112762691B (zh) 2023-06-13

Family

ID=75698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6429.1A Active CN112762691B (zh) 2020-12-31 2020-12-31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6269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6846A (ja) * 2002-09-25 2004-04-1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乾燥システム
WO2013085253A1 (ko) * 2011-12-07 2013-06-13 Eum Tae Gyoung 에너지 소비가 적은 건조기
WO2015165313A1 (zh) * 2014-04-30 2015-11-0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吸附除湿工艺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703284U (zh) * 2014-01-20 2014-07-09 奉化市必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泄压阀
CN107192245A (zh) * 2017-06-22 2017-09-22 宁夏塞上阳光太阳能有限公司 自动连续式烘干机
CN207987007U (zh) * 2017-11-06 2018-10-19 烟台润达垃圾处理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两级热泵系统的污泥干化系统
CN111977938A (zh) * 2019-05-21 2020-11-24 浙江威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污泥干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6846A (ja) * 2002-09-25 2004-04-1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乾燥システム
WO2013085253A1 (ko) * 2011-12-07 2013-06-13 Eum Tae Gyoung 에너지 소비가 적은 건조기
WO2015165313A1 (zh) * 2014-04-30 2015-11-05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吸附除湿工艺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2691A (zh) 2021-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27984B (zh) 一种污泥低温热泵干化设备
KR101291812B1 (ko) 유동층 건조장치
JP7145482B2 (ja) 汚泥処理用の排ガス浄化および熱回収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1970965A (zh) 用于涂装设备的干燥器
CN214665849U (zh) 模块化单级网链闭式煤泥干燥机
CN108426426A (zh) 一种污泥除湿型多级热回收干化系统
CN111854372A (zh) 氯化铵干燥系统及干燥工艺
KR20210038890A (ko) 습윤 매트릭스들을 위한 건조 장치 및 습윤 매트릭스들의 상대적인 건조 방법
CN112747581B (zh) 多级多效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214665625U (zh) 单级多效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112762691B (zh) 多级煤泥干燥方法
CN112762663A (zh) 单级多效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210176709U (zh) 一种污泥低温热泵干化设备
CN214665850U (zh) 多级多效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214665855U (zh) 模块化多级网链闭式煤泥干燥机
CN214665857U (zh) 直蒸直凝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208187026U (zh) 一种污泥除湿型多级热回收干化系统
CN214665856U (zh) 直凝网链闭式煤泥干燥系统
CN112747582A (zh) 单级煤泥干燥方法
CN214665848U (zh) 多级煤泥干燥用供风系统
KR101833398B1 (ko) 저압 과열증기를 이용한 중ㆍ저준위 방사성폐기물 탄화 시스템
CN213020697U (zh) 氯化铵干燥系统
CN214665851U (zh) 单级煤泥干燥用供风系统
CN211664944U (zh) 一种余热回收烘干系统
CN214665624U (zh) 多级网链闭式煤泥干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