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8403B -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8403B
CN112698403B CN202011398220.6A CN202011398220A CN112698403B CN 112698403 B CN112698403 B CN 112698403B CN 202011398220 A CN202011398220 A CN 202011398220A CN 112698403 B CN112698403 B CN 1126984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tual
virtual grid
seismic data
coefficient
seis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982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98403A (zh
Inventor
戴晓峰
叶瑞艳
李凌高
孙健
郑曦
胡楠
申鹏
王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982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84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8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8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98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8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30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本发明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地震数据显示,尤其是地震叠加剖面显示是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系统中基础且重要的模块。地震数据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以图像的形式将其显示出来,为地震和地质人员提供一种可视化的判断依据。一个直观、正确的地震显示能更好辅助地质科研人员对地震数据做出准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于油气勘探、地质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讲,现有的地震剖面显示,可分为波形显示、变面积显示、变密度显示等3个类别,其中变密度显示的地震剖面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特征突出、表示地震信息的动态范围更大,利于对比,因此是当前工作站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反演系统使用最多的显示方式。变密度显示是一种用不同颜色表示地震波能量大小的地震剖面成图方法。它利用一个连续变化的色谱,将每个地震采样点的振幅值按照一定规则映射为一个彩色值并加以绘制,即可将整个地震剖面映射为一幅彩色图像。
变密度显示效果的核心是多边形的填充问题。不同的方法,绘图效果、绘图速度有较大的差异。其基本实现方法是采用简单的矩形填充,根据该样点值的大小计算其对应的色彩值,依据显示比例以采样点为中心进行矩形区域的颜色填充。然而,当道间距和时间间隔放大一定的比例时,相邻矩形之间缺少颜色过渡,视觉上会看到一个个小矩形,呈现出明显的锯齿状图像特征,导致变密度显示基本方法完成的填充效果不理想。针对变密度显示颜色填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需要对屏幕上每一个点进行插值后,再进行颜色充填。插值改善了变密度地震剖面的绘图质量,基本满足了多数情况下地震剖面绘制的需要,是目前主流商业地震软件所采用的方法。
然而,由于地下地层情况复杂、构造类型多,在某些特殊的地质情况下,采用已有的变密度显示方法显示地震剖面,仍会出现较强的不连续锯齿特征或视觉假象。这种不连续锯齿假象主要出现在常规地震剖面中高倾角地震反射地区。当地层倾角过大时,地震道与地震道之间相邻采样点振幅差异大,矩形充填后横向颜色突变,视觉上容易出现“锯齿”、“串珠”等异常特征。其次反演剖面比常规地震剖面更容易出现的此类锯齿状现象,也更为严重。原因一是由于反演提高了采样率、增加了高频信号,薄层增加;原因二是纵向上数值变化幅度更大。
由此可见,当前技术绘制的变密度地震剖面不适用某些地质情况,存在较为严重的锯齿特征,导致地震剖面显示效果不慎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用以减轻和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显示效果,该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包括:
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用以减轻和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显示效果,该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包括:
三维插值模块,用于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
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虚拟数据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用以减轻和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显示效果,该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用以减轻和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显示效果,该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包括:
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三维插值模块,用于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并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变密度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变密度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中步骤102的实现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另一实现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功能模块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中系数确定模块402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另一功能模块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又一实现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又一功能模块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现有技术绘制的中国西部某地震工区的变密度地震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本发明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绘制的中国西部某地震工区的变密度地震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实现流程,为便于描述,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其包括:
步骤101,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
步骤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步骤103,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步骤104,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在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时,预先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例如,预先设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为1、2及3等等。进而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以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
假设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x×y米,虚拟网格系数为s,则按照虚拟网格系数为s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的虚数拟地震据体的道间距为米。
具体的,假设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x×y米,在虚拟网格系数为1的情况下,原始地震数据体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即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网格范围;假设网格密度增加一倍,即在虚拟网格系数为2的情况下,原始地震数据体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假设网格密度再增加一倍,即在虚拟网格系数为3的情况下,原始地震数据体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以此类推。
通常在锯齿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较大的虚拟网格系数。但是,虚拟网格系数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在网格密度过大时,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时容易产生假频。另外,虚拟网格系数越大,数据点成倍数增加,运算量成倍增加,会影响地震剖面的绘制速度和效率。通常默认设置虚拟网格系数为2,可以平衡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效果及绘制效率。
在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一般来讲,目标地质区的地层倾角不大时,地震剖面显示的锯齿特征不明显,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令采用相对较小的虚拟网格系数,绘制和显示地震剖面。目标地质区的地层倾角较大时,地震剖面断续较多、容易出现明显的锯齿特征,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令采用相对较大的虚拟网格系数,绘制和显示地震剖面。据此,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适合于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其中,可以通过点选的方式接收指令,或者通过下拉菜单的方式接收指令,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在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后,从已经获得的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找到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例如,假设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2,则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为
在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后,即可以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而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在地震剖面绘制显示过程中,线号,道号仍然以原始地震数据体及其网格密度为基础,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仅改变用于颜色映射、插值和充填,绘制变密度剖面,而不用于地震数据构造的构造解释、信息提取使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并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中步骤102的实现流程,为便于描述,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如图2所示,步骤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包括:
步骤201,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步骤202,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目标地质区地层和结构简单,地层倾角较小时,地震剖面能够正常显示,此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相对较小的第一虚拟网格系数;而在目标地质区地层和结构复杂,地层倾角较大时,地震剖面断续较多、容易出现较为明显的锯齿特征,此时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的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网格系数及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分别为1和2。其中,第一指令与第二指令仅为从名称上进行区分。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不同的虚拟网格系数适用于不同地层倾角的目标地质区,故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另一的实现流程,为便于描述,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率,如图3所示,在上述图1所示方法步骤的基础上,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还包括:
步骤301,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
在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时,可以基于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预先配置不同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以利用该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提进行三维插值,以求获得多个不同网格密度的虚拟地震数据体。其中,还可以根据接收到的配置修改指令对已经配置好的虚拟网格系数进行修改。例如,对已经配置好的虚拟网格系数进行删除、增加或者修正等修改,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预先配置虚拟网格系数,能够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这些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相似,因此这些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功能模块,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参考图4,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所包含的各个模块用于执行图1对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具体请参阅图1以及图1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包括三维插值模块401、系数确定模块402、虚拟数据体确定模块403及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404。
三维插值模块401,用于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
系数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虚拟数据体确定模块403,用于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404,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三维插值模块401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虚拟数据体确定模块403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404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中系数确定模块402的结构示意,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参考图5,所述系数确定模块402所包含的各个单元用于执行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具体请参阅图2以及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系数确定模块402包括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及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
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不同的虚拟网格系数适用于不同地层倾角的目标地质区,故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另一功能模块,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率,参考图6,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所包含的各个模块用于执行图3对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具体请参阅图3以及图3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上述图4所示模块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还包括配置模块601。
配置模块601,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配置模块601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预先配置虚拟网格系数,能够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率。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又一实现流程,为便于描述,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7所示,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其包括:
步骤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步骤701,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步骤104,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时,首先基于目标地质区的地层倾角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进而直接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可以直接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无需利用多个不同的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目标地质区的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然后再从中挑选出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进而在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即可直接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中步骤102的实现流程,为便于描述,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如图2所示,步骤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包括:
步骤201,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步骤202,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不同的虚拟网格系数适用于不同地层倾角的目标地质区,故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的又一功能模块,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参考图8,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所包含的各个模块用于执行图7对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具体请参阅图7以及图7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包括系数确定模块402、第二三维插值模块801及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404。
系数确定模块402,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三维插值模块801,用于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404,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三维插值模块801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中系数确定模块402的结构示意,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参考图5,所述系数确定模块402所包含的各个单元用于执行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具体请参阅图2以及图2对应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系数确定模块402包括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及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
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系数确定单元501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第二系数确定单元502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不同的虚拟网格系数适用于不同地层倾角的目标地质区,故能够进一步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现有技术绘制的中国西部某地震工区的地震剖面示意,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本发明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绘制的中国西部某地震工区的地震剖面示意,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以中国西部某三维地震工区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三维地震数据为V1,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的道间距为25×25米。如图9所示的地震剖面,由于显示技术限制,原本应该连续的高倾角强反射地层,屏幕上横向显示为“串珠”反射,特别是图9中左侧矩形框和中间矩形框内地层角度较大的区域,断续特征更为明显,视觉上可能让人产生地层不连续或者横向岩性异常变化的错觉。
本实施例中,针对上述中国西部某三维地震工区,设定虚拟地震数据体的网格密度增加1倍,即设定虚拟网格系数为2。采用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地震数据插值重建算法,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生成道间距为12.5×12.5米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由于原始地震剖面中有较为明显的锯齿状特征,因此设置虚拟网格系数为2,调用对应道间距为12.5×12.5米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用于绘制地震剖面。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插值算法还可以是除上述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地震数据插值重建算法之外的其它插值算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的限制。
对比图9及图10所示的地震剖面图可以看出,图10中相邻矩形之间的颜色值过渡更为平滑自然,图9的矩形中“串珠”状的断续假象得到消除,变成正确的连续层状反射。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并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进而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能够减轻甚至消除锯齿特征,提高地震剖面绘制及显示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 米,虚拟网格系数为/>,则按照虚拟网格系数为/>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的虚数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包括:
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
3.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维插值模块,用于按照预先配置的多个虚拟网格系数,分别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虚拟网格系数为/>,则按照虚拟网格系数为/>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的虚数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
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虚拟数据体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从多个虚拟地震数据体中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系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配置指令配置多个虚拟网格系数。
5.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虚拟网格系数为/>,则按照虚拟网格系数为/>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的虚数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
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包括:
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6.一种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系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指令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三维插值模块,用于按照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原始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虚拟网格系数为/>,则按照虚拟网格系数为/>对原始地震数据体进行三维插值,获得的虚数拟地震数据体的道间距为/>米;
地震剖面绘制显示模块,用于以原始地震数据体的线号,道号及网格密度为基础,利用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地震数据体绘制及显示地震剖面;
系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无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第二系数确定单元,用于在当前地震剖面显示锯齿特征时,根据接收到的第二指令时,确定目标地质区对应的虚拟网格系数为第二虚拟网格系数;
其中,第二虚拟网格系数大于第一虚拟网格系数。
7.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2、5任一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2、5任一所述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011398220.6A 2020-12-04 2020-12-04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6984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8220.6A CN112698403B (zh) 2020-12-04 2020-12-04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8220.6A CN112698403B (zh) 2020-12-04 2020-12-04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8403A CN112698403A (zh) 2021-04-23
CN112698403B true CN112698403B (zh) 2023-08-22

Family

ID=75506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98220.6A Active CN112698403B (zh) 2020-12-04 2020-12-04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84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8529A (en) * 1979-02-28 1980-10-14 Western Geophysical Co. Of America Method for displaying seismic data
US5179518A (en) * 1989-08-04 1993-01-12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Method of processing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order to obtain improved seismic sections
CN105096385A (zh) * 2015-07-20 2015-11-25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二维地震剖面三维显示方法
CN109557581A (zh) * 2017-09-27 2019-04-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及系统
CN111948716A (zh) * 2020-08-05 2020-11-17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5565A1 (en) * 2017-09-12 2019-03-21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YSTEM FOR INTERPRETING SEISMIC IMAGE DAT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8529A (en) * 1979-02-28 1980-10-14 Western Geophysical Co. Of America Method for displaying seismic data
US5179518A (en) * 1989-08-04 1993-01-12 Societe Nationale Elf Aquitaine (Production) Method of processing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in order to obtain improved seismic sections
CN105096385A (zh) * 2015-07-20 2015-11-25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二维地震剖面三维显示方法
CN109557581A (zh) * 2017-09-27 2019-04-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及系统
CN111948716A (zh) * 2020-08-05 2020-11-17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利用地震资料计算海底水道深度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凡贤.基于GPU的地震数据图形快速绘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2014,(第1期),第A011-9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8403A (zh) 2021-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24590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uilding axes, co-axes and paleo-geographic coordinates related to a stratified geological volume
US5966672A (e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method
US8655632B2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CA2671592C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aging waveform volumes
US735236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pproximating an editable surface
AU2008205064B8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ly imaging objects in a display of multiple three-dimensional data-objects
CA2398854C (en)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A022882B1 (ru) Способы и системы для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трехмерного объема из данных геометрически нерегулярной сетки, 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их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ую сетку
CN107728201B (zh) 一种基于Web的二维地震剖面绘制方法
CN103308942B (zh) 一种可视化地震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GB2474740A (en) Gridless geological modeling of a structural framework
CN109188520A (zh) 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CA287663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gration velocity modeling
CN103376463B (zh) 一种基于断层控制的反演建模方法
De Groot et al. How to create and use 3D Wheeler transformed seismic volumes
CN105676290A (zh) 基于曲面细分的地震数据三维显示方法
Castanié et al. VolumeExplorer: Roaming large volumes to couple visualization and data processing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N112698403B (zh) 变密度地震剖面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10058298B (zh) 一种三维地质体空间插值方法及系统
CN104297794A (zh) 地震数据成图方法及系统
CN116758199A (zh) 一种多层次tin地质模型的连续剖切面实时渲染封闭的方法
Chambers et al.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wave front construction for 3-D isotropic media
NO20151490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stacked model describing architectural elements
Rüger et al. Meshing for velocity modeling and ray tracing in complex velocity fields
CN115952631A (zh) 速度模型的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