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2274A -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2274A
CN112752274A CN201911040299.2A CN201911040299A CN112752274A CN 112752274 A CN112752274 A CN 112752274A CN 201911040299 A CN201911040299 A CN 201911040299A CN 112752274 A CN112752274 A CN 1127522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beam state
base station
switching
wid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402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2274B (zh
Inventor
陈雪海
王道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4029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52274B/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17449A priority patent/KR20220088471A/ko
Priority to CA3156285A priority patent/CA315628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13365 priority patent/WO2021082732A1/zh
Priority to EP20883252.7A priority patent/EP4040893A4/en
Publication of CN11275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274A/zh
Priority to US17/732,034 priority patent/US2022025636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2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2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波束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基站。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获取第一信息;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减少发射波束的时长,从而能够提升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Description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硬件设施的用电量大幅增加,运营商面临着电费大幅增加的压力。
为了减轻这种压力,在基站中采用了一种符号关断的节能方法,即当基站在时域上检测到无数据的符号时,将放大器及相关硬件的电源关断,降低硬件静态功耗。符号关断的节能收益取决于放大器及相关硬件的关断时长,即无数据的符号占所有符号的比值。
现有技术中,基站可以通过周期性地发射多个波束来扫描区域,从而实现在该区域内传输公共消息的目的。基站发射波束的时刻,在时域上为有数据的符号,基站未发射波束的时刻,在时域上为无数据的符号。
由于采用窄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会比采用宽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长,因此,如果基站一直采用窄波束状态,符号关断的节能收益就会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能够提升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切换方法,包括:
为了检测基站的运行状况,基站可以采集许多信息,其中包含可以体现基站负载情况的第一信息,基站获取到第一信息后,若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并且在宽波束状态下仍然能覆盖目标区域。因为宽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会比采用窄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短,因此采用宽波束进行扫描时,在时域上的无数据的符号数更多,即会将原来本该有数据的符号变为无数据的符号,从而提高了基站关闭相关硬件电源的关断时长,提升了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信息是第一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利用率;基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事先设定第一门限的值大小,基站获取到该第一门限和第一PRB利用率后,当第一PRB利用率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门限时,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对于其它属性,例如基站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利用率,PRB利用率是一种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基站负载情况的属性,因此基站可以将第一PRB利用率和第一门限做对比,较为准确的确定基站的实际负载情况,减少了基站负载情况为轻载或者空载的情况下,基站仍然确定不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的情况,仍然保持在窄波束状态的概率。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信息是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在线用户数;基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设定第二门限的值大小,基站获取到第二门限和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当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小于或者等于第二门限时,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相对于其它属性,例如基站CPU利用率,RRC在线用户数是一种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基站负载情况的属性,因此基站可以将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和第二门限做对比,较为准确的确定基站的实际负载情况,减少了基站负载情况为轻载或者空载的情况下,基站仍然确定不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的情况,仍然保持在窄波束状态的概率。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或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基站获取了第二信息,并且只有在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的情况下,基站才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加了一个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条件,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基站是否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基站事先设定时间范围作为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只有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基站才能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设定时间范围作为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在当前时刻不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即使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基站也不会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因此,增加了在时间范围上对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控制,可以达到更为人性化的控制。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基站获取了第三信息,并且只有在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的情况下,基站才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加了一个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条件,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基站是否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第三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基站事先设定开关作为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只有当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基站才能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事先设定开关作为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当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即使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基站也不会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因此,用户可以人为的控制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来达到控制基站是否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因此可以达到更为人性化的控制。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中,基站获取了第四信息,并且只有在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的情况下,基站才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增加了一个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条件,可以更加灵活的控制基站是否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施方式中,第四信息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基站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该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时长是提前设定的一个时间长度,当间隔时长小于目标时长时,基站便不会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因此基站可以避免在目标时长内,产生两条以上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指令,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一条指令还未处理完,下一条指令又跟进,造成指令的兵乓进入的情况发生。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八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中,若基站满足第五切换条件,则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因此在基站满足第五条件时,基站会在窄波束状态下工作,窄波束有更好的信号增益,更好的满足基站负载情况为重载或者满载时的用户需求。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施方式中,基站获取第二PRB利用率和第三门限;或基站获取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和第四门限;若满足以下任一种或任几种条件,则确定基站满足第五切换条件:若当前时刻不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或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或第二PRB利用率大于第三门限,或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第四门限。
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满足第五切换条件的条件,当限定的是反应基站负载情况的条件时,如第二PRB利用率大于第三门限或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第四门限,可以减少基站负载情况为重载或者满载时,基站仍然保持在宽波束状态,造成信号增益较差,从而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当限定的是当前时刻不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的条件,或者限定的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的条件时,可以更加人性话的控制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施方式中,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了宽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了宽波束状态,基站会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告知终端这个状态变化,实现了状态变化的主动告知,避免了终端需要主动获知该状态变化。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施方式或第十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基站会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告知终端这个状态变化,实现了状态变化的主动告知,避免了终端需要主动获知该状态变化。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或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至第十二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第十三种实施方式中,消息为公共消息,公共消息为剩余最小系统消息,其他系统信息或寻呼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消息的种类为公共消息,并限定了几种具体的公共消息,提升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切换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切换单元,用于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波束切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收发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总线系统;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包括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方法;总线系统用于连接存储器以及处理器,以使存储器以及处理器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符号关断时长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宽波束和窄波束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装置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装置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能够提升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附图中的以虚线标识的特征或内容可理解为实施例可选的操作或者可选的结构。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可以包括:
基站101和终端102。
其中,终端102在基站101的波束覆盖范围内,终端102与基站101可以是已建立通信连接,也可以是未建立通信连接,因为基站传输的公共消息可以是发送给已建立通信连接终端的,也可以是发送给未建立通信连接终端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2可以是有多个,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没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2一般可以指具有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能力的设备,比如可以是接入终端设备、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设备、移动设备、用户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用户代理、或者用户装置等。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还可以为智能家具(或家电)、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或者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车辆设备,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CPE)等,本申请对终端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不做限定。
图1中的基站101可以用于实现无线物理实体、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示例性的,该基站101可以为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设备,比如可以是GSM系统或者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WCDMA系统中的节点B(nodeB,NB)、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utionalnodeB,eNB)、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中继节点站、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接入点、车载设备、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RSU)、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如NR nodeB,下一代基站(generation nodeB,gNB),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 unit,DU)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对基站101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101可以发射波束来扫描目标区域,从而实现向终端102发送消息,例如公共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基站发送的消息,例如公共消息。
下面结合图1的网络架构,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方法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方法一个实施例包括:
201、基站获取第一信息;
为了检测基站的运行状况,基站可以采集许多信息,其中包含可以体现基站负载情况的第一信息,基站可以获取该第一信息。
202、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基站获取到第一信息后,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
为了便于理解扫描,现在假设N等于3,一个波的时间等于1毫秒,进行举例说明,扫描开始后,基站第1毫秒用一个波覆盖区域A,第2毫秒用一个波覆盖区域B,第3秒用一个波扫描区域C,区域A和区域B相邻,区域B和区域C相邻,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组成了目标区域,因为每个波的都不是同时发出的,因为在时域上,这三个波总共占据了3毫秒,假设基站的扫描周期为10毫秒,那么会有7毫秒是不需要发射波束的。可以理解的是,此例只为说明扫描的含义,里面的内容不对本实施例做限定作用,例如区域A与区域B可以不相邻,基站的扫描周期可以不为10毫秒等。
优选的,基站发射每个窄波束的时长等于发射每个宽波束的时长,即每个波束在时域上占据的时长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了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M小于N,假设每个波束占据的时长为t,基站发送波束的周期为T,那么窄波束状态下基站符号关断的时长Z=T-N*t,宽波束状态下基站符号关断的时长X=T-M*t,因为M小于N,因此X大于Z。
可以理解的是,基站发射每个窄波束的时长可以等于发射每个宽波束的时长,基站发射每个窄波束的时长也可以不等于发射每个宽波束的时长,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一种实施方式来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其中,消息可以是公共消息,公共消息是指基站不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的终端发送的消息,例如剩余最小系统消息(remaining minimum SI,RMSI),同步信号块信息(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BCH block,SSB)或寻呼消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它的消息,例如专用消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并且在宽波束状态下仍然能覆盖目标区域,因为宽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会比采用窄波束进行扫描的时间短,因此采用宽波束进行扫描时,在时域上占据的无数据的符号数更多,即会将原来本该有数据的符号变为无数据的符号,从而提高了基站关闭相关硬件电源的关断时长,提升了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下面结合图3,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有益效果进行详细描述。
基站的周期时长为20毫秒,在没有符号的时域上为符号关断的时长,有符号的时域不是符号关断的时长。
原先SSB301占据了4个符号,时长为2毫秒,符号关断的时长为18毫秒;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SSB301占据了1个符号,时长为0.5毫秒,符号关断的有效时长为19.5毫秒。
原先基站发送SSB301是采用8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每个波束占据的时长为0.5毫秒,因此8个波束占据了4个字符,占据了4毫秒的时长,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基站发送SSB301是采用2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占据了1个符号,时长为0.5毫秒,字符数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五,符号关断时长增加了百分之八。
原RMSI302占据了7个符号,时长为3.5毫秒,符号关断的时长为16.5毫秒;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RMSI302占据了2个符号,时长为1毫秒,符号关断的有效时长为19毫秒。
原先基站发送RMSI是采用7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每个波束占据的时长为0.5毫秒,因此7个波束占据了7个字符,占据了3.5毫秒的时长,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基站发送RMSI是采用2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占据了2个符号,时长为1毫秒,字符数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一,符号关断时长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图3中PAG表示寻呼消息,原寻呼消息303占据了7个符号,时长为3.5毫秒,符号关断的时长为16.5毫秒;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原寻呼消息303占据了2个符号,时长为1毫秒,符号关断的有效时长为19毫秒。
原先基站发送寻呼消息是采用7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每个波束占据的时长为0.5毫秒,因此7个波束占据了7个字符,占据了3.5毫秒的时长,在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波束切换方法后,基站发送RMSI是采用2个波束扫描目标区域的方式,占据了2个符号,时长为1毫秒,字符数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一,符号关断时长增加了百分之十五。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方法可以减少有数据的字符数,增加符号关断时长,从而提高基站关闭相关硬件电源的关断时长,提升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可以理解的是,基站的周期时长20毫秒只是举例说明,可以是30毫秒,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其它的周期时长,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窄波束的数量可以是7个,也可以是8个,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它的数量,例如3个,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宽波束的数量可以是2个,可以是1个,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是其它的数量,例如3个,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4A,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切换方法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401、基站获取第四信息;
402、基站获取第三信息;
403、基站获取第二信息;
404、基站获取第一信息;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为第一PRB利用率,基站还会获取第一门限,若所述第一PRB利用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为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基站还会获取第二门限,若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为第一PRB利用率,也可以为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来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为第一PRB利用率,基站还会获取第一门限,若所述第一PRB利用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第一信息为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基站还会获取第二门限,若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同时将第一PRB利用率和第一RRC在线用户数作为第一信息,来判断第一信息是否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只要有一个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便可以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PRB利用率可以是下行PRB利用率,也可以是上行PRB利用率,具体这里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除了PRB利用率可以体现基站的负载情况,RRC在线用户数也可以体现基站的负载情况,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其它的属性可以体现基站的负载情况,例如基站CPU利用率,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405、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若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是指基站周期性的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401,当不执行步骤401时,若第三信息满足所述第三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便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401和步骤402,当不执行步骤401和步骤402时,若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便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401、步骤402和步骤403,当不执行步骤401、步骤402和步骤403时,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便可以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不执行步骤401,也可以不执行步骤401和步骤402,也可以不执行步骤401、步骤402和步骤403,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来让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其中,目标区域是指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重合区域;第一区域为基站在窄波束状态下的扫描区域,第二区域为基站在宽波束状态下的扫描区域。
可选的,基站发射每个窄波束的时长等于发射每个宽波束的时长,即不管是宽波束还是窄波束,每个波束在时域上占据的时长相同。
可选的,第一区域等于第二区域,等于是指地理区域相近,区域大小相近,因为宽波束的数量M小于窄波束的数量N,为了达到第一区域等于第二区域,则单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必须大于单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
可选的,本实施例可应用于第一场景,也可以应用于第二场景,第一场景是指基站一周期发射的X个波束中,每个波束的覆盖范围都相同,第二场景是指基站一周期发射的X个波束中,有的波束的覆盖范围不相同,X为大于0的整数。
可选的,当本实施例应用于第一场景时,第一区域等于第二区域,且每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比每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都大,如图5所示。在只有波束501和波束502时,波束501为宽波束,波束502为窄波束,其中,宽波束有2个,窄波束有4个,每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都相同,每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都相同,2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等于4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在只有波束502和波束503时,波束502为宽波束,波束503为窄波束,其中宽波束有4个,窄波束有8个,每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都相同,每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都相同,4个宽波束的覆盖范围等于8个窄波束的覆盖范围,这里描述的个数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是其它的个数,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二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是事先设定的一个时间范围,例如上午8点至下午12点,或者周六和周日,该时间段可以是不连续的,可以是无规律的,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目标事件信息,该目标事件信息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第三信息可以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第三信息可以是目标事件信息,该目标事件信息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时,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第四信息是事件信息;也可以是:第三信息是事件信息,第四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还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第四信息是目标事件信息,还可以是:第三信息是目标事件信息,第四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二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是事先设定的开关,可以是物理开关,可以是程序上的虚拟开关,还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具体此处不做限定,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目标事件信息,该目标事件信息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时,第三信息可以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时,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第四信息是事件信息;也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第四信息是目标事件信息,还可以是:第三信息是事件信息,第四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第二信息可以是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或者,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若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事件信息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选的,当第二信息是事件信息时,第三信息可以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四信息可以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信息是事件信息时,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第四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也可以是:第三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第四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406、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
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后,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用于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
407、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
若满足第五切换条件,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
所述第五切换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任几种:
当前时刻不属于所述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或所述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或所述第二PRB利用率大于所述第三门限,或所述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所述第四门限。
408、基站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
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后,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用于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步骤406可以不执行,因为即使不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终端也能正常的接收公共消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中,步骤406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来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步骤407可以不执行,因此即使基站一直保持在宽波束状态,也是可以向终端发送公共消息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中,步骤407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来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步骤408可以不执行,因为即使不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终端也能正常的接收公共消息。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中,步骤408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来实施,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中,步骤401、步骤402、步骤403和步骤404之间没有限定的时序关系,步骤401可以在步骤402之后,步骤403可以在步骤404之后,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下面结合图4B,在当第一信息是第一PRB利用率,第二信息是宽波束自适应开关的状态,第三信息是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第四信息是目标时间信息时,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方法进行描述。
S01、基站获取第一门限和第一PRB利用率,基站获取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基站获取宽波束自适应开关的状态,基站获取目标事件信息;
第一门限是事先设定的一个门限值,基站可以获取该第一门限;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是事先设定的一个时间范围,基站可以获取该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是事先设定的开关,可以是物理开关,可以是程序上的虚拟开关,基站可以获取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是开还是关;目标事件信息表示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
S02、若第一PRB利用率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根据获取到的第一PRB利用率和第一门限,基站可以得知第一PRB利用率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若第一PRB利用率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一门限,则基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S03、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是开,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根据获取到的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基站可以得知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是开还是关,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是开,则则基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S04、若当前时间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
根据获取到的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基站可以得知当前时间是否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若当前时间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则基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
S05、若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没有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若间隔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根据获取到的目标事件信息,基站可以得知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是否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若在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内,没有发生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若发生该事件,则基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该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根据获取到的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基站可以得知间隔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若间隔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基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S06、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若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S07、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
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后,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用于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
S08、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
若满足第五切换条件,则基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第五切换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任几种:当前时刻不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第二PRB利用率大于第三门限,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第四门限,其中,该第三门限和第四门限是事先设置的门限值。
S09、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
基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后,可以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用于告知终端基站的波束状态发生了变化。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装置进行描述,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获取单元601,用于获取第一信息;
切换单元602,用于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N为大于1的整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M为大于0,且小于N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波束切换装置各单元所执行的操作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切换单元602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并且在宽波束状态下仍然能覆盖目标区域。因为宽波束的数量M小于窄波束的数量N,因此在时域上占据的无数据的符号数更多,即会将原来本该有数据的符号变为无数据的符号,从而提高了基站关闭相关硬件电源的关断时长,提升了基站的符号关断收益。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获取单元701,用于获取第一信息;
切换单元702,用于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N为大于0的整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M为大于0的整数。
本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一门限;第一信息包括第一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确定单元703,用于若第一PRB利用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
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二门限;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RC在线用户数;确定单元703还用于若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则确定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
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二信息;切换单元702具体用于若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第二信息为宽波束生效时间段;确定单元703还用于若当前时刻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确定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三信息;切换单元702具体用于若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第三信息为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确定单元703还用于若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确定第三信息满足所述第三切换条件。
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四信息;切换单元702具体用于若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
所述第四信息为事件信息,该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确定单元703还用于若没有发生该事件,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或者,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若发生该事件,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该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确定单元703还用于若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目标时长,则确定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
切换单元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五切换条件,则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窄波束状态。获取单元701还用于获取第二PRB利用率和第三门限;或,获取第四门限和第二RRC在线用户数;第五切换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任几种:当前时刻不属于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或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或第二PRB利用率大于第三门限,或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第四门限。
发送单元704可以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了宽波束状态。发送单元704还可以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该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表示从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窄波束状态。消息为公共消息,公共消息可以为剩余最小系统消息,同步信号块消息或寻呼消息。
波束切换装置中各单元所执行的操作与前述图4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波束切换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该波束切换装置800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s,CPU)801和存储器805,该存储器805中存储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或数据。
其中,存储器805可以是易失性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器805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服务器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801可以设置为与存储器805通信,在波束切换装置800上执行存储器805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当涉及的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801中执行时,可以使得该装置800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通信方法及其中任一可能的设计。
波束切换装置8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802,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803,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804,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基站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8)

1.一种波束切换办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信息;
若所述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所述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所述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所述目标区域来发送消息,所述M为大于0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门限;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物理资源块PRB利用率;
若所述第一PRB利用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门限,则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门限;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无线资源控制RRC在线用户数;
若所述第一RRC在线用户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门限,则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信息;
所述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包括:
若所述第二信息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所述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信息为宽波束生效时间段;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当前时刻属于所述宽波束生效时间段,则确定所述第二信息满足所述第二切换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三信息;
所述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包括:
若所述第三信息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所述第二信息满足所述第二切换条件,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则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信息为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开,则确定所述第三信息满足所述第三切换条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四信息;
所述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包括:
若所述第四信息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所述第三信息满足所述第三切换条件,所述第二信息满足所述第二切换条件,所述第一信息满足所述第一切换条件,则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信息为事件信息,所述事件信息表示是否发生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的事件;
若没有发生所述事件,则确定所述第四信息满足所述第四切换条件;或者,
若发生所述事件,则获取目标时长和间隔时长,所述间隔时长表示最后一次发生所述事件的时刻到当前时刻的时长;
若所述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时长,则确定所述第四信息满足所述第四切换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满足第五切换条件,则从所述宽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窄波束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PRB利用率和第三门限;或者,获取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和第四门限;
所述第五切换条件包括以下任一种或任几种:
当前时刻不属于所述宽波束生效时间段、所述宽波束自适应功能开关的状态为关、所述第二PRB利用率大于所述第三门限、或者所述第二RRC在线用户数大于所述第四门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宽波束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所述第一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包括从所述窄波束状态切换到了所述宽波束状态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宽波束状态切换到所述窄波束状态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所述第二系统消息重配通知信息包括从所述宽波束状态切换到了所述窄波束状态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息为公共消息;所述公共消息为剩余最小系统消息,同步信号块消息,或者寻呼消息。
15.一种波束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信息;
切换单元,用于若第一信息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则从窄波束状态切换到宽波束状态,所述窄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N个窄波束扫描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所述N为大于0的整数,所述宽波束状态表示通过使用M个宽波束扫描所述目标区域来发送公共消息,所述M为大于0的整数。
16.一种波束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存储器和至少一个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以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1040299.2A 2019-10-29 2019-10-29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Active CN112752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0299.2A CN112752274B (zh) 2019-10-29 2019-10-29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KR1020227017449A KR20220088471A (ko) 2019-10-29 2020-09-04 통신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CA3156285A CA3156285A1 (en) 2019-10-29 2020-09-04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CT/CN2020/113365 WO2021082732A1 (zh) 2019-10-29 2020-09-04 通信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EP20883252.7A EP4040893A4 (en) 2019-10-29 2020-09-04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7/732,034 US20220256360A1 (en) 2019-10-29 2022-04-28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40299.2A CN112752274B (zh) 2019-10-29 2019-10-29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2274A true CN112752274A (zh) 2021-05-04
CN112752274B CN112752274B (zh) 2022-08-19

Family

ID=75641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40299.2A Active CN112752274B (zh) 2019-10-29 2019-10-29 波束切换方法以及波束切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6360A1 (zh)
EP (1) EP4040893A4 (zh)
KR (1) KR20220088471A (zh)
CN (1) CN112752274B (zh)
CA (1) CA3156285A1 (zh)
WO (1) WO202108273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7584A1 (en) * 2022-01-18 2023-07-27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erving network power with a beam pattern update for transmit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
CN117177343A (zh) * 2023-09-22 2023-12-05 白盒子(上海)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符号关断、符号开启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1649A1 (en) * 2000-03-03 2001-10-18 Jan Lindskog Handover in cellular system utilising narrow and wide beam antennas
US6728554B1 (en) * 2000-09-11 2004-04-27 International Systems,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037768A (zh) * 2008-03-19 2011-04-27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用于接入网络元件的自动重配置的机制
CN102843753A (zh) * 2011-06-24 2012-12-26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智能天线的基站的节电方法及基站
CN105814809A (zh) * 2013-12-16 2016-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调整波束宽度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332328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Nanning Fugui Precision Industrial Co., Ltd. Intelligent switch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CN104508992B (zh) * 2013-06-28 2018-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基站控制方法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13278B2 (en) * 2016-06-06 2018-03-06 Google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wireless service resources consonant with service demand density
JP2018148363A (ja) * 2017-03-03 2018-09-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9462889B (zh) * 2017-09-06 2023-05-02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1649A1 (en) * 2000-03-03 2001-10-18 Jan Lindskog Handover in cellular system utilising narrow and wide beam antennas
US6728554B1 (en) * 2000-09-11 2004-04-27 International Systems, Ll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037768A (zh) * 2008-03-19 2011-04-27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用于接入网络元件的自动重配置的机制
CN102843753A (zh) * 2011-06-24 2012-12-26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使用智能天线的基站的节电方法及基站
CN104508992B (zh) * 2013-06-28 2018-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基站控制方法及基站
CN105814809A (zh) * 2013-12-16 2016-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调整波束宽度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332328A1 (en) * 2016-05-13 2017-11-16 Nanning Fugui Precision Industrial Co., Ltd. Intelligent switch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7584A1 (en) * 2022-01-18 2023-07-27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serving network power with a beam pattern update for transmitte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
CN117177343A (zh) * 2023-09-22 2023-12-05 白盒子(上海)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符号关断、符号开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6360A1 (en) 2022-08-11
CA3156285A1 (en) 2021-05-06
KR20220088471A (ko) 2022-06-27
WO2021082732A1 (zh) 2021-05-06
EP4040893A4 (en) 2022-12-07
EP4040893A1 (en) 2022-08-10
CN112752274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2568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11556470B (zh) 基站、用于基站的方法、网络装置和用于网络装置的方法
CN108024385B (zh) 随机接入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
RU2650185C1 (ru) Сетевой узел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администрирования передачи опорных символов соты
CN104041175A (zh) 双待机双订户身份模块dsds中的移动性检测和系统获取
US2022025636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20248298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EP3447990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KR20230066322A (ko) 통신 방법, 기기 및 저장매체
US11570614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U2016433300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20220191942A1 (en) Terminal device execut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base station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23016475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282812A (zh) 一种位置信息上报方法及相关设备
EP419959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6097699A (zh) 波束应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CN111935778B (zh) 一种功率调节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网络设备
CN115606221A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84475A (zh) 一种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扩展的节能方法及系统
US2013008373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resource allocation
CN11305598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367313A (zh) Msg1重复传输的时频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630888A (zh) 一种bwp切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417206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网络侧设备
US20200022184A1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