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90182A -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90182A
CN112690182A CN202011428296.9A CN202011428296A CN112690182A CN 112690182 A CN112690182 A CN 112690182A CN 202011428296 A CN202011428296 A CN 202011428296A CN 112690182 A CN112690182 A CN 1126901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udge
planting
plants
vegetat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282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小君
周洪
胡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ewa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ewa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ewa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ewang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282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901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90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901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4/0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4/20Growth substrates; Culture media;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based on or containing natural organic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02Receptacles, e.g. flower-pots or boxes; Glasses for cultivating flo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1/00Drainage of soil, e.g.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7/00Barrages or weirs;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making sam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资料检测收集: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本发明将淤泥集中堆放在种植区开挖的坑内,避免了淤泥直接排放至他处,较为环保,同时集中堆放的淤泥还可重复作为种植湿生植物的养料,其能够迅速营建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填埋时采用间断式的填埋,将淤泥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之后在沉淀池内沉淀,最后在抛洒完毕种植植物后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抛洒在植物上对植物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态清淤、湿地项目的不断增多,该项目在实施时通常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池底底泥的清理,池底底泥在清理后造成大量的淤泥堆积,人们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转移处理,在处理时有条件的工地可通过外运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无条件的工地则通常采取深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也有部分是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
然而在一些地区有一些无能力处理的工地为了省时省力甚至直接采取偷排进其他河道和鱼塘的方式进行处理,难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现场采用水泥进行拌和固化的方式也存在残留较多的问题,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期植被恢复存在生长不良的问题,甚至死亡,淤泥堆放一般厚度较深会伴随出现土地利用率降低和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同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容易出现反复情况,变成沼泽,以岛屿种植区为例,岛屿其本身的高度大致高于海平面,其本身的面积较小,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时难免导致岛屿可利用空间再度减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0.3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1-0.2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
S6:植被生长观察:在S6过程中进行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
优选的,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30-40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6-7m,深控制在1.6-1.8m,长控制在10-15m。
优选的,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6-0.8m,深控制在0.4-0.5m。
优选的,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2-3):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0.8-1.0m,宽3-4m,长5-8m,用以能够及时排水。
优选的,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0.15m。
优选的,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让植物与淤泥接触紧密。
优选的,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达到镇压目。
优选的,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淤泥集中堆放在种植区开挖的坑内,避免了淤泥直接排放至他处,较为环保,同时集中堆放的淤泥还可重复作为种植湿生植物的养料,其能够迅速营建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在填埋时采用间断式的填埋,将淤泥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之后在沉淀池内沉淀,最后在抛洒完毕种植植物后将沉淀池内的淤泥抛洒在植物上对植物进行覆盖,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结合参阅图1,其中,为本发明提供的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流程框图。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采集样本后方便针对性地种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确认完成植物可在种植前进行针对性处理,种植后进行针对性地培植;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多个种植池能够避免淤泥再次大规模堆积,从而形成新的沼泽等,也方便种植植物,实际操作时也更加方便,堤坝便于人工使用,水道和沉淀池便于排水,沉淀池能够提高淤泥利用率。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排污泵方便人们将污水排入至水道内。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1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种植池静置后污水更易溢出,排出更加方便。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本步骤对沉淀的污泥再次利用,使其覆盖植被,也减少了污泥的浪费。
S6:植被生长观察:在S6过程中进行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补栽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
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40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7m,深控制在1.8m,长控制在15m。
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8m,深控制在0.5m。
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3: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1.0m,宽4m,长8m,用以能够及时排水。
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m。
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让植物与淤泥接触紧密,镇压后的植物材料成活率更高。
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达到镇压目,备用的镇压方式,便于在扫把不够时也能通过其他方式镇压,提高工作效率。
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这种保障淤泥湿度的方式,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采集样本后方便针对性地种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确认完成植物可在种植前进行针对性处理,种植后进行针对性地培植;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确认完成植物可在种植前进行针对性处理,种植后进行针对性地培植。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排污泵方便人们将污水排入至水道内。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2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种植池静置后污水更易溢出,排出更加方便。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本步骤对沉淀的污泥再次利用,使其覆盖植被,也减少了污泥的浪费。
S6:植被生长观察:在S6过程中进行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补栽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
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35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7m,深控制在1.6m,长控制在13m。
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8m,深控制在0.4m。
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3: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0.8m,宽4m,长5m,用以能够及时排水。
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5m。
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让植物与淤泥接触紧密,镇压后的植物材料成活率更高。
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达到镇压目,备用的镇压方式,便于在扫把不够时也能通过其他方式镇压,提高工作效率。
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这种保障淤泥湿度的方式,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采集样本后方便针对性地种植,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确认完成植物可在种植前进行针对性处理,种植后进行针对性地培植;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多个种植池能够避免淤泥再次大规模堆积,从而形成新的沼泽等,也方便种植植物,实际操作时也更加方便,堤坝便于人工使用,水道和沉淀池便于排水,沉淀池能够提高淤泥利用率。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排污泵方便人们将污水排入至水道内。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此时人们使用排污泵将种植池中的污水排入至排水渠中进行排除,排水渠中的污水最终流入至多个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再次填埋,直至种植池多次填埋保留0.2m深度完成填埋工作,种植池静置后污水更易溢出,排出更加方便。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工人站在S1堤坝上抛撒Q2中准备好的植物材料,抛撒均匀,本步骤对沉淀的污泥再次利用,使其覆盖植被,也减少了污泥的浪费。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采取抛洒的方式将淤泥均匀铺洒在种植池中对S4中种植植物进行覆盖,提高成活率,补栽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
S6:植被生长观察:在S6过程中进行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
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30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6m,深控制在1.6m,长控制在15m。
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6m,深控制在0.4m。
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2: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1.0m,宽4m,长5m,用以能够及时排水。
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5m。
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让植物与淤泥接触紧密,镇压后的植物材料成活率更高。
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达到镇压目,备用的镇压方式,便于在扫把不够时也能通过其他方式镇压,提高工作效率。
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这种保障淤泥湿度的方式,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资料检测收集:
Q1:标本数据采集:对清淤区进行植物物种采集和对淤泥样本进行采集,同时对淤泥进行测算估量;
Q2:种类整理:对Q1中采集的植物物种样本进行分类,对可种植的植物进行确认,对Q1中采集的淤泥样本进行检测,通过淤泥中养分组成对比植物进行最终确认种植植物的种类;
Q3:规划转移区:确认土方转移区和种植区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2)土地整理:
S1:土方挖掘:对种植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土方通过车辆转移至Q3中土方转移区,在挖掘时将种植区分为若干个种植池,每两个相邻的种植池之间设有堤坝,在种植区中开挖排水渠,排水渠需围绕整个种植区形成贯通的水道,水道中设置有多个沉淀池,在挖掘出3-5个种植池后方可对淤泥区进行挖掘,将挖掘的淤泥运输至开挖完成的种植池中。
S2:设备配备:在S1中种植区被淤泥填埋中配备3-5台排污泵,使排污泵分别放置在填埋的种植池位置。
S3:污水处理:种植池每填埋0.2-0.3m时则更换填埋种植池,待种植池静置10-15min后淤泥中的污水上溢。
S4:种植植物:采用水稻种植的抛秧手段种植植物。
S5:沉淀池处理:S4结束后选取最近的沉淀池将其中的污水排入至相邻的沉淀池中,排污完毕后将其中沉淀的淤泥转运至种植池中。
S6:植被生长观察:时刻检查植被的覆盖成活率,做到及时补栽、补种,同时检查种植池内淤泥的含水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堤坝的厚度应控制在30-40cm,种植池的宽控制在6-7m,深控制在1.6-1.8m,长控制在10-1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排水渠的宽度控制在0.6-0.8m,深控制在0.4-0.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沉淀池的数量与所述种植区的数量应控制在(2-3):1,所述沉淀池的深度0.8-1.0m,宽3-4m,长5-8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所述污泥的铺洒厚度控制在0.1-0.15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所述植物抛撒完毕后采用长柄扫把轻拍镇压抛撒出去的植物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6中一旦发现淤泥较干则需要进行喷水用以保持泥面湿润,喷水至植株体逐渐对泥面进行覆盖,此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如果降雨导致积水,则应及时进行排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S4中或使用长薄木板,将长薄木板两端钻孔并拴上长绳,将木板从泥面拖过。
CN202011428296.9A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Pending CN1126901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8296.9A CN112690182A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8296.9A CN112690182A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90182A true CN112690182A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05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28296.9A Pending CN112690182A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9018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1090A (zh) * 2009-06-12 2009-11-18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消落带涝渍土地水土保持型快速排水方法
CN106958224A (zh) * 2017-02-07 2017-07-18 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湿地淤泥治理的方法
CN110921983A (zh) * 2019-11-29 2020-03-27 成冰冰 一种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1090A (zh) * 2009-06-12 2009-11-18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消落带涝渍土地水土保持型快速排水方法
CN106958224A (zh) * 2017-02-07 2017-07-18 江苏江达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湿地淤泥治理的方法
CN110921983A (zh) * 2019-11-29 2020-03-27 成冰冰 一种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1176A (zh) 一种滨海地区改良行道树挖槽盐土的方法
CN104492798B (zh) 复合层、矿山渣土堆场酸性阻控方法及植被重建方法
CN106368227A (zh) 一种稀土迹地边坡生态防水力侵蚀系统及方法
Darmody et al. Sediments and sediment-derived soils in Illinois: Pedological and agronomic assessment
CN113875344A (zh) 一种煤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CN108035304B (zh) 一种底泥处理方法和生态护岸结构
Reddy et al. FARM PONDS: A Climate Resilient Technology for Rainfed Agriculture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N210840602U (zh) 一种滨海区域重盐碱地改良系统
CN211922648U (zh) 生态修复型稀土尾矿
JP4367107B2 (ja) 湛水法面における植生基盤および湛水法面の緑化方法
Norman et al.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reclaiming surface mines in Washington and Oregon
Bourcy et al. Stream morphology and habitat restoration of Pinto Creek, Gila County, Arizona
CN112690182A (zh) 一种淤泥植被恢复的工艺方法
KR100487405B1 (ko) 식물자생용 돌붙임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9736331B (zh) 一种利用淤泥与农林废弃物堆筑景观山的施工方法
CN101817627A (zh) 河床基底植生型联排框格修复方法
CN208933911U (zh) 一种除磷型河道生态护岸
Marlin Evaluation of sediment removal options and beneficial use of dredged material for Illinois river restoration: Preliminary report
Marlin et al. Beneficial use of Illinois River sediment for agricultural and landscaping applications
Lembke et al. Dewatering dredged sediment for agriculture
Finér et al. Manual for constructing water protection structures at ditch network maintenance sites and for water retention in forests
CN219098896U (zh) 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
Nnabude et al. Management of Erosion Ravaged Soils of Southeastern Nigeria
CN212504447U (zh) 一种新型生态护坡水处理系统
CN113356325B (zh) 一种景观水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