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47513A -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47513A
CN112647513A CN202011570274.6A CN202011570274A CN112647513A CN 112647513 A CN112647513 A CN 112647513A CN 202011570274 A CN202011570274 A CN 202011570274A CN 112647513 A CN112647513 A CN 112647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undation pit
reinforcing
groove
chut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02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社平
景俊毅
孔维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Zheng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Zheng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Zheng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Zhengs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702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475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47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475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76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2D5/765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remov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坑支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多个设置在基坑内交叉设置的支护筋,在支护筋上浇筑有混凝土,所述基坑内壁上开设有斜槽和加强槽,所述斜槽和加强槽连通,所述斜槽背离支护筋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斜槽内设置有斜撑杆,所述加强槽内设置有加强杆,所述斜撑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加强杆的连接套,所述加强杆和斜撑杆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加强杆和斜撑杆通过卡接件和支护筋连接。本申请具有减少占用施工空间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基坑支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了保护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相关技术中关于基坑支护体系包括深基坑体系、深基坑本体内设置有止水桩和支护桩,支护桩的一侧设置有支护结构,支护结构包括斜撑部和竖直支撑部,竖直支撑部和基坑内壁抵接,斜撑部的一端和竖直支撑部抵接,另一端和基坑底壁抵接,进而加强竖直支撑部的稳定性,提升支护效果。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通过斜支撑部对竖直支撑部进行支撑,斜支撑部设置在基坑内,占用基坑的施工空间,影响施工。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占用施工空间,本申请提供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多个设置在基坑内交叉设置的支护筋,在支护筋上浇筑有混凝土,所述基坑内壁上开设有斜槽和加强槽,所述斜槽和加强槽连通,所述斜槽背离支护筋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斜槽内设置有斜撑杆,所述加强槽内设置有加强杆,所述斜撑杆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加强杆的连接套,所述加强杆和斜撑杆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加强杆和斜撑杆通过卡接件和支护筋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坑内壁上设置斜撑杆和加强杆,斜撑杆倾斜设置,提升和基坑内壁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加强杆和斜撑杆连接,将斜撑杆和加强杆固定在基坑上,并设置斜撑杆和加强杆与支护筋连接,然后在支护筋上浇筑混凝土,进而提升整体的稳定性,同时减少占用基坑内的施工空间。
可选的,所述斜撑杆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连接套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加强杆穿设在连接套内,所述连接套和加强杆螺纹配合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和斜撑杆通过连接套连接,并通过螺纹配合连接,以便进行安装固定。
可选的,所述连接套上靠近加强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引导圈,所述引导圈开口两端设置成不同大小,所述引导圈开口大的一端朝向加强杆设置,所述加强杆靠近引导圈的一端设置成尖端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的端部设置成尖端状且引导圈开口大的一端朝向加强杆,以便将加强杆插入到引导圈内进行固定。
可选的,所述斜槽设置有多组,每两组相邻的所述斜槽朝相反的方向倾斜设置,每组所述斜槽至少包括一个斜槽,多个所述斜槽沿基坑侧面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槽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槽和多个斜槽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槽和加强槽均设置有多个,且斜槽沿不同的方向倾斜设置,进而提升斜撑杆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支护筋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支护筋之间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设在支护筋内,所述排水管至少设置有一个,多个所述排水管在基坑内侧壁上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排水管将基坑内壁和支护筋之间的水排水,减少水对支护筋造成的影响,提升支护筋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基坑的底部开设有蓄水槽,所述基坑上设置有排水机构,所述排水机构包括动力件和水管;所述水管的一端设置在蓄水槽内另一端设置在基坑外部,所述动力件设置在水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管排出的水进入到蓄水槽内,在动力件的作用下,将水通过水管排出基坑内,减少水对基坑造成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支护筋延伸至基坑开口的边缘处,靠近地面的所述加强杆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内设置有稳定杆,所述稳定杆和插槽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稳定杆和支护筋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杆和加强杆连接,提升设置在基坑开口边缘处的支护筋的稳定性,对基坑开口边缘处进行加固。
可选的,所述基坑边缘处设置有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一侧和支护筋固定连接,另一侧向背离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成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水板倾斜设置,对地面上渗入到地面下的水进行阻挡,减少渗水出现进入到基坑内壁和支护筋之间的现象,提升支护筋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连接套和安装槽内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套在安装槽内转动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套在安装槽内转动设置,以便连接套转动至和加强杆配合,从而便于将安装杆和连接套连接,进而将加强杆和斜撑杆连接在一起。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在基坑的内壁上分别沿朝向地面或者背离地面开设斜槽和加强槽,并使加强杆槽和斜槽连通;
第二步,将斜撑杆放置在斜槽内,然后将加强杆放置在加强槽内;
第三步,将加强杆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套内并转动加强杆,将加强杆和连接套螺纹配合连接;
第四步,在基坑靠近地面的边缘处插入稳定杆,将稳定杆通过插槽和加强杆连接;
第五部,将挡水板倾斜埋入到基坑开口的边缘处;
第六步,在基坑内壁上交叉布置支护筋,同时将支护筋延伸地面上至基坑开口的边缘处,然后通过卡接件将加强杆、斜撑杆分别和支护筋连接,同时将稳定杆焊接固定在支护筋上;
第七步,在支护筋上焊接排水管,浇筑混凝土,先浇筑混凝土至覆盖支护筋后,在混凝土上放置连杆,再将混凝土浇筑至连杆中部位置,然后将连杆取下在连杆位置形成水槽;
第八步,在基坑底部和水槽对应位置开挖蓄水槽,然后在基坑内安装水管,并在水管上安装动力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斜撑杆和加强杆对支护筋进行支撑,然后在支护筋上浇筑混凝土,进而提升对基坑支护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水管和水槽将基坑和伸入到基坑内的水通过水管和动力件排出,在基坑开口边缘处设置挡水板,减少从地面上伸入到地面内的水出现进入到支护筋和基坑内壁之间的现象,同时减少基坑支护所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基坑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基坑支护结构另一视角的剖开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基坑支护结构中的局部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基坑支护结构中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基坑支护结构中斜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坑;11、斜槽;12、加强槽;13、蓄水槽;2、支护筋;3、斜撑杆;31、安装槽;32、连接套;33、引导圈;4、加强杆;41、插槽;42、稳定杆;5、卡接件;51、卡套;6、排水管;7、水槽;8、排水机构;81、水管;82、动力件;9、挡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参照图1,基坑支护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1内壁上的支护筋2,支护筋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支护筋2相互交叉设置,支护筋2可设置为钢筋且钢筋之间焊接固定,然后在支护筋2的外部喷洒水泥,从而对基坑1内壁进行支护。
参照图2和图3,为了提升支护筋2和基坑1内壁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在基坑1内壁上开设有斜槽11,斜槽11设置有多组,每组包括多个斜槽11,每组斜槽11沿基坑1内壁侧面的长度方向水平间隔设置,斜槽11背离基坑1内部的一端沿竖直方向上倾斜设置,且两组相邻的斜槽11朝相反的方向倾斜设置,在斜槽11内设置有斜撑杆3,斜撑杆3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斜撑杆3和斜槽11一一对应设置,斜撑杆3的端部延伸至斜槽11的外部和支护筋2焊接固定,先将斜撑杆3插入到斜槽11内,然后和支护筋2连接,通过斜撑杆3提升支护筋2水平方向上和基坑1内壁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支护筋2和基坑1内壁之间配合的稳定性。结合图4,设置斜撑杆3背离支护筋2的一端呈尖端状,以便将斜撑杆3插入到斜槽11内。
参照图2和图3,在基坑1内壁上开设有加强槽12,加强槽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加强槽12和斜槽11一一对应设置,加强槽12垂直于基坑1内壁设置,加强槽12和斜槽11连通,在加强槽12内设置有加强杆4,加强杆4插入到加强槽12内和斜撑杆3连接,加强杆4背离斜撑杆3的一端和支护筋2连接,通过加强杆4和斜撑杆3提升支护筋2的稳定性。
参照图4,在加强杆4和斜撑杆3上分别设置有卡接件5,卡接件5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卡套51,将加强杆4和斜撑杆3安装完毕后,转动卡套51至其内壁和支护筋2抵接,然后通过螺栓对卡套51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提升安装效率。
参照图4和图5,为了便于加强杆4和斜撑杆3连接,在斜撑杆3上开设有安装槽31,在安装槽31内设置有连接套32,连接套32的开口朝向加强杆4的方向设置,连接套32内壁上开设有螺纹槽,加强杆4穿设在连接套32内,且加强杆4上设置有外螺纹,加强杆4通过外螺纹和螺纹槽和连接套32螺纹配合连接,在将加强杆4插入连接套32内,并转动加强杆4使得加强杆4和连接套32螺纹配合连接,进而将加强杆4和连接套32配合。
参照图4和图5,设置加强杆4靠近连接套32的一端呈尖端状,连接套32靠近加强杆4的一端焊接固定有引导圈33,引导圈33的两端开口大小不同设置,设置引导圈33开口小的一端和连接套32连接,开口大的一端朝向加强杆4设置,以便将加强杆4插入到连接套32内。连接套32和安装槽31内壁间隔设置且连接套32在安装槽31内转动设置,在将加强杆4插入到加强杆4内时,以便连接套32转动至和加强杆4对应,将加强杆4插入到连接套32内。
参照图4和图5,支护筋2延伸至地面上基坑1的边缘处,然后在基坑1边缘处的支护筋2上喷洒混凝土进行固定,进一步提升支护筋2和基坑1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在靠近地面的一组加强杆4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插槽41,在插槽41内设置有稳定杆42,稳定杆42靠近插槽41处设置有螺纹,稳定杆42和插槽41螺纹配合连接,稳定杆42背离插槽41的一端向地面延伸至和基坑1边缘处的支护筋2连接,并通过焊接固定,进而提升基坑1上边缘处的强度。
参照图2和图3,为了减少基坑1内壁和支护筋2之间的渗水进行处理,在支护筋2之间设置有排水管6,排水管6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排水管6在基坑1内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排水管6的一端设置在基坑1内,另一端穿过支护筋2设置在基坑1内部,排水管6焊接固定在排水管6内,然后再在支护筋2上浇筑混凝土,在基坑1内壁和混凝土之间存在渗水时,水通过排水管6排出,减少渗水存在基坑1内壁和混凝土之间,影响基坑1和支护筋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
参照图1和图2,浇筑混凝土后,在混凝土靠近基坑1内部的一侧开设有多个相互交叉且连通设置的水槽7,排水管6靠近基坑1内壁的一端设置两个水槽7的交叉处,基坑1侧面的水通过混凝土渗入混凝土靠近基坑1内部的一侧,并进入到水槽7内,通过水槽7排出。
参照图1和图2,为了便于对将排水管6和水槽7内的水排出,在基坑1内开设有蓄水槽13,蓄水槽13和水槽7连通,在基坑1上设置有排水机构8,排水机构8包括动力件82和水管81,动力件82可设置为水泵,动力件82设置在基坑1上方的边缘处,水管81的一端设置在地面上另一端向基坑1内延伸至蓄水槽13内,排水管6和水槽7内的水进入到蓄水槽13内,水泵通过水管81将蓄水槽13内的水排出。
参照图1和图2,为了减少地面的水对基坑1的影响,在地面上设置有挡水板9,挡水板9的一侧和支护筋2焊接固定,另一侧插入到地面内沿背离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形成斜面,在支护筋2上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和挡水板9连接,通过挡水板9对地面的水进行阻挡,同时减少渗入到地面表层的水进入到支护筋2和基坑1内壁之间,提升基坑1支护的稳定性。
实施例2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在基坑1的内壁上分别沿朝向地面或者背离地面开设斜槽11,在水平方向上开设加强槽12,并使加强杆4槽和斜槽11连通。
第二步:将斜撑杆3放置在斜槽11内,然后将加强杆4放置在加强槽12内。
第三步:将加强杆4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套32内并转动加强杆4,将加强杆4和连接套32螺纹配合连接。
第四步:在基坑1靠近地面的边缘处插入稳定杆42,将稳定杆42通过插槽41和加强杆4连接。
第五部:将挡水板9倾斜埋入到基坑1开口的边缘处。
第六步:在基坑1内壁上交叉布置支护筋2,同时将支护筋2延伸地面上至基坑1开口的边缘处,然后通过卡接件5将加强杆4、斜撑杆3分别和支护筋2连接,同时将稳定杆42焊接固定在支护筋2上。
第七步:在支护筋2上焊接排水管6,浇筑混凝土,先浇筑混凝土至覆盖支护筋2后,在混凝土上放置连杆,再将混凝土浇筑至连杆中部位置,然后将连杆取下在连杆位置形成水槽7。
第八步:在基坑1底部和水槽7对应位置开挖蓄水槽13,然后在基坑1内安装水管81,并在水管81上安装水泵。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多个在基坑(1)内交叉设置的支护筋(2),在支护筋(2)上浇筑有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内壁上开设有斜槽(11)和加强槽(12),所述斜槽(11)和加强槽(12)连通,所述斜槽(11)背离支护筋(2)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斜槽(11)内设置有斜撑杆(3),所述加强槽(12)内设置有加强杆(4),所述斜撑杆(3)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加强杆(4)的连接套(32),所述加强杆(4)和斜撑杆(3)上设置有卡接件(5),所述加强杆(4)和斜撑杆(3)通过卡接件(5)和支护筋(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杆(3)上开设有安装槽(31),所述连接套(32)设置在安装槽(31)内,所述加强杆(4)穿设在连接套(32)内,所述连接套(32)和加强杆(4)螺纹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32)上靠近加强杆(4)的一端固定设置有引导圈(33),所述引导圈(33)两端开口设置成不同大小,所述引导圈(33)开口大的一端朝向加强杆(4)设置,所述加强杆(4)靠近引导圈(33)的一端设置成尖端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槽(11)设置有多组,每两组相邻的所述斜槽(11)朝相反的方向倾斜设置,每组所述斜槽(11)至少包括一个斜槽(11),多个所述斜槽(11)沿基坑(1)侧面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加强槽(12)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槽(12)和多个斜槽(11)一一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筋(2)之间设置有排水管(6),所述排水管(6)穿设在支护筋(2)内,所述排水管(6)至少设置有一个,多个所述排水管(6)在基坑(1)内侧壁上均匀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的底部开设有蓄水槽(13),所述基坑(1)上设置有排水机构(8),所述排水机构(8)包括动力件(82)和水管(81);所述水管(81)的一端设置在蓄水槽(13)内,另一端设置在基坑(1)外部,所述动力件(82)设置在水管(8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筋(2)延伸至基坑(1)开口的边缘处,靠近地面的所述加强杆(4)上开设有插槽(41),所述插槽(41)内设置有稳定杆(42),所述稳定杆(42)和插槽(41)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稳定杆(42)和支护筋(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边缘处设置有挡水板(9),所述挡水板(9)一侧和支护筋(2)固定连接,另一侧向背离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成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32)和安装槽(31)内壁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套(32)在安装槽(31)内转动设置。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在基坑(1)的内壁上分别沿朝向地面或者背离地面开设斜槽(11)和加强槽(12),并使加强杆(4)槽和斜槽(11)连通;
第二步,将斜撑杆(3)放置在斜槽(11)内,然后将加强杆(4)放置在加强槽(12)内;
第三步,将加强杆(4)的端部插入到连接套(32)内并转动加强杆(4),将加强杆(4)和连接套(32)螺纹配合连接;
第四步,在基坑(1)靠近地面的边缘处插入稳定杆(42),将稳定杆(42)通过插槽(41)和加强杆(4)连接;
第五部,将挡水板(9)倾斜埋入到基坑(1)开口的边缘处;
第六步,在基坑(1)内壁上交叉布置支护筋(2),同时将支护筋(2)延伸地面上至基坑(1)开口的边缘处,然后通过卡接件(5)将加强杆(4)、斜撑杆(3)分别和支护筋(2)连接,同时将稳定杆(42)焊接固定在支护筋(2)上;
第七步,在支护筋(2)上焊接排水管(6),浇筑混凝土,先浇筑混凝土至覆盖支护筋(2)后,在混凝土上放置连杆,再将混凝土浇筑至连杆中部位置,然后将连杆取下在连杆位置形成水槽(7);
第八步,在基坑(1)底部和水槽(7)对应位置开挖蓄水槽(13),然后在基坑(1)内安装水管(81),并在水管(81)上安装动力件(82)。
CN202011570274.6A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26475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0274.6A CN112647513A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0274.6A CN112647513A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47513A true CN112647513A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63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0274.6A Pending CN112647513A (zh) 2020-12-26 2020-12-26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4751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6226A (zh) * 2021-06-16 2021-09-07 大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室建筑物用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668562A (zh) * 2021-08-30 2021-11-19 蒋天勇 一种基坑支护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6226A (zh) * 2021-06-16 2021-09-07 大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室建筑物用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668562A (zh) * 2021-08-30 2021-11-19 蒋天勇 一种基坑支护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95620B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647513A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8951649B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2742566U (zh) 一种结构稳定的基坑支护
CN110158497A (zh) 一种高悬臂落石防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1446958U (zh) 一种利于排水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5629929U (zh) 一种新型抗浮锚杆的现场施工结构
CN213926286U (zh) 一种建筑地基工程用支护结构
CN214272058U (zh) 一种基坑支护结构
CN211006689U (zh) 一种柱间挂网混凝土喷射支护结构
KR20120109418A (ko) 지주식 흙막이 공법
CN210917223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水利工程护坡网
CN104452775A (zh) 用于基坑的预应力支撑及施工方法
CN214116661U (zh) 一种边坡支护系统
CN110004938A (zh) 一种基坑侧壁结构加固支护装置
CN211773726U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装置
CN115217120A (zh) 一种装配式基坑支护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216075174U (zh) 一种基坑边坡支护结构
CN114197504A (zh) 一种不稳定边坡的综合整治施工方法
CN210002422U (zh) 一种破碎岩土体路堑边坡柔性支挡加固结构
CN217679192U (zh) 一种装配式桩间护面排水结构
CN212835420U (zh) 一种基坑止水结构
CN218862613U (zh) 一种隧道抗震防护洞门结构
CN217150282U (zh) 一种防止变形的岩土深基坑支护结构
CN217870508U (zh) 一种用于长期暴露基坑的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