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8862A -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8862A
CN112738862A CN202011580442.XA CN202011580442A CN112738862A CN 112738862 A CN112738862 A CN 112738862A CN 202011580442 A CN202011580442 A CN 202011580442A CN 112738862 A CN112738862 A CN 112738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nodes
contact
frequent
forwa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04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8862B (zh
Inventor
袁培燕
黄笑妍
赵晓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5804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8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8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8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进行强接触节点识别,然后在强接触节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局关系下挖掘节点的潜在接触机会,找到网络中的频繁接触节点;最后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其频繁节点的情况,判断包是否被继续转发,以生成较少的数据包备份数,并选择一些与目的节点有更大接触机会的节点来携带这些数据包。本发明充分利用节点的效用值来降低路由冗余代价,大大提高了数据包的投递率、减少了平均消耗和跳数。

Description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网络的发展,在移动场景下,源、目标节点之间通常不存在端到端的多跳无线链路。为了满足特殊网络环境的通信需求,机会网络(opportunistic network)方向的研究工作进展十分迅速。机会网络利用节点移动过程中形成的相遇机会,采用“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对网络拓扑的时变性和节点资源受限性、密度稀疏性有较强的适应力。因此在车载设备所形成的车载网、野生动物信息收集、大型集会(如大型体育赛事现场、演唱会等)、偏远地区以及深空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数据在传送过程中大多需要经历多跳才能够从源节点成功到达目的节点,但在选择合适的中继后,在每一次转发前都要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网络中会存在大量数据包的冗余副本,造成较高的网络开销。
目前,如何对路由协议性能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在较高的投递率下减小对网络资源消耗成为机会网络的研究热点。为了避免洪范机制带来较多冗余的消息副本,研究人员提出了冗余效用混合机制路由。冗余效用混合机制路由兼有洪范和效用路由机制的特点,类似于采用多播的方式,允许每个消息有多个冗余,再按照特定的效用策略选择合适的中继。基于效用机制的路由通常使用接触历史、社会关系、上下文信息作为节点的效用值,节点的每次接触,把数据包转发给比自己效用高的邻居节点。在许多现存的机会路由算法中,路由问题可以描述为“节点Ni携带数据包m,如果节点Nj效用值比Ni大,那么Ni进行转发”。这种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网络开销,但是网络传输代价仍然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以解决目前机会网络转发中存在网络开销大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该转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网络中各个节点的接触时长、断开时长和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确定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并记录到强接触表中;
2)根据强接触表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的最小支持度获取频繁节点和频繁节点对;
3)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的情况进行数据转发。
本发明充分利用节点的效用值来降低路由冗余代价,首先进行强接触节点识别,然后在强接触节点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全局关系下挖掘节点的潜在接触机会,找到网络中的频繁接触节点;最后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其频繁节点的情况,判断包是否被继续转发,以生成较少的数据包备份数,并选择一些最佳的(与目的节点有更大接触机会的)的节点来携带这些数据包,来提高数据包的投递率。
进一步地,为了准确识别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所述步骤1)中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确定过程如下:
A.根据每个节点的接触时长和断开时长,计算相互通信的两节点之间的接触强度;
B.根据网络中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计算与其历史接触节点的个数,并计算各节点的平均接触强度;
C.选取接触强度大于平均接触强度的节点作为该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具有强接触关系的节点相比非强接触关系的节点有较高的概率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平均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31
其中ASa为节点a的平均接触强度,F(Na)为与节点a在历史通信中有过接触关系的邻居节点个数,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32
为与节点a在历史通信中有过接触的邻居节点其接触强度之和。
进一步地,所述两节点之间的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33
其中S(a,b)为节点a与节点b的接触强度,CTa,b为节点a与节点b总接触时长,OTa,b为节点a与节点b总间隔时长。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2)中频繁节点的选取过程为:
遍历强接触表得到候选1-项集C1;根据最小支持度的值计算支持率的值,删除小于支持率的节点,得到频繁1-项集L1;频繁1-项集L1中节点即为频繁节点。
进一步地,网络中频繁接触节点对指的是同为频繁节点且同为多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的节点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转发条件包括有: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候选中继节点时,如果候选中继节点是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则直接进行转发;否则,计算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和候选中继节点分别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小于候选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相似度时,由该候选中继节点进行转发。
进一步地,节点之间的相似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34
其中Simi(a,b)为节点a与节点b的相似度,F(Ta,b)为节点a和节点b共同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F(Tb)为节点b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转发条件还包括有: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候选中继节点时,如果候选中继节点是目的节点,则直接进行转发;否则判断所携带的数据包是否已经直接或间接发送给目的节点的所有频繁节点中,若是,则不转发,若否,则判断候选中继节点是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识别强接触节点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获取频繁节点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中数据转发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验结果图-投递率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验结果图-网络开销对比图;
图7为本发明实验结果图-传输延时对比图;
图8为本发明实验结果图-跳数图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
本发明充分利用节点的效用值来降低路由冗余代价,首先进行强接触节点识别,然后在强接触节点关系的基础上,结合Apriori算法思想进一步在全局关系下挖掘节点的潜在接触机会,找到网络中的频繁接触节点;最后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其频繁节点的情况,判断包是否被继续转发,以生成较少的数据包备份数,并选择一些最佳的(与目的节点有更大接触机会的)的节点来携带这些数据包,来提高数据包的投递率。该方法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识别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
该步骤的目的是根据网络中各个节点的接触时长、断开时长和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确定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其实现流程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每个节点的接触时长和断开时长,计算相互通信的两节点之间的接触强度。
网络中记录有每个节点的接触时长和断开时长,假设网络G(V)中有N个节点,节点a和b为网络中任意两节点,当节点a与节点b相互通信时,CTa,b为节点a与节点b总接触时长,OTa,b总间隔时长,节点a和节点b接触强度公式定义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51
当a、b接触与断开时,CTa,b、OTa,b会自动更新,节点的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社会特征,可以理解为两个有较强社会关系的节点相比社会关系弱的节点其移动性更相似,存在的接触机会就越多。所以从时间角度分析节点关系,一定时间下有较强社会关系的节点其接触时长CT较大而间隔时长OT较小,接触强度就会比较高。
2)根据网络中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计算与其历史接触节点的个数F(Na)并根据公式计算平均接触强度ASa
为了从不同接触强度的邻居节点中找到接触较多的节点,定义了平均接触强度,节点a在历史时刻有过接触的邻居节点集合可用Na表示,其邻居节点个数可用F(Na)(F(Na)<N)表示,则节点a的平均接触强度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61
3)根据接触强度和平均接触强度的关系确定强接触节点。
当S(a,b)>ASa时,节点b是节点a的强接触节点。当S(a,b)<ASa时,节点b不是节点a的强接触节点,并记录到强接触表中。
重复上述过程,判断节点a通信范围内其他邻居节点是否为强接触节点,完成a节点的强接触记录。依照上述方法,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都被记录在强接触表中。
2.获取全局频繁节点。
该步骤是利用Apriori算法思想,根据强接触表记录的节点接触关系构建数据集来分析并挖掘节点的关联关系;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最小支持度(min_supprot),在全局节点的强接触关系下运用统计学与概率论知识筛选网络中的频繁节点集,其中包括频繁1-项集和频繁2-项集,预测节点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各个节点的频数选取活跃节点,并记录到频繁1-项集L1中。
有N个节点的网络G(V)表示为网络中事务样本(Ω)中有N个事务,1-项集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62
为网络中的任意节点,假设1-项集X在强连接表中是m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则1-项集X在总事务中出现的次数σ(X)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63
则项集X的支持度表示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64
项集支持度代表的含义为项集在总事务中出现的次数与总事务数的占比。最小支持度是满足频繁项集的最小阈值(其规定节点作为强接触节点的最小个数,由自己设定),其值尤为重要,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当设置过低会使网络中频繁项集数量增多导致节点关联关系增多,挖掘出的节点关联关系意义不大。当设置的过高会忽视某些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使网络中可传送数据包的中继节点减少导致网络投递率降低。
遍历N×N强接触表,当某节点为任意节点的强接触节点时,该节点即可成为候选1-项集C1中的节点,得到C1后并计算节点的支持度;根据设置的最小支持度,计算支持率support_rate,其中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71
删除候选1-项集C1中支持度小于支持率的节点,得到频繁1-项集L1,频繁1-项集L1根据网络中节点的接触情况自动更新。当需要判断a节点是否为L1中的节点时,需要计算a的频数Freqa,假设Freqa=n,说明a节点在网络中为n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当Freqa>min_support,则a∈L1,认为节点a是网络中的活跃节点,又可称为频繁节点。频繁节点与网络中多个节点存在强接触关系,其有更大的可能将数据包传送给目的节点。
重复该步骤,计算b节点的频数Freqb并判断其是否属于频繁1-项集,依次类推,找到网络中所有活跃节点并记为频繁1-项集。
2)选取同为频繁节点且同时为多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作为网络中频繁接触节点对。
挖掘频繁节点对意在挖掘网络中频繁节点存在的潜在关联关系,进一步利用节点的强接触关系转发数据包,所以是在频繁1-项集的基础上构成频繁2-项集。当a节点和b节点都在L1中,则需再次查找强接触表,计算二者的频数Freq(a,b)。假设Freq(a,b)=n且a,b∈L1,则说明a和b同为n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当Freq(a,b)>min_support,则a节点和b节点可以组合成频繁2-项集,说明a节点和b节点可以通过共同的n个强接触节点建立间接联系,认为二者有较高的概率存在潜在关系,称为网络中频繁接触节点对,并更新到频繁接触表中。当Freq(a,b)<min_support,认为二者共同的强接触节点较少,其通过共同强接触节点建立间接联系的概率较低。依次类推,找到网络中所有频繁接触节点对并记录在网络维护的频繁触表中。
通过此方法得到全局的频繁接触表,最后在频繁接触个数表中记录节点频繁通信节点的个数。网络中频繁接触的节点对被记录在频繁接触表中,目的是在数据转发时帮助选择更优的中继节点,更好的做出转发决策。
3.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的情况进行数据转发。
数据转发步骤中设置停止转发条件,通过包传送的情况,传送的节点是否直接或间接的包含了目的节点所有的频繁接触节点来决定是否停止转发。
在网络G(V)中,转发表记录了数据包被转发给了哪些节点,并用转发次数表记录数据包的转发次数。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候选中继节点时,如果候选节点是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则直接进行转发并更新转发表和转发次数表。若候选中继节点不是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则要分别计算它们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假设节点b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用F(Tb)表示,节点a和节点b共同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用F(Ta,b)表示。则计算节点a与节点b的相似度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081
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小于候选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相似度时,说明候选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相遇的概率大于前者与目的节点的相遇概率,则进行数据包转发操作。与此同时查找频繁接触表,找到候选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共同的强接触节点,并查看转发表中是否有该节点的记录,若没有,更新转发表和转发次数表。
如图4所示,例如,当a节点携带需要转发给目的节点d的数据包M与节点b相遇时,若b节点没有通过其它节点获得包M的备份时,则首先判断b节点是否为数据包的目的地,如果是则直接进行转发;不是则需要判断数据包M是否已经直接或间接发送给目的节点d所有频繁接触的节点中,即判断数据包M的转发次数(forward_number(M,d))是否与目的节点d的频繁节点个数(freq_contact_node_number(d))相等,若相等则a节点不在将包M转发给b节点并从缓冲区中删除数据包M不再发送给其它节点。因为当二者相等时,a节点认为数据包M传送到的中间节点已经覆盖了目的节点所有频繁接触的节点。
若不等则需要继续判断b节点是否为目的节点d的频繁接触节点,是则将包M转发给节点d并更新转发次数表中包M的转发次数且在转发表中记录,此过程是直接将包发送给了目的节点d的频繁接触节点。若b节点不是目的节点d的频繁接触节点,则要计算a节点和b节点与目的节点d的相似度。当simi_ad>simi_bd时,将数据包M转发给b并更新转发表和转发次数表。更新转发表需要查找频繁接触表,当某节点同为b、d的频繁节点,并且转发表中没有其记录,则将该节点信息在转发表相应位置记录为1,并把包M的转发次数forward_number(M,d)加1。此过程是将数据包转发给了与目的节点有更多共同频繁接触的中间节点,认为其与目的节点相遇的概率更大或者有更高的概率把数据包传送给共同的频繁节点,属于间接传送给目的节点的频繁接触节点。当simi_ad<simi_bd时,说明b节点与目的节点通过间接相遇的概率比a节点小,则a节点不做出转发决策。
通过以上转发过程的描述,可看出本发明主要是利用节点的强接触关系在全局关系下挖掘网络中有较高潜在联系机会的频繁节点,并在转发时根据转发到的频繁节点的数量来决定是否转发,通过以上方法来解决多备份方式下路由数据包会造成较高开销的问题。
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下面将本发明所实现的路由算法与现有的几种路由算法进行比较,实验在Winsdows 10 64位操作系统Visual C++6.0仿真平台,Intel(R)Core(TM)i7-8700 CPU@3.20GHz的处理器上运行。实验采用RealTrace-KAIST数据集,该数据集由韩国科学技术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提供,记录了人们日常在校园内的行为活动,共有34人手持GPS定位设备参与数据的采集过程,收集了92天的活动轨迹数据。在本次实验中不考虑节点的缓存空间,网络环境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2865113070000101
在本次实验中网络中有90个节点,经过多次实验,将最小支持度的值设置为35,使用数据包的投递率、网络开销、传输延时和跳数四个性能指标对算法进行对比。
投递率表示成功传送到目的地的数据包数量与网络中产生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如图5所示,本发明所提出路由算法(简称为ZFTZ)的投递率达到了90.8%,略低于PageRank算法和GeoSocial算法,高于PRoPHET算法。可以看出在基于频繁接触节点思想比PRoPHET算法所提出的基于相遇历史的思想更有优势。由于设置了转发终止条件,数据包备份数减少导致投递率有所降低。总的来说,本发明的路由思想可以获得较高的投递概率。
网络开销表示路由数据包过程中产生数据包副本的数量,数据包副本越多表示对网络资源的消耗越大。如图6所示,本发明所提出路由算法的平均网络开销相比PageRank算法、GeoSocial算法和PRoPHET算法明显下降。说明频繁接触节点设置转发终止条件可以很好的降低网络开销。
传输时延表示数据包成功传送至目的地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如图7所示,本发明所提出路由算法的平均传输延时与GeoSocial算法相近,高于PageRank算法。当数据包转发给的中间节点不是目的节点的频繁接触节点,还需要等到合适的机会再次转发并且网络中数据包备份数减少,这都会使传输时延有所增加。但本路由算法传输延时明显低于PRoPHET算法。
跳数表示从源点携带数据包开始要经历多少节点能够到达目的节点。如图8所示,本发明所提出路由算法的平均跳数与PRoPHET算法相近,明显小于GeoSocial算法和PRoPHET算法。说明本路由算法包丢弃的概率相对小,网络会更稳定。
以上所述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综合考虑节点的“接触-断开”状态,提出新的衡量节点关系指标。接下来结合Apriori算法思想并设置最小支持度值,挖掘节点的潜在接触关系。最后利用有较高接触概率的频繁接触节点,设置数据转发的停止条件,完成数据包的传送工作。通过实验发现,本发明可以在保持较高投递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网络开销。

Claims (9)

1.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转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网络中各个节点的接触时长、断开时长和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确定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并记录到强接触表中;
2)根据强接触表中各个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设置的最小支持度获取频繁节点和频繁节点对;
3)根据数据包被传送到的中间节点所含盖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的情况进行数据转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各节点的强接触节点确定过程如下:
A.根据每个节点的接触时长和断开时长,计算相互通信的两节点之间的接触强度;
B.根据网络中各节点历史接触情况计算与其历史接触节点的个数,并计算各节点的平均接触强度;
C.选取接触强度大于平均接触强度的节点作为该节点的强接触节点,具有强接触关系的节点相比非强接触关系的节点有较高的概率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865113060000011
其中ASa为节点a的平均接触强度,F(Na)为与节点a在历史通信中有过接触的邻居节点个数,
Figure FDA0002865113060000012
为与节点a在历史通信中有过接触的邻居节点其接触强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节点之间的接触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865113060000021
其中S(a,b)为节点a与节点b的接触强度,CTa,b为节点a与节点b总接触时长,OTa,b为节点a与节点b总间隔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频繁节点的选取过程为:
遍历强接触表得到候选1-项集C1;根据最小支持度的值计算支持率的值,删除小于最小支持率的节点,得到频繁1-项集L1;频繁1-项集L1中的节点即为频繁节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络中频繁接触节点对指的是同为频繁节点且同为多个节点的强接触节点的节点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转发条件包括有: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候选中继节点时,如果候选中继节点是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则直接进行转发;否则,计算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和候选中继节点分别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与目的节点的相似度小于候选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相似度时,由该候选中继节点进行转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节点之间的相似度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2865113060000022
其中Simi(a,b)为节点a与节点b的相似度,F(Ta,b)为节点a和节点b共同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F(Tb)为节点b的频繁接触节点个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转发条件还包括有: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候选中继节点时,如果候选中继节点是目的节点,则直接进行转发;否则判断所携带的数据包是否已经直接或间接发送给目的节点的所有频繁节点中,若是,则不转发,若否,则判断候选中继节点是否为目的节点的频繁节点。
CN202011580442.X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Active CN1127388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0442.XA CN1127388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0442.XA CN1127388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862A true CN112738862A (zh) 2021-04-30
CN112738862B CN112738862B (zh) 2022-09-23

Family

ID=75606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0442.XA Active CN112738862B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886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24289A1 (en) * 2009-11-20 2011-05-26 Krishna Balachandr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30137469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related message
CN104378229A (zh) * 2014-10-30 2015-02-25 东南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的链路预测方法
CN108650698A (zh) * 2018-05-03 2018-10-12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数据转发方法
CN109874159A (zh) * 2019-03-28 2019-06-11 中南大学 基于信息熵的移动机会网络节点社会关系度量、簇建立与更新及路由方法
CN110166292A (zh) * 2019-05-20 2019-08-23 河南科技大学 机会网络中基于投递预测与副本自适应的机会路由方法
CN110213806A (zh) * 2019-05-14 2019-09-06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节点社会属性的Spray&Wait移动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CN110248392A (zh) * 2019-04-26 2019-09-17 长安大学 一种车联网中基于节点效能的机会转发方法
CN111970200A (zh) * 2020-08-27 2020-11-20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效用值的概率路由方法
CN111970373A (zh) * 2020-08-27 2020-11-20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相似度的消息确认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24289A1 (en) * 2009-11-20 2011-05-26 Krishna Balachandr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30137469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 opportunistic network related message
CN104378229A (zh) * 2014-10-30 2015-02-25 东南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的链路预测方法
CN108650698A (zh) * 2018-05-03 2018-10-12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机会网络数据转发方法
CN109874159A (zh) * 2019-03-28 2019-06-11 中南大学 基于信息熵的移动机会网络节点社会关系度量、簇建立与更新及路由方法
CN110248392A (zh) * 2019-04-26 2019-09-17 长安大学 一种车联网中基于节点效能的机会转发方法
CN110213806A (zh) * 2019-05-14 2019-09-06 华中师范大学 基于节点社会属性的Spray&Wait移动机会网络路由方法
CN110166292A (zh) * 2019-05-20 2019-08-23 河南科技大学 机会网络中基于投递预测与副本自适应的机会路由方法
CN111970200A (zh) * 2020-08-27 2020-11-20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效用值的概率路由方法
CN111970373A (zh) * 2020-08-27 2020-11-20 华中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相似度的消息确认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IANPIERO COSTANTINO: "LoSeRO: A Locality Sensitive Routing Protocol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with Contact Profile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
HUAHONG MA: "MCGR-PB: A Multi-Player Cooperative Game Based Routing for Performance Balancing in Crowd Sensing Networks", 《IEEE ACCESS》 *
MA XUEBIN: "A message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opportunistic networks",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 CHINA》 *
范为仁: "移动机会网络中的路由算法与拥塞控制策略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袁培燕: "一种面向移动机会网络的能效性路由算法", 《计算机科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8862B (zh) 2022-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ly et 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routing in disconnected delay-tolerant manets
CN109547966B (zh) 输电线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规划及故障诊断备份方法
Paul et al. Communication-aware mobile hosts in ad-hoc wireless network
CN109874159B (zh) 基于社会关系的簇建立与更新方法及基于簇的路由方法
CN110337092B (zh) 一种基于社交信任模型的低功耗中继选择方法
CN110461018B (zh) 基于可计算ap的机会网络路由转发方法
CN103281740B (zh)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兴趣社区路由方法
Y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incremental community division in IoT platform
CN112188467B (zh) 一种基于用户属性的终端发现方法
TW202119398A (zh) 網路系統以及決策方法
Zhang et al. Efficient data forwarding in mobile social networks with diverse conn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Yuan et al. SSR: Using the social similarity to improve the data forwarding performance in mobile opportunistic networks
Yang et al. DLS: A dynamic local stitching mechanism to rectify transmitting path fragment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12738862B (zh) 一种机会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
CN110417572B (zh) 一种基于目标节点相遇概率预测消息传递节点的方法
CN113708953A (zh) 一种基于节点重要性均衡的水声传感器网络抗毁方法
CN104994464B (zh) 基于等级社区结构的移动社交网络数据转发方法
Nikolopoulos et al. How much off-center are centrality metrics for routing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CN110121199B (zh) 基于节点角色关联度的机会网络数据转发方法
Lin et al. Distributed algorithms for dynamic coverage in sensor networks
Chang et al. Active route-maintenance protocol for signal-based communication path in ad hoc networks
Argoubi et al. Deep: Delay and energy efficient proactive routing protocol for event-driven wsns
Rookhosh et al. Disjoint categories in low delay and on-demand multipath dynamic source routing adhoc networks
Tateson et al. A novel mechanism for routing in highly mobile ad hoc sensor networks
Bendjima et al.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of WSN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