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5339B -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5339B
CN112605339B CN202011371780.2A CN202011371780A CN112605339B CN 112605339 B CN112605339 B CN 112605339B CN 202011371780 A CN202011371780 A CN 202011371780A CN 112605339 B CN112605339 B CN 1126053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assembly
sample
sand
big data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17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05339A (zh
Inventor
王艳玲
郑紫微
杨军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che Ma Power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che Ma Power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che Ma Power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che Ma Power Technology Ningb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717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053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05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5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53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53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2Sand moulds or like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30/0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50/00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33Y50/02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通过布设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后,构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再通过控制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的上料管道组件、上料机构、料斗组件、推砂板和激光打印设备,令料斗组件的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分别沿铺砂平台做横向运动,以将各自接收的覆膜砂铺设到铺砂平台上,且使得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分别针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再通过推砂板的推砂及烘干箱的烘干处理,得到符合轻量化设计需要的动力总成砂型,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3D打印砂型设计,又使得通过该砂型所得到的动力总成满足了轻量化的设计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慢慢成为人们购车时的新选择。与传统燃油式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还具有环保特性。不过,新能源汽车在续航方面表现出逊色于传统燃油式汽车的不足: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能源储存能力有限,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道路上出现动力能源不足时,往往需要驶出很远的距离才能找到一处动力能源提供点,而且针对动力能源的加注也是一个较慢的过程,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无法像针对传统燃油式汽车的加油枪那样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燃油加注。
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中,汽车的动力总成在新能源汽车的整车重量方面占据较高的比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重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汽车的能耗。也就是说,如果汽车的动力总成重量得到降低,就可以降低汽车的一部分能耗,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时间。当然,汽车的动力总成重量增大的话,也会增加汽车能耗,缩短新能源汽车的续航时间。
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以及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工艺引入了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并且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设计和生产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因此,如何有效整合以利用3D打印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铸造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3D打印砂型做出设计,以满足动力总成轻量化结构的生产制造需求,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汽车部件结构铸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S11:
步骤S1,布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其中,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包括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和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至少包括铺砂平台以及分别受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的上料管道组件、砂箱装置、上料机构、料斗组件、铺砂平台、推砂板、激光打印设备和烘干箱,上料管道组件包括第一上料管道和第二上料管道,砂箱装置具有第一砂箱和第二砂箱,上料机构包括第一上料机和第二上料机;料斗组件包括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一料斗位于第一上料机的第一放砂端,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二料斗位于第二上料机的第二放砂端;第一料斗接收经第一上料机的第一放砂端流出的覆膜砂,第二料斗接收经第二上料机的第二放砂端流出的覆膜砂;铺砂平台上设置有检测该铺砂平台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检测该铺砂平台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铺砂平台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分别连接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推砂板包括第一推砂板和第二推砂板;
步骤S2,通过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构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其中,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包括形成该动力总成的多个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至少一个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具有经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部件非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未接触的区域,部件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区域;
步骤S3,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上料管道组件将砂箱装置内的覆膜砂输送至上料机构;
步骤S4,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料斗组件按照第一预设速度运动至接砂初始坐标点,且使得该料斗组件定位在上料机构的放砂端;
步骤S5,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获取铺砂平台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
步骤S6,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获取铺砂平台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启动针对铺砂平台的温湿处理工序,以令铺沙平台满足铺砂要求;
步骤S7,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控制料斗组件沿铺砂平台做横向运动,并令料斗组件的各料斗分别启动以将各自接收到的覆膜砂铺设到铺砂平台上,且令料斗组件完成铺砂后按照第二预设速度返回至接砂初始坐标点;其中,第一料斗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第二料斗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
步骤S8,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推砂板自铺砂平台的侧边沿与所述横向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在该铺砂平台内按照第三预设速度运动,且令推砂板移动至推砂终点后返回至该推砂板的初始位置;其中,推砂终点为位于铺砂平台上且推砂板沿所述纵向方向移动的终点位置;
步骤S9,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令激光打印设备安装预设工序指令在已形成于铺砂平台的砂面层上安装预设轨迹移动,并令激光打印设备在完成针对该砂面层的打印后返回至初始位置;
步骤S10,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铺砂平台下移一个砂层厚度的距离,且再次重复执行步骤S3~S9,完成针对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所对应动力总成砂型的打印;
步骤S11,将打印完毕的动力总成砂型移出激光打印设备,输送至烘干箱内烘干处理后,得到动力总成砂型。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在步骤S1中,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13:
步骤1,分别构建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且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并设置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
其中,设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由M个部件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标记为W,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第m个部件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标记为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具有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分别对应地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接触面上;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 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标记为/>
步骤2,分别获取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内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形成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和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
其中,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表面积标记为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体积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标记为S,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标记为V,/>
步骤3,获取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分别与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其中,假设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标记为
步骤4,根据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生产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
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均设置有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有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每个部件样品上所设置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与该部件样品所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一一对应,预设样本数量标记为N,第n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本产品标记为PTn,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部件样品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一一对应,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标记为/>
步骤5,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之间的物联网连接,在所述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中任选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并令任选的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在试验环境下启动工作预设时间段后,获取得到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的各部件样品上的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发送来的压力数据序列;
其中,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对应的压力数据序列标记为/>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标记为/> 表示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第u个压力数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均设置有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建立物联网连接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均包括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湿度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温度传感器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湿度传感器标记为/>
步骤6,计算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标记为/>
步骤7,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所有数据,分别处理得到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
其中,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各部件样品W’m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标记为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g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g≤G,且G≥1000;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湿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j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j≤J,且J≥1000;
步骤8,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得到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标记为
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大值,/>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小值;
步骤9,按照步骤5~步骤8的方式,分别得到所述预设数量中的每一个剩余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
步骤10,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分别计算该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其中,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W”m,该部件样品W”m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具有相同的名称,部件样品W”m的轻量化表征系数标记为τ(W”m):
步骤11,根据所得每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做出判断处理:
当任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小于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时,转入步骤12;否则,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不予执行轻量化操作,转入步骤10;其中,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标记为τth(W”m),τth(W”m)∈(0.0001,0.0003);
步骤12,根据该任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初始设计厚度、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表面积、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体积、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该任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以及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处理得到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其中,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标记为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标记为/>
步骤13,将该任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非接触区域厚度和接触区域初始厚度分别对应地调整成步骤12得到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
改进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的数量为偶数。
再改进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在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为点接触时,该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接触面积设置为Ω,Ω=0.0001。
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步骤5中的所述预设时间段T'=1000h。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步骤5中的所述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
再改进,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步骤4中的所述预设样本数量N=100。
优选地,在所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步骤11中针对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τth(W”m)=0.000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发明通过布设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后,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的构建,且再通过控制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的上料管道组件、上料机构、料斗组件、推砂板和激光打印设备,并在确定铺砂平台满足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后,令料斗组件的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分别沿铺砂平台做横向运动,以将各自接收到的覆膜砂铺设到铺砂平台上,并且使得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分别针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继而再通过推砂板的推砂以及烘干箱的烘干处理,得到符合轻量化设计需要的动力总成砂型,既实现了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3D打印砂型设计,又使得通过该砂型所得到的动力总成满足了轻量化的设计目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中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的构建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具体地,参见图1所示,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S11:
步骤S1,布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其中,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包括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和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至少包括铺砂平台1以及分别受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的上料管道组件、砂箱装置、上料机构、料斗组件、铺砂平台5、推砂板、激光打印设备7和烘干箱8,上料管道组件包括第一上料管道11和第二上料管道12,砂箱装置具有第一砂箱21和第二砂箱22,上料机构包括第一上料机31和第二上料机32;料斗组件包括第一料斗41和第二料斗42,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一料斗41位于第一上料机31的第一放砂端310,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二料斗42位于第二上料机32的第二放砂端320;第一料斗41接收经第一上料机31的第一放砂端310流出的覆膜砂,第二料斗42接收经第二上料机32的第二放砂端320流出的覆膜砂;铺砂平台5上设置有检测该铺砂平台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51以及检测该铺砂平台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52,铺砂平台5上的温度检测装置51和湿度检测装置52分别连接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推砂板包括第一推砂板61和第二推砂板62;第一砂箱21和第二砂箱22内可以根据需要放置有不同种类的覆膜砂;
步骤S2,通过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构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其中,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包括形成该动力总成的多个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至少一个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具有经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部件非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未接触的区域,部件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区域;
步骤S3,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上料管道组件将砂箱装置内的覆膜砂输送至上料机构;具体地,上料管道组件的第一上料管道11将第一砂箱21内的覆膜砂输送至第一上料机31,上料管道组件的第二上料管道12将第二砂箱22内的覆膜砂输送至第二上料机32;
步骤S4,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料斗组件按照第一预设速度运动至接砂初始坐标点,且使得该料斗组件定位在上料机构的放砂端;即,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会控制着第一料斗41按照第一预设速度运动至接砂初始坐标点-第一上料机31的第一放砂端310处下方,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会控制着第二料斗42按照第一预设速度运动至接砂初始坐标点-第二上料机32的第二放砂端320处下方;
步骤S5,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获取铺砂平台5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
步骤S6,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获取铺砂平台5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启动针对铺砂平台5的温湿处理工序,以令铺沙平台满足铺砂要求;此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前设置好所需要铺砂时所需要的铺砂平台的温度和湿度;
步骤S7,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控制料斗组件沿铺砂平台5做横向运动,并令料斗组件的各料斗分别启动以将各自接收到的覆膜砂铺设到铺砂平台5上,且令料斗组件完成铺砂后按照第二预设速度返回至接砂初始坐标点;其中,第一料斗41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第二料斗42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在实际的情形中,通常将第二预设速度设置成小于第一预设速度的数值,以满足各料斗针对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的覆膜砂铺设需要,满足动力总成的部件轻量化设计需要;
步骤S8,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推砂板自铺砂平台的侧边沿与所述横向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在该铺砂平台内按照第三预设速度运动,且令推砂板移动至推砂终点后返回至该推砂板的初始位置;其中,推砂终点为位于铺砂平台5上且推砂板沿所述纵向方向移动的终点位置;具体地,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第一推砂板61和第二推砂板62分别自铺砂平台的侧边沿与所述横向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在该铺砂平台内按照第三预设速度运动;在实际的情形中,通常将第三预设速度运动设置成小于第二预设速度的数值,以使得各推砂板将铺砂平台上的覆膜砂推的更加均匀和夯实;
步骤S9,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令激光打印设备7安装预设工序指令在已形成于铺砂平台5的砂面层上安装预设轨迹移动,并令激光打印设备7在完成针对该砂面层的打印后返回至初始位置;
步骤S10,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铺砂平台5下移一个砂层厚度的距离,且再次重复执行步骤S3~S9,完成针对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所对应动力总成砂型的打印;
步骤S11,将打印完毕的动力总成砂型移出激光打印设备7,输送至烘干箱8内烘干处理后,得到动力总成砂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的步骤S1中,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13:
步骤1,分别构建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且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并设置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
其中,设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由M个部件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标记为W,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第m个部件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标记为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具有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这里的/>设置为偶数,例如,/>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分别对应地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接触面上;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标记为/>
步骤2,分别获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形成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和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
其中,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表面积标记为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体积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标记为S,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标记为V,/>
步骤3,获取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分别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其中,假设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标记为需要说明的是,在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为点接触时,该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接触面积/>设置为Ω,Ω=0.0001。
步骤4,根据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m,生产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
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均设置有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有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每个部件样品上所设置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与该部件样品所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一一对应,预设样本数量标记为N,例如,该实施例将此处的预设样本数量N设置为100,当然,预设样本数量N设置的数值越大越好,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后续针对动力总成的轻量化设计效果;第n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本产品标记为PTn,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部件样品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一一对应,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标记为/>
也就是说,针对动力总成的一个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1,按照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1的设计参数经过实际生产得到了一个部件样品W1',该部件样品W1'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1的形状及结构完全相同,而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1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位置与部件样品W1'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位置也是一一对应的;
步骤5,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之间的物联网连接,在所述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中任选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并令任选的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在试验环境下启动工作预设时间段后,获取得到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的各部件样品上的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发送来的压力数据序列;
其中,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该实施例将此处的预设时间段设置成T'=1000h,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对应的压力数据序列标记为/>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标记为/>表示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第u个压力数据,/>
在该实施例中,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均设置有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建立物联网连接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均包括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湿度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温度传感器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湿度传感器标记为/>
步骤6,计算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标记为/>
此处通过分别计算每一个部件样品上的各压力检测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可以获知到每一个压力检测位置所受到的其他部件样品施加过来的压力变化情况,继而掌握每一个压力检测位置所处的对应部件样品在该压力检测位置处的受力情况,以便于能够对每一个部件样品可以区别出受到压力变化情况较为集中的区域以及受到压力变化情况较为疏散的区域,从而方便有针对性的做轻量化设计;
步骤7,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所有数据,分别处理得到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
其中,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各部件样品Wm'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标记为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g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g≤G,且G≥1000;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湿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j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j≤J,且J≥1000;
步骤8,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得到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标记为/>
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大值,/>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小值;
此处通过基于多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针对所受其他部件样品施力的大数据以及试验环境因素影响,分别计算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可以获知到每一个部件样品在整体上所受到其他部件样品施加过来的压力干扰变化情况,以便于能够对形成汽车动力总成的每一个部件样品做出基于受到压力干扰情况的区别,进而选择出更有针对性的待执行轻量化设计的部件样品;
步骤9,按照步骤5~步骤8的方式,分别得到所述预设数量中的每一个剩余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也就是说,通过分别多次执行步骤5~8,就可以得到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上的每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以及每一个部件样品上的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
步骤10,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分别计算该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其中,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Wm”,该部件样品Wm”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具有相同的名称,部件样品Wm”的轻量化表征系数标记为τ(Wm”):
例如,针对第2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2,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2上的部件样品W21是壳体;同样地,针对第5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5,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5上的部件样品W51也是壳体;如此,可以分别得到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样品-壳体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τ(W1”):
由于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每一部件样品所对应的轻量化表征系数,是根据已生产的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上每一个部件样品的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这些海量数据融合处理得到,并且所得到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在试验环境下启动工作预设时间段后得到的,如此得到的数据更为切合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条件,基于海量解决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海量数据所处理得到的每一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更能够反映该部件样品在新能源汽车处于真实驾驶过程中的工作环境,从而更能够准确反映出对应的部件样品是否具备轻量化设计的条件;
步骤11,根据所得每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做出判断处理:
当任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小于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时,转入步骤12;否则,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不予执行轻量化操作,转入步骤10;其中,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标记为τth(W”m),τth(W”m)∈(0.0001,0.0003);该实施例中针对所有部件样品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设置为τth(W”m)=0.0002;
步骤12,根据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初始设计厚度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表面积/>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体积VWm、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接触面积/>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轻量化表征系数τ(W”m)以及与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相对应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τth(W”m),处理得到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
其中,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标记为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接触区域标记为/>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的厚度标记为/>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接触区域/>轻量化处理后的厚度标记为/>
步骤13,将该任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非接触区域厚度和接触区域初始厚度分别对应地调整成步骤12得到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
也就是说,针对部件样品W”m,在得到了该部件样品W”m分别经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的厚度/>以及部件样品接触区域/>的厚度/>后,就需要将位于该部件样品W”m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的厚度由原来设计时的初始厚度调整成/>以及位于该部件样品W”m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部件样品接触区域/>的厚度由原来设计时的初始厚度调整成/>如此,分别得到其他满足了轻量化设计条件的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非接触区域厚度和接触区域初始厚度。最终,就可以将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按照调整后的厚度进行加工,这样就实现了针对受力波动较小区域的非接触区域厚度的轻量化设计(即部件样品实物的厚度做薄设计处理),继而实现了针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轻量化设计,降低了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自身整车重量而产生的额外能耗,延长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S11:
步骤S1,布置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其中,动力总成3D打印系统包括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和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动力总成3D打印设备至少包括铺砂平台以及分别受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的上料管道组件、砂箱装置、上料机构、料斗组件、铺砂平台、推砂板、激光打印设备和烘干箱,上料管道组件包括第一上料管道和第二上料管道,砂箱装置具有第一砂箱和第二砂箱,上料机构包括第一上料机和第二上料机;料斗组件包括第一料斗和第二料斗,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一料斗位于第一上料机的第一放砂端,按照预设速度运动后的第二料斗位于第二上料机的第二放砂端;第一料斗接收经第一上料机的第一放砂端流出的覆膜砂,第二料斗接收经第二上料机的第二放砂端流出的覆膜砂;铺砂平台上设置有检测该铺砂平台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检测该铺砂平台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铺砂平台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分别连接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推砂板包括第一推砂板和第二推砂板;
步骤S2,通过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构建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其中,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包括形成该动力总成的多个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至少一个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具有经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和部件接触区域,部件非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未接触的区域,部件接触区域为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且与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区域;
步骤S3,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上料管道组件将砂箱装置内的覆膜砂输送至上料机构;
步骤S4,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料斗组件按照第一预设速度运动至接砂初始坐标点,且使得该料斗组件定位在上料机构的放砂端;
步骤S5,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获取铺砂平台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
步骤S6,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获取铺砂平台的实时温度数据和实时湿度数据启动针对铺砂平台的温湿处理工序,以令铺沙平台满足铺砂要求;
步骤S7,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根据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控制料斗组件沿铺砂平台做横向运动,并令料斗组件的各料斗分别启动以将各自接收到的覆膜砂铺设到铺砂平台上,且令料斗组件完成铺砂后按照第二预设速度返回至接砂初始坐标点;其中,第一料斗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非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第二料斗用以对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上的部件接触区域做覆膜砂铺设;
步骤S8,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推砂板自铺砂平台的侧边沿与所述横向运动方向垂直的纵向方向在该铺砂平台内按照第三预设速度运动,且令推砂板移动至推砂终点后返回至该推砂板的初始位置;其中,推砂终点为位于铺砂平台上且推砂板沿所述纵向方向移动的终点位置;
步骤S9,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令激光打印设备安装预设工序指令在已形成于铺砂平台的砂面层上安装预设轨迹移动,并令激光打印设备在完成针对该砂面层的打印后返回至初始位置;
步骤S10,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控制铺砂平台下移一个砂层厚度的距离,且再次重复执行步骤S3~S9,完成针对所述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所对应动力总成砂型的打印;
步骤S11,将打印完毕的动力总成砂型移出激光打印设备,输送至烘干箱内烘干处理后,得到动力总成砂型;
其中,在步骤S2中,动力总成轻量化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13:
步骤1,分别构建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且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并设置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
其中,设定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由M个部件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标记为W,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第m个部件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标记为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Wm},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具有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分别对应地位于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相接触的接触面上;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1≤m≤M,M≥2;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对应的初始设计厚度标记为/>
步骤2,分别获取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内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表面积和体积,形成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和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其中,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表面积标记为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的体积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表面积集合标记为S,/>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体积集合标记为V,/>
步骤3,获取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分别与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其中,假设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标记为
步骤4,根据所述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生产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
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均设置有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有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每个部件样品上所设置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与该部件样品所对应的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一一对应,预设样本数量标记为N,第n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本产品标记为PTn,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标记为部件样品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一一对应,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处预先嵌设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标记为/>1≤n≤N;
步骤5,建立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之间的物联网连接,在所述预设样本数量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中任选一个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并令任选的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在试验环境下启动工作预设时间段后,获取得到该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的各部件样品上的每一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发送来的压力数据序列;
其中,预设时间段标记为T',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对应的压力数据序列标记为/>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标记为/> 表示部件样品W'm上的第i个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第u个压力数据,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上均设置有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设计终端建立物联网连接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各试验环境参数检测装置均包括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和一个湿度传感器;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温度传感器标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湿度传感器标记为/>
步骤6,计算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标记为/>
步骤7,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在所述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所有数据,分别处理得到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各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
其中,针对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各部件样品W'm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标记为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温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g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g≤G,且G≥1000;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的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所有环境湿度数据的数值序列标记为/> 是部件样品W'm上湿度传感器/>所检测到第j个环境温度数据的数值,0≤j≤J,且J≥1000;
步骤8,根据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部件样品的环境自适应调整参数值,得到该任选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其中,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标记为
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大值,/>表示取数值/>和数值/>中的最小值;
步骤9,按照步骤5~步骤8的方式,分别得到所述预设数量中的每一个剩余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的每一个部件样品上各物联网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物联网压力传感点波动指数以及每一个部件样品的部件样品压力干扰指数;
步骤10,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分别计算该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其中,针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上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样品Wm”,该部件样品Wm”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样品PTn上的部件样品Wm'具有相同的名称,部件样品Wm”的轻量化表征系数标记为τ(Wm”):
步骤11,根据所得每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做出判断处理:
当任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小于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时,转入步骤12;否则,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不予执行轻量化操作,转入步骤10;其中,针对该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标记为τth(W”m),τth(W”m)∈(0.0001,0.0003);
步骤12,根据该任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初始设计厚度、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表面积、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体积、该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面积、该任一个部件样品的轻量化表征系数以及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处理得到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其中,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标记为该任一个部件样品轻量化处理后的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标记为/>
步骤13,将该任一个部件样品所对应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非接触区域厚度和接触区域初始厚度分别对应地调整成步骤12得到的部件样品非接触区域厚度和部件样品接触区域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上的预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置点的数量为偶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Wm与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集合W内的其他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的接触为点接触时,该任一部件三维大数据设计模型所对应的接触面积设置为Ω,Ω=0.00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所述预设时间段T'=1000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的所述物联网压力传感器在预设时间段T'内采集的压力数据总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所述预设样本数量N=1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针对任一个部件样品Wm”的预设轻量化表征系数阈值τth(Wm”)=0.0002。
CN202011371780.2A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Active CN1126053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1780.2A CN112605339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1780.2A CN112605339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5339A CN112605339A (zh) 2021-04-06
CN112605339B true CN112605339B (zh) 2023-12-26

Family

ID=75228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1780.2A Active CN112605339B (zh) 2020-11-30 2020-11-30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0533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1416A (zh) * 2016-07-14 2016-10-12 辽宁森远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次性完成高精度砂型制作的激光3d打印机
CN106001415A (zh) * 2016-07-14 2016-10-12 辽宁森远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分层实体制造的激光3d打印砂型的方法
CN110935843A (zh) * 2019-11-15 2020-03-31 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先进排砂装置的铸造砂型分区铺砂柔性打印成形装置
CN111250716A (zh) * 2020-03-19 2020-06-09 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砂型三维打印机铺砂装置及铺砂控制方法
WO2020116762A1 (ko) * 2018-12-03 2020-06-11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주조용 사형에 형성되는 경량화 패턴 및 이를 이용한 주조용 사형의 경량화 설계 방법
CN111730028A (zh) * 2020-05-06 2020-10-02 铜车马动力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砂型3d打印机
CN111730027A (zh) * 2020-05-06 2020-10-02 铜车马动力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加工流水线
JP2020183120A (ja) * 2019-04-26 2020-11-12 株式会社木村鋳造所 砂型の積層造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4828B (zh) * 2008-12-30 2011-11-23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一种大中型砂型的数字化加工方法及其设备
JP6235524B2 (ja) * 2015-04-17 2017-11-2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砂鋳型を製造する砂鋳型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砂鋳型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1416A (zh) * 2016-07-14 2016-10-12 辽宁森远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次性完成高精度砂型制作的激光3d打印机
CN106001415A (zh) * 2016-07-14 2016-10-12 辽宁森远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分层实体制造的激光3d打印砂型的方法
WO2020116762A1 (ko) * 2018-12-03 2020-06-11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주조용 사형에 형성되는 경량화 패턴 및 이를 이용한 주조용 사형의 경량화 설계 방법
JP2020183120A (ja) * 2019-04-26 2020-11-12 株式会社木村鋳造所 砂型の積層造形方法
CN110935843A (zh) * 2019-11-15 2020-03-31 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先进排砂装置的铸造砂型分区铺砂柔性打印成形装置
CN111250716A (zh) * 2020-03-19 2020-06-09 广东峰华卓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砂型三维打印机铺砂装置及铺砂控制方法
CN111730028A (zh) * 2020-05-06 2020-10-02 铜车马动力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的砂型3d打印机
CN111730027A (zh) * 2020-05-06 2020-10-02 铜车马动力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加工流水线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3D打印的壳状模型轻量化实验平台构建;王胜法;冯斌;樊鑫;刘斌;王;;实验室科学(02);10-13 *
工业4.0: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俞佳根;浙江万里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14-18 *
某新能源汽车制动踏板总成轻量化设计;聂小勇;何君儒;谢世坤;;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72-77 *
面向3D打印技术的冬奥会头盔个性化和轻量化研究;姜缪文;陈继民;闫健卓;;应用激光(03);120-12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5339A (zh) 2021-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00863B (zh) 一种基于map图和在线标定的纵向加速度控制方法
CN112427624B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铸锻双控成型系统及参数优化方法
US9993971B2 (en) Fitting doublers using gap mapping
CN109972476B (zh) 用于生成铺砌材料图的系统和方法
CN101048642A (zh) 用于判定和校准线性传感器输出的数学模型
CN106662021A (zh) 车辆控制装置和车辆控制方法
CN110910531B (zh) 一种基于车载obd信息的路面摩擦系数快速检测方法
CN111767602B (zh) 基于物联网的高拱坝进度仿真方法
CN112605339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3d打印砂型设计方法
CN112179312B (zh) 适用于建筑3d打印件表面质量的在线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15475737B (zh) 一种点胶机点胶的规划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7894790A (zh) 一种mt车型发动机油门扭矩特性匹配方法
KR101925988B1 (ko) 탄소배출량 저감을 이행하기 위한 딥러닝을 활용한 차량의 에너지 소모량 산출 방법
CN102540997B (zh) 轮胎硫化生产控制系统与作业计划执行方法
WO2020144219A1 (en)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in improving a paving job
Kandananond Surface Roughness Reduction in A 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 (FFF) Process using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 Method
US20200307096A1 (en) Repair system and method of repairing a substrate
US20190057546A1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CN115564014A (zh) 用于确定摊铺机生产率的系统和方法
CN104325571A (zh) 一种橡胶开炼机混炼胶分散度在线预测方法
CN112580145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动力总成轻量化设计方法
Kitayama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and process parameters optimiz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multi-stage hot forging for minimizing flash and equivalent strain
CN115812181A (zh) 用于维修工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06773A (zh) 一种耗能最少的2r欠驱动平面机械臂控制方法
CN111572531A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型全传动部件扭矩偏差的自学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