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87599B -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87599B
CN112487599B CN201910858844.2A CN201910858844A CN112487599B CN 112487599 B CN112487599 B CN 112487599B CN 201910858844 A CN201910858844 A CN 201910858844A CN 112487599 B CN112487599 B CN 1124875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oil field
saturation
oil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588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87599A (zh
Inventor
张安刚
赵伦
范子菲
许安著
何聪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tro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tro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Petro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5884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875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87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7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87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87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Edible Oils And Fa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包括: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本发明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到油田不同开发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进而为油藏开展提液措施提供技术指导。

Description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采油指数相关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后产量会出现不同幅度的递减,给油田稳产带来严峻的挑战。提液是一种减缓油田递减的有效措施,而被大部分油田广泛采用。目前油井提液主要依靠降低井底流压、放大生产压差来实现。油层生产压差的放大,增加了驱替压力梯度,在提高地层液体流动速度的同时,也使得低渗透部位的原油克服自身的启动压力梯度开始流动,从而扩大了储层的纵向动用程度。同时,横向驱替压差的增加也克服了流体流动中纵向重力产生的不利影响,使得横向驱替更为均匀、有效。
无因次产液指数是指某一开发时刻的采液指数与含水率为零时的初始采液指数(采油指数)的比值,是衡量油田单井产液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该项指标在油田开发效果评价、单井产液能力预测、提液时机优选、抽油机选型以及油田开发生产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有技术中,无因次采液指数计算方法一般是利用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油水粘度比参数,结合油水两相的达西定律得到的。高文君等引入俞启泰提出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模型,得到了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但其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不同。实际上,油藏在不同的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呈不同的关系变化。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到不同含水率下(油田不同开发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进而为油藏开展提液措施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包括:
利用分流量模型,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所述利用分流量模型,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包括:
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一关系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所述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还包括:
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二关系模型;
根据所述第二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
归一化生成单元,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采液指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产液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优选地,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一关系模型;
中含水率生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中采液指数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还包括: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二关系模型;
高含水率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高采液指数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0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0’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步骤200’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Yu-IIIs层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Yu-IIIs层油水相对渗透率之比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Yu-IIIs层中含水期无因次采液指数、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Yu-IIIs层高含水期无因次采液指数、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采液指数生成单元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采液指数生成单元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针对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方法均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其计算方法不同,故基于现有方法中计算得出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不能准确得到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也不能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
基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0: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油气从生油层运移到砂岩储层时,由于油、水、气对岩石的润湿性差异和毛细管力的作用,运移的油气不可能把岩石孔隙中的水完全驱替出去,会有一定量的水残存在岩石孔隙中。这些水多数分布和残存在岩石颗粒接触处角和微细孔隙中或吸附在岩石骨架颗粒表面。由于特殊的分布和存在状态,这一部分水几乎是不流动的,因而被称为不可动水。又由于这部分水的存在与分布明显受固体性质影响,所以也称为束缚水或残余水,相应的饱和度称为束缚水饱和度。
步骤200:根据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油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可以理解的是,无因次采液指数是指在当前地层条件下额采液指数与油藏初始条件下的采液指数之比。
步骤300: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可以理解的是,无因次采液指数其数值应该等于产液量除以初始时刻的产液量,所以准确计算油田不同含水时期(不同开发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对准确计算油田不同含水时期单井产业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2,步骤200可以通过步骤200’来实现。
步骤200’: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可以理解的是,分流量公式是指任一过流断面上的含水率方程。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步骤200’包括:
200’a: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模型。
200’b:根据步骤200’a中的关系模型生成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200’c: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可以理解的是,油藏在中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系内成线性关系。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步骤200’还包括:
200’A: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模型。
200’B:根据步骤200’A中的关系模型生成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200’C: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可以理解的是,在高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系内明显偏离直线关系。故应采用二项式方法建立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步骤200结合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Willhite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以期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发明以某油田为例,提供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该具体应用实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参见图5。
该油田为带边水和气顶的多层状背斜型砂岩油气藏,油藏埋深1550-1950m,纵向上发育7套含油气储层:白垩系(M-II-1、M-II-2);侏罗系(Yu-0-1、Yu-0-2、Yu-I、Yu-II、Yu-III),其中,油田中部的Yu-III砂岩层(简称中Yu-IIIs层)以粗砂岩和中砂岩为主,为缓坡快速堆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平均油层厚度约11m,平均孔隙度为25.8%,平均渗透率为1320md,为高孔高渗储层。地层原油粘度0.456mPa·s,地层原油密度为0.676g/cm3,为低密度低粘度原油。油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如图6所示,束缚水饱和度0.17,残余油饱和度0.15,油相指数n=2.12,水相指数m=2.98。
S0: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首先收集油藏地质特征参数及开发动态数据,获取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依据公式(1)计算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71
式中,Swi为束缚水饱和度;SwD为归一化的含水饱和度;Krw为水相相对渗透率;Sor为残余油饱和度;Sw为平均含水饱和度。
S1: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5)。
利用实验数据,Willhite计算出标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表达式为
Kro=Kro(Swi)(1-SwD)n (2)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72
式中,Kro为油相相对渗透率;Kro(Swi)为束缚水饱和度下的油相相对渗透率;Krw为水相相对渗透率;Krw(Sor)为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n为油相指数。
接着,利用分流量公式(4)计算出含水率: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81
式中,fw为含水率,分数;μw为水相粘度,mPa·s;μo为油相粘度,mPa·s。
在油水两相渗流条件下,中含水期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呈线性关系,即: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82
式中,a,b分别为回归系数。
具体到该油田,根据相对渗透率数据,在半对数坐标系内绘制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当0.3≤Sw≤0.74时,此时的含水率满足0.003≤fw≤0.886(即为中含水期),半对数坐标系内Kro/Krw与Sw之间呈线性关系,两者的表达式可以表示为:
ln(Kro/Krw)=-17.07Sw+10.82
S2:根据关系式(5)生成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将关系式(5)带入公式(4)中,便可得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83
式中,Swe为出口端含水饱和度。
具体到该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84
S3:生成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无因次采液指数为油藏某一开发时刻下的采液指数与初始采油指数之比。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85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91
式中,JLD为无因次采液指数;JOD为无因次采油指数。
利用分流量方程(4)式和Willhite油相相对渗透率方程(2)式,无因次采液指数可进一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92
将(6)式代入(9)式可得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表达式: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93
具体到该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94
S4: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11)。
类似于步骤S1,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特征曲线常出现曲线上翘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在高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偏离线性关系。所以采用二项式描述高含水阶段ln(Kro/Krw)与Sw,即: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095
式中,c,d,e分别为回归系数。
参见图8,随着含水率增加,出口端含水饱和度却不断增加,而无因次采液指数逐渐降低。当Sw>0.74时,此时的含水率满足fw≥0.886(即为高含水期),半对数坐标系内Kro/Krw与Sw之间不再呈线性关系,因此用二项式描述高含水阶段ln(Kro/Krw)与Sw两者之间的关系,即: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105
S5:根据关系式(11)生成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将(11)式代入分流量方程(4)式,便可得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101
具体到该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为: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102
S6:生成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将(12)式代入(9)式可得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表达式: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103
具体到该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199047500000104
高含水期无因次采液指数、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如图9所示。由图9可以看出高含水条件下,随着含水率增加,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仍不断增加,而且无因次采液指数也逐渐增加。如果油田想通过提液措施来增加单井产油量,则需要选择在高含水期进行,即在含水率大于0.886后开展提液的开发效果较好。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0,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归一化生成单元10,用于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采液指数生成单元20,用于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产液量确定单元30,用于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优选地,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参见图11,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20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20a,用于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一关系模型;
中含水率生成模块20b,根据所述第一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中采液指数生成模块20c,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优选地,参见图12,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20还包括:
第二建立模块20A,用于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二关系模型;
高含水率生成模块20B,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高采液指数生成模块20C,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3,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1201、存储器(memory)12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1203和总线1204;
其中,处理器1201、存储器1202、通信接口1203通过总线12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203用于实现服务器端设备、测试设备以及用户端设备等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
处理器1201用于调用存储器1202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中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步骤200: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步骤200: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首先基于油田不同含水率的条件下,分别建立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模型,接着,根据该关系模型分别计算油田中含水期与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未能考虑到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不同的问题。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基于不同含水阶段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的函数关系,结合Willhite相对渗透率曲线方程和分流量方程建立不同含水阶段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关系模型,为明确不同含水阶段的单井产液能力、确定油田的最佳提液时机提供指导。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4)

1.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包括:
利用分流量模型,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其中,所述利用分流量模型,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包括:
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一关系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其中,所述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还包括:
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二关系模型;
根据所述第二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2.一种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归一化生成单元,根据油田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归一化含水饱和度;
采液指数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油田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产液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无因次采液指数确定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
其中,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分别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及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其中,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包括: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建立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一关系模型;
中含水率生成模块,根据所述第一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
中采液指数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中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其中,所述采液指数生成单元还包括: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利用二项式方法建立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及含水饱和度的第二关系模型;
高含水率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关系模型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
高采液指数生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分流量公式,根据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含水率及归一化含水饱和度生成所述油田高含水期的无因次采液指数。
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的步骤。
CN201910858844.2A 2019-09-11 2019-09-11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4875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8844.2A CN112487599B (zh) 2019-09-11 2019-09-11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58844.2A CN112487599B (zh) 2019-09-11 2019-09-11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7599A CN112487599A (zh) 2021-03-12
CN112487599B true CN112487599B (zh) 2022-11-04

Family

ID=74920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58844.2A Active CN112487599B (zh) 2019-09-11 2019-09-11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8759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5698A (zh) * 2008-03-06 2008-08-20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低渗透油田抽油机选型的确定方法
CN102720485A (zh) * 2012-07-20 2012-10-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高含水油田含水上升率的预测方法
CN103821485A (zh) * 2014-03-17 2014-05-28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预测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变化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5698A (zh) * 2008-03-06 2008-08-20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低渗透油田抽油机选型的确定方法
CN102720485A (zh) * 2012-07-20 2012-10-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高含水油田含水上升率的预测方法
CN103821485A (zh) * 2014-03-17 2014-05-28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预测水驱油田含水上升率变化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扎尔则油田F4底层油藏最大产液能力研究;王运海等;《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0626(第03期);全文 *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规律特征研究;李丽丽等;《石油钻探技术》;20090525(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87599A (zh) 2021-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ossen et al. Simplified mechanistic simulation of foam processes in porous media
CN104834807B (zh) 一种基于分形理论的应力敏感储层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
CN107451311B (zh) 一种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方法及装置
Ashoori et al. Dynamic foam behavior in the entrance region of a porous medium
Berti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bubble-population correlation for foam-flow modeling in porous media
US10539968B2 (en) Optimizing flow control device properties on both producer and injector wells in coupled injector-producer liquid flooding systems
Yanze et al. The role of diffusion for nonequilibrium gas injection into a fractured reservoir
Moissis et al. Simulation of miscible viscous fingering using a modified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s: effects of gravity and heterogeneity
US10526880B2 (en) Optimizing flow control device properties on injector wells in liquid flooding systems
CN112487599B (zh) 油田不同含水时期的单井产液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377182B (zh) 大型孔洞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AU2013405168B2 (en) Optimizing flow control device properties on a producer well in coupled injector-producer liquid flooding systems
CN113486537B (zh) 一种基于气水交替驱油的井距设计方法、装置及设备
Wa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treamline micellar/polymer simulator
Rossen et al. Injectivity and gravity override in surfactant-alternating-gas foam processes
CN110863825B (zh) 区分特征区域的方法和装置
CN112419493B (zh) 页岩储层三维属性模型建立方法及装置
CN108959764B (zh) 低渗油藏水驱扫油面积系数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2487594A (zh) 油藏水体倍数计算方法及装置
Gauchet et al. Pseudofunctions and extended dietz theory for gravity-segregated displacement in stratified reservoirs
CN109884726A (zh) 气驱油藏的见气时间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12377181B (zh) 定容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682033B (zh) 孔洞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Kachuma et al. Simplified Initialization Of Reservoir Simulation Models With Continuously Varying Tilted Contacts And Complex Fluid Distributions
CN111307652B (zh) 吸附气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