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1610A -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1610A
CN112731610A CN201910968852.2A CN201910968852A CN112731610A CN 112731610 A CN112731610 A CN 112731610A CN 201910968852 A CN201910968852 A CN 201910968852A CN 112731610 A CN112731610 A CN 112731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lens
lens
light shielding
barrel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88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31610B (zh
Inventor
戎琦
郭美杉
王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688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316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31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1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31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1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该光学镜头包括镜筒和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和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的厚度,以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其包括具有向上凸起的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向上延伸的凸起部,其中,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对应于所述凹陷,以使得所述凸起部相对更突出于所述承靠部的上表面。这样,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面能够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的顶端,以确保进光量且能够提升终端设备的“屏占比”。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镜头领域,尤其涉及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例如视频或者图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在近年来,摄像模组在诸如医疗、安防、工业生产等诸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消费电子领域(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前置摄像模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前置摄像模组与终端设备的显示屏设置于同一侧,用于满足消费者自拍等需求。然而,不断增大的“屏占比”,对前置摄像模组的结构、布置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减小前置摄像模组对提高“屏占比”的影响,一些厂商选择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开设通孔,并将摄像模组置放于该显示屏开孔的下方。
现有的终端设备的显示屏通常使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显示屏,其中,无论是LCD显示屏还是OLED显示屏均包括透光率较高的部分和透光率较低的部分,其中,透光率较低的部分会影响置于显示屏开孔下方的摄像模组的进光量,导致其成像质量受到影响。为了确保摄像模组能够获得足够的进光量,通常需要在显示屏上开设较大的开孔,这导致终端设备的“屏占比”难以提升。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光学镜头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通过减薄部分镜筒顶部的厚度,以在保证镜筒可靠性的同时使得最顶侧的光学透镜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顶面,以使得当包括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向上突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相对较大的高度尺寸,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能够更加深入显示屏开孔,以使得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面能进一步地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所述凸起部具有相对较小的横向尺寸,以使得需要相对较小尺寸的显示屏的开孔,从而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屏占比”。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的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和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以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其中,当最顶侧的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时,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结构区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以确保镜头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允许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所述凸起部能够更突出于镜筒顶面,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相较于减少整个镜筒顶部的厚度尺寸,采用部分减薄部分镜筒顶部的厚度尺寸的技术方案在制备工艺上具有相对较高的产品良率。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遮光部能够有效地防止外界杂光进入所述光学镜头,以提成所述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需在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非光学区设置遮光层,以使得所述光学镜头的整体工艺难度和成本得以降低。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遮光部包括自其顶部区域向内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具有环形结构以在所述凸起的内周缘形成所述光学镜头的光阑。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其中,所述光学镜头能够被实施为一体式镜头或分体式镜头,其采用了部分减薄镜筒顶面厚度尺寸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说,部分减薄镜筒顶面厚度尺寸的技术方案能够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光学镜头。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申请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为实现上述至少一目的或优势,本申请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和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以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以及
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具有向上凸起的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向上延伸的凸起部,其中,所述结构区承靠于所述承载部,所述凸起部延伸于所述遮光部内,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对应于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的凹陷,以使得所述凸起部能够更加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中向上延伸部分与所述光学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0.15mm,以及,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在0.05mm至0.2mm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0.2mm,以及,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在0.08mm至0.15mm之间。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结构区与所述承载部接触的部分超过所述结构区的整体宽度的1/3。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遮光部中内向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之间所成夹角的范围为10°至90°。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包括自其顶部区域向内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具有环形结构以在所述凸起的内周缘形成所述光学镜头的光阑。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凸起的下表面与所述光学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的一半。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进一步包括自所述凸起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的限光部,其中,所述限光部具有倾斜地延伸于所述限光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光阑之间的倾斜面,其中,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的一半。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限光部的厚度尺寸范围为0.02mm至0.06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的最高处突出于所述遮光部的上端面。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与其紧邻的所述光学透镜之间相互嵌合。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具有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遮光部一体地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具有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遮光部预制成型并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或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遮光部和所述承载部之间通过黏着剂粘接,所述黏着剂施加于形成于所述遮光部和所述承载部之间的布胶槽内。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承载部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内侧部的搭载区域,其中,当所述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搭接于所述搭载区域。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镜筒包括上镜筒部分和下镜筒部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其与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其中,所述上镜筒部分组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至少0.3mm-1.2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mm。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分体式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在根据本申请的摄像模组中,所述摄像模组进一步包括驱动元件,其中,所述驱动元件安装于所述感光组件,所述光学镜头安装于所述驱动元件。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包括:
提供一镜筒和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
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以及
将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其中,所述遮光部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中,所述镜筒包括上镜筒部分和下镜筒部分,
其中,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包括:
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以形成第一镜头部分;以及
将其余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
在根据本申请的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中,在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和将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之间,进一步包括:
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第二镜头部分和感光组件;
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第一镜头部分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将所述第一镜头部分组装于所述第二镜头部分。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申请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申请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图示了对现有的摄像模组进行光学设计改进之后的示意图。
图2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示意图。
图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透镜的局部示意图。
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另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
图7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示意图。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第一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第二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第三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的第四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3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示意图。
图1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申请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申请概述
如前所述,为了减小前置摄像模组对提高“屏占比”的影响,一些厂商选择在终端设备的显示屏上开设通孔,并将摄像模组置放于该显示屏开孔的下方。然而,为了确保摄像模组能够获得足够的进光量和视场角,显示屏开孔的尺寸又需要设置得相对较大,导致终端设备的“屏占比”难以提升。
为了缩减显示屏开孔尺寸,本申请发明人对现有的光学镜头的光学设计进行调整,并提出了一种“小头部”的光学设计方案。具体来说,图1图示了对现有的摄像模组进行光学设计改进之后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改进的光学镜头1P中,最顶侧的光学透镜2P的光学区向物侧方向突起以形成一具有相对较大高度尺寸和较小横向尺寸的凸起部21P。相应地,在将该改进的光学镜头1P组装于终端设备时,该光学镜头1P的凸起部21P适于伸入显示屏开孔内,以使得该光学镜头1P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该显示屏开孔的顶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视场角和进光量。并且,该凸起部21P具有相对较小的横向尺寸,因此,显示屏开孔的尺寸能够得以缩减,以提高屏占比。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在继续优化“小头部”的光学设计方案时,却发现了新的技术问题。具体来说,在如图1所示意的光学镜头1P中,多个光学透镜2P承靠于镜筒顶部31P,为了保证镜头结构的可靠性,镜筒顶部31P的厚度通常在0.2mm以上(在一些光学镜头1P中,镜筒顶部31P的厚度尺寸甚至超过0.3mm)。在进一步提升该凸起部21P相对于镜筒顶面的高度的过程中,有两种可行的方向:一种是降低镜筒顶部31P的厚度尺寸,另一种是增加最顶侧的光学透镜2P的该凸起部21P的高度。然而,为了保证镜筒3P的可靠性,镜筒顶部31P的厚度尺寸难以降低,同时当镜筒顶部31P的厚度尺寸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镜筒3P的成型良率难以保证;而增加最顶侧的光学透镜2P的凸起部21P的高度,则会增加光学透镜2P的设计难度且光学镜头的成像品质也会下降。这些技术矛盾限制着“小头部”的光学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基于上述优化路线,本申请的基本构思是在确保所述光学透镜的光学设计难度和成像品质在可接受的前提下,部分减薄镜筒顶部的厚度尺寸以允许该凸起部能够相对更加突出于镜筒顶部,同时确保光学镜头的稳定性和制备良率。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光学镜头,其包括: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和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以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以及,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具有向上凸起的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向上延伸的凸起部,其中,当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时,所述结构区承靠于所述承载部,所述凸起部延伸于所述遮光部内,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对应于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以使得所述凸起部能够更加突出于所述承靠部的上表面。
这样,所述光学镜头通过部分减薄镜筒顶面的厚度,以在保证镜筒可靠性的同时使得最顶侧的光学透镜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顶面,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在介绍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之后,下面将参考附图来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性实施例。
示例性光学镜头
如图2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被阐明,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包括镜筒11和安装于所述镜筒11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12。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通过减薄部分镜筒顶部的厚度,以在保证镜筒11可靠性的同时使得最顶侧的光学透镜12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11顶面,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10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10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筒11包括具有筒状结构的筒体110,其中,所述筒体110的顶部设定形成所述镜筒顶部。当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镜筒11时,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承靠于镜筒顶部并沿着所述光学镜头10的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叠置其余所述光学透镜12。为了确保所述光学镜头10结构的稳定性,所述光学镜头10中用于承载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镜筒顶部部分需具有一定的厚度尺寸。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镜筒顶部包括承载部112和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113,其中,当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镜筒11时,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承靠于所述承载部112。相应地,为了确保所述光学镜头10具有足够的结构稳定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112具有一定的厚度尺寸。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尺寸可被设置大于0.15mm,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尺寸可被设置大于0.2mm。
特别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采用“小头部”的光学设计方案。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包括结构区121和自所述结构区121突出地向上延伸的凸起部122,以形成“小头部”的结构配置,其中,所述凸起部1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光学透镜12的光学区123,这里,所述光学区123表示光学透镜12中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相应地,所述光学透镜12的非光学区123表示光学透镜12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其包括所述结构区121和所述凸起部122中不参与透光成像的部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镜头10具有如下参数配置:首先,所述凸起部122的侧壁与所述光学镜头10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122的侧壁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更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122的侧壁在基本平行于所述光轴的同时,还基本垂直于所述结构区121的上表面;其次,述凸起部122的上表面优选地被实施为凸面型。还有,所述凸起部122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121的下表面至少0.3-1.2mm,即,所述凸起部122的最高点与所述结构区12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至少为0.3-1.2mm。此外,所述第一光学透镜12的总高度为0.4-1.6mm,优选地,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总高度为0.9-1.6mm。还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122的横向尺寸优选地不超于2mm。
在具体实施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可被实施为塑料透镜,其可通过塑料注入成型(或者,在一些具体的工艺中还对注塑成型后的塑料透镜进行打磨加工,以切割或打磨出所需的形状)。当然,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还可被实施为玻璃透镜,其可通过模造玻璃工艺制备而成并通过切割或打磨出所需形状。特别地,模造玻璃的成型原理为:将已具初形的玻璃初胚置于精密加工成型模具中,升高温度使玻璃软化,再由模具表面施压使玻璃受力变形分模取出,即可形成所需要的透镜形状。由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为非球面透镜,并且模造玻璃需要使用模具对玻璃施压进行加工,模造玻璃制造双凹型的镜片对模具的损伤较大,因此,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上表面优选为凸面。同时,由于模造玻璃是通过成型模具制造而成,因此,模造玻璃成型后的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凸起部122的侧壁与光轴之间可能存在较大的倾角,此时可以通过冷加工技术研磨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使得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凸起部122的侧壁与光轴的夹角小于15°。
值得一提的是,当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被实施为玻璃透镜时,所述玻璃透光的折射率优选为1.48-1.55,其折射率阿贝数优选为50-71。这样,所述光学镜头10具有较高的成像品质(例如,将色散等像差很好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选用玻璃材料可以有较好的温漂。
相应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镜筒11时,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结构区121承靠于所述承载部112,其凸起部122延伸于所述遮光部113内,其中,所述遮光部113能够防止外界杂散光通过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进入所述光学镜头10。如上所述,为了使得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11顶面(这里,镜筒11顶面表示所述镜筒顶部的上表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减薄部分镜筒顶部的厚度。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镜筒顶部的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被设置大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减薄部分所述镜筒顶部的厚度尺寸。
应可以理解,由于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因此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的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其中,所述凹陷为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凸起部122相对更为向上地突起提供空间。具体来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结构区121包括与所述凹陷适配的凸起,所述凸起部122自所述凸起向上延伸,其中,当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承靠于所述承载部112时,所述结构区121的凸起适配于在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以使得所述凸起部122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11顶面。
在本身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镜筒11的成型难度和良率,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可被设置为0.05mm至0.2mm之间。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可被设置为0.08mm至0.15mm之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所述光学镜头10的结构稳定性,所述结构区121与所述承载部112相接触的部分超过所述结构区121整体宽度的1/3。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承载部112的内侧面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之间所成夹角的范围为10°至90°,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所述承载部112的内侧面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之间所成夹角的范围可被设置为30°至90°。同时,适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参数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113中向上延伸部分与所述光学镜头10所设定的夹角小于15°。
为了优化所述光学透镜12的成像品质,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113包括自其顶部区域向内延伸的凸起114,其中,所述凸起114具有环形结构以在所述凸起114的内周缘形成所述光学镜头10的光阑115,用于限制所述光学透镜12的入光口径。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透镜12的光阑115形成于所述遮光部113的顶部。应可以理解,在光学透镜12所需的视场角确定的前提下,将所述光阑115的位置设置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上方可使得所述光学镜头10所需要的开孔直径缩小,也就是说,所述光学透镜12的头部尺寸可得以缩减,以使得所述终端设备所需的显示屏开孔尺寸可得以缩减,以提高终端设备的“屏占比”。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光学透镜12的光阑115设置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光的上方,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阑115的直径可小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凸起部122的直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114的下表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114位于所述光阑115像侧方向的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的一半,以不影响成像光线从所述光学镜头10右侧照射到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入光面的左侧区域。应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凸起114的下表面应不位于所述光学镜头10的成像路径,从而不会遮挡所述光学镜头10的光线入射,使得所述光学镜头10的相对照度不受影响。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相对照度表示所成图像中心照度与外围照度之间的比值,相对照度过低表现为所成图像的中心区域较亮而四周较暗,(俗称暗角)而相对照度过渡还会导致色彩失真。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113进一步包括自所述凸起114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的限光部116,其中,所述限光部116具有倾斜地延伸于所述限光部116的上表面与所述光阑115之间的倾斜面。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不受影响,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的一半,优选地,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等于或约等于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的一半,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光线射入所述光学镜头10,减少杂散光。这里,约等于表示差值在±0.1°内,例如,当所述光学镜头10的视场角为81°时,该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为40.5°。特别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限光部116的厚度尺寸范围为0.02mm至0.06mm。优选地,所述限光部116的厚度尺寸被设置为0.03mm。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最高处可突出于所述遮光部113的上端面,或者,低于所述遮光部113的上端面,或者,与所述遮光部113的上端面齐平。优选地,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最高处低于所述遮光部113的上端面,这样所述遮光部113能保护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于其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优化所述光学镜筒11的组装精度,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光学透镜12相互嵌合。优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与其紧邻的所述光学透镜12之间相互嵌合。
特别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113与所述承载部112具有一体式结构,即,所述遮光部113一体地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应可以想到,在本申请其他示例中,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也可以具有分体式结构。
具体来说,图4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遮光部113与所述承载部112分体设置,即,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件,其中,所述遮光部113预制成型并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相应位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遮光部113的厚度相对较薄且长度又相对较长,在注塑成型工艺中,如果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具有一体式结构,所述镜筒11的制备良率相对较低并且所述遮光部113的成型精度较低。相应地,通过将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分体设置,可以降低所述镜筒11的制备工艺难度,以在满足减薄所述遮光部113的厚度的同时又能确保产品良率。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遮光部113与所述承载部112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或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更具体地说,如图4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遮光部113先预制成型而后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相应位置。为了使得所述遮光部113能够稳定地固定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上而不至于产生脱落,可以在所述遮光部113和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之间布设黏着剂。同样地,也可以在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之间布胶槽117内布设所述黏着剂,以将所述遮光部113固定于所述承载部112。优选地,所述黏着剂被设置为具有遮光功能的黏着剂,例如,黑胶等,以减小光线从所述遮光部113和所述承载部112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光学镜头10。
图5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另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其中,图5所示意的实施例为图4所示意的实施例的一种变形实施。如图5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为了避免所述承载部112和所述遮光部113之间所形成的所述布胶槽117对所述光学镜头10的整体外观的美感造成影响,将所述布胶槽117设置于所述遮光部113、所述承载部112和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之间,以使之不可见。
图6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承载部112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内侧部的搭载区域118,其中,当所述遮光部113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相应位置,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搭接于所述搭载区域118。也就是说,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叠置于所述承载部112,以使得所述遮光部113与所述承载部112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承载部112的内侧,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外界杂光无法从所述遮光部113与所述承载部112之间的连接处进入所述光学镜头10内部。在该变形实施例中,黏着剂的施加位置可设置于所述搭载区域和/或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
值得一提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遮光部113还可以直接嵌合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而无需所述黏着剂,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0被阐明,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通过部分减薄镜筒11顶面的厚度,以在保证镜筒11可靠性的同时使得最顶侧的光学透镜12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11顶面,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10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10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
应注意到,在如图2至图6所示意的光学镜头10及其变形实施中,所述光学镜头10被实施为一体式光学镜头10,即,所述光学镜头10仅包括一个镜头部分,其镜筒11具有一体式结构。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本申请所采用的部分减薄镜筒顶部的技术方案同样可适用于分体式镜头,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图7图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如图7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光学镜头10被实施为分体式镜头,其包括上镜头部分111A和下镜头部分112A,其中,在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采用了部分减薄镜筒顶部的技术方案。相应地,在该变形实施例中,所述镜筒11包括上镜筒部分1111A和下镜筒部分1121A,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其与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1121A,其中,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组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1121A。再如,图8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又一种变形实施,如图8所示,在该变形实施中,所述光学镜头10被实施为分体式镜头,其包括上镜头部分111A和下镜头部分112A,其中,在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采用了部分减薄镜筒顶部的技术方案,并且,在该变形实施中,位于镜筒顶部的所述承载部112和所述遮光部113具有分体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光学镜头10被实施为分体式镜头时,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组装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具体来说,该组装过程,包括:提供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和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然后,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下镜头部分112A和感光组件;接着,进而,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最终,将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固设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下镜头部分112A和感光组件所构成的成像系统所采集的图像的成像质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具体来说,首先通过感光组件配合所述分体式光学镜头10获取被测目标的图像,进而,通过SFR、MTF等图像成像质量计算方法计算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成型品质和调整量。然后,根据调整量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包括xyz方向和分别绕xyz轴旋转的方向)实时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和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通过一次或者多次调整后使得所述分体式镜头的成像质量(主要包括峰值、场曲、像散等光学参数)达到预设阈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通过主动校准的方式将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组装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后,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所设定的光轴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范围小于1°,优选地,其夹角范围小于0.5°。
示意性光学镜头组装过程
图9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第一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种组装过程用于制备如图2所示的所述光学镜头10。如图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组装过程,包括:
提供一镜筒11和至少一光学透镜12,其中,所述镜筒1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112和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113;以及,
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以倒装的方式从所述镜筒11的底部安装入所述镜筒11,其中,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结构区121承靠于所述承载部112,其凸起部122延伸于所述遮光部113内。
图10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第二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第二种组装过程用于制备如图4至图6所示的所述光学镜头10。如图10所示,第二种组装过程,包括:
提供一镜筒11和至少一光学透镜12,其中,所述镜筒1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112;
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镜筒11内,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承靠于所述承载部112;以及
将遮光部113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相应位置,其中,所述遮光部113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
图11A至图11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第三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第三种组装过程用于制备如图7所示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变形实施。如图11A至图11C所示,第三种组装过程,包括:
首先,提供一上镜筒部分1111A、一下镜筒部分1121A和至少一光学透镜12,其中,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112和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113;
然后,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以形成第一镜头部分;
接着,将其余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1121A,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
继而,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下镜头部分112A和感光组件;
然后,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最终,将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固设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
图12A至图12C图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第四种组装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第四种组装过程用于制备如图8所示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变形实施。如图12A至图12C所示,第四种组装过程,包括:
首先,提供一上镜筒部分1111A、一下镜筒部分1121A和至少一光学透镜12,其中,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112;
然后,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
接着,将遮光部113贴装于位于所述上镜筒部分1111A内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12的相应位置以形成第一镜头部分,其中,所述遮光部113自所述承载部112向内且向上延伸,所述承载部112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113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
接着,将其余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12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1121A,以形成第二镜头部分;
继而,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下镜头部分112A和感光组件;
然后,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最终,将所述上镜头部分111A固设于所述下镜头部分112A,以形成所述分体式镜头。
综上,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组装方法被阐明,其能够组装如上所述的光学镜头10及其变形实施。
示意性摄像模组
如图13所示,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被阐明,其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镜头10和感光组件20。在具体应用中,所述摄像模组能够被配置为终端设备的前置摄像模组,用于满足用户的自拍等需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光学镜头10和感光组件20,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20的感光路径,以使得藉由所述光学镜头10所采集的光线能够沿着该感光路径在所述感光组件20中成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知晓,所述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1、电连接于所述线路板21的感光芯片22、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1的至少一电子元器件23,以及,设置于所述线路板21的封装体24等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10安装于所述封装体24上(当然,所述感光组件还可以包括其他必要的元件,例如,滤光元件等)。
如前所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镜头10减薄部分镜筒顶部的厚度,以在保证镜筒11可靠性的同时使得最顶侧的光学透镜12能够更加突出于镜筒11顶面,以使得当具有所述光学镜头10的摄像模组作为前置摄像模组组装于终端设备时,所述光学镜头10的入光面能更邻近于显示屏开孔顶端,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和通光量,从而确保所述摄像模组具有较高的成像质量,如图14所示。
应注意到,如图13所示的所述摄像模组为定焦摄像模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知晓,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还可被实施为动焦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10和所述感光组件20之间的驱动元件(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驱动元件承载着所述光学镜头10沿着所述感光路径移动,以改变所述光学镜头10和所述感光组件20之间的距离。当然,本申请所涉及的所述摄像模组还可以被实施为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即,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学镜头20和所述感光组件20之间的防抖马达(未有图示意),以通过所述防抖马达消除在拍摄过程中不经意的抖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图13所示意的所述摄像模组中,虽然所述光学镜头10以图2所示意的所述光学镜头10为示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本申请所揭露的所述光学镜头10的各种变形及其变形的组合都能够与所述感光组件20进行结合,以形成所述摄像模组。对此,并不为本申请所局限。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26)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和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的遮光部,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以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向上的凹陷;以及
安装于所述镜筒内的至少一光学透镜,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包括具有向上凸起的结构区和自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向上延伸的凸起部,其中,所述结构区承靠于所述承载部,所述凸起部延伸于所述遮光部内,所述结构区的凸起对应于在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处形成的凹陷,以使得所述凸起部能够更加突出于所述承载部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中向上延伸部分与所述光学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0.15mm,以及,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在0.05mm至0.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0.2mm,以及,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范围在0.08mm至0.15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结构区与所述承载部接触的部分超过所述结构区的整体宽度的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的内侧面与所述遮光部中内向延伸部分的下表面之间所成夹角的范围为10°至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包括自其顶部区域向内延伸的凸起,所述凸起具有环形结构以在所述凸起的内周缘形成所述光学镜头的光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凸起的下表面与所述光学镜头所设定的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进一步包括自所述凸起的上表面向上延伸的限光部,所述限光部具有倾斜地延伸于所述限光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光阑之间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学镜头的视场角的一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限光部的厚度尺寸范围为0.02mm至0.06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的最高处突出于所述遮光部的上端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光学透镜相互嵌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与其紧邻的所述光学透镜之间相互嵌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具有一体式结构,所述遮光部一体地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具有分体式结构,所述遮光部预制成型并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与所述承载部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或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遮光部和所述承载部之间通过黏着剂粘接,所述黏着剂施加于形成于所述遮光部和所述承载部之间的布胶槽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承载部具有凹陷地形成于其内侧部的搭载区域,当所述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搭接于所述搭载区域。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镜筒包括上镜筒部分和下镜筒部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其余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所述上镜筒部分组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最高点突出所述结构区的上表面至少0.3mm-1.2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横向尺寸不超于2mm。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中,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与所述光轴之间的夹角小于15°。
23.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22任一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
感光组件,其中,所述光学镜头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
24.一种光学镜头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镜筒和至少一光学透镜,其中,所述镜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承载部;
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其中,位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承靠于所述承载部;以及
将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其中,所述遮光部自所述承载部向内且向上延伸,所述承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遮光部中向内延伸部分的厚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镜筒包括上镜筒部分和下镜筒部分,
其中,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包括:
将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上镜筒部分,以形成上镜头部分;以及
将其余部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下镜筒部分,以形成下镜头部分。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组装方法,其中,在将所述至少一光学透镜安装于所述镜筒内和将遮光部贴装于最顶侧的所述光学透镜的相应位置之间,进一步包括:
沿着光轴方向预定位所述上镜头部分、下镜头部分和感光组件;
以主动校准的方式调整所述上镜头部分与所述下镜头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将所述上镜头部分组装于所述下镜头部分,以形成所述光学镜头。
CN201910968852.2A 2019-10-12 2019-10-12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Active CN1127316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8852.2A CN112731610B (zh) 2019-10-12 2019-10-12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8852.2A CN112731610B (zh) 2019-10-12 2019-10-12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1610A true CN112731610A (zh) 2021-04-30
CN112731610B CN112731610B (zh) 2023-08-22

Family

ID=75588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8852.2A Active CN112731610B (zh) 2019-10-12 2019-10-12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316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830B (zh) * 2022-12-14 2023-10-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結構之鏡片及鏡頭模組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1939A (ja) * 2000-02-08 2001-08-17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WO2013047198A1 (ja) *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759282U (zh) * 2014-02-18 2014-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遮光元件以及光学取像镜组
CN207067507U (zh) * 2017-07-25 2018-03-0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分体式镜头及摄像模组
CN207528982U (zh) * 2017-10-25 2018-06-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筒及镜头组件
WO2018171656A1 (zh) * 2017-03-24 2018-09-27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8873246A (zh) * 2017-05-16 2018-11-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8569149U (zh) * 2018-06-08 2019-03-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
CN208636539U (zh) * 2018-08-15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8636492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11009584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色模造光学元件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110109226A (zh) * 2019-04-12 2019-08-09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0196477A (zh) * 2019-06-10 2019-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相机模组、电子装置和镜头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21939A (ja) * 2000-02-08 2001-08-17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WO2013047198A1 (ja) *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3759282U (zh) * 2014-02-18 2014-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环形遮光元件以及光学取像镜组
WO2018171656A1 (zh) * 2017-03-24 2018-09-27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08873246A (zh) * 2017-05-16 2018-11-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胶透镜的成像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7067507U (zh) * 2017-07-25 2018-03-0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分体式镜头及摄像模组
CN207528982U (zh) * 2017-10-25 2018-06-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筒及镜头组件
CN11009584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色模造光学元件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08569149U (zh) * 2018-06-08 2019-03-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
CN208636492U (zh) * 2018-08-04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208636539U (zh) * 2018-08-15 2019-03-22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10109226A (zh) * 2019-04-12 2019-08-09 深圳市万普拉斯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结构、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0196477A (zh) * 2019-06-10 2019-09-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镜头、相机模组、电子装置和镜头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8830B (zh) * 2022-12-14 2023-10-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遮光結構之鏡片及鏡頭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1610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70828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with thin mounting components
US10437004B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785391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20200057233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55800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09485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09492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819890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809488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911654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system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85978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CN210442561U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US1104806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1076447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US20200099832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CN210534409U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US20200096738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CN112731610A (zh) 光学镜头及其组装方法和摄像模组
US1081674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system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764480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system with multi-lens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2596186B (zh) 分体式镜头及其组装方法、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10323536U (zh)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CN112444936B (zh) 屏下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和光学镜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12578524A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US10757306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