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2274B -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02274B
CN112702274B CN202011550295.1A CN202011550295A CN112702274B CN 112702274 B CN112702274 B CN 112702274B CN 202011550295 A CN202011550295 A CN 202011550295A CN 112702274 B CN112702274 B CN 112702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route
network
priority
ro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502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02274A (zh
Inventor
李云
张平安
朱阳
朱德富
吴广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I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201155029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02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02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2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02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02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4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 H04L41/145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involving simulating, designing, planning or modelling of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7Slow sta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 H04L47/627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based on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自组网领域,涉及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当数据包经过网络层后到达数据链路层时,根据优先级插入到对应的队列中并发送队列;在网络层采用DSR路由协议构建出数据链中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包时的路由,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搭建基于类的添加属性通信管道,实现跨层信息交互;在传输层判断数据包丢失时的发生原因和网络层次,若判断出所述网络层发生路由失效,则保持窗口不变,否则按照慢开始算法减小发送窗口,对所述数据包进行拥塞控制;本发明能保证网络中较高优先级业务的吞吐量和传输成功率,在路由重构较频繁的网络中,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时延。

Description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自组网领域,涉及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数字战争中,战术数据链可以提供各种实时或近实时的作战信息,同时可以将指挥控制模块、信息处理模块及各种数据终端组成无缝的网络系统,实现作战信息资源的共享,对整体作战能力起到“倍增器”的作用。战术瞄准网络技术(TacticalTargeting Network Technology,TTNT)是美军最新最先进的战术数据链,适用于全方面的作战环境,包括空-空,空-地和地-地,其MAC层采用的统计优先级多址接入(StatisticalPriority-based Multiple Access,SPMA)协议,打破了传统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的设计方法,充分体现了网络协议各层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多种战术业务消息的零延迟传输。
基于IP的TTNT网络结构体系包括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应用层包含了语音、图像、业务类别、QoS参数等多类信息从而为用户提供业务质量保证;传输层主要负责TCP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以保证接收方的处理速度和网络性能,同时根据数据及响应往返时间信息对传输层状态进行分析;网络层主要负责路由构建,数据分段与重组,为数据发送提供稳定且可靠的路径,同时根据路由中断频率可评估当前路径的可靠性;数据链路层使用统计优先级多址接入(SPMA)协议,使得较高优先级的业务能及时占用信道并完成数据发送,提高了数据发送效率;物理层主要负责数据的编码、译码和信号的调制、解调,根据信道的信噪比、误码率等指标可对信道状态进行分析。
传统的TCP拥塞控制主要用于有线网络,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开发系统互联七层网络模型开发设计的。这种设计采用分层的思想,保持各层协议的独立性,将数据丢失作为网络拥塞的标志,一旦发生数据丢失,不区分数据丢失的原因及层次,立即减小拥塞窗口,降低发送速率。然而TTNT战术数据链不同于有线网络,通常表现出终端移动频繁,链路带宽有限等特性,使得拥塞不再是数据丢失的唯一原因;同时,各层网络间信息独立,网络性能优化只能局限于单层内,不能良好地实现网络局部和全局的自适应能力,因此,合理地利用层间信息改进TCP拥塞控制对数据链网络优化具有广泛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NS3网络模拟仿真平台搭建TTNT数据链模型,在MAC层实现优先级队列,当数据包到达MAC层时,根据其属性判断其优先级,并插入到对应的优先级队列中,当信道空闲时,从最高优先级队列中取出队头分组并发送;当信道繁忙时,获取当前信道的负载情况,并与当前优先级门限的门限进行比较,当负载小于门限时,接入并发送,反之则退避等待,退避等待过程中仍然进行负载检测,当满足发送条件时,发送该分组。然后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搭建通信管道,在网络层的接口中新增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并将其设为公有成员,同时在传输层中实例化网络层的对象,使其具有获取路由失效报文检测的功能,从而实现跨层信息交互。最后在传输层针对默认的TCP慢开始、拥塞控制、拥塞避免等算法设计场景适应,即当数据包丢失时需要判断丢失的原因和发生的网络层次,若是由于干扰或者路由重构导致的丢失,则保持窗口不变,反之则执行慢开始算法,达到对发送窗口进行自适应控制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和通信时延要求,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
在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中的数据链路层搭建出SPMA机制在节点间进行优先级队列传输;
在网络层上采用DSR路由协议构建出数据链中节点间传输数据包时的路由;
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搭建基于类的添加属性通信管道,从而实现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的跨层信息交互;
在网络层判断路由是否发生重构,即判断出路由重构的原因和网络层次,若判断出在所述网络层发生路由失效,则保持窗口不变,否则按照慢开始算法减小发送窗口,对所述数据包进行拥塞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网络层中新增了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DSR_ERROR信息,并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中搭建了通信管道以传递层间信息,传输层根据该信息判断路由稳定性,根据路由稳定性自适应地调整发送窗口,有效解决了传统无线网络无法利用层间信息提升网络性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跨层拥塞控制的总体方案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链路层所采用的SPMA接入控制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层所采用的DSR路由构建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层所采用的跨层优化算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优化前后TTNT数据链系统吞吐量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优化前后TTNT数据链系统时延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跨层拥塞控制的总体方案流程图;如图1所示,拥塞控制方法流程包括:
数据链路层开发出SPMA机制;
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根据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和通信时延要求,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在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中的数据链路层搭建出SPMA机制在节点间进行优先级队列传输。
首先,本发明需要根据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和通信时延要求,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其次,需要在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中的数据链路层即MAC层搭建出SPMA机制;然后搭建出SPMA机制后,在节点间实现优先级队列传输。
其中,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首先需要在数据包的属性中新增优先级字段,即priority字段;其次在MAC层开发出优先级队列实现SPMA,在网络层中实现DSR源定向路由,并在传输层中实现TCP协议;对整个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进行系统性能测试,若无误后,则作为本发明的基础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本发明将会在测试无误后的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中进行改进并实现。
其中,所述系统性能测试的指标主要是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以及通信时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需要至少保证所述传输成功率大于99%,所述通信时延小于2ms,当满足这两个测试指标后,本发明中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将会进行后续的跨层改进以及拥塞控制改进。
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当应用层产生的数据包经过网络层后到达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层时,根据优先级插入到对应的队列中并发送队列;
其中,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的搭建过程可以基于NS3网络模拟器搭建。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链路层需要实现SPMA机制,因此本发明在数据链路层开发优先级队列,当网络层数据包到达数据链路层时根据业务优先级插入到对应的队列中,发送时从较高优先级的队列中开始发送。
假设队列的大小设置为3,则表示有三种优先级的数据包;当来自于应用层构建的数据包从网络层到达数据链路层时,MAC层会根据数据包的属性判断其优先级,按照优先级顺序插入到对应的优先级队列中;以业务优先级为例,按照数据包的大小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优先级;按照优先级的顺序排列到预设的队列中。
在排列好队列后,按照基于CSMA/CA协议按照优先级发送队列中队头分组。
当信道空闲时,从最高优先级的队列中取出队头分组并发送;
当信道繁忙时,获取当前信道的负载情况,并与当前优先级的负载门限进行比较,若当前负载小于负载门限时,则接入并发送队头分组,反之则退避等待,退避等待过程中仍然进行负载检测,当满足发送条件时,发送该队头分组。
在本发明所改进的SPMA协议中,数据包优先级的分类是在应用层确定,而实际应用中是人为决定的。本实施例中数据链路层首先需要判断高优先级队列中是否存在数据包,并将较高优先级数据包转为待发送状态,然后将当前统计得到的信道占用率与待发送数据包的阈值进行比较。如果此时信道占用率低于阈值,则允许发送的数据包从队列中移除并发送;如果信道占用率高于阈值,节点将根据数据包的优先级与信道占用率的值设定退避时间进行回退等待,到达退避时间后,再次检测信道占用率,循环以上流程。
图2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链路层所采用的SPMA接入控制流程图,如图2所示,所述接入控制流程包括:
判断当前的信道负载与优先级门限的大小,若信道负载小于优先级门限,则发送报文,否则调用退避算法计算出退避时间;在退避时间内进行信道负载检测,直至将报文发送出去,否则超过退避时间,则对数据包进行销毁。
其中,所述信道负载是通过信道占用率体现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包的阈值即为优先级门限(优先级的负载门限)。
所述优先级队列中,所述优先级为业务优先级,并在数据包的属性中新增priority字段表示优先级,并对每个优先级由大到小设置出对应的负载门限,也即是每个优先级对应一个负载门限,其中每个数据包的优先级是按照priority字段中字符串的大小或者类型进行判断。
在网络层上采用DSR路由协议构建出数据链中节点间传输数据包时的路由;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网络层实现DSR路由协议,使得节点发送数据时能够良好的构建路由,并在路由失效时发出路由错误报文,完成后对该模型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所述DSR路由协议在路由失效时发出路由错误报文通知发送方节点此路由已失效,同时将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置为相应状态,通过该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将路由失效信息传递到传输层。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层所采用的DSR路由构建流程图;如图3所示,其实现流程为:当一个节点S有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某个目标节点D,但当前在其路由缓存中没有到该节点的路由时,节点S将数据包保存在其发送缓冲区中,并启动路由发现过程来查找路由。为了防止无限期地缓冲数据包,如果数据包在发送缓冲区中等待的时间超过MaxSendBuffTime(缺省值为30秒),那么它们将被丢弃。对于路由发现,S将路由请求包作为本地广播消息传输,指定目标地址和唯一的请求标识符。接收路由请求包的节点将在请求头中检查其标识符和目标地址;如果之前收到过相同的包,则会将该包识别为一个副本并无声地丢弃,否则,它将自己的节点地址附加到路由请求头中的列表并重新广播它。当路由请求包到达其目的地时,目标节点将路由应答包发送回请求的发起者,其中包括其应答头中累积的节点地址列表的副本。当路由应答到达请求的发起者时,它将在路由缓存中缓存新路由,节点S收到路由应答消息后,将使用路由应答中的源路由将数据包发送给D,并且所有接收路由应答包的中间节点都将自己的路由剪切到目的地,并保存在自己的路由缓存中。
在网络层实现DSR路由协议,实现节点发送数据时能够良好的构建路由,并在路由失效时发出路由错误报文,完成后对该模型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保证该模型的性能符合TTNT工作机制的条件下,在传输层修改TCP发送窗口的调整机制,具体方法为:当检测到丢包时,首先根据网络层路由失效的标志判断是否由路由失效导致的,如果不是,则按照慢开始算法进行发送窗口地调整,反之则保持窗口不变,以达到减少时延的目的。
在传输层封装的类中添加网络层的私有成员,使传输层能够访问网络层的数据,实现通信管道,从而实现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的跨层信息交互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管道是单独设立的层间通信管道,主要用于传输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所述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设置在网络层的接口中,将所述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设为公有成员,同时在传输层中实例化网络层的对象,使所述传输层获取路由失效报文。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传输层所采用的跨层优化算法流程图;传统的基于IP的TTNT网络体系中,战场无线链路的复杂性而造成的高误码率,导致数据包丢失,节点移动引起的“路由失效”而导致的数据包丢失、乱序和频繁的路由切换,TCP拥塞控制机制直接应用于战场数据链中往往会造成网络性能的严重下降,因此,本发明在传输层TCP拥塞控制方案中增加网络层路由中断检测。当TCP检测到网络丢包率较高时,首先进行原因检测,若此时网络层的路由中断较频繁,说明此时网络丢包是由路由中断造成的,并不是网络发生拥塞,此时不用减小发送窗口,反之,则是由于网络发生拥塞,此时减小发送窗口以达到流量控制的目的。
在网络层判断路由是否发生重构,即判断出路由重构的原因和网络层次,若判断出在所述网络层发生路由失效,则保持窗口不变,否则按照慢开始算法减小发送窗口,对所述数据包进行拥塞控制。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可以根据路由稳定性评估算法来判断路由是否发生重构,具体的所述路由稳定性评估算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统计出路由的生命时长,即发送方节点到接收方节点之间所维持的路由的时长,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将接收方节点发送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DSR_ERROR的时间减去发送方节点收到路由回复(routing reply,rrep)的时间差;
判断该路由时长即所述时间差与预设的时长阈值的大小;
若小于预设的时长阈值,则保持发送窗口不变,否则执行慢开始算法减少发送窗口。
为了提升所述窗口判断的精度,本实施例采用常值回归的方式来计算出最符合当前系统中路由性质的时长阈值,具体的:
选择出时间段为距离当前周期最近的若干周期的路由时长;将前若干周期中每一个周期的路由时长均值分别作为对应周期的初始回归值,最小化代价函数,从而确定出该周期所对应的分配因子;在该分配因子下,通过改变初始回归值,从而确定出最小化代价函数下的回归值;将每一周期的分配因子与相应周期的最小化代价函数下的回归值之间的乘积的总和作为当前周期的时长阈值。
其中,所述代价函数可以采用包括但不限于误差平方代价函数、误差绝对值代价函数、均匀代价函数、贝叶斯估计函数、最小均方误差估计以及最大似然估计等等。
仿真对TTNT数据链模型进行吞吐量测试,结果通过网络层收到数据包去掉头部开销后计算得出。仿真中,网络带宽为10M,数据包的发送速率为100packets/s,区分三业务类型(业务类型A,业务类型B,业务类型C),其中A的数据包大小为500Bytes,B的数据包大小为490Bytes,C的数据包大小为480Bytes,优先级依次降低。结果可知,当节点数为6时,A的吞吐量约为341.24Kbps,B的吞吐量约为333.76Kbps,C的吞吐量约为325.06Kbps。当节点数为30,此时信道未达到饱和,A的吞吐量增加到1706.21Kbps左右,B的吞吐量增加到1668.44Kbps左右,C的吞吐量增加到1630.34Kbps左右。当节点数达到54时,由于信道已经达到饱和,根据SPMA的工作原理,保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发送成功率,此时A的吞吐量约为1634.76Kbps,B的吞吐量约为3003.17Kbps,C的吞吐量约为2935.15Kbps,符合SPMA的工作原理。
仿真对TTNT数据链模型进行时延测试,结果在网络层收到数据包时,将当前接收时间减去发送的时间计算得出。结果可知,当节点数为6时,A的时延约为1.449ms,B的时延约为1.388ms,C的时延约为1.325ms。当节点数为30,此时信道未达到饱和,A的时延约为1.453ms,B的时延约为1.386ms,C的时延约为1.328ms。当节点数达到54时,由于信道已经达到饱和,根据SPMA的工作原理,保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发送成功率,即低优先级业务需要等待高优先级先发送完后才能发送,此时A的时延约为2.251ms,B的时延约为1.405ms,C的时延约为1.316ms,符合SPMA的工作原理。
仿真对路由重构时TTNT数据链的吞吐量进行测试,仿真中,增大节点间的距离,由于节点的移动性,路由发生多次重建,此时TCP检测到数据丢失,减小发送窗口。结果可知,当节点数为6时,A的吞吐量约为179.62Kbps,B的吞吐量约为175.63Kbps,C的吞吐量约为171.64Kbps。当节点数为30,此时信道未达到饱和,A的吞吐量增加到898.23Kbps左右,B的吞吐量增加到878.04Kbps左右,C的吞吐量增加到858.06Kbps左右。当节点数达到54时,由于信道已经达到饱和,根据SPMA的工作原理,保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发送成功率,此时A的吞吐量约为853.24Kbps,B的吞吐量约为1580.68Kbps,C的吞吐量约为1544.91Kbps,相对路由重构前有明显的降低,且低优先级的业务降低得更加明显。
仿真对路由重构时TTNT数据链的时延进行测试,结果可知,当节点数为6时,A的时延约为5.812ms,B的时延约为5.991ms,C的时延约为5.501ms。当节点数为30,此时信道未达到饱和,A的时延约为5.686ms,B的时延约为5.673ms,C的时延约为5.693ms。当节点数达到54时,信道已经达到饱和,根据SPMA的工作原理,保证高优先级的数据包发送成功率,即低优先级业务需要等待高优先级先发送完后才能发送,此时A的时延约为8.701ms,B的时延约为5.677ms,C的时延约为5.521ms,相对路由重构前有明显的增加,且低优先级的业务增加得更加明显。
图5为优化前后TTNT数据链系统吞吐量对比图,图中可以看出,节点数为6个时,由于节点数较少时单条业务流的吞吐量也较低,且信道未达到饱和,优化前后效果不是很明显。随着节点数的增加,优化前后的效果越累越明显,这是由于优化后的发送窗口固定为检测到路由失效之前,而不是立即减小。随着节点数继续增加,信道达到饱和时,优化前后的系统吞吐量逐渐趋于稳定,且优化后的吞吐量明显比优化前高很多,说明此优化方法有效。
图6为优化前后TTNT数据链系统时延对比图,图中可以看出,随着节点的增加,优化前每次路由失效导致的数据包丢失,TCP发送窗口都减小,导致数据包发送完花费了较多时间,相对地,优化后由于窗口固定为失效前的大小,发送窗口比优化前大,因此时延比优化前小。信道达到饱和之前,业务流的平均时延几乎保持稳定,当信道达到饱和时,需要保证高优先级的成功率,因此低优先级的数据包需要等待,因此时延开始增加。优化前发送窗口较小,因此时延进一步增大,优化后发送窗口保持不变,相对较大,因此时延较低。对比优化前后的系统时延发现,优化后时延相对优化前明显更低,说明此优化方法有效。
本发明基于TTNT数据链网络的跨层优化,在TTNT数据链网络中,能保证网络中较高优先级业务的吞吐量和传输成功率,在路由重构较频繁的网络中,对比优化前后,传输时延能够有效降低6ms左右,达到提升系统性能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外”、“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转”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数据包的传输成功率和通信时延要求,构建出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
在所述战术瞄准网络技术数据链中的数据链路层搭建出SPMA机制,在节点间进行优先级队列传输;
在网络层上采用DSR路由协议构建出数据链中节点间传输数据包时的路由;
在网络层和传输层之间搭建基于类的添加属性通信管道,从而实现网络层与传输层之间的跨层信息交互;
在网络层采用路由稳定性评估算法判断路由是否发生重构,统计接收方节点发送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到发送方节点接收到路由回复的时间差即发送方节点与接收方节点之间的路由时长;来判断出路由重构的原因和网络层次,将所述路由时长与预设的时长阈值进行比较,若小于预设的时长阈值,则判断出在所述网络层发生路由失效,保持窗口不变;否则按照慢开始算法减小发送窗口,对所述数据包进行拥塞控制;
其中,时长阈值的计算方式包括选择出时间段为距离当前周期最近的若干周期的路由时长;将前若干周期中每一个周期的路由时长均值分别作为对应周期的初始回归值,最小化代价函数,从而确定出该周期所对应的分配因子;在该分配因子下,通过改变初始回归值,从而确定出最小化代价函数下的回归值;将每一周期的分配因子与相应周期的最小化代价函数下的回归值之间的乘积的总和作为当前周期的时长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队列传输的方式包括基于CSMA/CA协议按照优先级发送队列中队头分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队列中,所述优先级为业务优先级,并在数据包的属性中新增字段表示优先级,并对每个优先级由大到小设置出对应的负载门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CSMA/CA协议按照优先级发送队列中队头分组包括当信道空闲时,从最高优先级的队列中取出队头分组并发送;当信道繁忙时,获取当前信道的负载情况,并与当前优先级的负载门限进行比较,若当前负载小于负载门限时,则接入并发送队头分组,反之则退避等待,退避等待过程中仍然进行负载检测,当满足发送条件时,发送该队头分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SR路由协议在路由失效时发出路由错误报文通知发送方节点此路由已失效,同时将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置为相应状态,通过该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将路由失效信息传递到传输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设置在网络层的接口中,将所述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设为公有成员,同时在传输层中实例化网络层的对象,使所述传输层获取路由失效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层实时检测路由是否失效,若失效,则发送路由失效报文通知发送方节点路由已失效;传输层根据路由失效报文标志位进行拥塞控制算法的选择,进行发送窗口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网络层判断路由是否发生重构前还包括检测网络中的丢包率,若所述丢包率超过预设的丢包阈值,则触发网络层的丢包检测机制,检测数据包丢失时的发生原因和网络层次。
CN202011550295.1A 2020-12-24 2020-12-24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702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0295.1A CN112702274B (zh) 2020-12-24 2020-12-24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50295.1A CN112702274B (zh) 2020-12-24 2020-12-24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2274A CN112702274A (zh) 2021-04-23
CN112702274B true CN112702274B (zh) 2022-08-19

Family

ID=75509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50295.1A Active CN112702274B (zh) 2020-12-24 2020-12-24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02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208B (zh) * 2021-05-26 2024-04-19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传输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328884B (zh) * 2021-05-27 2022-06-1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动态补偿的跨层拓扑控制方法及其通信系统
CN113766561B (zh) * 2021-05-31 2024-04-09 大连交通大学 基于跨层优化的无人集群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CN113727459B (zh) * 2021-08-10 2024-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多优先级接入协议的退避方法
CN116052490A (zh) * 2021-10-28 2023-05-0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互动课堂应用评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22444B (zh) * 2022-01-26 2023-12-19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面向输电线无人机巡检的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7527610B (zh) * 2024-01-05 2024-03-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ns3网络仿真平台的数据链仿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8963A1 (en) * 2002-02-20 2003-08-21 Sturdy James T. Smartbridge for tactical network routing applications
US7680077B1 (en) * 2002-07-31 2010-03-16 Rockwell Collins, Inc. Statistical priority-based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CN101146033B (zh) * 2007-10-31 2010-04-14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跨层协作机制提高无线自组织网络性能的方法
US8089884B2 (en) * 2008-04-07 2012-01-03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arly warning of congestion in Ad-Hoc wireless networks
CN101651992B (zh) * 2009-09-18 2011-01-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无人飞行器自主编队的数据链组网方法
US9729562B2 (en) * 2015-03-02 2017-08-08 Harris Corporation Cross-layer correlation in secure cognitive network
CN109803294B (zh) * 2019-01-16 2021-09-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面向高时敏业务的统计优先级多址接入方法
CN110581810B (zh) * 2019-09-30 2023-03-24 湖南理工学院 基于spma协议的数据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02274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702274B (zh) 战术瞄准网络技术中基于路由稳定性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CN107682886B (zh) 一种多路径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11479306B (zh) 一种基于Q-learning的飞行自组网QoS路由方法
JP404783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852764B2 (en) Relay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2244568B (zh) 一种附带式跨层设计的无线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KR102356912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tcp ack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Sheeja et al. Effective congestion avoidance scheme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CN112822720B (zh) 无人机组网技术中基于mac层链路质量的跨层拥塞控制方法
Gawas et al. Congestion-adaptive and delay-sensitive multirate routing protocol in MANETs: a cross-layer approach
JP2008054347A (ja)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0191053B (zh) 一种基于认知学习的无线自组网络多径路由方法
CN110062352A (zh) 车辆自组织网络中基于丢包区分的多路径tcp网络编码传输系统和方法
Mirani et al. Cross-layer FPS: A SCTP-based cross-layer data scheduling approach
US11785442B2 (en) Data transport network protocol based on real time transport network congestion conditions
Chakeres et al. Perceptive admission control for wireless network quality of service
Al-Ani et al. QoS-aware routing for video streaming in multi-rate Ad hoc Networks
CN112737741B (zh) 一种基于战术互联网的mac层arq重传动态调整方法
Sheeja et al. Cross layer based congestion control scheme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CN109068394B (zh) 基于队列长度和冲突风险的信道接入方法
US7450512B1 (en) Recirculating retransmission queuing system and method
Abada et al. Improving relay selection scheme for connecting VANET to internet over IEEE 802.11 p
Dely et al.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burst packet transmission schemes in IEEE 802.11-based wireless mesh networks
KR100772535B1 (ko) 애드 혹 네트워크를 구성하는 노드의 혼잡 제어 방법 및 그장치
Javed et al. LoRaWAN Downlink Policies for Improved Fairn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5

Address after: 401336 Yuen Road,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No. 8

Patentee after: CHINA MOBILE IOT Co.,Ltd.

Address before: 400065 Chongwen Road, Nanshan Street, Nanan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