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5071B -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5071B
CN112615071B CN202011489191.4A CN202011489191A CN112615071B CN 112615071 B CN112615071 B CN 112615071B CN 202011489191 A CN202011489191 A CN 202011489191A CN 112615071 B CN112615071 B CN 1126150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urrent
control switch
detection unit
current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91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15071A (zh
Inventor
徐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8919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50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5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50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150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50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该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单元、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电流调节单元和接入端;电芯单元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与接入端连接,第一负极极耳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第二负极极耳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均与电流调节单元连接,电流调节单元与接入端连接;其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电流调节单元用于调节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可以避免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的功能也越来越齐全。目前,电子设备中都设置有电池,通过电池向电子设备提供电能,以使电子设备可以持续使用。
相关技术中,电池包括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在对电池充电或者电池放电的过程中,电池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的温度均会上升。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对电池充电或电池放电的过程中,电池的负极极耳的温度会上升较高,使得电池容易出现电化学腐蚀的问题,进而使得电池具有安全问题。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在对电池充电或电池放电的过程中,电池的负极极耳的温度会上升较高,使得电池容易出现电化学腐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单元、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电流调节单元和接入端;
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均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所述电流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护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电池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是否达到预设电流阈值;
若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预设电流阈值,则调整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电池模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电芯单元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与接入端连接,第一负极极耳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第二负极极耳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均与电流调节单元连接,电流调节单元与接入端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接入端向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充电,或者,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向接入端供电。由于第一电流单元可以检测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可以检测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且电流调节单元可以调节第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因此,通过电流调节单元可以调节第一负极极耳上和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进而避免电池模组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降低电池模组由于温度过高容易出现化学腐蚀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截面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电芯单元;21: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2:第二电流检测单元;30:电流调节单元;40:接入端;50:处理单元;60:开关单元;70:电压保护单元;80:三端保险丝;90:控制单元;91:放大单元;92:第三电流检测单元;71:ID识别模块;81:开关组件;111:正极极耳;112:第一负极极耳;113:第二负极极耳;501:第一保护单元;502:第二保护单元;503:第一计量单元;601:第一控制开关;602:第二控制开关;511:第三保护单元;611:第三控制开关;521:第四保护单元;522:第二计量单元;621:第四控制开关;531:第五保护单元;532:第三计量单元;631:第五控制开关;632:第六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参照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示意图,参照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截面图。如图1至图3所示,该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单元10、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
电芯单元10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正极极耳111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一负极极耳112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二负极极耳113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均与电流调节单元30连接,电流调节单元30与接入端40连接。其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用于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用于检测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电流调节单元30用于调节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电芯单元10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正极极耳111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一负极极耳112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二负极极耳113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均与电流调节单元30连接,电流调节单元30与接入端40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接入端40向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充电,或者,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向接入端40供电。由于第一电流单元可以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可以检测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且电流调节单元30可以调节第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因此,通过电流调节单元30可以调节第一负极极耳112上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进而避免电池模组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降低电池模组由于温度过高容易出现化学腐蚀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芯的数量可以为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比如电芯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对于电芯的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均可以为电流采样电阻。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入端40用于与待连接器件连接,比如,接入端40可以接入电子设备中,此时,电芯单元10可以通过接入端40将电流传递至电子设备,以使电子设备可以持续使用,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向接入端40传递电流。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池模组还包括处理单元50和开关单元60。处理单元50分别与正极极耳111、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以及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处理单元50还分别与开关单元60和接入端40连接,开关单元60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连接。在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或,在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处理单元50控制开关单元60处于中断状态。
当电池模组包括处理单元50和开关单元60,处理单元50分别连接连接在正极极耳111、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以及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因此,处理单元50可以获取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由于处理单元50还分别与开关单元60和接入端40连接,处理单元50可以控制开关单元60。若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或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此时,处理单元50可以控制开关单元60处于中断状态。若开关单元60处于中断状态,此时,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无法通过开关单元60流入接入端40,接入端40上的电流也无法通过开关单元60流入电流调节单元30,最终流入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使得电池模组的放电中断,或者通过接入端40向电池模组充电中断。也即是,通过设置处理单元50和开关单元60,可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电芯单元10放电的电流过大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的问题出现,或者向电芯单元10充电的电流过大,造成电芯的损坏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第一负极极耳112能够承受的电流最大值,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为第二负极极耳113能够承受的电流最大值,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可以根据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材质确定,第二预设电流阈值可以根据第二负极极耳113的材质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预设电流阈值还可以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相等,当然,也可以不相等,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材质可以为含碳化合物,例如石墨,硅,硅炭,合金等,第二负极极耳113的材质可以与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材质相同,正极极耳111的材质可以为含锂化合物,例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镍钴锰等。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实际的需求,处理单元50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开关单元60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以以下几种类型进行举例说明:
(1)参照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处理单元50可以包括第一保护单元501、第二保护单元502以及第一计量单元503,开关单元6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开关601和第二控制开关602。第一保护单元501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二保护单元502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第一控制开关601与第一保护单元501连接,第二控制开关602与第二保护单元502连接,且第一控制开关601与第二控制开关602连接,第二控制开关602与电流调节单元30连接,第一控制开关601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一计量单元503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以及正极极耳111连接,且第一计量单元503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一计量单元503用于检测电芯单元10的电池容量。
由于第一保护单元501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二保护单元502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因此,第一保护单元501可以获取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上的电流,即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二保护单元502可以获取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上的电流,即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由于第一控制开关601与第一保护单元501连接,第二控制开关602与第二保护单元502连接,因此,第一保护单元501可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601,第二保护单元502可以控制第二控制开关602。由于第一控制开关601与第二控制开关602连接,第二控制开关602与电流调节单元30连接,第一控制开关601与接入端40连接,因此,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可以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之后通过第二控制开关602和第一控制开关601,流至接入端40,以使电芯单元10放电,或者接入端40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开关601和第二控制开关602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并通过电流调节单元30分别流至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以使对电芯单元10充电。
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若第一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此时,第一保护单元501控制第一控制开关601处于断开状态,电流便无法通过第一控制开关601,使得无法向电芯单元10充电或者电芯单元10放电。若第二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此时,第二保护单元502控制第二控制开关602处于断开状态,电流便无法通过第一控制开关601,使得无法向电芯单元10充电或者电芯单元10放电。即通过第一保护单元501、第一控制开关601、第二保护单元502以及第二控制开关602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由于第一计量单元503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以及正极极耳111连接,且第一计量单元503与接入端40连接,因此,第一计量单元503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上的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通过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确定电芯单元10的电池容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计量单元503可以为电池电量计,电池电量计还可以确定电芯单元10的健康状态,具体原理可以参考相关技术中电池电量计检测电池的健康状态,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单元501中可以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单元,第二保护单元502中可以包括第二温度检测单元,第一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温度,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二负极极耳113的温度。若第一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第一保护单元501可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601处于断开状态。若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第二保护单元502可以控制第二控制开关602处于断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和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均可以为NTC热敏电阻器。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4中的NTC2,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4中的NTC1。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单元501和第二保护单元502还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的电压,当电芯单元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一保护单元501可以控制第一控制开关601处于断开状态,或者,第二保护单元502可以控制第二控制开关602处于断开状态。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保护单元501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的电压,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且第一保护单元501包括第一温度检测单元,第二保护单元502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的电压,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且第二保护单元502包括第二温度检测单元,此时,处理单元50可以从三方面起到保护作用,即从温度、电流和电压这三个方面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开关601可以为两个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MOS)管。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第一保护单元501包括DO引脚、CO引脚、VDD引脚、Rsense引脚、Vm引脚以及TH引脚,DO引脚和CO引脚分别连接两个MOS管。另外,第一保护单元501通过VDD引脚和VSS引脚获取电压。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保护单元501中Rsense引脚连接的Re1表示连接符,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也表示连接符,这两个Re1表示第一保护单元501的Rsense引脚需要连接在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位置处。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计量单元503包括SRN1引脚、SRP1引脚、SRP2引脚、SRN2引脚、BAT引脚、CE引脚、Vcc引脚、VSS引脚、IIC引脚以及TS引脚,其中,CE引脚连接CE表示连接符,表示CE引脚与第一保护单元501中的DO引脚与第一控制开关601之间的CE连接符位置处。同理,SRN1引脚、SRP1引脚连接在第一电流采集单元处的SRN1和SRP1位置处,SRN2引脚、SRP2引脚连接在第二电流采集单元处的SRN2和SRP2位置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计量单元503还可以用于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Identity,ID)信息。当第一计量单元503可以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时,此时,可以通过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确定电芯单元10是否为原装电芯单元。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三温度检测单元,第三温度检测单元的一端与接入端4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控制开关601连接,第三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的接入端40的温度。当电池模组安装在电子设备中时,此时,第三温度检测单元可以检测与接入端40连接器件的温度,若与接入端40连接的是电子设备中的电路板,此时,第三温度检测单元可以检测电路板的温度。其中,第三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与第一温度检测单元的类型相同,即第三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NTC热敏电阻器。如图4所示,第三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4中的NTC3。
(2)参照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处理单元50可以包括第三保护单元511,开关单元60可以包括第三控制开关611。第三保护单元511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且第三保护单元511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三保护单元511还与第三控制开关611连接,第三控制开关611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连接。
由于第三保护单元511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因此,第三保护单元511可以获取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的电流。由于第三保护单元511与第三控制开关611连接,第三控制开关611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连接,因此,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可以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之后通过第三控制开关611流至接入端40,以使电芯单元10放电,或者接入端40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三控制开关611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并通过电流调节单元30分别流至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以使对电芯单元10充电。
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若第一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和/或,第二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此时,第三保护单元511控制第三控制开关611处于断开状态,电流便无法通过第一控制开关601,使得无法向电芯单元10充电或者电芯单元10放电。即通过第三保护单元511、第三控制开关611、第二保护单元502以及第二控制开关602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保护单元511中可以包括第四温度检测单元和第五温度检测单元,第四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温度,第五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二负极极耳113的温度。若第四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和/或,第五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第三保护单元511可以控制第三控制开关611处于断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温度检测单元和第五温度检测单元均可以为NTC热敏电阻器。例如,如图5所示,第四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5中的NTC5,第二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5中的NTC6。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保护单元511还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的电压,当电芯单元10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第三保护单元511可以控制第三控制开关611处于断开状态。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三保护单元511可以获取电芯单元10的电压,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且第三保护单元511包括第五温度检测单元和第六温度检测单元,此时,处理单元50可以从三方面起到保护作用,即从温度、电流和电压这三个方面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控制开关611可以为两个MOS管。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第三保护单元511包括DO引脚、CO引脚、VDD引脚、两个Rsense引脚、Vm引脚、TH1引脚、TH2引脚以及IIC引脚,DO引脚和CO引脚分别连接两个MOS管。另外,第三保护单元511通过VDD引脚和VSS引脚获取电压。另外,如图5所示,第三保护单元511中一个Rsense引脚连接的Re1表示连接符,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也表示连接符,这两个Re1表示第一保护单元501的Rsense引脚需要连接在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位置处。第三保护单元511中另一个Rsense引脚连接的Re2表示连接符,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2也表示连接符,这两个Re2表示第一保护单元501的另一个Rsense引脚需要连接在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2位置处。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电压保护单元70。电压保护单元70连接在第三控制开关611与接入端40之间,且电压保护单元70分别与第三控制开关611和接入端40连接,电压保护单元70用于在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处于中断状态。
由于电压保护单元70连接在第三控制开关611与接入端40之间,且电压保护单元70分别与第三控制开关611和接入端40连接,因此,电流可以通过电压保护单元70从第三控制开关611流至接入端40,或者从接入端40流至第三控制开关611。若第三保护单元511出现故障,无法控制第三控制开关611,此时,若流经电压保护单元70的电流较大,使得电压保护单元70上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电压保护单元70处于中断状态,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也即是,通过设置电压保护单元70,可以在第三保护单元511出现故障,甚至失效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相当于第三保护单元511对电芯单元10起到一级保护作用,电压保护单元70对电芯单元10起到二级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压保护单元70可以为PTC热敏电阻。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ID识别模块71,ID识别模块71分别与电压保护单元70和接入端40连接,ID识别模块71用于识别电芯单元10的ID,以确定电芯单元10是否为原装电芯单元。
(3)参照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处理单元50可以包括第四保护单元521和第二计量单元522,开关单元60包括第四控制开关621。第四保护单元521和第二计量单元522连接,第四保护单元521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第二计量单元522与第四控制开关621连接,且第二计量单元522与接入端40连接,第四控制开关621分别与正极极耳111和接入端40连接。
由于第四保护单元521分别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因此,第四保护单元521可以获取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的电流。由于第四控制开关621分别与正极极耳111和接入端40连接,因此,正极极耳111上的电流可以通过第四控制开关621流至接入端40,或者接入端40上的电流可以通过第四控制开关621流至正极极耳111,以使电芯单元10放电或者对电芯单元10充电。由于第四保护单元521与第二计量单元522连接,第二计量单元522与第四控制开关621连接,因此,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若第一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和/或,第二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此时,第二计量单元522控制第四控制开关621处于断开状态,电流便无法通过第四控制开关621,使得无法向电芯单元10充电或者电芯单元10放电。即通过第四保护单元521、第四控制开关621以及第二计量单元522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保护单元521中可以包括第六温度检测单元,第六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温度和第二负极极耳113的温度之和。若第六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三预设温度,第四保护单元521可以向第二计量单元522发送信号,以使第二计量单元522控制第四控制开关621处于断开状态。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计量单元522还可以用于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Identity,ID)信息。当第二计量单元522可以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时,此时,可以通过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确定电芯单元10是否为原装电芯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第四保护单元521包括OUT引脚、CO引脚、VDD引脚、两个Rsense引脚、VSS引脚,Vm引脚、TH引脚以及HDQ引脚。另外,第一保护单元501通过VDD引脚和VSS引脚获取电压。另外,如图6所示,第四保护单元521中的一个Rsense引脚连接的Re1表示连接符,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也表示连接符,这两个Re1表示第一保护单元501的一个Rsense引脚需要连接在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与电流调节单元30之间的Re1位置处。另外,第四保护单元521通过HDQ引脚与第二计量单元522通信。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计量单元522包括SRN引脚、SRP引脚、BAT引脚、CE引脚、GPIO引脚、VSS引脚、IIC引脚、CHG引脚和DSG引脚,其中,第二计量单元522通过CHG引脚和DSG引脚控制第四控制开关621。第二计量单元522的SRN引脚和SRP引脚分别连接在第一电流采集单元处的SRN和SRP位置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控制开关621可以为两个MOS管。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三端保险丝80以及开关组件81。三端保险丝80的第一端与正极极耳111连接,三端保险丝80的第二端与第四控制开关621连接,三端保险丝80的第三端与开关组件81连接,开关组件81还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第四保护单元521连接。
由于三端保险丝80的第一端与正极极耳111连接,三端保险丝80的第二端与第四控制开关621连接,三端保险丝80的第三端与开关组件81连接,开关组件81还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第四保护单元521连接,因此,电流可以通过三端保险丝80流至开关组件81,此时,第四保护单元521可以控制开关组件81处于断开状态,电流无法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若第二计量单元522出现故障,即第二计量单元522无法控制第四控制开关621时,此时,第四保护单元521可以控制开关组件81处于导通状态,正极极耳111上的电流便可以流至三端保险丝80,通过三端保险丝80流至开关组件81,通过开关组件81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最终流入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使得电芯单元10出现短路的情况。当电芯单元10出现短路的情况,此时,三端保险丝80便会被熔断,使得电流无法通过三端保险丝80继续流动,进而可以对电芯起到保护作用。也即是,通过设置三端保险丝80,可以在第二计量单元522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相当于第四控制开关621以及第二计量单元522对电芯单元10起到一级保护作用,三端保险丝80对电芯单元10起到二级保护的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开关组件81可以为MOS管。
(4)参照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处理单元50可以包括第五保护单元531和第三计量单元532,开关单元60可以包括第五控制开关631和第六控制开关632,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90、放大单元91以及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第五保护单元531与第三计量单元532连接,第五保护单元531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五保护单元531与第五控制开关631连接,第五控制开关631还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连接。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分别与正极极耳111和第六控制开关632连接,第六控制开关632分别与第三计量单元532和接入端40连接,放大单元91与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连接,第三计量单元532与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连接,放大单元91与控制单元90连接。第三计量单元532与接入端40连接。
由于第五保护单元531与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因此,第五保护单元531可以获取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的电流。由于第三保护单元511与第五控制开关631连接,第三控制开关611分别与电流调节单元30和接入端40连接,因此,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可以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之后通过第三控制开关611流至接入端40,以使电芯单元10放电,或者接入端40的电流可以通过第三控制开关611流至电流调节单元30,并通过电流调节单元30分别流至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以使对电芯单元10充电。
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若第一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此时,第五保护单元531控制第五控制开关631处于断开状态,电流便无法通过第五控制开关631,使得无法向电芯单元10充电或者电芯单元10放电。即通过第三保护单元511、第三控制开关611、第二保护单元502以及第二控制开关602可以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由于放大单元91与控制单元90连接,因此,控制单元90可以控制放大单元91运行或终止。由于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分别与正极极耳111和第六控制开关632连接,第六控制开关632分别与第三计量单元532和接入端40连接,放大单元91与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连接,第三计量单元532与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连接,放大单元91与控制单元90连接,因此,第三计量单元532可以控制第六控制开关632,且正极极耳111上的电流可以流经第三电流检测单元92,和放大单元91,且电流可以通过第六控制开关632流至接入端40。在向电信单元充电的过程中,电芯单元10上的电压会上升,若电芯单元10的内部出现短路的问题,此时,电芯单元10上的电压会降低,此时,正极极耳111上的电流会出现微弱的变化,变化的电流被放大器放大传递至第三计量单元532中,若放大之后的变化的电流大于第三计量单元532中的预设的电流阈值,此时,第三计量单元532控制第六控制开关632处于断开状态,电流无法流经第六控制开关632进而流至正极极耳111,进而可以中断对电芯单元10充电,对电芯单元10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保护单元531中可以包括第七温度检测单元,第七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的温度。若第七温度检测单元检测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第五保护单元531可以控制第五控制开关631处于断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七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NTC热敏电阻器。例如,如图7所示,第七温度检测单元可以为图7中的NTC8。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计量单元532还可以用于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Identity,ID)信息。当第三计量单元532可以识别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时,此时,可以通过电芯单元10的身份识别号码信息确定电芯单元10是否为原装电芯单元。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控制开关631和第六控制开关632均可以为两个MOS管。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控制单元90包括VIN引脚、ON引脚、VOUT引脚以及GND引脚,且控制单元90处的Amp-Ref表示连接符,连接在接入端40上的Amp-Ref位置处。同理,放大单元91上的Amp-Out表示连接符,连接在接入端40的Amp-Out位置处。另外,第三计量单元532上的GPIO引脚与控制单元90单大哥ON引脚连接。另外,控制单元90的VIN引脚连接在与正极极耳111连接的VIN连接符的位置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五保护单元531的HDQ引脚与第三计量单元532的HDQ引脚连接,可以传递HDQ通信协议,使得第五保护单元531与第三计量单元532可以通信。另外,如图7所示,第三计量单元532中的IIC引脚与接入端40上的IIC引脚连接,第三计量单元532与接入端40之间可以传递IIC协议,使得接入端40与第三计量单元532之间可以通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电芯单元10包括电芯,电芯包括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正极极耳111与接入端40连接,第一负极极耳112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连接,第二负极极耳113与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连接,第一电流检测单元21、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均与电流调节单元30连接,电流调节单元30与接入端40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接入端40向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充电,或者,正极极耳111、第一负极极耳112以及第二负极极耳113向接入端40供电。由于第一电流单元可以检测第一负极极耳112上的电流,第二电流检测单元22可以检测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且电流调节单元30可以调节第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因此,通过电流调节单元30可以调节第一负极极耳112上和第二负极极耳113上的电流,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负极极耳112和第二负极极耳113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进而避免电池模组出现温度上升较高的问题,降低电池模组由于温度过高容易出现化学腐蚀的概率。
参照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护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801:检测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是否达到预设电流阈值。
其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和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分别检测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步骤802:若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预设电流阈值,则调整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其中,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将检测到的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发送至电流调节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可以将检测到的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发送至电流调节单元,电流调节单元可以判断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预设电流阈值,若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预设电流阈值,则调整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以使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小于预设电流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以及计步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可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可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电芯单元、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电流调节单元和接入端;
所述电芯单元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均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所述电流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所述电流调节单元判断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是否达到预设电流阈值,若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所述预设电流阈值,则调整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使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小于所述预设电流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处理单元和开关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正极极耳、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以及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
所述处理单元还分别与所述开关单元和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和所述接入端连接;
在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一预设电流阈值,或,在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大于第二预设电流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处于中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第一保护单元、第二保护单元以及第一计量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开关和第二控制开关;
所述第一保护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保护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一保护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二保护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计量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以及所述正极极耳连接,且所述第一计量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计量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芯单元的电池容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第三保护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三控制开关;
所述第三保护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三保护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保护单元还与所述第三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第三控制开关分别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和所述接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电压保护单元;
所述电压保护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三控制开关与所述接入端之间,且所述电压保护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三控制开关和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电压保护单元用于在电压大于预设电压阈值时,处于中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第四保护单元和第二计量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四控制开关;
所述第四保护单元和所述第二计量单元连接,所述第四保护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计量单元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连接,且所述第二计量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第四控制开关分别与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接入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三端保险丝以及开关组件;
所述三端保险丝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极耳连接,所述三端保险丝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控制开关连接,所述三端保险丝的第三端与所述开关组件连接,所述开关还分别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和所述第四保护单元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包括第五保护单元和第三计量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五控制开关和第六控制开关,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控制单元、放大单元以及第三电流检测单元;
所述第五保护单元与所述第三计量单元连接,所述第五保护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五保护单元与所述第五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第五控制开关还分别与所述电流调节单元和所述接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流检测单元分别与所述正极极耳和所述第六控制开关连接,所述第六控制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三计量单元和所述接入端连接,所述放大单元与所述第三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第三计量单元与所述第三电流检测单元连接,所述放大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第三计量单元与所述接入端连接。
9.一种电池保护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是否达到预设电流阈值;
若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的电流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达到预设电流阈值,则调整所述第一负极极耳上和/或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上的电流。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011489191.4A 2020-12-16 2020-12-16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6150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9191.4A CN112615071B (zh) 2020-12-16 2020-12-16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89191.4A CN112615071B (zh) 2020-12-16 2020-12-16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5071A CN112615071A (zh) 2021-04-06
CN112615071B true CN112615071B (zh) 2022-05-31

Family

ID=75239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9191.4A Active CN112615071B (zh) 2020-12-16 2020-12-16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507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30320A1 (ko) * 2015-08-20 2017-02-23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엠반도체 배터리 보호회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106575794A (zh) * 2014-08-08 2017-04-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具备蓄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8385552U (zh) * 2018-03-23 2019-01-15 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10071255A (zh) * 2018-01-23 2019-07-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电池
CN111599977A (zh) * 2020-06-03 2020-08-28 海口博澳国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设备
CN211655737U (zh) * 2020-03-09 2020-10-09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9356B (zh) * 2016-06-30 2019-07-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5794A (zh) * 2014-08-08 2017-04-1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具备蓄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WO2017030320A1 (ko) * 2015-08-20 2017-02-23 주식회사 아이티엠반도체 배터리 보호회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CN110071255A (zh) * 2018-01-23 2019-07-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电池
CN208385552U (zh) * 2018-03-23 2019-01-15 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211655737U (zh) * 2020-03-09 2020-10-09 浙江阿尔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保护电路
CN111599977A (zh) * 2020-06-03 2020-08-28 海口博澳国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及电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5071A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50772A1 (en) Battery, Terminal, And Charging System
JP4744673B2 (ja) 充電装置、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充電システム
US6046575A (en) Fail safe circuit and battery pack using same
US8098051B2 (en) Temperature-based charge and discharge control for a battery
US8203306B2 (en) Battery pack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3855772A (zh) 移动终端及其充电控制方法
US20090108812A1 (en) Contact module for rechargeable battery,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ontact module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rechargeable battery from exploding using the same contact module
EP1507306A1 (en)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internal protection circuit
US10305301B2 (e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US20220376316A1 (en) Electric quantity measur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17201740A1 (zh) 电池保护板、电池和移动终端
CN202121027U (zh) 一种带有高精度电流保护电路的电池
WO2014000133A1 (zh) 一种大电流放电技术的磷酸铁锂电池组模块
CN110957785B (zh) 一种电池组件、充电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2615071B (zh) 电池模组、电池保护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00062875A (ko) 자가방전도 추정 장치
JPH1118758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充電器および充電方法
KR20190143181A (ko) 배터리 자가방전 장치
CN107834670A (zh) 一种应用于手机的锂电池保护电路
CN2857299Y (zh) 一种锂电池充电保护电路
CN113949118A (zh) 电池识别与调节电路、装置、方法及充电机
CN207426737U (zh) 锂电池低阻保护电路
CN211376863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7306590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测试系统
CN217545626U (zh) 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