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53043A -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53043A
CN112453043A CN202011216225.2A CN202011216225A CN112453043A CN 112453043 A CN112453043 A CN 112453043A CN 202011216225 A CN202011216225 A CN 202011216225A CN 112453043 A CN112453043 A CN 112453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tar
well
smoldering
soil
pollu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162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53043B (zh
Inventor
洪梅
贾艾媛
贾甜丽
张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21622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53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53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3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53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3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6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therm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8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hemicall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是在包气带土壤污染源中心设置一口加热井,在污染源区周围均匀布置一口以上曝气井及一口以上植物油注入井,将植物油通过泵注入到煤焦油污染土壤区域,启动加热井和曝气井,在提供初始能量后,有机污染物和植物油发生异相氧化燃烧,关闭加热井,曝气井继续工作,植物油和有机污染物产生的热量可以维持剩余污染物的持续燃烧,依靠安装在地下的热电偶测得反应温度来监测可自我维持阴燃反应的开始和结束。本发明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的可自我维持阴燃的修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低浓度煤焦油污染场地(20000‑80000mg/kg)无法维持阴燃的问题。该修复技术具有能耗和处理成本低,修复时间短,去除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特别涉及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适用于低浓度煤焦油污染场地。
背景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是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储油设备和输油管道的泄漏,焦化厂、炼油厂、化学废弃物存放点的渗漏,均会导致大量高浓度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环境中。其中, DNAPLs污染物密度大,在地下迁移能力强,能够穿透土壤细微孔隙,而到达更深层的地下环境中,污染范围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化工/农药企业关闭和搬迁遗留近千处有机类污染场地。污染源区污染浓度高,污染物类型复杂,修复试剂在微孔隙中的传质效果差,是有机污染场地修复的难点。
STAR(阴燃)修复技术,是一项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技术。可燃的有机污染物附着在土壤介质固体表面,依靠异相氧化燃烧,产生CO2、水和热量。由于可燃有机物附着的土壤介质有着储存、截留能量的作用,使得传热更为容易,因而可以用来维持污染物的持续燃烧,不需要外部热量的持续输入。
但是,通过实验室和场地研究发现,现有的STAR技术仍存在些弊端:STAR修复技术对污染物浓度的要求比较高,并证实只有煤焦油浓度高于80000mg/kg时才可以发生可自我维持的阴燃反应。在实际污染场地中煤焦油浓度可能会低于维持阴燃的最低限制浓度,这将限制STAR修复技术在煤焦油污染场地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以解决煤焦油浓度为20000-80000mg/kg时无法发生可自我维持的阴燃反应,而不能实际应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含有目标污染物的污染土壤中心设置一口加热井,加热井周围均匀布置一口以上曝气井及一口以上植物油注入井,加热井、注气井和植物油注入井的深度均要达到有机污染土壤的最底部;
b、将植物油存储罐通过管线和注入泵与植物油注入井连接,曝气泵通过管线与曝气井连接;
c、在加热井附近包气带污染源中心处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同时在同一深度以加热井为中心不同径向距离处安装相同的热电偶,使得热电偶的安装范围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污染源区;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每隔相同时间收集一次热电偶的温度数据,并传输到数据库;
d、将植物油作为助燃剂,通过注入泵注入到煤焦油污染土壤区域,使得在土壤污染区域煤焦油和植物油浓度和不得小于50000mg/kg,投加量应根据煤焦油的具体浓度确定;
e、启动加热井,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达到400℃后,注气井开始工作,控制注气流量;
f、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时,加热井停止工作,终止能量输入,注气井继续在控制注气流量的条件下工作,直至检测到包气带中有机污染土壤最上层中心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表示污染源处有机物可自我维持阴燃反应的结束,注气井停止注气。
进一步地,步骤a,所述目标污染物为可燃有机物。
更进一步地,所述可燃有机物为煤焦油。
进一步地,步骤a,所述曝气井应以加热井为中心均匀分布,深度至包气带中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最底部。
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热电偶采用测量范围为1-1300℃的K型铠装热电偶。
进一步地,步骤c,所述包气带污染源中心处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是指在有机物污染源中心处每隔20cm插入一个热电偶,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
进一步地,步骤d,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的污染场地中煤焦油的含量不得低于20000mg/kg,加入的植物油为:葵花油、大豆油或玉米油,且玉米油作为助燃剂的最低浓度限值为30000mg/kg。
进一步地,步骤e,所述目标污染物为煤焦油时,控制注气流量指注气井中空气流速不得低于2cm/s,当空气流速在2cm/s-10cm/s范围内煤焦油都可以发生阴燃。
更进一步地,空气流速为4cm/s。
进一步地,步骤f,通入空气后,温度会急剧上升至500-1000℃后开始下降,此时停止加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的可自我维持阴燃的修复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低浓度煤焦油污染场地(<80000mg/kg)无法维持阴燃的问题;植物油具有高度可燃性,在土壤中单独存在植物油时依旧可以维持阴燃,植物油的注入增大了污染物燃烧时产生的热量,降低了煤焦油发生阴燃的浓度限值;
2、经试验,曝气量为4cm/s时,当土壤中煤焦油浓度为50000mg/kg时,添加 10000-50000mg/kg的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均可使阴燃发生,添加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燃烧时平均峰值温度分别为559-635℃、575-666℃、641-826℃,燃烧时峰值温度出现时间分别为52-57.5min、48-53.5min、43.5-52min,燃烧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0.66-0.72cm/min、 0.67-0.78cm/min、0.69-0.77cm/min,煤焦油去除率都在99%以上;玉米油作为助燃剂时土壤最低煤焦油浓度限值仅为20000mg/kg,二者浓度和不小于50000mg/kg就可以发生阴燃;
3、该修复技术对于低浓度有机污染土壤有效的避免了需要能量持续输入,它依靠通入空气后下层有机物燃烧产生的热量会随着空气的流动方向向上传递,预热上层未燃烧的煤焦油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4、修复过程简便易行,无需其它复杂组件和移动辅助设备,可操作性强;不仅可以应用于煤焦油污染土壤治理,还可以应用于其它可燃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治理,例如:原油、柴油、TCE等,且对于目标污染物去除率可较高。
附图说明
图1a为70000mg/kg煤焦油阴燃T1-T5温度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图1b为煤焦油浓度与峰值温度及其出现时间的关系图;
图1c为煤焦油浓度与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关系图;
图1d为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图;
图2a为不同浓度的葵花油与加热器不同距离的各探头达到的峰值温度示意图;
图2b为不同浓度植物油的平均峰值温度;
图2c为不同浓度植物油的平均传播速度;
图2d为不同浓度植物油作为助燃剂时煤焦油的去除率;
图3为不同浓度的大豆油与加热器不同距离的各探头达到的峰值温度示意图;
图4为不同浓度的玉米油与加热器不同距离的各探头达到的峰值温度示意图;
图5为不同玉米油与煤焦油浓度比的平均峰值温度;
图6为不同玉米油与煤焦油浓度比的平均传播速度;
图7为不同玉米油与煤焦油浓度比时煤焦油的去除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本发明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在污染土壤中心设置一口加热井,加热井周围均匀布置一口以上曝气井及一口以上植物油注入井,加热井、注气井和植物油注入井的深度均要达到有机污染土壤的最底部;
b、将植物油存储罐通过管线和注入泵与植物油注入井连接,曝气泵通过管线与曝气井连接;
c、在加热井附近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同时在同一深度以加热井为中心不同径向距离处安装相同的热电偶,使得热电偶的安装范围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污染源区;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每隔相同时间收集一次热电偶的温度数据,并传输到数据库;
d、将植物油通过注入泵注入到煤焦油污染土壤区域,使得在土壤污染区域煤焦油和植物油浓度和不得小于50000mg/kg,投加量应根据煤焦油的具体浓度确定;
e、启动加热井,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达到400℃后,注气井开始工作,控制注气流量;
f、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时,加热井停止工作,终止能量输入,注气井继续在控制注气流量的条件下工作,直至检测到包气带中有机污染土壤最上层中心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表示污染源处有机物可自我维持阴燃反应的结束,注气井停止注气。
步骤a,满足这种修复方法的目标污染物为可燃有机物。以煤焦油为例,当土壤中煤焦油浓度低于80000mg/kg时阴燃不能发生,此时可以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曝气井应以加热井为中心均匀分布,深度至包气带中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最底部。
步骤c,热电偶采用测量范围为1-1300℃的K型铠装热电偶,对于包气带污染源中心处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指在有机物污染源中心处每隔20cm插入一个热电偶,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
步骤d,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的污染场地中煤焦油的含量不得低于20000mg/kg,加入的植物油可以为:葵花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玉米油作为助燃剂的最低浓度限值为30000mg/kg。
步骤e,空气流量的大小与空气分布的均匀程度是影响可自我维持阴燃修复高浓度有机污染土壤的主要因素,以煤焦油为例,控制注气流量指注气井中空气流速不得低于2cm/s,当空气流速在2cm/s-10cm/s范围内煤焦油都可以发生阴燃,空气流速过大会增加热损失,煤焦油无法维持阴燃,进一步优选的是空气流速为4cm/s。
实施例1
制备污染土样,将煤焦油浓度分别设为70000mg/kg、80000mg/kg、85000mg/kg、90000mg/kg、95000mg/kg、100000mg/kg、110000mg/kg与粒径为1-2mm的粗砂混合均匀,调节含水率为0%。在模拟柱底部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在清洁砂层的底部连接空气扩散器,之后放置10cm的煤焦油污染砂层。然后,在污染砂层中均匀布置5根直径为5mm的 K型铠装热电偶(0℃—1300℃),从下而上标号为T1—T5,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最后,在污染砂层的上方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实验时加热器从石英柱底部对煤焦油污染河砂进行加热,当热电偶T1的温度达到400℃时,自下而上开始通入空气,注气流速控制在4cm/s,当T1出现峰值温度时即刻关闭加热器。平均峰值温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峰值温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邻两根热电偶之间的距离差除以达到两个热电偶给定温度的时间差。其中煤焦油浓度为70000mg/kg下各探头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a所示,不同浓度的煤焦油燃烧时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及峰值温度的出现时间如图1b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1c所示。
在修复结束后,对五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的TPH,确定修复效率,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如图1d所示。
实施例2
制备污染土样,调节煤焦油浓度为50000mg/kg分别与浓度为0mg/kg、10000mg/kg、20000mg/kg、30000mg/kg、40000mg/kg、50000mg/kg的葵花油与粒径为1-2mm的粗砂混合均匀,调节含水率为0%。在模拟柱底部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在清洁砂层的底部连接空气扩散器,之后放置10cm的煤焦油污染砂层。然后,在污染砂层中均匀布置5根直径为5 mm的K型铠装热电偶(0℃—1300℃),从下而上标号为T1—T5,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最后,在污染砂层的上方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实验时加热器从石英柱底部对煤焦油污染河砂进行加热,当热电偶T1的温度达到400℃时,自下而上开始通入空气,调节注气流速为4cm/s,当T1出现峰值温度时即刻关闭加热器。平均峰值温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邻两根热电偶之间的距离差除以达到两个热电偶给定温度的时间差。在煤焦油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葵花油燃烧时与加热器不同距离各点位的峰值温度变化如图2a所示,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如图 2b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2c所示。
在修复结束后,对五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的TPH,确定修复效率,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如图2d所示。
实施例3
制备污染土样,调节煤焦油浓度为50000mg/kg分别与浓度为0mg/kg、10000mg/kg、20000mg/kg、30000mg/kg、40000mg/kg、50000mg/kg的大豆油与粒径为1-2mm的粗砂混合均匀,调节含水率为0%。在模拟柱底部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在清洁砂层的底部连接空气扩散器,之后放置10cm的煤焦油污染砂层。然后,在污染砂层中均匀布置5根直径为5 mm的K型铠装热电偶(0℃—1300℃),从下而上标号为T1—T5,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最后,在污染砂层的上方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实验时加热器从石英柱底部对煤焦油污染河砂进行加热,当热电偶T1的温度达到400℃时,自下而上开始通入空气,调节注气流速为4cm/s,当T1出现峰值温度时即刻关闭加热器。平均峰值温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邻两根热电偶之间的距离差除以达到两个热电偶给定温度的时间差。在煤焦油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大豆油燃烧时与加热器不同距离各点位的峰值温度变化如图3所示,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如图 2b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2c所示。
在修复结束后,对五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的TPH,确定修复效率,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如图2d所示。
实施例4
制备污染土样,调节煤焦油浓度为50000mg/kg分别与浓度为0mg/kg、10000mg/kg、20000mg/kg、30000mg/kg、40000mg/kg、50000mg/kg的玉米油与粒径为1-2mm的粗砂混合 均匀,调节含水率为0%。在模拟柱底部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在清洁砂层的底部连接空 气扩散器,之后放置10cm的煤焦油污染砂层。然后,在污染砂层中均匀布置5根直径为5 mm的K型铠装热电偶(0℃—1300℃),从下而上标号为T1—T5,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 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最后,在污染砂层的上方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实验时加热器 从石英柱底部对煤焦油污染河砂进行加热,当热电偶T1的温度达到400℃时,自下而上开 始通入空气,调节注气流速为4cm/s,当T1出现峰值温度时即刻关闭加热器。平均峰值温 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邻两根热电偶之间的距 离差除以达到两个热电偶给定温度的时间差。在煤焦油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葵花 油燃烧时与加热器不同距离各点位的峰值温度变化如图4所示,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如图 2b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2c所示。
的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如图2a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2b所示。
在修复结束后,对五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的TPH,确定修复效率,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如图2c所示。
实施例5
制备污染土样,按照如表1所示的比例调节煤焦油浓度与玉米油浓度与粒径为1-2mm 的粗砂混合均匀。调节煤焦油浓度为90000mg/kg与粒径为1-2mm的粗砂混合均匀,调节含水率为0%。在模拟柱底部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在清洁砂层的底部连接空气扩散器,之后放置10cm的煤焦油污染砂层。然后,在污染砂层中均匀布置5根直径为5mm的K型铠装热电偶(0℃—1300℃),从下而上标号为T1—T5,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最后,在污染砂层的上方放置2cm的清洁砂层。实验时加热器从石英柱底部对煤焦油污染河砂进行加热,当热电偶T1的温度达到400℃时,自下而上开始通入空气,调节注气流速为4cm/s,当T1出现峰值温度时即刻关闭加热器。平均峰值温度为五个温度探头峰值温度的平均值,平均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是相邻两根热电偶之间的距离差除以达到两个热电偶给定温度的时间差。煤焦油和玉米油在不同比例下燃烧时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如图5所示,平均燃烧传播速度的变化如图6所示。
在修复结束后,对五种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土壤中的TPH,确定修复效率,煤焦油浓度与煤焦油去除率的关系如图7所示。
表1煤焦油与玉米油浓度配比表
Figure BDA0002760469090000091
由图1a可见,当煤焦油浓度低为70000mg/kg时,T1出现峰值温度后关闭加热器,热电偶T2-T5温度会依次降低如图3所示,且实验后测得土壤样品中TPH含量为41000mg/kg,说明煤焦油浓度低于80000mg/kg时不能维持阴燃。
由图1b可见,煤焦油浓度在80000mg/kg至110000mg/kg时其燃烧的峰值温度在630℃到1000℃之间变化,峰值温度出现的时间从50min缩短到45min。在一定范围内,当煤焦油浓度增大时,其燃烧的平均峰值温度也越来越大。因为,随着煤焦油浓度增大,相同时间内煤焦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增加,所产生的峰值温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峰值温度达到980℃左右时再增大煤焦油浓度,峰值温度的变化不大,主要的原因是阴燃是一个主要受氧气限制的反应,在一定的空气流速下,煤焦油浓度增大后,单位体积内煤焦油消耗的空气量越来越大,直至达到一个平衡,峰值温度便会趋于稳定。
由图1c可见,煤焦油浓度增大时,平均燃烧传播速度呈下降趋势,煤焦油浓度增大后,在一定的空气流速下,单位体积内煤焦油消耗的空气量增加,导致反应速度下降。但是,当平均传播速度下降至0.6cm/min时,煤焦油燃烧所需要的空气量达到平衡,平均传播速度也不再变化,这与平均峰值温度在后期基本维持不变相呼应。
由图1d可见,煤焦油去除率都在0.99以上,证实可自我维持的阴燃技术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较高。
由图2a、图3、图4可见,植物油浓度相同时时各热电偶与加热器的距离越大,产生的峰值温度会依次下降,产生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当依靠下层被煤焦油污染的砂砾发生阴燃反应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未燃烧的上层污染砂砾使其发生阴燃反应时,反应前缘向上扩散的过程中会有能量的损失,主要体现在峰值温度的下降。
由图2b得到,当土壤中煤焦油浓度为50000mg/kg时,添加10000-50000mg/kg的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均可使阴燃发生,添加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燃烧时平均峰值温度分别为559-635℃、575-666℃、641-826℃,随着植物油添加量的增加,平均峰值温度升高。
由图2c得到,随着葵花油浓度的增大,平均传播速度从0.72cm/min降低至0.66cm/min,而大豆油的平均传播速度从0.78cm/min降至0.67cm/min,玉米油的平均传播速度从0.77cm/min降低至0.69cm/min,随着植物油浓度的上升,平均传播速度是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规律与不添加助燃剂时煤焦油浓度增大其平均传播速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可能的原因是:可燃有机物的浓度增大其燃烧时消耗的空气量增大,燃烧相同体积的植物油与煤焦油时间增长,则平均燃烧传播速度下降。
由图2d得到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时,实验中煤焦油的去除率都在99%以上。
由图5可见,在玉米油浓度固定时,煤焦油浓度增加平均峰值温度也会增加,当煤焦油和植物油浓度之和相同时整个阴燃过程达到的平均峰值温度值相差不多。
由图6可见,平均燃烧传播速度变化趋势和平均峰值温度的变化趋势恰恰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煤焦油的燃烧是一个受氧气限制的过程,当煤焦油和植物油浓度和增大,消耗的氧气量会增加,但空气流速一定,燃烧反应的前缘传播相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会增加,因而平均传播速度会随着煤焦油与植物油浓度增大而减小。
由图7可见,玉米油和煤焦油在不同配比下煤焦油的去除率都在99%以上,这说明在阴燃技术中注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强化低浓度煤焦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是可行的。植物油的注入为低浓度煤焦油(20000-80000mg/kg)污染场地的阴燃修复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且具有高效性。

Claims (10)

1.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在含有目标污染物的污染土壤中心设置一口加热井,加热井周围均匀布置一口以上曝气井及一口以上植物油注入井,加热井、注气井和植物油注入井的深度均要达到有机污染土壤的最底部;
b、将植物油存储罐通过管线和注入泵与植物油注入井连接,曝气泵通过管线与曝气井连接;
c、在加热井附近包气带污染源中心处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同时在同一深度以加热井为中心不同径向距离处安装相同的热电偶,使得热电偶的安装范围可以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污染源区;使用数据采集系统每隔相同时间收集一次热电偶的温度数据,并传输到数据库;
d、将植物油作为助燃剂,通过注入泵注入到煤焦油污染土壤区域,使得在土壤污染区域煤焦油和植物油浓度和不得小于50000mg/kg,投加量应根据煤焦油的具体浓度确定;
e、启动加热井,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达到400℃后,注气井开始工作,控制注气流量;
f、当检测到加热井底部,有机污染源中心最深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时,加热井停止工作,终止能量输入,注气井继续在控制注气流量的条件下工作,直至检测到包气带中有机污染土壤最上层中心处热电偶温度开始下降,表示污染源处有机物可自我维持阴燃反应的结束,注气井停止注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目标污染物为可燃有机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燃有机物为煤焦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曝气井应以加热井为中心均匀分布,深度至包气带中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壤最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热电偶采用测量范围为1-1300℃的K型铠装热电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包气带污染源中心处不同深度采用直推法安装相同的热电偶,是指在有机物污染源中心处每隔20cm插入一个热电偶,其直接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读取各个探头的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加入植物油作为助燃剂的污染场地中煤焦油的含量不得低于20000mg/kg,加入的植物油为:葵花油、大豆油或玉米油,且玉米油作为助燃剂的最低浓度限值为30000mg/k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所述目标污染物为煤焦油时,控制注气流量指注气井中空气流速不得低于2cm/s,当空气流速在2cm/s-10cm/s范围内煤焦油都可以发生阴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空气流速为4cm/s。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通入空气后,温度会急剧上升至500-1000℃后开始下降,此时停止加热。
CN202011216225.2A 2020-11-04 2020-11-04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Active CN112453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6225.2A CN112453043B (zh) 2020-11-04 2020-11-04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6225.2A CN112453043B (zh) 2020-11-04 2020-11-04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53043A true CN112453043A (zh) 2021-03-09
CN112453043B CN112453043B (zh) 2022-02-22

Family

ID=74834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16225.2A Active CN112453043B (zh) 2020-11-04 2020-11-04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5304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050A (zh) * 2011-04-29 2014-01-01 吉奥森泰克咨询公司 减小有机液体体积的方法
CN111173554A (zh) * 2019-12-27 2020-05-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四向布井的原位热解流态化瓦斯抽采方法
CN111468528A (zh) * 2019-12-11 2020-07-31 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针对土壤修复的高效阴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2050A (zh) * 2011-04-29 2014-01-01 吉奥森泰克咨询公司 减小有机液体体积的方法
CN111468528A (zh) * 2019-12-11 2020-07-31 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针对土壤修复的高效阴燃系统
CN111173554A (zh) * 2019-12-27 2020-05-1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四向布井的原位热解流态化瓦斯抽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53043B (zh) 2022-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74081B2 (ja) 有機液体の容積削減のための方法
US8132987B2 (en) Method for remediating contaminated land
US20140241806A1 (en)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particulate materials
US9259770B2 (en) Thermal treatment of a contaminated volume of material
AU2017253936A1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or recovering materials through smoldering combustion
CN104815840A (zh) 一种高温干气注入土壤驱污方法及系统
CN112453043B (zh) 低浓度石油类有机污染土壤阴燃的强化方法
CN114472498A (zh) 适用于石油烃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方法及系统
Miry Study of Multi-dimensional Transfer Effects in Applied Smouldering Systems
Scholes Ignition method development and first field demonstration of In Situ smouldering remediation
Switzer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self-sustaining thermal aquifer remediation (STAR) for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 sources
de Thermopile In-Situ Thermal Treatment of NAPL Floating Layer: Application of Thermopile©
Rai et al. 14 Environment (pollution, health protection, safe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