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55266A -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55266A
CN112455266A CN201910843536.2A CN201910843536A CN112455266A CN 112455266 A CN112455266 A CN 112455266A CN 201910843536 A CN201910843536 A CN 201910843536A CN 112455266 A CN112455266 A CN 112455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oving assembly
charging module
mounted charging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435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55266B (zh
Inventor
王洪军
马爱国
吴兴国
朱晓宇
姜宇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435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552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55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5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55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5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所述车载充电盘包括:车载充电模块;第一移动总成和第二移动总成,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两侧,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第三移动总成和第四移动总成,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两端,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随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根据本发明的车载充电盘,使车载充电模块可以进行定位调整,极大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欢迎,电动汽车由蓄电池提供电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与传统的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等优势。
相关技术中,电动汽车充电时车载充电模块的位置与充电站的无线充电模块往往不能彼此正对,导致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低、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载充电盘,所述车载充电盘使车载充电模块能够与充电站的无线充电模块实现正对,从而提高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包括:车载充电模块;第一移动总成和第二移动总成,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两侧,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第三移动总成和第四移动总成,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两端,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随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通过使车载充电模块在第一移动总成和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且随第一移动总成和第二移动总成沿第三移动总成和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车载充电模块的位置可调节。当车载充电盘应用于车辆例如电动汽车时,可以调整车载充电模块的位置,使其与充电站的充电模块正面相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均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移动导向件,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与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可移动地配合,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和所述车载充电模块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和所述车载充电模块中的所述其中一个使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电机设在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电机上设有第一正极电刷和第一负极电刷,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中的至少一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正电极导体和负电极导体,所述正电极导体与所述第一正极电刷接触,且所述负电极导体与所述第一负极电刷接触;第二移动导向件,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可移动地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均包括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导电槽,所述第一移动总成上设有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正,所述第二移动总成上设有沿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负,所述总正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三移动总成的所述导电槽内,所述总负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所述导电槽内,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正极电刷和第二负极电刷,所述第二正极电刷与所述总正接触,且所述第二负极电刷与所述总负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正极电刷上形成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正极电刷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总正上,所述第二负极电刷上形成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负极电刷通过所述第二滑动槽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总负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和所述支撑件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和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其中一个使所述车载充电模块随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其中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部穿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配合,所述开口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部设有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为第一丝杠,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为第二丝杠,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一丝杠外且与两个所述第一丝杠螺纹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一螺母,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二丝杠外且与两个所述第二丝杠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母。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辆本体;车载充电盘,所述车载充电盘设在所述车辆本体上,所述车载充电盘为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车载充电盘,使车载充电模块能够根据充电站发送的坐标自动调整位置,可以无需移动车辆,操作方便,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断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是否在最佳位置;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将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实际位置坐标与最佳位置坐标进行对比校核,并计算从所述实际位置坐标运动至所述最佳位置坐标的路径;控制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一计算位置;控制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二计算位置;再次判断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是否在所述最佳位置;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如果判断结构为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移动至所述最佳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可以控制车载充电模块自动调整位置,使车载充电模块能够与充电站侧无线充电模块相对,提高了车辆的充电效率,且避免了驾驶员反复移动车辆,节约了人力成本,操作方便。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车载充电盘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4是图3中圈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车载充电盘的再一个角度的爆炸图;
图6是图5中圈示的C部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的第三移动总成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的局部立体图,其中未示出第三移动总成和第四移动总成;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的局部爆炸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车载充电盘的另一个角度的局部爆炸图;
图11是图10中圈示出的D部的放大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的原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的进入充电准备的流程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的充电结束条件的流程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方法的车载充电模块位置调整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和车载充电盘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载充电盘;
1:车载充电模块;11:第二正极电刷;
111:第一滑动槽;12:第二负极电刷;
121:第二滑动槽;13:第一螺母;
2:第一移动总成;21:支撑件;211:滑块;
22:第一移动导向件;221:第一电机;
2211:第一正极电刷;2212:第一负极电刷;
23:总正;24:第二螺母;
3:第二移动总成;31:总负;
4:第三移动总成;41:壳体;
411:正电极导体;412:负电极导体;
413:导电槽;414:开口部;4141:滑槽;
42:第二移动导向件;421:第二电机;
43:上壳体;44:下壳体;5:第四移动总成;
200:车辆;201:车辆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100。车载充电盘100可以应用于车辆200例如电动汽车,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车载充电盘100应用于车辆200例如电动汽车为例进行说明。当然,车载充电盘100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的车辆200,如混合动力汽车等。
如图1-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100,包括车载充电模块1、第一移动总成2、第二移动总成3、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车载充电盘100位于电动汽车上,当电动汽车充电时,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与充电站的无线充电模块通过磁耦合谐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作用来实现电能的传输。磁耦合谐振技术是借助电磁场为媒介,利用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因数品质高的电磁谐振系统,经过磁耦合的谐振作用来达到电能运输的目的的一种无线输电技术。谐振式无线供电系统原理为正向电流和反向电流经过PWM整流器,确保超级电容的正负电荷,高频处的交流电压源向由初级线圈电感初级线圈电阻和初级谐振补偿电容构成的初级谐振回路来提供电能,次级线圈的电感、次级线圈的电阻和次级谐振补偿电容,通过磁耦合谐振式耦合来接收初级谐振回路中的电能,并经过二极管构成的全桥整流电路和稳压电容,向负载提供直流电压。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为上述次级谐振回路,充电站侧无线充电模块可以为上述初级谐振回路。
具体而言,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分别设在车载充电模块1的两侧,且车载充电模块1沿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可移动,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分别设在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两端,且车载充电模块1随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例如,在图1、图3和图5的示例中,车载充电模块1位于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之间,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可以在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移动。当电动汽车充电时,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通过充电站发送的坐标沿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移动,和/或随着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进行定位调整,实现车载充电模块1与充电站的无线充电模块正面相对,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从而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当然,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还可以为顶部充电,此时车载充电模块1位于电动汽车的车顶,车载充电模块1上设有充电架,充电站的顶部吊设有充电站充电模块,充电站充电模块上设有充电槽,当电动汽车充电时,车载充电模块1上的充电架会上升,然后与充电站充电模块上的充电槽对接,实现电能的传输。当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为顶部充电时,当电动汽车停车后,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沿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移动,和/或随着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充电架能够与充电站充电模块上的充电槽正对,可以无需驾驶员人工移动车辆,节省人力,且同样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100,通过使车载充电模块1在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可移动且随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可移动,车载充电模块1的位置可调节。当车载充电盘100应用于车辆200例如电动汽车时,可以调整车载充电模块1的位置,使其与充电站的充电模块正面相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图6、图8和图11所示,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均包括支撑件21和第一移动导向件22。具体地,支撑件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移动导向件22设在支撑件21上,第一移动导向件22与车载充电模块1的上述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移动导向件22和车载充电模块1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电机221,第一电机221适于驱动第一移动导向件22和车载充电模块1中的上述其中一个使车载充电模块1沿第一移动导向件22移动。
例如,在图1、图3、图4、图6、图8和图11的示例中,支撑件21的右端与第三移动总成4可移动地配合,支撑件21的左端与第四移动总成5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移动总成2的第一移动导向件22与车载充电模块1的前侧可移动地配合,第二移动总成3的第一移动导向件22与车载充电模块1的后侧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移动总成2的第一移动导向件2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第一移动导向件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机221,第一电机221可以驱动第一移动导向件22转动,车载充电模块1在第一移动导向件22的带动下可以沿第一移动导向件22移动。由此,通过使支撑件21的两端与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可移动地配合,使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随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设置第一电机221,使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根据充电站的充电模块的位置沿第一移动导向件22自动移动,无需人为移动电动汽车,操作方便,可以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充电。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3、图5和图9-图11,第一电机221设在第一移动导向件22的至少一端,第一电机221上设有第一正极电刷2211和第一负极电刷2212,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壳体41和第二移动导向件42。也就是说,可以仅第三移动总成4包括壳体41和第二移动导向件42,也可以仅第四移动总成5包括壳体41和第二移动导向件42,或者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均包括壳体41和第二移动导向件42。壳体41上设有间隔设置且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中的至少一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正电极导体411和负电极导体412,正电极导体411与第一正极电刷2211接触,且负电极导体412与第一负极电刷2212接触,第二移动导向件42设在壳体41内,第二移动导向件42与支撑件21的端部可移动地配合。
例如,在图1-图3、图5和图9-图11的示例中,第一移动导向件2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电机221,第一电机221的第一正极电刷2211位于第一负极电刷2212的下侧,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均包括壳体41和第二移动导向件42,壳体41上设有正电极导体411和负电极导体412,正电极导体411和负电极导体412间隔设置且正电极导体411位于负电极导体412的下侧,正电极导体411和负电极导体412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支撑件21的两端与第二移动导向件42可移动地配合,在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移动的过程中,壳体41上的正电极导体411和第一电机221的第一正极电刷2211、负电极导体412与第一负极电刷2212始终能够保持接触,由此,通过上述设置,使正电极导体411和负电极导体412在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一直给第一电机221供电,实现第一移动总成2两端的第一电机221和第二移动总成3两端的第一电机221的同步工作,从而使车载充电模块1能够在第一电机221的控制下平稳移动,实现准确定位。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5、图9和图10所示,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均包括壳体41,壳体41上设有导电槽413,第一移动总成2上设有沿第一移动总成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正23,第二移动总成3上设有沿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负31,总正23的一端(例如,图5中的右端)配合在第三移动总成4的导电槽413内,总负31的一端(例如,图5中的左端)配合在第四移动总成5的导电槽413内,车载充电模块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正极电刷11和第二负极电刷12,第二正极电刷11与总正23接触,且第二负极电刷12与总负31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总正23指车载充电模块1输出的正极,总正23通过导电槽413将电传输到电池的正极;总负31指车载充电模块1输出的负极,总负31通过导电槽413将电传输到电池的负极。
具体而言,当电动汽车充电时,车载充电模块1将从充电站的充电模块充入的电通过第二正极电刷11传递给第一移动总成2的总正23,由于总正23的右端配合在第三移动总成4的壳体41的导电槽413内,总正23将电传递给导电槽413,最后导电槽413将充入的电传递给电动汽车的电池。类似地,车载充电模块1将从充电站的地面充电模块充入的电通过第二负极电刷12传递给第二移动总成3的总负31,然后总负31将电传递给第四移动总成5的壳体41的导电槽413,最后通过导电槽413将电传递给电动汽车的电池。由此,通过在第一移动总成2上设置总正23并在第二移动总成3上设置总负31,且使总正23和总负31分别与壳体41上的导电槽413配合,使电能通过车载充电模块1传递至电动汽车的电池,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充电。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2并结合图1、图3、图5和图9,第二正极电刷11上形成有第一滑动槽111,第二正极电刷11通过第一滑动槽111可滑动地配合在总正23上;第二负极电刷12上形成有第二滑动槽121,第二负极电刷12通过第二滑动槽121可滑动地配合在总负31上。由此,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二正极电刷11与总正23之间、第二负极电刷12与总负31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且接触更加可靠,从而使车载充电模块1能够通过总正23和总负31将电能很好地传递给电动汽车的电池,进一步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第二移动导向件42和支撑件21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二电机421,第二电机421适于驱动第二移动导向件42和支撑件21中的上述其中一个使车载充电模块1随支撑件21沿第二移动导向件42移动。例如,在图1、图3、图5和图7的示例中,第二移动导向件42上设有第二电机421,第二电机421驱动第二移动导向件42转动,使车载充电模块1在支撑件21的带动下沿第二移动导向件42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通过设置第二电机421,车载充电模块1可以根据充电站的充电模块的坐标自动调整到与充电站的充电模块正对的位置,无需人为移动电动汽车,操作方便,进一步实现了电动汽车的高效充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6,壳体41上设有开口部414,其中支撑件21的上述端部穿过开口部414与第二移动导向件42配合,开口部414上形成有沿壳体4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4141,支撑件21的上述端部设有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滑槽4141内的滑块211。由此,通过设置开口部414,使支撑件21能够很好地配合在第二移动导向件42上,而且,通过使支撑件21上的滑块211与开口部414上的滑槽4141配合,使支撑件21沿第二移动导向件42的移动更加平稳,且如此设置的滑块211与滑槽4141能够减小了整个车载充电盘100的用料,从而可以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11所示,第一移动导向件22为第一丝杠,第二移动导向件42为第二丝杠,车载充电模块1的两侧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第一丝杠外且与两个第一丝杠螺纹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一螺母13,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第二丝杠外且与两个第二丝杠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母24。例如,在图1和图3-图11的示例中,车载充电模块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螺母13,四个第一螺母13分别位于车载充电模块1的四个角处,前侧的两个第一螺母13套设在第一移动总成2的第一丝杠外且与第一丝杠配合,后侧的两个第一螺母13套设在第二移动总成3的第一丝杠外且与第一丝杠螺纹配合,在第一电机221的驱动下,第一丝杠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车载充电模块1的直线运动。类似地,每个支撑件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母24,右端的两个第二螺母24套设在第三移动总成4的第二丝杠外且与第二丝杠螺纹配合,左端的两个第二螺母24套设在第四移动总成5的第二丝杠外且与第二丝杠螺纹配合,当第二丝杠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沿第二丝杠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导向件22为第一蜗杆,第二移动导向件42为第二蜗杆,车载充电模块1的两侧分别设有与两个第一蜗杆啮合的至少一个第一蜗轮,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两端分别设有与两个第二丝杠啮合的第二蜗轮(图未示出)。由此,结构同样简单,传动效率同样较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动导向件22和车载充电模块1之间、第一移动总成2与第二移动导向件42之间及第二移动总成3与第二移动导向件42之间的配合方式还可以为滑轨滑块配合、或齿轮齿条配合等。但不限于此。
具体地,壳体41可以包括上壳体43和下壳体44。由此,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如图1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200,包括车辆本体201和车载充电盘100,车载充电盘100设在车辆本体201上,车载充电盘10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载充电盘100。
例如,当车载充电盘100设在车辆本体201的顶部时,充电站侧的充电模块可以布置在充电站顶部;当车载充电盘100设在车辆本体201的底部时,充电站侧的充电模块可以布置在充电站的地面上;当车载充电盘100设在车辆本体201的侧面时,充电站侧的充电模块可以布置在充电站的四周墙体上,从而使车载充电模块1能够与充电站侧的充电模块相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200,通过采用上述车载充电盘100,使车载充电模块1能够根据充电站发送的坐标自动调整位置,可以无需移动车辆200,操作方便,极大地提高了车辆200的充电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200的充电方法,参照图12-图16,包括以下步骤:
S1、判断车载充电模块1是否在最佳位置。
S2、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将车载充电模块1的实际位置坐标与最佳位置坐标进行对比校核,并计算从实际位置坐标运动至最佳位置坐标的路径。
S3、控制车载充电模块1沿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一计算位置。
S4、控制车载充电模块1沿第一移动总成2和第二移动总成3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二计算位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S4与上述步骤S3没有先后顺序,即既可以先执行步骤S3,然后执行步骤S4;也可以先执行步骤S4,再执行步骤S3。
S5、再次判断车载充电模块1是否在最佳位置。
S6、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对车辆200的电池进行充电。
S7、如果判断结构为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车载充电模块1移动至所述最佳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200的充电方法,可以控制车载充电模块1自动调整位置,使车载充电模块1能够与充电站侧充电模块相对,提高了车辆200的充电效率,且避免了驾驶员反复移动车辆200,节约了人力成本,操作方便。
可选地,参照图12,当车辆200例如电动汽车接近充电站的地面充电线圈时,无线充电系统的地面子系统会和车辆200端子系统握手并建立通讯,充电站地面设置的位置传感器会实时监测车辆200的位置,并将车辆200的坐标通过仪表无线显示组件显示出来,从而向驾驶员提供车辆200的位置信息,一旦车辆200在要求的公差范围内对准并停车,切换至N档,拉起手刹。上述的车载充电模块1开始根据坐标进行二次调整,并调整到最佳位置。如果整车和充电机无故障问题,即可自动开始充电。
可选地,参照图13和图14,当车辆200满足以下六条基本条件时,开启无线充电通讯准备,无故障状态下,开始正常充电:1、处于OK档放电流程;2、高压放电正常;3、车辆200与充电机无故障;4、通信正常;5、拉起手刹,整车处于N档;6、车载充电模块1与充电站侧充电模块对接成功,并通过第一移动总成2、第二移动总成3、第三移动总成4和第四移动总成5进行调整,调整到最佳位置后发送位置确认信号。当车辆200启动后,如果车辆200的状态为OK档,则车辆200已经做好行驶准备,驾驶员随时可以挂挡起步。由此,整车处于OK档放电流程,拉起手刹即可充电,可以无需进行插枪、无需人工调整车辆200的位置、且无需进行整车断电再上电检测等操作就可以实现充电,可以留给驾驶员更多的休息时间。而且,当车辆200充电完成后,由于车辆200处于OK档,驾驶员可以直接挂挡起步,无需重新启动车辆200,操作方便。
下面参照图13和图15描述001阶段-008阶段。
如图13和图15所示,001阶段-005阶段为充电准备阶段,具体地,001阶段为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是电池与用户之间的纽带,主要对象是二次电池,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电池的利用率,防止电池出现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自检阶段;002阶段为SOC(全称是State of Charge,电池荷电状态,也叫剩余电量,代表的是电池使用一段时间或长期搁置不用后的剩余可放电电量与其完全充电状态的电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其一般用一个字节也就是两位的十六进制表示(取值范围为0~100),含义是剩余电量为0%~100%,当SOC=0时表示电池放电完全,当SOC=100%时表示电池完全充满)范围检测,只有在SOC降低到一定范围后才可充电;003阶段为整车总电压、电池单体电压、电池温度等检测,防止过温、过压充电;在004阶段,如果整车无故障、发送允许无线充电的报文,才能进行后续充电流程。在005阶段,整车无故障,符合无线充电的上述前提条件,处于OK档电,整车拉起手刹,才能进行后续流程。006阶段-008阶段为上述步骤S1-S7。由此,通过001阶段-008阶段,提高了车辆200的充电效率,且能够保证充电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载充电模块;
第一移动总成和第二移动总成,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两侧,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
第三移动总成和第四移动总成,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分别设在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两端,且所述车载充电模块随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均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可移动地配合;
第一移动导向件,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设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与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可移动地配合,
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和所述车载充电模块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和所述车载充电模块中的所述其中一个使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设在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电机上设有第一正极电刷和第一负极电刷,
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中的至少一个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正电极导体和负电极导体,所述正电极导体与所述第一正极电刷接触,且所述负电极导体与所述第一负极电刷接触;
第二移动导向件,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与所述支撑件的端部可移动地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均包括所述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导电槽,
所述第一移动总成上设有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正,所述第二移动总成上设有沿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总负,所述总正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三移动总成的所述导电槽内,所述总负的一端配合在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所述导电槽内,
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分别设有第二正极电刷和第二负极电刷,所述第二正极电刷与所述总正接触,且所述第二负极电刷与所述总负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正极电刷上形成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正极电刷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总正上,
所述第二负极电刷上形成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负极电刷通过所述第二滑动槽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总负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和所述支撑件中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适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和所述支撑件中的所述其中一个使所述车载充电模块随所述支撑件沿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其中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部穿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配合,
所述开口部上形成有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部设有可移动地配合在所述滑槽内的滑块。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充电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导向件为第一丝杠,所述第二移动导向件为第二丝杠,
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所述两侧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一丝杠外且与两个所述第一丝杠螺纹配合的至少一个第一螺母,
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在两个所述第二丝杠外且与两个所述第二丝杠螺纹配合的第二螺母。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本体;
车载充电盘,所述车载充电盘设在所述车辆本体上,所述车载充电盘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盘。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是否在最佳位置;
如果判断结果为否,将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的实际位置坐标与最佳位置坐标进行对比校核,并计算从所述实际位置坐标运动至所述最佳位置坐标的路径;
控制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三移动总成和所述第四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一计算位置;
控制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沿所述第一移动总成和所述第二移动总成的长度方向移动到第二计算位置;
再次判断所述车载充电模块是否在所述最佳位置;
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对所述车辆的电池进行充电;
如果判断结构为否,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述车载充电模块移动至所述最佳位置。
CN201910843536.2A 2019-09-06 2019-09-06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Active CN1124552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3536.2A CN112455266B (zh) 2019-09-06 2019-09-06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43536.2A CN112455266B (zh) 2019-09-06 2019-09-06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55266A true CN112455266A (zh) 2021-03-09
CN112455266B CN112455266B (zh) 2022-11-11

Family

ID=74807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43536.2A Active CN112455266B (zh) 2019-09-06 2019-09-06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5526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8739A1 (de) * 2014-07-16 2016-01-2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isch aufladbares fahrzeug
CN106494840A (zh) * 2016-12-29 2017-03-15 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 一种独立式喷涂件输送带机
CN107415752A (zh) * 2017-08-16 2017-12-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的地下电动汽车停车场
CN107571753A (zh) * 2017-09-07 2018-01-12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电动公交车停靠过程的动态无线充电自动对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942943U (zh) * 2018-03-09 2018-10-09 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弓式充电系统的车桩定位识别装置
CN109572457A (zh) * 2018-12-10 2019-04-05 广东三浦车库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立体车库的无线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8739A1 (de) * 2014-07-16 2016-01-2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adevorrichtung für ein elektrisch aufladbares fahrzeug
CN106494840A (zh) * 2016-12-29 2017-03-15 江西艾特磁材有限公司 一种独立式喷涂件输送带机
CN107415752A (zh) * 2017-08-16 2017-12-01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的地下电动汽车停车场
CN107571753A (zh) * 2017-09-07 2018-01-12 江苏大学 一种基于电动公交车停靠过程的动态无线充电自动对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942943U (zh) * 2018-03-09 2018-10-09 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弓式充电系统的车桩定位识别装置
CN109572457A (zh) * 2018-12-10 2019-04-05 广东三浦车库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立体车库的无线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55266B (zh) 2022-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99136B (zh) 基于低电压系统参数的高电压充电器的可变唤醒
JP5386348B2 (ja) 電動式移動体および電動式移動体の急速充電方法
KR101489226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통합형 완속 충전기, 충전기능을 갖는 전기 자동차, 완속 충전기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자동차용 충전기의 제어 시스템 및 제어 방법
US8035247B2 (en)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vehicle
US8768533B2 (en) Vehic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183821B2 (en) Charging device for electric automobile
US852548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harging a vehicle high voltage battery
US10464431B2 (en) Electric vehicle, power supply station, and power maintaining method for electric vehicle
KR102576251B1 (ko) 전기자동차용 양방향 충전기의 제어방법 및 장치
KR101509752B1 (ko) 차량용 충전 장치 및 충전 방법
US8638063B2 (en) AC current control of mobile battery chargers
US20130057213A1 (en) Battery monitoring and charging system and motor-driven vehicle
US20100123438A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secondary battery charge method
KR101299109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충전기의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2013001570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vehicle
EP2528188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power supply starter and cell balancing apparatus
JP2014143817A (ja) 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US11241973B2 (en) Pilot control circuit for charging a vehicle with a charging station
US20120098501A1 (en) Efficient lead acid battery charging
US20170361723A1 (en)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oil alignment
KR102586447B1 (ko) 충전 상태 표시 제어기
CN112455266B (zh) 车载充电盘和具有其的车辆以及车辆的充电方法
CN114763068B (zh) 一种车用充电宝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14056190B (zh) 动力管理控制方法、装置和燃料电池汽车
US20240253524A1 (en) Method for fast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