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22527A -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22527A
CN112622527A CN202011592345.2A CN202011592345A CN112622527A CN 112622527 A CN112622527 A CN 112622527A CN 202011592345 A CN202011592345 A CN 202011592345A CN 112622527 A CN112622527 A CN 1126225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ody
annular
support
elastic joint
pneumatic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923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婷
刘晓玉
张不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 Hua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Ji Hua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 Hua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Ji Hua Laboratory
Priority to CN2020115923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225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22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225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60C7/14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 B60C7/146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springs extending substantially radially, e.g. like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2Solid tyres ; Mould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非充气轮胎领域,公开了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中的支撑体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且设置在支撑体的末端,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支撑段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或者仿照人体的下肢骨骼关节设计,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三个弹性关节和上、下支撑段,支撑段起到进一步的缓冲作用;将该支撑体设置在非充气轮胎中,有利于提高非充气轮胎整体的承载能力和缓冲减振能力;且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制造方法工艺简单,工序合理。

Description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充气轮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汽车轮胎分为充气式轮胎和非充气式轮胎。现有的充气式轮胎利用压缩空气的弹力吸收振动,提供更舒适安静的乘坐体验。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气、爆胎等问题,轻则影响机动车的使用性能和便利性,重则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非充气轮胎的应用可以彻底避免充气轮胎的这类问题。
现有非充气轮胎上的支撑结构,是用于替代充气轮胎中的压缩空气起支撑作用,使非充气轮胎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现有的支撑结构大多造型复杂,承载性能和弹性性能有限,在非充气轮胎的承载性能与缓冲减振性能上还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该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且设置在支撑体的末端,仿生人体足底皮肤设计,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缓冲,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体,该支撑体的支撑段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或者仿照人体的下肢骨骼关节设计,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三个弹性关节和上、下支撑段,支撑段起到进一步的缓冲作用,其结构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弹性缓冲能力。
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将以上支撑体设置在非充气轮胎中,有利于提高非充气轮胎整体的承载能力和缓冲减振能力,进而提高安装有该非充气轮胎的交通工具的行驶平顺性。
本发明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充气轮胎制造方法,用于以简单工艺和合理工序生产制造非充气轮胎。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所述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所述缓振回弹垫的多孔结构包括圆形、多边形和网状的孔状。所述缓振回弹垫的顶部面积小于底部面积,其顶部呈半包围状包覆在支撑体的支撑段的末端,且其底部向外侧延展;所述缓振回弹垫仿生人体足底皮肤设计,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所述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缓冲,支撑体的支撑段进一步发生屈曲形变缓冲。
一种支撑体,包括支撑段、以及上述的缓振回弹垫,所述支撑段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所述缓振回弹垫的顶部与所述斐波那锲螺旋线状的支撑段的末端相连接。
一种支撑体,包括支撑段、以及上述的缓振回弹垫,所述支撑段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性关节、上支撑段、第二弹性关节、下支撑段和第三弹性关节。所述第一弹性关节呈倒梯形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段的一端,所述上支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段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关节连接形成缓冲角,所述第三弹性关节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段的另一端,所述缓振回弹垫与所述第三弹性关节的另一端相衔接,当支撑体的两端受压时,所述第一弹性关节、所述第二弹性关节、所述第三弹性关节和所述缓振回弹垫发生形变,和/或所述缓冲角减小。
进一步,在所述缓冲角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关节沿所述上支撑段的伸展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弹性关节和所述缓振回弹垫沿所述下支撑段的伸展方向延伸;在相对于所述缓冲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弹性关节与所述上支撑段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三弹性关节、所述缓振回弹垫与所述下支撑段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位于同一侧,且所述缓冲角、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均为圆角。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内侧面呈凹型,外侧面呈凸型,且所述上支撑段与所述下支撑段的连接端容纳于所述第二弹性关节中。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凹型内侧面设置有耐压纤维层,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凸型外侧面设置有抗拉纤维层。
进一步,所述上支撑段的宽度和所述下支撑段的宽度均由其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且所述上支撑段的长度与所述下支撑段的长度之比为5:4,此比例参照人体下肢股骨与胫骨的长度比例,更好的承受和传递载荷。
一种非充气轮胎,包括:轮毂、轮辋、环形内缓冲层、环形间隔排列的上述任一种支撑体、环形外缓冲层、冠带层以及胎面,所述轮毂位于所述非充气轮胎的中心处并与所述轮辋固定连接,所述轮辋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外缓冲层固定连接,且所述环形外缓冲层被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冠带层所箍紧,所述胎面粘接在所述冠带层的外周。
进一步,每个所述支撑体沿所述非充气轮胎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段朝向环形内侧且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缓振回弹垫朝向环形外侧且与所述环形外缓冲层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和所述环形外缓冲层的连接处均为圆角。
一种非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
S1.分别浇注或注塑或3D打印加工形成若干上述任一一种支撑体;
S2.在模具中,将若干所述支撑体以环形均匀间隔排布形成环形支撑层,并且每个所述支撑体沿该环形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缓振回弹垫关节朝向环形外侧、所述支撑段朝向环形内侧;
S3.将轮毂、轮辋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层的环形内侧放置固定连接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辋,在所述轮辋与所述环形支撑层间浇注形成环形内缓冲层,在所述环形支撑层的外侧浇注形成环形外缓冲层;
S4.将冠带层固定安装在所述环形外缓冲层的外周,使其箍紧所述环形支撑体层;
S5.将胎面粘贴在所述冠带层外侧,然后进行硫化处理。
本申请的优势在于:本申请中的支撑体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且设置在支撑体的末端,仿生人体足底皮肤设计,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支撑体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或者仿照人体的下肢骨骼关节设计,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三个弹性关节和上、下支撑段,支撑体起到进一步的缓冲作用,其结构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弹性缓冲能力。将该支撑体设置在非充气轮胎中,有利于提高非充气轮胎整体的承载能力和缓冲减振能力,进而提高安装有该非充气轮胎的交通工具的行驶平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支撑体;101-支撑段;102-缓振回弹垫;
1-第一弹性关节;2-上支撑段;3-第二弹性关节;4-下支撑段;5-第三弹性关节;
θ-缓冲角;ɑ-第一夹角;β-第二夹角;
A-椭圆;B-多边形;C-网状线条;
200-非充气轮胎;201-轮毂;202-轮辋;203-环形内缓冲层;204-环形外缓冲层;205-冠带层;206-胎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支撑体100,包括支撑段101以及缓振回弹垫102,所述缓振回弹垫102为多孔结构,该多孔结构的孔径大小不限定,包括肉眼可见的镂空孔和肉眼不可见的微孔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缓振回弹垫102的多孔结构由若干个椭圆A组合形成,每个椭圆A的大小随着缓振回弹垫102的高度变化而变化,且每个椭圆A的长轴沿缓振回弹垫102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缓振回弹垫102镂空是用于提高形变缓冲能力。所述缓振回弹垫102的顶部面积小于底部面积,类似于梯形结构设置,其顶部呈半包围状包覆在支撑段101的末端,且其底部向外侧延展,所述缓振回弹垫102仿生人体足底皮肤设计,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100两端受压时,所述缓振回弹垫102提供挤压变形缓冲,支撑段101进一步提供屈曲形变缓冲。
支撑段10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性关节1、上支撑段2、第二弹性关节3、下支撑段4和第三弹性关节5;第一弹性关节1呈倒梯形的方式设置在上支撑段2的一端并与上支撑段2固定连接,其中,呈倒梯形的方式设置是指第一弹性关节1的顶面与上支撑段2相连接,第一弹性关节1的底面朝向外侧;上支撑段2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段4通过第二弹性关节3连接形成缓冲角θ,即上支撑段2与下支撑段4以第二弹性关节3为交点交叉连接,且形成的缓冲角的角度小于180°,第三弹性关节5设置在下支撑段4的另一端,缓振回弹垫102的顶部呈半包围状包覆在第三弹性关节5的另一端;第一弹性关节1和缓振回弹垫102的设置方式,可以很好地增大支撑体100与其他连接件的接触面积。
当支撑体100的两端受压时,缓振回弹垫102发生形变,起到第一阶段缓冲作用,第一弹性关节1、第二弹性关节3和第三弹性关节5均可发生形变,起到缓冲作用;其中第一弹性关节1、第二弹性关节3和第三弹性关节5的受力缓冲原理是以材料自身的弹性为主,发生较小变形,而缓振回弹垫102的受力缓冲原理为结构形变,因其为多孔结构,受力时更易发生较大变形。
当支撑体100受到更大压力时,位于中间的第二弹性关节3发生屈曲,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相互靠近,缓冲角θ减小,起到第二阶段的缓冲作用,支撑段101造型是仿照人体的下肢骨骼关节设计,使支撑体100的承载能力和缓冲能力得到优化。
其中,第三弹性关节5的体积较小,第三弹性关节5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下支撑段4与缓振回弹垫102,第三弹性关节5和缓振回弹垫102均呈梯形形状叠加固定连接,且第三弹性关节5与缓振回弹垫102的连接处呈平滑曲线过渡,第三弹性关节5的顶面与下支撑段4固定连接,第三弹性关节5的底面与缓振回弹垫102的顶面相衔接,缓振回弹垫102的底面大于第三弹性关节5的底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缓冲角θ的一侧,第一弹性关节1的侧边是沿上支撑段2的伸展方向延伸,第三弹性关节5和缓振回弹垫102的沿下支撑段4的伸展方向延伸,即在这一侧,第一弹性关节1与上支撑段2的连接处,以及第三弹性关节5、缓振回弹垫102与下支撑段4的连接处都是平滑直线过渡的,在自然状态下,该两个连接处不产生夹角。
在相对于缓冲角θ的另一侧,第一弹性关节1与上支撑段2形成第一夹角ɑ,第三弹性关节5、缓振回弹垫102与下支撑段4形成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ɑ和第二夹角β均位于同一侧,且缓冲角θ、第一夹角ɑ和第二夹角β均为圆角,设计圆角可保证连接处的光滑过渡,且当第一弹性关节1和缓振回弹垫102发生形变时,第一夹角ɑ和第二夹角β均减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关节3的内侧面呈凹型,外侧面呈凸型,缓冲角θ位于内侧面上,上支撑段2与下支撑段4的连接端容纳于第二弹性关节3中,且第二弹性关节3与上支撑段2和下支撑段4的连接处均为平滑过渡。第二弹性关节3的凹型内侧面设置有耐压纤维层(图未示),用以提高该处的抗压强度,第二弹性关节的凸型外侧面设置有抗拉纤维层(图未示),用以提高该处的抗拉强度,增强支撑体100的承载和弹性缓冲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关节1、第二弹性关节3、第三弹性关节5和所述缓振回弹垫102的材质可选择高弹性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优化支撑体100的缓冲性能;上支撑段2和下支撑段4的材质可选择低弹性高硬度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以提高支撑体100的承载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撑段2的宽度和下支撑段4的宽度均由其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其形状类似于人体的下肢骨头,且上支撑段2的长度与下支撑段4的长度之比为5:4,此比例参照人体下肢股骨与胫骨的长度比例,更好的承受和传递载荷。第二弹性关节3的长度大于第一弹性关节1的长度,也大于第三弹性关节5的长度,且第一弹性关节1与缓振回弹垫102的中心处于同一径向方向上。以上各弹性关节和各支撑段的设置,能够提高本发明的支撑体100的承载能力和弹性性能,同时延缓上支撑段和下支撑段受力形变时在连接处的疲劳损伤,提高结构可靠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缓振回弹垫102的多孔结构改变为由若干个多边形B组合形成,在本实施例中,该多边形为正六边形,且每个正六边形的大小相同,以充分填满缓振回弹垫102为宜,正六边形镂空起到的作用与第一实施例中椭圆镂空所起的缓冲作用相同,缓振回弹垫102的设置方式是仿照人体足弓设置,镂空是用于提高形变缓冲能力。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将缓振回弹垫102的多孔结构改变为由网状线条C围合形成,以充分填满缓振回弹垫102为宜。网状线条镂空与第一实施例中椭圆镂空、第二实施例中正六边形镂空所起的缓冲作用相同,且其他类似的可以发生结构形变的多孔结构或者微孔弹性材料,其受力原理基本与本实施例一致,缓振回弹垫102的设置方式是仿照人体足弓设置,镂空是用于提高形变缓冲能力。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体100的支撑段101部分为斐波那锲螺旋线状,其形态符合斐波那契螺旋线轨迹,且支撑段101的末端与缓振回弹垫102连接,此处,采用斐波那契螺旋线状的结构,其受力分布更加均匀,承载能力更强,其中,缓振回弹垫102的设置方式可参照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形式。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非充气轮胎200,如图5-6所示,给出了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非充气轮胎200包括:轮毂201、轮辋202、环形内缓冲层203、环形间隔排列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支撑体100、环形外缓冲层204、冠带层205以及胎面206,轮毂201位于非充气轮胎的中心处并与轮辋202固定连接,轮辋202与环形内缓冲层203固定连接,支撑体100的一端与环形内缓冲层203固定连接,支撑体100的另一端与环形外缓冲层204固定连接,且冠带层205固定连接在环形外缓冲层204的外周并箍紧,胎面206粘接在冠带层205的外周。
每个支撑体100沿该非充气轮胎200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一弹性关节1朝向环形内侧且与设置在环形内侧的环形内缓冲层203固定连接,缓振回弹垫102朝向环形外侧且与设置在环形外侧的环形外缓冲层204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体100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203和所述环形外缓冲层204的连接处均为圆角。环形内缓冲层203与环形外缓冲层204的设置能够对支撑体100进行保护,同时进一步提高受力缓冲性能。
其中,关于支撑体100的数量设置,根据该非充气轮胎200的具体应用情况而定。例如,将该非充气轮胎200应用于不同的交通工具时,不同交通工具对轮胎的尺寸、最大载荷、最高时速等要求各不相同。更具体地,同样是应用于乘用车,但运动型乘用车和舒适型乘用车对轮胎各项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非充气轮胎200中支撑体100的数量设置,乃至支撑体100中各弹性支撑段的具体长度、宽度以及各夹角的设定,均可在限定的条件范围内根据具体应用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交通工具的应用需求。
以上轮胎中应用了支撑体100,能够提高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200的承载能力和缓冲减振能力,进而提高了安装有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200的交通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汽车)的运行平稳性,使得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200结构简单,并且在正常行驶、越障等情况下发生适宜形变,有效吸收冲击力,即使被尖锐物刺穿,也不再发生漏气、爆胎等安全问题。
本发明还给出了一种非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包括:
S1.分别浇注或注塑或3D打印加工形成若干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一种支撑体的第一弹性关节、上支撑段、第二弹性关节、下支撑段、第三弹性关节和缓振回弹垫;
还可在第二弹性关节的凹型内侧面包覆耐压纤维层,第二弹性关节的凸型外侧面粘贴抗拉纤维层;
S2.在模具中,将若干支撑体以环形均匀间隔排布形成环形支撑层,并且每个支撑体沿该环形的径向方向设置,缓振回弹垫朝向环形外侧、支撑段朝向环形内侧;
S3.将轮毂、轮辋固定连接:轮毂和轮辋的加工方法与传统充气轮胎轮毂和轮辋的加工方法一致。其中,轮毂采用旋压或冲压结合机械加工的方法制造,轮辋采用辊压或旋压的方法制造,轮毂和轮辋过焊接连接到一起,轮毂和轮辋的材质相同,均采用钢或铝合金;
在环形支撑层的环形内侧放置固定连接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辋,在轮辋与环形支撑层间浇注形成环形内缓冲层,在环形支撑层的外侧浇注形成环形外缓冲层;浇注或注塑加工形成环形内缓冲层时,应将环形内缓冲层的内径略小于与其内侧固定接触的轮毂,且有包围住轮毂的结构;
S4.将冠带层固定安装在环形外缓冲层的外周,使其箍紧环形支撑体层;
S5.将胎面粘贴至冠带层的外周,并对胎面进行硫化处理,以及在胎面外周加工形成花纹块,其中,硫化处理同为普通充气轮胎的胎面处理工序,可优化胎面性能;而花纹块的设置,便于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的排水、防侧滑等。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中的支撑体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且设置在支撑体的末端,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起到初步的缓冲作用;支撑段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或者仿照人体的下肢骨骼关节设计,包括相互间隔连接的三个弹性关节和上、下支撑段,支撑段起到进一步的缓冲作用;将该支撑体设置在非充气轮胎中,有利于提高非充气轮胎整体的承载能力和缓冲减振能力;且本发明的非充气轮胎制造方法工艺简单,工序合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振回弹垫为多孔结构,所述缓振回弹垫的顶部面积小于底部面积,其顶部呈半包围状包覆在支撑体的支撑段的末端,且其底部向外侧延展;所述缓振回弹垫仿生人体足底皮肤设计,模拟足底细胞的排列方式,当支撑体两端受压时,所述缓振回弹垫产生挤压变形提供缓冲,支撑体的支撑段进一步发生屈曲形变提供缓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体缓振回弹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振回弹垫的多孔结构包括圆形、多边形和网状的孔。
3.一种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段、以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振回弹垫,所述支撑段呈斐波那锲螺旋线状,所述缓振回弹垫的顶部与所述斐波那锲螺旋线状的支撑段的末端相连接。
4.一种支撑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段、以及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振回弹垫,支撑段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弹性关节、上支撑段、第二弹性关节、下支撑段和第三弹性关节;所述第一弹性关节呈倒梯形设置在所述上支撑段的一端,所述上支撑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撑段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关节连接形成缓冲角,所述第三弹性关节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段的另一端,所述缓振回弹垫的顶部与所述第三弹性关节的另一端相衔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内侧面呈凹型,外侧面呈凸型,且所述上支撑段与所述下支撑段的连接端包覆于所述第二弹性关节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凹型内侧面设置有耐压纤维层,所述第二弹性关节的凸型外侧面设置有抗拉纤维层。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段的宽度和所述下支撑段的宽度均由其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且所述上支撑段的长度与所述下支撑段的长度之比为5:4。
8.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轮毂、轮辋、环形内缓冲层、环形间隔排列的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的所述支撑体、环形外缓冲层、冠带层以及胎面,所述轮毂位于所述非充气轮胎的中心处并与所述轮辋固定连接,所述轮辋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环形外缓冲层固定连接,且所述环形外缓冲层与所述冠带层固定连接并被所述冠带层箍紧,所述胎面粘贴在所述冠带层的外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非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体沿所述非充气轮胎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段朝向环形内侧且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缓振回弹垫朝向环形外侧且与所述环形外缓冲层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体与所述环形内缓冲层和所述环形外缓冲层的连接处均为圆角。
10.一种非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分别浇注或注塑或3D打印加工形成若干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体;
S2.在模具中,将若干所述支撑体以环形均匀间隔排布形成环形支撑层,并且每个所述支撑体沿该环形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缓振回弹垫朝向环形外侧、所述支撑段朝向环形内侧;
S3.将轮毂、轮辋固定连接;在所述环形支撑层的环形内侧放置固定连接为一体的轮毂和轮辋,在所述轮辋与所述环形支撑层间浇注形成环形内缓冲层,在所述环形支撑层的外侧浇注形成环形外缓冲层;
S4.将冠带层固定安装在所述环形外缓冲层的外周,使其箍紧所述环形支撑体层;
S5.将胎面粘贴在所述冠带层外侧,然后进行硫化处理。
CN202011592345.2A 2020-12-29 2020-12-29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26225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2345.2A CN112622527A (zh) 2020-12-29 2020-12-29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92345.2A CN112622527A (zh) 2020-12-29 2020-12-29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22527A true CN112622527A (zh) 2021-04-09

Family

ID=75286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92345.2A Pending CN112622527A (zh) 2020-12-29 2020-12-29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225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6661A (zh) * 2021-06-25 2021-08-13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和轮胎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69447A (en) * 1920-09-22 1922-03-16 Paul Fayol Cellular elastic tyre
CN110682741A (zh) * 2019-11-14 2020-01-14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仿生非充气轮胎
CN111114204A (zh) * 2020-01-20 2020-05-08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弹性支撑部制造方法
CN111319398A (zh) * 2020-02-28 2020-06-23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11580A (zh) * 2017-12-21 2020-08-0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加强型弹性支撑件
CN111546838A (zh) * 2020-04-19 2020-08-18 季华实验室 轮辐支撑体组件、非充气轮胎的转速感应装置及估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69447A (en) * 1920-09-22 1922-03-16 Paul Fayol Cellular elastic tyre
CN111511580A (zh) * 2017-12-21 2020-08-07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非充气轮胎的加强型弹性支撑件
CN110682741A (zh) * 2019-11-14 2020-01-14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仿生非充气轮胎
CN111114204A (zh) * 2020-01-20 2020-05-08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弹性支撑部制造方法
CN111319398A (zh) * 2020-02-28 2020-06-23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46838A (zh) * 2020-04-19 2020-08-18 季华实验室 轮辐支撑体组件、非充气轮胎的转速感应装置及估算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6661A (zh) * 2021-06-25 2021-08-13 季华实验室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和轮胎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9398A (zh) 支撑体、弹性支撑组件、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208053000U (zh) 一种弹性免充气轮胎
CN103260909A (zh) 半气动式轮胎(内胎)
CN104786731A (zh) 一种免充气越野车轮
CN107116973B (zh) 一种梯度弹性非充气轮胎
CN206306739U (zh) 免充气轮胎
CN107745609A (zh) 交错中空型非充气轮
CN112622527A (zh) 支撑体缓振回弹垫、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11114204A (zh) 支撑体、非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弹性支撑部制造方法
CN106256564A (zh) 一种免充气轮胎
CN106347029A (zh) 免充气轮胎
CN207657525U (zh) 一种具有弹性结构体的免充气轮胎
CN206201847U (zh) 免充气轮胎
CN111137069B (zh) 免充气轮胎
CN205930044U (zh) 一种免充气轮胎
CN109606027A (zh) 一种非充气轮胎
CN106739828B (zh) 免充气轮胎
CN216761358U (zh) 一种非充气轮胎用h型轮辐及非充气轮胎
CN210062575U (zh) 一种基于三维点阵材料填充的免充气轮胎
CN211106777U (zh) 一种椭圆总承体结构的非充气轮胎
CN204701392U (zh) 一种免充气越野车轮
CN210416073U (zh) 一种新型结构非充气车轮
KR20230019706A (ko) 비공기입 타이어
CN206306737U (zh) 免充气轮胎
CN110091669A (zh) 一种缓冲减震性能良好的无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