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9496B -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9496B
CN112749496B CN202110233517.5A CN202110233517A CN112749496B CN 112749496 B CN112749496 B CN 112749496B CN 202110233517 A CN202110233517 A CN 202110233517A CN 112749496 B CN112749496 B CN 1127494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mbat
time
ring
time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335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9496A (zh
Inventor
杨克巍
贾妮萍
李际超
杨志伟
陈文豪
姜江
葛冰峰
孙建彬
夏博远
姜九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ublication of CN112749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9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9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9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1/00Details relating to CAD techniques
    • G06F2111/04Constraint-based CA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2Timing analysis or timing optimis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性能指标、装备间连接关系;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关联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对所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本发明考虑到装备体系的动态性,在静态作战环的基础上拓展出时序作战环,然后基于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体系作战效能计算,对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的演化进行分析,在动态网络描述贴近作战现实的情况下,其评估效果更精确。

Description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体系效能评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技术和其他军事高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作战样式,使得战争不再强调装备本身的性能,而是强调联合各类武器装备间的协同作战和配合关系。在实际作战过程中,武器装备间的交联耦合性越来越强,存在着大量的动态信息交互,要求在体系建模评估过程中考虑装备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面向作战过程开展装备体系研究。
装备体系评估的基础是进行体系建模,当前主流的方法之一是基于网络的方法,即将装备实体抽象为网络节点,装备之间的关联关系抽象为网络中的边,它在描述装备间的关联关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反映复杂体系的网络化特性,并且已经被广泛地认可和接受。然而,这种建模方法大都是停留在静态建模的层面,即只考虑了装备间是否有能力连通,而忽略在在实际作战过程中,装备的连边是否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即忽略了体系对抗过程中网络的动态特性,这种基于网络的建模方法只能面向静态体系能力建设,而无法面向装备作战运用对装备体系的能力进行分析。如国防科大谭跃进教授团队提出的基于作战环的网络建模方法,它假设网络上节点间的不同连接关系是持续不断、始终存在、并且是可传递的,这种对体系交互关系的简化在描述体系作战过程、分析体系演化特征等方面遇到了挑战。根据这种方法评估得到作战过程中贡献较高的装备,有时尽管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在战场中很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办法与其他装备及时交互,从而不能满足实际作战需求。因此,对装备作战体系效能进行建模评估时,须考虑装备间实际动态的交互影响关系,对体系动态作战过程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考虑装备间动态的交互影响时,怎样对装备作战体系效能进行建模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属性和装备间链接关系;
步骤2: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 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链接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出各时刻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
步骤3:根据时间的推进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步骤4:对所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装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属性和装备间链接关系;
时序作战环构建单元:用于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链接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
动态网络构建单元: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单元所构建的时序作战环来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效能评估单元:用于对动态网络构建单元所构建出的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考虑到装备体系的动态性,在静态作战环的基础上拓展出时序作战环,其考虑到装备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以及时序作战环中的各个边并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需要根据各种约束条件,生成每个时刻的时序作战环结构,根据时间的推进基于各时刻的网络结构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更加贴近作战现实情况,对于提高体系评估准确性和辅助决策奠定了基础。然后基于动态网络结构,考虑作战环的时间效率和具体完成时间,进行体系作战效能计算,对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的演化进行分析,体现了体系建模评估的动态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系统流程图;
图2为标准时序作战环示意图;
图3为广义时序作战环示意图;
图4为装备参战过程表示;
图5为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示意图1;
图6为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示意图2;
图7为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基本判别;
图8为标准时序作战环能力;
图9为广义时序作战环能力;
图10为体系作战效能示意图;
图11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每个装备的交互接口类型;
图12为红蓝双方装备参战时间;
图13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图14为红方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的演化过程,50次的实验运行结果;
图15为红方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图16为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的增加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6给出了本发明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具体场景为:
假设在A国某海域上空,蓝方入侵A国领空,为维护国家利益,红方针对蓝方的入侵行为,出动相应的兵力采取反击行动,双方进行空中作战。假设蓝方目标为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战斗机编队,以对蓝方目标打击为作战任务,红方出动的侦察装备包括电子侦察机、无人侦察机等,打击装备包括歼击机、无人攻击机等,决策装备包括预警机和指挥中心等。
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属性和装备间链接关系;
本发明首先对参与作战任务的装备间侦察、指控、打击、协同等逻辑功能关系进行梳理,获得装备节点间的链接关系,如表1所示。
表1装备体系中装备节点间的逻辑功能关联关系
边关系 意义
T→S<sub>1</sub> 红方侦察装备1对蓝方目标行侦察并获取情报
T→S<sub>2</sub> 红方侦察装备2对蓝方目标行侦察并获取情报
T→S<sub>3</sub> 红方侦察装备3对蓝方目标行侦察并获取情报
T→S<sub>4</sub> 红方侦察装备4对蓝方目标行侦察并获取情报
S<sub>1</sub>→D<sub>2</sub> 红方侦察装备1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2
S<sub>1</sub>→D<sub>3</sub> 红方侦察装备1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3
S<sub>2</sub>→D<sub>2</sub> 红方侦察装备2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2
S<sub>2</sub>→D<sub>1</sub> 红方侦察装备2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1
S<sub>3</sub>→D<sub>1</sub> 红方侦察装备3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1
S<sub>4</sub>→D<sub>1</sub> 红方侦察装备4将战场信息传送至决策装备1
S<sub>3</sub>→S<sub>2</sub> 红方侦察装备3与侦察装备2间信息共享
D<sub>2</sub>→D<sub>1</sub> 红方决策装备2与决策装备1进行协同
D<sub>1</sub>→D<sub>3</sub> 红方决策装备1与决策装备3进行协同
D<sub>1</sub>→A<sub>2</sub> 红方决策装备1向打击装备2下达指令
D<sub>1</sub>→A<sub>3</sub> 红方决策装备1向打击装备3下达指令
D<sub>1</sub>→A<sub>4</sub> 红方决策装备1向打击装备4下达指令
D<sub>3</sub>→A<sub>2</sub> 红方决策装备3向打击装备2下达指令
D<sub>3</sub>→A<sub>1</sub> 红方决策装备3向打击装备1下达指令
A<sub>1</sub>→T 红方打击装备1对敌方目标实施攻击
A<sub>2</sub>→T 红方打击装备2对蓝方目标实施攻击
A<sub>3</sub>→T 红方打击装备3对蓝方目标实施攻击
A<sub>4</sub>→T 红方打击装备4对蓝方目标实施攻击
假设体系中红方装备及其性能指标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红方参战侦察装备节点及其性能指标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41
表3红方参战打击装备节点及其性能指标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42
假设体系中红方每个装备配备的接口类型如图11所示。
根据装备的可用交互接口类型,红方不同装备间通信可用数据链类型如表4 所示。
表4红方不同装备之间的数据链类型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51
注:Link22、link16、电台话音的有效通信距离数据来源于互联网
步骤2: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 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链接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出各时刻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
步骤2中所述时序作战环的构建方法是:
所述时序作战环是指描述了作战过程中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 A、目标装备T间的链接关系即作战活动,所述作战活动包括情报获取活动、信息传递活动、协同活动和打击活动的作战活动;
时序作战环包括节点、边以及边存在的条件,具体为:
1)时序作战环中的节点为各装备;
时序作战环中各节点的属性为各节点装备的属性,包括各装备参与作战时间、实时部署位置、交互接口类型、接口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范围以及装备杀伤半径;
装备参与作战时间:如图4所示,在作战过程中,装备可能不是全程参与作战的,具有一定的参战时间,即作战过程中不断伴随着装备的参与或退出。这对于装备间作战活动的发生时间和对目标打击的时效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假设作战全过程的时间窗为tCombat=[0,T],T为作战全过程所持续的时间,则某装备Zi的参战时间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52
Zistart表示某装备Zi参战的开始时间,Ziend表示某装备Zi退出参战的时间。
(b)装备实时部署位置:装备在作战过程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装备部署位置随作战过程实时变化,对于作战活动的发生也具有关键作用,若装备间的距离超出装备通信距离、侦察范围或打击范围,则作战活动不能发生。某装备在t 时刻的位置可表示为:
Location(t)={x(t),y(t),h(t)}
其中,x(t)表示该装备在t时刻的纬度,y(t)表示该装备在t时刻的经度,h(t) 表示该装备在t时刻的海拔。
(c)装备交互接口类型:装备的交互接口主要是指装备间用于信息交换的通信设备或协议,从广义上讲,可以视为一种作战专用的武器系统间的通信链路,即武器级数据链。国外 常用的数据链类型是Link系列,包括Link-11、Link14、 Link16、Link22、Link-4A等等,此外,还有TADIL系列、GPS、电台话音等等。对于某信息传递活动,只有装备的接口正常且两个装备间接口类型一致时,才能正常通信,从而保证作战活动的正常进行,即须满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61
其中,Zi、Zj分别为进行通信活动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装备,InterfaceType(Zi) 和InterfaceType(Zj)为装备Zi和Zj对应的交互接口类型。
(d)装备接口有效通信距离:对于某信息传递活动,在装备接口类型一致的情况下,还需要满足装备间的距离在有效通信距离范围之内,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62
Dis(Zi,Zj)表示装备节点Zi和装备节点Zj之间的距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63
表示装备节点 Zi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64
表示装备节点Zj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e)装备侦察范围和装备杀伤半径:侦察装备的侦察范围决定着目标侦察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打击装备的杀伤半径对于目标打击活动具有关键影响,装备间的实际距离必须在装备侦察范围和杀伤半径之内,才能保证作战环的顺利完成即:
Dis(Sk,T)≤sk1,Dis(Ak,T)≤ak4
其中,Sk表示某侦察装备,sk1表示该装备的侦察范围,Ak表示某打击装备, ak4表示该装备的杀伤半径,T表示敌方目标。
2)时序作战环中的边为各类装备之间的链接关系即作战活动;作战活动包括:
情报获取活动:表示侦察装备对敌方目标的信息获取,对应T→S边;
信息传递活动:表示我方装备之间的通信,包括我方侦察装备、决策装备、打击装备之间的通信,对应S→D边、D→S边、D→A边、A→S边、A→D边;
协同活动:表示我方侦察、决策、打击装备间的协同,对应S→S边、D→D 边、A→A边;
打击活动:表示我方打击装备对敌方目标的打击,对应A→T边;
时序作战环中边的属性包括:
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指对于某一个作战活动,在满足装备参战时间约束条件下,该作战活动可能发生的时间窗口;例如,对于某作战活动Activityk(对应于时序作战环中的一条边),其两端的装备节点分别为Zi和Zj,装备Zi的参战时间窗为[tistart,tiend],装备Zj的参战时间窗为[tjstart,tjend],则该作战活动可能发生的时间窗口为:
ΔTAvailable=[tistart,tiend]∩[tjstart,tjend]
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指在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内,完成某作战活动所需要的最短的时间;对于瞬时活动,例如情报上传、指令下达等活动,其最短活动持续时间ΔTMinimum为零,对于非瞬时活动,如决策活动,协同活动、打击活动等,假设其活动所需时延为Δt,则该作战活动的最短活动持续时间ΔTMinimum等于该活动完成所需要的时延Δt。
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指完成某一作战活动实际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大于等于最短作战活动时间;对于某作战活动Activityk(对应于时序作战环中的一条边),假设其两端的装备节点分别为Zi和Zj,则
a.当装备Zi和Zj的参战时间有交集时(如图5所示),即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不为0时,则该作战活动的完成不需要等待,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ΔTActual等于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ΔTMinimum,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71
b.当装备Zi和Zj的参战时间没有交集时(如图6所示),即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为0时,则该作战活动的完成需要等待,实际作战活动时间等于等待时间ΔTWait加上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1
3)时序作战环边的存在条件:
对于情报获取活动,需要满足侦察范围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2
其中,s1表示侦察装备S的侦察范围,Dis(T,S)表示目标装备与侦察装备之间的距离,tSstart表示侦察装备S节点参战的开始时刻,tTend为目标装备T的退出时刻,ΔTActual为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ΔTWait为等待时间,ΔTMinimum为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
对于打击活动,需要满足打击范围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即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3
其中,a4表示打击装备A的打击范围,Dis(A,T)表示打击装备A与目标装备 T之间的距离,tAstart表示打击装备A参战的开始时刻;
对于信息传递活动和协同活动,需要满足通信接口类型约束、接口有效通信距离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4
InterfaceType(Zi)表示第i个装备节点Zi的通信接口类型、InterfaceType(Zj)表示第j个装备节点Zj的通信接口类型,Dis(Zi,Zj)表示装备节点Zi和装备节点Zj之间的距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5
表示装备节点Zi的参战的开始时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86
表示装备节点Zj退出作战的时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91
表示装备节点Zi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92
表示装备节点Zj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步骤3:根据时间的推进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本实施例中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的方法是:
步骤3.1:判别时序作战环中边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对于每个作战活动,其有效作战时间窗表示该作战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到最晚结束时间,根据装备参战时间状态、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对各时刻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每个可能的时序作战环进行判断,寻找每个时序作战环所有边可能的存在时间,多个时序作战环构成一个装备体系动态网络;
对时序作战环中边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判别的条件是: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093
其中,ΔTAvailable为作战活动的有效时间窗,ΔTMinimum为作战活动的最短持续时间,[tistart,tiend]和[tjstart,tjend]分别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时间窗,tistart,tjstart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开始时间,tiend,tjend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结束时间。
在满足上述条件下,
若tistart≥tjstart&tiend≤tjend,则ΔTAvailable=[tistart,tiend],如图7(a)所示。
若tjstart≥tistart&tjend≤tiend,则ΔTAvailable=[tjstart,tjend],如图7(b)所示。
若tjstart≤tiend&tjend≥tiend,则ΔTAvailable=[tjstart,tiend],如图7(c)所示。
若tistart≤tjend&tjstart≤tistart,则ΔTAvailable=[tistart,tjend],如图7(d)所示。
若tistart<tjstart&tiend=tjstart,则ΔTAvailable=tiend,如图7(e)所示。
若tjstart<tistart&tjend=tistart,则ΔTAvailable=tistart,如图7(f)所示。
步骤3.2: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消解,在装备参战时间交集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定义作战活动间的串行规则,调整不可能存在的活动时间窗口,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进行消解,根据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所有可能的时序作战环及其有效活动时间窗,得到在特定装备参战时间、作战活动最短持续时间条件下,时序作战环中所有边可能发生的有效时间;
本实施例中,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消解的方法是:
对于时序作战环中相邻两个作战活动Activity1,Activity2,假设Activity1发生在 Activity2之前,二者是串行关系,通过装备参战时间交集操作得到的有效作战活动时间窗分别为
ΔTAvailable1=[a,b]
ΔTAvailable2=[c,d]
a、b分别表示作战活动Activity1的时间窗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c、d分别表示作战活动Activity2的时间窗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则定义以下冗余时间消解规则:
a)若b>d,对ΔTAvailable1进行更新操作:令b=d;作战活动Activity1在(d,b]时间内产生的信息无法被后一节点接收,因为作战活动Activity2只能在t=d时间之前发生,只能接受t≤d时间内上一作战活动产生的信息流/协同流/打击流。
b)若a>c,对ΔTAvailable2进行更新操作:令c=a;a>c时,那么作战活动Activity2开始的再早,也没有办法在[c,a)时间内接收上一作战活动产生的信息, [c,a)时间段对于作战活动Activity2来说是冗余的,
c)若d<a,则意味着在作战活动Activity1开始前,作战活动Activity2就已经结束了,该时序作战环无法顺利完成,应在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删除对应的作战环;
此外,还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d)若b<c,则意味着作战活动Activity1和Activity2不是连续的,两个作战活动之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Δt=c-b,记录等待时间Δt;
e)若b≥c,则说明Activity1的结束时间和Activity2的开始时间之间有重合,Activity2可以在[c,b]时间内接收Activity1产生的信息流,只要满足c≥a即可。
步骤3.3:判别考虑了装备位置和交互接口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根据装备在每个时刻的位置、装备交互接口类型和接口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装备侦察范围、打击装备杀伤半径约束对时序作战环中的作战活动能否发生进行判断,删除时序作战环中每个时刻不可能存在的边,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修改;
本实施例中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修改的方法是:
步骤3.3.1:装备初始位置生成:生成网络中各装备的初始位置,按照装备体系中节点间的逻辑关系,保证各装备初始位置都在相关装备的侦察、通信和杀伤范围之内;
假设整个作战过程持续时长为20个时间单位,对于体系中红、蓝双方的装备,其参战时间如图12所示。
假设情报上传和指令下达活动的最短活动持续时间为0,目标打击、侦察情报共享、决策协同活动的最短活动持续时间为1;装备在作战过程中的位置都可动,其实时位置以Δt=1为步长,在上一时刻的基础上随机生成;红方装备间的交互接口类型、接口的有效通信距离如表4所示;侦察装备的侦察距离、打击装备的杀伤半径如表1和3所示。装备初始位置如下表5所示,各装备的初始位置均在接口的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装备的侦察距离、打击装备的杀伤半径之内。
表5体系中装备的初始位置
装备 纬度(N) 经度(E) 海拔(km)
侦察装备1 36 74 1200
侦察装备2 36 74 1000
侦察装备3 35 74 500
侦察装备4 36 74 800
决策装备1 36 73 900
决策装备2 36 74 700
决策装备3 36 74 800
打击装备1 35 74.5 500
打击装备2 35 74.5 800
打击装备3 36 74 800
打击装备4 35 75 700
目标装备 35 75 700
步骤3.3.2:装备随机位置生成:以Δt=1为步长,对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每个时刻的装备位置随机生成,随机位置生成法则为在上一时刻位置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装备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数据随机加减;
步骤3.3.3:时序作战环装备间接口类型匹配:按照装备体系逻辑层网络结构,对于所有可能发生链接关系的装备,将其接口类型两两匹配,若接口类型一致,则可以连通;若接口类型不一致,则该链接边失效;
步骤3.3.4:装备间边连接关系判断:对于每个时刻,首先计算装备间的距离,假设装备Zi在t时刻的位置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11
装备Zj(t)在t时刻的位置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21
则根据装备位置,计算装备间实地距离的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22
然后根据装备间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范围和杀伤半径,判断出每个时刻不可连接的边;
步骤3.3.5:考虑每个时刻不可连接的边,对时序作战环中各个作战活动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生成最终各个作战活动可能发生的时间窗,表征每个作战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结束时间,时序作战环中每条边可能存在的时间段。
步骤3.4:根据前面三个步骤,得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如表6所示,根据步骤3.1中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判别方法;步骤 3.2中考虑装备具体的参战时间、装备实时部署位置、红方装备间的交互接口类型、接口的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装备的侦察距离、打击装备的杀伤半径等因素,经过装备参战时间交集操作、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消解;步骤 3.3中考虑装备位置和交互接口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判别三个步骤,判断每个作战环中每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开始时间。
表6每个时序作战环中每个作战活动的有效活动时间窗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23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31
基于上述各个时序作战环的有效作战活动时间窗,对t=1到t=20每个时刻网络中节点间可能发生的链接关系进行判断,生成每个时刻的网络结构,得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的时间片结构表示,如图13所示。
本发明在静态作战环的基础上拓展出时序作战环,考虑到装备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以及时序作战环中的各个边并不是持续存在的,因此需要根据各种约束条件,生成每个时刻的网络结构,用时间片网络来描述网络的动态结构,更加贴近作战现实情况,对于提高体系评估准确性和辅助决策奠定了基础。
步骤4:对所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
本实施例中对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分析的方法是:
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是对该作战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目标打击任务程度的度量,从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和时间效率的角度综合衡量;
求解作战效能的公式定义为:假设以装备单元层能力为基础得到的作战环能力为C,作战环完成一次目标打击任务的时间效率为Efficiencye,则该时序作战环的该次打击的作战效能ECe
ECe=C×Efficiencye
对于[0,t]时间内,若以该种作战方式可对目标实施n次打击,则[0,t]时间内该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ECt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41
其中,C,Efficiencye为[0,t]时间内每次目标打击的时序作战环能力和时间效率。
步骤4.1:计算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
1)标准时序作战环作战能力Cst,所述标准时序作战环表示基本的作战流程,即单个侦察装备、决策装备、打击装备、目标装备之间的关系,装备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装备作用的发挥是有前后关系的,缺一不可,如图2和图8所示。定义标准时序作战环能力为Cst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42
CS为侦察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D为决策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A为打击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T为目标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
本实施例中,装备单元的作战能力如表7所示。
表7装备单元层能力计算结果
装备 能力值 装备 能力值 装备 能力值
红方侦察装备1 1.6671 红方决策装备1 0.7366 红方打击装备1 1.8511
红方侦察装备2 1.8790 红方决策装备2 0.4111 红方打击装备2 1.8816
红方侦察装备3 1.3980 红方决策装备3 0.7205 红方打击装备3 1.6917
红方侦察装备4 1.3952 蓝方目标装备 3.4039 红方打击装备4 1.8734
2)广义时序作战环作战能力;
广义时序作战环为包含多个相互协同装备的时序作战环,如图3和图9所示,不同装备类型之间是串联关系,相同装备类型之间是并联关系,具有替代作用;
若一个广义时序作战环中包含n个存在信息共享关系的侦察装备,则整个侦察系统的侦察能力CS等价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43
其中,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44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侦察装备单元的能力,n为侦查装备单元的数量;
同理可得,决策系统的决策能力CD、打击系统的打击能力CA分别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1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2
其中,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3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决策装备单元的能力,m为决策装备单元的数量,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4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打击装备单元的打击能力, h为打击装备单元的数量;
该广义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可定义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5
通过以上公式,结合装备能力,可以得到体系中所有作战环的能力,如表8 所示。
表8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所有作战环的能力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56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61
步骤4.2:计算时序作战环的时间效率;
时序作战环的时间效率是指在时序作战环中,从目标侦察到完成目标打击所用的时间的倒数,从目标侦察到完成目标打击所用的时间是时序作战环中所有顺序作战活动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之和;
以标准时序作战环为例,其时间效率为:
Efficiency=1/(ΔtTS_Actual+ΔtSD_Actual+ΔtDA_Actual+ΔtAT_Actual)
其中,ΔtTS_Actual,ΔtSD_Actual,ΔtDA_Actual,ΔtAT_Actual分别为情报获取T-S活动、信息传递 S-D、D-A活动和打击A-T活动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
类似的,可以得到广义时序作战的时间效率,以广义作战环TSD1D2AT为例,其时间效率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62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63
分别为信息传递活动S-D1、协同活动D1-D2和信息传递活动D2-A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
步骤4.3:体系整体作战效能进行评估;
设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对于某目标Ti所有可能的时序作战环集合为 {TOLj},j=1,2,…,k,k表示目标Ti的时序作战环数量,如图10所示,在[0,t]时间内,第j个时序作战环对目标发起n次打击,该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为Cj,每次打击的时间效率为Efficiencyje,则[0,t]时间内,该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64
整个体系的作战效能是所有可能发生的作战环协同打击的结果,因此对于目标Ti,体系在[0,t]时间内的作战效能可表示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71
对于装备体系中所有的目标,按照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作战效能聚合,得到装备体系整体作战效能为: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72
其中,wi为第i个敌方目标的重要性,g为敌方目标总个数。
对步骤3所构建的装备体系的37个时序作战环,根据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和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分析了每个时序作战环所有可能参与作战的时间和完成打击任务的时间,具体数据如表9所示。表中N表示相应作战环参与作战所有可能的情况,t1表示目标信息获取时刻,t2表示完成打击任务时刻,Δt 表示作战环完成打击任务所用时间,E表示作战环的时间效率。
表9每个作战环可能存在的时间及效率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73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81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191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201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211
Figure GDA0003808022460000221
对于某一个时序作战环,在[0,t]时间内,对于敌方目标,红方可能只发起一次攻击,也可能发起几次连续或不连续攻击。因此,本实施例在[0,t]时间内对表9中每个时序作战环,对该作战环所有可能的参战情况随机选择,模拟战场中可能发生的连续或不连续打击情况,得到对截止到每个时刻t,每个时序作战环在[0,t]时刻内对目标的打击次数及打击时间效率,从而计算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及其随时间演化的情况。
对于蓝方目标,红方作战体系在[0,t]时间内对目标的打击效能实际上是 [0,t]时间内所有可能发生的作战环同步或协同打击的结果。对所有时序作战环在[0,t]时间内的作战效能进行聚合,得到红方体系整体作战效能,并运行50 次实验,取平均值,得到体系作战效能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4所示。
从图14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方体系对蓝方目标的整体作战效能不断增加,到t=20时,即作战结束时,体系效能达到最大。图15中每个时刻 t的效能值展示的是体系在[0,t]时间内的累积作战效能,为了探究每单位时间内体系作战效能的增长情况,对每个时刻作战效能评估结果做差值运算,结果如图16所示。
可以看出,[0,15]时间段内,体系作战效能的增长是不断加速的,在[11,15] 时间段内作战效能增长速度最快,在t=16后,体系的作战效能增长速度变慢逐渐变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体系作战能力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即面向作战过程,体系的作战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与体系拓扑结构随时间的演变有关。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装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属性和装备间链接关系;
时序作战环构建单元:用于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链接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
动态网络构建单元: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单元所构建的时序作战环来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效能评估单元:用于对动态网络构建单元所构建出的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作战过程中红蓝双方装备及其属性和装备间链接关系;
步骤2:将装备划分为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四种类型,将各个装备抽象为节点,分析不同装备节点间链接关系及其存在的时间,构建出各时刻装备体系中存在的时序作战环;
步骤3:根据时间的推进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步骤4:对所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进行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
步骤2中所述时序作战环的构建方法是:
所述时序作战环是指描述了作战过程中侦察装备S、决策装备D、打击装备A、目标装备T间的链接关系即作战活动,所述作战活动包括情报获取活动、信息传递活动、协同活动和打击活动的作战活动;
时序作战环包括节点、边以及边存在的条件,具体为:
1)时序作战环中的节点为各装备;
时序作战环中各节点的属性为各节点装备的属性,包括各装备参与作战时间、实时部署位置、交互接口类型、接口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范围以及装备杀伤半径;
2)时序作战环中的边为各类装备之间的链接关系即作战活动;作战活动包括:
情报获取活动:表示侦察装备对敌方目标的信息获取,对应T→S边;
信息传递活动:表示我方装备之间的通信,包括我方侦察装备、决策装备、打击装备之间的通信,对应S→D边、D→S边、D→A边、A→S边、A→D边;
协同活动:表示我方侦察、决策、打击装备间的协同,对应S→S边、D→D边、A→A边;
打击活动:表示我方打击装备对敌方目标的打击,对应A→T边;
时序作战环中边的属性包括:
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指对于某一个作战活动,在满足装备参战时间约束条件下,该作战活动可能发生的时间窗口;
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指在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内,完成某作战活动所需要的最短的时间;
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指完成某一作战活动实际所需要的时间,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大于等于最短作战活动时间;
3)时序作战环边的存在条件:
对于情报获取活动,需要满足侦察范围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即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1
其中,s1表示侦察装备S的侦察范围,Dis(T,S)表示目标装备与侦察装备之间的距离,tSstart表示侦察装备S节点参战的开始时刻,tTend为目标装备T的退出时刻,ΔTActual为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ΔTWait为等待时间,ΔTMinimum为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
对于打击活动,需要满足打击范围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即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2
其中,a4表示打击装备A的打击范围,Dis(A,T)表示打击装备A与目标装备T之间的距离,tAstart表示打击装备A参战的开始时刻,
对于信息传递活动和协同活动,需要满足通信接口类型约束、接口有效通信距离约束、时间先后约束、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约束;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3
InterfaceType(Zi)表示第i个装备节点Zi的通信接口类型、InterfaceType(Zj)表示第j个装备节点Zj的通信接口类型,Dis(Zi,Zj)表示装备节点Zi和装备节点Zj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4
表示装备节点Zi的参战的开始时刻,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5
表示装备节点Zj退出作战的时刻,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6
表示装备节点Zi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27
表示装备节点Zj的通信接口有效通信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基于时序作战环构建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的方法是:
步骤3.1:判别时序作战环中边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对于每个作战活动,其有效作战时间窗表示该作战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到最晚结束时间,根据装备参战时间状态、最短作战活动持续时间,对各时刻每个可能的时序作战环进行判断,寻找每个时序作战环所有边可能的存在时间,多个时序作战环构成一个装备体系动态网络;
步骤3.2: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消解,在装备参战时间交集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定义作战活动间的串行规则,调整不可能存在的活动时间窗口,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进行消解,根据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所有可能的时序作战环及其有效活动时间窗,得到在特定装备参战时间、作战活动最短持续时间条件下,时序作战环中所有边可能发生的有效时间;
步骤3.3:判别考虑了装备位置和交互接口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根据装备在每个时刻的位置、装备交互接口类型和接口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装备侦察范围、打击装备杀伤半径约束对时序作战环中的作战活动能否发生进行判断,删除时序作战环中每个时刻不可能存在的边,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修改;
步骤3.4:根据前面三个步骤,得到装备体系动态网络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1中,对时序作战环中边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判别的条件是: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31
其中,ΔTAvailable为作战活动的有效时间窗,ΔTMinimum为作战活动的最短持续时间,[tistart,tiend]和[tjstart,tjend]分别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时间窗,tistart,tjstart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开始时间,tiend,tjend为装备节点Zi和Zj的参战结束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2中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的冗余时间消解的方法是:
对于时序作战环中相邻两个作战活动Activity1,Activity2,假设Activity1发生在Activity2之前,二者是串行关系,通过装备参战时间交集操作得到的有效作战活动时间窗分别为ΔTAvailable1=[a,b]
ΔTAvailable2=[c,d]
a、b分别表示作战活动Activity1的时间窗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c、d分别表示作战活动Activity2的时间窗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则定义以下冗余时间消解规则:
a)若b>d,对ΔTAvailable1进行更新操作:令b=d;
b)若a>c,对ΔTAvailable2进行更新操作:令c=a;
c)若d<a,该时序作战环无法顺利完成,在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删除对应的时序作战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3中对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修改的方法是:
步骤3.3.1:装备初始位置生成:生成网络中各装备的初始位置,按照装备体系中节点间的逻辑关系,保证各装备初始位置都在相关装备的侦察、通信和杀伤范围之内;
步骤3.3.2:装备随机位置生成:以Δt=1为步长,对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每个时刻的装备位置随机生成,随机位置生成法则为在上一时刻位置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装备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数据随机加减;
步骤3.3.3:时序作战环装备间接口类型匹配:按照装备体系逻辑层网络结构,对于所有可能发生链接关系的装备,将其接口类型两两匹配,若接口类型一致,则可以连通;若接口类型不一致,则该链接边失效;
步骤3.3.4:装备间边连接关系判断:对于每个时刻,首先计算装备间的距离,假设装备Zi在t时刻的位置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41
装备Zj(t)在t时刻的位置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42
则根据装备位置,计算装备间实地距离的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43
然后根据装备间有效通信距离、侦察范围和杀伤半径,判断出每个时刻不可连接的边;
步骤3.3.5:考虑每个时刻不可连接的边,对时序作战环中各个作战活动的有效作战活动持续时间窗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生成最终各个作战活动可能发生的时间窗,表征每个作战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晚结束时间,时序作战环中每条边可能存在的时间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对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分析的方法是:
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是对该作战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次目标打击任务程度的度量,从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和时间效率的角度综合衡量;
步骤4.1:计算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
1)标准时序作战环作战能力Cst,所述标准时序作战环表示基本的作战流程,指装备之间的关系是串联的,装备作用的发挥是有前后关系的,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1
CS为侦察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D为决策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A为打击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CT为目标装备的装备单元能力;
2)广义时序作战环作战能力;
广义时序作战环为包含多个相互协同装备的时序作战环;
若一个广义时序作战环中包含n个存在信息共享关系的侦察装备,则整个侦察系统的侦察能力CS等价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2
其中,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3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侦察装备单元的能力,n为侦查装备单元的数量;
同理可得,决策系统的决策能力CD、打击系统的打击能力CA分别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4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5
其中,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6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决策装备单元的能力,m为决策装备单元的数量,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57
为广义时序作战环中打击装备单元的打击能力,h为打击装备单元的数量;
该广义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可定义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61
步骤4.2:计算时序作战环的时间效率;
时序作战环的时间效率是指在时序作战环中,从目标侦察到完成目标打击所用的时间的倒数,从目标侦察到完成目标打击所用的时间是时序作战环中所有顺序作战活动的实际作战活动持续时间之和;
步骤4.3:体系整体作战效能进行评估;
设装备体系动态网络中对于某目标Ti所有可能的时序作战环集合为{TOLj},j=1,2,…,k,k表示目标Ti的时序作战环数量,在[0,t]时间内,第j个时序作战环对目标发起n次打击,该时序作战环的作战能力为Cj,每次打击的时间效率为Efficiencyje,则[0,t]时间内,该时序作战环的作战效能: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62
整个体系的作战效能是所有可能发生的作战环协同打击的结果,因此对于目标Ti,体系在[0,t]时间内的作战效能可表示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63
对于装备体系中所有的目标,按照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作战效能聚合,得到装备体系整体作战效能为:
Figure FDA0003808022450000064
其中,wi为目标的重要性,g为敌方目标总个数。
7.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使用一种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的各步骤。
CN202110233517.5A 2020-11-25 2021-03-03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2749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37962 2020-11-25
CN2020113379628 2020-11-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9496A CN112749496A (zh) 2021-05-04
CN112749496B true CN112749496B (zh) 2022-09-27

Family

ID=75651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33517.5A Active CN112749496B (zh) 2020-11-25 2021-03-03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494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08137B (zh) * 2021-06-29 2022-06-10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一种基于任务完成度和损失比的体系作战效能分析方法
CN113283124B (zh) * 2021-07-21 2021-10-15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多智能体的自治USoS参与模型构建方法及其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6248A (zh) * 2015-07-03 2016-02-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网络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CN108489329A (zh) * 2018-03-15 2018-09-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杀伤链的武器装备体系分析方法
CN109783868A (zh) * 2018-12-17 2019-05-21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计算有效ooda链数量的方法
CN110929394A (zh) * 2019-11-14 2020-03-27 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超网络理论的联合作战体系建模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WO2020119012A1 (zh) * 2018-12-12 2020-06-18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历史数据斜坡响应的动态系统静态增益估计方法
CN111598321A (zh) * 2020-05-09 2020-08-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一种基于信息驱动的作战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859541A (zh) * 2020-07-17 2020-10-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改进的pmaddpg多无人机任务决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6248A (zh) * 2015-07-03 2016-02-03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作战环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网络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CN108489329A (zh) * 2018-03-15 2018-09-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杀伤链的武器装备体系分析方法
WO2020119012A1 (zh) * 2018-12-12 2020-06-18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历史数据斜坡响应的动态系统静态增益估计方法
CN109783868A (zh) * 2018-12-17 2019-05-21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计算有效ooda链数量的方法
CN110929394A (zh) * 2019-11-14 2020-03-27 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超网络理论的联合作战体系建模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98321A (zh) * 2020-05-09 2020-08-2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一种基于信息驱动的作战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859541A (zh) * 2020-07-17 2020-10-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改进的pmaddpg多无人机任务决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面向体系贡献率的装备体系评估方法研究综述;杨克巍;《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90228;第41卷(第2期);第311-32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9496A (zh)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1414B (zh) 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步攻击安全态势评估方法
CN110929394B (zh) 基于超网络理论的联合作战体系建模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CN107682195B (zh) 基于复杂网络与大数据结合的通信网络鲁棒性评估方法
CN112749496B (zh) 基于时序作战环的装备体系作战效能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8489329B (zh) 一种基于杀伤链的武器装备体系分析方法
CN109302408B (zh) 一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
CN108400895B (zh)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算法
CN109639515A (zh) 基于隐马尔可夫和Q学习协作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US20170257396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providing cyber security
CN106203870A (zh) 一种面向联合作战的目标体系分析及武器分配方法
CN111784135B (zh) 基于超网络和ooda环理论的体系作战能力量化分析方法
CN105678030A (zh) 基于专家系统和战术战法分形化的空战战术团队仿真方法
CN106899442A (zh) 基于作战链路效率的指控网络抗毁测度方法
CN106953754A (zh) 基于作战链路熵的指控网络抗毁测度方法
CN111598393A (zh) 一种基于超网络理论的数据链网络运行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4202010A (zh) 基于信息熵的复杂系统网络化建模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4862152A (zh) 基于复杂网络的目标重要度评估方法
CN116187169A (zh) 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的无人机集群意图推断算法及系统
Jia et al. An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swarming UAVs air combat system
CN113051732A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方法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Ballistic Missile Midcourse Recognition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CN108259245A (zh) 基于桥接系数的指挥控制网络桥边识别方法
Yu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ombat System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Sudden Attack Events
Liu et al. Stackelberg game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warm active deception defense: from a multi-layer network perspective
ZHANG et al. A Systematic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 for Air Defense Operations Based on Deep Confidence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