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13627B -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13627B
CN112713627B CN202011550053.2A CN202011550053A CN112713627B CN 112713627 B CN112713627 B CN 112713627B CN 202011550053 A CN202011550053 A CN 202011550053A CN 112713627 B CN112713627 B CN 1127136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line
configuration channel
line
voltage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00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13627A (zh
Inventor
陈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500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136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13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13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13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circuits adapted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th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30Charge provided using DC bus or data bus of a compu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涉及电路技术领域。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供电端,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本公开能够以简单、便捷的方式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且大大降低了硬件成本。

Description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USB PD(USB Power Delivery,功率传输协议),是一种快速充电规范,可以支持较高功率的快速充电。目前,为了进一步提高充电效率,供电方(如PD适配器)的充电功率不断提升,充电电流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充电安全,供电方往往需要对充电线材的过流能力进行检测,以确定最大输出功率。其中,对充电线材的检测实质上是对线材上的芯片进行检测,因此,需要为该芯片提供电压。
现有技术中,往往会设置多个专用的供电芯片,分别连接至不同的CC(Configuration Channel,配置通道)线的引脚上,当需要通过某一根CC线提供电压时,会使用该CC线对应的供电芯片进行供电。然而,在这种方式在实际使用中,无需提供电压的CC线所连接的供电芯片通常会处于空闲状态。因此,使用两个专用供电芯片提供电压,会导致功率过剩,无法使硬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硬件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技术中为配置通道线上的芯片供电的方式硬件成本高的问题。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供电端,所述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端,所述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装置包括:通道线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电压提供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所述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和所述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接收端,所述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和所述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装置包括:通道线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电压提供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电压控制方法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电压控制方法及其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电压控制方法以及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端,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在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一方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示例性实施例无需设置多个专用芯片,在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之后,仅通过将其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即可以实现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节省了硬件成本,避免了功率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目标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该过程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大大降低了电路的复杂度,且能够以简单、有效的方式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图3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子流程图;
图5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另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接收端和供电端的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压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9示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电压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技术方案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图1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运行环境的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供电端110和接收端120,两者之间通过第一CC线130和第二CC线140进行通信连接,第一CC线130和第二CC线140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150,通过检测该线材识别芯片150可以实现对充电线材的检测,以确定最大输出功率。当供电端110判断当前需要为线材识别电压150提供电压时,可以从第一CC线130和第二CC线140中确定目标CC线,并将目标CC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150供电。接收端120为线材识别芯片150供电的过程类似。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电压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上述供电端110或接收端120。一般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也可以存储应用数据;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电压控制方法。
下面以图2中的移动终端200为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的构造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部件之外,图2中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设备。
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200具体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外部存储器接口222、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1、受话器272、麦克风273、耳机接口274、传感器模块280、显示屏290、摄像模组291、指示器292、马达293、按键294以及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户标识模块)卡接口295等。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AP(Application Processor,应用处理器)、调制解调处理器、GPU(Graphics 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器)、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图像信号处理器)、控制器、编码器、解码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和/或NPU(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神经网络处理器)等。编码器可以对图像或视频数据进行编码(即压缩);解码器可以对图像或视频的码流数据进行解码(即解压缩),以还原出图像或视频数据。移动终端10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编码器和解码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通过不同的接口和移动终端200的其他部件形成连接。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移动终端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外部存储器接口222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器,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移动终端2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器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2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存储音乐,视频等文件。
USB接口2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移动终端200充电,也可以连接耳机或其他电子设备。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240为电池2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241为设备供电;电源管理模块241还可以监测电池的状态。
移动终端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WLAN(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无线局域网)(如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网络)、BT(Bluetooth,蓝牙)、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FM(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IR(Infrared,红外技术)等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GPU、显示屏290及AP等实现显示功能,显示用户界面。
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ISP、摄像模组291、编码器、解码器、GPU、显示屏290及AP等实现拍摄功能,还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1、受话器272、麦克风273、耳机接口274及AP等实现音频功能。
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深度传感器2801、压力传感器2802、陀螺仪传感器2803、气压传感器2804等,以实现不同的感应检测功能。
指示器2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马达293可以产生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等。按键294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
移动终端200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SIM卡接口295,用于连接SIM卡,以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
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供电端,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其中,供电端可以包括适配器、移动电源或者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接收端也可以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鼠标等电子设备。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与供电端和接收端的接口连接,实现供电端与接收端的通信连接,例如通过线材连接适配器的接口和笔记本电脑的Type-C接口,该线材中包括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还可以包括除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之外的其他CC线,用于进行通信或其他功能应用,例如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还可以包括除第一CC线、第二CC线以及第三CC线等,可以采用其中任意一根或多根CC线传输信号,也可以通过其中任意一根或多根CC线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其中,传输信号与提供电压的CC线为不同的CC线,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公开以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进行具体说明,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供电端能够通过对该线材识别芯片进行识别,来检测充电线材的过流能力,从而确定最大输出功率,以较优的充电功率进行快速、有效的充电过程。
图3示出了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可以由上述供电端110执行,包括以下步骤S310至S320:
步骤S310,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在实际应用中,供电端对充电线材的过流能力的检测,是基于对线材识别芯片的识别实现的,该线材识别芯片可以被封装在线缆中,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线材识别芯片可以是指E-MARK(Electronically Marked Cable,电子标记电缆)芯片。供电端,也即DFP(Downstream Facing Port,下行端口),和接收端,也即UFP(Uptream Facing Port,上行端口),能够通过PD协议读取线材识别芯片的属性,例如读取E-MARK芯片中,电源传输能力,数据传输能力,ID(Identity Document,身份标识)等信息。
第一配置通道线,即第一CC线,以及第二配置通道线,即第二CC线,为USB充电端口里的关键通道,供电端或接收端可以通过对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上电阻的检测,以判断是否有负载接入、需要提供多大的电压和电流以及是否需要供电等信息。目标配置通道线,即目标CC线,可以用于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其可以是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的任意一根CC线,例如可以通过第一CC线进行通信连接,通过第二CC线为E-MARK芯片提供VCONN电压;也可以通过第二CC线进行通信连接,通过第一CC线为E-MARK芯片提供VCONN电压等。
电压提供请求是指当前需要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的数据信号,当供电端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时,可以从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确定出用于进行供电的目标CC线。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可以包括:
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切换指令。
电压切换指令可以是指“VCONN_Swap”指令,当供电端接收到“VCONN_Swap”指令时,可以认为当前需要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VCONN电压,开始执行确定目标CC线,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VCONN电压的步骤。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10,确定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
步骤S420,根据通信状态,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其中,通信状态是指能够反映CC线是否进行信号传输的数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充电线材中含有线材识别芯片时,供电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的任意一根CC线进行信号传输,使用另一根CC线提供VCONN电压。因此,可以通过判断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的通信状态,来确定目标CC线。具体的,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通过对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是否包含与信号传输相关的数据来判断其通信状态,若待判断的CC线中正在传输通信信号或包含通信信号的传输请求等数据,则认为该CC线用于进行信号传输。
进一步的,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420可以包括:
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第一配置通道线,则将第二配置通道线作为目标配置通道线;
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第二配置通道线,则将第一配置通道线作为目标配置通道线。
即当确定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的某一根CC线为目标CC线后,可以将另外一根未进行通信的CC线确定为目标CC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若未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则当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某一根CC线时,另一根CC线将处于空闲状态,例如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一CC线,则对第二CC线不进行操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二CC线,则对第一CC线不进行操作。
步骤S320,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考虑到线材识别芯片在工作时,其实并不需要很大的电流,例如3.5V(伏)/5mA(毫安)即能够满足大部分的E-MARK芯片的工作需求。因此,使用专用的供电芯片为线材识别芯片进行供电会导致功率过剩的情况。基于此,为了给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供电能力,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对目标CC线的电路进行配置,使其输出高电平。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20中,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包括:
将目标配置通道线的引脚所连接的输入输出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在实际应用中,从为线材识别芯片的需求出发,例如3.5V/5mA能够满足大部分的E-MARK芯片的工作需求,而通用的IO(Input Output,输入输出)口即能够提供这种供电条件。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的引脚可以与IO口相连,当确定使用哪一根目标CC线进行供电后,可以将目标CC线对应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电压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满足电压关闭条件时,可以取消将目标CC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例如当第一CC线进行通信时,将第二CC线的引脚所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当满足电压关闭条件时,取消将第二CC线的引脚所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其中,电压关闭条件是指当前无需提供电压的判断条件,具体可以包括多种,例如在当前未对线材识别芯片提供VCONN电压时,若供电端收到“VCONN Swap”的电压切换指令,则需要通过目标CC线提供VCONN电压;若收到指令时,已经在提供VCONN电压了,则需要将VCONN供电关闭,也即取消配置输出高电平的配置。另外,考虑到还可能出现不能正常接收电压切换指令或接收失败等情况,导致无法及时取消提供VCONN电压,额外消耗硬件资源,本示例性实施例还可以设置电压关闭条件为一预设时间,当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的时间超过该预设时间后,认为已经无需继续提供电压了,可以执行关闭供电的操作等。此外,其他用于判断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的电压关闭条件也应当属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5示出了另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0,检测是否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
若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则执行步骤S520判断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是否为第一CC线;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一CC线,则执行步骤S530,确定将第二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二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二CC线,则执行步骤S540,确定将第一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一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步骤S550:检测是否满足电压关闭条件;
若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执行步骤S560: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若不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等待直到满足关闭条件后,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其中,若在步骤S510中未检测到电压提供请求,可以继续周期性的执行步骤S510,以在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时,执行后续步骤。在步骤S560中,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之后,还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510,检测电压提供请求。
综上,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电压控制方法以及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端,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在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一方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示例性实施例无需设置多个专用芯片,在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之后,仅通过将其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即可以实现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节省了硬件成本,避免了功率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目标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该过程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大大降低了电路的复杂度,且能够以简单、有效的方式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另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用于实现接收端和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
图6示出了另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可以由上述接收端110执行,包括以下步骤S610至S620:
步骤S610,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接收端对充电线材的过流能力的检测,是基于对线材识别芯片的识别实现的,该线材识别芯片可以被封装在线缆中,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线材识别芯片可以是指E-MARK芯片。供电端和接收端能够通过PD协议读取线材识别芯片的属性,例如读取E-MARK芯片中,电源传输能力,数据传输能力,ID等信息。
第一CC线以及第二CC线,为USB充电端口里的关键通道,供电端或接收端可以通过对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上电阻的检测,以判断是否有负载接入、需要提供多大的电压和电流以及是否需要供电等信息。目标CC线,可以用于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其可以是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的任意一根CC线,例如可以通过第一CC线进行通信连接,通过第二CC线为E-MARK芯片提供VCONN电压;也可以通过第二CC线进行通信连接,通过第一CC线为E-MARK芯片提供VCONN电压等。
电压提供请求是指当前需要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的数据信号,当供电端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时,可以从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中确定出用于进行供电的目标CC线。其中,电压提供请求可以是指电压切换指令,如“VCONN_Swap”指令,
步骤S620,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考虑到线材识别芯片在工作时,其实并不需要很大的电流,例如3.5V/5mA即能够满足大部分的E-MARK芯片的工作需求。因此,使用专用的供电芯片为线材识别芯片进行供电会导致功率过剩的情况。基于此,为了给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供电能力,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对目标CC线的电路进行配置,使其输出高电平。具体的,可以将目标配置通道线的引脚所连接的输入输出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在实际应用中,从为线材识别芯片的需求出发,例如3.5V/5mA能够满足大部分的E-MARK芯片的工作需求,而通用的IO口即能够提供这种供电条件。因此,可以使第一CC线和第二CC线的引脚与IO口相连,当确定使用哪一根目标CC线进行供电后,可以将目标CC线对应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供电端与接收端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的方法类似,其中可以包括对目标CC线的确定以及电压关闭条件的判断等,因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电压控制方法以及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接收端,一方面,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示例性实施例无需设置多个专用芯片,在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之后,仅通过将其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即可以实现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节省了硬件成本,避免了功率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将目标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该过程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大大降低了电路的复杂度,且能够以简单、有效的方式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图7示出了再一种电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包括接收端710、发送端720、第一CC线730、第二CC线740以及线材识别芯片750;
接收端710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711,检测是否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
若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则执行步骤S712判断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是否为第一CC线;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一CC线,则执行步骤S713,确定将第二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二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二CC线,则执行步骤S714,确定将第一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一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步骤S715:检测是否满足电压关闭条件;
若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执行步骤S716: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若不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等待直到满足关闭条件后,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其中,若在步骤S711中未检测到电压提供请求,可以继续周期性的执行步骤S711,以在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时,执行后续步骤。在步骤S716中,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之后,还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711,检测电压提供请求。
供电端720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721,检测是否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
若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则执行步骤S722判断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是否为第一CC线;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一CC线,则执行步骤S723,确定将第二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二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若当前进行通信的CC线为第二CC线,则执行步骤S724,确定将第一CC线作为目标CC线,并将第一CC线的引脚连接的IO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步骤S725:检测是否满足电压关闭条件;
若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执行步骤S726: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若不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则等待直到满足关闭条件后,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其中,若在步骤S721中未检测到电压提供请求,可以继续周期性的执行步骤S721,以在接收到电压提供请求时,执行后续步骤。在步骤S726中,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之后,还可以继续执行步骤S721,检测电压提供请求。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端,如图8所示,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供电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该电压控制装置800可以包括:通道线确定模块810,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电压提供模块820,用于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道线确定模块包括:通信状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目标配置通道线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通信状态,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目标配置通道线确定单元包括: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第一配置通道线,则将第二配置通道线作为目标配置通道线;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第二配置通道线,则将第一配置通道线作为目标配置通道线。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压提供模块包括:配置单元,用于将目标配置通道线的引脚所连接的输入输出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道线确定模块包括:指令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切换指令。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述电压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电压取消提供模块,用于响应于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取消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芯片为电子标记电缆芯片。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接收端,如图9所示,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接收端和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该电压控制装置900可以包括:通道线确定模块910,用于响应于接收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电压提供模块920,用于将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上述装置中各部分的具体细节在方法部分实施方式中已经详细说明,因而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实现为程序产品的形式,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可以执行图3、图4、图5、图6或图7中任意一个或多个步骤。该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供电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所述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
根据所述通信状态,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通信状态,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包括:
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则将所述第二配置通道线作为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
如果确定当前进行通信的配置通道线为所述第二配置通道线,则将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作为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包括:
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的引脚所连接的输入输出口配置为推挽输出高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包括:
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切换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满足电压关闭条件,取消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停止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为电子标记电缆芯片。
7.一种电压控制方法,应用于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和所述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所述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
根据所述通信状态,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8.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供电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端与接收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供电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装置包括:
通道线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电压提供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通道线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根据所述通信状态,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9.一种电压控制装置,应用于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与供电端之间包括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用于实现所述接收端和所述供电端之间的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上配置有线材识别芯片;所述装置包括:
通道线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线材识别芯片的电压提供请求,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电压提供模块,用于将所述目标配置通道线配置为输出高电平,以为所述线材识别芯片提供电压;
通道线确定模块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的通信状态;根据所述通信状态,从所述第一配置通道线和第二配置通道线中确定目标配置通道线。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550053.2A 2020-12-24 2020-12-24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7136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0053.2A CN112713627B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0053.2A CN112713627B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3627A CN112713627A (zh) 2021-04-27
CN112713627B true CN112713627B (zh) 2023-04-18

Family

ID=75544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0053.2A Active CN112713627B (zh) 2020-12-24 2020-12-24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136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4680B (zh) * 2022-01-20 2022-05-24 浙江地芯引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线材的充电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4493A (zh) * 2016-08-31 2017-08-29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器及其电力传输控制芯片与充电方法
CN210327098U (zh) * 2019-09-16 2020-04-14 上海爻火微电子有限公司 采用usb pd的充电设备与充电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8560B2 (en) * 2014-05-28 2017-03-07 Nokia Technologies Oy Baseband PD communication over USB standard a connector
JP6752675B2 (ja) * 2016-10-12 2020-09-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半導体システム
US10289477B2 (en) * 2017-02-27 2019-05-14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USB electronic marker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for
CN107544934B (zh) * 2017-09-07 2020-07-07 龙迅半导体(合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USB Type-C线缆的双向信号调节芯片及USB Type-C线缆
CN110417069B (zh) * 2018-04-28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设备和usb线缆以及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4493A (zh) * 2016-08-31 2017-08-29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器及其电力传输控制芯片与充电方法
CN210327098U (zh) * 2019-09-16 2020-04-14 上海爻火微电子有限公司 采用usb pd的充电设备与充电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13627A (zh)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95921B (zh) 数据备份方法、无线充电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KR102233181B1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5743158B (zh) 用于为具有电池的电子设备充电的装置和方法
CN105098848B (zh) 无线充电方法、系统以及移动终端
EP2472733B1 (en) Bluetooth function providing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computer
US1143207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verting digital audio signal received in wired or wireless manner into analog audio signal
KR20100072857A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인터럽트 제어 방법 및 제어 장치
US2012022562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function of supporting multiple cards
KR102052443B1 (ko) 충전 및 데이터 통신을 수행할 수 있는 시스템
CN103887571A (zh) 一种充电方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141144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power
CN112713627B (zh) 电压控制方法、电压控制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KR20200101096A (ko) 무선 충전을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07894883B (zh) 音频流传输方法和声卡音频转换电路
CN113054716A (zh) 一种充电芯片、充电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131543A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2332617A (zh) 便携式终端及识别该便携式终端的电池的方法
CN112531803A (zh) 用于操作包括至少两个电池的电子装置的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6031964B (zh) 充电控制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2640393A (zh) 用于双向电感信号传送的功率桥电路
KR100651204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외부 장치와의 인터페이스 장치 및 방법
CN104202474A (zh) 一种无线报时及拍照方法
CN110913075A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8991710B2 (en) Power negoti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CN117440060B (zh) 通信转换装置、电子设备、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