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51379A -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51379A
CN112751379A CN202011578582.3A CN202011578582A CN112751379A CN 112751379 A CN112751379 A CN 112751379A CN 202011578582 A CN202011578582 A CN 202011578582A CN 112751379 A CN112751379 A CN 112751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mplitude
charging
amplitude reduction
ban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858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51379B (zh
Inventor
郑毅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7858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513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51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1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51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51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0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data exchange
    • H02J7/00034Charger exchanging data with an electronic device, i.e. telephone, whose internal battery is under char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带内通信方法包括: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通过降低幅度数据信号的幅值,可以减少传输降幅信号对充电过程的干扰,从而提高了输出电压值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对终端的电池的充电过程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加快捷、方便地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在充电过程中,终端和充电设备需要不断进行信号交互,才能根据终端或充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调节充电信号的特性,但是,终端和充电设备之间交互信号会对充电过程造成干扰,影响无线充电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可以降低交互信号对充电过程的干扰,提升无线充电的效果。
一种带内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一种带内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一种带内通信装置,包括:
调制模块,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降幅模块,用于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一种带内通信装置,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升幅模块,用于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解调模块,用于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一种带内通信系统,包括:
终端,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充电设备,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带内通信方法包括: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通过降低幅度数据信号的幅值,可以减少传输降幅信号对充电过程的干扰,从而提高了输出电压值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对终端的电池的充电过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终端中充电结构的结构框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充电设备中充电结构的结构框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5为调制信号和交直流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值的波形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步骤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的子流程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8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9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一;
图10为一实施例的终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二;
图12为一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终端:10;接收线圈:101;第一串联匹配电容:102;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稳压模块:104;负载输出:105;调制模块:110;降幅模块:120;信号发送模块:130;充电设备:20;直流电源:201;直交流转换模块:202;第二串联匹配电容:203;发射线圈:204;信号接收模块:210;升幅模块:220;解调模块:2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实施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应用环境示意图,参考图1,该应用环境可以理解为基于带内通信进行信号交互的无线充电系统,所述应用环境包括终端10和充电设备20。充电设备20可以作为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能够基于无线充电技术向终端10放电;终端10可以作为接收端,能够基于无线充电技术从充电设备20中获取电能。
其中,终端10例如可以为包括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10)、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能够通过无线的方式接收充电设备20的充电的任意设备。图2为一实施例的终端10中充电结构的结构框图,参考图2,终端10可以包括接收线圈101、第一串联匹配电容102、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稳压模块104和负载输出105。
其中,接收线圈101与第一串联匹配电容102连接,组成终端10侧的振荡电路。接收线圈101通过线圈耦合接收发射线圈204传输的功率,并经过振荡电路转换为交流电。交直流转换模块103与振荡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振荡电路输出的交流电,并对交流电进行整流得到输出电压VRECT,交直流转换模块103例如可以为整流器。稳压模块104与交直流转换模块103连接,用于消除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VRECT的波动,输出稳定的电压V2。负载输出105与稳压模块104连接,用于接收稳压模块104输出的供电电压V2。
充电设备20例如可以为磁耦合无线充电设备20、磁共振无线充电设备20等,且终端10中设置有对应的充电结构。其中,磁耦合无线充电设备20的充电效率较高。磁共振充电设备20对充电设备20和终端10之间相对位置的容错率较高,在充电过程中,只要将终端10的接收板放入充电设备20的充电范围内,而发射板与接收板不需要圆心完全重合,只需要磁感线方向同轴即可对终端10的电池进行充电,从而优化了充电位置的容错率。以磁耦合无线充电设备20为例,图3为一实施例的充电设备20中充电结构的结构框图,参考图3,充电设备20可以包括直流电源201、直交流转换模块202、第二串联匹配电容203和发射线圈204。
其中,直流电源201用于提供充电电能。直交流转换模块202与直流电源201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源201输出的直流电,并将接收到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第二串联匹配电容203和发射线圈204连接组成振荡电路,该振荡电路与直交流转换模块202连接,用于接收直交流转换模块202输出的交流电,并将交流电供给发射线圈204。通过发射线圈204与接收线圈101的耦合作用,将发射线圈204的功率传输给接收线圈10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带内通信无需外加调制解调、射频接收和发射电路和相应的天线,成本相对较低。在建立充电通路时,可以按照标准的无线充电协议,通过充电设备20和终端10之间建立的带内通信通路进行的消息交互,其中,标准的无线充电协议例如可以是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无线充电联盟)无线充电标准。具体地,根据WPC无线充电标准,建立无线充电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充电设备20发送配对信号,以驱动终端10中的无线充电的接收芯片进入工作状态;
终端10接收到配对信号后,将接收到的配对信号的信号强度反馈给充电设备20;
充电设备20接收到终端10反馈的信号强度后,当信号强调满足预设的信号强度时,终端10向充电设备20发送验证信息;
在验证信息通过后,终端10向充电设备20发送配置信息;
在配置信息通过后,终端10向充电设备20发送充电信息。充电信息可以包括接收功率通信包(Received Power Packet,RPP)、控制误差通信包(Control Error Packet、CEP)等,上述各通信包中分别包括至少一种能够反映当前充电状态的数据。
充电设备20根据充电信息进入所需要的功率级别,以向终端10传输能量。
基于上述多个步骤,可以有效建立终端10和充电设备20之间的充电通路,而且在需要调整充电信号的功率等特性时,可以执行上述步骤“终端10向充电设备20发送充电信息”,以反馈当前的充电状态,从而使充电设备20对充电信号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实时的状态反馈和跟踪。
图4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一,本实施例中的带内通信方法,以运行于图1中的终端10上为例进行描述,具体是用于实现上述图2中步骤“终端10向充电设备20发送充电信息”的信号交互功能。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带内通信方法包括步骤402至步骤406。
步骤402,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其中,可以采用正交频分复用、幅移键控(amplitude-shift keying,ASK)等方法对通信码进行调制。
具体地,幅移键控的调制方法更加简单,对处理器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小。但是,幅移键控没有有效地使用正交载波,从而会导致数据传输速率低,充电设备20获取终端10的接收功率通信包、控制误差通信包等充电信息的耗时较长,导致无线带内通信系统环路响应较慢,不利于终端10负载波动情况下的良好响应。
此外,图5为调制信号和交直流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值的波形图,其中,调制信号是指经过调制的、且携带充电信息的信号。参考图5,使用幅移键控调制产生的调制信号幅度较大,容易导致稳压模块10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压差过大,从而产生热损耗。而且,当叠加了幅移键控调制后的信号时,会在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VRECT上叠加幅值较大的调制信号包,通常调制信号包的幅值高达0.5~3V。在极端使用场景下,例如输出电压值VRECT的波形冲高并叠加较大的调制信号波形后,可能会导致终端10的输出电压值VRECT超过额定值,从而造成交直流转换模块103过压损坏,产生安全风险。此外,由于幅移键控自身的特性,采用幅移键控调制生成的通信波形的主要频率为1kHz和2kHz,幅度也较大,由于电容反复充放电导致的逆压电效应,会在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电容上会产生1kHz和/或2kHz的可听噪声,从而影响用户夜晚使用时体验。
进一步地,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一种调制效果更佳的多载波调制的方法。正交频分复用的基本原理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串行的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子数据流,并调制到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其中,可以通过驱动CM/COMM电路按比例地改变内部晶体管的驱动强度,调整谐振腔的增益状态,从而输出调制后的信号,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但不限于通过驱动直交流转换器或变压器等结构实现上述功能。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并行的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数据信号的传输速度。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奈奎斯特带宽,每个子信道上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有效消除码间串扰。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实现信道均衡,大大提高信号的传输效果。通过正交频分复用的信号调制方式,将充电信息叠加在多个互相正交的子载波上,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改善充电信息的信号传输速度,提高充电设备20对终端10的负载波动的响应性能。而且,本实施例的信号调整方法生成的信号幅值较低,不易对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VRECT造成影响,从而可以避免交直流转换模块103发生损坏,提升了终端10中的充电结构的可靠性,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步骤404,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其中,降幅处理是指降低幅度数据信号的峰值,例如,将幅度数据信号的峰值由1V降低至0.2V。通过降低幅度信号的峰值,一方面可以改善不必要的热损耗,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抑制对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的影响,从而提高输出电压值VRECT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充电效果。
一示例性地,可以以预设比例均匀地降低幅度数据信号的幅值。另一示例性地,可以根据预设的幅度调节函数对幅度数据信号进行调节,从而更加准确地保留重点幅值范围内的数据,并压缩非重点幅值范围内的数据,进而以更少的数据量传递更多的信息。其中,重点幅值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峰值的预设百分比内的范围作为重点幅值范围,如峰值的80%至100%。
步骤406,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20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其中,降幅信号即作为交互信号,用于向充电设备20传输充电信息。充电信号是指充电设备20传输至终端10用于对终端10进行充电的信号,调节充电信号包括但不限于调节充电信号的充电电流、充电电压、充电功率等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最终发送的降幅信号是由通信码经过多个处理步骤生成的,因此,降幅信号中也会携带上述充电信息,且中间处理步骤生成的幅度数据信号等也会携带相同的充电信息,只是在不同信号中充电信息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402至步骤406,可以在确保信号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充电信息的传输速率,便于充电设备20快速地获取到终端10发来的重新信息,在终端10存在负载波动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良好的响应。而且,采用较小的叠加信号幅度可以降低温升和过压风险,降低图2中交直流转换模块103中VRECT网络的电容反复充放电的电流,从而减弱逆压电效应,进而降低电容上的可听噪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04中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包括: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
其中,预设降幅系数为一远小于1的数值,例如可以为0.01、0.02等。具体地,若幅度数据信号为f(x),且预设降幅系数为k,则降幅信号为kf(x)。可以理解的是,直接采用预设降幅系数进行降幅处理,计算逻辑较为简单,因此对处理器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小,便于对较大数据量的幅度数据信号进行快速处理,从而提高降幅信号的获取速度,进而提高带内通信方法的信号传输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406中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20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前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获取重复次数,所述重复次数与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负相关。其中,所述发送所述降幅信号包括:连续发送多个所述降幅信号。
具体地,例如降幅信号的序列为“a1,a2,a3”,连续发送三个降幅信号即为发送“a1,a2,a3,a1,a2,a3,a1,a2,a3”。其中,上述发送方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示例性地,处理器可以先根据降幅信号“a1,a2,a3”和重复次数,将降幅信号扩展周期并首尾相连,以生成交互信号“a1,a2,a3,a1,a2,a3,a1,a2,a3”,在进行终端10与充电设备20之间的交互时,直接发送上述交互信号。另一示例性地,也可以不对降幅信号进行预先处理,而控制接收线圈101循环发送同一信号。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步骤连续发送多个所述降幅信号的实现方式,只需充电设备20接收到的信号中包括多个携带相同充电信息的降幅信号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对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后,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对降幅信号的影响相对较强,信号的信噪比较低,容易导致充电设备20接收到的信号与终端10发射的信号并不完全相同,造成后续执行的操作发生错误,影响充电的效率和可靠性。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重复发送多个降幅信号,可以便于接收信号的充电设备20对多个传输相同信息的信号进行求取平均值等操作,从而提高信噪比,提升信号传输过程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降幅信号的幅值较大时,在交互信号中设置较少的重复次数的降幅信号,也足以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性;当降幅信号的幅值较小时,需要在交互信号中设置较多的重复次数的降幅信号,以保证能够根据大量的降幅信号滤除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干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具体的预设降幅系数选择重复次数,可以有效确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并获得较佳的信号传输效率,提高无线充电系统的带内通信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信息包括负载波动信息,其中,所述负载波动信息包括负载阻抗波动值、充电电流波动值、负载功率波动值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负载波动可以由终端10自身的状态改变产生的波动,也可以由终端10与充电设备20之间的连接状态改变产生的波动,例如,终端10摆放在无线充电设备20上的位置变化导致耦合系数发生改变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负载波动的引发原因,只需负载波动能够使上述负载波动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发生变化,都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步骤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前,还包括: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获取所述预设降幅系数,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负载波动信息正相关。其中,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负载波动信息正相关是指,负载波动越大,预设降幅系数越大。
示例性地,可以建立负载功率的波动百分比与预设降幅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并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预设降幅系数。例如,假设原负载功率为5W,负载波动导致负载功率增大至5.2W,则负载功率的波动百分比为4%,相应地选择预设降幅系数为0.01。假设原负载功率为5W,负载波动导致负载功率增大至5.3W,则负载功率的波动百分比为6%,相应地选择预设降幅系数为0.02。可以理解的是,若负载波动越大,则需要充电设备20进行更快的调整,以适配新的充电信息,因此,选择较大的预设降幅系数可以相应生成幅值较大的降幅信号,降幅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干扰对信号可靠性的影响相对较小,即,在交互信号中可以设置较少重复次数的降幅信号即可确保对信号进行准确的传输,从而缩短交互信号的总长度,提升交互信号的传输速度,进而改善充电设备20对终端10的负载波动的响应速度。
另一示例性地,也可以分布针对不同类型的负载波动信息设置多个数值范围,建立数值与预设降幅系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并根据该映射关系确定预设降幅系数。例如,假设原负载功率为5W,负载波动导致负载功率增大至5.2W,则负载功率的波动数值为0.2W,相应地选择预设降幅系数为0.01。假设原充电电流为1A,负载波动导致充电电流增大至1.1A,则充电电流的波动数值为0.1A,相应地选择预设降幅系数为0.01。相比前一示例,本示例以具体数值而非百分比进行划分,可以更加灵活准确地调节预设降幅系数,但控制逻辑也相对较为复杂。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个示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而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确定根据负载波动信息,对预设降幅系数进行调节的方式。
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信息还包括图2中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本实施例在步骤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前,还包括:根据所述输出电压值获取所述预设降幅系数,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输出电压值正相关。
可以理解的是,交互信号较容易造成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发生波动,从而影响无线充电效果。因此,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越大,输出电压值受到传输降幅信号的过程的影响越小,即,交直流转换模块103发生温升等问题的风险也相对较小。因此,当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较大时,可以适当增大预设降幅系数,相应地可以适当减小交互信号中降幅信号的重复次数,从而所述交互信号的长度,进一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获取预设降幅系数的方法也不局限于前述的根据负载波动信息或输出电压值,其他可以获得预设降幅系数的处理方法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示例性地,还可以根据负载波动信息和直流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值综合获取预设降幅系数,其中,根据负载波动信息获取预设降幅系数k1的方式、以及根据输出电压值获取预设降幅系数k2的方式可以前述实施例。具体地,在本示例中,可以为输出电压值和负载波动信息分别预先配置权重值x1和x2,即,为对预设降幅系数的影响较大的参数对应配置一较大的权重值,并根据权重值生成预设降幅系数k=k1*x1+k2*x2。例如,当负载波动信息对预设降幅系数的影响较大时,可以配置负载波动信息的权重值为70%,图2中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的权重值为30%,因此,若根据负载波动信息获取的预设降幅系数k1=0.01,根据交直流转换模块103的输出电压值获取的预设降幅系数k2=0.02,则综合生成的预设降幅系数k=70%*0.01+30%*0.02=0.013。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更加灵活准确地获取相应的预设降幅系数。
图6为一实施例的步骤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的子流程图,参考图6,在本实施例中,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包括步骤602至步骤606。
步骤602,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确定星座映射的目标调制方式;其中,目标调制方式包括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64QAM中的一种。
步骤604,根据所述目标调制方式对所述通信码进行星座映射,以生成复数信号;
步骤606,对所述复数信号进行子载波映射、傅里叶逆变换和增加循环前缀,以获取所述幅度数据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QPSK、16QAM、64QAM具有相似的调制功能,但是不同的调制方法产生的信号所携带的信息量并不相同,而携带信息量较少的信号则需要较长的信号传输时长,以传输完成全部的数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星座映射的调制方法。具体地,当需要充电设备20较快地响应终端10的负载波动时,选择信号传输时长较短的信号调制方法,例如64QAM;当终端10未发生负载波动时,选择信号传输时长较长的信号调制方法,例如QPSK。基于上述信号调制方法,既可以使处理器的数据处理压力较小,又可以使充电设备20能够较快地响应负载波动。需要说明的是,步骤606中的子载波映射、傅里叶逆变换和增加循环前缀可以采用任一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方法,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包括: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以获取被配置于预设频段的幅度数据信号,所述预设频段与射频通信的频段相错开。具体地,射频通信的频段例如可以为2G GSM的271Hz频段等任一射频通信频段。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避开上述频段,可以避免射频通信信号对交互信号的干扰,从而避免通信失败断连的问题,即有效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图7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二,本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以应用于图1中的充电设备20上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702至步骤706。
步骤702,接收来自终端10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具体地,交互信号包括并行传输的多个子载波和分别搭载于各子载波上的信号,且各个子载波上搭载的信号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将接收到的并行传输的多个信号进行转换,并去除子载波,从而获得只包含充电信息的串行序列信号,以便于进行后续的信号处理和分析。其中,根据终端10发送的交互信号的差异,串行序列信号中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携带相同充电信息的信号。
步骤704,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具体地,由于信号传输中传输的信号幅度较小,不便于进行信号的分析,因此,通过步骤704对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可以获取与终端10侧的幅度数据信号的幅值更加接近的升幅信号,从而便于更加准确地还原和提取信号中携带的充电信息。
步骤706,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其中,对升幅信号进行解调的方式与步骤402中对通信码进行调制的方式相对应,例如,若步骤402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的方式对通信码进行调制,则步骤706中采用正交频分复用解调的方式对升幅信号进行解调。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多个步骤702至步骤706,可以实现对交互信号的准确接收和快速解调,从而有效改善了充电设备20对终端10的负载波动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提供了一种通信效果较佳的带内通信方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704中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包括:将所述串行序列信号除以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升幅信号。
示例性地,假设在终端10侧采用预设降幅系数.01对峰值为1V的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生成的降幅信号的幅度则为0.01V,则在充电设备20侧计算获得的平均幅度信号通常也为0.01V左右,除以预设降幅系数.01即可获得峰值为1V的升幅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预设降幅系数反向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可以确保生成的升幅信号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步骤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前,还包括: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串并转换以获取并行信号矩阵,对所述并行信号矩阵中的多个信号进行平均处理。具体地,由于在信号发送时,为了提升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重复连续发送多个降幅信号,因此,通过串并转换,可以将重复的信号进行拆分,从而获得传输的充电信息相同的多个信号。示例性地,假设串行序列信号中包括三个相同的信号,且峰值分别为0.009V、0.011V和0.01V,通过平均处理即可获得峰值为0.01V的平均幅度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平均处理,可以集中提取多个传输的充电信息相同的信号中的能量,以去除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图8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之三,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带内通信方法包括步骤802至步骤826,其中,步骤802至步骤816由终端10执行,步骤818至步骤826由充电设备20执行。
步骤802,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确定星座映射的目标调制方式;
步骤804,根据所述目标调制方式对所述通信码进行星座映射,以生成复数信号;
步骤806,对所述复数信号进行子载波映射、傅里叶逆变换和增加循环前缀,以获取所述幅度数据信号;
步骤808,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获取所述预设降幅系数,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负载波动信息正相关;
步骤810,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
步骤812,根据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获取重复次数,所述重复次数与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负相关;
步骤814,根据所述降幅信号和所述重复次数,生成交互信号;
步骤816,发送所述交互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20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步骤818,接收来自终端10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步骤820,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串并转换以获取并行信号矩阵;
步骤822,对所述并行信号矩阵中的多个信号进行平均处理;
步骤824,对平均处理后的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步骤826,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802至步骤826,实现了一种交互信号幅度低,对充电过程的干扰小,且通信可靠性较佳的带内通信方法。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带内通信方法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各实施例中对应步骤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4、图6-图8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4、图6-图8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带内通信装置,本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以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10为例进行描述,图9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一,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带内通信装置包括调制模块110、降幅模块120和信号发送模块130。
调制模块110,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降幅模块120,用于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信号发送模块130,用于发送所述交互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20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上述带内通信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带内通信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带内通信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带内通信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带内通信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带内通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10为一实施例的终端1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终端10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终端10的运行。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该终端1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10)、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10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带内通信装置,本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以应用于图1中的充电设备20为例进行描述,图11为一实施例的带内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之二,参考图11,在本实施例中,带内通信装置包括信号接收模块210、升幅模块220和解调模块230。
信号接收模块210,用于接收来自终端10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升幅模块220,用于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解调模块230,用于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带内通信装置还包括串并转换模块,串并转换模块用于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串并转换以获取并行信号矩阵,其中,升幅模块用于对并行信号矩阵中的多个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上述带内通信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带内通信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带内通信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带内通信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带内通信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带内通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12为一实施例的充电设备2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充电设备20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充电设备20的运行。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带内通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的实现可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在充电设备20或服务器上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构成的程序模块可存储在充电设备20的存储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方法的步骤。
继续参考图1,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带内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0和充电设备20。所述终端10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所述充电设备20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关于带内通信系统中终端10和充电设备20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带内通信方法的步骤。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带内通信方法。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 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包括:
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信息包括负载波动信息,所述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获取所述预设降幅系数,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负载波动信息正相关;
其中,所述负载波动信息包括负载阻抗波动值、充电电流波动值、负载功率波动值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负载波动信息确定星座映射的目标调制方式;
根据所述目标调制方式对所述通信码进行星座映射,以生成复数信号;
对所述复数信号进行子载波映射、傅里叶逆变换和增加循环前缀,以获取所述幅度数据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信息还包括终端中交直流转换模块的输出电压值,所述将所述幅度数据信号乘以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降幅信号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输出电压值获取所述预设降幅系数,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与所述输出电压值正相关。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所述降幅信号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获取重复次数,所述重复次数与所述预设降幅系数负相关;
其中,所述发送所述降幅信号包括:
连续发送多个所述降幅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包括:
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正交频分复用调制,以获取被配置于预设频段的幅度数据信号,所述预设频段与射频通信的频段相错开。
8.一种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内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行序列信号携带预设降幅系数的信息,所述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包括:
将所述串行序列信号除以所述预设降幅系数以获取所述升幅信号。
10.一种带内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制模块,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
降幅模块,用于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
信号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11.一种带内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
升幅模块,用于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
解调模块,用于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12.一种带内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用于对携带充电信息的通信码进行调制,以获取幅度数据信号;对所述幅度数据信号进行降幅处理以获取降幅信号;发送所述降幅信号,以指示充电设备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充电设备,接收来自终端的交互信号,根据所述交互信号获取串行序列信号;对所述串行序列信号进行升幅处理以获取升幅信号;对所述升幅信号进行解调获取携带充电信息的解调信号,以根据所述充电信息调节充电信号。
13.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1578582.3A 2020-12-28 2020-12-28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7513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8582.3A CN112751379B (zh) 2020-12-28 2020-12-28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8582.3A CN112751379B (zh) 2020-12-28 2020-12-28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379A true CN112751379A (zh) 2021-05-04
CN112751379B CN112751379B (zh) 2023-05-05

Family

ID=75646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8582.3A Active CN112751379B (zh) 2020-12-28 2020-12-28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5137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6600A (en) * 1984-05-15 1988-08-23 Australian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digital radio signals
US20020126774A1 (en) * 2001-03-06 2002-09-12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y,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And Denso Corpor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5634851A (zh) * 2014-11-06 2016-06-01 苏州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 可以生成自定义数据文件正交幅度调制信号的测量装置及其调制方法
CN111614588A (zh) * 2020-05-21 2020-09-01 济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调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41522A (zh) * 2020-07-06 2020-10-02 超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时序同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6600A (en) * 1984-05-15 1988-08-23 Australian Tele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Characterization of digital radio signals
US20020126774A1 (en) * 2001-03-06 2002-09-12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Laboratory,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 And Denso Corporation. Receiving apparatus, receiving method, progra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N105634851A (zh) * 2014-11-06 2016-06-01 苏州普源精电科技有限公司 可以生成自定义数据文件正交幅度调制信号的测量装置及其调制方法
CN111614588A (zh) * 2020-05-21 2020-09-01 济南浪潮高新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调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41522A (zh) * 2020-07-06 2020-10-02 超讯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时序同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51379B (zh) 2023-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45168B1 (ko) 무선 충전 시스템, 장치 및 방법
EP3605781B1 (en)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charged
JP6518989B2 (ja) 充電対象機器及び充電方法
CN109787325B (zh) 无线充电系统、装置、方法及待充电设备
CN108064049B (zh) 一种上行波形获取、反馈方法、终端及基站
US10855228B2 (en) Voltage reg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adjustable boost and step-down regulation
JP2019511182A (ja) 等化回路、充電対象機器及び充電制御方法
JP2018064448A (ja) 端末及び装置
US9893558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KR101853913B1 (ko) 통신신호 크기를 제어하는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US9882431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receiving load-modulated signal transmitted from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pparatus by chang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apparatus
US10277076B2 (en) Power receiving unit, power receiving method, and feed system
CN112751379B (zh) 带内通信方法及系统、终端、充电设备和存储介质
Nakamoto et al. A study on OFDM modulation suitable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7917000A (zh) 动态包络跟踪供电轨电压设定
CN117938594A (zh) 功率变换器和光伏信号传输系统
JP2018098650A (ja) リーダーライ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