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3534A -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3534A
CN112653534A CN201910969927.9A CN201910969927A CN112653534A CN 112653534 A CN112653534 A CN 112653534A CN 201910969927 A CN201910969927 A CN 201910969927A CN 112653534 A CN112653534 A CN 112653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lot
information
slot
timeslot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699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3534B (zh
Inventor
李允博
张德朝
王东
赵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96992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535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53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3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3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3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讯技术领域,涉及但不限于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光传送网(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作为下一代传送网的核心技术,能够实现大容量业务的灵活调度和管理,日益成为骨干传送网的主流技术。
OTN中有一个基于ODUflex的无损带宽调整技术,需要整个路径上所有的网元参与配合,基于ODUflex的无损带宽调整在端到端的路径上不要求业务在不同的节点间采用相同的时隙号或者连续的时隙,但是相邻节点的时隙号必须保持一致。
因此当OTN设备互通时,相邻的两个OTN设备之间,不论是同厂家,还是异厂家,存在一个时隙号如何对齐的问题。如果是同厂家,需要通采用人工指配的方式,将两端设备的OTUk接口中的ODUflex时隙对齐,例如上游设备OTUk接口中使用了第1、3、5、7个ODUflex时隙,则下游OTN设备与之对接的OTUk接口中需要指配同样的时隙以实现互联互通。如果是异厂家,则需要通过工单等人工通知的方式,告知对方设备网管指配同样的时隙以实现互联互通。由于每个相邻节点之间互通时隙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同厂家,还是异厂家,都会存在一个时隙配置的操作,都不是实时完成而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时隙对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串联连接监测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时隙对齐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所述时隙对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配置为执行上述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第一设备(如OTN中的上游节点设备)通过TCM开销来承载上游节点设备与下游节点设备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第二设备(如与所述上游节点相邻的下游节点)根据第一时隙信息和下游节点设备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来确定目标时隙,如此,实现了通过TCM开销字节承载时隙信息来完成相邻节点时隙的自动对齐,进而避免了因人工配置,不能实时完成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问题。
附图说明
在附图(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中,相似的附图标记可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附图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大体示出了本文中所讨论的各个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OTUk接口互通的网络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5个节点设备组网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TCM开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ODU中TCM开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如果申请文件中出现“第一/第二”的类似描述则增加以下的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首先对相关技术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OTN设备是作为多种业务的公共承载平台,OTN设备可以接入以太网业务、时分复用(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业务、波长业务等,OTN设备通过电交叉连接将小颗粒业务进行汇聚整合,复用到更高速率的线路信号,多个线路信号再经过复用形成多通路进入到光纤进行传输。
目前中国部署了全球规模最大基于100G的OTN电交叉网络,在省际干线、省内干线、城域网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可承载家客业务、互联网业务、集团客户业务等。
由于现有网络中部署大量OTN设备,存在异厂家OTN互联互通的场景,为了实现业务的跨域性能告警采集、故障定位、时延测量等管理功能,采用光通路传送单元OTUk格式的接口互通可充分应用OTN完善的开销。通过通用通信信道(GCC,General CommunicationChannel)开销,可以实现网管信息的跨域透传。图1为基于OTUk接口互通的网络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基于OTUk接口互通模型中包括:业务层101、适配层102、OTN服务层103,其中,业务层101中可包括SDH业务、OTUk、以太网业务或其他业务,业务层101通过适配层102进行业务适配或映射,本申请实施例中,通常通过GAM、AMP、或GFG来进行适配或映射。业务层101中的业务经过适配层102的适配或映射通过OTN服务层103处理。在OTN服务层中通过开销处理及ODUk复用,再通过段开销处理经过OTUk接口互通。如此,可以复用多个低速客户业务到一个高阶OTUk接口进行互联互通,以简化域间光纤连接。因此,现网应用中优选OTUk格式的互通。
目前对于OTN设备承载以太网信号主要采用ODUflex复用方式,首先,以太网业务通过通用成帧规程(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封装到ODUflex,根据业务的大小将相应数量的ODUflex填充到ODUk通道。ODUflex的速率为1.25G。为承载以太网业务会需要n个ODUflex,其中,n代表ODUflex所占用的支路时隙数量,例如10GE以太网业务满流量时需要8个ODUflex,100GE以太网业务满流量时需要80个ODUflex。
但是以太网业务流量与接口速率并不一定匹配,一个10GE速率的接口可能只有5Gbit/s的流量,因此设备只需要相应的配置4个ODUflex承载5Gbit/s流量,映射流程是10GE→4个ODUflex→ODU2→OTU2,反之亦然;或者一个100GE速率的接口可能只有25Gbit/s的流量,因此设备只需要20个ODUflex承载25Gbit/s流量,映射流程是100GE→20个ODUflex→ODU4→OTU4,反之亦然。在分配ODUflex个数时就存在ODUflex时隙号的分配,这些时隙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OTN技术有一个ODUflex的无损带宽调整,需要整个路径上所有的网元参与配合,基于ODUflex的无损带宽调整在端到端的路径上不要求业务在不同的节点间采用相同的时隙号或者连续的时隙,但是相邻节点的时隙号必须保持一致。
图2为5个节点设备组网示意图,如图2所示,节点201和节点202使用第1、2、3、4个时隙互通,节点202和节点203使用第3、4、5、6个时隙,节点203和节点204使用第7、8、9、10个时隙,节点204和节点205使用第1、2、3、4个时隙,由于每个相邻节点之间互通时隙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同厂家,还是异厂家,都会存在一个时隙网管配置的操作,都不是实时完成而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
基于相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的时候,完成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各个步骤。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被OTN设备中的处理器执行。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301,第二设备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串联连接监测(TCM,TandemConcatenation Monitoring)开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示例性的,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可以为1号时隙或2号时隙,也可以是1号时隙和2号时隙。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认为是OTN中的下游节点设备,而第一设备可以认为是OTN中的上游节点设备,并且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为相邻的节点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相邻是指在第一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并没有第三设备。继续参考图2,示例性的,节点201和节点202是相邻节点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可以实现链路连接监控,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TCM开销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应用场景中,包括多个用户、多个运行商、多个子网络、多个设备厂商。而TCM开销最多可以提供6级连接监视功能,对于多个运营商、多个设备商、多个子网环境或多个用户可以实现分级和分段管理,而且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可以在OTN网络中是透传且可以被不同的设备商或运营商所识别。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将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封装到TCM开销中,发送给第二设备。具体地,将第一设备使用时隙的时隙信息填充到光通道数据单元(ODU,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TCM开销中的预留字节中。图5为ODU中TCM开销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通常,TCM开销包括TCM#1至TCMi#n,其中n为最大为6,通常TCM#1已经被占用,而TCM#2至TCMi#n包括有12个比特的预留(RES,ReSerVation)字节,第一个字节中的8个比特和第三个字节中的4个比特。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未使用的RES字节,将ODUflex时隙相关信息填充到该RES字节中,可以为沿途每个设备提供时隙识别。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时隙信息填充到该预留字节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ODUflex路径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使用时隙的全部时隙,也可以仅仅包括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需要调整的时隙。
步骤S302,第二设备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获取自身所有的时隙信息,还可以获取被占用的时隙信息,通过所有的时隙信息和被占用的时隙信息来确定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被占用的时隙信息可以为0。本申请实施例中,若被占用的时隙信息为0,可以认为第二设备是新加入OTN网络的OTN设备。对应的,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被占用的时隙信息不为0时,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已使用3号时隙、4号时隙、5号时隙。此时第一设备根据流量业务信息增加1号时隙和2号时隙,那么第一时隙信息可以仅包括1号时隙和2号时隙,也可以包括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和5号时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被占用的时隙信息不为0时,此时第一设备根据流量业务信息需要使用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和5号时隙,那么第一时隙信息包括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和5号时隙。
步骤S303,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讯所述使用的目标时隙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需要配置的目标时隙。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时隙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时隙标识集合,第二时隙信息可以包括第二标识集合。通过比较第一标识集合和第二标识集合的中的编号、及第一标识集合和第二标识集合中的标识个数,就可以确定目标时隙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时隙信息为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确定使用的时隙,即当得到目标时隙信息时表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时隙已经对齐。
步骤S304,第二设备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基于确定的目标时隙控制自身使用所述目标时隙,从而使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ODUflex路径使用的时隙相同。进而使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进行通信。
通过上述的时隙对齐方法,通过第一设备(如上游节点设备)TCM开销来承载第一时隙信息,第二设备(如相邻的下游节点设备)根据第一时隙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来确定目标时隙,实现了通过TCM开销字节承载时隙信息来完成相邻节点时隙的自动对齐,进而避免了因人工配置,不能实时完成而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时隙对齐方法包括:
步骤S601,第二设备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TCM开销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步骤S602,第二设备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步骤S603,第二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并获取所述第二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通过解析第一标识信息可以获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比如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请求使用的时隙标识为: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对应的获得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可以表示为{1、2、3}。第二设备可以通过读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标识信息获得第二时隙标识集合,比如第二设备可用的时隙标识信息中为: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5号时隙、6号时隙,对应的获得的第二时隙集合可以表示为{1、2、3、4、5、6}。
步骤S604,第二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一交集。
示例性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为{1、2、3},第二时隙标识集合为{1、2、3、4、5、6}。此时第一交集为{1、2、3}。
步骤S605,第二设备比较第一交集的时隙个数与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的大小。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相同时,执行步骤S606。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为{1、2、3},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1、2、3}。而第二设备可用的时隙也包括{1、2、3}。因此,第二设备可以提供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以使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ODUflex路径上的时隙相同。
步骤S606,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目标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对应的时隙确定为目标时隙。
示例性的,接着上面的示例,得到第一交集为{1、2、3},即将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作为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联互通的目标时隙。
步骤S607,第二设备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表征第二设备中可用的时隙并不能提供第一时隙信息相对应的时隙,此时执行步骤S608,进一步判断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示例性的,第一交集的集合为{1、2、3},也就是说第一交集包括的时隙个数为3个。而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为{1、2、3、4、5、6},即第一标识集合的第一时隙个数为6个,此时表征第二设备中并不能提供4号时隙、5号时隙、6号时隙。
步骤S608,第二设备判断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表征第二时隙有满足第一设备与第二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个数,只是可用的时隙和第一时隙信息中的时隙并不是对应的。此时,执行步骤S609,将第二时隙信息发送给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第二时隙信息对通信所使用的时隙进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表征第二设备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时隙,此时,执行步骤S612,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时隙对齐失败信息。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用执行步骤S612,仅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进行互联互通。
步骤S609,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时隙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将第二时隙信息发送给第一设备,是为了将第二设备可用的时隙信息告诉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时隙信息对第一时隙信息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时隙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根据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交集;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基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的第三时隙信息。第一设备会将将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执行步骤S610。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此时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设备中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也就是说,第一设备通知第二设备在第一设备并没有和第二设备中对应个数的空闲时隙。那么此时结束流程(图未示出)。
步骤S610,第二设备获取到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TCM开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开销信息中包括第三时隙信息,该第三时隙信息中包括的时隙个数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并且第三时隙信息中包括的时隙编号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中都可以使用。
步骤S611,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TCM开销信息中携带的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当确定完目标时隙时,执行步骤S607,结束流程。
步骤S612,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表征第二设备不能提供足够的可用时隙。此时发送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流程结束。
通过上述的时隙对齐方法,通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握手确认实现时隙的对齐,从而实现OTN相邻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避免了因人工配置,不能实时完成而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时隙对齐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701,第一设备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认为是OTN中的下游节点设备,而第一设备可以认为是OTN中的上游节点设备,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是相邻。
步骤S702,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当第一设备获取的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时,例如一个10GE以太网业务接入到设备当中,只有5Gbit/s流量,因此设备会配置4个ODUflex时隙,这4个时隙会通过OTN设备交叉连接矩阵交换到OTUk线路接口。此时第一设备获取自身可用第四时隙信息。从第四时隙信息中挑选四个可用的时隙确定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使用的流量为5Gbit/s,当接收到一个10Gbit/s的业务流量信息时,此时在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正在使用的时隙的基础上需要增加4个4个ODUflex时隙。那么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也可以是仅包括需要增加的4个时隙的标识。
步骤S703,第一设备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
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接着上述的示例,例如一个OTU4线路接口,里面会有80个时隙,由于只有5Gbit/s流量业务,因此需要配置4个时隙。此时第一设备会为这个流量业务配置好4个线路时隙,例如配置的线路时隙为第1、2、3、4时隙,我们把线路时隙为第1、2、3、4时隙的这个时隙信息填装到TCMi#2第一个字节的第1至第7个比特,这7个比特可以代表80个ODUflex时隙:0000000代表时隙1,000 0001代表时隙2,000 0010代表时隙3……,100 1111代表时隙80。使用前面4个时隙就占用000 0000、000 0001、000 0002、000 0003,依次类推。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与第二时隙标识集合得到的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且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第二设备会发送第二时隙信息至第一设备,此时第一设备执行下述的步骤S704至步骤S709:
步骤S704,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时隙信息。
这里,第二时隙信息中至少包括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用于表征第二设备中可用的时隙信息。示例性的,第二时隙信息中所包括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为:{1、3、4、5、6}。
步骤S705,第一设备根据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交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第一设备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为{1、2、3、4、5、6},那么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交集为:{1、3、4、5、6}。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表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中没有足够对应的时隙,此时执行步骤S706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此时流程结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表征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提供足够个数且相互对应的时隙,此时,执行步骤S707。
接着上面的示例,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为{1、2、3、4},由于第一时隙个数为4个。也就是说,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需要4个时隙。而第二时隙信息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与第四时隙标识结合的第二交集为{1、3、4、5、6},即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为5个。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提供足够个数且相互对应的时隙,此时执行S707。
步骤S706,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第二设备。此时结束流程。
步骤S707,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的第三时隙信息。
接着上面的例子,第二交集为{1、3、4、5、6},那么此时可以从第二交集中挑选4个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第三时隙。如确定第三时隙信息为{1、3、4、5}。
步骤S708,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接着上面的示例,第一设备将第三时隙信息为{1、3、4、5}封装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给第二设备。由于第三时隙信息{1、3、4、5}对应的时隙在第二设备中都是可用的,因此第二设备可以确定{1、3、4、5}为所述使用的目标时隙。
步骤S709,第一设备控制自身与第二设备基于目标时隙进行通信。此时结束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设备根据流量业务和自身可用的时隙确定使用的时隙信息,通过将时隙信息封装于TCM开销中发送至第二设备,经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握手确认实现对齐,从而实现OTN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省略人工介入发起线路接口时隙配置过程,避免了配置出错,且缩短业务配置时间。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应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801,第一设备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步骤S802,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步骤S803,第一设备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
步骤S804,第二设备获取第一时隙信息,并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步骤S805,第二设备获取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并获取所述第二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
步骤S806,第二设备确定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一交集。
步骤S807,第二设备判断第一时隙个数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是否相同。
如第一时隙个数与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相同,进入步骤808,若不同则进入步骤810。
步骤S808,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目标时隙。
步骤S809,第二设备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步骤S810,第二设备判断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二时隙个数小于第一时隙个数时,进入步骤S811,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进入步骤S812。
步骤S811,第二设备发送第二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
步骤S812,第二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时隙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时隙信息对第一时隙信息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时隙信息。
步骤S813,第一设备接收第二时隙信息,并根据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并集。
步骤S814,第一设备判断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
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进入步骤S815;小于或等于时进入步骤S816。
步骤S815,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第二设备。
步骤S816,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的第三时隙信息。
步骤S817,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步骤S818,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二TCM开销信息中携带的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步骤S819,第二设备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通过TCM开销来承载第一时隙信息,并将第一时隙信息发送给第二设备,而第二设备根据第一时隙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来确定目标时隙,实现了通过TCM开销字节承载时隙信息来完成相邻节点时隙的自动对齐,当经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握手确认实现对齐,从而实现OTN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当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且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经由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握手确认实现对齐,从而实现OTN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避免了因人工配置,不能实时完成而且容易出现配置错误导致业务不通问题。
基于上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901,上游节点配置相应的时隙,并将时隙数量、时隙编号信息封装至TCM开销字节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业务进入OTN设备支路接口时,上游设备的设备网管会根据支路业务流量大小配置相应的时隙,例如,一个10GE以太网业务接入到设备当中,只有5Gbit/s流量,因此设备会配置4个ODUflex时隙,这4个ODUflex时隙会通过OTN设备交叉连接矩阵交换到OTUk线路接口,例如一个OTU4接口,里面会有80个时隙,这个交换过程会为这个业务配置好4个线路时隙,例如第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我们把这个时隙信息填装到TCMi#2第一个字节的第1至第7个比特,这7个比特可以代表80个ODUflex时隙:0000000代表1号时隙,000 0001代表2号时隙,000 0010代表3号时隙……,100 1111代表时隙80。对应的,当使用1号时隙、2号时隙、3号时隙、4号时隙就占用000 0000、000 0001、0000002、000 0003,依次类推。并将TCM开销字节发送给下游设备。
步骤S902,下游节点会解析TCM开销中包含的时隙数量、时隙编号。
步骤S903,下游节点判断自身可用时隙是否小于互通所需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自身可用时隙小于互通所需时隙,则互联互通失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自身可用时隙大于互通所需时隙,则执行步骤S904。
步骤S904,下游节点判断可用时隙编号中是否有与互通所需时隙一致。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下游节点判断可用时隙有与互通所需时隙一致时,执行步骤S9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下游节点判断可用时隙与互通所需时隙不一致时,执行步骤S906。
步骤S905,下游节点开始增加链路连接的所需时隙对应的时隙。
本申请实施例中,只有在下游节点所配置的增加时隙的信息和对端通过TCM通报的时隙信息一致的情况下,下游节点与上游节点实现互联互通,流程结束。
步骤S906,下游节点反插可用时隙编号信息,协商上游节点是否可以调整时隙编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游节点会根据下游节点可用的时隙编号,重新调整线路接口的时隙编号,以达成两个节点时隙信息的一致。
步骤S907,上游节点确认是否有对应的可用时隙。
若有对应的可用时隙,以达成两个节点时隙信息的一致,此时上游节点会重新下发更新线路时隙后的TCM开销,传递到下游节点,此时下游节点开始增加链路连接的时隙数量。下游节点与上游节点实现互联互通,流程结束。
若没有对应的可用时隙,下游节点与上游节点互联互通失败,流程结束。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使用OTN开销字节,添加互联互通线路接口所使用时隙的信息,经由上、下游节点握手确认实现对齐,从而实现OTN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省略人工介入发起线路接口时隙配置过程,实现OTN相邻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缩短业务配置时间。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装置,该装置包括所包括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所包括的各模块,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来实现;当然也可通过具体的逻辑电路实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MPU,Microprocessor Unit)、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Signal Processing)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时隙对齐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所述时隙对齐装置100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001、第二获取模块1002、第一确定模块1003、第一控制模块1004。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1001,用于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1002,用于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0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04,用于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003还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并获取所述第二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
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一交集。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相同时,基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目标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003还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第一发送单元,第三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当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判断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发送所述第二时隙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时隙信息对第一时隙信息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时隙信息;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当获取到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TCM开销信息时,基于所述第二TCM开销信息中携带的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003还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设备中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1003还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发送第二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提供的一种时隙对齐装置,所述时隙对齐装置包括第三获取模块、第二确定模块、第一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所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第三确定模块,第二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时隙信息。
所述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并集。
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确定模块,第三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基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的第三时隙信息。
所述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上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隙对齐设备,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所述设备1100包括:一个处理器1101、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102、用户接口1103、至少一个外部通信接口1104和存储器1105。其中,通信总线1102配置为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用户接口1103可以包括显示屏,外部通信接口1104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和无线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1101,配置为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时隙对齐程序,以实现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时隙对齐方法中的步骤
以上时隙对齐设备和存储介质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时隙对齐设备和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存储介质和设备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AC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串联连接监测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并获取所述第二时隙信息中包括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
确定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一交集;
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相同时,基于所述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目标时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第一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判断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时隙个数是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发送所述第二时隙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以使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时隙信息对第一时隙信息进行调整得到第三时隙信息;
当获取到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TCM开销信息时,基于所述第二TCM开销信息中携带的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用于表征所述第一设备中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时隙个数小于所述第一时隙个数时,发送第二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所述第一设备。
6.一种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时隙信息;
根据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第四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的第二并集;
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大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发送第一时隙对齐失败信息至第二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中包括的第一时隙个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个数时,基于所述第二交集中包括的时隙标识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时隙的第三时隙信息;
将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二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以使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三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自身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9.一种时隙对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TCM开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TCM开销信息中至少携带有所述第一设备与自身进行通信所请求使用时隙的第一时隙信息;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自身可用的第二时隙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时隙信息和所述第二时隙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目标时隙;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自身与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目标时隙进行通信。
10.一种时隙对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自身所在链路的业务流量信息和自身可用的第四时隙信息;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业务流量信息和第四时隙信息,确定自身与第二设备通讯所请求使用的第一时隙标识集合;
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一时隙信息封装于第一TCM开销信息中发送至第二设备,所述第一时隙信息中至少携带有第一时隙标识集合,以使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第一时隙标识集合和所述第二设备中可用的第二时隙标识集合确定目标时隙。
11.一种时隙对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的步骤。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配置为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时隙对齐方法的步骤。
CN201910969927.9A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653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9927.9A CN112653534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969927.9A CN112653534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3534A true CN112653534A (zh) 2021-04-13
CN112653534B CN112653534B (zh) 2023-09-19

Family

ID=75343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69927.9A Active CN112653534B (zh) 2019-10-12 2019-10-12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353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052A (zh) * 2010-11-0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损带宽调整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20224857A1 (en) * 2010-04-02 2012-09-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ndwidth adjus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CN10685046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Flex E数据交换方法及交换设备
CN108024367A (zh) * 2017-12-01 2018-05-11 上海金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分配时隙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24857A1 (en) * 2010-04-02 2012-09-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andwidth adjus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node
CN102143052A (zh) * 2010-11-0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损带宽调整方法、设备及系统
US20130243427A1 (en) * 2010-11-08 2013-09-1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Lossless bandwidth adjustm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685046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Flex E数据交换方法及交换设备
CN108024367A (zh) * 2017-12-01 2018-05-11 上海金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分配时隙的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3534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41916B2 (en) Optical channel data unit servi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302372A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369681B (zh) 在光传输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WO2017156987A1 (zh) 一种灵活以太网路径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US10320510B2 (en) TE-link bandwidth model of ODU switch capable OTN interfaces
EP2552122B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End-To-End Service in a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JP6784777B2 (ja) サービス伝送方法および第1の伝送デバイス
US9048967B2 (en) Asymmetric OTN network traffic support
US114057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using interface, and device
EP372973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flex ethernet node
CN101267276A (zh) 光信号的复用传送装置
CN110266511B (zh) 带宽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6803811A (zh) 一种路由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US112234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ethernet data in optical network, and system
Zhang et al. Framework for GMPLS and PCE Control of G. 709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EP3716641A1 (en) Data transpor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8964756B2 (en) Signaling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rvice establishment based on G.709
CN112653534B (zh) 一种时隙对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060215553A1 (en)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using virtual concatenation
US86995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esize control overhead i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WO2020051851A1 (zh) 光传送网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201972A (zh) 一种基于g.709的多级复用路由计算方法和路径计算装置
CN112491569B (zh) 一种设备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567460A (zh) 软件定义光传送网络sd-otn对接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0534022C (zh) 关联光交叉连接信道和非相关开销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