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8907A - 无线网络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网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8907A
CN112738907A CN201911029379.8A CN201911029379A CN112738907A CN 112738907 A CN112738907 A CN 112738907A CN 201911029379 A CN201911029379 A CN 201911029379A CN 112738907 A CN112738907 A CN 1127389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h
network
end equipment
wireless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93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8907B (zh
Inventor
王劼
苗永只
邹文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Ezviz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293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890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4250 priority patent/WO202108317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89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9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89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9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04Switchboar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前端设备和网络后端设备,网络前端设备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网络后端设备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同时使得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从而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实现了在系统中同时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时能够实现有效的无线网络连接,同时提供了一种针对Mesh设备的有效的无线网络系统,以保证Mesh网络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无线网络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线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Mesh网络是一种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网络组网方式,在Mesh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可以互相连接,所有的节点之间形成一个网状的Mesh网络。
目前,通常在实现无线网络的系统时,标准的Mesh协议及网卡驱动仅仅是为Mesh设备提供了一个原始的数据通道,以使得网络中的各个设备各自通过网卡设备接入无线网络,其中,无线网络中可以包括支持Mesh功能的Mesh设备和不支持Mesh功能的非Mesh设备,但是,在网络中同时包括Mesh设备和非Mesh设备时,各Mesh设备如何组成一个有效的无线网络,以及各Mesh设备在无线网络中承担什么角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
无法在同时包括Mesh设备和非Mesh设备时实现无线网络,会导致Mesh网络缺乏适用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以克服Mesh网络缺乏适用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Mesh网络缺乏适用性,包括:
网络前端设备和网络后端设备,所述网络前端设备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
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
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网络后端设备接入所述因特网。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Mesh前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以及无线上行接口;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包括无线上行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后端设备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
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包括接入点无线下行接口和有线上行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前端设备还包括第一Mesh中继器和第二Mesh中继器;
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接入非Mesh网络,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
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还用于为Mesh网络中的各所述Mesh前端设备分配互联网协议IP地址;
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接入Mesh网络,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与所述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以及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的Mesh接口和所述无线上行接口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使得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的数据互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后端设备还包括Mesh后端设备;
所述Mesh后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无线上行接口、无线下行接口以及有线上行接口。
所述Mesh后端设备还用于为各所述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前端设备还包括第三Mesh中继器;
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接入Mesh网络,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与所述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或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建立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以及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和以及所述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以及所述Mesh后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以使得MAC层数据互通;
所述建立桥接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的无线上行接口或有线上行接口通过互联网协议IP管理工具建立连接,以使得IP层数据互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前端设备和网络后端设备,网络前端设备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网络后端设备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同时使得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从而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实现了在系统中同时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时能够实现有效的无线网络连接,同时提供了一种针对Mesh设备的有效的无线网络系统,以保证Mesh网络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的整体系统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非Mesh后端设备接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无线网络系统之前,首先对Mesh网络进行简单介绍,其中,Mesh网络是一种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简称WIFI)网络组网方式,其是一种基于802.11s协议的一种无线“多跳(multi-hop)”网络,与传统星型网络拓扑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在Mesh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可互相连接,每个节点都可拥有多条连接通道,所有的节点之间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
目前,Mesh网络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众多的WIFI原厂仅仅只是通过WIFI网卡为Mesh网络提供一个原始的的数据通道,但是如何把Mesh网络应用到实际的无线产品或项目中还是空白区域,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Mesh网络是无法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在目前的智能家居领域,尤其是在家庭安防系统领域,在网络中同时包括Mesh设备和非Mesh设备时如何实现无线网络的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无线网络系统,无法在同时包括Mesh设备和非Mesh设备时实现无线网络,会导致Mesh网络缺乏适用性。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以提升Mesh网络的适用性,使得在智能家具领域提供一个完整的可应用的无线网络系统。
下面结合图1对智能家居系统进行简答说明,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智能家居系统包括路由器,路由器通过有线链路与以太网连接,从而能够使得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个设备实现网络连接。
具体的,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设备可以包括无线网络摄像机(Internet ProtocolCamera,IPC)、网络硬盘录像机(Network Video Recorder,NVR)、网关设备、报警传感器、儿童看护设备、智能门锁以及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智能家居系统中所包括的设备可以通过无线链路与非Mesh后端设备连接以实现接入网络,其中,非Mesh后端设备为不支持Mesh功能的网管设备,如路由器等,或者支持Mesh网络的设备还可以通过Mesh设备之间的互相连接从而接入网络,其中,智能家居系统中所包括的设备的具体类型并不仅限于图1中所介绍的设备,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只要数据家居设备并且能够进行网络连接,就都可以认为是本实施例中的只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设备。
值得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出的无线网络摄像机、网络硬盘录像机以及网管设备处理作为发挥其特定作用的终端设备之外,在其配置Mesh网络的前提下,其还可以作为网络接入点,从而使得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其余设备可以通过网络接入点接入网络,相当于和路由器存在一样的作用。
在上述介绍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基础上,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其可以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介绍的智能家居系统,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的整体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
网络前端设备10和网络后端设备20,网络前端设备10包括Mesh前端设备101和非Mesh前端设备102;
网络后端设备20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
Mesh前端设备101和非Mesh前端设备102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20无线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后端设备20接入因特网。
具体的,网络前端设备10为用于执行特定功能的设备,如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所介绍的手机、电脑、平板、智能门锁等,其均是连接至网络用于执行特定功能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网络前端设备10可以包括Mesh前端设备101和非Mesh前端设备102,其中,Mesh前端设备101为支持Mesh网络的网络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102为不支持Mesh网络的网络前端设备,Mesh前端设备101以及非Mesh前端设备102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其所对应的具体设备的种类不做限定。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网络后端设备20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其中,局域网接入点是指接入当前局域网,而网络网关接入是指局域网和外网的连接,相当于是从局域网到外网的连接点,例如NVR可以作为网络后端设备,其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可以供IPC连接,从而与IPC组成一个局域网;又例如路由器作为网络后端设备,其既可以做为局域网接入点,又可以作为网络网关接入。
示例性的,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中所介绍的非Mesh后端设备、无线网络摄像机、网络硬盘录像机等均可以作为网络后端设备20,只要某设备能够作为网络接入点向网络前端设备10提供网络连接,网络后端设备20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在该基础上进行任意扩展,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前端设备10和网络后端设备20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划分,以图1中介绍的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报警传感器”为例,其可以仅作为一台网络前端设备10用于实现报警的功能,则此时系统中的其他设备不可以通过报警传感器接入网络;或者,报警传感器还可以作为一台网络后端设备20用于向其余设备提供网络连接,则此时报警传感器不再需要实现报警的功能,只需要处理网络连接以及上行数据传输和下行数据传输即可;或者,报警传感器可以同时作为网络前端设备10用于实现报警的功能,还可以同时作为网络后端设备20用于向其他设备提供网络连接,因此基于上述介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网络前端设备10以及网络后端设备2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各设备进行选择,此处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需要设置一台设备作为网络后端设备20,则对该设备的硬件条件存在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在选择网络后端设备时需要保证该设备能够有效完成网络连接,从而保证无线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Mesh前端设备101和非无线网络前端设备102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20无线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后端设备20接入因特网,从而使得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均能够实现有效的无线网络连接,以保证Mesh网络的适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包括:网络前端设备和网络后端设备,网络前端设备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网络后端设备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用于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同时使得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从而通过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实现了在系统中同时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时能够实现有效的无线网络连接,同时提供了一种针对Mesh设备的有效的无线网络系统,以保证Mesh网络的适用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中的网络后端设备可以同时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和Mesh后端设备,或者还可以仅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介绍,首先结合图3和图4对网络后端设备可以同时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和Mesh后端设备的情况进行介绍,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非Mesh后端设备接口示意图。
如图3所示:
无线网络系统的网络后端设备20同时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和Mesh后端设备。
网络前端设备10包括多个Mesh前端设备、多个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第三Mesh中继器,在本实施例中,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第三Mesh中继器的具体数量均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的,其取决于当前的智能家居系统中具体包括什么设备以及各设备具体作为什么用途,因此图3中的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第三Mesh的数量及其连接关系仅为示例性的说明,并非对其实现方式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各网络后端设备以及各网络前端设备的连接均是通过其内部设置软件接口实现连接的,下面结合图3对各网络后端设备和各网络前端设备所包括的接口,以及各接口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各网络前端设备所包括的接口进行说明:
Mesh前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以及无线上行接口,其中无线上行接口例如可以为站点(station,STA)接口;非Mesh前端设备包括无线上行接口。
其中,具有无线上行接口的设备能够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网络接入点连接从而连接到非Mesh网络(也就是普通无线网络);具有Mesh接口的设备能够通Mesh接口与其余具有Mesh接口的设备建立Mesh网络,也就是说,具有Mesh接口的设备可以互相之间建立起Mesh网络,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小型的Mesh局域网,而不具备Mesh功能的设备则不能够连接该Mesh网络。
同时,因为本实施例中只有网络后端设备是直接连接至因特网的,而网络前端设备要与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才能够接入因特网,但是设置每一个网络前端设备都与网络后端设备连接的话,会导致网络后端设备承载过多的负载,同时当网络前端设备与网络后端设备距离较远时,是无法实现网络连接的,则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中继节点实现有效的网络连接。
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网络前端设备还包括第三Mesh中继器,其中第三Mesh中继器用于为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能够通过第三Mesh中继器接入Mesh网络,从而减轻了网络后端设备的连接负载,也避免了网络前端设备与网络后端设备距离较远时无法实现网络连接的问题,其中,第三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
具体的,具有无线下行接口的设备能够通过该接口将其余设备连接至无线网络,可以理解的是,包括无线下行接口的设备相当于一个网络的桥梁,其主要作用是将包括无线上行接口的设备接入网络,针对Mesh设备,第三Mesh中继器可以在各Mesh前端设备之间作为中继,以使得Mesh网络互通,而针对非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可以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连接,则此时第三Mesh中继器可以在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之间作为中继,以使得非Mesh前端设备接入Mesh网络,从而实现Mesh网络连接。
其次对各网络后端设备所包括的接口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非Mesh后端设备包括接入点无线下行接口和有线上行接口。
其中,有线上行接口为硬件实体接口,例如可以包括有线局域网(Local AreaNetwork,LAN)接口、有线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接口等,如图4所示,虚线所指示的接口即为有线上行接口,也就是说有线上行接口是设置在非Mesh后端设备上的可插拔连接的实体接口,例如可以通过网线将有线上行接口与网卡或者交换机的因特网接口连接,从而使得无线网络系统能够上行接入因特网。
其中,Mesh后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无线上行接口、无线下行接口以及有线上行接口。
根据上述介绍的各个接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某设备包括无线上行接口时,则该设备可以作为接入到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当某设备包括无线下行接口时,则还设备可以作为无线网络中的无线接入节点,用于将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接入因特网,因此第一设备的无线上行接口可以与第二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连接,可以使得第一设备可以通过第二设备连接无线网络;同时,包括Mesh接口的各设备可以在互相之间可以建立Mesh网络,从而在各包括Mesh接口的设备之间实现无线网络的连接。
在对本实施例中各设备的接口进行介绍之后,其次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中的各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
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有线上行接口与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从而能够使得无线网络系统首先接入因特网,也就是说将非Mesh后端设备作为无线网络系统所构建的局域网的出口,实现系统中数据的上行传输,将系统数据传输至因特网中;
Mesh后端设备通过无线上行接口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以使得非Mesh后端设备和Mesh后端设备均能够向各网络前端设备提供网络连接的接入点,或者,Mesh后端设备还可以通过有线上行接口与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其实现方式与非Mesh后端设备类似;
Mesh前端设备以及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则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就能够通过非Mesh后端设备实现无线网络连接;
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以及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具体的,当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时,非Mesh前端设备就能够通过第三无线中继器实现接入Mesh网络;当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时,非Mesh前端设备就能够通过Mesh后端设备实现接入非Mesh网络。
Mesh前端设备、第三Mesh中继器以及Mesh后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其中,Mesh前端设备、第三Mesh中继器以及Mesh后端设备均包括有Mesh接口,则包含Mesh接口的设备可以构建有Mesh网络,从而在互相之间建立Mesh网络,可以理解的是,因为非Mesh前端设备不包括Mesh接口,则非Mesh前端设备不能够连接至Mesh网络中,但是其可以通过第三Mesh中继器实现数据的互通。
各设备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可以参照图3中示例,以及各设备所支持的接口也在图3中进行了标注,但是图3并非对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在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图3中所包括的设备及其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任意可能的扩展。
下面在上述介绍的各设备所包括的接口以及各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的基础上,从无线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角度对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进行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非Mesh前端设备:
非Mesh前端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无线智能窗帘,无线灯泡等)在本地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无线上行接口连接非Mesh后端设备、或者Mesh后端设备、或者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从而实现无线网络连接,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传输至网络后端设备;或者,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从网络后端设备获取网络数据。
Mesh前端设备:
Mesh前端在本地进行数据采集,可以通过Mesh接口连接至Mesh后端设备或者第三Mesh中继器,从而实现接入Mesh网络,或者还可以通过无线上行接口连接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或者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从而实现接入非Mesh网络,以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网络后端设备;或者,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从网络后端设备获取网络数据。
第三Mesh中继器:
第三Mesh中继器上行连接至Mesh网络(包括Mesh后端设备和Mesh前端设备),下行连接至非Mesh前端设备,当Mesh前端设备或者非Mesh前端设备与网络后端设备的距离较远时,可以为Mesh前端设备或者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
Mesh后端设备:
Mesh后端设备的接口组对应的形态为:Mesh+无线下行+无线上行,也就是说通过Mesh接口实现Mesh网络连接,通过无线下行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实现无线网络连接;
例如手机之类的传统终端可以通过无线上行接口连接到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从而访问并获取Mesh网络中任意一台设备上的数据,当Mesh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之后,手机也可以通过4G网络访问Mesh网络中的任一台设备。
其中,网络后端设备的Mesh接口和各无线下行接口在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层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以使得系统中的数据在MAC层互通(也就是二层互通);以及建立桥接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与网络后端设备的无线上行接口或有线上行接口通过互联网协议IP管理工具建立连接,以使得IP层数据互通(也就是三层互通),其中IP管理工具例如可以为iptable。
在本实施例中,Mesh后端设备还用于为Mesh网络中的各所述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因此Mesh后端设备对应管理有动态主机设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Protocol,DHCP)服务器,从而根据DHCP服务器为各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因为由于某些协议必须依赖二层直接传输,同时为了DHCP服务器的管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桥接方式建立的连接和通过iptable建立的连接会共存。
本实施例中通过桥接方式实现MAC层数据互通,以及通过iptable实现IP层数据互通,从而使得Mesh网络和无线网络在本地实现了数据互通,以提升无线网络系统的互通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有线上行接口与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Mesh后端设备通过有线上行接口或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建立网络连接。Mesh前端设备以及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和以及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Mesh前端设备、第三Mesh中继器以及Mesh后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网络后端设备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以使得MAC层数据互通。建立桥接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与网络后端设备的无线上行接口或有线上行接口通过互联网协议IP管理工具建立连接,以使得IP层数据互通。能够在系统中同时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时构建有效的无线网络连接,同时通过实现MAC层的数据互通和IP层的数据互通,能够使得Mesh网络和普通无线网络的数据互通,以提升无线网络系统的互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其次结合图5对网络后端设备仅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的情况进行介绍,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不包括Mesh设备的无线网络系统,如图5所示:
图5实施例中的非Mesh后端设备、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与图3实施例中介绍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下面仅对图3和图5的差异部分进行重点介绍。
图3和图5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图5中的无线网络系统的网络后端设备仅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则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可以分别通过各自的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图5中不包括Mesh后端设备,但是图5中的Mesh前端设备以及各Mesh中继器互相之间还需要构建Mesh网络,因此本实施例引入了第一Mesh中继器,其中,第一Mesh中继器用于为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Mesh前端设备通过第一Mesh中继器接入非Mesh网络,第一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因为第一Mesh中继器包括无线上行接口,所以第一Mesh中继器就可以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连接,从而实现第一Mesh中继器接入因特网,同时因为第一Mesh中继器还包括Mesh接口,因此系统中的Mesh中继器以及Mesh前端设备就可以通过Mesh接口与第一无线中继器建立Mesh网络连接,从而实现Mesh网络的系统,同时Mesh前端设备可以通过第一Mesh中继器接入非Mesh网络(也就是普通网络)。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Mesh中继器,在不需要设置Mesh后端设备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实现Mesh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构建,从而增加了无线网络系统的灵活性。
同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Mesh中继器与上述图3实施例中的第三Mesh中继器作用和接口均相同,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其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介绍。
值得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Mesh后端设备负责为各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在本实施例中不存在Mesh后端设备,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Mesh中继器还用于为各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具体的,第一Mesh中继器提供DHCP服务器分配服务,为Mesh网络中的各设备分配IP地址,在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esh网络中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Mesh中继器,从而提供多个DHCP服务器分配服务,以为Mesh网络提供多个网络出口,相对于Mesh单出口网络来讲,起到了负载均衡的作用。
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Mesh中继器所包括的接口为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而Mesh前端设备所包括的接口同样是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Mesh中继器中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之间通过桥接的方式建立连接,从而实现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的MAC层数据互通(二层互通),其中无线上行接口连接上行无线下行接口,Mesh接口连接接入Mesh网络,从而使得第一Mesh中继器作为Mesh网络和普通无线网络之间的桥梁,使普通无线网络和Mesh网络可以融合到一起,实现数据的互通。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只要Mesh前端设备中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之间通过桥接的方式建立连接,则Mesh前端设备就可以充当第一Mesh中继器的角色,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系统,通过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有线上行接口与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Mesh前端设备、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第一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无线上行接口与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Mesh前端设备、第一Mesh中继器以及第二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无线上行接口与第二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通过第一Mesh中继器实现普通无线网络和Mesh网络的融合,从而在不包括Mesh后端设备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有效的构建无线网络,从而提升了无线网络系统的灵活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实现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步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网络前端设备和网络后端设备,所述网络前端设备包括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
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用于提供局域网接入点或者网络网关接入;
Mesh前端设备和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无线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网络后端设备接入因特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esh前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以及无线上行接口;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包括无线上行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包括非Mesh后端设备;
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包括接入点无线下行接口和有线上行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前端设备还包括第一Mesh中继器和第二Mesh中继器;
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接入非Mesh网络,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上行接口;
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还用于为Mesh网络中的各所述Mesh前端设备分配互联网协议IP地址;
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接入Mesh网络,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与所述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以及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以及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第二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esh中继器的Mesh接口和所述无线上行接口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使得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的数据互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还包括Mesh后端设备;
所述Mesh后端设备包括Mesh接口、无线上行接口、无线下行接口以及有线上行接口;
所述Mesh后端设备还用于为各所述Mesh前端设备分配IP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前端设备还包括第三Mesh中继器;
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用于为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提供网络中继节点,以使得所述Mesh前端设备和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通过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接入Mesh网络,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包括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与所述因特网建立有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后端设备通过所述有线上行接口或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建立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以及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非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非Mesh前端设备还通过所述无线上行接口与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的无线下行接口和以及所述Mesh后端设备的无线下行接口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所述Mesh前端设备、所述第三Mesh中继器以及所述Mesh后端设备分别通过各自的Mesh接口互相建立无线网络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在媒体访问控制MAC层通过桥接建立连接,以使得MAC层数据互通;
所述建立桥接的Mesh接口和无线下行接口与所述网络后端设备的无线上行接口或有线上行接口通过互联网协议IP管理工具建立连接,以使得IP层数据互通。
CN201911029379.8A 2019-10-28 2019-10-28 无线网络系统 Active CN1127389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9379.8A CN112738907B (zh) 2019-10-28 2019-10-28 无线网络系统
PCT/CN2020/124250 WO2021083170A1 (zh) 2019-10-28 2020-10-28 无线网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9379.8A CN112738907B (zh) 2019-10-28 2019-10-28 无线网络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907A true CN112738907A (zh) 2021-04-30
CN112738907B CN112738907B (zh) 2023-02-28

Family

ID=75589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9379.8A Active CN112738907B (zh) 2019-10-28 2019-10-28 无线网络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8907B (zh)
WO (1) WO2021083170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2331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认证服务器及网状网中双向认证的方法及系统
JP2008193183A (ja) * 2007-02-01 2008-08-21 Sony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2144420A (zh) * 2008-09-02 2011-08-0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网格型网络的代理机制
CN105007201A (zh) * 2015-05-27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无线音箱及系统
CN105992398A (zh) * 2015-03-05 2016-10-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网络、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US20170195632A1 (en) * 2014-04-03 2017-07-06 CafeX Communications Inc. Framework to support a hybrid of meshed endpoints with non-meshed endpoints
CN109673014A (zh) * 2019-01-25 2019-04-23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结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810290U (zh) * 2015-06-24 2015-11-25 北京勇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无线智能系统
CN106534286A (zh) * 2016-11-03 2017-03-22 杭州鸿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mesh网络设备与云端用户的系统及方法
CN107592253A (zh) * 2017-09-25 2018-01-16 江苏英索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ZigBee‑IP混合网络
US10243651B1 (en) * 2018-01-17 2019-03-26 Vt Idirect, Inc. Mesh satellite terminal accessing multiple time division carriers
CN109785482A (zh) * 2018-12-27 2019-05-21 浙江金华凯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蓝牙mesh技术的智能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2331A (zh) * 2007-01-09 2008-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认证服务器及网状网中双向认证的方法及系统
JP2008193183A (ja) * 2007-02-01 2008-08-21 Sony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2144420A (zh) * 2008-09-02 2011-08-03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网格型网络的代理机制
US20170195632A1 (en) * 2014-04-03 2017-07-06 CafeX Communications Inc. Framework to support a hybrid of meshed endpoints with non-meshed endpoints
CN105992398A (zh) * 2015-03-05 2016-10-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信系统、通信网络、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05007201A (zh) * 2015-05-27 2015-10-2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无线音箱及系统
CN109673014A (zh) * 2019-01-25 2019-04-23 欧普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结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907B (zh) 2023-02-28
WO2021083170A1 (zh)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2730B2 (en) Traffic-aware group reformation in a multi-group P2P network
CN109672708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系统
EP2991278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network traffic
JP2011508551A (ja) 複数の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同時にアクセス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CN102204209B (zh) 跨媒介网络中的QoS协商方法和系统及网络设备
KR101805628B1 (ko) 오디오/비디오 네트워크에서의 동시성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3124240A (zh) 网关配置方法、网关设备及网络系统
CN102291283A (zh) 一种数字家庭网络系统
JP5476287B2 (ja) Bluetoothネットワークの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の無線情報配信装置
WO2022228162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EP1472832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aging a connection and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mprising a bridge
CN107181614B (zh) 一种wifi网络及其组网方法和数据传输方法
CN114697999A (zh) 一种冗余路径创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738907B (zh) 无线网络系统
CN114189497A (zh) 地址获取方法和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0824050B1 (ko) 이종의 네트워크를 연동하는 게이트웨이 장치, 그 방법 및기록 매체
CN113163276A (zh) 路由信息的发布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02504B (zh) Ptn中控制信令通道的建立方法、ptn网元及存储介质
CN111315037B (zh)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89986A (zh)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通信设备的数据通信方法、通信设备以及存储装置
CN109548177B (zh) 一种大规模WiFi网络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5792385A (zh) 一种基于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9861900B (zh) 实时通信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817727B (zh) 一种多个可搬移无线宽带系统的传输组网方法
US20120155371A1 (en) Method for accessing 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 system and wireless repeater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