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7804B -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7804B
CN112657804B CN202011496029.5A CN202011496029A CN112657804B CN 112657804 B CN112657804 B CN 112657804B CN 202011496029 A CN202011496029 A CN 202011496029A CN 112657804 B CN112657804 B CN 1126578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ying
air
heat pump
temperature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960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7804A (zh
Inventor
王俊平
吴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Fenghuolu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Fenghuolu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Fenghuolu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Fenghuolun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960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578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57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7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78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78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热泵烘干主机、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风机、空气源热泵、压缩机和蒸发器;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75‑90℃,热泵烘干机出风口温度≥90℃;电加热系统、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共三个系统的控制系统集成设置为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烘干隧道内设置有高中低三个温区,且在三个温区内分别设置温湿度监测装置;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补气增焓以适应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在空气源热泵与压缩机之间设有压力回气喷射口,蒸发器的底部设有接水槽与排水管,热泵烘干主机安装于烘干隧道之上。该烘干方法能够提高热泵烘干技术的稳定性,使得烘干温度恒定在烘干质量较优的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加热烘干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围绕环保节能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的设备制造、清洗、喷漆、烘干等环节,需要大量的烘干设备及烘干能源,传统的烘干能源为蒸汽,而蒸汽需要燃煤或燃气,在现代工业条件下无论是燃煤或燃气都无法满足对环保的要求,为此,一种新的能源“热泵技术”(即空气能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我国采用的热泵技术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诸多缺陷和技术问题,如制热效果差、实际工作温度低于90℃、耗能偏高、不能满足大范围供热等,特别是在大型机械制造业,如对大型机械设备的喷漆烘干条件中,无法保证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满足对水性漆的快速烘干和烘干质量,这些技术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更不能满足国家对绿色环保的要求。
而且,根据水性漆的特性,特别是水性漆烘干时对温度要求,我们在长期的试验中发现:水性漆烘干温度恒定于80℃时的质量更优,但是在大型工业应用中,因烘干室面积较大、且对大型机械设备的烘干是在连续运动中进行的,若将烘干温度控制在80℃恒定,难度极大。
因此,结合我国工业制造业的需求,围绕对工业机械喷漆烘干技术,设计出一种环保、又高效的烘干方法,是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该烘干方法能够提高热泵烘干技术的稳定性,使得水性漆的烘干温度恒定在烘干质量较优的温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为: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包括设置的流平室、喷漆室、烘干隧道、强冷室、悬挂链、热泵除湿烘干系统、PLC控制系统、电加热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所述烘干隧道内还设有烘干室;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热泵烘干主机、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风机、空气源热泵、压缩机、蒸发器、循环风道与循环风净化过滤机构以及智能排湿单元;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75-90℃,热泵烘干机出风口温度≥90℃;将电加热系统、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共三个系统的控制系统集成设置为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既能够单独启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又可同时联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启动;
烘干隧道内设置有高、中、低三个温区,且在三个温区内分别设置温湿度监测装置以实现干燥温度与空气湿度的区域控制;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补气增焓以适应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
在空气源热泵与压缩机之间设有补充制冷气体的压力回气喷射口,以增加压缩机的排气量和制热量;
蒸发器的底部设有接水槽与排水管,除湿后的水分由蒸发器底部的接水槽与排水管排出,烘干隧道周边的气体因冷凝变成低温干燥的冷干风,且相对湿度降低,这些冷干风就位于烘干室周边,在烘干室需要补充新鲜空气时,就会被抽入烘干隧道内,相对干燥的气体作为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烘干隧道内;
热泵烘干主机安装于烘干隧道之上,大量吸取烘干隧道附近区域散出的废热,冷媒工质吸收热能汽化后再经压缩机压缩升温,传输热量回到烘干隧道循环利用;
利用风机将烘干隧道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导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湿冷空气在通过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时逐步加热升温,之后被导入烘干室内,通过分布在侧面和底部的风嘴对物体表面的油漆进行烘干;
烘干隧道顶部两侧设有方型回风管,内侧面设有用于调节局部区域回风量的可抽插式回风口;
PLC控制系统对烘干隧道的多组加热系统集中控制以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温度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的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安装在烘干隧道的顶部。
进一步地,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安装有翅片式热交换器,翅片式换热器主要由沿空气流向间隔设置的三排并列螺旋翅片管束组成,其是采用内螺纹铜管和亲水铝箔波纹片制成,烘干隧道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道进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穿过翅片式换热器升温为高温空气,再由风机送入烘干隧道内实现涂装物料的干燥。
进一步地,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风机包括主循环风机和辅助循环风机,其中,主循环风机与烘干隧道的送风管和回风管相连接,将烘干隧道内的低温空气送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加热后再送回烘干隧道内,通过烘干隧道内的风箱、风嘴供风风道均匀送风。
进一步地,排湿运行时,烘干隧道和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均为负压状态。
进一步地,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80℃。
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的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补气增焓的节能技术,整个机组在低温环境下无需电辅热就可以正常工作制热。补气增焓系列产品实现了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运转,通过补气增焓增大了压缩机在严寒下的制热能力,-10℃下制热能力提高近20%,采用补气增焓低温热泵技术后,压缩机在-12℃以上的制热能力始终不衰减,从而保证了在寒冷的冬季有强劲的制热量,更高的节能效果。
2、当室外温度很低时,室外机热交换能力下降,压缩机正常回气口的回气量减少,压缩机功率降低,不能发挥最好效果。本发明在空气源热泵与压缩机之间设有补充制冷气体的压力回气喷射口,从而增加压缩机排气量,室内机热交换器制热的循环制冷剂量增加,实现制热量增加,因此更加适用于冬季的气候条件。
3、物料烘干过程中,箱体材料、发动机机体、悬挂装置、钢结构支撑部件等都会造成散热效应,但这些热量基本上都是散发到烘干室附近的空气之中;热泵烘干主机安装于烘干隧道之上,大量吸取烘干室附近区域散出的废热,冷媒工质吸收热能汽化后再经压缩机压缩升温,传输热量回到烘干室内,如此循环利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具体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热泵烘干主机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是热泵烘干主机示意图之一。
图3是热泵烘干主机示意图之二。
图4是热泵烘干主机示意图之三。
图5是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是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是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是主循环风机连接烘干隧道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不锈钢金属筛网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辅助循环风机的设置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布袋式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标记:1、辅助循环风机,2、钢结构平台,3、烘干隧道,4、主循环风机,5、风管,6、热泵烘干主机,7、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包括设置的流平室、喷漆室、烘干隧道3、强冷室、悬挂链、热泵除湿烘干系统、PLC控制系统、电加热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电加热系统与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共用一套循环风系统。所述烘干隧道3内还设有烘干室;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75-90℃,满足水性漆干燥的技术需求温度恒定在80℃;将电加热系统、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共三个系统的控制系统集成设置为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既能够单独启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又可同时联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启动;通过采用集成设置的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能够满足极端天气下启动电加热系统、烘干室内湿度过大时启动排湿风机、热泵除湿烘干系统联动的功能。采用的热泵除湿烘干系统至少为两套,不含电加热部分,为烘干隧道3供热的热泵加热系统的输入功率大于100KW,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热泵烘干主机6、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风机、空气源热泵、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循环风道与循环风净化过滤机构以及智能排湿单元;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风机包括主循环风机4和辅助循环风机1。
烘干隧道3内设置有高、中、低三个温区,且在三个温区内分别设置温湿度监测装置以实现干燥温度与空气湿度的区域控制。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补气增焓以适应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采用补气增焓的节能技术,整个机组在低温环境下无需电辅热就可以正常工作制热。补气增焓系列产品实现了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运转,通过补气增焓增大了压缩机在严寒下的制热能力,-10℃下制热能力提高近20%。本发明空气源热泵采用补气增焓低温热泵技术后,压缩机在-12℃以上的制热能力始终不衰减,从而保证了在寒冷的冬季有强劲的制热量,更高的节能效果。
在空气源热泵与压缩机之间设有补充制冷气体的压力回气喷射口,以增加压缩机的排气量和制热量。当室外温度很低时,室外机热交换能力下降,压缩机正常回气口的回气量减少,压缩机功率降低,不能发挥最好效果,本发明通过设置压力回气喷射口补充制冷气体,从而增加压缩机排气量,室内机热交换器制热的循环制冷剂量增加,实现制热量增加,因此更加适用于冬季的气候条件。
蒸发器的底部设有接水槽与排水管,除湿后的水分由蒸发器底部的接水槽与排水管排出,烘干隧道周边的气体因冷凝变成低温干燥的冷干风,且相对湿度降低,这些冷干风就位于烘干室周边,在烘干室需要补充新鲜空气时,就会被抽入烘干隧道3内,相对干燥的气体作为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烘干室内。
热泵烘干机出风口温度≥90℃,物料烘干过程中,箱体材料、发动机机体、悬挂装置、钢结构支撑部件等都会造成散热效应,但这些热量基本上都是散发到烘干区域附近的空气之中;热泵烘干主机6安装于烘干隧道3之上,大量吸取烘干室附近区域散出的废热,冷媒工质吸收热能汽化后再经压缩机压缩升温,传输热量回到烘干隧道3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热泵烘干主机6安装在烘干隧道3之外,与烘干隧道3的延伸方向平行,将热泵烘干主机6的安装钢结构平台2扩展延伸。热泵烘干主机6设置在烘干隧道3的外侧,在烘干隧道3上设置两个以上的主循环风机4。
主循环风机4采用北玻台信高温嵌入式离心防爆风机,具备耐高温、低噪音、大风量的功能,采用16Mn材料制造,运行噪音≤85dB。
请参考图5至图7,所述的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安装在烘干隧道3的顶部。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是实现加热功能的场所,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内安装有翅片式热交换器,翅片式换热器主要由沿空气流向间隔设置的三排并列螺旋翅片管束组成,其是采用内螺纹铜管和亲水铝箔波纹片制成,片距2mm,单位长度的散热面积大、传热性能良好、稳定,空气通过阻力小,空气加热效率高,烘干隧道3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道进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内,穿过翅片式换热器升温为高温空气,再由风机送入烘干隧道3内实现涂装物料的干燥。利用风机将烘干隧道3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导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内,湿冷空气在通过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时逐步加热升温,之后被导入烘干室内,通过分布在侧面和底部的风嘴对物体表面的油漆进行烘干。
烘干隧道3顶部两侧设有方型回风管,内侧面设有用于调节局部区域回风量的可抽插式回风口。
PLC控制系统对烘干室内的多组加热单元集中控制以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温度调节。
请参考图2~图4、图8,主循环风机4与烘干隧道3的送风管和回风管相连接,将烘干隧道3内的低温空气送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内加热后再送回烘干隧道3内,通过烘干隧道3内的风箱、风嘴供风风道均匀送风。每次热风循环只能将回风温度提升3-5℃。回风口处安装不锈钢金属筛网,防止轻质屏蔽材料吸入换热器中。然后将布袋式过滤器(请参考图11)置于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的回风口位置,每次循环加热时,烘干隧道3的空气首先经过布袋式过滤器,将游离在空气中的漆雾和粉尘进行有效的过滤,使之再次进入烘干室时达到净化的效果。布袋式过滤器,初阻力≤65pa,大气尘埃过滤效率60~82%。采用铝合金边框,根据回风口面积,安装多个便捷更换的布袋式过滤器,组合覆盖整个回风口。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6台轴流风机和2台离心风机,轴流风机用于加强烘干隧道3内空气的循环量和循环次数,离心风机将热风灌入烘干隧道3二侧的分风箱内,通过可调风向的风嘴将热风吹向发动机表面,热风风速0.3-0.45m/s。通过计算设计调整风嘴密度、风嘴出风口截面积、风嘴长度,达到均匀送风的目的。
如图10所示,辅助循环风机1为耐高温、防爆轴流循环风机,安装在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内,加大循环风量。辅助循环风机1从烘干隧道3直接抽取回风,并将升温后的热风送回烘干隧道3,进风口与回风口都位于烘干隧道3的顶部。
排湿运行时,烘干隧道3和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均为负压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PLC控制系统的设置:将烘干隧道3内的电加热系统与热泵除湿烘干系统联动控制,如可以采取S7-1500西门子控制系统实现集控。
需要解释的是,为适应变化后的工艺环境,热泵烘干主机6需具备出风温度不小于90℃的要求;主机单台输入功率10KW,90℃热风循环时输出功率20KW,喷气增焓涡旋压缩机,工质冷媒为XP140(经研究发现,采用XP140冷媒,可使出风口温度达到95℃,为实现烘干室温度恒定在80℃提供保障条件),蒸发器和冷凝器均为铜管亲水铝箔翅片式换热器;烘干隧道3内烘干室容积一般大于200m³,热泵机组大于10台。
在烘干室内湿度过高的极端情况下,PLC控制系统能够智能控制废气排放系统的风机启停和运转速度,将湿热空气排出烘干隧道3。
其中,热泵烘干主机6安装牢固并采取了有效的消声和隔震装置。机组侧板和维修板均采用鸡蛋型波峰吸音棉,通过声波能量与表面积的接触,进入孔洞,摩擦做功,消耗声波能量,达到降低声波能量,回弹大小自然降低,也就是达到吸音效果。对于压缩机除了采用消音棉外,还通过二级减震钣金可以有效减少压缩机在使用时产生的振动,从而能确保压缩机的正常使用,有效降低压缩机使用时发出的噪音以及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出风口下方安装风向可调节的格栅挡板,将热泵散向烘干隧道3更广泛的区域,使其供热更为均匀。
PLC控制系统对烘干室的加热系统(包括电加热系统、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集中实施控制,电器柜触摸屏上可进行任意机组的开关,可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并可显示故障信息。可实现温度调节、温度显示、湿度调节、湿度显示、定时启停、预加热、智能恒温等功能。PLC控制系统可根据烘干室内的湿度,智能启停排湿风机,在湿度超过设定值时,除了正常启动运行热泵除湿功能外,同时启动排湿风机,快速将烘干室的湿热空气排出车间。另外,与烘干隧道3连接的废气排放系统,在排废的时候可将湿热空气一并排出烘干室外。根据烘干隧道3内安装的温湿度传感器传回的信号,运用PLC控制技术,实现风机的启停和风机转速的智能控制,从而调节烘干隧道3内的温度和湿度。
控制柜内配电板采用板前线槽走线,电气元件布局合理,要保证允许的最小距离,绝大多数电气元件采用导轨方式固定,所有电气元件均可独立拆装。控制柜应留有一定备用空间。
总电源空气开关装在控制柜侧板上,手柄露在柜外易于操作之处。
控制柜配备照明日光灯,关门后自动熄灭。照明灯电源经断路器直接接入车间电网,不受设备总电源空气开关的限制。
控制柜内配备AC220V圆孔卡轨式电源插座以供维修时使用。插座电源经断路器直接接入车间电网,不受设备总电源空气开关的限制。
控制柜至分线盒之间用空中走线槽走线,留有5%-10%的备用线并标出备用线号,各电缆标出电缆号。
分线盒至热泵电气元件之间的走线用尼龙阻燃护套管保护,有坦克链的位置应从坦克链走线。坦克链应采用铝合金材料。
保证接地良好,接地线采用BVR70铜线,容量足够。
所有电气元件使用铝标牌指示并用铆钉固定。
所有电线采用多芯柔软BVR铜线,符合国家机床标准。线径大小符合国家机床标准,并留15-20%余量。
电器柜所有电缆、电线从侧面进出,柜顶密封良好,侧面线槽连接密封、可靠。
烘干隧道3不同区域的温度均可在热泵控制柜上安装的HMI屏幕上。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分两组,每五台热泵烘干主机6对应一个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
热泵烘干主机6的启停受烘干室温度控制,温度低于70℃时, 所有热泵全部启动加热;温度高于90℃时,所有热泵全部停止加热;温度介于70-90℃之间时,部分热泵启动运行以保持烘干箱内温度处于较小的波动范围。热泵启动数量和启动顺序通过逻辑运算,设定在PLC程序内,自动运行。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和电加热系统进行优化组合(采用西门子S7-1500PLC控制所有加热装置)。热泵正常运行时,电加热不启动。在极端情况下,如冬季环境温度低于10 ℃时或者热泵除湿烘干系统故障维修时,烘干隧道3温度不能保证工艺需求时,电加热系统可以自动启动,也可以使用热泵控制柜面板上的转换开关,人工切换为热泵+电加热运行的模式。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具备预加热功能,通过集控屏可以设置预加热启动时间。热泵除湿烘干控制系统安装有自动手动切换开关,根据需要,可以设定自动启动运行,也可以人工一键启动开机。通过中控操作屏实现烘干温度的调节设定功能,在20-80℃区间选择设定工艺温度。当温度达到设定最高值时,会卸载运行;反之,低于设定温度时会加载运行。热泵除湿烘干控制系统具备温度可调、一键启动、过温卸载、高压保护、低压保护、过流保护、延时启动、相序保护等功能。
在烘干隧道3顶部搭建钢结构平台2,用于安装热泵烘干主机6和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7,钢结构平台2符合GB 4053.1-2009《 固定式钢构及平台安全要求》及GB4053.3-2009《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要求》。
钢结构平台2采用连续焊接制作,焊缝高度为基材厚度,焊缝平整、严密,不留气孔、无虚焊和夹渣等不良现象;焊接后无明显的变形。钢结构平台2尽量利用原悬挂链和烘干室的立柱,减少立柱占地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随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根据本发明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包括设置的流平室、喷漆室、烘干隧道、强冷室、悬挂链、热泵除湿烘干系统、PLC控制系统、电加热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所述烘干隧道内还设有烘干室;其特征在于: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热泵烘干主机、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风机、空气源热泵、压缩机、蒸发器、循环风道与循环风净化过滤机构以及智能排湿单元;
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75-90℃,热泵烘干主机的出风口温度≥90℃;将电加热系统、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和废气排放系统共三个系统的控制系统集成设置为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油漆烘干加热控制系统既能够单独启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又可同时联动电加热系统、烘干隧道内的排湿、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启动;
烘干隧道内设置有高、中、低三个温区,且在三个温区内分别设置温湿度监测装置以实现干燥温度与空气湿度的区域控制;
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补气增焓以适应环境温度-15℃~43℃范围内制热;
在空气源热泵与压缩机之间设有补充制冷气体的压力回气喷射口,以增加压缩机的排气量和制热量;
蒸发器的底部设有接水槽与排水管,除湿后的水分由蒸发器底部的接水槽与排水管排出,烘干隧道周边的气体因冷凝变成低温干燥的冷干风,且相对湿度降低,这些冷干风就位于烘干室周边,在烘干室需要补充新鲜空气时,就会被抽入烘干隧道内,相对干燥的气体作为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烘干室内;
热泵烘干主机安装于烘干隧道之上,大量吸取烘干室附近区域散出的废热,冷媒工质吸收热能汽化后再经压缩机压缩升温,传输热量回到烘干隧道循环利用;
利用风机将烘干隧道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导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湿冷空气在通过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时逐步加热升温,之后被导入烘干室内,通过分布在侧面和底部的风嘴对物体表面的油漆进行烘干;
烘干隧道顶部两侧设有方型回风管,内侧面设有用于调节局部区域回风量的可抽插式回风口;
PLC控制系统对烘干室内的多组加热单元集中控制以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温度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安装在烘干隧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安装有翅片式热交换器,翅片式换热器主要由沿空气流向间隔设置的三排并列螺旋翅片管束组成,其是采用内螺纹铜管和亲水铝箔波纹片制成,烘干隧道内的空气通过回风管道进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穿过翅片式换热器升温为高温空气,再由风机送入烘干隧道内实现涂装物料的干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风机包括主循环风机和辅助循环风机,其中,主循环风机与烘干隧道的送风管和回风管相连接,将烘干隧道内的低温空气送入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内加热后再送回烘干隧道内,通过烘干隧道内的风箱、风嘴供风风道均匀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排湿运行时,烘干隧道和热泵烘干三元体供热单元箱均为负压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其特征在于:烘干室内满足水性漆烘干的温度为80℃。
CN202011496029.5A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Active CN1126578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6029.5A CN112657804B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96029.5A CN112657804B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7804A CN112657804A (zh) 2021-04-16
CN112657804B true CN112657804B (zh) 2022-12-23

Family

ID=75404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96029.5A Active CN112657804B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78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9738B (zh) * 2023-03-28 2024-04-16 安徽泰乐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交通导流罩的漆料快速干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71345B (zh) * 2013-09-17 2015-02-04 东莞市风火轮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高温热泵与辐射烘干工业物料的方法
CN205980708U (zh) * 2016-08-16 2017-02-22 北京东南风科技有限公司 可回收利用废热的一体式热泵烘干设备
CN109595926A (zh) * 2018-11-22 2019-04-09 中南大学 一种补气增焓热泵干燥系统及干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7804A (zh) 2021-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37171U (zh) 用于风机盘管和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热泵系统
CN202719856U (zh) 热泵除湿隧道式干燥机
CN105135572A (zh) 数据中心用热管复合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US20180201033A1 (en) Hot Air Circulating System for Printing Press
CN208312576U (zh) 基于半导体制冷的集成吊顶冷风扇
CN203615509U (zh) 直通风机房空调系统
CN103900189B (zh) 一种机房的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661657A (zh) 热泵除湿带式干燥机
CN112657804B (zh) 一种用于水性漆的烘干方法
CN2867179Y (zh) 节能型冷却除湿机
CN102679478A (zh) 全新风式家用蒸发冷却空调窗机
CN111637569A (zh) 一种间接蒸发空气冷却装置
CN103499126B (zh)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太阳能发电结合的执勤岗亭空调系统
CN111092388A (zh) 一种带温度调控智能系统的高低压配电柜
CN2549364Y (zh) 设有冷凝水超声波雾化器的空调设备
CN209929802U (zh) 一种具有降温系统的电力设备
CN104482687A (zh) 数据中心专用重力式热管复合蒸发式冷凝器的空调系统
CN110736170A (zh) 一种内外冷复合式一体化节能冷站
CN213403989U (zh) 一种具有主被动制冷功能的空调系统制冷机柜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202546944U (zh) 一种全新风式蒸发冷却家用窗机
CN201637004U (zh) 一种机房冷风节能装置
CN104776640B (zh) 用于室内外机柜的恒温恒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CN105042737B (zh) 一种采用翅片管与直接蒸发技术结合的冷气机装置
CN210808050U (zh)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