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75157A -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75157A
CN112575157A CN202011375574.9A CN202011375574A CN112575157A CN 112575157 A CN112575157 A CN 112575157A CN 202011375574 A CN202011375574 A CN 202011375574A CN 112575157 A CN112575157 A CN 112575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temperature
cooling
grading
marten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55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长文
王中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3755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751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575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751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18Hardening; Quenching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tempe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1/00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 C21D1/56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e.g. annealing, hardening, quenching or tempe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quenching agents
    • C21D1/60Aqueous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1METALLURGY OF IRON
    • C21DMODIFY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FERROUS METALS; GENERAL DEVICES FOR HEAT TREATMENT OF FERROUS OR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MAKING METAL MALLEABLE, e.g. BY DECARBURISATION OR TEMPERING
    • C21D2211/00Microstructure comprising significant phases
    • C21D2211/008Martensi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eel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在奥氏体化过程中,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具备马氏体逆转变条件的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水冷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至马氏体区未冷透,马氏体晶核随温度下降逐渐长大;出水利用余热回温,温度上升,马氏体反过来又同步随温度上升而缩小,即细化晶粒。包括:钢的奥氏体化,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钢的预冷,减小热应力;钢的控冷,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本发明能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且抗拉强度提高大于屈服强度提高,解决大截面钢件1/2T处细晶强韧化难题。

Description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的热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钢的细晶强化,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成本高、大截面钢件1/2T处质量技术指标难以达标;现有技术特征是:
钢的细晶强化是在钢中加入:降低临界点的合金元素,如Mn、Cr、Mo等;提高形核率,阻止热状态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微合金元素,如Ti、Nb、V等;致使屈服强度的提高大于抗拉强度的提高,屈强比值增大;钢的细晶强化效果的一致性是依靠微合金元素(Ti、Nb、V等)成分的运作;
钢的预冷温度为稍低于Ar1温度,在加热炉中预冷,转入加热至稍低于Ar1的预冷温度炉中预冷至稍低于Ar1温度;
钢在油中预冷,转入油冷几秒钟,起预冷作用,再转入水中冷却;
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是在钢中加入足够量稳定过冷奥氏体的合金元素,改变C-曲线形状和使C-曲线向右推移,降低临界淬火速度来实现提高淬火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
钢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直接冷却至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的分级温度,进行有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温,其分级淬火加热温度比该钢号淬火加热温度高(30~80)℃;
钢的分级淬火出融熔盐浴或热油槽空冷至室温;
上述问题能够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钢的强韧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其特征是方法为:
1.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其特征是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在奥氏体化过程中,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至室温;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所述方法包括:
(一)钢的奥氏体化;
(二)钢的预冷;
(三)钢的控冷。
2.钢的奥氏体化为:
(一)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
(二)钢的淬火阶梯预热次数、预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
3.钢的预冷为:
(一)钢的相变点A1温度为预冷消耗孕育期的临界温度;
(1)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不消耗孕育期;
(2)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消耗孕育期;
(二)钢奥氏体化后,出炉在空气中预冷;
(三)钢的预冷温度为:
(1)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预冷温度为Ar1+(10~30)℃,但须≥A1
(2)亚共析钢预冷温度为Ac3-(10~20)℃,接近上相变点Ac3温度;
(四)钢为预冷温度,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
4.钢的控冷为:
(一)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为后续多次“水冷-回温”达到各临界点预期温度作准备;
(二)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首次冷却时间为: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
(三)钢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
(四)钢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最后一次冷却时间为: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温度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
(五)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
(1)高碳钢和中、高碳合金钢的分级开始温度为Ms+(20~40)℃;
(2)中、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分级开始温度为Ms-(40~60)℃;
(3)一般零件进行低温回火钢的分级开始温度为(180~220)℃;
(六)钢为分级开始温度,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七)钢的分级为;
(1)钢以分级开始温度Ms+(20~40)℃或Ms-(40~60)℃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2)钢以分级开始温度(180~220)℃在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八)钢的分级时间;
(1)钢为分级开始温度,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开始计算分级时间;
(2)钢的分级时间为:
1)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20~40)℃的分级时间为(90~120)s;
2)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40~60)℃的分级时间为(60~90)s;
3)钢分级开始温度为(180~220)℃的分级时间为60min;
(九)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4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室温;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1)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室温;
1)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温度为下一次分级淬火,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再分级开始温度;
2)钢的下一次再分级时间为(60~120)s;
3)钢下一次分级后,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直至冷却至室温;
(2)钢分级后,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十)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5.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温度控制在(15~3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抗拉强度提高大于屈服强度提高,降低屈强比值,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成本,降低碳当量,提高钢的焊接性能,工序合并,缩短工期,解决大截面钢件1/2T处细晶强韧化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流程图,横坐标表示时间,t;纵坐标表示温度,℃。
图2钢的预冷温度对淬火结果影响示意图,横坐标表示时间,lgτ;纵坐标表示温度,℃;相变点A1为钢的预冷临界温度,TP为珠光体转变临界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Bs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YS1为钢表面预冷至Y点稍低于A1的温度,YC1为钢心部预冷至Y点稍低于A1的温度;YS2为钢表面预冷至Y点比YS1偏离A1温度更低,YC2为钢心部预冷至Y点比YC1偏离A1温度更低,表示YS2、YC2分别比YS1、YC1消耗孕育期时间更长;预冷温度YS1和YC1偏离A1温度稍低,消耗孕育期时间稍长,淬火成马氏体深度稍浅;预冷温度YS2和YC2偏离A1温度更低,消耗孕育期时间更长,不能淬火成马氏体;VK为钢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图3本发明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示意图,横坐标表示时间,lgτ;纵坐标表示温度,℃;Tcst(Y)为钢预冷至Y点稍高于A1温度(不消耗孕育期)淬火开始冷却的温度;相变点A1为钢的预冷消耗孕育期临界温度,TP为珠光体转变临界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Bs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s为钢表面冷却曲线,c为钢心部冷却曲线;VK为钢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图4现有技术钢的分级淬火示意图,横坐标表示时间,lgτ;纵坐标表示温度,℃;Tcst为钢不预冷,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分级淬火开始冷却的温度;相变点A1为钢的预冷消耗孕育期临界温度,TP为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Bs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VK为钢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现将参照图解说明于附图中的几个推荐的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使本发明能被彻底理解,提出几个具体的细节,但显然,对于本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某一些或全部,也可以实施本发明;在某些示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地使本发明变得模糊不清,对于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没有作详细的描述。
热处理难度系数是钢奥氏体化(钢件内外温度均匀一致,奥氏体均匀化,相变完成,奥氏体晶粒不得长大,费用低)后,其心部1/2T处在水中冷却至低于Ar1的某一温度时,发生分解而转变成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难易程度。
热处理难度系数按右式计算: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061
式中N——热处理难度系数(mm);
V——钢的冷却体积(mm3);
S——钢的冷却面积(mm2);
如图1所示,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方法为:
1.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等温淬火冷却方法,其特征是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在奥氏体化过程中,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YG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TP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为后续多次“水冷-回温”达到各临界点预期温度作准备;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H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温度K——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钢分级KL后,出静置空气L的冷却为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Q”,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至室温Q”;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所述方法包括:
(一)钢的奥氏体化;
(二)钢的预冷;
(三)钢的控冷。
钢的细晶强韧化是细晶强化在提高屈服强度同时,提高韧性的强化方式;控制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的比值,即屈强比值,使抗拉强度的提高大于屈服强度的提高,以提高韧性,有利于钢的安全性和冷加工性能,解决大截面钢件1/2T处细晶强韧化难题;
现有技术钢的细晶强化是在钢中加入:降低临界点的合金元素,如Mn、Cr、Mo等;提高形核率,阻止热状态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微合金元素,如Ti、Nb、V等;致使屈服强度的提高大于抗拉强度的提高,屈强比值增大,既消耗合金资源,提高钢的成本和碳当量,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又对钢的安全性和冷加工性能不利;正是由于屈服强度提高大于抗拉强度提高,屈强比值增大,对钢的安全性和冷加工性能不利,因此,对钢件屈服强度的提高和屈强比值加以限制,屈服强度的提高不得超过标准值的110%,屈强比值不得超过0.9;
本发明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在奥氏体化过程中,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具备马氏体逆转变条件的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水冷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TP至马氏体转变区未冷透,马氏体晶核随温度下降逐渐长大;出水利用余热回温,温度上升,马氏体反过来又同步随温度上升而缩小,即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且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多次细化晶粒,使抗拉强度提高大于屈服强度提高,屈强比值减小,既节约合金资源,降低钢的成本和碳当量,提高钢的焊接性能,又提高韧性,有利于钢的安全性和冷加工性能,解决大截面钢件1/2T处细晶强韧化难题;
低碳低合金ASTM A694F65钢,碳当量CE≤0.43,有效厚度160mm,在供方、需方、第三方BV三方共同见证下,按本发明和钢的等温回火冷却方法进行Q+T热处理后,经本体取样检测1/2T处各项性能和组织均已达标,钢件1/2T处性能和组织检测结果如下:
(1)性能:σs为480Mpa,是标准值(≥450Mpa)的107%;σb为605Mpa,是标准值(≥530Mpa)的113%;δ为30.5%,是标准值(≥20%)的152%;-46℃冲击韧性值:切向Ak为255J(252/253/259),是标准值(平均≥40J,单个≥30J)的637%;轴向Ak为270J(274/272/264),是标准值(平均≥40J,单个≥30J)的675%;
1)现有技术钢的细晶强化的屈强比标准值为0.85(450Mpa/530Mpa),本发明钢的细晶强韧化的屈强比值为0.79(480Mpa/605Mpa),即屈服强度是现有技术标准值的107%,抗拉强度是现有技术标准值的113%,抗拉强度的提高大于屈服强度的提高,屈强比值减小,提高了钢的韧性,即提高钢的安全性和冷加工性能;
2)现有技术细晶强化效果的一致性是依靠微合金元素(Ti、Nb、V等)成分运作,晶粒进一步细化从经济方面提高生产成本是不合适的,从性能方面屈强比值是严格限制的;本发明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晶强韧化,不增加生产成本,屈强比值减小,韧性切向和轴向Ak值是标准值的六倍以上,且组偏差不超过10J,有利于晶粒进一步细化,提高钢的强韧性;
(2)组织:本发明分级淬火加热温度比原淬火加热温度高(10~30)℃,金相组织晶粒度反而比原晶粒度细1~2级;这是由马氏体逆转变形成,当钢具备缩小As与Ms温度差的马氏体逆转变条件,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多次水冷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至马氏体区未冷透,马氏体晶核随温度下降逐渐长大,出水后利用余热回温,温度上升,马氏体晶核反过来又同步随温度上升而缩小,即多次细化晶粒。
2.钢的奥氏体化为:
(一)钢的分级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奥氏体相变完成,奥氏体晶粒不得长大,透烧、均匀,费用低,减小加热的热应力,钢件截面温度分布均匀化,为淬火水冷作准备,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以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
(1)钢的分级淬火加热温度EF;
1)低淬透性钢分级淬火加热温度EF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分级淬火加热温度EF为比该钢号淬火加热温度高(10~30)℃;
②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分级淬火加热温度EF为比该钢号淬火加热温度高(0~20)℃;
2)高淬透性钢分级淬火加热温度EF为比该钢号淬火加热温度高(0~10)℃;
3)相比现有技术分级淬火加热温度降低(30~50)℃,这是由于:
①钢随加热温度提高,奥氏体晶粒长大,致使奥氏体中碳含量增加,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下降,增大As与Ms的温度差;
②现有技术是钢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直接冷却至分级温度,融熔盐浴或热油温度较高,因此冷却能力弱,其分级淬火加热温度比该钢号淬火加热温度高(30~80)℃,以使C-曲线向右推移,降低临界淬火速度来实现提高淬火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本发明是钢多次“水冷-回温”,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分级开始温度;
(2)钢的淬火加热保温时间E1F1
钢的淬火加热保温时间E1F1,按下式计算:
τ=Kz+Az×D×K
式中τ——钢淬火加热保温的总时间,单位:min;
Kz——钢淬火加热保温时间基数,单位:min;
Az——钢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系数,单位:min/mm;
D——工件有效厚度,单位:mm;
K——工件装炉修正系数;
(3)钢的淬火加热升温速度DE为(150~200)℃/h;
(二)钢的淬火阶梯预热次数、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透烧、均匀,费用低,减小预热的热应力,钢件截面温度分布均匀化,为淬火水冷作准备,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以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
钢的预热渐次增温,致使沿钢件截面温度分布均匀化,缩短钢在高温下内外均温所需时间,增快加热速度,即:增快钢的相变重结晶加热速度,奥氏体形成温度降低,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获得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从而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
这是由于钢通过奥氏体相变重结晶的时间与加热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加热速度快,时间短,快速通过Ac1温度;钢在高温停留时间短,奥氏体来不及长大,晶粒细小,溶入奥氏体中的碳量少;
(1)钢的淬火预热为两次阶梯预热AB和CD;
(2)钢的淬火两次阶梯预热温度AB和CD为:
1)当加热温度EF为800℃时,则第一阶梯预热温度AB和第二阶梯预热温度CD分别为400℃和600℃;
2)当加热温度EF为950℃时,则第一阶梯预热温度AB和第二阶梯预热温度CD分别为500℃和700℃;
3)当加热温度EF为800℃~950℃之间时,第一阶梯预热温度AB和第二阶梯预热温度CD分别按下式计算:
①AB=aAB(X-800)+bAB
式中:AB——第一阶梯实际预热温度,℃;
X——实际加热温度EF,℃,取值范围:800≤X≤950;
aAB——第一阶梯预热温度范围AB与加热温度范围EF的比值;
bAB——400℃;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01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02
②CD=aCD(X-800)+bCD
式中:CD——第二阶梯实际预热温度,℃;
X——实际加热温度EF,℃,取值范围:800≤X≤950;
aCD——第二阶梯预热温度范围CD与加热温度范围EF的比值;
bCD——600℃;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11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12
举例:当实际加热温度X为890℃时,分别代入①和②,得: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13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14
(3)钢的淬火两次阶梯预热保温时间A1B1和C1D1
两次阶梯预热保温时间A1B1和C1D1,按下式计算:
τ=Ay×D×K
式中τ——两次阶梯预热保温时间,单位:min;
Ay——两次阶梯预热保温时间系数,单位:min/mm;
D——工件有效厚度,单位:mm;
K——工件装炉修正系数;
各种钢的淬火(预热)保温时间基数Kz及保温时间系数Az、Ay见表1;工件装炉修正系数K见表2;
表1:各种钢淬火(预热)保温时间基数Kz及保温时间系数Az、Ay值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15
表2 淬火加热装炉修正系数k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1
工件加热的有效厚度(D)按照如下方法计算:
①圆柱体以直径作为有效厚度;
②正方形截面以边长作为有效厚度;
③矩形截面工件以短边作为有效厚度;
④板状零件,有效厚度为最大厚度之1.5倍;
⑤薄壁套类零件以壁厚作为有效厚度;
孔径小于50mm,孔直径小于外圆直径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2
的套筒类,则有效厚度为壁厚的两倍;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3
其有效厚度按下式计算: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4
式中D——工件有效厚度(mm);
D0——工件单边实际厚度(mm);
Φ——工件内圆直径(mm);
Φ——工件外圆直径(mm);
举例:工件OD440×ID160×L430mm
D0=(440-160)÷2=140mm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5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26
⑥圆锥体工件以离小端
Figure BSA0000226472290000131
处的直径作为有效厚度;
⑦形状复杂的零件以最大厚度计算,如刀具按工作部分的截面厚度计算。
(4)两次阶梯预热升温速度OA和BC均为100℃~150℃/h。
3.钢的预冷为:
(一)钢奥氏体化后,在水中冷却至相变点A1的温度不立即发生转变,此时存在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当过冷奥氏体冷却低于Ar1的某一温度时,将发生分解,而转变成其他组织;当过冷奥氏体冷却低于相变点A1温度至Ar1温度时,虽不发生转变,但消耗孕育期,即相变点A1温度为钢淬火过程中预冷消耗孕育期的临界温度,且预冷温度Tn偏离A1温度越低,消耗孕育期时间越长;
(1)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不消耗孕育期;
(2)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消耗孕育期;
(二)钢奥氏体化EF后,出炉在空气中预冷FY;这是由于:
钢的热应力是由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的能量差造成,能量差大,热应力大,反之,热应力小,在同一冷却介质中,钢冷却表面温度高的热应力大于钢冷却表面温度低的热应力;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温度下降为预冷温度,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降低钢冷却表面能量,减小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水的能量差,即减小钢的热应力,提高冷却均匀性和冷却效率,获得均匀的淬火组织,提高淬火钢的性能,减少淬火缺陷;
(三)钢预冷至Y的预冷温度Tn为:
(1)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预冷温度Tn为Ar1+(10~30)℃,但须≥A1;这是由于: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氏体预冷到稍高于Ar1温度,比较稳定,在临界点A1以上温度不消耗孕育期,且过共析钢有渗碳体析出,预冷既能淬火成马氏体,又能获得析出强化;
举例:T8钢A1为720℃,Ar1为700℃,
Tn=Ar1+(10~30)=700+(10~30)
=700+10~700+30=(710~730)℃
T8钢A1为720℃,其预冷温度Tn取值范围为(720~730)℃;
现有技术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预冷温度Tn为稍低于Ar1
举例:T8钢A1为720℃,Ar1为700℃,造成Tn<Ar1<A1,消耗较长时间的孕育期,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虽然有渗碳体析出,但获得析出强化的量小,低于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而损失的强度和硬度,析出强化不能抵消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而损失的强度和硬度,达不到淬火的质量技术指标;这是由于:
现有技术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时,消耗孕育期,且预冷温度Tn偏离A1温度越低,消耗的孕育期时间越长,淬火成马氏体深度越浅或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见图2所示;
(2)亚共析钢预冷温度Tn为Ac3-(10~20)℃,接近上相变点Ac3温度;这是由于:
1)亚共析钢预冷到Ac3-(10~20)℃温度,仍比较稳定,在临界点A1以上温度不消耗孕育期;
2)亚共析钢在Ac1~Ac3温度之间加热淬火称为亚温淬火,亚温淬火温度偏离上相变点Ac3越低,铁素体析出越多,钢的强度降低越大,为减少铁素体析出量,即减小钢的强度降低量,亚共析钢预冷温度为接近上相变点Ac3的亚温淬火温度;
3)亚共析钢接近上相变点Ac3温度的亚温淬火,能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使磷等有害杂质集中于少量游离分散铁素体晶粒中,提高缺口韧性,降低冷脆转变温度,减小回火脆性;
举例:45钢A1为735℃,Ac3为780℃,
Tn=Ac3-(10~20)=780-(10~20)
=780-10~780-20=(760~770)℃
45钢A1为735℃,预冷温度Tn取值范围为(760~770)℃;
现有技术亚共析钢预冷温度Tn为稍低于Ar1
举例:45钢A1为735℃,Ac3为780℃,Ar1为682℃,造成Tn<Ar1<A1<Ac3-(10~20)℃,消耗长时间的孕育期,淬火成马氏体深度越浅或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见图2所示;且有铁素体析出,达不到淬火的质量技术指标;这是由于:
1)现有技术亚共析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时,消耗孕育期,且预冷温度Tn偏离A1温度越低,消耗的孕育期时间越长;淬火成马氏体深度越浅或不能淬火成马氏体;见图2所示;
2)亚共析钢在Ac1~Ac3温度之间加热淬火称为亚温淬火,亚温淬火温度偏离上相变点Ac3越低,铁素体析出越多,强度降低越大;
(四)控制钢的预冷程度;钢的预冷不足,减小热应力有限,预冷过甚,消耗孕育期时间长,钢不能淬火成马氏体和亚共析钢铁素体析出量多,达不到淬火的质量技术指标,需要对钢的预冷程度进行控制,使预冷程度既最大化减小热应力,又不致钢不能淬火成马氏体和铁素体析出量多,达到预冷的预期温度,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达标;
钢预冷至Y为预冷温度Tn,立即转入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YG,防止预冷不足或过甚;
(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预冷方法有益效果是:
(1)现有技术是钢奥氏体化后:
1)在加热炉中预冷,转入加热至稍低于Ar1温度炉中预冷至稍低于Ar1温度,再转入淬火冷却,消耗能源和资源,提高热处理成本;
2)在缓冷淬火介质油中冷却几秒钟,起预冷作用,再转入快速淬火介质水中冷却,提高热处理成本,污染环境,容易起火不安全;
(2)本发明是钢奥氏体化后,钢在空气中预冷至预冷温度Tn,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空气成本低,使用方便,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成本,清洁无污染,保护环境,安全不起火,达到预冷的预期温度,获得一致的预期组织和性能达标。
4.钢的控冷为:
(一)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用热处理方法提高淬火冷却速度以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且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根据钢的奥氏体转变曲线,通过淬火获得马氏体组织,并不需要在整个冷却过程中进行快速冷却;只需在其C-曲线鼻尖部温度TP±50℃进行快速冷却;从淬火温度至TP+50℃之间及TP-50℃至Ms+(10~30)℃(高淬透性钢)或Ms-(50~70)℃(低淬透性钢)之间不需要快速冷却,特别是在伴有体积变化的Ms+(10~30)℃(高淬透性钢)或Ms-(50~70)℃(低淬透性钢)温度以下,则更不需要快速冷却,否则产生畸变和开裂;在分级过程中既要避免珠光体或上贝氏体转变,又要最大化减小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即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将连续冷却工序合并在分级保持工序中;缩短分级后至室温的停留时间,采用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室温,降低钢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增加过冷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淬火完全度,提高尺寸稳定性;对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冷却进程进行设计;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的冷却程度,以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YG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TP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为后续多次“水冷回温”达到各临界点预期温度作准备;见图3所示;
(二)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YG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TP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首次水冷时间Y1G1为: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H为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
(1)钢的首次水冷时间Y1G1按下式计算:
T=a×N
式中T——钢的水冷时间(min);
N——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mm);
a——钢的冷却系数(min/mm);
1)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碳素钢a值取0.05~0.08min/mm,合金钢a值取0.03~0.06min/mm;
2)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碳素钢a值取0.08~0.20min/mm,合金钢a值取0.06~0.15min/mm;
系数a随水的温度、水中NaCl的含量、水的循环条件、钢的化学成份、钢的温度和预冷程度,以及钢入水方式等影响而变化;
各种因素对实际水冷时间的影响,看似a值是一个变化不定的变量,冷却时间无法确定;其实不然,虽然各个生产厂家的淬火环境各不相同,冷却系数a值各不相同,但各个厂家都有自己的生产环境和稳定的工艺过程,需要控制好各主要的影响因素,使之稳定,这时的a值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是一个常量;即使有变化也可以找出规律,如水的温度的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钢在水中冷却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大小随水的热容量大小而变化等等;只要先计算出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积累钢淬火时客观环境条件的所有数据和最佳效果的水冷时间;把这些数据代入模型公式:T=a×N,即a=T/N;就可以计算出适合本厂使用的冷却系数a值;
(2)钢的首次回温至H为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即C-曲线鼻尖部温度——TP
1)举例:65Mn钢Bs为400℃,TP为480℃,回温温度H为;
H=Bs+(50~100)℃=400+50~400+100=450~500
TP为480℃,65Mn钢回温温度取值范围为:450℃≤H<480℃;
2)钢的首次回温温度H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回温温度H取上限;
②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回温温度H取下限;
这是由于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大,截面也大,反之,钢的截面小;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回温温度H取上限,增大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水的能量差,提高比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更大的再次水冷的冷却速度,相当于降低热处理难度系数N;
(三)钢首次回温至H为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防止发生珠光体和上贝氏体转变;这是由于:
(1)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钢的质量技术指标不能达标;
(2)过冷奥氏体发生上贝氏体转变,上贝氏体由于板条间分布有粗大的脆性碳化物,是钢中的有害组织,危害钢的韧性,必须避免;
(四)钢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TP;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nJn为: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的分级开始温度;
(1)钢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nJn按下列原则确定:
1)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nJn为首次水冷时间Y1G1的20%~60%;
2)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nJn为首次水冷时间Y1G1的10%~50%;
3)钢“水冷-回温”次数多,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nJn取下限值;反之,取上限值;
(2)钢最后一次为再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2J2为:最后一次(再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的分级开始温度;
1)钢最后一次(再次)水冷时间H2J2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2J2为首次水冷时间Y1G1的20%~60%,取上限值;
②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最后一次水冷时间H2J2为首次水冷时间Y1G1的10%~50%,取上限值;
2)钢最后一次(再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的分级开始温度;
(五)本发明上述技术要素与现有技术相比,除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有益效果外,还包括:
(1)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
1)现有技术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是在钢中加入足够量稳定过冷奥氏体的合金元素,改变C-曲线形状和使C-曲线向右推移,降低临界淬火速度来实现提高淬火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消耗合金资源,提高钢的成本和碳当量,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2)本发明用热处理方法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Q,以提高淬硬性和淬透性;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TP至马氏体区未冷透,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H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立即转入再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再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的分级开始温度;即提高钢冷却表面能量,增大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水的能量差,提高钢在水中的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钢中用微合金化代替低合金化,用低合金化代替中合金化,用中合金化代替部分高合金化,用价低合金元素代替价高合金元素,节约合金资源,降低钢的成本和碳当量,提高钢的焊接性能;这是由于:
①钢的冷却速度是由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的能量差造成,能量差大的冷却速度大,反之,冷却速度小,所以在同一冷却介质中,钢冷却表面温度高的冷却速度大于钢冷却表面温度低的冷却速度;
②物质内部是高能量向低能量状态转移的变化,钢在水中冷却是钢的高能量向低能量的水转移的过程;
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在水中冷却到一定程度,冷却速度不断衰减,趋于平缓,处于一种亚平衡状态;是因为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水的能量差变小,钢冷却表面的高能量仅仅依靠心部的高能量传递过来,正是由于这一机理制约钢的冷却速度,从而制约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犹如水力发电站,建拦河坝,提高水的势能,即增加水的能量,然后开闸发电,水的势能转变为动能,流速加快;
(2)钢的有效厚度适用范围;
1)现有技术钢的分级淬火,大截面钢件即使在钢中加入足够量稳定过冷奥氏体的合金元素,改变C-曲线形状和使C-曲线向右推移,降低临界淬火速度来实现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但钢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直接冷却至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上或偏下温度进行分级保温,融熔盐浴或热油温度较高,因此冷却能力弱,对钢件有效厚度有一定限制,只能适用有效厚度较小钢件,否则,1/2T处自高温冷却至下贝氏体转变温度过程中,因冷却速度低而发生珠光体和上贝氏体转变,见图4所示,难以达到分级淬火的质量技术指标;
2)本发明钢的分级淬火用热处理方法提高钢的淬火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P,以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钢奥氏体化EF后,预冷FY后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YG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至马氏体区未冷透,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H为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立即转入再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HJ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再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即提高钢冷却表面能量,增大钢冷却表面与冷却介质水的能量差,提高钢在水中的冷却速度,从而提高钢的淬硬性和淬透性;钢的有效厚度适用范围宽,避免大截面钢件1/2T处自高温冷却至马氏体转变温度过程中发生由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和上贝氏体转变,获得马氏体组织;见图3所示;这是由于:
①过冷奥氏体发生珠光体转变,钢的质量技术指标不能达标;
②过冷奥氏体发生上贝氏体转变,上贝氏体由于板条间分布有粗大的脆性碳化物,是钢中的有害组织,危害钢的韧性,必须避免;
(3)钢的表层过冷奥氏体两次预先在马氏体区部分转变的马氏体进行自回火;
1)减小钢的畸变量和开裂倾向;
①使预先部分转变的马氏体转变成回火马氏体,消除组织应力;
②消除冷却初期造成表面拉应力,心部压应力的热应力;
③等同于高温快速自回火,避免回火脆性;这是由于高温快速回火不产生回火脆性;
④减小在继续冷却时表里的温度差,即减小热应力;
⑤又由于回温提高冷却速度,因此:
(i)减小表里的温度差,即减小热应力;
(ii)缩短表里组织转变的时间差,即减小组织应力;
2)为钢再次水冷增加过冷奥氏体转变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淬火完全度提供条件;这是由于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发生体积膨胀,尚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受到周围马氏体的附加压力,失去长大条件而保留下来;根据牛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理,多次回温使过冷奥氏体预先在马氏体区部分转变的马氏体进行自回火,由马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发生体积收缩,减小尚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受周围回火马氏体的附加压力,从而提供长大条件进行转变。
(六)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
(1)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按下列原则确定:
1)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越高,分级淬火后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越大,但导致马氏体数量减少,降低钢的性能,即降低钢的强度和硬度;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越低,分级淬火后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越小,与单介质淬火相差无几;
2)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K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的分级开始温度,抵消钢在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KL,有少量热量散失的降温和分级温度的缓慢递减;
3)钢在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与在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进行有能量补充分级保温存在温度差,钢在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的确定,按在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分级保温的分级温度加上该温度差;使钢在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温度在分级时间内,降温不低于分级温度所规定的技术要求,获得预期淬火钢的组织和性能;
(2)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为:
1)高碳钢和中、高碳合金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为Ms+(20~40)℃;
即:K=Ms+(20~40)℃;
举例:9SiCr钢Ms为160℃,
则K=Ms+(20~40)=160+20~160+40=180~200
9SiCr钢分级开始温度取值范围为:180℃≤K≤200℃;
2)中、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为Ms-(40~60)℃;
即:K=Ms-(40~60)℃;
举例:50钢Ms为300℃,
则K=Ms-(40~60)=300-40~300-60=240~260
50钢分级开始温度取值范围为:240℃≤K≤260℃;
3)一般零件进行低温回火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为(180~220)℃;
4)钢的分级开始温度K取值范围按下列原则确定:
①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分级开始温度K取下限;
②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N<30mm,分级开始温度K取上限;
这是由于钢的热处理难度系数大,热容量大,反之,热容量小;
(七)钢为分级开始温度K,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KL;
(八)钢的分级KL为;
(1)钢以分级开始温度K为Ms+(20~40)℃和Ms-(40~60)℃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KL;
1)现有技术钢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进行有能量补充分级保温,仅存在单一分级转变(分级保温线段为Ms线偏上或偏下的水平线)提高钢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见图4所示;
2)本发明钢以分级开始温度K为Ms+(20~40)℃或Ms-(40~60)℃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KL或K’L’,有少量热量散失的降温和分级温度的缓慢递减,冷却速度缓慢,并未终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将分级保持工序和连续冷却工序两道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分级保持线段KL和K’L’分别为Ms线偏上、偏下的斜线)分级保持既包括分级转变,又包括连续冷却转变;见图1和图3所示;
①分级转变使钢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获得马氏体组织,且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
②连续冷却转变降低钢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
(i)降低钢冷处理和回火处理难度;
(ii)增加钢过冷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淬火完全度,提高淬火钢的性能和尺寸稳定性,降低淬火钢的脆性转化温度;
这是由于过冷奥氏体在分级温度停止冷却并保持一定时间,残余奥氏体在该温度较多保留下来,且保持时间长,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变得更为稳定;再继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转变,转变将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且转变量也达不到连续冷却的转变量;
(2)一般零件进行低温回火钢以分级开始温度K为(180~220)℃在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KL,进行分级保持和自回火处理;这是将分级保持工序、连续冷却工序和自回火工序三道工序合并为一道工序(分级保持线段KL为斜线)见图1和图3所示;分级保持既包括分级转变、连续冷却转变,又包括自回火转变;
1)分级转变使钢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获得马氏体组织,且减小畸变量和开裂倾向
2)连续冷却转变降低钢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
①降低钢冷处理和回火处理难度;
②增加钢过冷奥氏体转变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淬火完全度,提高淬火钢的性能和尺寸稳定性,降低淬火钢的脆性转化温度;
这是由于过冷奥氏体在分级温度停止冷却并保持一定时间,残余奥氏体在该温度较多保留下来,且保持时间长,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变得更为稳定;再继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转变,转变将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且转变量也达不到连续冷却的转变量;
3)自回火转变包括:
①钢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
②钢马氏体向回火马氏体转变;
4)缓冷箱的性能要求如下:
①缓冷箱保温性能好,减少热量散失,保存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一旦热量散失,将无法挽回,造成分级和自回火失败;
②钢进入缓冷箱后立即自动关闭缓冷箱入口,以减少热量从入口处散失,保存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犹如保温瓶倒出热水后,立即将保温瓶塞盖住瓶口,以减少热量从瓶口处散失;
5)节约能源和资源;
①现有技术钢在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中直接冷却至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上或偏下温度的分级温度,进行有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温,消耗能源和资源,污染环境,增加热处理成本;
②本发明钢多次在水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TP,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为分级开始温度,立即转入静置空气和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热处理成本,保护环境,降低热处理成本,提前工期;
6)所用冷却和分级介质;
①现有技术能控温的融熔盐浴或热油槽所用冷却和分级介质是融熔盐浴或热油,融熔盐浴或热油成本高,使用时需要加热至稍高于或稍低于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的分级温度,由于温度高,因此冷却能力弱,污染大,容易着火和飞溅伤人,不安全,存在老化现象,使用一定时间后,必须更换新的;
②本发明所用冷却和分级介质是水和空气,水和空气成本低,使用方便,水的冷却能力强,清洁无污染,保护环境,安全不起火,没有老化现象,清洁的冷却水是用得越久越好,向真正意义的“以水代油”清洁热处理迈进,开辟“以水代油”新途径;
(九)钢的分级时间K1L1为(60~120)s;
(1)钢为分级开始温度K,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KL,开始计算分级时间K1L1
(2)钢的分级时间K1L1为:
1)高碳钢和中、高碳合金钢分级开始温度K为Ms+(20~40)℃的分级时间K1L1为(90~120)s;
2)中、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分级开始温度K为Ms-(40~60)℃的分级时间K1L1为(60~90)s;
3)一般零件进行低温回火钢分级开始温度K为(180~220)℃的分级时间K1L1为60min,且降温至160℃不得少于60min;
(十)钢分级KL后,出静置空气L的冷却为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室温Q”,见图3所示;出缓冷箱L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1)钢分级KL后,出静置空气L的冷却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直至冷至室温Q”;
1)钢分级KL后,出静置空气L的冷却LM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第一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水冷时间L1M1为: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N为钢第一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
①钢第一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为(150~180)℃;
②钢为第一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
③钢第一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1P1
(i)钢为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开始计算再分级时间N1P1
(ii)钢第一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1P1为(60~120)s;
④钢第一次再分级NP后,出静置空气P的冷却PQ为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第二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
2)钢第一次再分级NP后,出静置空气P的冷却PQ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第二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水冷时间P1Q1为: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N’为钢第二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
①钢第二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为(110~140)℃;
②钢为第二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
③钢第二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2P’2
(i)钢为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开始计算再分级时间N’2P’2
(ii)钢第二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2P’2为(60~120)s;
④钢第二次再分级N’P’后,出静置空气P’的冷却P’Q’为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第三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
3)钢第二次再分级N’P’后,出静置空气P’的冷却P’Q’为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第三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水冷时间P’2Q’2为: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N”为钢第三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
①钢第三次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N”P”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为(70~100)℃;
②钢为第三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
③钢第三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3P”3
(i)钢为再分级开始温度N”,立即转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再分级保持N”P”,开始计算再分级时间N”3P”3
(ii)钢第三次再分级淬火的再分级时间N”3P”3为(60~120)s;
④钢第三次再分级N”P”后,出静置空气P”的冷却P”Q″为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至室温Q″;
4)现有技术钢分级后,出融熔盐浴或热油槽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延长分级后至室温的停留时间,提高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
5)本发明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为下一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再分级淬火,进入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再分级保持的再分级开始温度,最后一次再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至室温;既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和缩短钢从分级后,出静置空气至室温的停留时间,降低钢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增加钢过冷奥氏体转变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淬火完全度,提高淬火钢的性能和尺寸稳定性,降低淬火钢的脆性转化温度,又减小钢的畸变量和开裂倾向;这是由于:
①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实施细晶强韧化处理;
②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直至冷至室温,缩短钢从分级后,出静置空气至室温的停留时间,以降低钢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
这是由于钢过冷奥氏体在某一温度停止冷却并保持一定时间,残余奥氏体在该温度较多保留下来,且保持时间长,未转变的过冷奥氏体变得更为稳定;即与停留时间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程度越大,再继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开始,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转变,转变将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且转变量也达不到之前的转变量;
③钢在伴有体积变化的Ms+(10~30)℃(高淬透性钢)或Ms-(50~70)℃(低淬透性钢)温度以下,则更不需要快速冷却,否则产生畸变和开裂;
(2)钢分级KL后,出缓冷箱L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十一)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这是由于钢的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在某一温度下停留时间长,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大,缩短在室温下的停留时间,以降低奥氏体热稳定化程度;
5.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温度控制在(15~38)℃。

Claims (5)

1.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其特征是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在奥氏体化过程中,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C-曲线鼻尖部温度;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的温度——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至室温;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所述方法包括:
(一)钢的奥氏体化;
(二)钢的预冷;
(三)钢的控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钢的奥氏体化,其特征是所述钢的奥氏体化为:
(一)确定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
(二)确定钢的淬火阶梯预热次数、预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度为降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As,提高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缩小As与Ms的温度差,为马氏体逆转变提供条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钢的预冷,其特征是所述钢的预冷为:
(一)确定钢的相变点A1温度为预冷消耗孕育期的临界温度;
(1)确定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不消耗孕育期;
(2)确定钢的预冷温度Tn<A1温度,消耗孕育期;
(二)确定钢奥氏体化后,出炉在空气中预冷;
(三)确定钢的预冷温度为:
(1)确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预冷温度为Ar1+(10~30)℃,但须≥A1
(2)确定亚共析钢预冷温度为Ac3-(10~20)℃,接近上相变点Ac3温度;
(四)确定钢为预冷温度,立即转入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钢的控冷,其特征是所述钢的控冷为:
(一)确定运用“马氏体转变可逆性”规律,用热处理方法多次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强韧性;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控制钢表层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为后续多次“水冷-回温”达到各临界点预期温度作准备;
(二)确定钢奥氏体化后,预冷后首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绕过C-曲线不稳定区——鼻尖部温度至马氏体区的冷透程度,即首次冷却时间为: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
(三)确定钢首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立即转入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
(四)确定钢多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多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至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Bs+(50~100)℃,但须低于珠光体转变温度;钢分级前,最后一次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即最后一次冷却时间为:最后一次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温度为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
(五)确定钢进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分级开始温度为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偏高或偏低温度:
(1)确定高碳钢和中高碳合金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20~40)℃;
(2)确定中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40~60)℃;
(3)确定一般零件进行低温回火钢的分级开始温度为(180~220)℃;
(六)确定钢为分级开始温度,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七)确定钢的分级为;
1)确定钢以分级开始温度Ms+(20~40)℃或Ms-(40~60)℃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2)确定钢以分级开始温度(180~220)℃在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
(八)确定钢的分级时间;
(1)确定钢为分级开始温度,立即转入静置空气或缓冷箱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的分级保持,开始计算分级时间;
(2)确定钢的分级时间为:
1)确定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20~40)℃的分级时间为(90~120)s;
2)确定钢分级开始温度为Ms-(40~60)℃的分级时间为(60~90)s;
3)确定钢分级开始温度为(180~220)℃的分级时间为60min;
(九)确定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进行多次“水冷-回温”,直至冷至室温,即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至室温;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1)确定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室温;
1)确定钢分级后,出静置空气的冷却为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多次再分级淬火冷却至马氏体区未冷透,出水利用余热回温停止上升温度为下一次再分级淬火,在静置空气中利用余热进行无能量补充分级保持的再分级开始温度;
2)确定钢的下一次再分级时间为(60~120)s;
3)确定钢下一次再分级后,立即转入在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中冷却,直至冷却至室温;
(2)确定钢分级后,出缓冷箱的冷却为空冷至室温;
(十)确定钢冷至室温,立即转入下一道热处理工序。
5.质量分数(5~10)%NaCl水溶液温度控制在(15~38)℃。
CN202011375574.9A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Pending CN1125751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5574.9A CN112575157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5456.3A CN10981111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淬火冷却方法
CN202011375574.9A CN112575157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5456.3A Division CN10981111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淬火冷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75157A true CN112575157A (zh) 2021-03-30

Family

ID=6660281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79946.3A Pending CN11321536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双介质淬火冷却方法
CN202110215559.6A Withdrawn CN113355493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单介质淬火冷却方法
CN201811275456.3A Pending CN10981111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淬火冷却方法
CN202011375574.9A Pending CN112575157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79946.3A Pending CN11321536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双介质淬火冷却方法
CN202110215559.6A Withdrawn CN113355493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单介质淬火冷却方法
CN201811275456.3A Pending CN109811114A (zh) 2018-10-20 2018-10-20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淬火冷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32153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6594A (zh) * 2022-08-05 2022-10-21 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1000MPa级低屈强比钢材热处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0832A (zh) * 2020-05-06 2020-08-07 浙江天基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合金钢锻件的制备工艺
CN113969333B (zh) * 2021-10-22 2022-12-23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钢制工件淬火热处理过程中组织晶粒尺度的方法
CN114107615B (zh) * 2021-11-05 2023-08-22 云南昆钢耐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喷淋调控钢铁组织的热处理方法
CN115216593B (zh) * 2022-07-07 2023-07-28 郑州大学 一种提高超高碳钢强度的热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6563B (zh) * 2012-02-16 2014-12-17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基于控制终轧后奥氏体应变积累的热轧带肋钢筋生产方法
CN102605145B (zh) * 2012-04-12 2013-09-25 王长文 钢铁等温淬火-回火冷却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广东工学院热处理专业等: "《钢铁热处理基础》", 30 June 1975, 广东人民出版社 *
李元元等: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金属材料卷》", 30 September 2012,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蔡珣: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31 July 2010,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16594A (zh) * 2022-08-05 2022-10-21 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1000MPa级低屈强比钢材热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11114A (zh) 2019-05-28
CN113355493A (zh) 2021-09-07
CN113215364A (zh) 2021-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75157A (zh) 一种钢的细晶强韧化分级淬火冷却方法
CN102943169B (zh) 一种汽车用超高强薄钢板的淬火退火制备方法
CN106544597B (zh) 超薄超宽核电承压设备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7312970B (zh) 一种超大高强紧固件用钢及生产方法
CN103045939A (zh) 一种资源节约型q345低合金系列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CN102605145B (zh) 钢铁等温淬火-回火冷却工艺
US20180265941A1 (en) Process for on-line quenching of seamless steel tube using residual hea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9680223B (zh) 一种易切削高强度复相非调质钢制备方法
CN101775470A (zh) 低合金复相q&p钢的生产方法
CN108517465B (zh) 一种铌钛铬硼合金化耐磨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41689B (zh) 一种耐候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129539B (zh) 一种500MPa级海洋工程用H型钢的生产工艺
CN107574377B (zh) 一种基于纳米结构的高吸能型高锰twip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63307B (zh) 一种具有梯度组织的q&p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34946B (zh) 大厚度保高温抗拉强度钢板SA299GrB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86468A (zh) 一种高碳低合金轴承钢套圈及其热处理工艺方法
CN109576449B (zh) 一种抵抗剩磁增加、节约生产能耗的9Ni钢板的生产方法
CN103451520A (zh) 一种q345工程用钢及其生产方法
CN110408862A (zh) 无缝钢管、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CN111893265A (zh) 一种钢的等温球化退火方法
CN101660036A (zh) 一种高强高韧性钢管热处理的方法
CN110055465B (zh) 一种中锰超高强度钢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54622B (zh) 淬火至贝氏体区获得Q&P组织的热轧Fe-Mn-Al-C钢及制造方法
CN102191430A (zh) 屈服强度550MPa易焊接高强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0964882A (zh) 一种基于碳配分工艺的一钢两用冷轧高强钢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