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7832B -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7832B
CN112737832B CN202011564707.7A CN202011564707A CN112737832B CN 112737832 B CN112737832 B CN 112737832B CN 202011564707 A CN202011564707 A CN 202011564707A CN 112737832 B CN112737832 B CN 1127378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simulation
model
power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647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7832A (zh
Inventor
王鹤
郑琪
胡博
周桂平
于华楠
边竞
高凯
罗桓桓
李铁
吕旭明
王顺江
赵苑竹
崔岱
王磊
李斌
苑经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State Grid Liaoni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5647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78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7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7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7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7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4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 H04L41/145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involving simulating, designing, planning or modelling of a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属于电力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在OPNET仿真平台中,从电力通信混合仿真的整体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出发,根据调度中心与厂站端通信网络中实际的要求,对智能电网情况下调度中心与厂站端的通信网络系统和保护控制信息流数据进行了建模仿真,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参数统计量并进行通信模型搭建和仿真的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本发明步骤是:搭建通信模型、参数的提取与恢复、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映射。本发明保持了两个系统的动态特性且成本较低,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通信仿真无偏差的嵌入电力仿真,有效解决两个仿真平台的时间同步问题。

Description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发展,电力系统对高速、可靠信息通信的依赖以及电力和信息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使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电力系统和通信系统在数学模型上存在本质区别,目前尚缺乏高效、可靠的统一仿真工具,现有仿真方法主要包括联立仿真、非实时仿真和实时混合仿真3种方法。
联立仿真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在单一仿真工具中建立复杂的电力和信息通信复合系统模型。该方法在电力(或通信)系统仿真工具中搭建通信(或电力)系统模型,优点为不需要额外的时间同步工作,但以牺牲电力或通信系统动态性能为代价,只适用于稳态性能分析。
非实时混合仿真仍采用电力和信息通信系统各自的专业仿真软件,通过数据交互和管理模块保持时间同步。可采用PowerWorld Server作为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平台以产生静态数据,实时网络安全模拟环境RINSE分析网络传输和受到攻击的响应行为。该方案的提出重点是评估网络攻击下电力通信设施脆弱度,因此没有时间同步相关问题。也可采用adevs仿真工具将电力系统动态过程转换成离散事件,解决电力通信的时间同步问题,时间同步性和仿真效率较好。但用户需要根据离散事件系统规则对电力系统动态响应过程进行单独编程,从而限制了电力系统模型的可靠性和混合仿真平台的扩展性。
实时混合仿真中,电力和信息通信系统均采用能够实时运行的仿真软件,因此形成在物理时间域上的天然同步,避免了非实时仿真方案的时间同步问题。可基于OPAL-RT和OPNET建立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实时仿真平台,并建立链接电力和通信网络的节点映射模型,使用统一交互接口协调控制多节点电力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网络的信息交互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联立仿真通常需要对某个系统进行较大程度的简化建模,牺牲了系统部分动态特性。实时混合仿真由于平台的建设复杂程度、投入成本等原因,全球仅IowaState University、Ohio State University、Virginia Tech、KTH Royal Institute ofTechnology 和东南大学等高校提出了各自的实时混合仿真平台方案,且难以实现规模化电力系统的信息交互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OPNET仿真平台中,从电力通信混合仿真的整体研究场景和研究对象出发,根据调度中心与厂站端通信网络中实际的要求,对智能电网情况下调度中心与厂站端的通信网络系统和保护控制信息流数据进行了建模仿真,选择合适的模块和参数统计量并进行通信模型搭建和仿真的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本发明步骤是:
S1、搭建通信模型
在OPNET通信仿真软件中搭建电力通信网模型,该模型主要由调度中心主站系统模型、变电站端子站系统模型以及由路由器组成的调度数据网网络模型构成;调度中心仿真模型主要包括EMS主站、WAMS主站、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以及在线监测系统主站、交换机和路由器;变电站端仿真模型中包括远动装置、PMU、保信子站、在线监测子站、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些设备装置模型构成变电站端子站系统以太网局域网络;
S2、参数的提取与恢复
要在OPNET仿真平台中将已经搭建好的系统模型中将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提取出来,提取方法为右键选择Choose Individual DES Statistics,通过勾选方式实现统计量类型选取,选取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点击Collection mode中Modefy…按钮,对统计量收集模式进行配置;采用全部值模式,收集所有统计量,将收集的统计量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导出并保存;将导出的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恢复,首先要将参数导入到MATLAB的工作空间中,使用From Workspace从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参数,该模块从目标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读取参数,并使用S-function通过编写程序输出参数;
S3、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映射
将电力通信网的数据传输等效成端到端通信传输的条件为
Figure BDA0002860404900000021
Figure BDA0002860404900000022
其中,L为数据包在电力通信网中经过的路径个数,T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时延,T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时延,E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误码率,E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误码率;
将映射后得到的多组端到端通信模型的通信参数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存储到文件中,作为通信仿真嵌入电力仿真的数据接口,然后在电力仿真中为需要通信的每个站点增加简单的端到端通信模型,以联立的方式实现混合仿真。
本发明保持了两个系统的动态特性且成本较低,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实现通信仿真无偏差的嵌入电力仿真,有效解决两个仿真平台的时间同步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力通信混合仿真原理图;
图2是电力通信仿真模型图;
图3是通信系统时延图;
图4是通信系统误码率图;
图5是通信参数导入模型图;
图6是恢复后的通信系统时延图;
图7是恢复后的通信系统误码率图;
图8是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映射图;
图9是电力仿真模型图;
图10是受固定时延影响的输入图;
图11是受实际时延影响的输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研究分析了保护控制信息流传输的含有时间序列的关键通信指标,并将其映射转化为多组端到端通信参数,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中将OPNET中得到的通信参数导入,使用From Workspace从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数据的模块,该模块从目标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读取数据,并使用S-function通过编程输出通信参数。从而将OPNET中搭建的电力通信网络等效映射为多个简单的端到端的通信信道,最后在MATLAB中将多个简单的端到端的通信信道无偏差的嵌入电力仿真。
通信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不管是复杂的通信网络,还是简单的端到端通信,都是将数据从发送端传递到接收端的过程。因此对于通信终端用户来说,数据的传输过程是透明的。当只关注通信的结果时可以忽略通信的部分细节,将复杂的通信网络中的信息传递过程等效成简单的端到端通信是可行的。
本发明是基于通信参数等效的方法,并不是通信结果等效。与单纯联立方式实现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不同,本发明实现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保留了OPNET专业通信仿真软件中通信细节对通信结果的影响。混合仿真中通信系统每次运行的结果仍然是随机的,但通信参数是确定的。当电力通信网的性能、参数发生变化时,只需要重新执行映射过程,就可以满足不同通信场景下电力通信混合仿真的需求。
以MATLAB电力仿真为基础,在仿真系统中为每个通信站点增加通信收发模块,其功能是以端到端的形式等效模拟电力通信网的通信传输。在电力仿真运行且触发通信传输时,按仿真时间读取保存的OPNET通信仿真端到端通信参数,利用在MATLAB中搭建的通信收发模块按照对应关系将通信仿真按照相同的仿真时间导入到电力仿真中,实现通信仿真无偏差的嵌入电力仿真,有效解决两个仿真平台的时间同步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电力通信混合仿真原理图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保持了两个系统的动态特性且成本较低,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1、搭建通信模型
首先,在OPNET通信仿真软件中搭建电力通信网模型,该模型主要由调度中心主站系统模型、变电站端子站系统模型以及由路由器组成的调度数据网网络模型构成。调度中心仿真模型主要包括EMS主站、WAMS主站、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以及在线监测系统主站、交换机和路由器,上述这些设备装置模型构成调度中心主站系统以太网局域网络。按照各业务系统的安全分区原则,将EMS主站和WAMS主站通过100Mbps的以太网链路连接到一个交换机上,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和在线监测系统主站则连接到另外一个交换机上,实现安全一区和安全二区的系统业务数据在物理设备上的隔离,再将两台交换机分别通过路由器连接到电力调度数据网,该路由器为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用户边缘路由器CE2。变电站端仿真模型中包括远动装置、 PMU、保信子站、在线监测子站、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上述这些设备装置模型构成变电站端子站系统以太网局域网络。按照各业务系统的安全分区原则,将远动装置和PMU通过100Mbps 的以太网链路连接到一个交换机上,保信子站和在线监测子站则连接到另外一个交换机上,实现安全一区和安全二区的系统业务数据在物理设备上的隔离,再将两台交换机分别通过路由器连接到电力调度数据网,该路由器为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用户边缘路由器CE1,核心层网络中的路由器是调度数据网的核心,其负责各业务系统信息的路由转发传输,在设计电力调度数据网通信系统时会设计各路由器之间的距离与实际情况在同一数量级,从而提高网络仿真的真实性。该模型的建模应该与电力数字仿真中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同时进行,存在对应关系。模型的复杂程度应该满足混合仿真的精度要求。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通信仿真嵌入到电力仿真中,电力仿真和通信仿真必须采用相同的仿真时长,通信仿真的步长需要满足混合仿真的精度要求。因此,需要对混合仿真的时长和步长进行统一设置。电力通信仿真模型图如图2所示。
2、参数的提取与恢复
基于端到端模型映射,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将OPNET仿真平台中仿真后的通信参数提取,提取的通信参数为自定义的仿真时间内的时延和误码率,时延参数如图3所示,误码率参数如图4所示。
首先我们要在OPNET仿真平台中将已经搭建好的系统模型中将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提取出来,提取方法为右键选择“Choose Individual DES Statistics”,通过勾选方式实现统计量类型选取,本文选取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点击“Collection mode”中“Modefy…”按钮,对统计量收集模式进行配置。OPNET提供了三种统计量收集模式:全部值模式(all values)、样本值模式(sample)、桶模式(bucket)。本文采用全部值模式,收集所有统计量。将收集的统计量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导出并保存。
要将导出的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恢复,首先要将参数导入到MATLAB的工作空间中,使用From Workspace从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参数,该模块从目标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读取参数,并使用S-function通过编写程序输出参数。如图5所示,待仿真结束,恢复后的通信系统时延如图6所示,恢复后的通信系统误码率如图7所示,与OPNET导出的原始通信参数完全一致。
3、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映射
假设一个数据包从电力通信网中的A站点传输到B站点,其在通信网中传输所经过的路由有5种可能,即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分布式,本文采用环型,如图8所示,但是对于参与通信的A、B站点来说,具体的通信过程是透明的,所以可以按图8中所示的情况进行等效,即等效为数据包是通过一个端到端的简单通信模型从A站点直接传输到B站点,该简单的通信模型即为发送端通过信道连接到接收端。
将电力通信网的数据传输等效成端到端通信传输的条件为:
Figure BDA0002860404900000051
Figure BDA0002860404900000052
其中,L为数据包在电力通信网中经过的路径个数,T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时延,T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时延,E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误码率,E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误码率。只要上述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一致,就可以确保等效是合理的。
再次,将映射后得到的多组端到端通信模型的通信参数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存储到文件中,作为通信仿真嵌入电力仿真的数据接口。然后在电力仿真中为需要通信的每个站点增加简单的端到端通信模型,以联立的方式实现混合仿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是基于通信参数等效的方法,并不是通信结果等效。与单纯联立方式实现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不同,本发明方法实现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保留了OPNET专业通信仿真软件中通信细节对通信结果的影响。混合仿真中通信系统每次运行的结果仍然是随机的,但通信参数是确定的。当电力通信网的性能、参数发生变化时,只需要重新执行本项目的映射过程,就可以满足不同通信场景下电力通信混合仿真的需求
4、搭建电力仿真模型
以MATLAB电力仿真为基础,如图9所示,在MATLAB中搭建柔性直流输电仿真系统、模拟风力发电仿真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仿真系统、储能发电仿真系统等应用场景,柔性直流输电仿真系统包含两个MMC换流站,分别为电网侧换流站MMC1和风电场侧换流站MMC2。在正常运行情况下:MMC1采用直流母线电压和无功控制,负责控制直流母线电压稳定,同时能够向交流电网提供一定的无功功率;MMC2采用定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风电场可提供稳定的交流电源。由于风电机组网侧变流器通过PQ解耦,因此风电机组与MMC-HVDC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基本可以忽略。风力发电仿真系统由永磁直驱风机构成,主要包括风力机、同步发电机、电力电子变换电路、控制系统等。其中电力电子变换电路主要包括发电机侧变流器(RSC) 和电网侧变流器(GSC),机侧变流器采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方式,实现无静差控制,调节发电机的转速;而网侧变流器采用的是基于轴电网电压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其保证直流母线电压的稳定,实现输出有功、无功的解耦控制,使分布式电源输出的有功功率平稳地传输到电网上。太阳能光伏发电仿真系统主要由光伏列阵、BOOST升压电路、检测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组成,为保证光伏发电的效率,采用MPPT控制策略。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检测电路不断地检测系统输出的实时功率,并估算当前情况下系统的输出功率,然后调整BOOST 电路中功率开关管的占空比,使BOOST电路输入阻抗和光伏输出阻抗相匹配,从而在各种环境下智能化地输出最大功率。储能发电仿真系统主要由蓄电池和双向DC/DC电路构成。在微电网的协调控制中,对蓄电池采用恒压充(放)电控制策略,具体为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即外环控制直流侧电压,内环控制(充)放电电流。当分布式电源发出功率过大,系统内负荷无法消纳时,导致直流母线电压上升,此时采用储能系统存储剩余功率,恢复母线电压恒定;反之,当系统功率有缺额造成直流母线电压下降时,蓄电池通过恒压放电控制,来恢复母线电压的稳定,维持系统内功率的平衡。在仿真系统中为每个通信站点增加通信收发模块,其功能是以端到端的形式等效模拟电力通信网的通信传输。在电力仿真运行且触发通信传输时,按仿真时间读取保存的OPNET通信仿真端到端通信参数,利用在MATLAB中搭建的通信收发模块按照对应关系将通信仿真按照相同的仿真时间导入到电力仿真中,实现通信仿真无偏差的嵌入电力仿真,有效解决两个仿真平台的时间同步问题。在电力仿真中,截取转速差如图10所示,黑色实线表示原始输入,黑色虚线表示受固定时延影响的输入,加入端到端的通信模型后,截取转速差如图11所示,黑色实线表示原始输入,黑色虚线表示受实际时延影响的输入,可以观察到受实际时延影响的输入更接近原始输入,更具有代表性。

Claims (1)

1.一种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是:
S1、搭建通信模型
在OPNET通信仿真软件中搭建电力通信网模型,该模型主要由调度中心主站系统模型、变电站端子站系统模型以及由路由器组成的调度数据网网络模型构成;调度中心仿真模型主要包括EMS主站、WAMS主站、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主站以及在线监测系统主站、交换机和路由器;变电站端仿真模型中包括远动装置、PMU、保信子站、在线监测子站、交换机和路由器,这些设备装置模型构成变电站端子站系统以太网局域网络;
S2、参数的提取与恢复
要在OPNET仿真平台中将已经搭建好的系统模型中将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提取出来,提取方法为右键选择Choose Individual DES Statistics,通过勾选方式实现统计量类型选取,选取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点击Collection mode中Modefy…按钮,对统计量收集模式进行配置;采用全部值模式,收集所有统计量,将收集的统计量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导出并保存;将导出的时延参数和误码率参数恢复,首先要将参数导入到MATLAB的工作空间中,使用From Workspace从计算机中的文件读取参数,该模块从目标计算机硬盘上的文件读取参数,并使用S-function通过编写程序输出参数;
S3、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映射
将电力通信网的数据传输等效成端到端通信传输的条件为
Figure FDA0002860404890000011
Figure FDA0002860404890000012
其中,L为数据包在电力通信网中经过的路径个数,T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时延,T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时延,E为端到端通信模型的误码率,Ei是电力通信网中数据包经过的第i个路径的误码率;
将映射后得到的多组端到端通信模型的通信参数以含时间序列的矢量形式存储到文件中,作为通信仿真嵌入电力仿真的数据接口,然后在电力仿真中为需要通信的每个站点增加简单的端到端通信模型,以联立的方式实现混合仿真。
CN202011564707.7A 2020-12-25 2020-12-25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Active CN112737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707.7A CN112737832B (zh) 2020-12-25 2020-12-25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64707.7A CN112737832B (zh) 2020-12-25 2020-12-25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7832A CN112737832A (zh) 2021-04-30
CN112737832B true CN112737832B (zh) 2022-06-28

Family

ID=75616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64707.7A Active CN112737832B (zh) 2020-12-25 2020-12-25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783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3944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一种电网和通信网的综合仿真方法
CN107612706A (zh) * 2017-07-31 2018-01-1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通信网的仿真、评估、演示一体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08062032A (zh) * 2016-11-05 2018-05-22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通信的电力分布式控制与仿真系统
CN108880946A (zh) * 2018-08-03 2018-11-23 武汉大学 一种广域监测系统主站与pmu数据通信时延的估算方法
CN109640195A (zh) * 2018-11-16 2019-04-1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大规模场景的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0376919A (zh) * 2019-06-11 2019-10-2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联合时序仿真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72992B2 (en) * 2005-08-30 2011-12-06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Interfacing real and virtual networks in hardware-in-the-loop (HITL) simulations
KR20130091096A (ko) * 2012-02-07 2013-08-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을 검증하기 위한 시뮬레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US20150286759A1 (en) * 2012-10-12 2015-10-08 Technische Universitaet Dortmund Computer implemented method for hybrid simulation of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associ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real time applications
US9615270B2 (en) * 2013-11-04 2017-04-04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Intelligent power utilization communication product detect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03944A (zh) * 2016-01-05 2016-06-22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一种电网和通信网的综合仿真方法
CN108062032A (zh) * 2016-11-05 2018-05-22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通信的电力分布式控制与仿真系统
CN107612706A (zh) * 2017-07-31 2018-01-19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通信网的仿真、评估、演示一体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108880946A (zh) * 2018-08-03 2018-11-23 武汉大学 一种广域监测系统主站与pmu数据通信时延的估算方法
CN109640195A (zh) * 2018-11-16 2019-04-16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电力通信光传输网大规模场景的仿真方法及系统
CN110376919A (zh) * 2019-06-11 2019-10-25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联合时序仿真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CT architecture impact on wide area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s" reliability;Zhu Kun;《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20111231;全文 *
Real-time Co-simulation Platform using OPAL-RT;Bian D,et al.;《IEEE Power&Energy Society General Meeting》;20151231;全文 *
融合时间同步策略的主从式信息物理系统协同仿真平台实现;周力等;《电力系统自动化》;20170525(第10期);全文 *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通信联合仿真平台设计;宋晓健等;《电力工程技术》;20170528(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7832A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1790B (zh) 一种基于iec 61850和多代理方法的微网能量管理系统
Falvo et al. Technologies for smart grids: A brief review
Lévesque et al. Communications and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co-simulation for multidisciplinary smart grid experimentations
CN104281737B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拓扑结构选型方法
CN111697566B (zh) 一种考虑信息失效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04156448A (zh) 基于iec61850客户端/服务器数据交换模型
CN105024397A (zh) 海上风电经vsc-mtdc输电并网系统的动态模拟系统
CN107390547B (zh) 一种包含微网群的主动配电网性能测试方法
CN112398946A (zh) 源网荷储调度控制系统及配置方法
CN108650111B (zh) 信息安全电力半实物仿真平台搭建方法及系统
CN109327323B (zh) 一种新能源并网电力通信网规划和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6130004A (zh) 一种综合考虑稳定特性的并网点新能源接纳能力的评估方法
Ma et al. An overview on energy router toward energy internet
CN202677179U (zh) 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能效监控系统
CN112737832B (zh) 端到端模型映射的电力通信混合仿真方法
CN202721499U (zh) 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风电场远程监控系统
CN105305502B (zh) 基于协调一致性的配电网络分布式电源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715771A (zh) 一种自动发电协调控制平台
Zheng et al. Design of energy internet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rnet
CN204361779U (zh) 一种风电场故障恢复系统
Das et al.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IEC 61850 to enable energy interconnectivity in smart grid systems
Lin et al. Deployment and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of 5G Smart Grid Based on LoRa
Liang et al. Implementing a 3-layer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AC&DC hybrid smart microgrid
Yuan et al. Key technologies and prospects for planning methods of energy Internet
CN211744742U (zh) 一种分布式光伏电站无线通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