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4016B -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4016B
CN112614016B CN202011545815.XA CN202011545815A CN112614016B CN 112614016 B CN112614016 B CN 112614016B CN 202011545815 A CN202011545815 A CN 202011545815A CN 112614016 B CN112614016 B CN 1126140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ower supply
important
load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458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14016A (zh
Inventor
叶祥满
黄达洋
李小栊
林静
林祖柽
吴龙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Yongfu Lv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Yongfu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Yongfu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Yongfu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458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40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4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40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140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40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构建电力生命线。本发明解决了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平衡问题,优化了供电环境,进一步在经济性较优的情况下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Description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行业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负荷也处于逐步增长状态,也对电力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电力网络形成以大型、特大型城市为中心,负荷种类繁多、网架结构复杂的城市电网供电格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核心区的电力需求不断扩大,电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城市电网运行状况却不容乐观。配电网根据供电区域的重要程度以及负荷密度进行供电单元区域的划分,每类区域导则都会推荐标准接线模式。每个标准接线单元都由固定供电范围,其优点是供区明确、网架结构清晰,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N-2,N-3情况下可能完全失去负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城市中用地资源紧张,造成输配电线路走廊的获得越来越困难,针对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根据供电区域负荷情况增加变压器、新建变电站等,然而该方法无法同时满足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亟待一种有效的方法针对重要用户的供电进行评估,并构建电网“生命线”,在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进而优化供电环境,保证能够在最经济的情况下提升电网重要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解决了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平衡问题,优化了供电环境,进一步在经济性较优的情况下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
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
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
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并构建电力生命线。
进一步的,所述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性质、负荷信息、电力供电网络结构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根据电力用户的性质,获取初选的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22:引入用户综合停电损失对电力用户的供电损失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该用户是否为重要电力用户,并构建重要电力用户集。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2具体为:
首先将用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用户在峰荷条件下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停电损失,然后用每类用户在峰荷时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总损失除以总峰荷,得出峰荷时的平均用户停电损失模型fa,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31
其中,参数Q和T分别表示某用户停电损失的负荷以及停电时长,参数Qz表示该地区内所有用户损失的总负荷;
然后,根据各类用户的用电量比例、负荷率和平均用户停电损失,获得综合用户停电损失函数fCD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32
其中,参数i表示用户类别,参数QL表示用户的负荷率,即用户的损失与用户负荷比例关系。
最后,通过可靠性评估得出各个负荷点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根据综合停电损失函数,得出所有负荷点的停电损失fo,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41
其中,参数nm以及nj分别表示负荷点的数量以及负荷点停电次数;参数t和Q则分别表示停电持续时间和该负荷点的评价负荷;
计算的停电损失值超过不同负荷类型的重要电力用户阈值时,则将该类用户定义为重要电力用户。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步骤S31: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信息以及该供电分区的基本电力网络,构造重要电力用户选择新增路径的接入线路和接入点的路径Li集合;
步骤S32:针对重要电力用户增量路径集合计算其增量最短路径LP以及增量权值ΔW;
步骤S33:循环计算,直到得到重要电力用户的最佳次干层联络方案。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重要电力用户P1到所接入节点P2的最短路径LP,具体为:
先求解重要电力用户P1与所接入节点P2间直线距离L,若量节点间仅一条边或者二者之间组成的路段均为同一方向,则该边与该路段为两节点间最小距离,将经过的所有站点与距离记录;否则进行下一步;
然后从节点P1出发,找到节点P1与节点P2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A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51
其中,和节点P1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1个;
从节点P2出发,找到节点P2与节点P1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B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52
其中,和节点P2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2个;
起始点为P1时选择点为A1,那么前点为A1;
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获取起点是A1同时从A1至P2距离最短的边夹角最小;此时获取的路径链为该网络中路径最短解集合,根据增量权值进行路径进一步选择与判断。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增量权值ΔW,具体为:重要电力用户接入供电路径LP的权值仅计算在原有网络基础上的增量,即对于供电路径LP,各路径l有:
线路费用增量ΔW计算公式为:
ΔWl=ΔWzl+ΔWol (6)
其中,参数ΔWzl表示路径增加的年综合建设费用,该包括电缆通道建设费用增量和电缆材料投资费用增量,表达式为:
ΔWzl=α[(C’Di-CDi)+Cil]Li (7)
其中,参数Li为每段通道的长度,ω为等年值系数,CDi接入节点的路径单位年建设费用;C’Di是接入节点后路径的单位年建设费用;Cil则是路径的单位长度造价;
路径l的年线损费用增量ΔWol的计算公式为:
ΔWol=λΔPlzθmax (8)
式中,参数λ和θ分别表示综合电价以及年最大利用小时数;Plz为路径l的有功功率。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储能方案具体为:在储能系统与上级电源的可靠性指标一致的情况下,储能系统安装位置与用户侧距离最优;离网模式下储能容量不小于重要客户用电负荷。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解决了电网用户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平衡问题,优化了供电环境,进一步在经济性较优的情况下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重要电力用户筛选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构造电力供电生命线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
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
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
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构建电力生命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性质、负荷信息、电力供电网络结构信息。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电力用户的性质主要分为工业供电类用户和社会供电类用户。工业供电类用户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看,不同于一般的电力用户,如工业企业、高危企业、住宅、办公、医疗、商业、财经、电信、广播、文艺、科教等用户,这些特征对重要电力用户的供用电系统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重要电力用户是指在国家或一个地区(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中断供电将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较大环境污染、较大政治影响、较大经济损失、社会公共秩序严重的用电单位或对供电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电场所。例如,依赖电力进行连续生产的工业类、高危类电力用户,大型钢铁、煤矿、通信、国家政府机关、交通运输、金融信息等重要行业领域及人员密集场所等。
参考图2,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根据电力用户的性质,获取初选的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22:引入用户综合停电损失对电力用户的供电损失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该用户是否为重要电力用户,并构建重要电力用户集,具体为:
首先将用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用户在峰荷条件下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停电损失,然后用每类用户在峰荷时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总损失除以总峰荷,得出峰荷时的平均用户停电损失模型fa,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81
其中,参数Q和T分别表示某用户停电损失的负荷以及停电时长,参数Qz表示该地区内所有用户损失的总负荷;
然后,根据各类用户的用电量比例、负荷率和平均用户停电损失,获得综合用户停电损失函数fCD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82
其中,参数i表示用户类别,参数QL表示用户的负荷率,即用户的损失与用户负荷比例关系。
最后,通过可靠性评估得出各个负荷点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根据综合停电损失函数,得出所有负荷点的停电损失fo,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83
其中,参数nm以及nj分别表示负荷点的数量以及负荷点停电次数;参数t和Q则分别表示停电持续时间和该负荷点的评价负荷;
计算的停电损失值超过不同负荷类型的重要电力用户阈值时,则将该类用户定义为重要电力用户。
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步骤S31: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信息以及该供电分区的基本电力网络,构造重要电力用户选择新增路径的接入线路和接入点的路径Li集合;
步骤S32:针对重要电力用户增量路径集合计算其增量最短路径LP以及增量权值ΔW;
所述计算重要电力用户P1到所接入节点P2的最短路径LP,具体为:
先求解重要电力用户P1与所接入节点P2间直线距离L,若量节点间仅一条边或者二者之间组成的路段均为同一方向,则该边与该路段为两节点间最小距离,将经过的所有站点与距离记录;否则进行下一步;
然后从节点P1出发,找到节点P1与节点P2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A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091
其中,和节点P1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1个;
从节点P2出发,找到节点P2与节点P1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B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BDA0002856236630000101
其中,和节点P2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2个;
起始点为P1时选择点为A1,那么前点为A1
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获取起点是A1同时从A1至P2距离最短的边夹角最小;此时获取的路径链为该网络中路径最短解集合,根据增量权值进行路径进一步选择与判断。
在增量最短路径法中,重要电力用户接入供电路径LP的权值仅计算在原有网络基础上的增量,即对于供电路径LP,各路径l有:
线路费用增量ΔW计算公式为:
ΔWl=ΔWzl+ΔWol (6)
其中,参数ΔWzl表示路径增加的年综合建设费用,该包括电缆通道建设费用增量和电缆材料投资费用增量,表达式为:
ΔWzl=α[(C’Di-CDi)+Cil]Li (7)
其中,参数Li为每段通道的长度,ω为等年值系数,CDi接入节点的路径单位年建设费用;C’Di是接入节点后路径的单位年建设费用Cil则是路径的单位长度造价;
路径l的年线损费用增量ΔWol的计算公式为:
ΔWol=λΔPlzθmax (8)
式中,参数λ和θ分别表示综合电价以及年最大利用小时数;Plz为路径l的有功功率。
步骤S33:循环计算,直到得到重要电力用户的最佳次干层联络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建立移动储能方案,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有效的移动储能方案:储能系统的安装地点,在储能系统与上级电源的可靠性指标一致的情况下,储能系统安装位置与用户侧距离最优;离网模式下储能容量不小于重要客户用电负荷。考虑储能作为支撑离网运行工况下的用户负荷正常供电需求,该模式下储能功率应与离网运行工况下的用户负荷相匹配。在为重要电力用户配置移动储能方案时,需同步考虑投资成本等问题。储能电站成本费用包括电站投资和运行费用。其中,运行费包括固定运行费和可变运行费两部分,后者还包括充电费用等。
优选的,将所得到的次干层联络方案以及移动储能方案从经济性方面进行对比,选择较优的供电方案。满足让重要用户在现有接线故障情况下也能够维持正常用电需求,在标准化接线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构建重要用户供电生命线,使分散在不同供电单元的重要用户通过生命线串联,以较小的网络建设代价实现高供电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4)

1.一种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获取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
步骤S2:构建重要电力用户评价指标,并根据得到的电力用户信息,获取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3: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集和网架基本信息,构建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
步骤S4:根据重要电力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建立移动储能方案;
步骤S5:将基于次干层联络的电力供电方案与移动储能方案进行对比,获取较优的供电方案,并基于较优的供电方案构建电力生命线;
所述步骤S3具体为:
步骤S31:根据得到的重要电力用户信息以及供电分区的基本电力网络,构造重要电力用户选择新增路径的接入线路和接入点的路径Li集合;
步骤S32:针对重要电力用户增量路径集合计算其增量最短路径LP以及增量权值ΔW;
步骤S33:循环计算,直到得到重要电力用户的最佳次干层联络方案;
所述计算重要电力用户P1到所接入节点P2的最短路径LP,具体为:
先求解重要电力用户P1与所接入节点P2间直线距离L,若两节点间仅一条边或者二者之间组成的路段均为同一方向,则该边或该路段为两节点间最小距离,将经过的所有站点与距离记录;否则进行下一步;
然后从节点P1出发,找到节点P1与节点P2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A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FDA0003608209640000021
其中,和节点P1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1个;
从节点P2出发,找到节点P2与节点P1间直线距离夹角最小的边,设B1为此边端点,则有:
Figure FDA0003608209640000022
其中,和节点P2相关联的节点共有D2个;
起始点为P1时选择点为A1,那么前点为A1
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获取起点是A1同时从A1至P2距离最短的边夹角最小;此时获取的路径链为该网络中路径最短解集合,根据增量权值进行路径进一步选择与判断;
所述计算增量权值ΔW,具体为:重要电力用户接入供电路径LP的权值仅计算在原有网络基础上的增量,即对于供电路径LP,各路径l有:
线路费用增量ΔW计算公式为:
ΔWl=ΔWzl+ΔWol (6)
其中,参数ΔWzl表示路径增加的年综合建设费用,其包括电缆通道建设费用增量和电缆材料投资费用增量,表达式为:
ΔWzl=α[(C’Di-CDi)+Cil]Li (7)
其中,参数Li为每段通道的长度,α为等年值系数,CDi接入节点的路径单位年建设费用;C’Di是接入节点后路径的单位年建设费用;Cil则是路径的单位长度造价;
路径l的年线损费用增量ΔWol的计算公式为:
ΔWol=λΔPlzθmax (8)
式中,参数λ和θmax分别表示综合电价以及年最大利用小时数;Plz为路径l的有功功率;
所述移动储能方案具体为:在储能系统与上级电源的可靠性指标一致的情况下,储能系统安装位置与用户侧距离最优;离网模式下储能容量不小于重要客户用电负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用户信息及网架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性质、负荷信息、电力供电网络结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为:
步骤S21:根据电力用户的性质,获取初选的重要电力用户集;
步骤S22:引入用户综合停电损失对电力用户的供电损失进行分析,进而判断该用户是否为重要电力用户,并构建重要电力用户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2具体为:
首先将用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根据各类用户在峰荷条件下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停电损失,然后用每类用户在峰荷时不同停电持续时间的总损失除以总负荷,得出峰荷时的平均用户停电损失模型fa,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608209640000041
其中,参数Q和T分别表示某用户停电损失的负荷以及停电时长,参数Qz表示该地区内所有用户损失的总负荷;
然后,根据各类用户的用电量比例、负荷率和平均用户停电损失,获得综合用户停电损失函数fCD
Figure FDA0003608209640000042
其中,参数i表示用户类别,QLi表示用户的负荷率,即用户的损失与用户负荷比例关系;
最后,通过可靠性评估得出各个负荷点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根据综合停电损失函数,得出所有负荷点的停电损失fo,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608209640000043
其中,参数nm以及nj,m分别表示负荷点的数量以及负荷点停电次数;参数tj,m和Qma则分别表示停电持续时间和该负荷点的评价负荷;
计算的停电损失值超过不同负荷类型的重要电力用户阈值时,则将该类用户定义为重要电力用户。
CN202011545815.XA 2020-12-24 2020-12-24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Active CN1126140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5815.XA CN112614016B (zh) 2020-12-24 2020-12-24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45815.XA CN112614016B (zh) 2020-12-24 2020-12-24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4016A CN112614016A (zh) 2021-04-06
CN112614016B true CN112614016B (zh) 2022-07-05

Family

ID=75245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45815.XA Active CN112614016B (zh) 2020-12-24 2020-12-24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401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6863A1 (zh) * 2017-04-01 2018-10-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配电网可靠性投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0619454A (zh) * 2019-08-09 2019-12-27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和prim算法的配电网规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76863A1 (zh) * 2017-04-01 2018-10-0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配电网可靠性投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0619454A (zh) * 2019-08-09 2019-12-27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和prim算法的配电网规划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念等.计及抗灾能力和地区特点的配电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估.《电网技术》.2012,(第05期), *
李蕊等.配电网重要电力用户停电损失及应急策略.《电网技术》.2011,(第10期), *
马洲俊等.计及源网荷运行特性的配电网中长期调度互动技术.《现代电力》.2017,(第04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4016A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9347B (zh) 一种输电网结构形态评估方法
CN109559250B (zh) 一种城市配电网网格化规划方法
CN112541618B (zh) 基于网格化的主动配电网规划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5046449A (zh) 一种基于网格化配电网的评估方法
CN111431173B (zh) 考虑负荷互补特性的中压配电网环网结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5184655A (zh) 一种城市配电网智能化改造评估方法
CN112487659A (zh) 一种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
CN109711706A (zh) 考虑分布式电源和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变电站规划方法
CN110119888A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电源接入的有源网格化规划方法
CN109617057B (zh) 基于网格化分区的电能替代配套电网富余容量评估方法
CN107241743B (zh) 电网专网布局建设方法
CN111950106A (zh) 一种基于全局统筹的供电网格和单元优化划分方法
CN109492874A (zh) 一种三层级配电网投资决策体系的决策方法
CN114268110B (zh) 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投退状态的判别方法和装置
CN111680469A (zh) 一种中低压配电网线损极限值计算方法
CN111160599A (zh) 一种新型电网规划推算分析方法
CN112614016B (zh) 基于次干层联络和移动储能的电力供电生命线构建方法
CN112001525A (zh) 一种区域远景与近中期综合负荷预测方法
CN114638537B (zh) 一种数字化智慧电网区域管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245109B (zh) 一种供电低电压预警系统及方法
CN102315646A (zh) 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配电网联络有效性与联络化简方法
CN110490488B (zh) 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电力企业主网规划数据分析系统
CN113807643A (zh) 一种四端互联配电网架结构及其规划方法
CN109412140B (zh) 一种提高10kV配电线路利用率的方法
CN107546737A (zh) 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配电网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4

Address after: Room 601, Floor 6, Building A, No. 3, Gaoxin Avenue, Shangjie Town,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50,108

Patentee after: Fujian Yongfu Lv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50108 No.3, Gaoxin Avenue, Haixi Science Park, Shangjie Town, Minhou County,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JIAN YONGFU POWER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