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5234A -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65234A CN112465234A CN202011391133.8A CN202011391133A CN112465234A CN 112465234 A CN112465234 A CN 112465234A CN 202011391133 A CN202011391133 A CN 202011391133A CN 112465234 A CN112465234 A CN 1124652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val
- flat
- peak
- traffic
- dri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06Q10/047—Optimisation of routes or paths, e.g. travelling salesman proble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40—Business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采用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统一平峰行车计划存在的拥堵或者运输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提高了平峰运行计划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运行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的行车计划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高峰行车计划如上下班高峰期的行车计划,另一种是平峰行车计划如非上下班高峰期的行车计划。一般高峰行车计划的规划要求很高,设计人员会根据诸多因素如线路、时间段、站点、客流等对应确定行车计划,而平峰行车计划则统一采用统一的行车计划。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变化,现有的平峰行车计划出现了诸多弊端。例如,在平峰时段在某些区段客流量较大,而剩下的区段客流量较小,若采用统一的行车计划,势必会造成拥堵或者较大程度的运输资源浪费。若平峰行车计划也由设计人员进行精细规划,势必增加大量的规划成本。如何更好的进行平峰行车规划已经成为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根据运营规则生成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解决现有技术中统一的平峰行车计划存在的拥堵或运输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运用列车数,生成平峰列车配备计划中的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包括:
根据所述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所述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所述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
根据所述平峰满载率、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所述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所述参考行车间隔,确定所述平峰行车间隔。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包括:
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
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包括:
判断所述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
若不存在,将所述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
若存在,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将所述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装置,包括:
规划单元,用于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备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运用列车数生成平峰列车配备计划中的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
可选的,所述生成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所述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所述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
根据所述平峰满载率、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所述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所述参考行车间隔,确定所述平峰行车间隔。
可选的,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
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
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
可选的,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
判断所述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
若不存在,将所述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
若存在,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将所述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有存储器,以及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其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存储于存储器中,且经配置以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执行所述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程序所包含的用于进行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方法对应的操作指令。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中任一方法对应的步骤。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以及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基于运营规则、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即生成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进而根据该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上述方法基于运行规则,综合分时段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统一平峰计划造成的拥堵或运输成本浪费的技术问题,且该方法无需设计人员参与,提高了平峰计划的生成效率、合理性和灵活性。进一步的,基于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对应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而非统一的按照每小时行车数获得运用列车数,使得平峰运用列车数获取更准确。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统一的平峰行车计划存在拥堵或者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是若参考高峰行车计划由设计人员进行精细规划,又会提高规划成本。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以及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基于运营规则、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该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即平峰行车计划分时段的行车计划。通过上述方法基于运行规则,综合分时段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统一平峰计划造成的拥堵或运输成本浪费的技术问题,且该方法无需设计人员参与,提高了平峰计划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实现,例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和直译式脚本语言JavaScript等。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S103、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S105、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S107、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
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实施例为行车规划平台设置规则录入接口,通过该规则录入接口录入车辆的运营规则,该运营规则用于限定平峰行车需要满足的条件参数,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等参数。如下表1所示,为一运营规则中的部分规则。
表1
其中,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为某一车辆段的施工时段,不允许列车进出。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为车站作为折返站时相邻列车之间的最小行车间隔。运营规则通常可以由设计人员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及调整。S101可以通过规则录入接口获取运营规则。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变化的出行需求,S101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规则录入接口访问运营规则,判断运营规则是否更新,若更新,则自动导入运营规则,并触发执行S103和S105。
在执行S101的同时或之后,执行S103获取客流数据。同样的,可以设置客流导入接口,导入断面客流数据,其中,断面客流数据是指将车站或区段作为断面,在某一时间段通过该断面的客流量。根据导入的断面客流数据,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如下表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表2是以30分钟为单位,分时段分方向分区间获取断面客流数据,但本实施例并不限制每个时段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实际运营计划进行设定。
时间 | 方向 | 区段 | 断面客流 |
5:30-6:00 | 上行 | A-B | 3600 |
5:30-6:00 | 上行 | B-C | 4200 |
...... | ...... | ...... | ...... |
6:00-6:30 | 上行 | A-B | 4500 |
6:00-6:30 | 上行 | B-C | 5000 |
...... | ...... | ...... | ...... |
表2
进一步的,根据获取到的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获取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如表3所示。
时间 | 方向 | 区段 | 断面客流 |
5:30-6:00 | 上行 | B-C | 3600 |
6:00-6:30 | 上行 | D-E | 4500 |
6:30-7:00 | 上行 | A-B | 5500 |
7:00-7:30 | 上行 | B-C | 6200 |
...... | ...... | ...... | ...... |
表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向是指列车的运行方向,包含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通常情况下若A到F为上行方向,那么F到A则为下行方向。
在S101和S103之后,执行S105基于获取到的运营规则、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下面以表4所示的运营规则为例,对平峰行车计划进行举例说明。
参数编号 | 项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 限制参数(可配置) |
A | a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 | 12:00-16:00 |
B | b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 | 12:00-15:00 |
C | c停车场施工天窗时段 | 12:00-14:00 |
D | d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 | 2min |
E | e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 | 3min |
F | f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 | 2min |
G | 中间区段最小行车间隔 | 2min |
H | 平峰最大行车间隔 | 6min |
I | 平峰最大满载率 | 小于等于70% |
表4
1)确定平峰最短持续时间
平峰最短持续时间T为平峰行车期间某一列车运行的最短持续时间。其中T可以取所有车辆段和停车场对应的最小施工天窗时段。如,根据表4所示的运营规则,T=mint{A、B、C},其中,A-C代表所有的车辆段和停车场;t代表持续时长。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车辆段对应的列车可以遵照各车辆段的停电作业时间要求正线列车在该时段不进行段场作业;,如果运营规则在段场作业方面还有其它特殊要求从而影响平峰行车计划,可以一并考虑。
2)确定平峰行车交路
平峰行车交路,指平峰时期内一条完整的行车回路,例如:从A到B到C,再由C到B到A成为一行车交路。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先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然后根据线路特征和断面客流数据,确定平峰行车交路。每一条行车线路都包含多个途经车站分别对应多个区段,有些车站运维能力较大允许折返,有些车站运维能力较小不允许折返,获取该线路上各车站是否允许折返的特征作为线路特征,以根据该特征确定平峰行车交路。
判断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若不存在,将该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若存在,进一步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如≥2,若是,将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即在该线路上即设置大交路又设置小交路。例如:对于线路A-B-C-H,某些列车运行大交路A-B-C-H,某些列车运行小交路A-B-C。实际应用场景中,若一条线路上有多个小交路折返车站,可以分别计算大小交路的断面客流量的比值,寻找合适的地点如选择比值大的车站作为折返站。进一步的,在确定小交路折返站的过程中,也可以综合考虑其它因素,例如车站站型、车站的断面客流量等。
3)确定平峰行车间隔
①、根据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其中,行车间隔的最小值min可以取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和中间区段最小行车间隔中的最大值。例如,对表4中的运营规则,min=max{D、E、F、G},受行车间隔瓶颈点限制,最小值min取D、E、F、G中的最大值。行车间隔的最大值可以取运营规则中平峰最大行车间隔,如表4中H限定的值6min。需要说明的是,D、E、F、G、H中的数值,可以基于线路设计能力和运营要求进行配置。
②、根据平峰满载率、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具体的,分时段行车计划中的列车开行对数,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获得:
其中,nt表示t时间段内列车开行对数,pmax,t表示t时间段内最大断面客流量,cp表示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即核定载客人数,β表示列车的平峰满载率。平峰行车计划的总列车开行对数等于各个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之和。平峰满载率β的初始取值可以取平峰最大满载率的最大值,然后根据计算出来的参考行车间隔及行车间隔取值范围进行调整。
参考行车间隔I可以根据t时间段内的列车开行对数计算得到,I=t/nt,例如,若t=1小时,那么I=60/nt(min),或者I=3600/nt(s)。
③、根据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参考行车间隔,确定平峰行车间隔。具体的,关于平峰行车间隔,若计算出来的参考行车间隔大于取值范围的最大值如H值,则取行车间隔的最大值;如果小于H值且大于行车间隔的最小值,则取计算得出的值。如果运营在行车间隔确定方面还有其它特殊要求从而影响平峰行车计划,则一并考虑,例如行车间隔尽量取整,要考虑全周转时间对配车数的影响等。
当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不是参考行车间隔时,对应时间段内的列车开行对数以实际行车间隔计算,平峰满载率以实际列车开行对数计算。具体的,平峰满载率β反映在单位时间内,线路某区段最大客流断面的列车载客能力利用情况,与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单位时间开行的列车数、列车编组数及车辆定员相关,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pmax,t表示t时间段内最大断面客流量,nt表示t时间段内实际列车开行对数,m表示列车编组数,h表示车辆定员。
具体实施过程中,本实施例在S105之后,还进一步执行S107根据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在计算行车间隔持续时间较短的运用车数时,例如全周转时间是90分钟,行车间隔为15分钟,若按照每小时行车对数计算出来运用列车数为6列,但如果15分钟的行车间隔持续时间较短的话,实际需要的列车数一般不会是6列,可能是5列或者其它数据。基于此不足之处,本实施例对运用列车数的计算进行了优化,根据每个行车间隔的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间隔的持续时长而非每个小时的列车开行对数来生成运用列车数,以提高运用列车计算的准确性,更好的反映实际列车需求。具体的,运用列车数N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获得:
其中,nt1表示某线路列车全周转时间θ中采用的第i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开行的列成对数,表示θti第i个行车间隔持续的时长。例如:90分钟时间范围内,15分钟运行间隔持续时间长度为60分钟,30分钟间隔持续时间为30分钟,则N=4*60/60+2*30/60=5列。
需要说明的是,列车周转时间是指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所消耗的全部时间。它包括列车在区间运行的时间、列车在中间站停留时间以及列车在折返站作业停留时间,具体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获得:
θ列=∑t运+∑t站+∑t折停(min)
其中,θ列表示列车周转时间,t运表示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各区间运行时间,t站表示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各中间站停站时间,t运表示列车在线路上往返一次折返站停留时间。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在获取运用列车数之后生成平峰列车配备计划。其中,列车配备计划包含运用列车数即开行列车数、检修列车数以及备用列车数。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可以取默认值,也可以根据运用列车数生成。具体的,根据运用列车数生成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时可以取运用列车数的一定比列如20%。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以及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基于运营规则、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分时段的平峰行车计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统一平峰计划造成的拥堵或运输成本浪费的技术问题,且该方法无需设计人员参与,提高了平峰计划的生成效率和灵活性。并且,本实施例对运用列车数的计算进行了优化,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行车间隔进行综合计算,提高了运用列车数计算的准确性。
实施例2
请参考图2,基于上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应提供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装置,包括:
规划单元21,用于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获取单元22,用于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生成单元23,用于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时方式,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配备单元24,该配备单元24用于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时段列车开行对数,生成全日的平峰列车配备计划,所述列车配备计划包含运用列车数、检修列车数以及备用列车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时方式,所述生成单元23用于:根据所述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所述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所述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根据所述平峰满载率、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所述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根据所述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所述参考行车间隔,确定所述平峰行车间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时方式,所述生成单元23还用于:根据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具体的,所述生成单元23可以判断所述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若不存在,将所述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若存在,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将所述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实施例3
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实现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的电子设备300的框图。例如,电子设备300可以是计算机,消息收发设备,服务控制台,平板设备等。
参照图3,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302,存储器304,电源组件306,输入/输出(I/O)接口308,以及通信组件310。
其中,处理组件302通常控制电子设备3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数据通信,计算操作等。处理组件3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3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3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3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3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电源组件306为电子设备3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I/O接口308为处理组件3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通信组件310被配置为便于电子设备3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304,上述指令可由电子设备300的处理器3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移动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执行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运用列车数生成平峰列车配备计划中的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包括:
根据所述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所述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所述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
根据所述平峰满载率、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所述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所述参考行车间隔,确定所述平峰行车间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包括:
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
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包括:
判断所述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
若不存在,将所述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
若存在,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将所述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
6.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规划单元,用于获取车辆的运营规则,所述运营规则中包含车辆段施工天窗时段、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平峰最大行车间隔以及平峰最大满载率;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每个运行区段在每个时段内每个方向上的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每个时段内的最大断面客流数据;
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运营规则、所述断面客流数据以及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生成平峰行车计划,所述平峰行车计划中包含平峰行车的最短持续时间、分时段的平峰行车交路以及分时段的平峰行车间隔;
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平峰行车计划获取每个行车间隔在单位时间内列车开行对数和每个行车间隔的持续时长,生成平峰行车所需的运用列车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配备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运用列车数生成平峰列车配备计划中的检修列车数和备用列车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运营规则中所有的所述折返站最小折返间隔、所述平峰最大行车间隔,确定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
根据所述平峰满载率、所述最大断面客流数据、列车的设计载客能力,计算获得分时段的列车开行对数,并基于所述列车开行对数确定分时段的参考行车间隔;
根据所述平峰行车间隔的取值范围和所述参考行车间隔,确定所述平峰行车间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
获取行车线路的线路特征;
根据所述线路特征和所述断面客流数据,确定所述平峰行车交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
判断所述线路特征的中间区段是否存在可用作小交路折返的车站;
若不存在,将所述线路设为单一大交路;
若存在,判断小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与大交路区域范围内平均断面客流量的比值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将所述线路设为大小交路套跑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91133.8A CN112465234B (zh) | 2020-12-02 | 2020-12-02 |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91133.8A CN112465234B (zh) | 2020-12-02 | 2020-12-02 |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65234A true CN112465234A (zh) | 2021-03-09 |
CN112465234B CN112465234B (zh) | 2024-07-02 |
Family
ID=74805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91133.8A Active CN112465234B (zh) | 2020-12-02 | 2020-12-02 |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65234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6302A (zh) * | 2018-05-23 | 2018-11-13 |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9377037A (zh) * | 2018-10-12 | 2019-02-22 | 中南大学 | 基于分时列车数量序列的地铁峰期设置方法及系统 |
WO2019184724A1 (zh) * | 2018-03-30 | 2019-10-03 |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实时客流的列车智能运行调整系统及方法 |
CN111523814A (zh) * | 2020-04-26 | 2020-08-11 | 西南交通大学 | 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与车底运用计划智能规划方法 |
-
2020
- 2020-12-02 CN CN202011391133.8A patent/CN1124652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184724A1 (zh) * | 2018-03-30 | 2019-10-03 |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实时客流的列车智能运行调整系统及方法 |
CN108806302A (zh) * | 2018-05-23 | 2018-11-13 |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调度方法及装置 |
CN109377037A (zh) * | 2018-10-12 | 2019-02-22 | 中南大学 | 基于分时列车数量序列的地铁峰期设置方法及系统 |
CN111523814A (zh) * | 2020-04-26 | 2020-08-11 | 西南交通大学 | 城市轨道交通时刻表与车底运用计划智能规划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姚恩建;张金萌;郇宁;: "效率与公平导向下城轨大小交路开行方案优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o. 05, pages 45 - 5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65234B (zh) | 2024-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ong et al. |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of train stop planning and timetabling for commuter railways with an extended adaptive large neighborhood search metaheuristic approach | |
US20160042639A1 (en) | Transportation plan creation support apparatus and transportation plan creation support method | |
Liu et al. | Synchroniz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timetabling with multiple vehicle types | |
Pinto et al. | Joint design of multimodal transit networks and shared autonomous mobility fleets | |
US20200307785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otal logistic using drone | |
Manasra et al. | Optimization-based operations control for public transportation service with transfers | |
Luo et al. | Dynamic bus dispatching using multiple types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 |
CN116167585A (zh) | 应用于垃圾运收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调度系统 | |
Li et al. | Metro Timetabling for Time‐Varying Passenger Demand and Congestion at Stations | |
Zhuo et al. | Demand-driven integrated train timetabling and rolling stock scheduling on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 |
CN112465234A (zh) | 一种平峰行车计划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6834809A (zh) | 轨道车辆运行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
Lai et al. | Spatiotemporal Pricing and Fleet Management of Autonomous Mobility-on-Demand Networks: A Decomposition and Dynamic Programming Approach With Bounded Optimality Gap | |
Gholamian | A discrete-event optimization framework for mixed-speed train timetabling problem | |
CN112508247A (zh) | 一种交通异常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05719021A (zh) | 铁路客流预测方法及系统 | |
Tang et al. | Minimizing user and operator costs of single line bus service using operational strategies | |
Heil | A solution approach for railway crew scheduling with attendance rates for multiple networks | |
Hellström |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imetabling and train traffic control | |
Lu et al. | Operational scheduling of intercity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company participating in energy and reserve markets | |
Wang | Solving dynamic repositioning problem for bicycle sharing systems: model, heuristics, and decomposition | |
CN112465176B (zh) | 一种行车路线规划方法及装置 | |
CN117764344A (zh) | 地铁运营时间规划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6384968A (zh) | 地铁架大修规划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 |
de Oliveira et al. | A Transportation System Model Based on Smart Autonomous Vehicles with 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